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作用机理及进展

华法令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3-01-14 20:02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霄雁 编者按:本指南版权归中华内科杂志所有。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于近日发布在2013年52卷第1期《中华内科杂志》上。详细内容见下: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长期抗凝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的重要问题。尽管新型抗凝药物研发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已经或即将上市,但是华法林作为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仍然是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患者的最常用药物,包括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和心腔内血栓形成等。[1]华法林在上述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目前全球有数百万患者在使用华法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研究荟萃分析显示[2],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6%。但是,华法林在中国的使用率非常低,在房颤患者中不超过10%。[3]导致华法林在临床中治疗率较低的原因包括:治疗窗窄、剂量变异性大、与其他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需要实验室监测等。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临床医生往往高估了华法林的出血危险,而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特殊的药理特性使得华法林的使用具有很多特殊性。国内临床医生对于如何应用华法林存在很多顾虑和误区,例如,如何选择适应证、平衡获益和风险、剂量的选择与调整、INR异常升高的处理、如何处理与抗血小板联合使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等实际问题。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制订了华法林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以推广和规范华法林的使用,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1. 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需经过γ-羧化后才能具有生物活性,而这一过程需要维生素K 参与。华法林是一种双香豆素衍生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及其2,3-环氧化物(维生素K环氧化物)的相互转化而发挥抗凝作用(图1)。[1]羧基化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结合到磷脂表面,进而加速血液凝固。此外,华法林还因可抑制抗凝蛋白调节素C和S的羧化作用而具促凝血作用。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能被维生素K1拮抗。香豆素类药物还可以干扰在骨组织中合成的谷氨酸残基的羧化作用,可能导致孕期服用华法林的胎儿骨质异常。 图1.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及代谢酶。华法林S异构体抑制维生素K氧化还原酶(VKOR),华法林S异构体主要通过CYP2C9代谢。

2018ESC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指南

近日,欧洲心律协会(EHRA)对其旧版的房颤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指南进行了第二次更新。非维生素K 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国内习惯称之为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更为优化地使用仍是临床的一大难题。本指南基于最新证据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力求拨云见日! NOACs 特点 NOACs 目前有四种代表性药物,分别为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NOACs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高于传统的维生素K 拮抗剂,并且不需要常规检测凝血功能,以及较少的药物-食物相互反应。本文将从12 大方面系统进行要点总结。 1. NOACs 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NOACs 可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在房颤患者管理当中,「非瓣膜性房颤」这个术语容易给人一头雾水,本指南予以弃用。与之相对应的,此次我们将其分为EHRA I 型和II 型房颤(表1)。 表1 NOACs 用于房颤的选择性适应证和禁忌证

2. 如何随访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的安全性和用药的有效性,建议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常规随访(图1)。

图1 房颤患者随访操作流程 表2 为随访过程中推荐使用的随访项目清单。表2 房颤患者随访项目清单

3. 抗凝药转换

抗凝药之间的转换是一门艺术。VKA 向NOACs 转换,若INR ≤2.0,可立即开始NOAC 治疗;INR 在2.0~2.5,可立即或次日开始NOAC 治疗;若INR>2.5,需考虑实际INR 值及VKA 半衰期(醋硝香豆素8-24 h;华法林36-48 h;苯丙香豆素120-200 h,6 天左右),评估INR 值回落至正常区间的时间。INR ≤2.0,可考虑使用阿哌沙班和达比加群;INR ≤2.5,可考虑依度沙班;INR ≤3,可考虑用利伐沙班。 从NOACs 向VKA 转换,需要注意卒中风险。由于VKA 的需要5-10 天才能达到治疗范围,因此在这过程当中,NOACs 和VKA 是同时服用的。因此在这一个月内,INR 达到稳定之前,需要连续加强监测(图2)。

