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

移动通信原理
移动通信原理

移动通信(Mobile communication)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移动通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1) 空间系统;(2) 地面系统:①卫星移动无线电台和天线;②关口站、基站。

目录

移动通信概述

图书信息2.1、移动通信原理

2.2、内容简介

2.3、作者简介

2.4、目录

移动通信原理(第二版)

图书信息移动通信概述

图书信息2.1、移动通信原理

2.2、内容简介

2.3、作者简介

2.4、目录

移动通信原理(第二版)

图书信息

展开编辑本段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到2020年将大体经过5代的发展历程,而且到2010年,将从第3代过渡到第4代(4G)。到4G,除蜂窝电话系统外,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毫米波LAN、智能传输系统(ITS)和同温层平台(HAPS)系统将投入使用。未来几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明显的趋势是要求高数据速率、高机动性和无缝隙漫游。实现这些要求在技术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此外,系统性能(如蜂窝规模和传输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频率的高低。考虑到这些技术问题,有的系统将侧重提供高数据速率,有的系统将侧重增强机动性或扩大覆盖范围。移动通信系统

从用户角度看,可以使用的接入技术包括:蜂窝移动无线系统,如3G;无绳系统,如DECT;近距离通信系统,如蓝牙和DECT数据系统;无线局域网(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或无线本地环系统;卫星系统;广播系统,如DAB和DVB-T;ADSL和Cable Modem。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2.1、移动通信原理

移动通信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图书作者:吴伟陵、牛凯编著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712100867x 出版时间:2005-11第1版印刷时间:2005-11第2次印刷开本:16 价格(元):39 -------------------------------------------------------------------------------- 2.2、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目前第二代(2G)和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为背景,总结移动通信中共同的客观规律、基本理论和核心技术。从移动通信技术的3项主要技术指标――有效性(数量)、可靠性(质量)和安全性出发,从物理层、网络层和网络规划层3个层次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原理。其内容包含4个方面:基本物理层技术(第2-8章),主要介绍较成熟的物理层技术,包括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多址与扩频、信尖编码、鉴权与加密、调制与信道编码、分集接收与均衡;高级物理层技术(第9-13章),主要针对高速率、宽频带多媒体业务和未来移动通信中的物理层关键技术:OFDM、智能天线、多用户检测、空间编码与

MIMO,以及链路处适应技术等;网络层技术(第14-15章),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网络结构与组成、网络运行中呼叫、移动性管理和无线资源管理;网络规划层技术(第14、15章),主要包括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内容由浅入深、定性与定量分析并举,以供不同层次讲授需求。本书每章后面附有思考题,供读者作习题和自我检查用。本书可作为大学信息与通信及相关领域硕士生教材,也可作为大学本科生(主要讲授本书中定性分析都分内容)教材,还可以作为博士生参考教材(主要以本书中定量分析部分内容和新技术内容)。对于人事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主要技术参考书。

2.3、作者简介

吴伟陵,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信息与通信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国家级奖励两次、部级奖励三次,近年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专利5项,教材与专著3本:《信息处理与编码》、《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通信原理》。现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信息论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变参信道的信息传输、移动通信及信息理论与编码。牛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200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已发表论文数十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迭代信道编码、MIMO信号处理与空时编码等,曾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高速信息网无线接入理论与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输链路技术研究”等。

2.4、目录

第1章绪论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1.2 移动通信的发展1.3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4 关于本书的内容与安排1.5 本章小结第2章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2.1 移动信道的特点2.2 3类主要快衰落2.3 传播类型与信道模型的定量分析2.4 多径信道的其他数学模型2.5 本章小结习题第3章多址技术与扩频通信3.1 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3.2 移动通信中的典型多址接入方式3.3 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3.4 码分多址CDMA中的地址码3.5 伪随机序列和扩频码的理论基础与分析3.6 本章小结习题第4章信源编码与数据压缩4.1 语音压缩编码4.2 移动通信中的语音编码4.3 图像压缩编码4.4 本章小结习题第5章移动通信中的鉴权与加密5.1 概述5.1.1 移动通信中的安全需求5.2 保密学的基本原理5.3 GSM 系统的鉴权与加密5.4 IS-95系统的鉴权与加密5.5 WCDMA系统的信息安全5.6 其他类型加密算法5.7 本章小结习题第6章调制理论6.1 移动通信系统的物理模型6.2 调制/解调的基本功能与要求6.3 MSK/GMSK调制6.4 π/4-DQPSK调制6.5 3π/8-8PSK调制6.6 用于CDMA的调制方式6.7 IEEE 802.11采用的扩频调制方式6.8 本章小结习题第7章信道编码7.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7.2 线性分组码7.3 卷积码7.4 级联码7.5 Turbo码7.6 交织编码7.7 ARQ与HARQ简介7.8 信道编码理论上的潜在能力与最大编码增益7.9 GSM系统的信道编码7.10 IS-95系统中的信道编码7.11 CDMA2000系统的信道编码7.12 WCDMA系统的信道编码7.13 本章注记7.14 本章小结习题第8章分集与均衡8.1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8.2 Rake接收与多径分集8.3 多径衰落信道中的均衡技术8.4 本章注记8.5 本章小结习题第9章多用户检测技术9.1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9.2 最优多用户检测技术9.3 线性多用户检测技术9.4 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器9.5 本章小结习题第10章OFDM技术10.1 OFDM基本原理10.2 OFDM中的信道估计10.3 OFDM中的同步技术10.4 多载波码分多址技术10.5 本章小结习题第11章智能天线技术11.1 智能天线的基本

