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病虫害的防治

杨树病虫害的防治

发表时间:2009-09-30T17:10:13.030Z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裴仲旭纪春波阮金艳[导读] 近年来,随着杨树面积的逐年增加

摘要:近年来,随着杨树面积的逐年增加,各种病虫害的发生逐渐加重,已出现了整条林网和整片树林死亡的现象。品种单一、造林密度过大、管理粗放、不适地栽树是是造成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科学造林,科学管理,营造混合林,提高林木群体的抗性,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措施。

杨树是我国平原绿化主要树种之一,因其具有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而被广大群众广泛认可,在北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中被广泛栽植。近几年绿化造林中杨树品种起主导作用,不论是栽植的用材林、防护林及房前屋后基本栽植的全部是杨树。随着杨树面积的增加,杨树各种病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发展和保护绿化成果的严重障碍。

1、病害发生现状及特点

发生现状:武清区现有林地面积4万,其中杨树面积2.33万,占总面积的3/5,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约0.2万,主要是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和各种叶部病害,如今已出现了整条林网和整片树林的早期落叶,严重的出现成片死树。

发生特点:造林密度大比造林密度小的发生重;片林比网林重;低洼碱盐地栽植比土壤条件好的发生重;管理粗放的地块重;凭证单一的比混交的发生重。

2、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造林密度过大

由于盲目的追求株树,不按照科学的方法造林,在能栽1行的地方栽2行,能栽2行的栽多行,3~4年后出现林郁闭、透光条件差,致使地上部光合作用减弱、生长不良、抗逆性差,不良环境引发各种病害的发生。

2.2 不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杨树是喜水、喜肥、喜透气度良好的肥沃沙壤土栽培的树种。栽地势低洼、土壤盐碱、通透性较差的地块盲目进行栽植,违背因地适宜、适地适树的客观规律,造成树木生长不良。树木衰弱是引起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2.3 管理粗放

常言道三分栽树、七分管理,有些发病地块,树栽活了、放任生长,不能加强水肥管理及地表管理、地上部毛草丛生,使杂草与树木争水争肥,造成水肥供应不足,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抗逆性减退。

3 防治措施

3.1提倡科学造林

大力提倡科学造林,科学管理,要因地适宜、适地适树,提高人们对林木的保护意识,为林木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其抗性,保证树木正常生长,要提倡营造混交林,避免品种单一,提高林木群体的抗性。

3.2加强水肥管理

浇好冬水与返青水,结合浇水进行施肥。秋季以农家肥为宜,春天以化肥为宜。加强抚育管理,注意幼林抚育,做好排涝抗旱工作。对于林地,及时松土、除草及间伐,使林地的郁闭度保持在0.7 左右。每年早春4月份进行树干涂白,防止春季温差大造成日灼伤,兼防其它病虫害。

(作者单位:155600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宝清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本方案中的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指发生普遍的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杨尺蠖、舞毒蛾和杨毒蛾。目的是对主要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提出指导意见,相关种类的防治可参照进行。 一、防治规划设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结合本地杨树食叶害虫的生活史、发生规律、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等因素,以县为施工设计的基本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作业地点、林分类型、害虫种类、危害情况(危害程度、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防治范围和面积,把面积、技术措施和工程量落实到小班或林权所有者,并绘制施工作业图、表,对相关内容要附有说明。 二、虫情监测预报 在发生区以县为单位设立中心测报点,做到一县一点,固定1—2名专职或兼职测报员,在重点发生的乡(镇)、林场设立监测点,对辖区内不同类型的杨树林地开展虫情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虫情预报。 (一)虫情监测 1、踏查法在上一年(代)虫情的基础上,通过检查虫态、危害状、虫粪等方法,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2、灯诱法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杨树食叶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于18:00—24:00在林缘适当地点悬挂黑光灯

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3、性诱法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活体雌虫或性诱剂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县乡测报点都要进行监测,发现杨树食叶害虫在当地已经发生,要及时报告上级森防机构,组织力量开展专项调查,进一步确定虫情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二)虫情预报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规模大、费用高,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机和防治范围非常必要。因此,必须抓住幼虫期虫情预报,其它虫态的预报以定性为主。 县级中心测报点从每年的越冬虫态开始,进行系统虫情调查,确定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在立地条件相同时,对四旁树和农田防护林,按5%的比例选择标准株;对片林和海防林,采用设标准地的方法,按每400亩林地设一块2亩标准地,标准地内的标准树不少于20株。调查时,在标准地内随机抽取样树5株,设样株按东、西、南、北随机抽取50cm标准枝1枝,每2日观察一次,记载杨树食叶害虫发育进度和发生数量。具体预报按国家和地方发布的预报方法执行。 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的统计标准为: 发生面积:平均50 cm标准枝2条幼虫; 危害程度:轻度为50 cm标准枝2—5条幼虫, 中度为6—8条幼虫,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爱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既是当代林业进展的时代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打好林业相持时期攻坚战的科学之举,长远之策,任务之重。 云南是一个林业大省,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的一个省。20XX年是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最困难的一年:一是由于罕遇持续高温、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首次高达600余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3%,创历史新高;二是蛀干害虫小蠹虫发生面积近200万亩,在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危害最甚,形成了全省第二个钻蛀性害虫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峰;三是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传入,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考验。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治理、实行科学防控,采取强硬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20XX年全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448.78万亩,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调运检疫率达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9%、监测覆盖率达88.97%。在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治理指标的同时,还为今后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和探究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组织协调体系。全省16个州市政府均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授权森防部门负责日常治理,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各级林业主管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林业部门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工作中的政府参谋和助手作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协调指挥体系已差不多形成。 二是构建预测预报网络体系。省森防部门对全省1935个监测网点(其中35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从队伍、设施建设、治理手段、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强化,1899个一般监测预报点、部分乡镇、林场和管护站的监测点得到了新的加强,涵盖全省要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的县、乡(镇)、村的监测网络已差不多形成,全省组成了有3427名专兼职人员监测预报队伍,监测面积达1717.97万亩,监测覆盖率达88.97%,省、州(市)、县、乡、村五级林业有害生物联系报告制度得到健全,预测预报能力在全面提升。 三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突发应急反应体系。为了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省林业厅重视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各级森防站具体实施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突发及重大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定了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应急预案、物资及技术储备。20XX年在除治外来有害生物的战斗中,省林业森防部门按照顾急方案,及时进行现场调查、监测、上报、策划、组织、调运药剂,确保了除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体系。加强对松材线虫病、小蠹虫、松毛虫、松尺蛾等病虫情调查,专门是对云南最要紧危害虫种小蠹虫为代表的钻蛀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进行了详细的病虫情调查和监测预防,为制定防治方案实施科学防控打下了基础。省森防部门在总结前几年全省冬春虫情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其危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难点,编制出全省的防治和治理总体规划,提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重点治理区域,抓住最佳时机,集中资金投入,实施攻坚突破等防控手段,使全省小蠹虫危害面积在一定程度得到操纵。 五是构建目标治理体系。目标治理是提升政府与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关注度和支持力的有效途径。省森防部门加大了推行目标治理责任制力度,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下,以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为内容的新的治理体系在全省已逐步建立,双线目标治理责任制已开始实行,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将纳入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奖惩、举报和重大责任事故追究通报制度也正在制定中。