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于近日发布在2013年52卷第1期《中华内科杂志》上。详细内容见下: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长期抗凝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的重要问题。尽管新型抗凝药物研发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已经或即将上市,但是华法林作为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仍然是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患者的最常用药物,包括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和心腔内血栓形成等。[1]华法林在上述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目前全球有数百万患者在使用华法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研究荟萃分析显示[2],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6%。但是,华法林在中国的使用率非常低,在房颤患者中不超过10%。[3]导致华法林在临床中治疗率较低的原因包括:治疗窗窄、剂量变异性大、与其他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需要实验室监测等。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临床医生往往高估了华法林的出血危险,而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特殊的药理特性使得华法林的使用具有很多特殊性。国内临床医生对于如何应用华法林存在很多顾虑和误区,例如,如何选择适应证、平衡获益和风险、剂量的选择与调整、INR异常升高的处理、如何处理与抗血小板联合使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等实际问题。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制订了华法林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以推广和规范华法林的使用,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1 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需经过γ-羧化后才能具有生物活性,而这一过程需要维生素K参与。华法林是一种双香豆素衍生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及其2,3-环氧化物(维生素K环氧化物)的相互转化而发挥抗凝作用(图1)。[1]羧基化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结合到磷脂表面,进而加速血液凝固。此外,华法林还因可抑制抗凝蛋白调节素C和S的羧化作用而具促凝血作用。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能被维生素K1拮抗。香豆素类药物还可以干扰在骨组织中合成的谷氨酸残基的羧化作用,可能导致孕期服用华法林的胎儿骨质异常。 图1.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及代谢酶。华法林S异构体抑制维生素K氧化还原酶(VKOR),华法林S异构体主要通过CYP2C9代谢。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张少丽 柳城县人民医院药剂科545200 【摘要】随着血栓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升,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关于抗凝药物的临床研究也逐渐深入,更进一步对不同抗凝药物的临床作用机制有详细了解。本文综述目前抗凝药物临床研究文献,探析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现状。 【关键词】抗凝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血栓是因为患者血管腔内,其血液发生凝固或者是血液中有些有形成分发生粘集问题形成的,一般情况下血栓的组成是沉积的血小板、不溶性纤维蛋白、陷入的红细胞或者是集聚的白细胞,属于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和环境作用变化过程。目前血栓疾病已经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血栓疾病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的则是抗凝药物。其中传统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有普通肝素、华法林以及低分子肝素等等,同时这些药物的临床价值已经被广泛了解。目前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抗凝药物,其在临床应用中各具特点,同时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重点综述抗凝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1、肝素类抗凝药物 在人体中肝素钠是由肥大细胞合成,在临床应用最早的也就是肝素类抗凝药物,一开始由动物体内提取而得,之后逐渐出现人工合成。其作用机制则是增加抗凝血酶III和凝血酶的亲和力,以此对内源性凝血通活通路产生阻止作用,起到抗凝效果。其中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均不能够通过胎盘,因此对妊娠妇女和胎儿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1.1 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起效快、安全性差和抗凝效果稳定性不高的特点。但是其在临床应用中依然具有良好效果。其中王瑜等在临床研究中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中,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尿蛋白以及血清总胆固醇,同时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和血纤维蛋白原也得到显著改善,早期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不但效果显著,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王志勇等则在临床研究中对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达到肝素化的影响因素,作了详细分析,得出年龄大、入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值小、合并冠心病、肝素初始剂量大、三酰甘油低、纤维蛋白源低以及不饮酒、不吸烟患者更容易达到肝素化,同时其也是影响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达到肝素化的单因素,年龄和肝素起始剂量对其肝素化具有正性作用,其余因素则对肝素化具有负性作用。 1.2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在普通肝素的基础上分离得到的,其对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作用明显小于普通肝素,在临床使用中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林剑萍等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中分别应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最终得出两组患者的透析器凝血和止血时间差异不大,但是应用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肝素组患者,其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更高安全性。周曼云等在短暂性脑缺乏发作临床治疗中,对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疗效作了对比性分析,最终得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不大,但是低分子肝素的出血毒副作用比较低,因此在临床中更值得推广应用。杨光等则在临床对低分子肝素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应用时间对血小板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在其术后适当的延长低分子肝素应用时间,能够对血小板消耗适当的减少。 2、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属于是香豆素类维生素K拮抗剂,其主要是对肝脏合成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素II、VII、X以及IX产生干扰作用,以此对血液凝固实施抑制。其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主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于近日发布在2013年52卷第1期《中华内科杂志》上。详细内容见下: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长期抗凝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的重要问题。尽管新型抗凝药物研发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已经或即将上市,但是华法林作为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仍然是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患者的最常用药物,包括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和心腔内血栓形成等[1。华法林在上述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目前全球有数百万患者在使用华法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研究荟萃分析显示[2],华法林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6%。但是,华法林在中国的使用率非常低,在房颤患者中不超过10%[3]。导致华法林在临床中治疗率较低的原因包括:治疗窗窄、剂量变异性大、与其他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需要实验室监测等。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临床医生往往高估了华法林的出血危险,而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特殊的药理特性使得华法林的使用具有很多特殊性。国内临床医生对于如何应用华法林存在很多顾虑和误区,例如,如何选择适应证、平衡获益和风险、剂量的选择与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异常升高的处理、如何处理与抗血小板药联合使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等实际问题。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与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制订了本共识,以推广和规范华法林的使用,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一、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需经过γ-羧化后才能具有生物活性,而这一过程需要维生素K参与。华法林是一种双香豆素衍生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及其2,3-环氧化物(维生素K环氧化物)的相互转化而发挥抗凝作用(图1)[1]。羧基化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结合到磷脂表面,进而加速血液凝固;而华法林抑制羧基化过程。此外,华法林还因可抑制抗凝蛋白调节素C和S的羧化作用而具促凝血作用。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能被维生素K1拮抗。香豆素类药物还可以干扰在骨组织中合成的谷氨酸残基的羧化作用,孕期服用华法林可能导致胎儿骨质异常。 二 .华法林的药物动力学及药代学 华法林是两种不同活性的消旋异构体R和S型异构体的混合物(图1)。华法林经胃肠道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口服90分钟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36~42小时,在血液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是白蛋白),在肝脏中两