原理11.2 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11.3 波束切换方式的智能天线11.4 自适应方式的智能天线11.5 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11.6 本章小结习题第12章MIMO空时处理技术12.1 多天线信息论简介12.2 空时块编码(STBC) 12.3 分层空时码12.4 空时格码(STTC) 12.5 发分集技术在3G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12.6 本章小结习题第13章链路自适应技术13.1 引言13.2 功率控制原理13.3 功率控制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13.4 无线资源的最优分配13.5 速率自适应13.6 跨层自适应(Cross Layer)技术13.7 本章小结习题第14章移动网络的结构与组成14.1 移动网络的概念与特点14.2 从GSM网络到GSM/GPRS网络14.3 第三代(3G)移动通信与3GPP网络14.4 从IS-95到CDMA2000 14.5 TD-SCDMA简14.6 本章小结习题第15章移动网络运行15.1 移动通信中的业务类型15.2 呼叫建立与接续15.3 移动性管理15.4 无线资源管理15.5 本章小结习题第16章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16.1 引言16.2 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的基本原理16.3 从覆盖角度进行小区规划与设计16.4 从容量角度的规划与设计16.5 网络设计的系统仿真16.6 室内规划与设计简介16.7 GSM系统的网络优化16.8 3G移动通信的网络规划与设计16.9 本章小结

编辑本段移动通信原理(第二版)

习题书名:移动通信原理(第二版)(国外电子信息科学经典教材系列) ISBN:750539698 作者:Gordon L. Stuber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定价:56 页数:0 出版日期:2004-4-1 版次:1 开本:16开包装:精装简介:本书以目前第二代(2G)和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为背景,总结移动通信中共同的客观规律、基本理论和核心技术。从移动通信技术的3项主要技术指标——有效性(数量)、可靠性(质量)和安全性出发,从物理层、网络层和网络规划层3个层次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原理。其内容包含4个方面:基本物理层技术(第2~8章),主要介绍较成熟的物理层技术,包括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多址与扩频、信源编码、鉴权与加密、调制与信道编码、分集接收与均衡;高级物理层技术(第9~13章),主要针对高速率、宽频带多媒体业务和未来移动通信中的物理层关键技术:OFDM、智能天线、多用户检测、空时编码与MIMO,以及链路自适应技术等;网络层技术(第14、15章),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网络结构与组成、网络运行中呼叫、移动性管理和无线资源管理;网络规划层技术(第16章),主要包括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内容由浅入深、定性与定量分析并举,以供不同层次讲授需求。本书每章后面附有思考题,供读者作习题和自我检查用。本书可作为大学信息与通信及相关领域硕士生教材,也可作为大学本科生(主要讲授本书中定性分析部分内容)教材,还可以作为博士生参考教材(主要以本书中定量分析部分内容和新技术内容)。对于从事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主要技术参考书。目录: 第1章绪论1.1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1.2移动通信的发展1.3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4关于本书的内容与安排1.5本章小结第2章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2.1移动信道的特点2.1.1移动通信信道的3个主要特点2.1.2移动通信信道中的电磁波传播2.1.3接收信号中的3类损耗与4种效应2.23类主要快衰落2.2.1空间选择性衰落2.2.2频率选择性衰落......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原理图书编号:1064237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定价:39.0 ISBN:712100867 作者:吴伟陵出版日期:2005-01-01 版次:1 开本:小16开简介:本书是以目前第二代(2G)和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为背景,总结移动通信中共同的客观规律、基本理论和核心技术。从移动通信技术的3项主

