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结晶-中药宝典

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结晶-中药宝典
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结晶-中药宝典

麻黄-----发汗解表要药

荆芥-----发汗解表最为平和药

防风-----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

柴胡-----少阳证要药

黄连-----泻痢要药

生地黄-----止血要药

玄参-----喉科要药

牡丹皮-----无汗骨蒸要药

赤芍-----凉血散血要药

金银花-----一切内外痈要药

连翘-----疮家圣药

蒲公英-----乳痈要药

鱼腥草-----肺痈要药

射干-----喉痹咽痛要药

白头翁-----热毒血痢要药

大黄-----积滞便秘要药

藿香-----芳香化湿要药

苍术-----湿阻中焦要药

厚朴-----除胀满要药要药专药圣药

茯苓-----利水消肿要药

茵陈-----利湿退黄要药

附子-----寒痹痛剧要药

肉桂-----名门火衰要药

吴茱萸-----肝寒气滞诸痛要药

陈皮-----治痰要药

木香-----行气止痛要药

香附-----行气止痛要药

山楂-----消化油腻肉食积滞要药

使君子-----驱蛔要药

槟榔-----治绦虫病疗效果佳

地榆-----火烫伤要药

侧柏叶-----治各种出血症要药,以热着为主三七-----伤科要药

茜草-----妇科调经要药

白及-----收敛止血要药

艾叶-----温经止血要药

灶心土-----温经止血要药

川芎-----血中之气药、妇科要药、头痛要药延胡索-----止痛之专药

乳香-----外伤科要药

五灵脂-----郁滞疼痛要药

丹参-----妇科要药

红花-----活血祛瘀、温经止痛要药

跌打损伤、郁滞肿痛要药

益母草-----妇产科要药

牛膝-----妇产科要药

半夏-----燥湿化痰、温化寒痰、止呕要药旋覆花-----化痰降气止呕的良药

川贝母-----热谈、燥痰要药

桔梗-----肺痈必用药

苦杏仁-----咳喘要药

白果-----妇科止带要药

朱砂-----镇心、清火、安神、定志要药酸枣仁-----养血安神要药

代赭石-----重镇安神要药

石决明-----凉肝、镇肝、眼科要药

代赭石-----重镇降逆要药

刺蒺藜-----祛风明目要药

羚羊角-----治惊痫抽搐要药

牛黄-----治热闭要药、清热解毒良药

天麻-----治风证圣药

麝香-----醒神回苏、伤科要药

苏合香-----寒闭神昏、治冻疮要药

人参-----拯救危脱、补肺、补脾要药

黄芪-----补中益气、治气虚水肿要药

疮家圣药

白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杜仲-----治肝肾不足、安胎要药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之良药