桑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桑 近年来,徐州市桑保工作在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常规测报与突击查报相结合的做法,加大宣传力度,狠抓关键措施的落实,达到了测报准确,防治适时,防效显著的目的,控制了主要病虫的蔓延与危害。 *桑树虫害

桑树螟螨类、桑毛虫、桑尺蠖、桑白蚧、桑树粉虱、桑树瘿蚊、桑树象虫、桑蓟马、桑蟥、桑黄萤叶甲、桑天牛、桑木虱、绿盲蝽、金龟子、地老虎 *桑树病害 桑膏药病、桑叶枯病、桑花叶型萎缩病、桑疫病、桑里白粉病、桑污叶病、桑紫纹羽病、桑褐斑病、桑树断梢病、桑根瘤线虫病、桑炭疽病、桑赤锈病、桑芽枯病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自然气候异常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桑病虫的种类越来越多,形态越来越复杂,食性越来越杂,抗药性越来越强,整个生态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重,随着国家对高残留农药逐步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桑药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小。由于桑园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以多年生桑树为主体结构的生物群落,生产中常因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引起病虫暴发成灾。 一、近几年病虫发生概况 1、病虫发生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桑病虫发生总体呈现多虫种高发趋势。害虫主要以鳞翅目害虫为主,其中发生量大、危害重的是食叶害虫,主要有:桑螟、桑毛虫、桑尺蠖、艾尺蠖、野蚕等。主要病害是桑花叶型萎缩病和桑疫病。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⑴鳞翅目害虫虫口密度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中晚秋蚕结束后,农户思想上松懈,10月上旬防治桑园关门虫难以到位,而越冬

气温逐年增高,害虫越冬死亡率低,越冬存活基数高。因各害虫发生期不一,在防治策略上难以协调,致使桑螟、艾尺蠖、桑尺蠖、桑毛虫、野蚕等主要害虫相继大量发生。 ⑵桑园郁闭,枝干病虫呈上升趋势因夏蚕饲养少,不养早秋,夏秋季蚕期间隔较长,桑园郁闭,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衍,病虫种类增多,枝干病虫明显增加。桑膏药病、桑白蚧、桑蛀虫大面积发生,特别是桑膏药病、桑白蚧平均发病率超过10%。 (3)桑园间作物为杂食性害虫提供了生存条件,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了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在桑园内夹种豆类、瓜类、番茄、马铃薯及多种蔬菜,为杂食性害虫如斜纹夜蛾、艾尺蠖、桑毛虫,各种灯蛾、蚜虫、蜗牛、刺毛虫等害虫提供了遮避、繁殖场所,桑园治虫难以彻底到位,尤其是艾尺蠖、斜纹夜蛾具有很强的杂食性、迁移性和抗药性,成为我县近年桑园的重要食叶害虫,其危害猖獗,给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一部分次要害虫如卷叶蛾、稀点白灯蛾在局部地区上升为主要害虫。一些新的病虫发生期提早,消退期推迟,高密度危害期达4个月以上,加剧了桑叶的老化,尤其是在适宜气候条件下,危害严重。 ⑷桑树病害多发,出现一些新情况近两年,乡镇相继发生桑花叶型萎缩病,发生较为严重的桑园面积约有600亩。据调查,发病重的田块,株发生率达70%,桑叶减产60%以上。桑疫病近两年发生更为普遍,其中缩叶型约占80%,严重的桑园株发病率达100%;黑枯型约占20%,发病重的春叶产量下降50%以上。

浅谈杨树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杨树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杨树属于杨柳科杨属,是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全属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温带、寒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与中东地区。中国有50多种。木材用作民用,生产家具、火柴梗、锯材等,同时也是人造板及纤维用材。叶是良好的饲料。杨树又是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下面主要介绍常见的几种病害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一、杨树枝干病害 (一)种类 1、杨水泡型溃疡病: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症状有三类: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lcm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在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斑。 2、杨大斑型溃疡病: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初期病斑呈水浸状,暗褐色,后形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部韧皮组织溃烂,其下木质部也可变褐,老病斑可连年扩大,多个病斑可连接成片,造成枯枝、枯梢。 3、杨腐烂型溃疡病,又称杨树烂皮病、杨树腐烂病,引起皮层腐烂、枝枯,严重地块可引起大片杨树死亡。发病后期的病

