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异方差性-答案说课讲解

第五章-异方差性-答案说课讲解
第五章-异方差性-答案说课讲解

第五章-异方差性-答

第五章 异方差性

一、判断题

1. 在异方差的情况下,通常预测失效。( T )

2. 当模型存在异方差时,普通最小二乘法是有偏的。( F )

3. 存在异方差时,可以用广义差分法进行补救。(F )

4. 存在异方差时,普通最小二乘法会低估参数估计量的方差。(F )

5. 如果回归模型遗漏一个重要变量,则OLS 残差必定表现出明显的趋势。

( T )

二、单项选择题

1.Goldfeld-Quandt 方法用于检验( A )

A.异方差性

B.自相关性

C.随机解释变量

D.多重共线性

2.在异方差性情况下,常用的估计方法是( D )

A.一阶差分法

B.广义差分法

C.工具变量法

D.加权最小二乘法

3.White 检验方法主要用于检验( A )

A.异方差性

B.自相关性

C.随机解释变量

D.多重共线性

4.下列哪种方法不是检验异方差的方法( D )

A.戈德菲尔特——匡特检验

B.怀特检验

C.戈里瑟检验

D.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5.加权最小二乘法克服异方差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赋予不同观测点以不同的权数,从而提高估计精度,即( B )

A.重视大误差的作用,轻视小误差的作用

B.重视小误差的作用,轻视大误差的作用

C.重视小误差和大误差的作用

D.轻视小误差和大误差的作用

6.如果戈里瑟检验表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结果的残差与有显著的形式的相关关系(满足线性模型的全部经典假设),则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时,权数应为( B )

A. B. C. D. 7.设回归模型为,其中()2i

2i x u Var σ=,则b 的最有效估计量为

( D )

i e i x i i i v x e +=28715.0i v i x 21i x i x 1i

x 1i i i u bx y +=

A. B. C. D. ∑=i i x y n 1b ? 8.容易产生异方差的数据是( C )

A. 时间序列数据

B.平均数据

C.横截面数据

D.年度数据

9.假设回归模型为i i i u X Y ++=βα,其中()2i 2i X u Var σ=,则使用加权最小二乘

法估计模型时,应将模型变换为( C )。 A.X u X X X Y ++=βα B.X

u X X Y ++=βα C.

X u X X Y ++=βα D.222X u X X X Y ++=βα 10.设回归模型为i i i u X Y +=β,其中()2i 2i X u Var σ=,则β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

量为( A )

A.无偏但非有效

B.无偏且有效

C.有偏但有效

D.有偏且非有效

11.以21σ表示包含较小解释变量的子样本方差,22σ表示包含较大解释变量的子

样本方差,则检验异方差的戈德菲尔德—匡特检验法的零假设是( D )

A.021=σ

B.022

=σ C.02221=≠σσ D.2221σσ=

12.线性模型 i i 22i 110i u X X Y +++=βββ不满足哪一假定称为异方差现象?( B )

A.()0u u Cov j i =,

B.()2i u Var σ=

C.()0u X Cov j i =,

D.()0X X Cov i 2i 1=,

13.在异方差的众多检验方法中,既能判断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又能给出异方差具体存在形式的检验方法是( C )

A.DW 检验

B.怀特检验

C.戈里瑟检验

D.图示检验法

∑∑=

2?x xy b 22)(?∑∑∑∑∑--=x x n y x xy n b x

y b =?

14.设回归模型为

,其中,则的最有效估计量为

( C )。 A. B.

C.

D. 15.对于模型,如果在异方差检验中发现,则用模型变换法估计模型参数时,原模型左右两边应乘以( D )。

A. B. C. D.

三、多项选择题

1.在异方差条件下普通最小二乘法具有如下性质( AB )

A.线性

B.无偏性

C.最小方差性

D.有效性

2.异方差性将导致( BCDE )。

A.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量有偏和非一致

B.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量非有效

C.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量的方差的估计量有偏

D.建立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基础上的假设检验失效

E.建立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基础上的预测区间变得不准确

3.下列哪些方法可用于异方差性的检验( CD )。

A. DW 检验

B.方差膨胀因子检验法

C.戈德菲尔德—匡特检验法(样本分段比较法)

D.戈里瑟检验(残差回归检验法)

4.当模型存在异方差现象时,加权最小二乘估计量具备( ABCD )。

A.线性

B.无偏性

C.有效性

D.一致性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BE )。

A.当异方差出现时,最小二乘估计是有偏的和不具有最小方差特性

B.当异方差出现时,常用的t 和F 检验失效

C.异方差情况下,通常的OLS 估计一定高估了估计量的标准差

D.如果OLS 回归的残差表现出系统性,则说明数据中不存在异方差性

E.如果回归模型中遗漏一个重要变量,则OLS 残差必定表现出明显的趋势

6.在计量经济学中,产生异方差的原因主要有( ABCD )

i i i u X Y +=βi i X u Var 2)(σ=β2?X XY ∑∑=β22)(?X X n Y X XY n ∑-∑∑∑-∑=βX Y =β?X Y n ∑=1?βi i i X Y μββ++=102)(σμi i X Var =i

X i X i X 1

i X 1

A.模型中遗漏了某些解释变量

B.模型函数形式的设定误差

C.样本数据的测量误差

D.截面数据中总体各单位的差异

E.非随机因素的影响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异方差性?试举例说明经济现象中的异方差性。

答:异方差性是指模型违反了古典假定中的同方差假定,它是计量经济分析中的一个专门问题。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如果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不是常数,即对不同的解释变量观测值彼此不同,则称随机项i u 具有异方差性,即