益智仁-----唯一摄唾之药

当归-----补血圣药、妇科调经、

活血行瘀要药

熟地黄-----养血补虚、补肾阴要药

阿胶-----补血、止血要药

北沙参-----肺胃阴伤的首选药

石斛-----滋补肾阴、养肝明目之良药

黄精-----阴虚劳嗽、抗衰老良药

枸杞子-----滋补肝肾之要药

鳖甲-----治阴虚发热要药

五味子-----治久咳虚喘要药

乌梅-----安蛔良药

山茱萸-----平补阴阳、固精止遗要药

防止元气虚脱要药

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 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制剂 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 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2.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根据辅料不同,可分为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来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6月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7) 三、中成药安全性 (9)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 二、联合用药原则 (12)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 第三部分各论 (16) 一、解表剂 (16) 二、泻下剂 (17) 三、和解剂 (18) 四、清热剂 (19) 五、祛暑剂 (20) 六、温里剂 (21) 七、表里双解剂 (22) 八、补益剂 (23) 九、安神剂 (24) 十、开窍剂 (25) 十一、固涩剂 (25) 十二、理气剂 (26) 十三、理血剂 (27) 十四、治风剂 (28) 十五、治燥剂 (29) 十六、祛湿剂 (30) 十七、祛痰剂 (31) 十八、止咳平喘剂 (32) 十九、消导化积剂 (33) 二十、杀虫剂 (3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2)完整篇.doc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2) 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久病化痰祛瘀,扶正祛邪,临床以辩证为主。年前治疗一个慢性淋巴结炎,病史2年,常服抗生素,反复发作。我的处方是:黄芪80当归20地龙20白僵蚕20海藻30白芥子15皂角刺20乳香10没药10双花30蒲公英30连翘30蚤休20 ; 二,阳痿早泄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G.(养殖) 2,枸杞,对房劳过度引起的精血不足比较适宜,古语有离家千里,勿服枸杞,说明它有强阳道之功。虽然它的作用很平和,但却很实用,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G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羊食贪合,增欲望。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几年前治疗一10年病史的病人,诸多治疗方法无效,我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5,蜈蚣,我个人认为不用辩证分型的有效药,一,精神忧郁引起的,它可以疏通肝络以起痿,二,脉络瘀阻(动脉硬化)引起,它可以化瘀通脉以起痿,三,蜈蚣本身也有强壮之功。有一问题顺便提及一下,蜈蚣和枸杞开始时经过几例治疗发现,水煎的效果比吞服的好,原因至今未明,但为取效,一直就用水煎的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4) 三、中成药安全性 (5)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6)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6) 二、联合用药原则 (6)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7) 第三部分各论 (8) 一、解表剂 (8) 二、泻下剂 (8) 三、和解剂 (8) 四、清热剂 (9) 五、祛暑剂 (9) 六、温里剂 (9) 七、表里双解剂 (10) 八、补益剂 (10) 九、安神剂 (10) 十、开窍剂 (11) 十一、固涩剂 (11) 十二、理气剂 (11) 十三、理血剂 (12) 十四、治风剂 (12) 十五、治燥剂 (12) 十六、祛湿剂 (13) 十七、祛痰剂 (13) 十八、止咳平喘剂 (13) 十九、消导化积剂 (14) 二十、杀虫剂 (1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15)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15)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中医临床用药心得(吐血推荐)

用药心得 一,肝病 1,旱莲草,早年治疗一慢性肝炎病人,阴虚体质,证见乏力,肢体困重,肝区隐痛,尿黄,舌苔微黄腻,给予补气,解毒,清利湿热药,效果不甚明显,10日后,又出现咽干,腰膝酸软,乏力依旧,此为利湿伤阴之象,因生地,麦冬之类对肝病属湿者实为不利,遂加旱莲草50G一味,想不到用药第2日,症状明显减轻,第3日,症状消失,此药的用与不用差别太大。中药药理学认为,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而此药针对阴虚湿热病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矛盾问题。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2,白矾,通常情况,降酶退黄治疗比较容易,但也有顽固者,对于转氨酶持续不降的,我曾试过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这是我知道的降酶中药里,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慢肝病人多数都有乏力等气虚症状,所以黄芪在此处显得很重要,但我要提示的是它的剂量,我一般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扶正以祛邪,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众所周知,鳖甲治疗肝硬化,2年前,我曾以此一味药治愈一个肝硬化腹水病人,后来做B超提示,肝回声均匀正常,西医们很是震惊,海藻等也可以软坚,但效果远不及鳖甲,且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对于肝炎病人,有人喜欢用芩连等苦寒之品,有人喜欢用大黄泻下排毒,我个人认为,久服苦寒之品易伤脾,久服大黄泻下易伤正,对急性病暂用可以,但对长期服药不太适宜,久服药需要无毒低毒,寒热偏度不大比较合适,蒲公英为我的首选药,用于临床效果很是满意,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有一部分病人表现为阳虚,我喜欢用蜂房,它既能助阳,用能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用蜂房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一药三用。 肝为解毒器官,所以肝病病人用药不宜太大剂量,不宜用太多毒性药,以免加重肝负担。二,阳痿早泄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养殖) 2,枸杞,对房劳过度引起的精血不足比较适宜,古语有离家千里,勿服枸杞,说明它有强阳道之功。虽然它的作用很平和,但却很实用,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羊食贪合,增欲望。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几年前治疗一10年病史的病人,诸多治疗方法无效,我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5,蜈蚣,我个人认为不用辩证分型的有效药,一,精神忧郁引起的,它可以疏通肝络以起痿,二,脉络瘀阻(动脉硬化)引起,它可以化瘀通脉以起痿,三,蜈蚣本身也有强壮之功。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 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 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 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 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 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 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 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 适宜的中成药。 ●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 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2) ● 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 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3) ●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 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

