探析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探析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探析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探析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发表时间:2016-08-19T13:48:35.753Z 来源:《低碳地产》2015年第14期作者:李琼贵

[导读]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琼贵

曲靖市马龙县环保局云南曲靖 655100

【摘要】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已成为优化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概述;其次就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进行分析;再次就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应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探讨;最后对全文进行简单的总结。旨在与同行加强业务之间的交流,以更好地提高生态环境的监测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完善。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环保

当前,随着生态环保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作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必须切实掌握监测内容和技术要点,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进而才能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1.概述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且生态环境也成为这一话题中的焦点。可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成效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主要是采取生态学的方法,从多方面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利用监测结果对人类活动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进而更好地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成效。就现阶段的监测对象来看,由于与城市环境质量和工业污染源的监测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因此,主要监测的是宏观性和区域较大的生态破坏问题,其监测的结论主要是体现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综合影响。而生态环境的监测主要是对环境监测的拓展,且在实际监测中对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其中,生态环境有关的学科理论知识均是需要掌握的重点。

2.监测内容分析

一是准确性原理,也就是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信息获得要求准确,以为生态环境的管理提供依据。为此,在进行生态环境监测时,首先应确保生态环境的监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于生态环境整体的监测做到点位有限和断面无限,通过一定的采样频率表示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信息,以一定的数据信息表示无限的生态环境信息。其次应确保生态环境的监测具有较强的完整性,也就是在整个生态环境监测中,要采用兼顾环境的相素、要素、压力等综合性较强的监测模式,从而更好地将环境和内涵信息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呈现出来,进而将生态环境监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彰显出来。最后应确保生态环境的监测具有较强的规范性,通过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实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检测,从而更将环境与内涵信息可靠的反映出来,进而更好地将生态环境监测的精密性以及可溯源性彰显出来。

二是监测的对象。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体现,导致其监测内涵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监测内容不再是监测的主要对象,其监测范围和对象正在不断的发展:从其监测的范围来看,主要是指区域性和流域性以及全国性,并根据实际目的和需要将其分成多种监测范围。从生态环境的监测要素来看,主要是对环境要素(以环境介质和监测对象等)进行确定。再从生态环境相素监测来看,主要是对同一环境要素或介质中实施多相监测。例如在水环境监测中,主要是对水相、沉积物相和生物相进行监测,而环境空气监测过程中主要是对气液相和固相进行监测。而在生态环境压力监测方面,主要是对当前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进行监测。

三是生态环境的监测指标,其主要包括综合性、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毒理学等指标,从本质上看,就是对环境要素以及环境相素中各种环境信息生产的过程进行监测。

3.探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3.1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流程分析

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其工作流程如下:首先是对现场资料进行调查收集。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生态环境在季节、气象以及地形地貌等方面的影响较大,因此,应紧密结合监测区域的特点,在现场进行周密的调查和安排,切实加强资料的收集,并对存在的污染源和排放的情况以及自然环境等特点进行调查。例如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土地利用等情况。其次是对生态环境监测项目进行科学的确定,主要是结合国家现行的生态环境指标标准,再根据所监测地区的污染源和排放物特点来对生态环境监测项目进行合理的确定。最后是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上报,由于在整个监测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监测误差,因此,必须对监测的数据进行采样分析和测试,并通过数理统计技术加强数据的处理,确保所得的数据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并在数据处理之后加强复核再上报。

