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梁文宁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热衷于写“落花”组诗,反映出一股“疏离”心理潜流在滋长。明代唐寅等人吟咏落花,以散漫自纵的生活态度疏离士大夫主群体;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吟咏落花,以飘零自守的精神气节疏离当朝统治者;清中叶袁枚吟咏落花,以洒脱自适的生活观念疏离主流价值取向;晚清龚自珍吟咏落花,以激愤和前瞻的姿态疏离主流社会。从这种疏离主流的心态可以感受到明清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解悟。

关键词:疏离心态;落花诗;唐寅;遗民诗人;袁枚;龚自珍

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5)06-0062-05

收稿日期:2005-07-08

作者简介:梁文宁(1950-),女,广东三水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我们所说的疏离心态,是指与社会主流意识相悖离,表现出个体生命体验、个体生活追求、个体价值取向的一种心理状态。社会主流意识体现着同时代人们公认的道德评判、共同人格理想以及群体价值取向,营造社会的凝聚力,对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历史上存在的疏离潜流也不容忽视。疏离并非全是社会破坏力,尤其在明清时期,传统主流意识已经凝滞僵化,成为束缚社会发展的阻力时,疏离心态含有进步性,它是知识分子不随俗、不从众、不阿权而独立思考的产物,它是一股突破墨守成规的创新力量。我们注意到,出现于明清时期的落花组诗可以说是明清文人疏离心态的意象载体。明代以前,落花意象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逐渐凝成伤逝自怜的惯用意象内涵;但似乎仍属于触景生情式的自然意象,并未成为着意表露某一类型社会人格的人文意象。明清时期,一些诗人热衷于写落花诗,且常以组诗形式吟咏落花,动辄几十首。这些落花组诗已经不再是偶有所触而为之,而分明寄寓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以至理性思考。本文拟分析几个个案,探讨明清文人中的疏离心态潜流。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明代弘治年间以唐寅

(1470-1523)为代表的吴中“才子”们唱和的《落花诗》,沈周首唱30首《落花诗》,和者甚众。据载,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明、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寅和沈石田韵三十

首”。[1](卷三,P9)

现存唐寅《落花诗》,一见于后人辑录

的《唐伯虎全集》,[2]一见收藏于苏州市博物馆的唐寅书法真迹《落花诗册》,[3]两者文字和编次多有出入。估计是由于唐寅吟成后,不止一次抄录并加以修改,足见诗人及其交友对这组诗歌的偏爱。

唐寅《落花》组诗的最后两句云:“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可见诗人寄寓在“落花”形象上的感情依然是传统的伤感基调。然而他的感伤并非无病呻吟,其中有着身世投影和心态流露。唐寅29岁中应天府解元,次年于北京会试时,受科场作

弊案牵连,被捕入狱。出狱后又曾被蓄志篡逆的朱宸濠罗致麾下,好容易才脱身。了解诗人遭遇后,对其落花诗中的感伤自怜和牢骚不平则不难理解:“国色自来多命薄”,“国色可怜难再得”,“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高丽华”,“千年青冢空埋怨,重到玄都只赋诗”,“多少好花应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命薄错抛倾国色,缘轻不遇买金人”,“休向东风诉恩怨,自来春梦不分明”,“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东流”。诗人为落花发出这些哀婉痛惜,正是感怀

第25卷 第6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12月Vol.25 No.6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 n Instit ute

Dec.2005

身世之语。

唐寅以“狂”态对抗所遭受的政治打击,《明史》载他被牵连入狱后,“谪为吏,耻不就,归家益放浪。”[4]觉察朱宸濠的异志后,佯狂避祸。他在《漫兴十首》中说:“此生甘分老吴闾,宠辱都无剩有狂。”面对友人规劝,他说:“寅遭青蝇之口,而蒙白璧之玷,为世所弃。虽有颜冉之行,终无以取信于人……且人生贵适志,何用刿心镂骨,以空言自苦乎?”可见唐寅的“狂”固然出于“为世所弃”的无奈,同时也是出于“贵适志”的人生选择。《落花诗》云“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人生自古稀七十,斗酒何论价十千”,也可见这种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心理。

唐寅以散漫自纵的态度对待人生,他的为人处事、诗文风格与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追求有所不同。他没有传统观念那种对经商的鄙夷,而以卖文鬻画自给;对于士大夫认可的“应世诗文”特地表现出不在意,否定传统文人的读书求仕生涯而标榜自己以笔谋生:“百年障眼书千卷,四海资身笔一枝”,[2](P26)“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1](卷二,P2)毫不掩饰放浪不羁的生活且为之自豪:“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2](P23)刻石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其风流韵事为市井坊间所津津乐道。在《焚香默坐歌》一诗中,他说:“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为耻。及至心中与口中,多少欺人没天理;阴为不善阳掩之,则何益矣徒劳耳!”揭露世人的虚伪,公然向当时的假“道学”挑战。他的创作可以看到尚俗尚趣的世俗化审美追求,如《落花诗》云:“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鬓边旧白添新白,树底深红换旧红。”语言俚俗而形象鲜明,诗意浅豁而率真自然。

唐寅的宣言和作派都流露出一种疏离倾向,他疏离的是文人中的士大夫主群体。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唐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和生活道路离不开读书做官,于是文人心态主要是以士大夫身份看待人生世事,高尚者关心社稷臣民,鄙陋者追求功名利禄。当然,也有一些卓然独立的人物,能够摆脱从众随群的习惯心理,以疏狂的态度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唐寅和吴中才子们也就属于这类疏狂文人。他们热衷于吟咏那飘离大树的“落花”,当是这种疏离心态的反映。

如果联系唐寅生活的时代,还可以对其疏离心态有更多的认识。明初统治者强化极权专制,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文人谨小慎微。到唐寅生活的明代中叶前期,文人的道学家假面具尚未剥去,文坛上颂圣之浪潮尚未退去。而另一方面,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影响着社会文化需求的转变,市民们有需要、有能力养起为自己服务的文化人。唐寅等吴中才子正是明中叶最早一批世俗化的平民文人,他们的生活道路和思想作风与仍占主流的传统士大夫文人出现了差别,他们疏离了士大夫主群体,在当时是特异的存在;而同时又是明代中、后叶俗文化勃兴的先声。“落花”,正是他们疏离心态的意象载体。当然,唐寅和吴中才子们对主流文化并没有深刻的理性批判,他们笔下的“落花”形象以感伤柔弱为主,他们的疏离心态显得散漫浮俗。

