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含义

第一部分、悯谥-- 谥号含义

伤未家短折

殇短折不成

哀早孤短折

愍在国逢难

悼年中早夭

第二部分、恶谥-- 谥号含义

厉杀戮无辜

灵死而志成

庄武成不遂

隐隐拂不成

愍使民悲伤

悼恐惧从处

幽动祭乱常

顷甄心动惧

第三部分、平谥-- 谥号含义

元始建国都

敬夙夜警戒

庄屡征杀伐

简一德不懈

景布义行刚

成安民立政

康安乐抚民

定安民法古

理质渊受谏

献聪明睿智

平布纲治纪

懿温柔贤善

第四部分、美谥-- 谥号含义

文经纬天地

文慈惠爱民

武威强敌德

戴爱民好治

孝秉德不回

武克定祸乱

桓辟土服远

襄辟地有德

昭昭劳有德

庄胜敌志强

穆布德执义

惠爱民好与

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纯:中正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粹曰纯

贤:仁义合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曰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

"孝贤"是富察氏的谥号清制皇后死后的谥号中必有一"孝"字,如"孝庄"、"孝诚"、"孝钦"等"纯"是乾隆的谥号(高宗纯皇帝),皇后的谥号后面都要加上其夫皇帝的谥号

关于谥号和庙号

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死了,大家是要对他盖棺论定一下的。这风气据说出自"郁郁乎文哉"的周朝,他们把商击灭之后,开始着手给死了的姬昌和姬发摆摆功劳。结果是一个夸为"文",一个称为"武",也就是所谓周文王和周武王了。那名目叫做"谥"。"谥者,行之迹也",摆明了一副给你钉上棺材板后谁也别想翻案的架势。

说到"谥"的起源,这里要提到一本《逸周书》了,那里面有篇《谥法解》,是解释各种谥法来由的。文章的开头就说,周公旦和姜子牙两个老头子商量了老半天,制定了一个谥典,因为《逸周书》是晋朝时从战国魏王墓里挖出来的,说法这么早,我们也不敢轻易怀疑。虽然有人不相信,可是这书里保留了一篇类似遣策的东西,我们看不大懂,以为是什么特别古怪的古书。等到楚墓的遣策也就是陪葬品清单大量出土,我们才发现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张陪葬品的清单,当时晋朝整理的专家们不知道,就当书和其他真正的古书编在一起了。这就证实了《逸周书》的真。总之,我们由此知道,谥号在古代确实是很严肃的事,以至要写进煌煌典册之中。

谥号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这里我要扯到章太炎了。他在《??书?平等难》里,说众生平等是虚假的,人的身份总有高低贵贱之分。他的说法似乎还颇有那么一点道理。就说民主典范的美国吧,要把乔治?布什完全和一般老百姓平等起来,事实也办不到,并非每个人能象布什老爸那么阔,花足钱让他念名牌大学乃至推上总统位置的。不过章太炎他老人家说,绝对平等虽然不可能,但是绝对的批评确是可以平等的,由此他就迂腐地祭起了"谥"这个例子,说老百姓对他们的王可以置褒贬,有罪的王,史书上不得不留下那么丑恶的一笔。就象埃及的法老一样,犯了大过错不厌人心,则连躺进金字塔的资格也没有,煞是可怜。因此这惩罚很能让生前的王深自悚栗,不敢过分为非。可见谥号的作用。当然,一般老百姓是用不着谥号的,因为你的能力不够大,对社会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费心力去褒贬你完全是浪费纳税人的钱,不符合经济规律。《大戴礼记》里说:有土之君也,一怒而天下惧;匹夫之怒,适以亡身。这是很经典的概括,对我们现在还适合。比如一个县长对公安局长发怒,限定至某日止要破某案,公安局长只有胆战心惊地照办,哪怕随便抓个人屈打成招。可是一个平民状告官员,很可能遭到报复,说不定连命都保不住呢。我们老百姓只好把制定谥号这玩意当救命稻草捏在手里,希望君王们发号施令、生人杀人、欺男霸女时能有稍微收敛。

综观历史,客观地说,这谥的作用起先还有那么一些。而且似乎越在上古,皇帝的权力

越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比如汉代,皇帝的圣旨下去,臣下也可以不买帐,毫不客气地提出异议驳回,那叫"封还诏书",什么金口玉牙之类,多是小说家言。而关于谥号,新即位的皇帝也改动不了,这可能有迷信的因素在支撑。老的皇帝死了,群臣就要到南郊去祷告上天,为崩殂的皇帝制定谥号,有不敢欺骗上天的意思,新的皇帝虽然对老爸的谥号很反感,但慑于天的威力,只好知趣地闭嘴。所以象周朝的"厉王" 和"幽王",他们的儿子宣王和平王看着不舒服,也只有干瞪眼。

应该说在先秦,这谥号的作用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诸侯王确实比较在乎这个,比如春秋时楚共王临死的时候,很惭愧地对大夫们说,我幼年即位,水平很低,国家治理得很一般,还去跟晋国打仗,鄢之战败得一塌糊涂,辱没祖宗,给诸位大夫带来忧虑。如果我死了,能和先王共受祭祀于太庙,给我的谥号就叫"灵"或者"厉"吧,你们斟酌斟酌,哪个更适合我。床边的大夫都愣了,不答应。因为"乱而不损曰灵"、"戮杀不辜曰厉",都是很恶劣的谥号。只是这临死的王很执拗,众臣劝说了五次,不管用,终于答应了。不过到安葬,真的制定谥号的时候,宰相子囊又一本正经地说,该为王制定谥号了。众大夫又一愣,说,王临死前不是说好了,让我们在"灵"和"厉"之间选一个吗?子囊说,你们这帮猪脑子,也不想想,我们的王有这么差劲吗?赫赫楚国,君王临之,蛮夷宾服,诸夏敬畏。他老人家竟然还觉得自己有过错,这不是一个很恭敬的君主吗?我看谥为"共"比较合适。于是众大夫皆称好。因为"既过能改为共",也确实符合楚共王一生的经历。谥号的制定这么严格,也可见当时的君王很在乎身后之名,这样说来,有神论对社会还是有一点积极意义的,他相信死后有灵,就不会无耻到说"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相比之下,某些号称唯物主义的组织恐怕更容易让人民担惊受怕,不是吗?