要技术指标——有效性(数量)、可靠性(质量)和安全性出发,从物理层、网络层和网络规划层3个层次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原理。其内容包含4个方面:基本物理层技术(第2-8章),主要介绍较成熟的物理层技术,包括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多址与扩频、信尖编码、鉴权与加密、调制与信道编码、分集接收与均衡;高级物理层技术(第9-13章),主要针对高速率、宽频带多媒体业务和未来移动通信中的物理层关键技术:OFDM、智能天线、多用户检测、空间编码与MIMO,以及链路处适应技术等;网络层技术(第14-15章),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网络结构与组成、网络运行中呼叫、移动性管理和无线资源管理;网络规划层技术(第14、15章),主要包括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内容由浅入深、定性与定量分析并举,以供不同层次讲授需求。本书每章后面附有思考题,供读者作习题和自我检查用。本书可作为大学信息与通信及相关领域硕士生教材,也可作为大学本科生(主要讲授本书中定性分析都分内容)教材,还可以作为博士生参考教材(主要以本书中定量分析部分内容和新技术内容)。对于人事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主要技术参考书。目录: 第1章绪论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1.2 移动通信的发展1.3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4 关于本书的内容与安排1.5 本章小结第2章无线传播与移动信道2.1 移动信道的特点2.2 3类主要快衰落2.3 传播类型与信道模型的定量分析2.4 多径信道的其他数学模型2.5 本章小结习题第3章多址技术与扩频通信3.1 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3.2 移动通信中的典型多址接入方式3.3 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3.4 码分多址CDMA中的地址码 3.5 伪随机序列和扩频码的理论基础与分析3.6 本章小结习题第4章信源编码与数据压缩4.1 语音压缩编码4.2 移动通信中的语音编码4.3 图像压缩编码4.4 本章小结习题第5章移动通信中的鉴权与加密5.1 概述5.1.1 移动通信中的安全需求5.2 保密学的基本原理5.3 GSM系统的鉴权与加密5.4 IS-95系统的鉴权与加密5.5 WCDMA系统的信息安全5.6 其他类型加密算法5.7 本章小结习题第6章调制理论6.1 移动通信系统的物理模型6.2 调制/解调的基本功能与要求6.3 MSK/GMSK 调制6.4 π/4-DQPSK调制6.5 3π/8-8PSK调制6.6 用于CDMA的调制方式6.7 IEEE 802.11采用的扩频调制方式6.8 本章小结习题第7章信道编码7.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7.2 线性分组码7.3 卷积码7.4 级联码7.5 Turbo码7.6 交织编码7.7 ARQ与HARQ简介7.8 信道编码理论上的潜在能力与最大编码增益7.9 GSM系统的信道编码7.10 IS-95系统中的信道编码7.11 CDMA2000系统的信道编码7.12 WCDMA系统的信道编码7.13 本章注记7.14 本章小结习题第8章分集与均衡8.1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8.2 Rake接收与多径分集8.3 多径衰落信道中的均衡技术8.4 本章注记8.5 本章小结习题第9章多用户检测技术9.1 多用户检测的基本原理9.2 最优多用户检测技术9.3 线性多用户检测技术9.4 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器9.5 本章小结习题第10章OFDM技术10.1 OFDM基本原理10.2 OFDM中的信道估计10.3 OFDM中的同步技术10.4 多载波码分多址技术10.5 本章小结习题第11章智能天线技术11.1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11.2 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11.3 波束切换方式的智能天线11.4 自适应方式的智能天线11.5 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11.6 本章小结习题第12章MIMO空时处理技术12.1 多天线信息论简介12.2 空时块编码(STBC) 12.3 分层空时码12.4 空时格码(STTC) 12.5 发分集技术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12.6 本章小结习题第13章链路自适应技术13.1 引言13.2 功率控制原理13.3 功率控制在移动

通信系统中的应用13.4 无线资源的最优分配13.5 速率自适应13.6 跨层自适应(Cross Layer)技术13.7 本章小结习题第14章移动网络的结构与组成14.1 移动网络的概念与特点14.2 从GSM网络到GSM/GPRS网络14.3 第三代(3G)移动通信与3GPP网络14.4 从IS-95到CDMA2000 14.5 TD-SCDMA简14.6 本章小结习题第15章移动网络运行15.1 移动通信中的业务类型15.2 呼叫建立与接续15.3 移动性管理15.4 无线资源管理15.5 本章小结习题第16章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16.1 引言16.2 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的基本原理16.3 从覆盖角度进行小区规划与设计16.4 从容量角度的规划与设计16.5 网络设计的系统仿真16.6 室内规划与设计简介16.7 GSM系统的网络优化16.8 3G移动通信的网络规划与设计16.9 本章小结习题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编写日期:2015.10 执本科笔:刘世安适用对象: 审54 学时数: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了无线通信的系统原理及应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2、知识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系统控制方式;掌握移动通信无线设备的原理及结构;掌握移动通信各种类型网络的组成及原理,以及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能成为具有较深厚理论基础的移动通信的高级人材。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不仅包括过去的,还包括现在的)。 2、掌握为什么要发展数字蜂窝系统的原因。 3、了解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教学内容] 1、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分类。 3、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4、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5、了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重点难点] 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基本技术。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第二章调制解调 [目的要求] 1、掌握MSK、GMSK、GFSK的调制原理和差别。 2、掌握MSK的相位轨迹和同相分量、正交分量的输出。 3、掌握QPSK、OQPSK、π/4-DQPSK和QAM调制的基本原理和差别。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移动通信原理重点讲解