明清易代之际,出现了两位善咏落花的著名遗民诗人:归庄(1613-1673)和王夫之(1619-1692)。归庄有16首《落花诗》,[5]王夫之有题为《正落花诗》《续落花诗》《广落花诗》《寄咏落花》《落花诨体》《补落花诗》等多组共99首落花诗。[6]两人年轻时均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在民族危急时刻挺身抗争,甘冒危险投入反清战斗。失败后退隐林泉,著述终老,坚守民族气节。

他们所写的《落花诗》与时世密切关联,显然是诗人心志的寄寓。归庄在《落花诗序》中历数宋、明两代的落花诗,称之“亦已穷态极致,竞美争奇,后有作者,殆难措手”。继而指出自己的同题吟咏与前人的区别:

然诸公皆生盛时,推激风雅,鼓吹休明,落

花虽复衰残之景,题咏多作秾丽之辞,即有感

叹,不过风尘之况,憔悴之色而已。我生不辰,

遭值多故,客非荆士,常动华实蔽野之思;身在

江南,仍有大树飘零之感。以至风木痛绝,华萼

悲深,阶下芝兰,亦无遗种。一片初飞,有时溅

泪,千林如扫,无限伤怀!是以摹写风情,刻画

容态,前人诣极,嗣响为难;至于情感所寄,亦非

诸公所有。

抒发心中郁结不能自已的亡国之痛,诉说抗清失败却矢志不渝的悲壮情怀,揭发时移世异中士林的种种心态,表达自己忠贞孤高的民族气节,是两位诗人落花诗的共同内容。

且看下面代表之作:

36

第6期 梁文宁: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燕蹴

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归?阑干晓露芳条

冷,池馆斜阳绿荫肥。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

草自菲菲。[5](P120)

首联以暮春花落情景喻抗清志士飘零失散;颔联痛诉摧残迫害,哀叹世道恶浊;颈联以芳条冷与绿荫肥对照,分别比喻守贞而艰辛者和屈节而显贵者,尾联抒写自己孤高自守的志向。

弱羽殷勤亢谷风,息肩迟暮委墙东。销魂

万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后功。香老但邀南国

颂,青留长伴小山丛。堂堂背我随余子,微许知

音一叶桐。[6](P405)

诗中前四句以风中落花比喻自己奔走抗清,以委地残红比喻自己暮年避世,抒写抗清之志生死不渝,悲壮情怀销魂凝血。后四句以花虽落而果已成、树弥青比喻自己志节不衰,表示时世衰颓、知音稀少而自己仍不屑追随庸碌之辈。[7]

两位诗人的落花诗写出了清初以遗民自居的士子的疏离心态。与唐寅等散漫自纵式的疏离心态不同,他们疏离的是异族执掌的政权,抗争失败后甚至疏离了社会交际,自我放逐于主流社会生活之外。而他们的疏离中有着坚守,他们悲壮地坚守民族气节和政治信念,执着地坚守中华传统文化,正如王夫之书堂联云:“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他们的落花诗使事用典,寄托遥深,含蓄蕴藉,也可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执着。这是飘零自守式的疏离心态。不可否认,在遗民们的政治信念中,掺杂着忠于前朝,不事二姓的封建糟粕,尤其是到康熙朝,政局基本稳定,清朝统治者一定程度接受了汉族传统文化精华,与明朝后期的腐败相比,与南明数王的没落相比,社会有了进步。在此情况下,这种不事二姓的迂拙就更令人感到可悯可叹。然而,尽管如此,后人还是从他们的疏离心态中感到令人崇敬的感召力。因为,其中包含“匹夫不可夺其志”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这里有着不阿附、不屈膝的为人准则,在施行高压的权势面前,他们飘零自守,避世隐居,甘冒生存危险,宁愿孤苦贫贱而自洁自重。他们坚守着视人格修为重于生存本能的自觉道德规范,并没有为自我利益而轻易抛弃信念,在权势面前更注重良心和骨气。他们的落花诗也就如前人所评:“以磊落崎崟之才,为婀娜旖旎之词,兴会所至,犹带

英雄本色。”[8]

清代中叶,著名性灵派诗人袁枚(1716-1797)也写过两组共20首落花诗。[9]袁枚12岁中秀才,15岁补廪,24岁中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可谓少年得志。然因习清书不合格,三年后外放江南任知县。骤从翰林清贵改授外职,不免牢骚。他的第一组落花诗写于此时,当与仕途遭际有关。第二组落花诗写于47岁时,为13年前收藏的花瓣而“怆然有作”,味其诗意,似与情事有关。袁枚落花诗的基调可从组诗的第一句感受到:“江南有客惜年华,三月凭栏日易斜。”继承着落花的传统意蕴:惜春伤逝。然而,我们还是看到有着诗人个性的疏离心态,正与袁枚一生为人处世态度相一致。

组诗在惋惜落花离枝的同时包含对其高贵气质的赞美:“也曾开向凤凰池,去住无心鸟不知。”“莫讶旁人怜玉骨,此身原在最高枝。”“丹心枉自填沟壑,素手曾经捧太阳。”这是诗人自信意识的流露。更具比兴意味的是诗人对花开花落的坦然:“不受深闺女儿怜,自开自落自年年。”“不妨身世竟离群,开满香心已十分。”“升沉何必感云泥,到眼风光剪不齐。”这正是诗人洒脱自适心态的自白。

袁枚任知县期间,成绩卓著。可是39岁时,他就辞职退隐,结束了仕宦生涯。后半生卜居随园,悠然自适,写诗作文,广交朋友。《清史》说他“崇饰池馆,疏泉架石,釐为二十四景,游人阗集。自皇华使者,下至淮南贾贩,多闻名,造请交欢。”[10]时人赞之“侔今无徒,侪古少类”。[11]与当时的读书人比,袁枚确实有独特的世界观和生活爱好,他曾自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 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9](P1775)不受世俗观念局限,生活随心适意。袁枚并非是毫无自律地放荡纵欲,他的行为是其崇尚“性灵”观念的身体力行。他的著述中有许多出格言论,他肯定情欲的合理性,反对清教徒式的修养,认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他不讳言好财,写《咏钱》六首,认为钱如果用得恰当,未尝不是好东西,而不谈钱的人未必就高尚,甚至认为从财货情况可以探索时世的升降。[9](P1815)他津津乐道于好味,写有几十篇《食单》,并为序说明在亲友处吃到好菜,即“问其方略”,集为菜谱记存。袁枚对虚伪的假道学深恶痛绝,公然宣称:“郑孔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9](P933)对时人佞佛极尽讥讽。[9](P1928)而传诵后世的《祭妹文》、哀悼早殇幼女