暴君秦始皇是看到了这一层的,他讨厌谥号,所以一并吞天下,自我膨胀得要命。改了王称"皇帝"还不够,还下诏要废除谥号制度。理由是"朕闻上古有号无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看他多有野心,想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结果只落得二世而亡。这"二世"虽不算谥号,可比所有的恶谥还臭。后世说起灭亡的例子,必定以这厮为首,说他是"人头畜鸣",这不是没起到封杀谥号的效果吗。

汉代建立,又开始搞谥号这套了。可是也慢慢变了味,再差的王也可以得美谥了。综观西汉一朝,就没有被冠上恶谥的皇帝,诸侯得恶谥的倒不少,比如谋反的淮南王刘长,全称为"淮南厉王"。这当然是诸侯王的权威不够,无法阻止中央对自己褒贬的缘故。而且,同样有趣的是,任何其他的含有褒贬色彩的程序也遭到和谥号相同的命运。比如庙号。

庙号同样是一个盖棺论定的程序,对王起着褒贬,也就是称祖称宗,永享太庙,而没有庙号资格的皇帝过一定时期牌位要被撤掉。起先谥号是每个王都有的,可是庙号只有牛比的王才配享用。刘邦的谥号是"高",而庙号是"太祖",合起来就是"太祖高皇帝",文帝庙号是太宗,武帝庙号是世宗,宣帝号称中兴,庙号是"中宗",元帝其实很孱弱,他在位,汉朝开始衰落了,可是他也很幸运地分到一个庙号,称为"高宗",可能是王莽别有用心的缘故,因为他的姑姑是元帝的皇后,又活得特别长,到他篡位的时候还在呢,看在姑母的面子上,总得给那早死的姑父一个面子,不是吗。总之,整个西汉,虽然不无舞弊的嫌疑,但有资格称庙号的也就这么五位,享有"文景之治"盛名的汉景帝和聪明得不得了的汉昭帝都没有资格横插一腿,可见入选的严格。但是,和谥号一样,这庙号很快变了味,到了唐代,已经是无帝不可以称宗了,包括被太监掐死的那个十八岁的短命皇帝也煞有介事地叫什么"敬宗"呢。

从谥号到庙号,我们可以饶有兴趣地看到"新闻自由"是怎样被建立,又怎样变味的过程。即使有再多的类似程序,在专制的制度下都不能幸免的。因为制定所谓谥号和庙号的想法

自始至终都在他们自己的控制之下。

历代帝王称谓主要有谥号、庙号、尊号(徽号)、年号四种,它们都可算是别号,不过这是皇帝的别号,

A、谥号,至迟始于西周。唐代孔颖达为《礼记·曲礼》中提到的"谥"字作"疏"说:"谥者,列平生德行而为作美号"。一般统治者死后,由继承者按其生前的行为给予总结性的评价,这就是谥号。谥号一般由礼官拟定,大臣谥则由皇帝赐与。大约在东汉以后,出现了私谥,就是在民间流传,非官方认定的谥号。谥号在秦代中止了一段时间,据《史记·始皇本记》载,秦始皇说:"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汉刘之后,独尊儒术,谥号又得以恢复。唐宋头时昌盛。

历代谥号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颂扬、批评、同情三类。而以颂扬为主。

颂扬的如:神、圣、贤、文、武、明、德、康、成、昭、穆、元、平、景、贞、桓、宣、庄、惠、敬、肃等131字,《郑樵·谥法》称"用之君亲,用之君父"。

批评的有:灵(乱而不损,故知鬼事,不勤成名)、厉(杀戮无辜)、刺、戾、丑、炀(好内违礼,违天虚民)、惑、夸、抗、缪、爱(吝于施与)、丁、夷、荒、隐等65字,用于昏君小人。

同情的有:悼、伤、愍、哀、幽、怀、殇等14字。

对这些谥号的意义有专门的解释,历代文官多有研究,其中以宋代苏洵(老泉)奉旨编写的《谥法》一书最著名,其中收谥号168个311条,基本上包括了历代谥号,最初的谥号多为单字,后来慢慢字数加多到二字、三字、多到十几字不等。"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高宗乾隆"共29字为乾隆谥号。

谥号大多名实相符,其中也有不相符的。如晋惠帝司马衷"柔德慈民,爱民好与,曰惠"。又如秦桧死时,被谥为"忠献公",五十多年后改为"缪丑"。

谥法中还有追谥、加谥,改谥,夺谥等情况,因时局变化而定,不一一说明了。

B、庙号:

《说文》:"尊先祖貌也,从广朝声",庙是古人祭祀祖先的场所,文献常常"宗庙"连称,宗跟庙有密切联系。

康殷《文字源流浅说》中说"宗,甲骨、金文作"以天子庙代社稷江山政权。

《礼记·曲礼》"生曰父,死曰考"。祖父称王考,曾祖称皇考,高祖称显考......太庙祭始祖。

西周中叶以前,只设五庙,周中叶以后始设一庙三昭三穆,左昭右穆,共七庙。

太庙(后稷)

武王(世室)文王(世室)

显考(高祖上四)皇考(曾祖上三)

王考(祖父上二)考(父上一)

从此以后逐渐形成规矩,"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语见《礼记·礼器》,《左传·僖公十五年》也有载)庶民以下一室称家庙。

现在北京的明清故宫是这样设置的。

故宫(居中,即天安门的位置)

左太庙祭祖宗,即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位置;

右社稷坛,祭天地,今中山公园原为社稷坛。

帝王死后,继任者立室奉祀,称某祖某宗,这就是庙号。

庙号称呼约始于商代,如太甲成汤称太宗。周秦无庙号,汉魏六朝时有时无,西汉12个皇帝只有五个有庙号,刘邦有,即高祖,唐以后几乎每帝-个庙号。从意义上讲,庙号是专门被用于宗庙内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帝王祭祖之宗庙叫太庙,历代皇帝死后都在宗庙中受祀,为示区分而定庙号,由于是先帝、故帝,往往是现任皇帝的祖先,故称某宗某祖。一般开国之君称太祖、高祖,继承者则叫太宗、世宗之类。如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唐李渊称高祖武皇帝,太宗李世民。

庙号的文字也有长有短,长者都呼其简称。

C、年号:年号是帝王继位后用以纪年所定的名号,自汉武帝时代开始至清末,历代皇帝除了用干支纪年之外,大多有年号。有人认为最早的年号是公元前841年的"共和行政",即周召共和时期。但学界大多认为汉武帝时期所定的"元封"应是最早的年号。据载,公元前110年,武帝率兵十八万巡视边防,一路所见国泰民安,后登上泰山,祭告天地,当时叫"封禅"。并颁诏天下,将这一年定为"元封"元年,以后,又将武帝已在位而时间在"元封"之前的日子追定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

