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

[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
[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

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创新人才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愈发凸显。当前,就研究成果数量而言,“创新人才”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较大数量,并涌现出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创新见解。就研究内容而言,已经涵盖了从探讨创新人才的内涵和意义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从分析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和规律到测量创新人才的各种心理特征等诸多研究领域。就研究方法而言,偏重资料的经验归纳、问卷访谈等形式的实证调查研究为数不多。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育;展望;成长;发展

一、创新人才研究的发展现状概述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讨论,促使学者和社会各界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为何迟滞不前进行了深刻反思。在这一思想热潮的推动下,“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近年在各种核心期刊上以“创新人才”为题的文章数量显著增长。从研究现状来看,“创新人才”这一领域的研究数量已形成一定规模,新观点、新思想不断涌现,相关研究成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创新人才的主要研究方向分析

1. 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

自20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协会上作了题为“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创新”的演讲后,“创造性”一词就成为研究热点并长久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学者通常将外文文献中“creative”“creativity”“innovation”“innovative”等词汇与中文中的“创新”相对应。国外的研究主要见于心理学、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等领域,其中对创新人才的内涵理解具有代表性的见解有以下几种:吉尔福特将富有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点总结为八个方面,即“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斯滕伯格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自由的思想,不墨守成规,不循规蹈矩,有质疑精神,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等素质。

国内亦有许多学者针对创新人才的概念和内涵开展了研究,呈现出研究观点百花齐放的现状。总体而言,国内学者主要围绕知识、思维、能力、人格等对“创新人才”的定义进行描述和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朱清时把创新人才素质归纳为“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敏锐的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极易被社会接受的品质”。钟秉林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卢宏明提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独创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其中“超常的健康人格、很强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倾向、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充沛的精力(或体力)是创新素质的三大特征。林崇德则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创新人才”的内涵加以阐释,他认为创新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并提出“创新能力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

有全无的品质,人人包括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思维或创新能力”。

2. 关于创新人才成长过程和规律的讨论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将人才成长过程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比较常见的划分标准有如下几种:按照时间因素划分,如将人才发展过程划分为“幼儿期、求学期、创造期、成熟期和老年期”五个阶段;按照空间因素划分,如将人才成长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主要在学校度过,第二个阶段是学校教育结束后,以立志成业的饱满热情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按照人才所能发挥的作用划分,如“准人才――潜人才――显人才――领军人才”四个基本阶段;根据人才创新能力逐步发展变化过程划分,如“从一个普通的学生过渡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必须经过五个阶段,即创新意识萌芽阶段、创新思维形成阶段、创新学习提高阶段、创新能力涌现阶段和创新人格顶峰阶段”。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学者们对人才成长过程与规律已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可以作为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理论依据。

3.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

(1)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在学者们看来,创新教育是相对于现行的“知识教育”而言的,希望能够改变“应试教育”为“创新教育”。提倡“创新教育”并不是否定知识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而是强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关于“创新教育实施策略”的讨论中,王娟等认为“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并且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开放的思想、活泼的思维并且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经验,能对各种新鲜事物迅速做出反应,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力,性格结构相对民主,对各种观点、兴趣、习惯、生活方式等都能够接受,能对各种信息提出独特见解,同时应该充满自信”。关于“创新教育的特点”的讨论中,杨曼英提出“创新教育具有主体性、全面性和创新性”三个特点,其中“主体性充分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全面性主张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性是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评价标准等提出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要求”。

(2)文理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创新人才。从国内外的人才培养情况看,采取文理交叉与融合进行人才培养一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能够极大地拓宽科学研究的视野,培养学生博专的知识,各种思想、理论在交汇融合时必然迸发出新的思想,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能够推进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力。可见,学科交叉与融合意义重大。

(3)产学研一体化和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从优势互补的角度考虑,相对于传统教育,采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可以使大学、产业和科研三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不失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途径之一。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时,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让学生接触生产、科研实际工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与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方式一样,“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在校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转化进而创办企业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将学生置身于实践中,通过创业实践,让学生接触各种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才智,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达到提高他们创新素质的目的。

(4)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创新人才。在各个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中,有的高校提出了

文理交叉的思路,有的学校设立了各种基地班、创新实验班等,也有若干高校从完善师生联系入手。如浙江大学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组织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大批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定点定人进行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本科教育的教学育人任务。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在创新人才的相关研究中,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下位概念的相关文献在研究成果中占有一定比重。有学者从微观的视角探讨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策略,如刘智运认为,培养创新人才要在“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下功夫。对此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六个要点:“教师要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科研资源要向大学生全面开放;要开设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应增设研究性实验;应将研究引入课堂。”