46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25卷 

的长诗《哭阿良》,以及悼念好友蒋士铨、黄仲则的诗文,真挚感人,则可见诗人的真性情。

证之一生言行,袁枚《落花诗》流露的也是疏离心态。不同于明才子的散漫自纵,也不同于清初遗民的飘零自守,袁枚是一种洒脱自适式的疏离。他疏离的不是士大夫主群体,也不是当朝统治者,而是主流社会的传统观念。他追求自适而仍然自律,他自行其是却并非避世自苦,他疏离主流社会观念却并不疏远社会生活,反而更细腻地品味人生。对比明代后期的疏狂文士,袁枚的离经叛道带有理性的批判。这是在清代经济繁荣的全盛期,被易代战乱所窒息的个性解放思潮的再度苏醒,而且显然是更具个性意识、更具精神自由、更具离心力量的新觉醒。用其落花诗的话语来说,就是“早发琼林惊海内”,“自开自落自年年”,“洗尽铅华换墨妆”。

晚清龚自珍(1792-1841)也以落花诗称于世。与前几位明清诗人相比,他的落花诗数量虽然不多,却最具独创性和影响力,其中疏离心态也最能体现出个体意识的思想价值。

歌行体《西郊落花歌》[12]写于诗人36岁,这一年诗人第五次会考再度落第。诗中描写看到落花时“失色神痴”的情景,以出人意表的比喻营构了瑰丽壮观的落花景象:“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四万八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奇龙怪凤爱飘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玉皇宫中空若洗,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无穷期。”最后诗人表达了“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时”的愿望。在48岁辞官归家时所写的315首《己亥杂诗》中也有两首专咏落花,吟出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名句。

从龚自珍写这些诗的生活背景来看,“落花”显然是不为时重,不为世用的形象比喻,同样体现了疏离主流社会的心态。龚自珍所疏离的不仅是主流社会的某些观念,他的疏离心态具有更彻底的批判性。他以“动与世忤”的叛逆姿态揭露控诉封建末世的种种弊端,触及官僚体制不可救药的腐败,触及逐渐呈现的社会危机,尤其痛切激愤地抨击对人才的压制、摧残。龚自珍认为时已届“衰世”,他警告“乱竟已不远矣”。

龚自珍疏离心态的丰富性和进步性不仅体现在切中时弊的社会批判中,也体现在强烈的个体意识

和朦胧的生活理想上。龚自珍笔下的落花一反前人在这个意象中凝结的感伤自怜之意,只见她离弃本枝却毫无衰飒哀怜之态,无所依附反更具瑰丽壮观之姿,委地化泥而仍抱献身护春之愿。这里体现了互为依存的两种意象内涵:离枝的瑰丽和恋根的缱绻。

落花的瑰丽是疏狂士人不羁风貌的投影,也是近代个性意识觉醒的闪光。龚自珍敢哭敢笑,敢怒敢骂,并没有把属于个人的情感全部纳入传统观念的轨道中,他提出“宥情”“尊情”之说,他呼唤“童心”,他痛恨衰世的“戮心”,这都反映了封建末世进步知识分子尊重自我、个性解放的觉醒。花本艳丽,何必依赖本枝?离弃了本枝仍瑰丽飞扬而富于生命力的落花,正象征了诗人对个体生命和个体感情的尊重。落花的瑰丽又是新型的理想人生模式的形象比喻。仕宦人生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生模式,龚自珍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不为世用、不为时重的挫折失落中。诗人产生了瑰丽的幻想,他设想着新的人生追求,幻想着背离传统模式的人生理想。落花的瑰丽是一个极富感染力的形象启示。诗人还不能设想养育花朵的大树倾倒,却渴望离枝的花朵可以拥有依然辉煌的生命,渴望着摆脱羁绊的瑰丽飞扬。

然而,龚自珍的疏离意识中也有迷惘困惑之处。“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包含着知遇之望的热切和忠君之愿的辛酸,“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内在含义中显然有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无论穷困通达、在朝在野,均抱牺牲奉献的入世态度,把“护春”作为毕生事业。落花恋根的缱绻和离枝的瑰丽交织着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可以感到龚自珍人生价值取向的迷惘。这正是近代文人的矛盾心态的反映。龚自珍的落花意识对后人的影响颇大,其后数十年,仿定庵,和定庵而写的落花诗时有所见,如高旭有《禾城落花歌》,黄人有《和定庵西郊落花歌》。

从以上分析中,可见明清落花诗中映现着疏离心态。一些人生失意的明清文人中滋长着一股与主流社会疏离的心理潜流,从生活道路、生活情趣与主流社会的疏离,到思想观念、生活理想与主流价值取向的疏离,疏离的倾向渐强,渐远,渐自觉。而疏离主流的心态中有着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解悟,摒弃了愚忠盲从而强化了风骨浩气,摒弃了苟且仕进而强化了牺牲奉献,摒弃了虚伪守礼而强化了人格独立。

56

第6期 梁文宁: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更重要的是,在疏离主流社会的心态中汇合着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对个体价值的叩问、追寻,而且这种叩问追寻渐显露、渐焦虑,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渐明确、渐热切。

参考文献:

[1]唐仲冕.唐伯虎轶事[A].唐寅.唐伯虎全集[C].

北京:中国书店,1985.

[2]唐寅.唐伯虎全集[C].北京:中国书店,1985.

[3]唐寅.落花诗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4]张廷玉.明史?文苑传[A].二十五史?明史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01.

[5]归庄.归庄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C].北京:中华书

局,1962.

[7]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清诗选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73,126.

[8]宋琬.评归庄落花诗[A].归庄.归庄集[C].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2.

[9]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8.

[10]赵尔巽.清史稿?文苑传[A].二十五史?清史

稿[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30.

[11]李宪乔.随园诗赞[A].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2]龚自珍.龚自珍全集[C].中华书局,1959.488.