传统中药临床用药优势之一多靶点探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文章从中医药药性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的科学研究,探讨中药作用的客观优势之一多靶点。若认为四气、五味主要为中药性能的物质基础,即可认为其为中药作用靶点的物质基础;而升降沉浮、归经则为中药作用靶点的具体体现。当然药物功效越多,其作用于机体不同途径的靶点就越多。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体现,这种辨证关系同样适宜药物本身。故中药多靶点与多途径的功能反应是药物所含多成分的具体体现。进一步阐明中药使用的科学性。 【关键词】中药药性; 临床; 优势; 多靶点 几千年来,中药在作为防治疾病保障人们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中药的认识与使用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如以辨证施治、整体观念与恒动理念为理论基础,多采用君臣佐使的复方配伍法则及灵活多样的炮制方法等,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只在病理状态下显效、综合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等特点,使现代医学对一些疑难杂症治疗尚处于困惑状态时,中药凭着自身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本文仅从中医药药性理

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的科学研究,探讨中药作用的客观优势之一——多靶点,进一步阐明中药使用的科学性。 1 中药临床应用多靶点的理论基础 1.1 中药药性与其临床应用多靶点的相互关系药物作用的靶点[1]是化学药物作用机体后经吸收进入机体与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物质相结合的部位。传统中医药[2]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了它的独特理论体系,中药药性理论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明确将药物分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中药的性能是中药基本性质与功能的概括。它研究药性形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规律,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若简单认为四气、五味主要为中药性能的物质基础,即可认为其为中药作用靶点的物质基础;而升降沉浮、归经则为中药作用靶点的具体体现。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在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及辨证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们主要凭借实践经验来认识药物,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大多真实可行。 1.2 中药四气、五味作为其作用靶点物质基础的理论认识中药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每种药物的四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相对而言。当人体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病态时,就有可能选择自然界中与其病性相反的药物来调节,这也是中药起源的基础。《素问·六节藏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业务学习培训2016年3月25日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中医临床用药指南100种中药方剂功能主治大全

中医临床用药指南100种中药方剂功能主治大全 1、头痛 风寒:麻黄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藁本. 风热: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曼荆子. 风湿:防风,羌活,川芎. 六经头痛: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厥阴:吴萸,少阴:细辛,太阴:苍术. 肝阳:天麻,钩藤. 肾虚:附子,肉桂,山萸肉,首乌,枸杞子. 气虚:黄芪,党参,升麻,柴胡. 血虚:熟地,当归,白芍,杞子. 痰浊:半夏,白术,白附子. 血淤:川芎,牛膝. 顽固头痛:白附子,牵牛子,全虫,蜈蚣. 2、眩晕 肝阳上亢:天麻,菊花,钩藤,石决明,草决明,夏枯草. 气血亏虚:人参,黄芪,党参,熟地,当归,白芍,紫河车. 肾精不足:紫河车,鹿茸,山萸,沙苑子,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 痰浊中阻:半夏,白术,泽泻,云苓,竹茹. 3、口渴 风热:芦根,葛根. 胃热:石膏,知母 肠热:大黄,芒硝. 热毒:玄参,生地. 伤阴:花粉,玉竹,石斛. 蓄水:云苓,半夏. 附:口苦:胆草,茵陈. 口甘:佩兰,云苓. 4、牙痛 胃火(牙龈肿痛):白芷,石膏,淡竹叶,黄连,升麻. 肾虚(牙根肿痛):细辛,骨碎补,露蜂房. 5、咽喉肿痛 实火:山豆根,射干,马勃,牛蒡子,荆芥,桔梗,双花,连翘,甘草. 虚火:玄参,生地,知母,黄柏. 溃烂:马勃,冰片,硼砂,蟾酥. 6、音哑 风寒:麻黄,杏仁,甘草. 风热:蝉衣,胖大海. 肺阴虚:沙参,麦冬,梨汁,诃子. 7、咳嗽 风寒:麻黄,苏叶,杏仁, 风热:桑叶,菊花,桔梗. 痰湿:半下,陈皮,厚朴. 阴虚:百合,脉冬,川贝. 痰饮:干姜,细辛,五味子, 肺痈:鱼腥草.苇茎,桔梗. 8、喘促 实喘:风寒:麻黄,苏子,杏仁. 风热:桑皮,黄芩,白果. 虚喘:肺虚:人参,麦冬,五味子, 肾虚:蛤蚧,附子,故纸.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中成药合理应用实施细则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根据《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制定中成药合理应用实施细则。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 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6.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二)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 针对具体疾病制订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3.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谨慎联合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2)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1.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中药临床常用药对