3.2科学的确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案

由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目的主要是在生态系统中,对各种监测指标进行测量与判断,从而找出生态系统中的该指标关键的数据。利用统计数据对这一指标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确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案时,结合已知条件对技术路线进行确定,并确保监测方案的合理性。在确定过程中,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生态问题;二是选择生态监测台站站址;三是监测对象、设备与方法;四是生态系统要素;五是生态监测目标;六是监测场地以及频度和周期性描述。很多特殊指标应根据目前生态站监测常用的方法,并在整个生态监测过程中以宏观的视角,并与微观监测视角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监测功能和结构复杂的生态环境,并在生态环境中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方式。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还没有得到普及,因此,应尽可能地加强新技术的尝试性应用。例如3S技术,其在诸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应与生态监测技术进行紧密的结合,以最低的成本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认识,更好地发挥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4.未来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生态环境监测中,未来必须对环境监测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而这又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因此,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对生态环境技术的研究,切实推广相关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这对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产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X〕56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X〕156号)精神,建设完善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健全点位、共享信息、自动预警、严格考核”的建设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到X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省、市、县(区)三级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信息统一发布;健全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部门会商工作机制;监测自动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统一监测、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加快生态文明和美丽X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点位、完善网络。 1.建设科学全面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在全市主要大气输送通道等区域布设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成国、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7个,主要大气输送通道监测点位1个;各县(市)区所有建制区均建有能够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X)》六项因子监测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以下简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每个县建成3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其中2个在县城建制区、1个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基本形成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并积极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市环保局、气象局) 在全市主要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重要湖泊水库、重要城市河流、重点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布设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在X流域及X流域的9条河流上布设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12个,其中水质自动监测站9个;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10个;在城市主要河流布设水质监测点位3个;各县(市)区在本辖区布设完善市控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基本形成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优化完善地下水、重点流域、重要湖泊水库、重点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水利局) 在耕地、林草地、敏感区域、污染典型场地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市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61个,基本形成能够反映我省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在辐射环境质量重点控制区域开展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和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全市共建设电离辐射自动监测站3座,电磁辐射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彭筱峻袁文芳朱艳芳 (江西省宜春市环科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分阐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及其基本内容,对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了简要介绍,并阐述了生态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 1区分几个重要的概念 1.1生态与环境 中文/生态环境0一词是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在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时,针对草案中/保护生态平衡0这一说法提出来的。他当时认为/保护生态平衡0不够确切,建议改为/保护生态环境0。他的建议在政府报告和宪法中都被采用,/生态环境0从此成为法定名词。但以后,黄先生发现这个提法不当,在自己的文中明确地说:/顾名思义,生态环境就是环境,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所以我这个提法是错误的。0 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三位院士2005年提出应改正/生态环境0这一提法。他们认为/生态0是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不是一个客体,而环境则是一个客体,把环境与生态叠加使用是不妥的。/生态环境0的准确表达应当是/自然环境0,外文没有/生态环境0或/生态的环境0的说法,5大百6中将/生态环境0译为/eco l og ical env i ron m ent0,是中国人的造词,未见于国外的科学著作。同时,/生态环境0所要表达的/自然环境0,是广义环境的一部分,还不能包括全部环境问题,例如,不能包含人类活动造成的某些污染问题。因此,将/生态环境0译成外文时,一般只能改译为/生态与环境0。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应当用/环境与生态0,或归总为/环境0。 1.2环境监测 根据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给出的定义,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 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对物理污染因素(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3生态监测 目前,关于生态监测的定义尚不统一,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 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持这种观点的认为,生态监测就是观测与评价生态系统对自然变化及人为变化所做的反应,包括生物监测和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两方面内容(刘培哲,1989)。 生态监测是比生物监测更复杂、更综合的一种监测技术。其观点是,从学科上看,生态监测属于生物监测的一部分,但因它涉及的范围远比生物学科广泛、综合,因此可把生态监测独立于生物监测之外(王焕校等,1986)。 生物监测包括着生态监测。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生物监测就是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以评价环境的变化,并把它的信息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的程序中去。从生物学组建水平观点出发,各级水平上都可以有反应,但重点放在生态系统级的生物反应上(沈韫芬等, 1990)。 实际上,无论是生物监测还是生态监测,都是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定环境质量,都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这无疑又都属于生态学研究范畴。从这种意义上说,凡是利用生命系统(无论哪一层次)为主进行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手段都可称为生态监测。就是被视为生物监测开创者的科尔克威茨和马森也不主张简单地使用他们的生物表,强调不要根据某种生物,而应该根据其生物群落来评价环境。目前人们所说的生物监测,实际上大多都是生态监测。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架构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系统架构 文/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内的风、温、光、湿、气压、降水等常规气象因子进行系统、全天候连续监测的自动气象站。用于测量林内梯度分布特征相关的气候因子,测量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小气候差异,研究各种类型小气候的形成过程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等相关研究工作。为森林生态研究相关部门对森林下垫面的小气候效应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系统内容 FAMEMS-ST森林生态监测站是依据森林气象学与《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规范设计的一款综合生态监测站。支持多种传感器组合搭配的形式,无线/P2P/卫星通讯等多种通讯方式传输,观测要素包括: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等要素。该站主要观测梯度分布包括:地上四层为冠层上3m、冠层中部、距地面 1.5m 和地被层,地下四层为地面以下5cm、10cm、20cm、40cm。该站可通过电缆连接数据采集器的通信口和PC 机,可查看数据采集器内存中的数据文件。数据可存储在SD 卡中,通过直接读取SD 卡,或通过Ethernet,采用FTP 或Http查看数据,也可通过GPRS远程传输数据到用户端。 系统指标