第一章概述 1. 移动通信的定义。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可以在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2. 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如下:(1)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互调干扰,领道干扰,同频干扰),(3)通信容量有限,(4)通信系统复杂,(5)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3. 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 (1)蜂窝式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2)集群调度移动通信系统,(3)无绳电话系统,(4)无线电寻呼系统,(5)卫星移动通信系统,(6)无线LAN/WAN 4. 3G/4G标准 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目前提交的4G标准共有6个技术提案,分别来自北美标准化组织IEEE的802.16m、日本(两项分别基于LTE-A和802.16m)、3GPP的LTE-A、韩国(基于802.16m)和中国(TD-LTE-Advanced)、欧洲标准化组织3GPP(LTE-A)。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1. 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

2. 无绳电话、集群移动通信的常用标准 无绳电话标准:模拟制无绳电话标准,DECT标准。集群移动通信标准:信令标准3. 根据覆盖范围,无线宽带接入网的分类。 个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局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城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广域网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四类。 4. 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的标准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美国IEEE(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联合会)802.11家族。欧洲ETSI(欧洲通信标准学会)高性能局域网HIPERLAN系列。

日本ARIB(日本电波产业会)移动多媒体接入通信MMAC。 无线城域网标准:IEEE 802.16a 第三章蜂窝的概念 1. 切换策略:硬切换/软切换/接力切换 切换(handover)是指在移动通信的过程中,在保证通信不间断的前提下,把通信的信道从一个无线信道转换到另一个无线信道的这种功能。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 硬切换是:在不同频率的基站或覆盖小区之间的切换。这种切换的过程是移动台(手机)先暂时断开通话,在与原基站联系的信道上,传送切换的信令,移动台自动向新的频率调谐,与新的基站接上联系,建立新的信道,从而完成切换的过程。现在我们广泛使用的“全球通(GSM)”系统就是采用这种硬切换的方式。软切换是:发生在同一频率的两个不同基站之间的切换。在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就是这种软切换方式。接力切换是:TD-SCDMA系统的一项特色技术,也是核心技术之一。接力切换的设计思想是:利用终端上行预同步技术,预先取得与目标小区的同步参数,并通过开环方式保持与目标小区的同步,一旦网络判决切换,终端可迅速由原小区切换到目标小区,在切换过程中,终端从源小区接收下行数据,向目标小区发送上行数据,即上下行通信链路先后转移到目标小区。提前获取切换后的上行信道发送时间、功率信息提高了切换成功率,缩短了切换时延。 2. 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技术 (1)当无线服务需求增多时,可采用减小同频干扰以获取扩容,(2)多信道共用技术,(3)信道分配技术,(4)功率控制技术,(5)自适应天线技术。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考点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第1章概论 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以下为了解) 1)互调干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 P r=(A r/4πd2)P t G t 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4.极化是指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电磁波的极化可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极化和垂直于地面的垂直极化。在移动通信中常用垂直极化天线。 5.极化失配: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只有同被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形式一致时,才能有效地接收到信号,否则将使接收信号质量变坏,甚至完全收不到信号。 6.阴影衰落又称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理的分布、高度有关。 7.多径衰落属于小尺度衰落,其基本特性表现在信号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8.多普勒频移:f d=(v/λ)cosα,式中v为移动速度;λ为波长;α为入射波与移动台方向之间的夹角;v/λ=f m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吉大19春学期《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1: W-CDMA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A: FDMA B: CDMA C: TDMA D: FDMA/ CDMA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GSM1800收发频率间隔为()。 A: 95MHz B: 45MHz C: 35MHz D: 25MHz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跳频能有效地改善以下()现象。 A: 远近效应 B: 阴影效应 C: 多经效应 D: 码间干扰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中国的移动国家代码为( )。A: 86 B: 086 C: 460 D: 0086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GPRS系统可以提供高达()的理论数据传输速率。A: 14.4Kb/s B: 115.2Kb/s C: 171.2Kb/s D: 384Kb/s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N-CDMA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 A: FDMA B: CDMA C: TDMA D: FDMA/CDMA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优点是()。 A: 频率利用率低

B: 不能与ISDN兼容 C: 抗干扰能力强 D: 话音质量差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GSM900收发频率间隔为()。 A: 25MHz B: 35MHz C: 45MHz D: 75MHz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GSM手机比CDMA手机最低发射功率小 B: 光纤通信使用的光波工作波段是毫米波 C: WCDMA是在GSM网络基础上发展演进的 D: 在通信系统中,电缆比光缆的传输质量好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开环功率控制的精度()闭环功率控制的精度。 A: 大于 B: 小于 C: 接近 D: 不好说 正确答案: (多选题)11: 相比目前的定向天线而言,智能天线具有以下()优点。A: 降低用户间干扰 B: 增强覆盖 C: 实现结构简单 D: 提高系统容量 正确答案: (多选题)12: GSM支持的基本业务又分为()。 A: 补充业务 B: 电信业务 C: 承载业务 D: 附属业务 正确答案: (多选题)13: 常用的多址技术包括()。 A: 频分多址(FDMA) B: 时分多址(TDMA) C: 码分多址(CDMA)