据统计从汉武帝到宣统皇帝溥仪,历代王朝,包括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政权以及少数民族政权,历史曾现过820余个年号。

一般唐以前皇帝喜欢改元即改年号,唐以后年号改得少了,明清后更趋稳定,基本上一帝一年号。

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用过11个年号(光宅-长安)

武则天年号更多,在位21年,从公元684至705年,共用过17个年号。

明清间一般一皇一号,如洪武、嘉靖、永乐、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咸丰。

改元一般遵循三点:

1、逢国喜大庆,新帝登基。

2、天瑞:汉昭帝时,三凤来朝,便改元为"天凤"。汉宣帝时,甘露降于京师,改为"甘露"年号。

3、天灾:汉宣帝本始四年,山东地震,宣帝下诏罪己,次年改元"地节"。

晋惠帝司马衷,登基第一年(304年)三度改元。正月永安,七月建武,十一月复改回永安,十二月又改为永兴,达是历史上改元频率最高的皇帝。

历史上也有无年号的皇帝,如北周孝文帝、明帝;西魏的恭帝、废帝;元代宁宗等,还有共用年号的皇帝如后周世宗和恭帝共用"显德"年号。

D、尊号(徽号)

尊号自唐李渊开始,纯是阿谀奉迎之辞。一般由新登基的皇帝给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或其他长辈上尊号,如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等。

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回京,受"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的尊号;宋太祖,受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圣德皇帝"。尊号是生前上的,故可累加。除帝王外,某些特别著名的人物,也可有尊号。

如孔子(孔丘)

唐开元27年(739)尊封为文宣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元圣文宣王

五年(1012)改谥至圣文宣王

元大德十一年(1307)加谥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嘉靖九年(1530)至圣先师孔子

清顺治二年(1645)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

皇后、太后的尊号又称徽号,有时皇帝之尊号也称徽号,最长的尊号是慈禧的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共19个字。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纪元"亦称建元,是纪录年度之始。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XX帝的XX年。王号纪年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彼时,承袭王位者,也只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帝王们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渐改变了纪年的方式。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是从汉武帝开始。正式建立"年号"作为制度传袭下来,则在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年号实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号",即称为改元,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为止。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和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遗迹。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等。但也有很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三个字年号是从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的。之后的还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个字的年号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采用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还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天赐礼盛国庆"等。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现象,如用"建武"作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先看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东汉另外还有几个皇帝孝和、孝安、孝顺、孝桓四帝有庙号,不过孝献帝时被取消。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庙号常用" 祖"字或" 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或" 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通常也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从唐朝以后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发生变化,则其庙号为"世祖"或"世宗"。但是这并不是成例,也并不是通例。以下将中国历史上庙号为太、世的帝王简要摘列如下:汉太宗文皇帝刘恒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庶五子西汉第五代皇帝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次子唐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赵光义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弟,赵弘殷次子

北宋第二代皇帝辽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第二子辽第二代皇帝金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完颜吴乞买(完颜晟)开国皇帝太祖完颜阿骨打弟,完颜劾里本第四子金第二代皇帝明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第三代皇帝清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第二代皇帝再看谥号: 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种类: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徽号规则: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二十五个宇(见慈禧条)。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1:"清圣祖"是指康熙的庙号!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

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2:"圣"这里指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

3: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这里把"康熙"说成"祖"是指他开疆扩土"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复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功绩。

医嘱常用缩写

▲full (home) diet[普食] ▲liquid (semi-liquid) diet[流汁(半流汁)饮食] ▲soft diet[软食] ▲low salt and low fat diet[低盐低脂饮食] ▲salt-free diet[无盐饮食] ▲low purine diet[低嘌呤饮食] ▲low (non)-residue diet[少(无)渣饮食] ▲light diet [清淡饮食] ▲high caloric diet[高热量饮食] ▲high protein (protein-rich) diet[高蛋白饮食] ▲diabetic diet[糖尿病饮食] ▲nephritic diet[肾炎饮食] ▲nasal feeding[鼻饲] ▲fasting (NPO, nothing by mouth)[禁食] ▲NPO for 5 hours[禁食5小时] ▲meal standard[伙食标准] ?activity[活动] ▲absolute rest[绝对卧床休息] ▲stay on the bed (yest in bed)[卧床休息] ▲Ad lib[随意活动] ▲In the ward [病房内活动] 常用医嘱缩写含义---最全的qd 每日一次bid 每日两次tid 每日三次qid 每日四次qh 每小时一次q2h 每两小时一次q4h 每四小时一次q6h 每六小时一次qn 每晚一次qod 隔日一次biw 每周两次hs 临睡前am 上午pm 下午St 立即DC 停止、取消prn 需要时(长期)sos 需要时(限用一次,12小时内有效)ac 饭前pc 饭后12n 中午12点12mn午夜12点gtt 滴ID 皮内注射H 皮下注射IM 肌肉注射IV 静脉注射处方上左上角的RP代表“请取”的意思,如果某种药后面是qd、bid、tid,分别代表每日一次、每日两次、每日三次。如果是po、m、h、v、ivgtt分别代表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还有很多。aa——各et——及、和Rp.——取、请取sig./S.——用法、指示St./Stat.——立即、急速Cit.——急速s.o.s.——需要时p.r.n——必要时 a.c.——饭前p.c.——

古代谥号谥法

古代谥号谥法(含谥法表) 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谥法至迟发轫于商代。甲骨文中,对当时的帝王均称王,对先王则以“日名”称,如大甲、小甲,而日名则是帝王死后通过占卜而定的祭日(如前面的“甲”),再加上区别字(大、小……)用以区分,后来逐渐把一些溢美之词用作区别字,这就是谥法的开始。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 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使用了“神尧大圣大光皇帝”的谥号。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清代大臣中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學士者才可用“文”字。如李鸿章谥“文忠”。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 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所用的字来自《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汉朝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一览表 分享到: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长陵、汉孝惠皇帝刘盈安陵、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霸陵、汉孝景皇帝刘启阳陵、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茂陵、汉孝昭皇帝刘弗陵平陵、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杜陵、汉高宗(后除庙号)孝元皇帝刘奭(shì)渭陵、汉统宗(后除庙号)孝成皇帝刘骜延陵、汉孝哀皇帝刘欣义陵、汉元宗(后除庙号)孝平皇帝刘衎(kàn )康陵 西汉(前206年—8年)庙号谥号姓名年号在位时间 汉太祖 (汉高祖)[1] 高皇帝刘邦-前206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2] 刘盈-前195年—前188年 -前少帝[3] 刘恭-前188年—前184年 -后少帝[4] 刘弘-前184年—前180年 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前元、后元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前157年—前141年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元鼎、元封、太初、天汉、 太始、征和、后元前141年—前87年 -孝昭皇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前87年—前74年 --刘贺[5] -前74年 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刘病己)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 五凤、甘露、黄龙前74年—前49年 汉高宗孝元皇帝刘奭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前49年—前33年 汉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 永始、元延、绥和前33年—前7年 -孝哀皇帝刘欣建平、元寿前7年—前1年 汉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元始前1年—5年 -孺子皇帝[6] 刘婴居摄、初始 5年—8年 注: 1.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刘邦庙号为汉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实际庙号为汉太祖。 2. 汉朝(包括东汉、西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 汉文帝之前是汉高后掌权,期间有两位傀儡少帝刘恭和刘弘。实质上汉文帝只是正式继任的汉朝皇帝。 4. 同上。 5. 汉宣帝之前是昌邑王刘贺。昌邑王即位仅27日就被霍光废黜。