工作环境:-50~+50℃、0~100%RH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5000小时 防护等级:IP65 采集通道:模拟通道和数字通道可扩展 通讯方式:有线传输、GPRS无线传输 操作系统:嵌入式、智能可编程 电源:220VAC或太阳能 功能特点 监测多种气象环境因子及空气和水环境因子 提供长期连续的准确生态气候变化数据 太阳能供电,可在野外各种环境下使用 可连接信息显示屏 数据存储量大,可无线或有线传输数据 典型应用 森林生态研究监测系统 森林小气候监测系统 森林生态保护及恢复研究 生态产业监测系统 科研基地生态研究系统 土壤土质研究系统 系统组成 传感器:梯度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土壤水势+光和有效+地表及地下水位+太阳辐射+气体浓度+林木生长状态+树茎+冠层

工业园区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工业园区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深圳市圣凯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背景介绍 1、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源的种类日益增多,特别是化工区、工业集中区及周边环境,污染方式与生态破坏类型日趋复杂,环境污染负荷逐渐增加,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同时,随着公众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各类环境污染投诉纠纷日益频繁,因此对环境监测的种类、要求越来越高。 在“十二五”期间,政府着力打造以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为主体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从目前环保部力推的“气,水,土三大战役”的初步效果来看,下一步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则是对于现有治理设施和治理手段的检验。而对于三个领域治理效果的检验,依赖于全面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 国务院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建设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根据调研大部分企业具备简单治理技术,即将生产车间内生产工艺所产生的VOCs污染物通过管道集气罩收集后通过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以后进行排放,但园区内存在着有组织排放超标和无组织排放的问题,为督促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治理装置,减少无组织排放,建议园区部署网格化区域监控系统。 系统部署可提高各工业工园区污染源准确定位能力,同时快速直观的分析出污染源周边的相关信息,通过整合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和环境保护业务资源,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将空间数据与动态监测数据、动态监管数据、政策法规数据等业务数据进行无缝衔接。为管理者提供直观、高效、便捷的管理手段,提高环保业务管理能力,综合管理与分析的决策能力。同时根据业务应用的不同,对数据进行横向的层次划分,通过应用人员层次的不同,对数据进行纵向的层次划分,明晰信息的脉络,方便数据的管理。 2、建设依据 2.1相关政策、规划和工作意见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6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应急体系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13〕3号) 《关于印发<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20号)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环发〔2011〕112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的通知》(环 〔2009〕15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 《关于印发<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10〕14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环发〔2009〕130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环办〔2013〕10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67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07〕67号) 2.2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文书特制)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及评价 摘要:以嘉应大学的空气质量状况为研究对象,在欲监测环境内进行布点和采样;对校园空气中SO2和NOx进行连续检测和分析,采用了分光光度计的方法测量吸光 度,测定SO 2、NO x 的日均浓度,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以此来判定校园空气 污染指数及污染现状。 结果表明:汽车尾气排放是校园的一大主要污染源,车辆的行驶也是校园噪声的主要来源,校园的总体空气质量状况总体为良好。 关键词:SO 2 、NOx、校区空气污染指数(API) 1 引言 校园是大学生在在校内学习和活动的外界环境,校园作为一个特定外在环境,其人口密集程度大,所处环境状况复杂,其环境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心健康,更是威胁到这一代人日后的成长发展。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院校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校园环境状况日益恶劣。 而当前关于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研究大都倾向于天气质量及城市概况交通的空气品质问题分析,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即使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可掌握校园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展开校园空气污染的预测工作,评价校园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弄清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控制校园区域污染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本次试验,也掌握测定空气中SO2、NOx和TSP的采样和监测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理论分析 2.1.1 空气中SO 2 的测定原理 测定空气中SO 2 常用方法有四氯汞盐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甲醛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紫外荧光法等。本实验采用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此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据其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按照所用的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含磷酸多少,