《移动通信课程》

《移动通信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20232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学时数48 学分数 3 执笔人及编写日期曹绍龙2017.06 审核人及审核日期阮清强2017.06 院别信息工程学院教研室通信教研室编印日期2017年6月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1.课程授课对象: 通信工程专业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 专业选修课 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移动通信》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它主要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理论基础知识和移动通信系统构架。 4.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移动通信原理理论和应用的讲解,能够充分反映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从移动通信模型的基本理论出发,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无线传播环境、信源编码和调制技术、抗衰落和链路性能增强技术、蜂窝组网技术、GSM及其增强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增强技术、第四代LTE移动通信系统介绍和无线移动通信未来发展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模拟和数字调制与解调的原理以及使用各种信号测量仪器和识别信号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讲概述 1. 学时:3学时 2. 重难点: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类及特点 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特点等;掌握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类及其发展趋势 4. 教学内容:移动通信发展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移动通信工作频段、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应用系统、移动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第二讲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 学时:6学时 2. 重难点:基本电波传播机制、确知传播预测模型 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波传播;理解基本电波传播机制;掌握确知传播预测模型 4. 教学内容:概述、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三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阴影衰落、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MIMO信道、移动无线信道及特性参数 第三讲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 1. 学时:9学时 2. 重难点:QPSK调制和高阶调制、正交频分复用 3.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源编码、最小及高斯最小移频键控;理解QPSK调制和高阶调制:掌握正交频分复用 4. 教学内容:概述、信源编码、最小移频键控、正交频分复用、QPSK调制、高阶调制、高斯最小移频键控 第四讲抗衰落和链路性能增强技术 1. 学时:9学时 2. 重难点:多天线和空时编码、链路自适应技术 3. 教学目标:了解分集技术;理解均衡技术与扩频通信;掌握多天线和空时编码、链路自适应技术 4. 教学内容:概述、分集技术、信道编码与交织、均衡技术、扩频通信、多天线和空时编码、链路自适应技术 第五讲蜂窝组网技术 1. 学时:6学时 2. 重难点:蜂窝组网技术知识、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3. 教学目标:了解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理解相关蜂窝组网技术知识;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15673731.html, 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 作者:胡苏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6期 摘要:针对移动通信原理专业课本科教育的效率问题,本文从加强学生对移动通信原理的理解,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原创性应用为目标,从面向4G、5G的实际实验场景入手,重构未来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实验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验环节的课程效应,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本科学生的移动通信工程的学习积极性,将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 关键词:移动通信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55-02 移动通信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大家对移动性、传输数量、可靠性、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移动通信系统从传统的3G时代全面升级到4G时代,并且面向未来移动通信的5G系统也正在积极研发和标准化制定过程中。从移动通信原理出发,该学科属于综合性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涉及到线性代数、统计概率学、电子元器件、射频电子技术等诸多领域,因而移动通信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复杂,包括物理层传输,MAC协议栈设计,网络路由协议,信息安全、上层应用开发(APP)等,移动通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对于移动通信原理这门课程而言,重点在于全面介绍移动通信系统中物理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典型的信号处理手段,力争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后续的移动通信课程设计,以及后续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打好良好的课程基础。 一、移动通信原理实验体系 在以前的实验体系当中,通信原理相关仪器的使用和相关实验安排在《通信原理》课程,主要关注点在传统模拟调制以及简单的数字调制方式。对于移动通信专业而言,以往更多的针对移动通信发展过程给学生讲解基本原理,基本没有安排合理的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这样设置的结果是实验环节的安排比较零散,实验内容针对性不强,而且实验操作没有跟上移动通信行业快速的发展,教学与实际衔接不顺畅,因此学生无法真正从实验和实践中理解移动通信基础理论的内在联系。为此,结合移动通信原理课程内容,把实验和实践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和融合,重点突出2G/3G/4G/5G系统所采用的数字调制方式。通过这种学生使用MATLAB软件能够搭建移动通信中最基本的通信链路,让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物理传输信道,信源调制,信宿解调,信源编码,信宿解码等环节有深入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建立对移动通信系统基础框架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改革移动通信实验和实践手段