中药临床常用药对 麻黄桂枝:发表解肌散寒,风寒实证。相须。 麻黄杏仁:宣肺平喘,邪热雍肺,咳喘。相使。 麻黄石膏:清泻肺热平喘,邪热雍肺,咳喘。相使。 麻黄熟地:麻得地不躁,地得麻不腻,散寒通络治阴疽,滋阴平喘,治肺肾阴虚咳喘。相使。 麻黄附子:温经通络,助阳散寒,阳虚外感或风寒痹痛。相使。 麻黄白术:宣肺利水,健脾躁湿,水肿初起或风湿痹证。相须相使。 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外感风寒表虚证。相使。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益气同阳,气虚,心阳虚之心悸气短。相使。 桂枝吴萸:温经散寒,治疗冲任虚寒,少腹痛,月经痛。相使。 细辛五味子:一散一收,相反相成,治寒饮,喘咳。相使。 荆芥防风:发表散寒,治外感风寒或风疹瘙痒。相须。 辛夷苍耳子:疏风、宣肺、通鼻窍,治风寒鼻渊头痛。相须。 生姜半夏:温胃、化痰、止呕,治寒饮呕吐。相畏相使。 生姜大枣:养脾胃和营卫,入表药治风寒感冒,入健脾药治胃脘不舒呕吐。相使。 桑叶菊花:清肺止咳,疏风明目,治风热咳嗽,目赤肿痛。相须。 菊花枸杞:滋肝肾,清头目,治肝肾不足之头昏眼花。相使。 葛根升麻:升散透达,治疹出不畅,麻疹初起。相须. 葛根黄连:清热止泻,治湿热痢疾。相须。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治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痢。相须。 柴胡枳壳:升清降浊,调和肝脾,治胸闷腹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相使。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治疗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证。相须。 豨签草臭梧桐:清热活血,去风湿、治热痹。相须。 附子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下焦命火衰,肾阳不足诸证。相须。 附子干姜: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治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泻泄。相须。 附子白术:温中散寒,健脾躁湿,暖中止痛,止吐泻、消痰饮,也可治疗风湿相搏之关节疼痛。相使。 附子黄芪:温阳益气,固表止汗,治阳虚自汗畏冷。相使。 干姜黄连:辛开苦降,治寒热互结之胃脘痞满、泛酸、泻泄、痢疾。相使。 肉桂黄柏:温阳坚阴,肾虚小便不利,尿闭。相使。 黄连吴萸:清热躁湿,泻肝和胃,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之呕吐吞酸。相使。 丁香柿蒂:温胃、降逆、止呕,治虚寒呃逆。相使。 良姜香附:温胃、理气、止痛,治肝郁、胃寒、脘腹冷痛。相使。 青蒿别甲:清虚热,除伏邪,治血虚热伏之骨蒸潮热。相使。 苍术黄柏:清湿热,治湿热痹证。相使。 厚朴杏仁:宣肺下气,气顺痰自消,消痰喘自平,痰去喘自止,治气逆喘咳。相使。 草果常山:除痰湿截疟,治疟疾反复发作。相使。 茯苓半夏:化痰止呕,治胃中停饮之呕吐。相须。 茯苓猪苓:治水湿内停之水肿。相须。 茵陈干姜:温脾胃,散寒湿,退黄,治阳黄。相须。 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阳黄。相须。 滑石甘草:清暑利湿,治伤暑身热等证。相使。 苡仁麻黄:去风除湿,治风湿身疼痛。相使。