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在潮湿情况下可从中挤出桔红色卷须状分生孢子角。杨树烂皮病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等至寄主皮层上,多由伤口入侵。幼树、嫩枝和衰弱、有伤口的枝干较易感病。当树皮含水量不足60%时,发病严重。 (二)防治方法 1、真菌性溃疡病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本地区杨树栽植的经验,选育抗病品种,对新引进的品种在未通过区域性栽培试验栽培前不宜盲目推广。 (2)加强对杨树幼林地的栽培。改善立地条件,及时清除病死植株和枝条,及时修枝、间伐,防治蛀干害虫。 (3)起苗后及时假植、、栽植,减少定植前的水分散失。栽后立即浇水,或起苗后立即浸泡24h以上。 (4)病斑刮涂。对于抗病性较强品种的病树,可用小刀或钉板将病部树皮纵向划破,划刻间距3-5mm、范围稍超越病斑,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刷涂以所选择的剂(10%碱水、梧宁霉素、不脱酚洗油原液、10%双效灵1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40%福美砷50倍液等),涂药后再涂以50-100ppm赤霉素,以利于伤口的愈合。 (5)化学防治。发病高峰期前,可用1%溃腐灵稀释50-80倍液涂抹病斑或用注射器直接注射病斑处。还可用70%甲基托

三种杨树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三种杨树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杨树作为园林绿化中重要的苗木品种,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作为植物之一,杨树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其特定的病害侵袭,下面我们选三种最常见的杨树病害来分析如何防治: 杨树花叶病毒病及其防治 症状 受害叶片初生褪绿小点,进而变为不规则黄绿花斑,常沿小叶脉分布,叶脉呈半透明状,随高温有隐症现象。有些杨树无性系病叶发绉、变厚、变硬、变小,甚至畸形。有的叶脉和叶柄上有紫红色坏死斑,病斑中心组织枯死。本病是系统侵染病害。发病规律:杨树花叶病病毒可以通过嫁接传染,林业生产中主要是随带毒插条传播。目前,已知杨树花粉种子不带病毒,杨黑毛蚜和桃蚜不传病,菟丝子也不传病,其他昆虫是否传病尚待进一步研究。杨树因品种差异,其抗并性的差异也很大,I-63、I-69、I-72杨易感病,107等品种较抗病。不同树岭发病情况也不相同,1年生苗木、幼树发病重,大树症状则不明显。 防治要点:加强苗木检疫,禁止疫苗和接穗调入调出。发病疫情就地销毁。

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方法 一、危害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的主要枝干病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随着林业杨树育苗和造林面积的增大,杨树溃疡病在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危害日趋严重,在我地主要危害黑杨、青杨、白杨及速生柳等杨柳科树种。从苗木、幼树到大树均可侵害,但以苗木、幼树受害最重,造成枯梢或全株枯死。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有8种,现已知在生产上主要造成危害的有: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杨树大斑型溃疡病和杨树烂皮型溃疡病三种(以上三种都是由真菌引起)。另有一种杨树细菌型溃疡病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在我国东北有发生,危害非常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我地也发现了一些未知病源菌引起杨树枝杆溃疡的病害,市森保站正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二、危害症状及发生特点 1、杨树水泡型溃疡病: 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1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从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班。 病菌可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在不表现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18703915.html,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作者:李慧颖刘微刘宏文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7期 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噪音、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一、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全年病虫害防治明细表

腐烂病: 北方树种的主要病害,常引起杨树、榆树、柳树、核桃等大量枯死,初发病时主干或大枝出现不规则水肿块斑,淡褐色,病部皮层变软、水渍,易剥离和具酒糟味,后病部失水干缩和开裂,皮层纤维分离,木质部浅层褐色。 腐烂病发生的原因: 土壤瘠薄,低洼积水,春季干旱,夏季日灼,冬季冻害等容易引发此病;行道树、新种植的幼树、移植多次或假植过久的苗木、强度修剪的树木容易发病; 防治措施: 1.要预防冻害,每次浇水时要浇透,使树木的根往下生长; 2.修剪适度,不能一次剪得太重,要每年逐步的修剪,修剪的切口要及时涂上愈伤涂抹剂,以免该处组织细胞坏死; 3.合理施肥强壮树势,树木的长势旺了,抗性自然就好了; 4.要治愈蛀杆害虫,树体有蛀杆害虫,害虫将树体的筛管破坏,影响树液的输送; 5.刮除病组织,杀菌消毒后涂抹愈伤涂抹剂。 一、蚧壳虫 蚧壳虫属刺吸式口器类害虫,虫体小,虫体上常被有蜡质分泌物;幼虫孵化后,蜡质层逐渐形成,因此防治的最佳的时期为孵化期。 一年发生2~3代,发生时间为4月下旬5月初、8月初。以卵或成虫在土中或茎干等处越冬,翌春卵孵化为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固定生活。 预防: 1)冬季树干涂白,高度一般为1.1至1.2米,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2)及时剪除受害植株,摘除卵囊,毛刷蘸清水、洗衣粉水等刷除,经常通风。 3)冬季刮除枝条上蚧壳虫的越冬虫体,3月中旬至4月上旬,用硬毛刷或钢丝刷刷死枝条上的越冬幼虫。