生态环境监测术语标准

1生态环境监测 1.1基础术语 1.1.1重量法gravimetric method 通过称量物质的质量确定待测物质含量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常先将待测组分从试样中分离出来,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型式,然后称量该成分的含量。 1.1.2滴定法titration 又称容量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的溶液中,根据所加试剂与待测物质定量反应时的用量,计算待测物质浓度的分析方法。 1.1.3比色法colorimetric method 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颜色,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1.1.4电化学法electrochemical method 根据溶液的电化学性质与待测物质的化学、或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将待测物质的浓度转化为一中电学参数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1.1.5光谱法spectrometry 根据物质受热能、光能或电能激发后所发出的特征光谱,进行化学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1.1.6流动注射分析法flow injection analysis 把一定体积的试样溶液注入到流动着的、非空气间隔的试剂溶液载流中,注入的试样溶液流入反应盘管,并与载流中的试剂混合发生反应,生成某种可以检测的物质,再进入检测器进行测定的一种方法。 1.1.7色谱法chromatography 利用环境样品中不同组分在不同相态选择性分配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1.1.8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 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按质荷比分离后,根据样品离子的质量和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1.1.9自动监测automatic monitoring 采用自动化测量技术,连续、实时、动态地测量环境质量各项参数和污染物排放各项参数的一种监测手段。 1.1.10标准方法standard method 国家或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 1.1.11比对监测Comparision Testing 用参比方法对运行中的环境空气(或地表水、废水、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准确度

综合应用一: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遥感应用实习报告 班级: 小组: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零一七年一月

遥感应用实习是《遥感原理与应用》与《遥感图像处理》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是进一步理解、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理论的重要实践环节。遥感信息是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价等诸方面应用的主要数据源。各个部门对遥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遥感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实习要求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遥感图像的含义、遥感图像的表达及对遥感图像的基本操作,能独立设计或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目的驱动的专题操作。因此,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并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不得马虎敷衍。希望通过本次实习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会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遥感影像的处理操作,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方法; 3.能够基于所学的遥感原理及其图像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解决实际工程的应用问题,能够进行方案设计、处理并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4.通过提高部分的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5.通过实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实习地点 固定教室2教304。 三、时间内容和时间安排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目录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1) 目录 (1) 摘要 (2) 背景 (3) 1数据获取 (4) 1.1自定义坐标系 (4) 1.2正射纠正 (4) 2预处理 (4) 2.1图像配准 (4) 2.2图像融合 (4) 3生态因子生成 (4) 3.1大气校正 (4) 3.2植被坡度计算 (4) 3.3土壤指数计算 (5) 3.4坡度计算 (5) 3.5自然生态因子归一化 (5) 4生态环境评价 (5) 5总结 (6)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摘要:水环境监测主要是指通过对水体采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等一系列的方法,对水体中所存在的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组成所进行的鉴定分析与动态监测, 依靠科学的实验方法对水环境质量作出系统的评价判断。随着人们对于水环境安 全的日益重视,对于水环境监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水环境监测管理,提高水环境监测水平,掌握水资源质量与污染情况,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 的重要内容,这对于确保我国水资源安全,促进水环境质量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环境监测。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发展;对策; 水环境监测是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重要的手段和技术前提,通过对水中污染物 的监测分析,寻找污染源,并进行水污染程度分级,对保障人们用水安全有着重 要的意义。 1 水环境监测发展 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以及水污染给我 国水资源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南方水 资源相对充足,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用水紧张。合理用水对水环境的监测工作有 着很高的依赖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各大江、大河和 湖波等水源区的监测网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详尽的技术规范,在监测点布置、水样采集和运输等工作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动 化水环境监测系统也已经开始运行发挥作用。 2 水环境监测现状 2.1 不满足环境预警相关要求。通过水环境的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实现对水质的自动监控,在高科技的协助之下让监测信息技术整合得以实现,同时将水文和气 象特征对环境的利用空间和承载能力进行科学预警,如此一来便需要保证管理能 够实现高效运行。但由于现在我国的水环境监测系统不是非常完善,加上部门责 任义务不明确,使得在监测范围之内所形成的信息并不科学。 2.2 无法适应监测分析形式以及水环境情况。目前,在进行水资源监测时,其监测标准里面还并无对废水监测的分析方式进行逐项的规定,同时也没有满足监 测分析标准化最低的要求。现如今,在污水排放和水环境质量相关要求里面对近 百余项污染物展开了控制,然而现在的分析方式并不配套。在国家重点控制的水 污染物中欠缺快速、简单的分析方式,导致应急监测不能对污染事故进行及时的 分析和判断。 2.3 不统一的监测体系管理。环境监测把同一生态流域由多个部门进行管辖,进而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再加上水资源管理人员太过重视辖区范围内的利益, 而对全流域利益欠缺考虑,并未深人流域管理概念。使区域控制和流域控制实现 有机结合,还需要确保水资源的监管系统具备长期性,按照不同河段、流域以及 不同水利工程影响经济的程度来对流域内管理任务和权限进行统一,并尽可能做 到权利、责任、利益的统一。 2.4 较少的水环境评价和监测指标。水环境监测开展的依据便是水污染的排放标准和水环境的质量标准,它的标准限值和监测项目是监测体系建立的导向和依据。现如今,地表水环境的质量标准项目包括饮用水水源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以 及基本项目。事实上,地表水环境的质量标准项目在全国渠道、水库、运河、湖