常用医嘱缩写语大全

常用医嘱缩写含义---最全的 qd 每日一次 bid 每日两次 tid 每日三次 qid 每日四次 qh 每小时一次 q2h 每两小时一次 q4h 每四小时一次 q6h 每六小时一次 qn 每晚一次 qod 隔日一次 biw 每周两次 hs 临睡前 am 上午pm 下午 St 立即 DC 停止、取消 prn 需要时(长期) sos 需要时(限用一次,12小时内有效)ac 饭前pc 饭后 12n 中午12点 12mn午夜12点

gtt 滴 ID 皮内注射 H 皮下注射 IM 肌肉注射 IV 静脉注射 处方上左上角的RP代表“请取”的意思,如果某种药后面是qd、bid、tid,分别代表每日一次、每日两次、每日三次。如果是po、m、h、v、ivgtt分别代表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还有很多。aa——各et——及、和Rp.——取、请取sig./S.——用法、指示St./Stat.——立即、急速Cit.——急速s.o.s.——需要时p.r.n——必要时 a.c.——饭前p.c.——饭后 a.m.——上午p.m.——下午q.n.——每晚h.s.——睡前q.h.——每小时q.d.——每日1次B.i.d.——每日2次T.i.d.——每日3次Q.i.d.——每日4次q.4h.——每4小时1次p.o.——口服ad us.int.——内服ad us.ext.——外用H.——皮下注射im./M.——肌肉注射iv./V.——静脉注射iv gtt.——静脉滴注Inhal.——吸入O.D.——右眼O.L.——左眼O.S.——单眼O.U.——双眼No./N.——数目、个s.s——一半ug.——微克mg.——毫克g.——克kg.——千克(公斤)ml.——毫升L.——升q.s——适量Ad.——加至Aq.——水Aq.dest.——蒸馏水Ft.——配成Dil——稀释M.D.S.——混合后给予Co./Comp.——复方的Mist——合剂Pulv.——散剂Amp.——安瓿剂Emul.——乳剂Syr.——糖浆剂Tr.——酊剂Neb.——

柳宗元谥号

柳宗元谥号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柳宗元的谥号是什么呢?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直都是人们备受推崇的文学家,为唐诗作出了卓越贡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谥号,欢迎阅读! 柳宗元的谥号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宋高宗赵构给柳宗元加封"文惠昭灵侯".对谥号中"灵"字的含义是褒是贬,历来有不同看法. 《史记正义》记载:谥法是周公旦创制的,用来臧否死去的统治阶级成员.东汉王充在《论衡*须颂篇》离有:"谥者,行之迹也,谥之美者,成,宣也.恶者,灵,厉也."对于"灵"字,王力在其《古代汉语》中也把它作为批评性的.他们都是以周公旦《逸周书*谥法解》为依据的.但是后人对《谥法解》的应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顾炎武《日知录*谥法》记载:"汉魏以来,悉损益而遵用之."例如,西汉元帝曾追尊汉高祖母亲为昭灵皇后.作为子孙的皇帝对祖宗是不会妄作批评的."灵"字在这里是表扬性的.从赵构《加封文惠昭灵侯告词.的内容来看对柳宗元也没有批评的意思.依上述二点,可以断定"文惠昭灵侯"是肯定性,表扬性的谥号. 柳州构筑罗池庙,唐中央政权是不承认的.《罗池庙碑》是罗池庙最早的历史文献.碑中说:"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祸福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这是韩愈对柳宗元一生的总结.在宋代,韩愈逐

渐成为文化规范的象征.韩愈对柳宗元的总结也被宋朝统治阶级所承认,宋哲宗在元祐七年(1092年)正式承认罗池庙建立,并重新赐名为"灵文庙",此后,柳宗元被加封"文惠侯"和"文惠昭灵侯"这种加封属于褒义的. 柳宗元介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在文章方面,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在诗歌方面,他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柳宗元出生于文化气息浓厚家庭,他的父亲柳镇信奉传统儒学,具备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品德;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父母双亲在言传身教和学识方面,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二十年,太平盛世不再,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但柳宗元并没有受大形势的影响,年少得志的他,20 岁中进士,几年后便步入官场,开始参与政治。 经过十多年的历练,柳宗元对政治黑暗和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萌发了革新的想法。顺宗即位后,开始任用他和王叔文、王伾等大臣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可惜,改革进行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湖南永州任司马,时间长达十年。这一件事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被贬期间,柳宗元并没有消极颓废,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著书

2017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中的谥 号解读 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谥号”,所谓谥号,就是说某人死亡以后,继任政权官方给他拟定的人生总结,用一个或几个有特定含义的字,来评价此君的一生。 既然是评价,无非包含三个方向:肯定、否定、不值得肯定也不必否定(爱咋咋地)。谥号中的字,也就脱离不了这三种情感基调。而且,即使同为褒扬,不同的字蕴含的意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当你理解了这些字的具体含义,也就了解了后世对于此人的态度,这对于判断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以及出题人的用意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另外需要注意,谥号是发给两类人的,一类是前朝君王及其近亲,不管这些人生前表现如何,都会给他一个谥号;另一类是已故的朝中重臣,通常都是业务水平极其出色、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这贡献有时候是建设性的,有时候是破坏性的。 说完这些,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常见的谥号: 第一部分:表示肯定的字 【文】人品好,知识渊博,自律,热爱学习,有礼有节,有好处了会想着兄弟们。 代表人物:汉文帝,周文王,隋文帝 【武】刚强勇敢,有大抱负,不计个人得失,不轻易服输,尊重规则,处事公正。 代表人物:汉武帝,周武王, 【穆】积极推广五讲四美,长期追求以德服人。 代表人物:秦穆公,岳飞(武穆) 【明】心里啥都懂(但未必说出来),有危机意识,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干,于是就不干。 代表人物:魏明帝 故事解读: 一般情况下,谥号都会比较中肯地描述某人的一生。但是偶尔也免不了受到其拟定者私人感情的影响,有所偏袒。如魏明帝曹睿,在其执政期间,大兴土木,耗费了魏国极多的钱财。并且他在病重时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这一步烂棋直接导致曹氏家族的政权旁落,这种表现,恐怕是称不上“明”的。