5. 心理学角度探讨创新人才培养

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一直是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心理学领域内探讨创新人才主要是围绕人的创造性思维这一主题展开,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Herbert A.Simon教授曾针对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积累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在对某些创造性任务的个案分析和认知心理学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是长期思考和知识积淀的结果。林崇德将创造性人格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刚毅的性格、良好的习惯”。对创新人才进行心理测验是心理学中针对创新人才开展研究比较常见的方式。如张景焕在博士学位论文《科学创造人才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利用其设计的“科学创造人才编码手册”对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和生命科学五个领域的34名科学家进行了访谈,请科学家们讲述创造性成果的产生过程以及重要的生活事件,运用一系列方法找出了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科学人才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并加以分类,从而提出了科学创造人才心理特征的分类模型、概念模型和层次模型。这一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创新人才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对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展望

通过分析创新人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就研究内容而言,已经涵盖了从探讨创新人才的内涵和意义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从分析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和规律到测量创新人才的各种心理特征等诸多研究领域。可以说,“创新人才”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多数还是采取从理论到理论,偏重资料的经验归纳这一研究方法,进而进行较为宏观、定性的探讨。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的实证调查研究尚为数不多。可见,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喜的是,从目前的研究发展趋势看,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正逐步细化,学者们正对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如研究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技能型创新人才等开始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同时,学者们也越来越侧重创新人才的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正由较为偏向宏观的理论探讨过渡到偏向微观的问题分析,使用各种精心设计的量表对若干所高校或某一区域的创新人才进行调查研究,进而提出更具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此外,研究的另一发展趋势体现在,学者们在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同时,也逐渐开

始关注创新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建设,亦开始探讨教育环境建设、教育体制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并为如何营造一个有助于创新人才涌现的环境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朱清时.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J].决策咨询通讯,1999(02).

[2]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

[3]卢宏明.试论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0).

[4]王强,宋协青,张子睿.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5]要树义.浅谈跨世纪人才的培养[J].航天工业管理,1996(07).

[6]叶忠海.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用人方略[J].中国人才,2007(03).

[7]王竹萍.会计本科高等教育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

[8]王娟,姜霞,王如.大学创新教育浅析[J].科技风,2011(10).

[9]杨曼英.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10]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

[1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张景焕.科学创造人才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

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大世,其中创新能力更是其中的重头戏,一个国家如果如果有了足够强的创新能力他就能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进步,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就只能固步自封,走向灭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更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了简要综述,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做出了一些个人分析。 关键字: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经济发展影响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知识经济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摇篮。当代大学生, 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2006 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周笑妮等,2010)他们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并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除此之外, 还要有一定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为重要的, 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王丽萍,2008)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 创新能力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内涵的解释有很多我简要选取了这三种: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等为代表, 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张宝臣,2004)。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等为代表, 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 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安江英,200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Burton R. Clark,1993)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标准化思维 传统的标准化思维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痼症, 从高考的标准化训练到考研命题的标准化引导, 从中学教师的“刻板”讲解到大学教师的“规范”说教, 满脑子的标准化答案, 使学生固步自封, 思想越来越趋同, 想象力越来

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 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 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 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

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16672591.html, 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张学义史立伟 来源:《职业时空》2009年第09期 摘要:高校科研团队通过科学研究营造学术环境,对高校科研创新和教育能力的培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是以导师为主体进行的,个别导师创新能力较低是目前硕士论文缺乏创新性的关键因素。以科研团队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并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制度化的考核方式以及多种激励机制等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科研团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一、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科学发现和重大进展仅靠单兵作战已很难实现,合作科研、团队攻关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应运而生。高校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群体。 团队较高的科研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高校科研团队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仅诞生大量的创造与发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点,正是国内外大学引进人才的原则。只有那些不断从事科研的教师,才能敏锐地把握当今科技进步的前沿,从而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保证授课的质量和效果。科研工作会使教师形成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对现状的不满足和怀疑精神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身上的这种独特精神气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受到启迪。此外,科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欲望和素质。大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和素质,才能够更好地加入到创造人类先进科学和文化的队伍之列。 因此,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尤其是人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的优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