抗凝药物新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治疗心房颤动新进展 一概述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整体人群患病率接近1%。根据美国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推算(美国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在3亿人口中有房颤患者560万),我国房颤患者估计在1000万人以上。房颤的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8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接近10%。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房颤患者人数也将急剧增大。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在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均较冠心病更差。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因血栓栓塞而致残致死,在所有的脑卒中患者中,因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占15%- 25%。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每年达5%,而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每年脑卒中再发风险为12%。房颤使房颤患者的总死亡风险增加近两倍,是常见而且危害极大的心血管疾病。 预防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是治疗房颤的主要目标,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可使房颤血栓栓塞的危险降低约2/3。欧美国家进行的临床试验证明,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强度应维持在国际标准比值(INR)2.0-3.0,INR高于3.0出血并发症增加,低于2.0则不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降低脑卒中的作用,但最新的荟萃分析显示其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的效果不足20%。其他抗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吡格雷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效均不如华法林,指南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在过去的40多年时间里,以华法林为代表的香豆素类是唯一被批准用于长期抗凝治疗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氧化型维生素K的还原,从而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化,阻止凝血瀑布反应的发生,称为维生素K拮抗剂(VKA)。然而华法林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而严重影响房颤患者抗凝的普及和疗效。首先,华法林的主要缺陷是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其治疗窗窄、起效慢、需频繁的监测来调整剂量以及与多种食物、药物间产生相互作用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各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如食物、药物均会影响华法林抗栓的效果及其安全性,从而要求患者必须频繁监测INR,以确保抗凝治疗窗内时间(TTR)即有效抗凝时间达到60%以上才会获益。很多患者对于华法林的获益认识不足,而对于出血的风险非常恐惧,再加上监测和调整剂量方面的不便和麻烦,依从性非常不好,自行停药的比例非常高。据欧洲的Garfield注册研究,欧洲房颤患者长期使用华法林的比例不超过50%,而国内房颤抗凝比例更低,不足10%。其次,华法林抗凝在某些特定人群的应用存在争议。如高龄房颤患者,日本的研究认为抗凝强度维持在INR 2.2-3.0时颅内出血的危险显著增加,华法林抗凝治疗强度在INR 1.5-2.1 更为安全。我国香港学者进行的研究以及胡大一教授牵头的房颤抗凝研究,均未证实这一结果。而美国的研究资料表明,抗凝强度范围在INR 2.0-3.0时亚裔房颤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是白人的4倍。这些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使得我国医生在房颤抗凝治疗强度选择中进退两难,无据可依。 近年来研制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药物(NOAC)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使用方便且无需监测,并且多已完成3期临床试验,获得良好的询证医学证据,被多个国家及地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批准临床应用。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特指新研发上市的口服Ⅱa和Ⅹa因子抑制剂,前者有达比加群,后者包括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等。这两类药物都是针对单个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抗凝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口服起效快,相对于华法林半衰期较短,具有良好的剂效关系,与食物和药物之间很少相互作用,常规使用无需监测,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因用药不当造成的效果下降或者出血不良反应,且剂量个体差异小只需固定剂量服用,对医生及患者均极为方便。 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介绍及其3期临床试验结果 1. IIa因子抑制剂-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