4)在4月下旬用树体直插瓶或将药液通过输液的方式把药液传导到树体的各个部位。 二、蚜虫 蚜虫为刺吸式口器,往往几十头乃至几百头群居在叶片、嫩茎、新芽、嫩叶上吸食危害。其可分为有翅蚜和无翅蚜,有翅蚜传播危害严重。 蚜虫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一般在气温29℃左右繁殖最快。在高温、干燥条件下发生较重,其发生高峰期为5月份左右(小麦收获前后)及6—8月份。 防治: ⑴在冬季至越冬卵孵化前,人工刷除树干2米以下裂缝、疤痕内的虫卵,然后集中烧毁或深埋,可消灭大量越冬虫源。 ⑵当虫量不大时,可用清水冲洗。 ⑶黄板诱蚜:有翅蚜虫对黄色、橙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可在黄色的板面上,涂抹10号机油或凡士林,坚立在花株附近诱贴蚜虫。 ⑶化学防治 三、小蠹虫 3月中旬开始孵化,越冬老熟幼虫下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羽化;越冬幼虫早春气温上升达到10℃以上时逐渐老熟化蛹,15℃时开始羽化为成虫,各代成虫活动高峰期分别在4月下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此时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防治: 1、加强水肥管理:是解决虫害的最有效途径,合理施肥、浇水、修剪增强树势,减少危害。 2、采伐处理:对恢复无望,虫口密度大的病死树采取砍伐处理,处理方法:伐倒后有条件的要将树皮扒掉焚烧,(包括直径1-2cm的树枝)不得随处抛,否则造成新的传播。 3、在温度上升达到10℃以上时,用药。

杨树常见的病虫害介绍

杨树常见的病虫害介绍 草履蚧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近些年,我省特别是豫西北地区杨树上草履蚧危害严重,致使部分大树树势衰弱,生长量锐减;更有甚者,由于草履蚧遍布树体树干缝隙、梢部幼嫩处刺吸汁液,分泌油状蜡液,造成5、6年生的大树成片死亡。 草履蚧属同翅目,蚧亚目,旌蚧总科绵蚧科,在我区原多为害核桃树、柿树、梨树、苹果树、椿树特别是香椿等林果木。而近年来,对杨树等重要用材林树种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危害林木以若虫和雌成虫为主。 现将草履蚧外形特征、危害特征和防治方法介绍一下,便于辨认和防治。 外形特征:雌成虫个大,体长10毫米左右,椭圆形,背部隆起似草鞋,黑褐色,腹部8节,体背有横皱和纵沟(我们看到雌成虫时,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树干上较为零星的出现)。雄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开后长9—11毫米,头胸黑色,腹部深紫色,前翅紫黑,前缘略红,后翅特化成平衡棒。雄成虫对林木危害小,交配后即死亡(因为交配在树冠上完成,我们很少看到雄成虫)。卵,椭圆形,长1—1.2毫米,黄褐色,光滑,产于土层中的卵囊内。若虫是从2月下旬孵化出的小幼虫开始上树至5月上旬变为成虫前这一阶段均称为若虫(这个阶段虫体对林木危害最严重)。其体形与雌成虫相似,个体小,3月中旬身长约2毫米,红褐色或黑褐色,足明显。 生活规律及危害特征:草履蚧在我省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层中越冬,2月上旬开始孵化。若虫先期吸食根部汁液,3月上、中旬杨树萌动前大量上树,聚集在小枝表面、主干缝隙处刺吸汁液,使芽

不能正常萌发,甚则整个树冠死亡,严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4、5月份危害加重,虫体在树体外层层堆积,不断吸食树体汁液,分泌大量油状蜡液。雌成虫5月上中旬成熟,交配后继续为害至6月上旬陆续下树入土产卵于根部10—16厘米土层中。 防治方法:(1)阻止小幼虫上树,于树干高1米处刮除老树皮一圈约7-8厘米宽,上涂虫胶或废机油,每隔10—15天涂一次,也可在刮皮处贴上宽胶带,贴紧确保胶带与树皮之间没有缝隙。并且一定要及时清除环下若虫,清理间隔时间视上树若虫数量而定,若虫上树高峰期可每天定时清理;树干光滑者可直接涂抹或粘贴。 (2)药剂防治:于3月中旬至4月初,若虫上树高峰或群集树体时,喷洒木虱净(1000-1500倍液)或内吸性磷乳油1500-2000倍液,喷洒范围包括树干基部地面以及树干、树冠;或根埋灭涕威,呋喃丹等特效药,每株剂量10-30克,视树大小而定,埋后灌一次大水(此类药物剧毒,使用时要格外小心)。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在给树木施农家肥特别是圈肥或厩肥时一定要充分发酵,避免生肥传播草履蚧。因为草履蚧一旦大发生,很难在一年内彻底根除,需连续几年严加防治,明显影响林木生长量,使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本不是我区的杨树主要食叶害虫,但是近一年,有林农打电话到电台询问他们当地发生的是不是美国白蛾,由于种种原因总是错失去看现场的机会但是美国白蛾一旦发生,如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很快蔓延开去。所以这里介绍一下美国白蛾生活规律和防治方法。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1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人工造林面积扩大。因为天然林资源越来越少,所以我国开始大面积人工造林林,目前,我国营林面积占总森林面积的35%,而且随着营人工造林面积的不断增加,这一数据也会有所提高。尽管营林的优势突出,但是却带来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增加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工造林树种比较单一,通常都是单一结构的纯林,这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异常的脆弱,对外界不良影响,没有过高的抵抗能力,一旦病虫害开始传播,在很多的时间内就会大肆蔓延,致使营林企业损失惨重,更重要的人工造林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也付之东流。 1.2天然林砍伐程度过高。林业产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工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益,过量的砍伐天然林,直接导致天然林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森林树种减少,林分结构大受影响,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当病虫害来袭时,森林已没有招架之力。 1.3外来物病虫害来袭。现阶段,国内外交流越来越深入,很多病虫害随着国家间的交流逐渐的传入我国,因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并没有碰到过类似的病虫害,以此没有抵抗能力,再加之,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止一种病虫害进入到森林生态系统中,外来病虫害因为还没有天敌,大所以森林系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病虫害。 1.4化学农药不科学的应用。森林资源发生病虫害之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农药灭虫杀菌,这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多农药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病虫害的天敌,另外,农药用量越大,病虫害就越容易出现抗药性,甚至发生变异,这对森林资源的侵害将更加的严重。除此之外,很多林工企业所采取的防止手段过于落后,无法满足预防病虫害的要求,不仅防治药剂没有及时的更新,防治机械也够先进,因此防治效率比较低,质量也不显著。 1.5没有主动预防。森林防治工作的重点一直以来都是火灾,因为火灾的损失程度非常大,尽管发生病虫害之后,国家也会出资进行救灾,但是相比较救灾而言,国家在森林病虫害预防方面,工作显然没有做到位。通常都是简单的进行