无线衰落信道、多径与OFDM、均衡技术要点

无线衰落信道、多径与OFDM、均衡技术 (2012-08-30 14:14:43) 转载▼ 标签: 杂谈 参见张贤达通信信号处理。OFDM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移动通信原理吴伟陵 目录 无线信道的传播特征 无线信道的大尺度衰落 阴影衰落 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 多径时延与与叠加后的衰落 频率选择性衰落和非频率选择性衰落 符号间干扰ISI的避免 多径信号的时延扩展引起频率选择性衰落,相干带宽=最大时延扩展的倒数 无线信道的时变性以及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效应 时变性、时间选择性衰落与多普勒频移 相干时间与多径 OFDM对于多径的解决方案 多径信号在时域、频域的分析思考 1,多径信号是空间上的多个不同信号。各参数应分别从时域、频率进行考察。 2,符号间干扰ISI是时域的概念,时延、多径均影响了ISI 3,信道间干扰ICI是频域的概念,时延、多径均影响了ICI 4,时延、多普勒频移分别对应于:频率选择性衰落、时间选择性衰落,它们具有对偶性质 多径对信号频谱的影响,OFDM如何抗多径 GSM中的自适应均衡技术 无线信道的传播特征 与其他通信信道相比,移动信道是最为复杂的一种。电波传播的主要方式是空间波,即直射波、折射波、散射波以及它们的合成波。再加之移动台本身的运动,使得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多变并且难以控制。信号通过无线信道时,会遭受各种衰落的影响,一般来说接收信号的功率可以表达为: 其中d表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向量,|d|表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根据上式,无线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种: (1)电波中自由空间内的传播损耗|d|-n ,也被称作大尺度衰落,其中n一般为3~4;

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期末考试题库

《移动通信原理与设备》期末考试题库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 1.移动通信的定义是什么? 2.移动通信的特点有哪些? 3.对比GSM和GPRS两种移动通信系统。 4.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有哪些? 5.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类型有哪些? 6.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有哪些?简述每种工作方式的概念和优缺点。 7.电波的传播方式有哪几种形式? 8.简述电波衰落的概念及分类。 9.对电波传播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0.电波传播的模型有哪些? 11.移动通信的噪声有哪些类型? 12.移动通信的干扰有哪些类型?简述每种干扰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13.窄带CDMA如何实现对功率的控制? 第二章蜂窝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移动通信有哪些组网方式?简述各种组网方式的概念及特点。 2.小区制根据服务对象和地形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每种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3.无线区群的构成应满足哪些条件? 4.如何计算无线区群内的小区个数?

5.频率复用距离如何计算?如何对其进行最佳选取? 6.小区制有哪些激励方式?每种激励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7.目前GSM网络广泛采用的无线小区模型有哪些,每种模型的特点是什么? 8.移动通信的编码技术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9.移动通信对数字语音编码的要求是什么? 10.语音编码可分为哪几类?每种编码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11.多址方式有哪些基本类型?每种类型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又分别是什么? 12.移动通信的数字调制要求有哪些? 13.反映数字调制的性能指标有哪些?并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14.简述相移键控(QPSK)的工作原理,绘制其原理框图,并进行数学推导。 15.简述均衡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16.简述分集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17.显分集技术可分为哪几种? 18.衡量天线性能的参数有哪些? 第三章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GSM移动通信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2.2.SIM卡内部由哪些部分组成,其存储的内容有哪些? 3.3.简述GSM系统的编号种类及组成结构。 4.4.GSM系统有哪些接口?各接口分别实现哪两个功能实体间的连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总结)

第一、二章 1、900 MHz 频段: 890~915 MHz (移动台发、基站收)—上行 935~960 MHz (基站发、移动台收)—下行 2、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3、单工通信: (1)定义: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 (2)方式:根据通信双方是否使用相同的频率,单工制又分为同频单工和双频单工。 4、双工通信定义:通信双方均同时进行收发工作。即任一方讲话时,可以听到对方的话音。有时也叫全双工通信。 5、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中,一方使用双频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另一方使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 6、移动通信的分类方法: (1)按多址方式: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和码分多址(CDMA ) (2)按业务类型:电话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 (3)按工作方式:同频单工、双频单工、双频双工和半双工。 7、三种基本电波的传播机制:反射、绕射和散射。 8、阴影衰落定义:移动无线通信信道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电波传播路径的阻挡而形成的电磁场阴影效应。阴影衰落的信号电平起伏是相对缓慢的,又称为慢衰落。 9、多普勒频移公式:fd=v *cos α/λ v :移动速度 λ:波长 α:入射波与移动台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v/λ=fm :最大多普勒频移 移动台朝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正(接收信号频率上升),反之若移动台背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负(接收信号频率下降)。 10、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1)由于时间色散导致发送信号产生的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2)根据发送信号与信道变化快慢程度的比较,也就是频率色散引起的信号失真,可将信道分为快衰落信道和慢衰落信道。 11、平坦衰落信道的条件可概括为:Bs<> 12、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条件:Bs>Bc;Ts< 13、信号经历快衰落的条件:Ts>Tc ;Bs>B D 15、衰落率定义:信号包络在单位时间内以正斜率通过中值电平的次数,即包络衰落的速率与发射频率,移台行进速度和方向以及多径传播的路径数有关。 16 v :——运动速度(km/h )f :——频率(MHz )A :——平均衰落(Hz ) 17、衰落深度:信号有效值与该次衰落的信号最小值的差值。 18、电平通过率定义:单位时间内信号包络以正斜率通过某一规定电平值R 的平均次数。描述衰落次数的统计规律。 深度衰落发生的次数较少,而浅度衰落发生得相当频繁。 19、平均电平通过率表达式: 其中f m :——最大多普勒频率 ρ=R/R min 其中Rmin= 为信号有效值,R 为规定电平 T τσ T τσ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1.1移动通信特点简介: 回答:①移动通信使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工作在强干扰环境下;(3)通信能力有限;(4)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要求高 1.2移动台受到什么干扰?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特有的? 回答:①互调干扰;(2)邻信道干扰;(3)同频干扰;(蜂窝系统特有)④多址干扰 1.3简要描述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并解释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a:第一代(1G)主要以模拟蜂窝网络为特征,这些网络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已在市场上销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欧洲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北欧的NMT和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性的角度来看,1G专注于解决两个动态的最基本用户,即双动态,并充分考虑了双通道动态。主要措施是利用FDMA实现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通过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复用,从而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中,适当采用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法,并采用基站双空间分集方法来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主要以数字化为特征,并构成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该系统在XXXX早期正式投入商业使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最初指的是集团专用移动,1989年后改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 IS-95两大系统,以及日本的PDC系统等 在技术特性上以数字化为基础,考虑了频道和用户的双重动态特性以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实施措施是:采用时分多址(GSM)和码分多址(IS-95)实现用户动态寻址功能,采用数字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复用,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为匹配信道动态特性,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调制:GMSK(GSM)、QPSK(IS-95)、抗干扰性能优良的纠错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来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码分多址模式下的IS-95尤为重要;(3)自适应均衡和瑞克接收机用于抵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帧间交织和块交织(IS-95)来抵抗时间选择性衰落第三代(3G)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服务。它在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运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和我国提出的TD-SCDMA,此外还有欧洲的DECT和北美的UMC-136。 技术上,3G基于2G系统自适应信道和用户的双重动态特性引入服务动态,即在3G系统中,用户服务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或多媒体服务,用户选择服务是随机的。这是第三种动态的引入,它