文学常识必考题训练及解析(一)

文学常识80道必考题训练及解析(一) 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结合《孔雀东南飞》、《过秦论》】 A.“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各种游戏);“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朝,这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思相同,它们都是指天地四方。

读历史的意义

清史烂漫 巍巍中华,漫漫长河,伟大英雄,辉同日月. 他们叱咤风云,挥鞭断流,功劳政绩,留传万世清太祖努尔哈赤正是这样一位中华历史上,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他雄才大略,建立了大清永固的江山.这是一个日出 东方的王朝,她曾经雄姿勃发、屹立于世。她曾经盛极一时,创造了烂漫的大清文明,是她缔造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尊严;这是一个苍凉日落的王朝,她曾经丧权辱国、山河破碎。是她留给一个国家最深的伤痛与屈辱;这更是一段荡气回肠的画卷,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当296年的兴衰荣辱、风云变幻逐一地成为过眼的烟云,当12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命运沉浮渐次地成为远去的背影,我们回望曾经的这样一次历史之旅,却依然会诧异于仍有如此众多的疑团与玄机未曾得解;我们重温曾经的这样一次心路历程,却依然会无奈于12位皇帝面孔的模糊与人生的粗略。在清朝历史上,12位皇帝有着不同的提法,每一位都有着众多的名字。他们究竟应该怎样称呼?他们为何有着如此之多的名字,他们的称号、他们的名字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规矩和避讳?清朝十二个皇帝,大家在影视剧当中,发现这十二个皇帝有不同的提法。他有名字,有庙号,有谥号,有年号,还有称大行皇帝,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么样?所以我想一个一个说一下。先说“庙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什么意思?辞海里庙号有一个解释,它这么说:“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就是说庙号起

源于殷代,一直到清朝,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叫做庙号。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第五个皇帝雍正庙号“世宗”,第六个皇帝乾隆庙号“高宗”,第七个皇帝嘉庆庙号“仁宗”,第八个皇帝道光庙号“宣宗”,第九个皇帝咸丰庙号“文宗”,第十个皇帝,同治庙号“穆宗”,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庙号“德宗”,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庙号说错了,那是要犯弥天大罪。譬如说努尔哈赤他庙号是太祖,如果说错了,那算最大的不敬,宣统因为他退位之后是民国了,所以他就没有庙号,这是一。二,谥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谥号,什么叫谥号?辞海对谥号有一个解释,说:“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就是皇帝死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第二太宗皇太极谥号“文皇帝”,第三,顺治谥号“章皇帝”,第四,康熙谥号“仁皇帝”,第五,雍正谥号“宪皇帝”,第六,乾隆谥号“纯皇帝”,第七,嘉庆谥号“睿皇帝”,第八,道光谥号“成皇帝”,第九,咸丰谥号“显皇帝”,第十,同治谥号“毅皇帝”,第十一,光绪谥号“景皇帝”,十二,宣统没有谥号,这个谥号在当时称谓上是不能错的,必须严格规定,我说这都是简称,全称很长的。你譬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全称29个字,全称是这样的,是“太祖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

最全医嘱缩写 (2)

最全的医嘱缩写 qd 每日一次 bid 每日两次 tid 每日三次 qid 每日四次 qh 每小时一次 q2h 每两小时一次 q4h 每四小时一次 q6h 每六小时一次 qn 每晚一次 qod 隔日一次 biw 每周两次 hs 临睡前 am 上午 pm 下午 St 立即 DC 停止、取消 prn 需要时(长期) sos 需要时(限用一次,12小时内有效)ac 饭前 pc 饭后 12n 中午12点 12mn午夜12点 gtt 滴 ID 皮内注射 IH 皮下注射 IM 肌肉注射 IV 静脉注射 处方上左上角的RP代表“请取”的意思,如果某种药后面是qd、bid、tid,分别代表每日一次、每日两次、每日三次。如果是po、m、h、v、ivgtt分别代表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还有很多。 aa——各 et——及、和 Rp.——取、请取 sig./S.——用法、指示 St./Stat.——立即、急速

Cit.——急速 s.o.s.——需要时 p.r.n——必要时 a.c.——饭前 p.c.——饭后 a.m.——上午 p.m.——下午 q.n.——每晚 h.s.——睡前 q.h.——每小时 q.d.——每日1次 B.i.d.——每日2次 T.i.d.——每日3次 Q.i.d.——每日4次 q.4h.——每4小时1次 p.o.——口服 ad us.int.——内服 ad us.ext.——外用 IH.——皮下注射 im./M.——肌肉注射 iv./V.——静脉注射 iv gtt.——静脉滴注 Inhal.——吸入 O.D.——右眼 O.L.——左眼 O.S.——单眼 O.U.——双眼No./N.——数目、个 s.s——一半 ug.——微克 mg.——毫克 g.——克 kg.——千克(公斤)ml.——毫升 L.——升 q.s——适量 Ad.——加至 Aq.——水 Aq.dest.——蒸馏水 Ft.——配成 Dil——稀释 M.D.S.——混合后给予 Co./Comp.——复方的 Mist——合剂 Pulv.——散剂 Amp.——安瓿剂 Emul.——乳剂