榆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精修订

榆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技术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榆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榆树的病害 1、榆溃疡病 识别特征:受害树木多在皮孔和修枝伤口处发病,发病初期病斑不明显,颜色较暗,皮层组织变软,呈深灰色。发病后期病部树皮组织坏死,枝、干部受害部位变细下陷,纵向开裂,形成不规则斑。当病斑环绕一周时,输导组织被切断,树木干枯死亡。小树、苗木当年死亡,大树则数年后枯死。防治办法:①严格禁止使用带病苗木。一经发现病株就地烧毁。 ②及时修枝、防治榆跳象,提高抗病力。③发病初期用甲基托布津200~3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抹防治。 2、榆枯枝病 识别特征: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皮层开始腐烂时也无明显症状,只有小枝上叶片萎蔫,叶形甚小,剥皮可见腐烂病状。此后病皮失水干缩,并产生朱红色小疣。若病皮绕树枝、干一周,则导致枯枝、枯干。防治方法:①注意防治害虫,预防霜冻及日灼。②及时修枝、清理病虫枝和病虫木及枯立木。③城市绿化观赏树修剪不宜过度。同时清除枯枝、枯树及病树。 3、榆树炭疽病 识别特征: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产生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浅黄色或灰白色,发病后期病斑上生产黑色或黑褐色粒状突起,多呈放射性排列。发病严重时,树叶变黄,提前脱落。防治方法: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剪

除病叶、病枝,清除落叶,集中销毁。②药剂防治,落叶后,喷施1:3:100波尔多液或45%代森锰锌500倍液。 4、榆树黑斑病 识别特征:病害发生在叶上,生长季节内均有发生。发病初期,感病叶表面形成黄色斑点,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边缘不整齐。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略呈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突起。潮湿时小突起中挤出淡黄色乳酪状的分生孢子堆。10~11月间病斑上出现圆形黑色小粒点,病斑呈疮痂状,病斑可相互联合形成不规则的大斑。防治方法:①减少侵染来源,晚秋或初冬时,收集并烧毁落地病叶。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叶、病枝,集中销毁。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锰锌500倍液,或65%可湿性福美铁500倍液,隔天喷1次。喷23次。 二、榆树害虫 1、榆毒蛾 识别特征:成虫体长12mm左右,翅展25mm左右。体和翅白色,足的胫节和跗节橙黄色。卵椭圆形,灰黄色,表面覆盖着灰黑色分泌物,成串排列。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mm左右,体淡黄色。各节背面有白色毛瘤,瘤的基部周围为黑色,腹部第1至2节有黑色较大的毛丛。蛹长 15mm左右,淡绿色,头顶有黑褐色毛束。生活习性,华北地区1年2代,以初龄幼虫在树皮缝隙间、孔洞中结白色薄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活动为害。6月中旬幼虫老熟,在树上或建筑物缝处化蛹,蛹期15天至20天。7月初成虫羽化,有趋光性。雌蛾多产卵于枝条上或叶背,成串排列。

西瓜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西瓜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主要虫害及防治 (一)种蛆 1.形态特征种蛆又称地蛆、菜蛆,为种蝇的幼虫,属双翅目花蝇科害虫。幼虫似粪蛆,老熟幼虫长约7毫米,乳白色而略带黄色。 2.生活习性与危害特点成虫喜食腐烂杂物,并在其上产卵,未腐熟粪肥,发酵不充分的饼肥等最易招引成虫产卵,故生粪最易出现种蛆。成虫还可在土缝、地面上或近地面叶片上产卵,卵期3~5天,孵化后钻入土中危害作物,一般春天危害最重。 种蛆是危害瓜类、豆类、葱、蒜类等多种蔬菜的重要地下害虫。种蛆常群集危害瓜苗表土下幼茎即所谓下胚轴部分,使已发芽种子不能正常出土;或从幼苗根部钻入,顺幼茎向上危害,使下胚轴中空、腐烂,地上部凋萎死亡,引起严重缺苗。育苗时种蛆危害即常引起苗床幼苗成片死亡。 3.防治方法 (1)农业生物学防治首先瓜田要冬前深翻,以杀伤越冬蛹。次年尽量提前春耕,以免正值种蝇羽化,招引成虫产卵,加重危害。其次,有机肥应充分腐熟,特别是苗床营养土,必须用腐熟优质厩肥,避免诱集种蝇成虫在苗床产卵。 (2)药剂防治播前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浸种;育苗播种及定植时,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敌敌畏、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喷洒苗床及幼苗根际附近,可灭卵杀虫;种蛆危