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II级ATMCWTC

【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II级】ATMC-WT-C201 认证项目介绍 拥有ATMC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证书证明您: 掌握现代无线通讯领域中数字调制和解调的高级技术、重点应用和分析技能。 熟悉和掌握UMTS,TD-SCDMA,CDMA2000 1x-EVDO,Bluetooth/WLAN,WiMAX 等制式的移动通信原理和测试技术。 熟悉无线通讯领域中的主要测试仪表及其原理,能独立完成具体测量,掌握安捷伦相关无线通信测试类的仪器仪表,并能独立完成某些高级技能。认证考试要求 拥有【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Ⅰ级】证书 修满无线测试认证Ⅱ级需要的课程,即一门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

认证获得推荐 凡希望从事无线通信相关职业和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在职和非在职人员﹑各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及要求获得无线通信测试知识和技术的人员,在已获得【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I级】认证证书者的基础上,均可报名参加【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II级】认证计划及其相关课程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认证。 考试大纲

【无线通信测试工程师认证-II级】考试时间为3小时,包括理论(技术知识)考试和实验考试,考试科目为《无线通信数字信号的产生和分析》、《UMTS原理与测试》、《TD-SCDMA原理与测试》、CDMA2000 1x-EVDO原理与测试》、《BT/WLAN 原理与测试》、《WiMAX原理与测试》六门课中选三门,其中《无线通信数字信号的产生和分析》为必考科目。 《无线通信数字信号的产生和分析》考试号:ATMC-WT-E201 考试时间:1小时 理论考试内容: 1.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数字移动通信和无线数据联接中应用的复杂调制方式,包括EDGE、HPSK和OFDM的技术要点和指标分析,和其他调制方法的对比。 2.数字调制信号源和信号发生器的分类、基本原理、关键参数和指标、基带信号发生器的类型和实现方法,数字(矢量)调制信号的生成等。对于数字调制信号的调整、诊断、损伤分析与验证,数字调制信号的关键应用。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大纲 第1 章 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经历了几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研发系统)?每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多址方式是什么?其主要的技术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如按多址方式来分,则模拟频分多址(FDMA)系统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使用电路交换的数字时分多址(TDMA)或码分多址(CDMA)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使用分组/电路交换的CDMA系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将使用了不同的高级接入技术(OFDMA)并采用全IP(互联网协议)网络结构的系统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作为面向2020年以后移动通信需求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如按系统的典型技术来划分,则模拟系统是1G;数字话音系统是2G;数字话音/数据系统是超二代移动通信系统(B2G);宽带数字系统是3G;而极高速数据速率系统是4G。 2、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哪4个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引进、吸收、改造、创新4个阶段。 3、蜂窝小区的几何形状要符合哪两个条件?符合这种条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六边形,该选用哪一种形状?为什么? 参考答案:小区的几何形状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①能在整个覆盖区域内完成无缝连接而没有重叠;②每一个小区能进行分裂,以扩展系统容量,也就是能用更小的相同几何形状的小区完成区域覆盖,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小区几何形状有几种可能: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六边形,而六边形最接近小区基站通常的辐射模式——圆形,并且其小区覆盖面积最大。因此,选用六边形。 //4、证明:蜂窝区群的尺寸N必须满足: N=i2+ij+j2 (提示:证明过程见第一章PPT) 另:需要知道N可能是是哪些值?常用的N是什么值?