抗凝治疗及研究新进展

抗凝治疗及研究新进展 近年来对于心房颤动(AF,房颤)和静脉血栓栓塞等的预防和治疗都是热点话题,特别是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广泛应用给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更优的选择。2018年ESC上公布了关于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现简略介绍如下。 一、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抗栓治疗部分更新要点 抗栓治疗作为心肌血运重建围术期的基本治疗策略,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近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018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ACTS)公布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关于抗栓抗凝首次提出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同时接受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时,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优于维生素K拮抗剂(VKA)(Ⅱa)。 二、有关抗凝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 2018年ESC上公布了17项最新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有关抗凝的研究如下:

1、MARINER研究:因心力衰竭、呼吸功能不全、卒中和传染性/炎症性疾病而住院的患者在出院后仍有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但出院后延长血栓预防策略的作用仍存在争议。MARINER研究是一项大型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评估患者出院后口服利伐沙班预防VT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于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共在全球36个国家671个中心纳入了12024名VTE风险升高的患者,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从出院时开始分别接受45天的利伐沙班(10 mg,每日一次)或安慰剂治疗,主要效益终点为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或因静脉血栓栓塞症死亡的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表明,利伐沙班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较安慰剂组更低(0.83%vs1.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次要终点非致死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在利伐沙班组和安慰剂组的发生率分别为0.18%和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利伐沙班组未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 综上,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MARINER研究的结果是阴性的,但在慢性疾病和重症疾病患者的抗凝治疗方面,由于既往研究结果并不一致,MARINER研究做了积极的探索。研究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更准确地识别血栓形成机制引起的死亡,并关注风险最高且可能从预防性抗凝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枸橼酸钠抗凝剂使用参考手册

枸橼酸钠抗凝剂使用参考手册 一)适用患者人群:无枸橼酸钠使用禁忌的CRRT患者 二)操作流程: STEP 1:机器型号与治疗模式及参数选择(遵照医嘱)STEP 2:管路预冲及医疗用物准备(遵照医嘱) STEP 3:常规药品准备: ①枸橼酸钠抗凝剂(200ml:8g/袋) ②10%葡萄糖酸钙(Ca-GS)或10%氯化钙(CaCl2) ③置换液(处方根据患者调整) NaHCO3调整建议如下:

STEP 4:管路连接 (1) 将枸橼酸钠抗凝剂经输液泵连接在血滤管路的动脉端, 即血泵前,越接近患者越好。 (2) 将10%葡萄糖酸钙经微量注射器泵连接至血滤管路静脉端, 即静脉壶后。 SETP5:速度与剂量设定 1) 常规情况下置换液流速2000~3000ml/hr 2) 设定血流速度为:建议100~200ml/min (建议开始治疗时血流量可设置为80-100ml/min ,如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可逐步增加血流量到150-200ml/min 。) 3) 设定枸橼酸钠抗凝剂的初始剂量速度为:CRRT 血流速度的2%~2.5%(1.2-1.5倍) 4) 设定补钙的剂量速度 ? 10%Ca-GS ,约为枸橼酸钠抗凝剂速度的6.1% ? 10%CaCl 2,约为枸橼酸钠抗凝剂速度的2% 葡萄糖 酸钙