(责任编辑 王玉燕)

The Attitude of Estrangement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Ming Qing Dynasties and the Image

L IAN G Wen2ning

(Dept.of Chinese,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 ute,Guangzhou,Guangdong,510303,P.R.China)

Abstract:In t 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some of t he intellect uals enjoyed writing t he group s of poems about t he shatters.Those poems reflected t he attit ude of est rangement of t he intellect uals.Tang Yin of t he Ming Dynasty and his f riends intoned t he shatters wit h t he desultory attit ude to est range f rom t he main group of t he scholar2bureaucrat.In t he early Qing Dynasty,t he old adherent s of t he past dynasty intoned t he shatters wit h t heir national integrity to ref use t he new dynast.In t he medium2term of t he Qing Dynasty,Yuan Mei intoned t he shatters wit h self2satisfied life style to estrange from t he mainst ream t hinking.In t he last period of t he Qing Dynasty,G ong Zizhen intoned t he shatters to criticize t he mainst ream society wit h t he indignant attit ude.The attit ude of est rangement may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t hat t he intellect uals of t 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 hirsted for f reedom and realized t he hypo stasis of t he t raditional civilization.

K ey w ords:t he attit ude of est rangement;t he poems of shatters;Tang Y in;t he old adherent s of t he past dynasty;Yuan Mei;G o ng Zizhen

66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25卷 

演讲稿《心态决定一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态决定一切》柏拉图说: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胜过拥有一座金矿。 生活,即是生下来,活下去。由此可见,生活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获取健康生活的真谛。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比如说,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又比如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自己的心态,拥有怎样的心态,就拥有怎样的生活。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曾经失窃,被贼偷去很多东西,他的朋友知道后写信安慰。罗斯福收到朋友的信后也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亲爱的,谢谢你来信安慰,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便可清楚地洞悉出一代总统强大的内心和积极的心态,在面对失窃以后没有消极抱怨,而是另辟蹊径地自我安慰,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心态才成就了这样一位对美国影响深远的总统。这诚然是一个伟人所应具备的心理素养,作为平常人的我们也需要开拓这样一种良好的心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理智地面对得失。 现代社会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所面临的精神压力也与日俱增。这时候时代便呼唤一种健康的情绪,以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挑战。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阿Q精神”也就是“精神胜利法”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这样的盲目自我安慰似乎略显荒谬,但在这个喧嚣时代,我认为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也发挥这样的“精神胜利法”,适时地自我慰藉,告诉自己:不管遇到什么挫折,生活还要继续,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以此缓解生活、学习和工作带给自身的压力,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也许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左右心情;也许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也许我们改变不了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态。 最后,我想以马斯洛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中国文人画产生于晋元,兴于宋元,宋元以后文人画作品大量涌现,至明清大盛,并在理论上逐渐完备美学思想体系。文人画的特点是注重神似和笔墨意趣,本文就“以形写神”一词来着重讨论文人画中神似的重要性。 标签:以形写神;神似 中国的文人画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二、讲求“笔墨”及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性。本文以第一点特征为主要研究点进行探讨。 一般认为文人画始于宋元而盛于明清。因为宋元之后文人画论蔚然成风,作品也大量涌现;而且元代以前的画“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诗书画印的结合尚不明显。文人画的确只是到了宋元以后才真正形成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形式风格,并且在理论上逐渐完备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但本文还是将文人画的起始上溯至晋唐时代的观点。因为作为文人画的主要的本质特征“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理论,是早在晋唐时期就已经确立并予以阐发的。晋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想”的论点,奠定了中国文人画注重“神似”并逐渐发展为崇尚“写意”的思想。至唐张彦远在《六法论》中,提出了“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论点,他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明显地强调了“气韵”的重要性,“气韵”二字后来变成了文人画千百年来的第一要义。 文人画的涵义,应该是指那些以“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美学思想为创作原则,强调表现作者主观精神及文学意味,并且以文人士大夫画家为主要创作者的中国画。 在文人画的传统中,“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理论,是最主要、最根本、最可贵的。中国传统绘画对于形的认识,不是纯客观的、直接的形体感觉,而是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并且经过审美认识和艺术改造的形体感觉,以及尽可能地注入了文学意味。文人画虽然也有写意和工笔之分,但那基本上是在绘画技法和形式意义上的分类,而就对物象的认识和表现来说,其实只可以说都是“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基于对这种形神的认识态度,文人画可以大大提高笔和墨的表现能力,可以“以书法入画”,可使与描绘物象本身原无瓜葛的题诗、款识和印章成为整个画面的合理组合部分……这样就为画家开拓了描绘主客观世界的广阔天地,特别是给画家提供了抒发胸意、表现自我的极大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在形与神的相互关系上,总的趋向是愈加强调“神似”。唐张彦远在强调“气韵”的同时,还认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而元倪瓒则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清代郑燮有两句诗说:“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可见其强调“神似”的程度。

心态决定一切演讲稿3篇

心态决定一切演讲稿3篇 心态决定一切演讲稿一: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决定一切 一、要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人生 从一个故事开始: 有一个秀才去赶考,做一怪梦,梦到他在墙上种白菜、下雨天他戴着斗笠还打着伞、他和他心爱的女孩躺在床上,赤裸着身体但是背对着背。秀才于是请人解梦,先生说你在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么,带着斗笠还打伞那是多此一举啊,你和那女孩背对着背,那不是没戏么。秀才一听于是回去收拾东西要回家,店主说大考在即,怎么要走啊,秀才于是把此梦说给店主。店主说,我也懂点此道,我给你解解看,你在墙上种白菜那不是高中么,有斗笠还打伞那是有备无患啊,你和那女孩光着身子背对着背,那不是暗示你翻身了么。秀才一听,信心大增,于是安心付考,后得中探花。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三年前的想法决定今天的状况,今天的想法决定三年后的状况;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心态决定一切”,虽然有点夸张,但心态确实是影响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事物永远是阴阳同存,积极的心态看到的永远是事物好的一面,而消极的心态只看到不好的一面。积极的心态能把

坏的事情变好,消极的心态能把好的事情变坏。当今时代是悟性的赛跑!不是没有阳光,是因为你总低着头,不是没有绿洲,是因为你心中一片沙漠。 在各种体育比赛中,我们会发现决定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因为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状态。在生活中也是如此道理,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所以说眼界决定境界,细节决定成败。心胸决定格局,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决定一切! 二、努力工作,永远没错 另一个故事: 辞职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B 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为什么?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