中南大学经典个人求职简历模板封面+内页-word版(一)

姓名:茉莉花 毕业院校:湖南大学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历:本科

姓 名:茉莉花 性 别:女 出生日期:1992.2.5 籍 贯:山西省太原市 民 族:汉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院校:天津科技大学 院系名称: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专业 联系方式: 手 机:000000000 电 话:0000000000 邮 箱:00000000000 主修课程 主修课程:有关课程等幼教五项技能技巧啥的。 ◆ 2009年-2010年 选修教师职业道德 成绩82 ◆ 2009年-2010年 选修现代教师礼仪 成绩83 ◆ 2010年-2011年 选修教育学 成绩81 ◆ 2010年-2011年 选修心理学 成绩90 ◆ 2010年-2011年 选修普通话口语 成绩84 教育背景 1992.9-1996.7 ◆ 湖北省孝感地区卫生学校 2001.1-2002.5 ◆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内儿科 2002.5-2005.7 ◆ 湖北省江汉大学 2005.9-2006.6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进修 培训情况 ◆ 1992.9-1996.7 湖北省孝感地区卫生学校 ◆ 2001.1-2002.5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内儿科 ◆ 2002.5-2005.7 湖北省江汉大学 ◆ 2005.9-2006.6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进修 ◆ 1992.9-1996.7 湖北省孝感地区卫生学校 ◆ 2001.1-2002.5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内儿科 ◆ 2002.5-2005.7 湖北省江汉大学 ◆ 2005.9-2006.6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进修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 TACS (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 NMT 及日本的 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 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

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 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 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 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 (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 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 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终端应用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终端应用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智能终端应用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的开发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嵌入式软件研发、物联网通信终端应用、移动终端游戏、电子商务等软件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并能在就职岗位上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宽广的胸怀,熟悉计算机方面的有关法规,遵纪守法,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2.熟悉软件开发流程,特别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智能终端和企业应用软件开发、移动手机软件开发和测试、数据库应用开发与管理、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等领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能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将高校现有课程体系和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联合的培养方式,在培养中贯彻理论基础坚实、逻辑思维敏捷、专业知识宽广、动手能力突出、工程训练有素、项目经验丰富等企业需求要素,使学生在基础理论与科学素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工程训练与职业素质方面均衡发展。 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交往沟通方式,具有较强的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的意识与能力。 5. 具备跟踪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特别是智能终端相关领域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技术的能力。 6.熟练掌握一到二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三、毕业条件 本专业学生需修满170学分(见下表)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

《移动通信原理及其应用》综合练习题

《移动通信原理及其应用》综合练习题 1.(D) 2.(C ) 3.( C ) 4.( B ) 5.( A ) 6.(C ) 7.( C ) 8.( D ) 9. (C)10. (B)11.(B)12.(D)13.(B)14.(B)15.(B) 16.(A)17.(D)18. (C)19.(D)20.(A)21.(B)22.(B)23.(C) 24.(D)25.(C)26.(B) 选择题 1.GSM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FDMA (B)CDMA (C)TDMA (D)FDMA/TDMA ( ) 2.下面哪个是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优点 (A) 频率利用率低 (B)不能与ISDN兼容 (C)抗干扰能力强 (D)话音质量差 ( ) 3.GSM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NSS与NMS间的接口 (B)BTS与BSC间的接口 (C)MS与BSS的接口 (D)BSS与NMS间的接口 ( ) 4.N-CDMA系统采用以下哪种语音编码方式 CELP (B)QCELP (C)VSELP (D)RPE-LTP ( ) 5.为了提高容量,增强抗干扰能力,在GSM系统中引入的扩频技术 跳频 (B)跳时 (C)直接序列 (D)脉冲线性调频 ( ) 6.位置更新过程是由下列谁发起的 移动交换中心(MSC) (B)拜访寄存器(VLR) (C)移动台(MS) (D)基站收发信台(BTS) ( ) 7.MSISDN的结构为 MCC+NDC+SN (B)CC+NDC+MSIN (C)CC+NDC+SN (D)MCC+MNC+SN ( ) https://www.360docs.net/doc/5c15673731.html,是 一个BSC所控制的区域 (B)一个BTS所覆盖的区域 (C)等于一个小区 (D)由网络规划所划定的区域 ( ) 9.GSM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NSS与NMS间的接口 (B)BTS与BSC间的接口 (C)MS与BSS的接口 (D)BSS与NMS间的接口 ( ) 10.如果小区半径r=15km,同频复用距离D=60km,用面状服务区组网时,可用的单位无线区群的小区最少个数为. (A) N=4 (B) N=7 (C)N=9 (D) N=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