浅论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论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9-06-20T09:02:36.0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王一祁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深圳市宝安区环境监测站广东深圳 518101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如何解决现阶段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监测部门,不仅需要依法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还需要从技术层面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环境监测不到位,很多工作都是在纸面上进行的。可以说,环境监测技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现阶段的基本情况,环境保护不够健全,环境监测技术还非常不足,解决当前阶段的环境监测技术面临的问题已成为环境监测部门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创新模式 一、环境监测现状 环境监测工作近些年发展迅速,首先也体现在监测队伍上。随着当前环境管理以及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同时我国自动环境监测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由于当前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在相关技术上深度研发,并且很多自动监测技术取得了有效的成果,环境监测和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比如环境容量排放许可、空气污染预测等技术在近些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由于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全社会范围内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意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对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予以改进。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 环境监测工作首先因为对工作内涵理解不充分而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队伍的建设上缺乏专业人才,环境监测在人才的引进以及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这也使得很多环境监测机构在人员的配备上逐渐老化,并且结构上也不合理。尤其是缺乏一些复合型的高级监测人才,当下需要有效地将现代的高新技术应用在环境监测中。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污染源也在不断地产生,而对于环境监测来说,就是需要不断更新监测技术以及监测理念。但是在监测队伍上不仅人员少,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并且设备技术也跟不上需求,这也就使得很多工作的开展无法达到目标。 2、资源配置不当 环境监测工作资源的配置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首先环境监测工作需要更加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作为支持,但是如果缺乏仪器设备,就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即使具有更高技能的监测人员,没有先进的设备也难以完成高质量的监测任务。环境监测在资源配置上没有投入有效的资金,因此也就无法针对相应的设备进行配套建设。并且在资源的配置手续以及制度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环境检测技术的硬件水平较低 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需要硬件。然而,目前环境监测技术的硬件水平还不足以满足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首先,用于环境监测的实验室环境较差,这极大地影响了环境监测的敏感性。一些监测实验室的某些条件甚至达不到评价标准的内容要求,给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其次,监测站的监测设备相对陈旧,一些设备经常不能及时维护,导致环境监测数据误差较大。以上问题严重,严重影响技术加工效率。 4、监控设备管理系统不完善 环境监测设备性能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的水平。然而,由于环境监测设备管理体系存在一些缺陷,许多先进设备无法及时应用于环境监测,无法发挥实际效果。设备闲置率居高不下,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5、环境监管工作被弱化 的环境监测技术能力不足,是新时期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而技术对于监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因为环境监测技术设备较为落后,并且在理念上以及人员的配备上都没有达到要求,也没有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建设。很多时候都是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模式作为主要监测手段。同时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没有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三、环境监测创新模式分析 1、加强制度保障 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制度作为约束。要加强环境监测的制度建设。首先应该在相关工作中落实责任制,要能够追责到人,每个部门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落实责任措施。对于没有履行职责或者相关措施没有开展到位的单位应该追究单位以及人员的责任。其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建设,要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环境。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更加精准,对于在工作中一些失职渎职的现象,要严厉惩处。最后做好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内部,要能够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质量体系来确保各个部门的职责落实到位,要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以此来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环境监测技术需要科学技术、人才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有助于提升监测技术的效率的可靠性。可以说,建设环境监测站对于监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在资金投入方面,环境监测主管部门要争取政府财政上的支持,通过增加先进的设备,提升环境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减少因设备缺陷造成监测结果的误差。此外,工作人员在实践操作中要不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工作责任和意识,为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强化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要注重从高校吸纳环境监测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监测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开展环境监测人员进行专项的合作、交流等,共同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实力。 4、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少不了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持,人力资源也成为各个行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加强环境监测队伍的建设,不断