5.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画的特点 一、“文人画”概念的辨析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其概念内涵却比较模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分歧。当前的绘画研究界对文人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界定:第一种观点:从中国绘画发展全局和中国绘画特有的品质来考察,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或风格体系,发轫于宋而大成于元,其艺术特质是注重笔墨趣味,不求形似,诗、书、画、印合璧。第二种观点:以画家身份为标准,认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人画或士大夫画。第三种观点:以董其昌“南北分宗说”为基础,认为文人画就是南宗画。 下面来辨析这三种观点的优劣。第一种观点,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样式,注重笔墨情趣,体现文人趣味,发轫于宋大成于元,明清继续流变。这种观点侧重于从绘画风格并从中国绘画的特质来定义文人画,认为文人画是区别于院画和画工画的一种风格样式,甚至是区别于西方绘画而具有民族特质的一个独特风格体系,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中国画,其审美体系、造型语言和价值体系,基本是从元明清文人画抽绎出来的。”[2] 这种界定意在揭示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特性与独特魅力,强调文人画的独特艺术品质,从这点上说,这种界定是具有深刻的意义的,因此也是大部分研究者所采用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大夫之画、士人画,这种观点以画家身份为标准。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就是主张以作画者的身份区分便什么是文人画,他说:“然则所谓文人画,非流派样式之名,该曰作者身份区别之者也。”[3] 探究这种观点的理论渊源,唐代张彦远说:“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高逸之士,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历代名画记》卷一),即强调画家的身份地位与修养。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则明确提出士人画概念,但究其意思,是在强调士人画与画工画在绘画风格上的差异,士人画观其意气,而画工画徒有形似却呆板,这里的“士人画”就不是侧重强调画家的身份和地位。在我们今天看来,以文人之画来定义文人画概念,就是侧重于以身份为标准。(另外,“文人” 这一词本身具有很复杂的社会学含义,这里不做深入考察。)客观而言,文人画一词的含义,不应该专指画家的身份,因为一些出身低贱的画家同样可以画出具有文人画风格的作品,绘画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而以士大夫之画来定义文人画则更有偏差,士大夫一词含有官气和富贵气,有显示其显要地位的意思。倘若以这种士大夫官宦之气来解释文人画则更不合理。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以文人之画来定义文人画,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文人画的很多作者是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的文人,正是他们的文化修养使他们的绘画超越形似追求文人情趣,从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文人画理论的提出者苏东坡,大成者董其昌都是很高文化修养的文人。 第三种观点,从董其昌“南北宗论”来界定文人画。董其昌有两段著名的文字: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摹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化修养深厚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发轫于唐,于北宋形成体系,至元勃兴臻于大成,经明清继续发展,主要代表画家有苏轼、赵孟頫、徐渭、郑燮等。其特点是,画家多有出世态度,寄情于山水、花鸟、竹木,重视文学修养,强调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不求形似只求生韵,追求笔情墨趣,是文人借以抒情、言志的手段。 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文人画”重自然,通常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也有人物画。文人画有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因此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成为文人画最大的艺术特点,也是文人画文人画的原因,使文人的心灵情感有所寄托。 GAGGAGAGGAFFFFAFAF

诗作为文人画的魂之所在,有浓重的表情达意的抒情性 特征。王维的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是最早确立了诗化的文人画美学原则,为后世的文人画家所追随。 文人画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体现文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画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更加强烈。 文人画多为水墨画,以墨为主要的绘画材料,墨色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唯取真淳,返朴归真、大巧若拙。 文人画的线条神采飞扬、删繁就简,以书入画。文人画巩固了对线条美的追求,强化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传统,并促成了人们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转向笔墨形式。 文人画不求形似只求生韵,亦既是‘写意’,它以画家 的主观意向为创作源泉,不专注于形似,其用笔时,自然流 GAGGAGAGGAFFFFAFAF

心态决定成败议论文

心态决定成败议论文 【篇一:作文态度决定成败】 作文(五)态度决定成败 高碑店一中愉悦 态度是成功的前提,好的态度会使你的成功之路更加平坦,不好的 态度则会使你偏离成功的方向。态度决定成败。 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态度。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要 遇到些艰难险阻。当面对困难、挫折与失败时,要有坚持不懈的态度,克服困难,渡过难关。铁杵成针的故事人人皆知,让又大又粗 的铁杵磨成针看似不可能,但在老妇人坚持不懈的态度下,这不可 能也变成了可能。唐代大诗人李白正是在目睹了这一事后,重新回 到学堂,坚持读书,凭借着坚持不懈的态度创作了无数为后人传送 的佳作名篇。 成功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著名的大画家达芬奇在成名之前,一直 刻苦练习,他对自己的作品总是要求很高。曾经为了练习画好鸡蛋,为了能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程度,一张张,一幅幅,一连画了百余幅 作品才感到满意。正因为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他成为了世界著 名的大画家。他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至今仍被 人们视为珍宝。 成功需要勇于创新的态度。前一段迅速崛起的山寨产品凭借着模仿 一些大厂家、大品牌的产品,以低成本制作,低价出售而红火一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这些产品的弊端,最终因为 没有自主创新,山寨产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与之形成鲜明对 比的苹果公司,依靠着自己的创新,凭借着iphone、ipad等一系列 产品,成为世界级的的企业。只有能创新、敢创新,成功才能长久。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命运。态度影响人生。拥有好的态度,成 功一定能够到来。 附材料: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荣获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特朗 斯特罗姆一生只写了163首诗,他的诗集也不过200多页,一生平 均下来,一年也不过一两首,但他一直坚持纯诗写作,他始终坚持 严谨的态度,他的每一首诗的风格只用一次。 【篇二:心态决定成败读后感1000字】