《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 团队建设》试题及答案 2013.1整理 一、选择题(单选题、多选题) 1.培养创新团队文化,首先要树立团队的(核心价值观)。 2.为了保障有效沟通,对于失言后的处理,不应包括(想办法掩饰问题)。 3.提倡雁阵文化的团队,是(是团结友好,凝聚力强的团队)。 4.以下哪项不属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策略(强调激烈竞争,形成高效合作)。 5.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团队沟通的内容(设立合理的目标)。 6.(团队精神)是保证团队三个方面的价值得到实现的态度条件。 7.一个组织,无论制定了多么美好的战略,如果缺乏(组织执行力),都会变成美丽的泡沫。 8.联想总裁柳传志,将执行力定义为(选拔合适的人,让他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的能力)。 9.建立完善的沟通程序,应注意(对计划进行有效监督、评价沟通方式、现场协调、制定和执行沟通计划)。 10.渐进性决策模式,就是(稳中求变、积小变为大变、用渐进分析代替周全分析)。 11.团队文化的要素包括(民主、信息、平等、知识)。 12.掌握沟通要领时,要注意做到(沟通时,要平心静气;言语沟通中,不要随意插话;沟通中,要学会变通;学会适时赞美)。13.提升创新团队领导

力,体现在平衡关系方面时,主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对下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处理、部门利益处理、对上级关系处理)。 14.下面哪些选项属于强化组织执行力的秘诀(组织文化先进、运行机制高效、人员配置科学)。 15.团队合作的主要作用包括(有利于个人行为规范和决策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团队成员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团队工作创新;有利于促成个人与团队的双赢)。 16.团队成长阶段目标的实现形式有(发展团队规范、发展团队信任气氛、发展团队工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17.虚拟团队与传统的组织形式相比较的优势有(信息优势、效率优势、竞争优势、人才优势)。 18.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19.对组织执行力模型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实际上,个人执行力是基础,组织执行力是个人执行力的相加)。 20.小赵在团队中总是能够创新,时常产生各种新的想法,他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是(谋士)。 21.跟进是执行的核心所在,跟进有哪些主要功能(确保执行人员及时得到指令,采取相应行动;确保人们执行自己的预定任务;情况有变时,迫使人们采取相应行动,来协调整个组织的工作进展)。 22.以下领导者的个性中,有利于保持团队的士气的是(使团队成员愿意从事正在进行的事情;面临特别困难时及时打气;工作进程要稳定;尊重团队成员的个人生活空间)。23.对组织执行力模型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实际上,个人执行力是基础,组织执行力是个人执行力的相加)。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 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建筑规划设计,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而多媒体系统却不只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这个概念说明多媒体的特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展示性走向交互性与可控性。

文本情感分类研究综述

Web文本情感分类研究综述 王洪伟/刘勰/尹裴/廖雅国 2012-9-27 14:55:59 来源:《情报学报》(京)2010年5期【英文标题】Review of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on Web Text 【作者简介】王洪伟,男,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本体建模和情感计算,E-mail:hw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5c16672591.html,。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刘勰,男,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挖掘与情感计算。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尹裴,女,1986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智能。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廖雅国,男,1954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电子商务。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计算学系,香港 【内容提要】对用户发表在Web上的评论进行分析,能够识别出隐含在其中的情感信息,并发现用户情感的演变规律。为此,本文对Web文本情感分类的研究进行综述。将情感分类划分为三类任务:主客观分类、极性判别和强度判别,对各自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其中将情感极性判别的方法分为基于情感词汇语义特性的识别和基于统计自然语言处理的识别方法。分析了情感分类中的语料库选择和研究难点。最后总结了情感分类的应用现状,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Analyzing the users' reviews on the Web can help us to identify users' implicit sentiments and find the evolution laws of their emotion. To this end, this paper is a survey about the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on the Web text. We divided the process of classification into three categories: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lassification,polarity identification and intensity identification and respectively summarize the res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se fields. We also sorted the methods of polarity identification into two types: one is based on the emotional words with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while the other statistic methods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hat is more, the choice of corpus and potential research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t las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tatus quo of appli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关键词】Web文本/情感分类/综述/主观性文本Web texts/Sentiment classification/Survey/Subjective text 随着互联网的流行,Web文本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网络社区、博客和论坛给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来交流信息和表达意见。这些文章和言论往往包含有丰富的个人情感,比如对某部大片的影评,对某款手机的用户体验等,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如何从这些Web文本中进行情感挖掘,获取情感倾向已经成为当今商务智能领域关注的热点。所谓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就是确定说话人或作者对某个特定主题的态度。其中,态度可以是他们的判断或者评估,他们(演说、写作时)的情绪状态,或者有意(向受众)传递的情感信息。因此,情感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重庆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