例如: SETP6:监测离子钙浓度 1)体外:静脉标本(滤器后补钙前)离子钙维持在0.2~0.4mmol/L 2)体内:动脉标本(外周血或动脉血)离子钙维持在1.0~1.2 mmol/L ?保持“体外低体内正常”的钙离子浓度 监测频度: 第一天:开始每2hr监测一次离子钙,共4次;随后每4hr监测一次,共4次; 第二天及以后:每6–8hr监测一次。 备注:初次使用者建议开始每小时监测一次,随时掌握病人情况。

枸橼酸钠抗凝剂使用参考手册范本

枸橼酸钠抗凝剂使用参考手册一)适用患者人群:无枸橼酸钠使用禁忌的CRRT患者二)操作流程: STEP 1:机器型号与治疗模式及参数选择(遵照医嘱)STEP 2:管路预冲及医疗用物准备(遵照医嘱) STEP 3:常规药品准备: ①枸橼酸钠抗凝剂(200ml:8g/袋) ②10%葡萄糖酸钙(Ca-GS)或10%氯化钙(CaCl2) ③置换液(处方根据患者调整) NaHCO3调整建议如下:

STEP 4:管路连接 (1) 将枸橼酸钠抗凝剂经输液泵连接在血滤管路的动脉端, 即血泵前,越接近患者越好。 (2) 将10%葡萄糖酸钙经微量注射器泵连接至血滤管路静脉端, 即静脉壶后。 SETP5:速度与剂量设定 1) 常规情况下置换液流速2000~3000ml/hr 2) 设定血流速度为:建议100~200ml/min (建议开始治疗时血流量可设置为80-100ml/min ,如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可逐步增加血流量到150-200ml/min 。) 3) 设定枸橼酸钠抗凝剂的初始剂量速度为:CRRT 血流速度的2%~2.5%(1.2-1.5倍) 4) 设定补钙的剂量速度 ? 10%Ca-GS ,约为枸橼酸钠抗凝剂速度的6.1% ? 10%CaCl 2,约为枸橼酸钠抗凝剂速度的2% 葡萄糖 酸钙

例如: SETP6:监测离子钙浓度 1)体外:静脉标本(滤器后补钙前)离子钙维持在0.2~0.4mmol/L 2)体:动脉标本(外周血或动脉血)离子钙维持在1.0~1.2 mmol/L ?保持“体外低体正常”的钙离子浓度 监测频度: 第一天:开始每2hr监测一次离子钙,共4次;随后每4hr监测一次,共4次; 第二天及以后:每 6–8hr监测一次。 备注:初次使用者建议开始每小时监测一次,随时掌握病人情况。

(完整版)ACS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

---------------------------------------------------------------最新资料推荐------------------------------------------------------ ACS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和/或远端血栓栓塞,造成完全或不完全心肌缺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根据心电图表现, ACS 分为 STE-ACS和 NSTE-ACS。 STE-ACS 反映了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即红血栓。 NSTE-ACS 反映了冠状动脉非完全闭塞,血栓成分以血小板为主,即白血栓。 无论 STE-ACS 还是 NSTE-ACS,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都是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抗栓在 ACS 的治疗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是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在体内紧密联系,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 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系统和血小板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全球每年有 170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ACS 患者住院期间及远期死亡率分别为 6%和 12%。 1/ 8