文人画 山水画 花鸟画 风俗画 工笔画 写意画 特点及区别

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工笔画写意画特点及区别 根据笔墨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大写意画和小写意画(即兼工带写),根据设色又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着色画三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寺观殿堂壁画、架上绘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依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为释道画、风俗画、历史画、民间年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白描、着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题材内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山水画简称“山水”。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造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花鸟画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设色又可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国画技法包括工笔和写意两种。 工笔是用熟宣(宣纸的一种,画上去后不会晕开)来画,非常精细和费时,上色时需要一层一层地过渡,对轮廓的勾勒也很讲究。 写意使用生宣(同为宣纸,画上去会有晕染开的效果)来画,讲究传神和生动,不常使用勾轮廓的方式,绘画方法灵活。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摘要:文人画,也称文人士大夫画,这样明确指出作者定位是士大夫阶层,文人士大夫古代指官僚阶层。这一阶层的绘画表现手法以水墨为之。文人画是政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者的智慧结晶和思想产物,以书、画、文、思想构架起来的一种形式美。后来由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向了社会,由业余走向了专业,在原先的框架上增加了诗词、印章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一直延续壮大至今的形式美本体。 关键字:文人画、变化、发展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一个特殊的类别。此一分类并不是根据绘画的内容,而是以画家的身分而定名,画家的身分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另还有较特别的──禅僧。 中国文人画始自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其多才多艺,既能书擅画,又妙解音律,以画的造诣而论,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被称为“南宗画之祖”,文人画的开宗人物,受禅宗影响很大。诗作擅以描写山野田园自然风景,如身入诗中景色,他的画更具有这种气质。这种文字与绘画的结合始自王维,所以董其昌称王维的画为“文人画”。自此之后,中国的绘画与诗、词、书法等结了不解之缘,至于在一幅画上落款、题诗、题跋甚至于加盖图章,以及画家以书法笔意作画等的演变,似乎都可说是因“文人画”而产生。 表意境以书入画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人思想、意趣,结合书法、文学、绘画、人品诸种因素。大多数文人画家均以深远闲淡、穆和严静作为绘画创作最终追求的意境,因此他们以最简单的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最概括的黑、白、灰为色彩语言,传达出画家内心最深切的感受。北宋苏轼,米芾、米友仁父子被视作文人画山水最早的典型。米芾不只是画家,亦是著名书法家,其作画力求“平淡天真”,以书法笔意,或露锋缓行或挑笔出锋,佐以下笔的轻重缓急、顿挑、使转纵横,使书法的意韵表露无遗。 中国文人画,从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建立以来﹐到了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受到艺术家和文人普遍的重视与喜爱﹐直至清初。此一文人画形式的画风发

心态决定一切——生活感悟

心态决定一切——生活感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可见,领会心态是掌控一切的根源! 阅读《心态决定一切》,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心态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从此刻起一同改变自己的心态吧! 篇一:《心态决定一切》 相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态,迥异的结局。就像面对带刺的玫瑰,有人想到的是可怕的刺,有人想到的是美丽的花;看一件事物的角度和心态不同,行为结果自然有异。 可以说,心态决定一切,乐观的心态有着一股巨大的力量,正如成功学大师拿破仑所说:积极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与营养。这样的心灵,能吸取财富、成功、快乐和身体的健康;相反,你甚至可能失去生活中已有的一切。 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用了一千多种材料做了一千多次实验,但都没有成功,有人嘲笑他的失败,他却说:“我已经知道一千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以这种心态去面对挫折,是成功的铺垫。 影响你人生的,不是外在环境,而是你自己的心态。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把握好了自己,也就把握好了自己的命运。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 一个穷苦人民,住的是传统的石屋,一天,这间屋子上的一根柱子因负重超标而掉了下来,当时他们一家人正在吃饭,所以没有受伤。当记者采访并安慰他时,他却说:“我很庆

幸没人受伤,老天让这根柱子掉下来,让我们知道这个房屋不牢固,让我们搬走。”一句话,使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由此可见,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结果。 当你伤心难过的时候,不要抱怨老天,其实问题出在你身上,何必把一件事看得那么悲哀,换个角度和心态去想想,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当你面对一件表面上是无可救药的事情是,抱着另一个心态去看看,就会另外一份惊喜在等着你;就像是在一堵高达的墙面前,仔细地寻找,或许会发现一扇窗或一扇门。 篇二:《心态决定一切》 “心态决定一切”——这句话的来源出处我没有查考过。但是从强调主体作用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三个工人正在一块儿砌一堵墙。 有个过路者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无精打采地说:“没看见吗?正在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栋漂亮的高楼。”

认识决定心态,心态决定未来(李露孙)

◆李露孙老师《认识决定心态,心态决定未来》课程 《认识决定心态,心态决定未来》 一、讲授人:李露孙(北京影响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顾问、商学院讲师团讲师,曾任江西法制报文艺副刊部主任、新闻调查部主任,报告文学家) 二、课程时间:一天(7小时) 三、授课对象: 企事业中高层管理者,全体员工;各级党政军干部,全体公务员;大、中小学领导、老师、员工,大、中学学生。 四、学习目的: 1、重新认识自己,要认识到自己是空前绝后的珍品、极品,是天才,自己有潜能,不要自己埋没自己,要激活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尽量地多作贡献,使自己短暂的一生过得幸福美满、灿烂辉煌。 2,抛弃消极,选择积极,认真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重新组装和铸造自己的灵魂,让一切行动都在正确而有序的控制之中,使一切成果都产生于原来以及后来不断补充完善的设计,让每一个明天都比今天更美好。 3、励志,打气,鼓劲。 五、课程内容: A、认识你自己 (一)、苏格拉底的第一个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 ○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认识你自己的几个方法: 1、您在看什么书?书的品味决定了您的品味; 2、您的朋友是什么人? 3、……不断地说,……不断地听,……不断地问。 ○认识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变,联,动: 例:△小草?小溪 (二)、多点认识,就少点灾难,多点幸福。 例:△海啸 △唐山大地震 △还我大千世界 1,由于缺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在摧残自己的肉体。 ○人的寿命应是成熟期的5~7倍 ○应该:95%人老死,5%的人病死,但现在正相反。 ○世界卫生组织:人不要死于无知。 例:△日本平均寿命87岁,中国72岁。日本讲养生保健课,政府免费供中小学生一袋奶,喝绿茶…… △黑木耳: △红葡萄酒: △骨头汤: △龟背:

江南园林中的山水画与文人画意境

江南园林中的山水画与文人画意境 学院:艺术学院 专业:09美术学 姓名:尹明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融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文学艺术以及叠山理水、花木栽培技术于一炉,是自然美和艺术美高度融合统一的综合艺术。 明清几百年来中国园林之盛,首称江南。江南古典园林作为文人画家与良工巧匠合作的艺术典范,内涵丰富充实,自然美和艺术美彼此渗透,融会贯通,是富有诗情画意和人文底蕴的综合艺术。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体系,以自然界的山水为主要素材,其笔墨酣畅淋漓、内涵博大精深,被称之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山水画的美学意境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得以广泛的体现和运用,园林通过模仿自然,师法造化,追求的是自由的美、天然的美、意境的美,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我国造园早在先秦就已出现,至汉代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流,是一种以宫室阁楼为主、禽兽充塞囿中的建筑宫苑形式,基本上属于圈地性质,并不结合山水布局,处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型的初级阶段。 写意,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写意,是中华名族的艺术观,是中国艺术的艺术方法,它是迥异于西方的另一种绘画体系。中国艺术门类中的绘画、书法、戏曲、园林等,都是写意的,而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性也正是在于它是写意的。它以情景交融的表现,运用写意的手法,创造出自然、宁静、幽深的意境,与西方为代表的表现秩序和控制的园林艺术迥然相异。 中国古典园林在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一直循着“崇尚自然”的道路,形成了以自然山水风景为表现主题和特征的布局形式,追求着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唐代山水诗画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们对自然山水风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公卿文人以诗文、绘画、园林,结合形成了文人写意园,逐渐摆脱对自然山水的单纯模仿,将自然美与诗情画意融合起来,体现了对山水自然美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赋予中国园林鲜明的民族特色——诗、画、意。 黑格尔说:“中国是特别东方的。”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别是它的写意,这也正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促使中国园林创作,尤其是文人园林创作由写实完全转化为写意方法的主要因素则是文人画的影响。文人画兴起于宋

201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浅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201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浅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2014-07-30 09:57: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文人画通常被简单的认为古代文人画的画就被称为文人画。但这个概念过于模糊或者不够专业。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作品,作品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他们用笔气韵不凡,有墨趣之感,多显示雅致,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能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一)宋代以前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作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认为“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也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三家山水”指的是关仝、李成、范宽,被史家称颂为“三家鼎立、百代标程”、“三家,犹如诸子之正经矣。”“徐黄体异”指的是五代西蜀宫廷画家黄筌擅作工细富贵花鸟,南唐士大夫徐熙则擅长疏淡野逸花鸟画,宋人所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两人对后世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画史称之为“徐黄体异”。 (二)宋代

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分开来的愿望。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米氏云山”,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元代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提出“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本来

细节决定成败,心态决定未来, 演讲稿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未来 光阴似箭。“橙乡”示范站创建活动开展已有数月,品牌创建是一个细致的工作,要求我们全体员工通过日常工作,充分提高自我管理水平、业务技能、服务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为此我们省界征费管理所还特别开展了“三争四化五提升”的活动,力争把省界管理所建设成作风好、形象佳、效率高、业绩优的示范管理所。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未来”,因为我坚信,细节和态度始终是做好工作的关键,也是我们创建“橙乡”示范站成功道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看似不起眼,不被人们关注,但是细节往往孕育着成功。英国一位作家曾说过:“细节是构成金字塔的一块块方石,是铺就铁路时自甘居下的一根根枕木”,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把握细节、演绎细节,才能把握人生和命运。 牛顿因为观察一个苹果的下落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应为观察水壶上的水蒸气而改良了蒸汽机,他们的成就源于对细节的揣摩推敲。智者善于一小见大,以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道理,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原因,仅仅是比普通人多注重一些细节问题而已。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创建“橙乡”示范站,注重细节是我们制胜的法宝,在这么多参与评比的所站中大家都各有优略,在规定期间内,

举办活动,做好日常工作,看似没什么难度,但是要保证质量和效果就不得不注重细节了,往往一次的疏忽就会导致全盘皆输。例如收费过程中各种走神、不认真、心不在焉则很容易导致长短款、车牌差错等,影响个人考评的同时也增大了管理所的业务差错率;又如战场环境卫生方面,一些边边角角,摄像头支架、栏杆等上的蜘蛛网,远看是不能发现的,认真检查的话定能发现,只要细致去打扫才能清除,这样才不会在公司突击检查中掉链子,才不会把管理所大家长期的努力付之一炬。 所以我们要注重细节,现今不管是省界还是北站,车流量都还不是很大,给足了我们充分学习和锻炼自我的机会,做好每一辆车的文明服务,真正做到车辆进站有迎声、司机询问有答声、车辆离去有送声。接待询路司乘热心、耐心和诚心,及时为过往司乘提供便民服务。依稀还记的我们班一个成员给我讲到的这样一件事,他告诉我刚才他在做我们所的“站立示双手接递票卡”文明服务,自己觉得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刚才得到了一个司机的肯定,那个司机交完通行费后抱着赞赏的目光跟他说到:“小伙子你真有礼貌,你们这边的服务真的很好,很有特色”。顿时给他一种别样的工作激情。简简单单的一句司机肯定,我相信在坐各位也有很多人得到过同样的赞赏,我们做好了得到他人的肯定,这代表的是我们管理所,我们赣州高速,我们大江西的形象。 今天我要讲的第二点就是:态度决定未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

文人画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艺术特色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历史发展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15554186.html,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特征 作者:赵田田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7期 摘要: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殊绘画形 式。文人画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中国绘画;文人画 一、文人画的起源与发展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殊绘画形式。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春秋战国和秦国时代,尚处于原始风格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养士的现象,其范围逐渐扩大,并开始参与绘画活动,其中有著名的蔡邑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精神史上“及自由,及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强大的“士”的发展队伍中出现了顾恺之、曹不兴等杰出画家,其绘画风格向细密、精确、华丽、逼真的方向发展。并驱向“文学化”,唐代此种风格形成一个相对的高峰期。 在北宋中期院体画极尽细密,精确、华丽、逼真的风格发展到顶点时,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画家积极实践并倡导洗炼、写意。在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画家,其代表人物还有黄庭坚、米芾等,他们在文人画的基础之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水墨技巧,劝椿的“画者,文人极也”成为传统的文人画理论,将文人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同时苏轼也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走向成熟奠定基础。朴素的绘画风格,成为文人画的发端。这也说明艺术发展规律,当某种表现形式、风格手法或特点,发展到一定巅峰时便无法进一步发展,于是与此相反的风格便应运而生。强调创作者的文化品味,把绘画看作是一场游戏,一种自我消遣,多为乘兴抒发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元代是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期,但是,元朝建立后,汉人地位低下,文人更是下层中的下层,主要原因是那个时期重武轻文,文人其社会地位是中国历史上至今为止最为低下,排在妓女与乞丐之后,人格尊严的受损与羞辱不敢想象,同时废除科举更让文人对社会失去光明,于是文人归隐山林、吟诗作画,成为文人消磨时光,忘记痛苦的最佳方式。以赵孟叛、元镇等为代表的画家主张以诗入画,提倡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理念,以书法入画,在画面题诗、诗文与书法的内容与形式要求与画面本身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尤其将诗意入画面意境,将诗文和书法引入构图,使文人画技法更丰富,意境更开阔,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由此确定。元代的文人画发展史为中国画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明代是文人画继承与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即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既继承元代文人画的画法,同时又追求院体画风格,完善了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在选材