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XX医院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为加强我院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我院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1.使用中成药,必须遵守《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中 成药。 2.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辩证、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 具体治法,遗迹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3.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时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 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适应的中成药。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4.剂型的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 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5.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 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6.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 射给药的,不选择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7.使用中药注射剂应遵守《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药 注射临床应用指南》,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症,加强用药监护,医护人员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严

格执行用药查对制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报告; 临床药师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8.中成药联合用药原则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药效猛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应注意中成药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9.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必须遵循: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格配伍禁忌,应分开使用,除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种或两种以上品种同时 同用一条通道。 10.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制定给药方案时,要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显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用药,也应避免有不良互相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11.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必须遵循: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6月

目录  前言 (2)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 一、中成药的剂型 (3) 二、中成药分类 (7) 三、中成药安全性 (9)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 二、联合用药原则 (12) 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 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 第三部分各论 (16) 一、解表剂 (16) 二、泻下剂 (17) 三、和解剂 (18) 四、清热剂 (19) 五、祛暑剂 (20) 六、温里剂 (21) 七、表里双解剂 (22) 八、补益剂 (23) 九、安神剂 (24) 十、开窍剂 (25) 十一、固涩剂 (25) 十二、理气剂 (26) 十三、理血剂 (27) 十四、治风剂 (28) 十五、治燥剂 (29) 十六、祛湿剂 (30) 十七、祛痰剂 (31) 十八、止咳平喘剂 (32) 十九、消导化积剂 (33) 二十、杀虫剂 (34) 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 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 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

前言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 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 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 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 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 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 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 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 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整理)常见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解表剂 解表剂是以柴胡、荆芥、防风、桑叶、菊花、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二、泻下剂 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芫花、甘遂、大戟、牵牛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

实证。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三、和解剂 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各类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症状者。

四、清热剂 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试题答案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试题 金秀县头排镇中心卫生院 单选题每题5分,共20题姓名:得分 1、参麦注射液一般不用于:( D ) A、冠心病 B、慢性肺心病 C、病毒性心肌炎 D、感冒 2、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可以用于:( D ) A、小儿食积咳嗽 B、痰热症 C、喉间痰鸣 D、以上均是 3、清开灵颗粒的功用是:( B ) A、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B、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C、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D、清热散风、解表退热。 4、中成药的优点:( D ) A、便于保存; B、便于携带; C、可大规模生产; D以上均是 5、双黄连颗粒的功用是:( B ) A、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B、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C、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D、清热散风、解表退热。 6、板蓝根颗粒的功能主治是:( B ) A、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 B、咽喉肿痛、口烟干燥、腮部肿胀 C、鼻渊、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 D、风热犯肺、恶寒头痛、咳嗽痰黄 7、柴胡注射液的功用是:( D ) A、和解退热; B、疏肌解热; C、清热解表; D、以上均是 8、下列哪种中成药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C ) A、清开灵颗粒 B、双黄连口服液 C、通宣理肺胶囊 D、银黄颗粒 9、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有( E ) A、辨证用药 B、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C、剂型的选择使和用剂量的确定 D、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E、以上答案都是 10、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 A ) A、偏小值 B、偏大值 C、偏中值 D、偏高值 E、偏底值