大量的研究证明,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使用一方面可以降低 ACS 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但另一方面,各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同样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是 ACS 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的重点及难点,尤其在高危患者和某些特殊人群如高龄、肾功能不全等。 一、抗血小板治疗首先,无论 STE-ACS 还是 NSTE-ACS,急性期双联(甚至多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必须的。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GPⅡ b/Ⅲa)受体拮抗剂和西洛他唑等。 阿司匹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大量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已经证实了它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缺血事件。 目前,多数指南推荐 ACS 患者起始负荷剂量为 160~325 mg (非肠溶制剂),急性期剂量应在 150~300 mg/d 之间,3 天后可改为小剂量即 75~100 mg/d 维持治疗。 所有患者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还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急性期立即给予氯吡格雷 300~600 mg 的负荷剂量,然后每天 75 mg 维持。 在考虑行 PCI的患者,可使用 600 mg 氯吡格雷作为负荷剂量以更迅速地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最新抗凝药物.pdf

抗凝药物 一、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肠溶片: 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和溶解 度与胃肠道pH值有关。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肠溶片剂吸收慢。本品与 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和脑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时结合率也低。T1/2为15~20分钟;水杨酸盐的T1/2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值,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大剂量时可20小时以上,反复用药时可达5~18 小时。一次口服阿司匹林0.65g后,在乳汁中的水杨酸盐T1/2为3.8~12.5小时。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萄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抗风湿、抗炎时 为150~300μg/ml。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 抗风湿)时一般需7天,但需2~3周或更长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径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本品以结合的代谢物和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增多。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判别。尿的pH值对排泄速度有影响,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 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 适应症: 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 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 道反应(发生率3%~9%),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2.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μg/L后出现。 3.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 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是阿司匹林过 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征,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禁忌: (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下列情况应禁用: ①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

从ACCP指南更新谈VTE抗凝治疗进展

从ACCP指南更新谈VTE抗凝治疗进展 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PE ),是第三大常见的血管疾病。抗凝治疗在VTE的防治管理中作用至关重要,与抗凝相关的研究证据不断更新,无疑推动着指南的更新。 2016年2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在Chest 杂志上发表了第10版《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治疗指南》,该指南是在ACCP第9版的基础上完成。指南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对诸多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给出了实用的推荐意见,包括急性肺栓塞的相关治疗、DVT的相关治疗、VTE的长期治疗以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等四个方面的12项推荐,同时指南还对VTE治疗领域未来研发方向和存在的争议进行了探讨。本文拟根据ACCP第10版的指南推荐,从抗凝药物选择、抗凝治疗时程以及长期抗凝治疗方案等方面介绍VTE抗凝治疗进展。 一、VTE患者抗凝药物的选择 1.抗凝治疗药物的推荐 对于急性VTE的治疗,ACCP第9版指南推荐初始抗凝治疗使用胃肠外抗凝(如低分子肝素或磺达肝癸钠)或利伐沙班抗凝,而长期抗凝治疗推荐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VKA)或低分子肝素抗凝,优于达比加群或利伐

沙班。由此可见,第9版指南并不推荐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作为抗凝治疗的首选。而在第10版指南中,对于非肿瘤的VTE患者,则推荐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优于VKA,而VKA要优于低分子肝素,而对于合并肿瘤的VTE,则推荐低分子肝素治疗。 指南是根据循证医学证据所制定的,无疑,近年来,抗凝药物的发展推动了指南的更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VTE的治疗和预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在急性VTE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中,无论是Xa因子拮抗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还是IIa因子拮抗剂达比加群,其临床疗效均不劣于低分子肝素桥接VKA的传统抗凝治疗方案,而大出血发生率并未增加,且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的大出血发生率更是低于传统抗凝方案。 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上市,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案和便利。但在应用这些药物时,需要保证规范化的使用才能够达到临床良好的效果。如在使用VKA如华法林抗凝时,必须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重叠至少5天,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2天大于2.0时方可停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那么不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用法也有所不同,需要临床医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应用。在使用达比加群或依度沙班前,需要使用5-10天的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然后停用肝素,改为口服达比加群或依度沙班。而使用阿哌沙班或利伐沙班时,则无需使用肝素类药物,但需要在治疗初期进行强化抗凝治疗。阿哌沙班需要使用10mg,2次/日强化抗凝7天,然后改为5mg,2次/日治疗。利伐沙班需要使用15mg,2次/日强化抗凝治疗21天,然后改为20mg,1次/日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急性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2018年中国卒中负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卒中引起的致残人数在我国已位居首位,在全球流行病学研究调查中居第3位。每年约有80万例的新发卒中患者,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0%-90%,由卒中所导致的年经济损失高达720亿美元。缺血性卒中按照发病原因可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0%)、心源性栓塞型(20%)、小动脉闭塞型(25%)、其他明确原因型(5%)和不明原因型(30%)。心源性卒中发病机制特殊,其梗死面积、致残率、病死率往往高于其他类型的卒中患者。相关研究显示,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显著高于无房颤者,在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合并房颤者约占12%,心源性卒中近50%的患者合并房颤。在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的2周内,再发卒中的风险为8%,而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中国房颤注册研究显示,脑卒中高危患者服用抗凝药物的比例仅为10%,远低于欧美国家(50%-80%)。一项来自英国的网络在线调查显示,有95%的医师不确定何时开始抗凝。 目前,缺血性卒中相关指南的二级预防推荐给予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以及降压药物等。虽然缺血性卒中患者已经明确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但是传统抗凝药物所带来的高出血风险使得急性期抗凝治疗备受争议。Cochrane研究系统评价了纳入2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23748例患者,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类肝素、口服抗凝药等,Meta分