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1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c17897536.html,/)网友分享 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 新东方在线刘春先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谥号”,所谓谥号,就是说某人死亡以后,继任政权官方给他拟定的人生总结,用一个或几个有特定含义的字,来评价此君的一生。 既然是评价,无非包含三个方向:肯定、否定、不值得肯定也不必否定(爱咋咋地)。谥号中的字,也就脱离不了这三种情感基调。而且,即使同为褒扬,不同的字蕴含的意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当你理解了这些字的具体含义,也就了解了后世对于此人的态度,这对于判断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以及出题人的用意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另外需要注意,谥号是发给两类人的,一类是前朝君王及其近亲,不管这些人生前表现如何,都会给他一个谥号;另一类是已故的朝中重臣,通常都是业务水平极其出色、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这贡献有时候是建设性的,有时候是破坏性的。 说完这些,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常见的谥号: 第一部分:表示肯定的字 【文】人品好,知识渊博,自律,热爱学习,有礼有节,有好处了会想着兄弟们。 代表人物:汉文帝,周文王,隋文帝 【武】刚强勇敢,有大抱负,不计个人得失,不轻易服输,尊重规则,处事公正。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c17897536.html,/)网友分享代表人物:汉武帝,周武王, 【穆】积极推广五讲四美,长期追求以德服人。 代表人物:秦穆公,岳飞(武穆) 【明】心里啥都懂(但未必说出来),有危机意识,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干,于是就不干。 代表人物:魏明帝 故事解读: 一般情况下,谥号都会比较中肯地描述某人的一生。但是偶尔也免不了受到其拟定者私人感情的影响,有所偏袒。如魏明帝曹睿,在其执政期间,大兴土木,耗费了魏国极多的钱财。并且他在病重时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这一步烂棋直接导致曹氏家族的政权旁落,这种表现,恐怕是称不上“明”的。 【睿】有远见,洞察力强。 【景】讲究道义,坚持自我,有始有终,好话坏话都说在明处。 代表人物:汉景帝 【庄】做事认真,稳重,谨慎;也有曾打算用武力解决问题却没成功的意思。 代表人物:宋庄公,清孝庄文皇后 【正】人品靠得住,行事有规矩,懂分寸,大家都很服气。 代表人物:曾国藩(文正),范仲淹(文正),司马光(文正) 故事解读: 你没看错,这几位代表的谥号都是一样一样的,这没关系,就好比我们听到新闻联播播音员用低沉缓慢的口吻播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好多人

常用医嘱缩写含义

常用医嘱缩写含义---最全的qd 每日一次bid 每日两次tid 每日三次qid 每日四次qh 每小时一次q2h 每两小时一次q4h 每四小时一次q6h 每六小时一次qn 每晚一次qod 隔日一次biw 每周两次hs 临睡前am 上午pm 下午St 立即DC 停止、取消prn 需要时(长期)sos 需要时(限用一次,12小时内有效)ac 饭前pc 饭后12n 中午12点12mn 午夜12点gtt 滴ID 皮内注射H 皮下注射IM 肌肉注射IV 静脉注射处方上左上角的RP代表“请取”的意思,如果某种药后面是qd、bid、tid,分别代表每日一次、每日两次、每日三次。如果是po、m、h、v、ivgtt分别代表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还有很多。aa——各et——及、和Rp.——取、请取sig./S.——用法、指示St./Stat.——立即、急速Cit.——急速s.o.s.——需要时p.r.n——必要时a.c.——饭前p.c.——饭后a.m.——上午p.m.——下午q.n.——每晚h.s.——睡前q.h.——每小时q.d.——每日1次B.i.d.——每日2次T.i.d.——每日3次Q.i.d.——每日4次q.4h.——每4小时1次p.o.——口服ad us.int.——内服ad us.ext.——外用H.——皮下注射im./M.——肌肉注射iv./V.——静脉注射iv gtt.——静脉滴注Inhal.——吸入O.D.——右眼O.L.——左眼O.S.——单眼O.U.——双眼No./N.——数目、个s.s——一半ug.——微克mg.——毫克g.——克kg.——千克(公斤)ml.——毫升L.——升q.s——适量Ad.——加至Aq.——水Aq.dest.——蒸馏水Ft.——配成Dil——稀释M.D.S.——混合后给予Co./Comp.——复方的Mist——合剂Pulv.——散剂Amp.——安瓿剂Emul.——乳剂Syr.——糖浆剂Tr.——酊剂Neb.——喷雾剂Garg.——含漱剂rtt./gutt.——滴、滴眼剂collyr.——洗眼剂Ocul.——眼膏Liq.——溶液剂Sol.——溶液Lot.——洗剂Linim.——擦剂Crem.——乳膏剂(冷霜)Ung.——软膏剂Past.——糊剂Ol.——油剂Enem.——灌肠剂Supp.——栓剂Tab.——片剂Pil.——丸剂Caps.——胶囊剂Inj.——注射剂如果是处方常用不多一般qd,qid,bid,tid,iv,ivgtt。至于是口服还是其他用途基本上现在都用电脑直接输入了处方很多也都打印了,就只要签字就可以了处方常见缩略语:1、po,口服;2、im,肌肉注射;3、iv,静脉注射;4、ivgtt,静脉滴注;5、qd,一天一次;6、bid,一天两次;7、tid,一天三次;8、qid,一天四次;9、q8h,每8小时一次;10、qn,睡前;11、Rp,取药; 12、sig,用法;13、prn,必要时 本文来源于中国妇产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c17897536.html,, qd 每日一次 bid 每日两次 tid 每日三次 qid 每日四次 qh 每小时一次 q2h 每两小时一次 q4h 每四小时一次 q6h 每六小时一次 qn 每晚一次 qod 隔日一次 biw 每周两次 hs 临睡前 am 上午 pm 下午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古文化知识:古代的谥号、庙号、年号的历史由来及含义 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也就是谥号,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 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界的广发认可。 谥号一开始只有“美谥”、“平谥”,通常表示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恶谥”的开始主要源于周厉王在位期间的倒行逆施死后而被谥为“厉”。 并且从此以后,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谥法,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也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到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统治时期,他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大逆不道,因此废除了谥号;汉朝开始又重新兴起,并且逐渐规范;明清时,谥号管理由礼部负责。 下面是一些和谥号有关的趣事: 魏明帝曹睿在世时,就迫不及待的自称为烈祖明皇帝,被后世所嘲笑,按照规矩,谥号只有死后才能获得。 南陈被灭之后,后主陈叔宝被俘虏回了长安,于公元604年去世,由于他