害时,采用硫酸亚铁3000~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灌根防治,效果也较好。 (二)蝼蛄 蝼蛄俗称喇喇蛄、土狗子等,属直翅日,蝼蛄科,我国常见的是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和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两种。) 1.分布 与为害华北 蝼蛄在我国遍 布北纬32'以北 地区。东方蝼 蛄又称南方蝼 蛄,在中国南 部发生较重,近几年北方发生也多,国内曾误认为它是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蝼蛄成虫、若虫都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或把幼苗的根茎部咬断,被咬处成乱麻状,造成幼苗凋枯死亡。由于蝼蛄活动力强,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幼苗根部和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 2.形态特征蝼蛄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华北蝼蛄卵孵化前暗灰色,长约2.7毫米,宽约1.5毫米。若虫体黄褐色,腹部近圆筒形,后足5-6龄以上同成虫。成虫体长45毫米左右,体黄褐色,布有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中央心脏形斑大而凹陷不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距l根或消失。东方蝼蛄卵孵化前暗紫色,长约4毫米,宽约2.3毫米。若虫体灰褐色,腹部近纺锤形,后足2-3龄以上同成虫。成虫体长30毫米左右,体淡灰褐色,布灰褐色细毛,前胸背板中央心脏形斑小而凹陷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

杨树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方法

杨树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方法 杨树病虫害种类繁多,全省有三百余种,常见危害杨树的病虫有舟蛾、天牛、溃疡病等十余种,全省各地常爆发成灾。杨树病虫害防治已成为大面积栽植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一、常见食叶害虫世代危害时间 1、杨扇舟蛾一年5-6代 5-9月 2、分月扇舟蛾一年6-7代 4-9月 3、杨小舟蛾一年4-5代 5-9月 4、杨二尾舟蛾一年2-3代 5-9月 虫情分级 1、平均每50公分枝条2-5条幼虫,轻度发生; 2、有6-10条幼虫,中度发生; 3、有11条以上重度发生。 中度以上发生的林分和路段,应该马上组织防治。 食叶害虫防治方法 主要抓住幼虫期防治,关键点是掌握在幼虫3龄前进行无公害药剂防治,防治效果好,用药量小,成本低。 (一)新造杨树林防治方法 春季防治,5月底一6月初,采用森防丹I号、森得保可湿性粉剂、3%高渗苯氧威等无公害农药超低量喷雾。夏季7月下旬一8月初再预防一次。 (二)老杨树林防治方法

平均每50公分枝条有6条以上幼虫,应立即组织防治。 1、打孔注药防治,杨树基部45度角不同方位打2-3个孔,缓慢注射20% 吡虫啉或保林Ⅲ号原液,2年生杨树注射2毫升,3--4年生杨树3毫升,5--6年生杨树4毫升,黄泥巴封口要严,否则积水造成腐烂。 2、道路绿化带高大杨树可采用高射程车载喷雾,操作方便,成本低、污染小、劳动强度低、效率高。 3、杨树纯林,郁闭度在0.7以上,1.2%苦〃烟乳油喷烟防治。 4、矮的杨树林可采用森得保可湿性粉剂、森防丹1号、3%高渗苯氧威等无公害农药喷雾。 5、成虫羽化始盛期杀虫灯诱杀,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 二、常见钻蛀害虫世代危害时间 1、粒肩天牛(桑天牛)二年1代 4一10月 2、星天牛一年1代 5一9月 3、光肩星天牛一年1代 5一10月 4、云斑白条天牛二年1代 4一10月 5、咖啡豹蠹蛾一年1代 5一9月 6、疖蝙蛾二年1代 4一9月 监测办法 每年4一5月幼虫开始活动期对杨树林进行踏查,发现树干和枝条有新鲜虫粪和木屑排出,表明有钻蛀害虫危害,要及

杨树病虫害的防治

杨树病虫害的防治 发表时间:2009-09-30T17:10:13.030Z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裴仲旭纪春波阮金艳[导读] 近年来,随着杨树面积的逐年增加 摘要:近年来,随着杨树面积的逐年增加,各种病虫害的发生逐渐加重,已出现了整条林网和整片树林死亡的现象。品种单一、造林密度过大、管理粗放、不适地栽树是是造成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科学造林,科学管理,营造混合林,提高林木群体的抗性,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措施。 杨树是我国平原绿化主要树种之一,因其具有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而被广大群众广泛认可,在北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中被广泛栽植。近几年绿化造林中杨树品种起主导作用,不论是栽植的用材林、防护林及房前屋后基本栽植的全部是杨树。随着杨树面积的增加,杨树各种病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发展和保护绿化成果的严重障碍。 1、病害发生现状及特点 发生现状:武清区现有林地面积4万,其中杨树面积2.33万,占总面积的3/5,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约0.2万,主要是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和各种叶部病害,如今已出现了整条林网和整片树林的早期落叶,严重的出现成片死树。 发生特点:造林密度大比造林密度小的发生重;片林比网林重;低洼碱盐地栽植比土壤条件好的发生重;管理粗放的地块重;凭证单一的比混交的发生重。 2、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造林密度过大 由于盲目的追求株树,不按照科学的方法造林,在能栽1行的地方栽2行,能栽2行的栽多行,3~4年后出现林郁闭、透光条件差,致使地上部光合作用减弱、生长不良、抗逆性差,不良环境引发各种病害的发生。 2.2 不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杨树是喜水、喜肥、喜透气度良好的肥沃沙壤土栽培的树种。栽地势低洼、土壤盐碱、通透性较差的地块盲目进行栽植,违背因地适宜、适地适树的客观规律,造成树木生长不良。树木衰弱是引起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2.3 管理粗放 常言道三分栽树、七分管理,有些发病地块,树栽活了、放任生长,不能加强水肥管理及地表管理、地上部毛草丛生,使杂草与树木争水争肥,造成水肥供应不足,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抗逆性减退。 3 防治措施 3.1提倡科学造林 大力提倡科学造林,科学管理,要因地适宜、适地适树,提高人们对林木的保护意识,为林木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其抗性,保证树木正常生长,要提倡营造混交林,避免品种单一,提高林木群体的抗性。 3.2加强水肥管理 浇好冬水与返青水,结合浇水进行施肥。秋季以农家肥为宜,春天以化肥为宜。加强抚育管理,注意幼林抚育,做好排涝抗旱工作。对于林地,及时松土、除草及间伐,使林地的郁闭度保持在0.7 左右。每年早春4月份进行树干涂白,防止春季温差大造成日灼伤,兼防其它病虫害。 (作者单位:155600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宝清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方法和措施