11、使用中药注射剂错误的( E ) A、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 B 、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C、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 D、加强用药监护 E、中药注射剂可以混合配伍 12、以下哪些人群需要加强药品监护的( E ) A、老人 B、儿童 C、肝肾功能异常 D、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 E、以上答案全是 13、不属于中成药联合用药原则的是( E ) A、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B、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C、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D、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E、中成药不能采用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14、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是( E ) A、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B、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C、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药,为妊娠禁忌。 D、可能会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物。 E、以上答案全是 15、以下不是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的是( B ) A、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 B、成人药品儿童可以随便使用 16、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有(E) A辨证用药B辨病辨证结合用药C剂型的选择使和用剂量的确定D合理选择给药途径E以上答案都是 17、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A)A偏小值B偏大值C偏中值D偏高值E偏底值 18、使用中药注射剂错误的(E) A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 B 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C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D加强用药监护E中药注射剂可以混合配伍 19、以下哪些人群需要加强药品监护的(E)A老人B儿童C肝肾功能异常D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E以上答案全是 20、使用中药注射剂错误的(E) A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 B 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C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D加强用药监护E中药注射剂可以混合配伍

中成药临床规范使用制度

中成药临床规范使用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中成药临床安全合理使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我院的中成药临床规范使用制度,具体如下: (一)中成药处方 1、中成药名称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开的药品通用名称书写,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剂量。 2、适应症、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说明书使用时,按我院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执行; 3、中成药注射剂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二)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使用中成药,必须遵守《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中成药。 2、辩证施治,适应症必须符合该药说明书要求。 3、剂型的选择根据患者的体制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根据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特点谨慎选药。 4、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成药注射剂时,应间隔两小时以上,严禁混合配伍。除有特殊说明,中成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三)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 1、加强对中成药处方的点评。中成药处方点评内容包括辨证用药、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给药途径、溶媒、联合用药及配伍合理性、治疗过程中更换药品或停药的合理性等。 2、加强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特别加强对中成药注射剂、含毒性中药材中成药,以及含西药组分的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监测。 3、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监测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4、中成药使用过程中的奖励与处罚参照我院的《处方点评制度》和《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合理运用中成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合理运用中成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合理运用中成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相关问题,在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在中成药运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相关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比较关键的就是明确药品的组成、性质,合理用药。通过合理的运用中成药才能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关键词合理运用;中成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成药指的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中成药一般包括丸、散、膏、丹等[1]。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不断的实践发明创造的药品精华。有人认为中成药大多数都是天然的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所以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其实中成药服用过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根据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中的描述[2],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同时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所以随意服用中成药会发生毒副作用,这也说明了按照医理、医法、医方、医药合理的使用中成药的重要性。 1 准确的辨证 中成药渗透着“病”、“证”与“药”的辨证统一的哲学观点。由于中成药在民间的广泛应用和准入标准问题,中成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辨证用药是关键。对每个中成药成分,均有其主治及注意事项,必须严格遵循辨证施药的原则,药与证不符。中成药的组成和应用都是建立在辨证施治基础之上,尤其注意“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的情况。 2 了解中成药的组成和功效 中成药是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往往由一种或多种中草药组成,一些中草药成分或功效相似,但大部分的中草药功效迥异,甚至相冲,掌握各种中草药的构成及功用价值,避免在联合用药时发生配伍禁忌,进而保证合理用药。如一些草药重复使用造成剂量增大,对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极易发生毒副反应。以金匮肾气丸与附子理中丸联用为例,二者均含有附子,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如使用还有乌头碱的中成药治疗关节痛,与含有半夏、贝母的中成药联用,势必违反了配伍禁忌。可见,只有准确了解中成药的组成和功效,才能有效地避免药物滥用、乱用现象的发生。 3 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3. 1 中成药的合理配伍能增强疗效为了增强中成药疗效,扩大治疗范围,临床应按照中药的组方原则进行配伍,功效相似相配可增强治疗效果,功能不同相配可以互補治疗兼证。如高血压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可以脑立清和六味地黄丸联合用药,脑立清平肝潜阳降逆,但其滋阴力逊,六味地黄丸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