做皇帝时候的荒唐表现,被当时的皇帝杨广定谥号为“炀”(著名的恶谥,昏君的代名词),杨广继承时的大隋王朝,强盛繁荣、威震四方,到他临死前,大隋王朝在各路义军的风起云涌下,已经是落日余晖,离灭亡不远了,因此他也被唐朝定了谥号为“炀”,得以与南齐东昏侯、陈后主、金朝海陵王等昏君其名,不知道这位文采绝佳、风姿不凡的帝王知道也得了这么个谥号之后有什么感想。 南宋时,大奸臣秦桧死之后,被朝廷赐予了“忠献”的美谥、赠予了申王的爵位。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算是符合这位大奸臣被千古唾骂、石像还跪在西湖边风波亭中的历史地位,后来秦桧的后人到此还和文人袁枚有一副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奸臣之名、连累后人,让人唏嘘不已。 明朝时,文坛领袖、内阁首辅李东阳临死前迟迟不肯闭眼,身边人都很诧异,这时候他的老同事、另一位名臣杨一清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朝廷已经为他定了“文正”的谥号,听到这个消息后,李东阳激动的要跪下来给杨一清磕头,可想而知“文正”这一谥号对士大夫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得谥号为“文正”,从此以后这个谥号成了文人士大夫毕生最高的追求)。 清朝时期,谥号的拟定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流程,曾国藩因为其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卓越的功绩,死后被定谥号为“文正”(整个清朝,也只有八个人获得)。另一位名臣张之洞知道之后,对其他人说,连曾国藩都能得“文正”这样的谥号,我死后看来也差不到哪儿去,结果是,他死后只得了个“文襄”的谥号,别说“文正”了,连李鸿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谥号高十多个级别。看来人有的时候自我感觉还真不能太良好! 庙号: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起源于商朝,除了秦始

谥号详解,源自周书《谥法解》

谥号详解 源自《逸周书·卷六·谥法解》(原文+译文)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周公旦与太公望开创了成王基业。因为武王在牧野建了大功,死后将安葬,就制定了谥号,于是叙明制谥法则。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所以,道德高尚就得到大名号;道德低下就得到小名号……道德行为出于自身,而名号生于别人。 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 无法让人给他命名的称“神”。举良善选贤才的称“圣”,敬宾客厚礼仪的称“圣”。 德行如天高地厚的称“帝”。安定百姓以法为准的称“皇”。集仁、义在身的称“王”。 赏罚公道的称“君”,民众都归从他的称“君”。为大家设立制度的称“公”。行为被八方响应的称“侯”。道德专一而不懈怠的谥号“简”,平易而不诋诽他人的谥号“简”。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谥号“文”,道德广博深厚的谥号“文”,勤学好问的谥号“文”,慈惠爱民的谥号“文”,怜悯百姓又施恩惠有礼貌的谥号“文”,赐给百姓爵位的谥号“文”。 刚强而理端的谥号“武”,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谥号“武”,战胜祸灾又平定动乱的谥号“武”,以法治民能使民服的谥号“武”,贪大功而屡用兵的谥号“武”。 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认真办事又尊从主上的谥号“恭”,尊重贤才又崇尚礼义的谥号“恭”,尊重贤能又恭敬谦让的谥号“恭”,已有过错能够改正的谥号“恭”,办事坚定不动摇的谥号“恭”,爱护百姓、抚养兄弟的谥号“恭”,讲礼仪、迎宾客的谥号“恭”,庇护父母过失的谥号“恭”,尊重贤良、礼让友善的谥号“恭”。 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谏争不威曰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博闻多能曰宪。聪明澼哲曰献。温柔圣善曰懿。 威仪见于外表的谥号“钦”。 深谋远虑又安定百姓的谥号“定”,安定百姓又效法古人的谥号“定”,行为纯正无差错的谥号“定”。征战能返回的谥号“麓”,思虑深远又接受规劝的谥号“嫠”。通古今又多才能的谥号“宪”。聪明而富于哲理的谥号“献”,心性通达事理的谥号“献”。性温柔,明事理又善良的谥号“懿”。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虑行节曰考。执心克

常用医嘱缩写含义

常用医嘱缩写含义 qd 每日一次 bid 每日两次 tid 每日三次 qid 每日四次 qh 每小时一次 q2h 每两小时一次 q4h 每四小时一次 q6h 每六小时一次 qn 每晚一次 qod 隔日一次 biw 每周两次 hs 临睡前 am 上午 pm 下午 St 立即 DC 停止、取消 prn 需要时(长期) sos 需要时(限用一次,12小时内有效)

ac 饭前 pc 饭后 12n 中午12点 12mn午夜12点 gtt 滴 ID 皮内注射 H 皮下注射 IM 肌肉注射 IV 静脉注射 处方上左上角的RP代表“请取”的意思,如果某种药后面是qd、bid、tid,分别代表每日一次、每日两次、每日三次。如果是po、m、h、v、ivgtt分别代表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还有很多。 aa——各et——及、和 Rp.——取、请取sig./S.——用法、指示 St./Stat.——立即、急速Cit.——急速 s.o.s.——需要时p.r.n——必要时 a.c.——饭前p.c.——饭后 a.m.——上午p.m.——下午 q.n.——每晚h.s.——睡前 q.h.——每小时q.d.——每日1次 B.i.d.——每日2次T.i.d.——每日3次

Q.i.d.——每日4次q.4h.——每4小时1次 p.o.——口服ad us.int.——内服 ad us.ext.——外用H.——皮下注射 im./M.——肌肉注射iv./V.——静脉注射 iv gtt.——静脉滴注Inhal.——吸入 O.D.——右眼O.L.——左眼 O.S.——单眼O.U.——双眼 No./N.——数目、个s.s——一半 ug.——微克mg.——毫克 g.——克kg.——千克(公斤) ml.——毫升L.——升 q.s——适量Ad.——加至 Aq.——水Aq.dest.——蒸馏水 Ft.——配成Dil——稀释 M.D.S.——混合后给予Co./Comp.——复方的Mist——合剂Pulv.——散剂 Amp.——安瓿剂Emul.——乳剂Syr.——糖浆剂Tr.——酊剂 Neb.——喷雾剂Garg.——含漱剂 rtt./gutt.——滴、滴眼剂collyr.——洗眼剂Ocul.——眼膏Liq.——溶液剂 Sol.——溶液Lot.——洗剂