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方法和措施 1、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方法不科学。林业病虫害防治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洒农药,虽然可以杀死害虫,但是也杀死了有益生物,导致树木的抗虫害能力降低,对正常生长会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大量使用农药会污染空气,使得生态环境恶化,所以不是长久之计。其次是树木的抗病虫害性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木材的经济效益非常不错,人们为了增加收入,会选择种植单一树种的纯林,纯林的抗病虫害性比较差,再加上没有做好病虫害检疫工作,让病虫害情况变得更加严重。最后防治体系不完善。林业病虫害防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受到客观条件影响,在防治设备和方法上存在严重落后性,限制了作用的发挥,因此森林病虫害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2、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2.1 化学技术 化学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在防治中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病虫害防治。但是这种技术也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大家都知道,化学农药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果在防治中使用大量农药,虽然病虫害没有了,但是会出现更加严重的污染情况,所以要特别注意。正确的做法是在确保可以防治病虫害的前提下,采用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农药,可以维持生态平衡。为了促进林业发展,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研究出有效的农业,更好的应用到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去。林业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应用化学技术时要和当地的林业情况相结合,建立起完善的防治体系。 2.2 营林技术 在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要坚持预防第一的原则,在育苗时期就要意识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并积极落实下去。苗木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较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出现损伤的情况。因此在育苗的时候要对苗圃进行杀菌处理,为苗木生长创建出健康、稳定的环境。在栽种苗木之前,一定要对林地进行清理,因为土壤或者杂草中可能含有病虫害,所以要从源头上实现控制,达到预防病虫害目的。目前喷洒农药依然是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在很多地区都展开应用,要注意的是,无论在育苗时期、造林过程还是营林阶段,都要控制要药物的浓度,避免对树木健康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病虫害防治要贯彻落实到树木生长的整个过程中,才能确保处于健康状态[1]。 2.3 益鸟技术 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有很多益鸟,啄木鸟被称之为树木的医生,可以吃掉树木中的害虫。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要有效运用这种理念,发挥出益鸟的作用,可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对于病虫而言,鸟类一直都是它们的天敌,将啄木鸟和山雀引入到森林中来,大大降低了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成本,减少了人员工作量。在病虫害防治中,益鸟数量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护它们,可以采用人工筑巢的方式为益鸟创建出良好生存环境,实现正常的繁殖,大大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益鸟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在选择时要根据病虫害类型来决定,体现出较强针对性,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与此同时,根据森林面积大小来确定益鸟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2.4 天敌技术 在大自然中,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基于这种特性,可以作为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方式。第一步工作人员要对林区的病虫害进行研究,找到病虫的天敌,对油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第二步开展试验,将天敌和病虫害放在同一个环境中,看是否能够达到防治效果。如果对病虫害没有起到作用,就要重新开展研究,直到成功为止。第三步将试验成果落实到

桑树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防治方法:(1)发现病株立即挖出烧掉,杜绝病原蔓延。(2)加强肥培管理,实行春伐,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3)防治虫害,特别要消灭传播病原的叶蝉等害虫。(4)选择抗病的桑树品种。(5)用2000PPM(2000单位/毫升)土霉素溶液浸渍病苗3-4小时,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二)桑白粉病 病原:为球针壳属的真菌。它利用附着器附着在叶子表皮上,部分组织能从气孔进入叶肉组织的细胞间隙,产生吸收器,摄取营养。