环境监测与评价

环境监测在土木行业的应用 摘要:人类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城市文明一路走来,发展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始终与建筑发生密切关系。土木工程作为建筑设计最直接的表达,无论是远古时代的山洞石窟还是现代文明中的大厦高楼,均离不开土木工程的发展与进步。而对于追求生态建筑的现代人而言,环境在建筑中的考虑比重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监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发重要起来。 关键词:环境监测土木工程环境监测应用绿色施工 Abstract: From the fishing and hunting, nomadic civilizatio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long the way, the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rchitecture. As the most direct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ivil engineering both ancient cave grottoes and building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ivil engineering. For the pursui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modern people, enviro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portion is not ignored.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 word: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ivi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pplication Green construction 正文: 环境监测,就是相关部门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对影响环境质量和发展趋势的因素进行测试、监视,从而实现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调查环境背景、研究制定监测方案、合理设置监测地点、样品采集及送检、对样品进行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等环节,它是了解环境质量水平、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和重要保证。简言之,环境监测就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建造工程设施的物质基础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施工机具。借助于这些物质条件,经济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种荷载的工程设施,是土木工程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 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生态建筑的发展,环境监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我们通过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监测,选择更加绿色环保的土木工程施工方式,使人与建筑更加和谐的相处。 例如现如今已成为快速生活标志之一的有轨交通,其建筑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均需要应用到环境监测的技术。

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第十一章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规划方案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规划环评阶段进行的预测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跟踪评价是应对规划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指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对规划已经及正在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实地的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用以检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以及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改进意见,以及规划方案修订或终止其实施的建议。本环评跟踪评价方案包括如下内容: 11.1 组织形式 11.1.1 设置环境管理机构 应建立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的环境管理机构,作为具体监督和实施环境管理的机构,配备专职的环境管理人员,在加工区管委会和上级环境保护部门领导下,处理区内环境保护日常管理事务,并接受上级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环境管理机构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 (2)按规划环评要求负责落实本规划项目环保设施的配套建设、监督管理,配合环保主管部门的验收工作。 (3)落实本报告提出的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并委托有资质和能力的机构实施。 (4)负责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区域环境风险应急体系。 (5)监督规划具体项目建设环保审批程序执行情况及“三同时”的落实情况,配合环保主管部门对其的监督检查。 (6)负责与各级环保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工作,并接受其监督和指导。 (7)建立环保信息网络,负责各类环保资料的统计、整理和归档工作。 (8)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环保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自身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及责任感。

11.1.2 环境管理内容 (1)环境综合管理 ①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同时组织督促区内的各企业贯彻实施国家及地方的有关环保方针、政策法令、条例。 ②制定加工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规划方案实施初期,由加工区环境管理机构(浦城县永兴镇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制定区内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并在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结合不同区域的建设特点对管理办法进行及时修改及完善。 ③环境污染事故管理 加工区一旦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必须按预先拟定的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理。事后由加工区专职环境管理机构及加工区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污染事故和纠纷,并向加工区管委会负责人提交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 ④环境信息公开 对加工区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排放污染物量较大或有较高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及较大的环境危害因素及时公示通报,在加工区范围做到环境信息公开,以维护和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益。 加工区环境管理机构在进行环境信息公开的同时,接受对加工区内各类环境问题的投诉,应及时处理,受权限限制无法处理的,及时上报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处理解决。 (2)加工区企业管理 ①入区企业的审查 入区企业应选择具有市场潜力大、产业联动效果好、高技术、高附加值、污染可控性好、能源利用率高的企业。本环评中禁止引入的行业严禁入加工区。 入区企业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强化环境准入。对验收未通过、被勒令进行限期整改的项目,由加工区环境管理机构协助上级环保部门督促其限期整改。 ②污染管理 指导加工区各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依照水、气、声等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及排污

2019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2019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2019年1月22日

目录 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1) (一)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1) (二)区域(农村)空气质量监测 (3) (三)背景空气质量监测 (5) (四)酸雨监测 (7) (五)沙尘天气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8) (六)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颗粒物组分网手工监测 (9) (七)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及其他典型城市颗粒物组分网自动监测 (11) (八)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光化学网监测 (13) (九)2019年重点地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 (15) (十)“2+26”、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空气降尘量监测 (27) (十一)地方建设的空气自动监测站与超级站数据联网 (28) (十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 (29) 二、水环境质量监测 (31) (十三)地表水水质监测 (31) (十四)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 (35)