重研院[2009] 21 号 重庆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研究生学术群体,提升我校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意识与综合素质,增强研究生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为加强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成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创新团队是以研究生为主体,构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是以科研创新为目标、以学术交流为纽带、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学校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的研究型群体。重庆大学所有在读研究生可在自愿基础上组建创新团体,创建团队的驱动模 式不限,专家驱动型、项目驱动型、兴趣驱动型均可。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和产出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 第三条学校将分类、分期、分批建设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是:到2011年,累计遴选资助100个研究生创新团队。其中包括:一般团队70支,重点团队30支(含优博研究生创新团队。 第四条创新团队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拔。 第二章资助范围和申报条件 第五条创新团队成员的组成应具有合理的队伍结构,且在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等方面优势互补,人员总数约4-10人。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学术问题,而非毫无关联的研究方向的简单组合。学校鼓励团队根

据研究工作需要跨学科、跨院系进行组建。同一建设期内,创新团队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以上(含三个团队。 第六条创新团队要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高标准的学术目标,具备较为深厚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学术积累,具体分一般、重点、优博三类进行建设。 第七条一般团队是面向校内所有学科领域的创新性团队,立足于学术创新与实践,立足于提高团队的原创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一团队负责人须是重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品德高尚、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工作作风和公正公平的处事风格,在团队中能发挥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作用。 2.具有明确的团队建设目标和清晰的建设思路,对本团队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 3.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积极投身科学技术研究,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比较突出。 4. 在校时间每年不少于8个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与团队的组织建设工作 (二除负责人外,团队至少应有3-5名学术研究骨干。团队成员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修养;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自觉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受到警告及以上处分者不得参与。 第八条重点创新团队以社会热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学科前沿的创新性研究项目为依托,优先支持“985”平台团队和跨专业团队。具体要求如下: (一创新团队应有特色鲜明、目标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良好的学科基础和高标准的学术目标,团队所在学院或实验室应有良好的支撑环境,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应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预期的项目工作。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因此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如何? 受我国当前社会大环境或者我们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创新意识。 造成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有待改革。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学生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强化训练来取得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趋于收敛,在处理问题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这无疑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二是我们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并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但我们并没有发现并利用好我们好奇心,养成创新意识。同时,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2.知识覆盖面窄。 大学学习的针对性极强,专业划分很细,这样固然可以使自己所涉及的知识更加精通,但是也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据我了解,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很少踏进图书馆。创新是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要将自己新颖的想法变成现实,更需要对各个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利用。知识面狭窄直接禁锢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因为一时的挫折而丧失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如何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华北电力大学素有培养创新人才的优良传统,笔者总结了本校电气工程实践中心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团队式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性人才是中国教育一直以来的一个顽疾。传统的中国教育,过分强调严谨认真,按部就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很多学生仍然把考试当做自己唯一的目标,因此很难大范围营造创新氛围。鉴于此,探讨一种合理高效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华北电力大学工程实践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6年,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所组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以参与面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颖以及与专业知识学习联系紧密等特征,已成为我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体。中心始终把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理清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为目标,创建了一种基于团队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联合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咨询委员会,全面负责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工作,包括规划、实施、指导、评价、经费落实以及成果汇编等;定期公布科技创新项目信息;每个项目限4-5名本科生参加,时间为1年,入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指定课题研究及各种科研活动,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创新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导老师团队,即有一个团队在指导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而不是单独一个老师在指导;二是形成梯队的本科生团队。确定了一批创新项目后,团队中的本科生自由报名参加,经中心审核调整后组成项目组。项目组内组长、组员分工明确,力争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一般要求有2~3名核心成员,所有项目组成员拥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级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结构上保证了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我们采纳的创新项目的技术设计难度和工作量一般来说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就变得格外重要。从指导老师的角度来看,主要工作就是一方面要给团队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就是做好规划和进度检查工作。 3、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零起点、递进式培养方案 考虑到本科生往往缺乏基本的科研经历,而且以往所参与的科研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得到的科研与创新思维训练都是肢解的、不系统的,我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本着从零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原则分阶段实施,对学生形成持久吸引力。对于刚刚加入团队的学生,实行低年级入门培训和高年级创新实践相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科技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也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筹码。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研究员张玉臣认为:人才培养,至少有5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个人天赋,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第四是社会使用,第五是社会文化。除天赋外,其他四个方面和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使得孩子从小不爱自己去学会解决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往往批判多过鼓励。其次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基于功利,忽视兴趣,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考试而忽略实践和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在人才的应用上,我们现在缺乏人尽其用的应用机制,其根源在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而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充分表明了大家认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而为官者也多不唯实,学术行政化是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无法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学术标签化,学术功利化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背景。 “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是钱学森曾对创造性人才的定义。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求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创新观察,丰富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创新实践。要做到这些,结合现今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个人意识、学校教育模式、社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淡化功用心态,强调人文环境建设,使得“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企业应当规范奖惩制度,鼓励创新,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去改进与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