析结果显示,抗凝治疗不能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期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虽然能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减少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但是被症状性出血所抵消。值得注意的是,Cochrane研究所涉及的23748例患者,应用新型抗凝药物阿加曲班者仅有303例(1.3%),且研究尚未纳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临床上关于阿加曲班及NOACs等新型抗凝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净效益仍不明确,现将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抗凝药物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等原因,会激活凝血系统而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Barber等研究显示,在进展性卒中发病24h内凝血酶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人体凝血过程可分为3部分,即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凝血酶原激活和纤维蛋白生成。根据作用靶点部位可将抗凝药物分为四大类:肝素类、维生素K拮抗药、凝血因子Xa抑制药、凝血酶抑制药。 1.1 肝素类 肝素类抗凝药物主要包括普通肝素、类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肝素可与抗凝血酶(AT)结合,催化灭活凝血过程中的XII、XI、IX、X、II因子,其作用靶点广泛,通过内源性和共同凝血途径发挥抗凝作用。Whiteley 等对应用肝素、类肝素、低分子肝素的5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共2265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出血处置

氯吡格雷:本品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ADP与血小板ADP受体结合,从而通过改变糖蛋白Ⅱb/Ⅲa受体而防止血小板聚集。本品选择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ADP参与的其他激动作用的增强。 氯吡格雷通过对血小板ADP受体不可逆的修饰作用,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因此,正常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更新的速度一致(停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出血时间在5在内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 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产生血栓素,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而起作用。它可抑制胶原诱导的二磷酸腺昔(ADP )、三磷酸腺昔(ATP )、5 一轻色胺及血小板因子W 的释放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能与环氧化酶活性部分丝氨酸发生不可逆的乙酞化反应,使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对血小板有强大促聚集作用的血栓素A 。(TXA : )的产生,使血小板功能抑制。环氧化酶的抑制,也抑制血管内皮产生前列环素( PGI : ) ,后者对血小板也有抑制作用。然而血小板没有合成环氧化酶的能力,故阿司匹林对血小板中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其作用可持续72 小时以上,只有当新的血小板进人血液循环才能恢复。而血管内皮细胞能通过DNA 合成环氧化酶而较快恢复。口服一次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低下的状态可持续7 天左右。 肝素:1.肝素能够与AT结合,催化灭活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这是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AT有一个精氨酸反应中心可以和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活化中心共价结合,从而使含有丝氨酸活化中心的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失去活性,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 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抗凝血酶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增加1000-2000倍,肝素和AT结合后可以脱落参与再利用 。2.肝素激活肝素辅助因子2而直接灭活凝血因子2a。 应用肝素过程中如出现严重出血,除了支持疗法和输新鲜血外,还可以给予抗肝素治疗。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可以被鱼精蛋白中和。鱼精蛋白能与肝素结合而形成稳定的盐。1mg鱼精蛋白能可中和大约100U普通肝素。当静脉滴注肝素时,因为肝素的半衰期短,约60分钟,只需把前几小时给予的肝素剂量计算在内。APTT值可以评估抗肝素治疗的效果。应用鱼精蛋白有时可出现低血压和窦缓等严重不良反应。对鱼精蛋白过敏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预先给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 低分子肝素:肝素对因子IIa的灭活有赖于肝素-抗凝血酶-因子IIa三联复合物的形成,这需要糖单位的数目达到18个或者以上,少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火因子IIa。因子Xa的灭活无需形成三联复合物,少于18个糖单位的肝素仍可使因子Xa灭活。肝素分子多数在18个糖单位以上,对于因子IIa和Xa的灭活比例几乎是一样的;而低分子肝素一半以上的分子小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活因子IIa,但仍能灭活因子Xa,因此,低分子肝素灭活因子Xa和因子IIa的比例为2~4/1。 低分子肝素抗Xa/IIa比例增大,即抑制凝血酶产生的作用大于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由于低分子肝素分子大小的不同,仍有部分分子大于18个糖单位(分子量5400),抗因子I Ia仍为其主要抗凝机制 低分子肝素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Xa仍有抑制作用,低分子肝素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境中,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更有效。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减小,减少了因影响血小板功能而致的出血合并症的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罕见。