(十五)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36) (十六)地表水生物监测 (40) (十七)长江及重要支流水生态环境质量专项监测 (43) (十八)三峡库区水华预警和应急监测 (48) (十九)太湖、巢湖、滇池水华预警和应急监测 (49) (二十)白洋淀、丹江口水库、洱海监测 (52) (二十一)南水北调工程专项监测 (54) (二十二)水环境质量预报 (57) 三、土壤环境监测 (57) (二十三)土壤环境例行监测 (57) (二十四)污染企业(区域)和地下水型水源地保护区的地下水水质试点监测 (59) 四、生态监测及其他专项监测 (62) (二十五)生态状况监测 (62) (二十六)生态地面监测 (64) (二十七)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 (66) (二十八)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70) (二十九)农田灌溉水质监测 (72) (三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质量监测 (73) (三十一)声环境质量监测 (77)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方案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方案 遥感技术作为目前一种先进的信息采集方式,具有信息量大、成本低和快速的特点,是生态环境监测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遥感集市运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供基础性数据资料,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对土地的占用和破坏,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破坏,造成“三废”污染,破坏水资源、造成水土流失,诱发或孕育滑坡、泥石流、冲击地压、矿震等动力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噪声和振动污染,热污染等。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科学工作者利用遥感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监测做了研究:一方面,是利用不同时相的波段组合图、指数变化图和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图来体现地表信息的变化,从而进行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但往往是定性或半定量分析,并且多是单个大面积的矿区,对于大范围分布零散的矿区研究甚少;另一方面,是将遥感信息与其他调查数据(如土质、水质等数据)相结合,具体研究采矿引起的土质变化、水质变化、地表变形等,虽然细致、透彻,但费时、费力。 针对湖北大冶矿区分布零散的特点,应该采用多时相陆地卫星遥感数据,首选遥感集市高分数据,在不同波段组合和各种指数运算应用的基础上,分析各类地表地物具体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用基于知识的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分类,得到具有高精度的分类结果图,然后基于不同时相分类结果的变化检测,通过对研究区水体污染、矿区复垦、耕地变化等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湖北大冶矿区生态环境监测的研究。 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 湖北大冶面积为1400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20世纪的 80年代到90年代是矿区开采的相对高峰期,并且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滞后效应,同时为了减少季节上产生的误差,而夏季植被丰富,易于区分矿区和植被类型,本文从现有的资料中选取有代表性的1986年7月底、1994年11月的TM 影像和2002年 9月初的ETM 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其中1994年 TM影像因季节差异仅作矿区的比较)。 由于地面站在接收信号时根据遥感平台、地球、传感器的各种参数进行的几何校正,还不能满足专业解译和综合分析的需要,本文以 !,- 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参考坐标,对湖北大冶矿区的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纠正时在图像和地形图上分别均匀

关于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的关系

关于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 1 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即优化的监测点位和科学的采样频次),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即有标准规X的分析方法、优良先进的仪器设备、自动便捷的监测手段和现代可靠的高新技术)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即监测人员须持证上岗、监测仪器设备须经计量检定、分析结果须经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2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X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 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

基于物联网的生态环境监测

1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许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综合技术,可相对便宜地收集大范围内生命支持系统能力的数据。前苏联学者曾提出,生态监测是生物圈的综合监测。美国环保局把生态监测定义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2 、生态监测的对象 生态环境监测已不再是单纯的对环境质量的现状调查,它是以监测生态系统条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趋势,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监测的对象包括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另外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提出了生态监测的因子。 3 生态监测的类型

根据生态监测2个基本的空间尺度,可将其划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 (1)宏观生态监测。是在大区域范围内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方式、镶嵌特征、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等进行监测。主要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制图技术等进行监测。 (2)微观生态监测。其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它是对某一特定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集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进行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起主导作用,且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4 、生态监测的特点 生态监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牵涉到多学科的交叉,它包含了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领域。又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性的工作,因为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复杂变化过程,受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自然因素等的影响,长期监测才能揭示其变化规律。其还具有分散性,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生态监测系统性强。生态监测本身是对系统状态的总体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