症状:本病多发生于枝干中下部的叶片上。病叶背面产生白粉状圆形霉斑,后期病斑颜色由黄变褐,连成一片,最后出现小黑点。桑白粉病多发生在秋季湿 润的环境中,病菌发芽适应的温度为23℃,桑叶硬化早的品种更易发生。严重时布满叶背面。 防治方法:(1)防止干旱,及时灌水,保持桑园土壤有一定的湿度,注意给树体施钾肥。(2)用硫化钾或波尔多液喷洒叶背面进行预防,用石硫合剂进行枝干消毒,杀灭病菌。(3)选择硬化迟的桑树品种,防止树叶硬化。(4)发病期可用70%甲基托布律500倍掖或25%粉锈宁2500倍液喷打,每隔15-20天喷一次,连续2次,即可控制病情发展。 (三)桑褐斑病 又称烂叶病。 病原:病原菌初生于叶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成熟后突破叶表皮。一般在未腐烂的病叶上越冬。 症状:初期为褐色病斑,水渍状,呈芝麻大小的斑点,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三角形。病斑周围绿色减退变黄,同一病斑在正背面叶面均有,遇到阴湿连绵的天气,吸收膨胀,有烂叶情况。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叶片枯黄易脱落。 防治方法:(1)清除病原,如病叶病枝等。(2)栽抗病品种。(3)加强桑园管理,翻埋病叶,实行冬耕,保持桑园通风透光。(4)药剂防治。发现有褐色斑点时,应立即用50%的多菌灵可湿粉剂1000-1500溶液,或70%的托布可湿粉剂1500溶液喷打。相隔10-15天再喷一次,防治效果好,对蚕无毒害。或在晚秋用0.7%波尔多液喷打。 (四)桑赤锈病 又称黄狗病。 病原:为锈孢属的真菌。往往在病组织皮下形成菌丝体团块,以后发育成球形的锈子器,隆起泡泡纱状。由淡黄转深,逐渐成熟,最后突破寄生表皮,露出皮面。 症状:本病在温度13-18℃,湿度80%以上易发生,高干桑较多,发病后桑 叶局部变得臃肿,弯曲表现为畸形,叶面出现橙黄色的病斑,病斑上密布桔红色的孢子,孢子随风雨传播,引起再次侵染。 防治方法:(1)发现病叶病枝,及时剪去,立即烧毁。(2)彻底夏伐,消灭病原,防治再侵染。(3)在初发病桑园用25%的可湿性粉锈宁粉剂1000倍液

浅谈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浅谈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9-08-28T14:03:10.0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作者:王映红 [导读] 摘要:林业生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肇庆市高要区林业局河台林业站 摘要:林业生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林业生产中,必须要强化管理和养护,保证各个环节都能狠抓落实到位,其中病虫害防治是林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决定林业生产成败的一项工作。林业病虫害给我国林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阻碍了我国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大大降低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实际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技术 引言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林业发展逐步扩大,造林面积逐渐增大,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推动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了我国林业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 一、林业病虫害概述 林业病虫害是林木生长过程中,受到昆虫侵害或者其他生物的感染,亩导致林木的不同部位受到损伤或产生病变,最终使林木的叶、干或根部组织发生病变,生长受到抑制,组织受到破坏,林木资源的正常生理功能难以完成而出现发育不良甚至死亡的现象。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对于林木的生长质量造成影响,而且从总体来讲,也对整个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制约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林业资源品种较多,气候变化复杂,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较高,病虫害的种类也较多,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水平不断提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病虫害发生趋势仍然较重,形势依旧严峻,防治工作仍需加强,容不得半点松懈和大意。 二、林业病虫害的特点 2.1种类复杂性 我国地域广阔,森林分布较广,林木品种较多,所以病虫害的种类也较多,从发生情况来看,许多病虫害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而且还具有频发的特点,总体上讲,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在预测和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林业部门对于病虫害的发生在检测方面不能全面进行,防治也不彻底。比如泡桐叶甲、光肩星天牛、杨小舟蛾等虫害,其发生和发展都十分复杂,防治方法又都具有差异性,很难进行有效的防治。 2.2影响广泛性 我国的林业资源在种植结构上树种单一,而且相对集中,很多地区的营林地都是一种树种成片种植,这也为病虫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一旦病虫害发生,就是连片传播,传播速度很快,病虫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广泛性特点,一发生就是几千甚至上万公顷。 2.3虫类顽固性 在林业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常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这些化学药剂,随着科技进步也在不断完善,药力更强,药效更持久,在短期内可以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但从长远看,形势并不乐观。因为许多害虫在药物的作用下也在不断进化,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抗药性,并表现出一定的顽固性。许多害虫原来小剂量的药剂便可杀死,随着进化药剂不断增加,但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出现对同一种药剂或多种药剂的抗性。 三、我国林业病虫害频发的原因 3.1林业建设不合理 近些年来,我国的林业建设及发展不断取得进步,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来看,同世界林业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仍然处于低水平运作的层次,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管理体制、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科技实力、人员配备等等因素,导致我国的林业建设在造林经验方面不足,林业布局缺乏科学的规划,结构组成不合理,结果造成林业面积相对过于集中,而且林业树种比较单一的局面,为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提供了可能性。此外,病害虫的检疫、防治以及测报等各种技术发展还相对落后,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力度相对较弱。 3.2社会活动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活动越来越频繁,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开展了大量的绿化工程,人工园林面积不断扩大,这些人工园林都是按照人为的设计而形成,并非自然形成,在树种结构及群落组成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情况,结构单一,通常一片园林都种植同一树种,对于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弱,一旦发生病虫害,就会波及整片园林树木,人工园林缺乏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调解能力,是病虫害的易发区。 3.3非科学化的技术手段 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上,缺乏科学化的技术手段,更多的是直接采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虽然采用农药的化学防治在短期内的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但是这种方法的副作用也十分突出。一是如果连续用药,会促进病虫害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二是农药施用过程中对于环境污染及树木的正常生长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三是对于害虫的天敌也造成一定伤害,破坏生态平衡。加上在用药时,一些林业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指导,不能对害虫种类进行鉴别,存在乱用药的情况,见虫就喷,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四、防治措施 4.1加强对林业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林业病虫害对于林业生产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如果防治不当很可能造成林业生产的巨大损失,导致林木整片的死亡,所以一定要加强对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要引起足够的认识,并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提高病虫害的监测防治水平,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防治工作。 4.2提高病虫害的预测水平 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预测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提前预测到病虫害的发生,才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加以有效的防治,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