抗凝指南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通信作者:邱贵兴 E-mail: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用[1]。为提高与骨科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水平、规范预防方法,特制订“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本指南中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2]。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医疗情况而定。 一、概述 1. 静脉血栓栓塞症: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3]。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2.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3.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4,5],是骨科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国外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如表1所示[2]。一项亚洲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407例人工全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调查研究[6]表明,经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20/278)。国内邱贵兴等[7]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 %(16/52)、预防组为%(8/68)。余楠生等[8]报告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83/402),膝关节置换术后为%(109/187)。吕厚山等[9]报告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4/51)。陆芸等[10]报告股骨干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髋部骨折术后为%。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11,12]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如表2所示[13,14]。 三、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 对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预防方法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 1. 基本预防措施[15,16]:(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6)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药物学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药物学 From: 网络 一、作用机制 华法林(warfarin)的化学结构为3-(a-苯基丙酮)-4-羟基香豆素,是消旋异构体R和S 的混合物,分子式为C19H15NaO4,结构式如图1。 结晶华法林钠为白色无臭的结晶粉末,遇光变色,易于水,溶于酒精,微溶于氯仿和乙醚。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I、VII、IX、X需要经过羧化过程才能变成有活性的蛋白,羧化过程需要还原型维生素K(VK)、分子氧和二氧化碳。华法林为口服的维生素K拮抗剂(VKA),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原酶,使无活性的氧化型(环氧化物型)VK无法还原为有活性的还原型(氢醌型)VK,阻止VK的循环应用,干扰VK依赖性凝血因子II、VII、IX、X的羧化,使这些凝血因子无法活化,仅停留在前体阶段(有抗原,无活性),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图2)。与此同时,肝脏合成的抗凝因子蛋白C和蛋白S也需要经过羧化才能变成有活性的蛋白,因此理论上华法林有致凝的可能性,但在多数情况下,华法林抗凝的作用占优势。 负责VK环氧化物转化为还原型VK的酶有两个,其中VK环氧化物还原酶对华法林敏感,而VK还原酶对华法林不够敏感。因此,小剂量VK1即可有效对抗华法林的抗凝活性,大剂量VK1导致的华法林抵抗可以持续1周甚至更长,因为在肝脏中蓄积的VK1只和华法林不敏感的还原酶接触(图2)。 华法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抑制新的血栓形成,限制血栓的扩大和延展,抑制在血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血栓,抑制血栓脱落和栓塞的发生,有利于已经形成血栓的清除。二、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 华法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香豆素类抗凝药物,为两种光学同分异构体R型和S型的消旋体(racemic)混合物,其中S异构体的抗凝作用比R异构体更强5倍。华法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