心态决定一切心得体会

心态决定一切心得体会 我读了《心态决定一切》这本书后从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只有调整好心态才能有更好的状态来制约自己去更好的努力工作,面对不同的情况,要用 好的心态去对待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反之,只能失败。那些成功者,也都是用好 的心态去对待成功与失败,才能在人生的海洋中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工作面前,心态决定一切。 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视工作的人。不同的心态,成就不同的人生,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决定不同的结果。心态就是性格加 态度。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稳定的个性表现特征,它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的心理认识 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所以只有良 好的心态才能有出色工作业绩。 在成功面前,心态决定一切。 “走得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因此,生活有时并不公正,然而,希望的大门对每个人总是永远敞开的。当一个人 把生命和精力集中到一点上时,就可能做出令自己吃惊的事业。那么成功的基础 必然就是良好的心态。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自 我感觉过于良好,不考虑为他人创造方便;将个人利益看得过重;总想短期效应;缺乏服从意识;不会做任何自我批评。存在有这些心态的人,我相信他永远不会 成功。相反,那些追寻成功的人恰恰都选择了是一种积极的优化心态,并在极其 良好的心态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心态的调整与净化,别人是不能替代的, 这是一种主观自主性的,不是客观外加的、被动的思想观念,别人只能引导而不

能代劳。只有正确的心态从消极的理念中走出来,才有积极的态度完成自己的目 标和工作。也就是说,“只问耕耘,莫论收获”的时候,上帝也就会把收获悄悄 地给你预备好了。歌德说:“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心态决定一切心得体会 2 人生这个色彩斑斓的搭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渴望通过自己 的努力,让人生绽放灿烂的花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我们为七彩 的人生击掌喟叹的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心态与状态就是人生画板上最丰富的 画笔。 良好的心态是积极状态的催化剂,无论从个人的角度、企业的角度还是社会 的角度出发,树立良好的心态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有更加明 晰的判断,对自身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一个人把工 作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习惯后,也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 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大幅提高,遇到困难也更容易找到应对办法;反之,如果一个人缺失了良好的心态,就会人 为地放大生活中作中的缺憾,心生抱怨,工作消极,患得患失。眼下企业普遍面 临的人才流失现象,尽管成因复杂,但当事人眼高手低,心态失衡,不能不说是 原因之一,过分强调了客观因素,过高产生了期望,看不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稍遇挫折或不如意,就动摇了当初的信念,萌生去意,导致企业与个人的两败俱:一方面企业辛辛苦苦培训的人才流失了,另一方面人才到了新的岗位后,自己的“专长”又无从发挥或者发挥甚少,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跳来跳去,不仅浪费 了精力,而且耗费了时光,可谓得不偿失。须知,敬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职 工良好心态通过工作状态的行为外化,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能拥有一份良好的心态,也才能俯下身子,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在平凡中彰显伟大。

古诗词意境与文人画意境之关系

古诗词意境与文人画意境之关系 张伟 摘要:以诗词入画,始于唐代,起初只是诗词描绘之境物与绘画之境相结合。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成熟,诗词表现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逐渐与绘画追求的社会意识、审美情感有机结合,从形式到内容和谐统一为一体,形成了中国文人画意境表现的独特方式。可以说,古诗词意境对文人画意境表现有补充、升华的作用,绘画之意境对古诗词意境具有阐释和再现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文人画;意境;互补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画在画面的空白地方,会由画者本人或旁人题上一首诗词,诗词的内容多是咏叹画的意境,诗所占的位置也即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与有画的一部分形成形式上的统一,这即是画与诗的融合。 ”意境”这一概念的思想实质可追溯到先秦哲学,其源自佛教术语,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宋代以后。唐诗人王昌龄所著《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主要指山水自然物态的描绘;二曰情境,”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表现亲身体验的真实感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认识,所谓”得其真”,其涵义即为”得意”。①那么”意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认为意境主要是指以审美方式表现在艺术品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与理,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有形与无形这所有关系融合统一的一种艺术状态。 诗和画在中国文化里,无疑是一对联系紧密的姐妹艺术。诗歌在中国文化中是渗透到各个角落的,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足见诗歌的重要性。 从史料上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在唐代还几乎没有大力提倡,唐以前的画家作画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再现”,但真正的艺术家所关注的是如何在自己的绘画中反映事物的真实性。历史上各个朝代有很多作为诗人与画家兼一身的,如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王维、宋代的徽宗赵估、元代的赵孟倾、明代的唐寅等,都以诗文铭世而又誉满画坛。尤其是中唐王维的诗与画被苏东坡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道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密切关系,为后人所乐道。史料记载:”维以诗名闻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验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所及也。”③由此可见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诗人的事,一位伟大的诗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画,必须表现诗意,却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的。王维以诗境带动画境,追求的是一种只凭深心才能领会的妙境。在画中他不仅用笔墨形式来表现他心境中的山水,而且将画作为抒发诗情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他引导了中国画的一项重大变革—从诗中汲取画境。 苏东坡对于诗画意境的理解更是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莺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比两幅,疏磨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他认为诗的好处在于”天工”,画的好处在于”清新”,在这首诗中,苏东坡阐明了他对诗画关系的见解。他对于诗词与绘画关系的运用更是将书画关系推向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画的要义不在于形似的逼真与否,而在于形似之外的”天工与清新”。诗与画虽然媒介不同,但本质是一律的。诗,可诵可听,却无形无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