古人谥号论略

古人谥号论略 暴希明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提要: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的一种特殊名号,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谥号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为了避讳;二是为了区别尊卑,建立等级制度;三是为了惩恶劝善,维护封建礼教。谥号用字分美、恶、平三类,一般根据死者的是非功过来确定,是对死者的盖棺论定。谥号源于周,废于秦,复行于汉以后的各个朝代,辛亥革命爆发后,伴随着封建等级制的废除,终于油尽灯灭,寿终正寝。 关键词:谥号;美谥;恶谥;平谥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3)04-0167-03 谥号是古人死后的一种特殊名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这就是谥或谥号。由于它是名字之后新增的称呼,所以在字形上写作“谥”。历代相沿形成的有关给谥的一套规定和法则,就是谥法。 谥号产生于何时,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谥号产生于西周初年。《礼记·檀弓上》:“死谥,周道也”;《通志·谥略·序论一》:“古无谥,谥起于周人”;《谷梁传·桓公十八年》范宁注:“昔武王崩,周公制谥法”。 谥法是古代统治阶级极为重视的一种礼文化。朝廷之所以要在一些人死后再给他们一个特殊的名号———谥号,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为了避讳。以谥号代替死者姓名,避免直呼其名,以示敬重。二是为了区别尊卑,建立等级制度。《白虎通义·谥》:“谥者,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因而,历朝历代对于哪些人可以得到谥号都有严格规定,如唐代规定一般只有三品以上的高官才可以得到谥号。于是,有谥号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三是为了惩恶劝善,维护封建礼教。《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五经通义》:“善行有善谥,恶行有恶谥,所以劝善戒恶也。”这种根据死者一生是非功过而给予的总结性的称谓,既是对死者的慰藉或谴责,也是对生者的一次封建礼法教育,它可以使活着的人闻美谥而钦慕,人心向善;睹恶谥而惧怕,不敢作恶。 谥号既为“行之迹”,就需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来确定。人的一生行事有好、有坏、有一般,故谥号用字也就区分为美、恶、平三类。按照谥法,每一类谥号用字都有特定谥字,每一个字的意义也都有特殊限定,不能任意解释。 所谓美谥,就是褒扬死者功德的谥号,这类谥号在所有谥号中占绝大多数。根据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所附的《谥法解》的记载,文、武、庄、成、穆、元、宣、桓、襄、忠、明等字皆为美谥。在这林林总总100多种美谥中,又有少数几种特别高贵的美谥,古人称之为“特谥”,一般不轻易予人,如“文正”、“忠武”等。 “文正”被人们视作极美之谥,是在宋代以后。司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谥之至美,无以复加”。他解释说:“所谓‘道德博闻曰文’者,非闻见杂博之谓也,盖以所学所行不离于道德也。‘靖共其位曰正’者,非柔懦苟愉之谓也,盖以《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也。”[1]经司马光这么一鼓吹,“文正”一谥,正式被人们认可为称赞人臣极美的谥号。宋人费衮《梁溪漫志·文正谥》条指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温公尝言之而身得之。国朝以来得此谥者惟公与王沂公(按:指沂国公王曾)、范希文(按:指范仲淹)而已。”在明朝,“文正”也是阁籍中特载不宜轻用的谥号,明朝开国150年内,无人得之。据福格《听雨丛谈·谥法》条记载,武宗正德十一年,致仕后的大学士李东阳病重卧床,其好友大学士杨一清前往探视,言谈中探知他正为身后名担忧,就向他表示:“国朝以来,文臣未有谥文正者,公如不讳,请以谥公。”垂死的李东阳闻听此言,感激莫名,竟在床上朝杨磕起头来。号为“楚地三杰”之一的李东阳得文正之谥是否名副其实,姑且不论。李东阳对杨一清曾有私恩,因而人们认为杨一清促成李东阳得到谥号“文正”,是出于个人私谊,是“以天下之公谥,报臣门之私恩”。根据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国朝》条的记载,当时有无名氏改宋人讥讽京堂诗句对杨一清加以讥讽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有明300年内,“文正”一谥除李东阳之外,仅谢迁、方孝孺、倪元璐、刘理顺诸人得之。 如果说“文正”是称赞文臣的极美之谥,“忠武”则是褒扬武将的极美之谥。《史记正义·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经世大典·臣谥》:“赴敌无避曰武。”臣子既忠且武,就能为皇帝打江山、保社稷而舍生忘死,一往无前,即使蒙冤含屈,还要山呼皇上“万岁”。因此历代非常看重给予臣子的忠武之谥。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是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忠武”谥号的大臣。据清人朱彭寿《旧典备征·以忠武为谥》条统计,除诸葛亮之外,历史上还有晋代的温峤,唐代的郭子仪,宋代的岳飞(先谥武穆,孝宗淳熙时改谥忠武)、韩世忠,元代的伯颜,明代的常遇春,清代的杨遇春等50余人以“忠武”为谥,这些人多是叱咤风云、匡扶社稷的著名人物,“其为无上美谥可知”。 所谓恶谥,就是贬斥死者劣迹恶行的谥号。根据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所附的《谥法解》的记载,灵、厉、戾、丑、幽、 761 历史

常用医嘱缩写大全已经是一种历史了

常用医嘱缩写大全已经是一种历史了,看得明手写处方了吗?qd 每日一次 bid 每日两次 tid 每日三次 qid 每日四次 qh 每小时一次 q2h 每两小时一次 q4h 每四小时一次 q6h 每六小时一次 qn 每晚一次 qod 隔日一次 biw 每周两次 hs 临睡前 am 上午pm 下午 St 立即 DC 停止、取消 prn 需要时(长期) sos 需要时(限用一次,12小时内有效) ac 饭前pc 饭后 12n 中午12点 12mn午夜12点 gtt 滴 ID 皮内注射 H 皮下注射 IM 肌肉注射 IV 静脉注射 处方上左上角的RP代表“请取”的意思,如果某种药后面是qd、bid、tid,分别代表每日一次、每日两次、每日三次。如果是po、m、h、v、ivgtt 分别代表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还有很多。aa——各et——及、和Rp.——取、请取sig./S. ——用法、指示St./Stat.——立即、急速Cit.——急速s.o.s.——需 要时p.r.n——必要时a.c.——饭前p.c.——饭后a.m.——上午 p.m.——下午q.n.——每晚h.s.——睡前q.h.——每小时q.d.— —每日1次B.i.d.——每日2次T.i.d.——每日3次Q.i.d.——每日 4次q.4h.——每4小时1次p.o.——口服ad us.int.——内服ad us.ext.——外用H.——皮下注射im./M.——肌肉注射iv./V.—— 静脉注射iv gtt.——静脉滴注Inhal.——吸入O.D.——右眼O.L. ——左眼O.S.——单眼O.U.——双眼No./N.——数目、个s.s— —一半ug.——微克mg.——毫克g.——克kg.——千克(公斤)ml.——毫升L.——升q.s——适量Ad.——加至Aq.——水 Aq.dest.——蒸馏水Ft.——配成Dil——稀释M.D.S.——混合后 给予Co./Comp.——复方的Mist——合剂Pulv.——散剂Amp. ——安瓿剂Emul.——乳剂Syr.——糖浆剂Tr.——酊剂Neb.—— 喷雾剂Garg.——含漱剂rtt./gutt.——滴、滴眼剂collyr.——洗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