()n 21i u Var 2i i ,,,,Λ==σ。例如,利用横截面数据研究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时,对收入较少的家庭在满足基本消费支出之后的剩余收入已经不多,用在购买生活必需品上的比例较大,消费的分散幅度不大。收入较多的家庭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使得这些家庭的消费有更大的选择范围。由于个性、爱好、储蓄心理、消费习惯和家庭成员构成等那个的差异,使消费的分散幅度增大,或者说低收入家庭消费的分散度和高收入家庭消费得分散度相比较,可以认为牵着小于后者。这种被解释变量的分散幅度的变化,反映到模型中,可以理解为误差项方差的变化。

2. 产生异方差性的原因及异方差性对模型的OLS 估计有何影响。

答:产生原因:(1)模型中遗漏了某些重要的解释变量;(2)模型函数形式的设定误差;(3)样本数据的测量误差的变化;(4)截面数据中总体各单位的差异。

产生的影响:如果线性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性,会对模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及模型应用带来重大影响,主要有:(1)参数的OLS 估计仍然具有无偏性;(2)参数的OLS 估计式的方差不再是最小的;(3)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效;(4)预测精度降低,区间预测面临困难。

3. 检验异方差性的方法有哪些?

答:检验方法:(1)图示检验法;(2)戈德菲尔德—匡特检验;(3)怀特检验;(4)戈里瑟检验(残差回归检验法);(5)ARCH 检验(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检验)

4. 异方差性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答:解决方法:(1)模型变换法;(2)加权最小二乘法;(3)模型的对数变换等

5.什么是加权最小二乘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是使残差平方和∑2

t

e 为最小,在异方差情况下,总体回归直线对于不同的t t e x ,的波动幅度相差很大。随机误差项方差2t σ越小,样本点t y 对总体回归直线的偏离程度越低,残

差t e 的可信度越高(或者说样本点的代表性越强);而2

t σ较大的样本点可能会偏离总体回归直线很远,t e 的可信度较低(或者说样本点的代表性较弱)。因此,在考虑异方差模型的拟合总误差时,对于不同的2t e 应该区别对待。具体做法:对较小的2t e 给于充分的重视,即给于较大的权数;对较大的2t e 给于充分的重视,即给于较小的权数。更好的使∑2t e 反映)var(i u 对残差平方和的影响程度,从而改善参数估计的统计性质。

6. 戈德菲尔特——匡特检验(即样本分段法)检验异方差性的基本原理及其使用条件。

答:戈德菲尔特—匡特检验(即样本分段法)的基本原理:将样本分为两部分,然后分别对两个样本进行回归,并计算比较两个回归的剩余平方和是否有明显差异,如果随机误差项是同方差的,则这两个子样本的残差平方和应该大致相等;如果是异方差的,则两者差别较大,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异方差。使用条件:(1)样本容量要尽可能大,一般而言应该在参数个数两倍以上;

(2)t u 服从正态分布,且除了异方差条件外,其它假定均满足。

7.简述异方差性检验方法的共同思路。

答:由于异方差性,相对于不同的样本点,也就是相对于不同的解释变量观测值,随机误差项具有不同的方差,那么检验异方差性,也就是检验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与解释变量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性。各种检验方法就是在这个思路下发展起来的。

五、计算题

1.设消费函数为01i i i y b b x u =++,其中i y 为消费支出,i x 为个人可支配收

入, i u 为随机误差项,并且22()0,()i i i E u Var u x σ==(其中2σ为常数)。

试回答以下问题:

(1)选用适当的变换修正异方差,要求写出变换过程;(2)写出修正异方差后的参数估计量的表达式。

解:(1)原模型:01i i i y b b x u =++

①等号两边同除以i x ,新模型:011i i i i i

y u b b x x x =++ ②令**1,,i i i i i i i i

y u y x v x x x ===

则:②变为**10i i i y b b x v =++,此时

22221()()()i i i i i

u Var v Var x x x σσ===,新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2)对**10i i i y b b x v =++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

****0*2*2

**10()()i i i i i i i i n x y x y b n x x b y b x ?-=?-??=-?

∑∑∑∑∑ 其中**1,i i i i i y y x x x == (进一步带入计算也可)

2.检验下列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性,列出检验步骤,给出结论。

0112233t t t t t y b b x b x b x u =++++

样本共40个,本题假设去掉c=12个样本,假设异方差由1i x 引起,数值小的一组残差平方和为10.46617RSS E =-,数值大的一组平方和为20.3617RSS E =-。0.05(10,10) 2.98F =

解:(1)01:; :;t t H u H u 为同方差性为异方差性

(2)120.46617 1.290.3617

RSS E F RSS E -===- (3)0.05(10,10) 2.98F =

(4)0.05(10,10)F F ≤,接受原假设,认为随机误差项为同方差性。

3.假设回归模型为:i i i u x y +=β,其中:()()

;,;,~j i 0u u E x 0N u j i i 2i ≠=σ;并且i x 是非随机变量,求模型参数β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及其方差。

解:原模型:i i i u x y +=β 根据()();,;,~j i 0u u E x 0N u j i i 2i ≠=σ 为消除异方差性,模型等号两边同除以i x

模型变为: i

i i i i i x u x x x y +=β

令i

i i i i i i i i x u v x x x x y y ===,*,* 则得到新模型:i i i v x y +=**β

此时221()()i i i

Var v Var x x σσ===新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得:()x y x y x x y x x x y x i i i i i i i 2==???? ??==∑∑∑∑∑

∑***?β 4.根据我国1985——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资料,按照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建立的消费函数计量经济模型为:

y 7220422137c ?+=..

t=)875.5( )09.127(

999.02=R ;9.51..=E S ;205.1=DW ;16151=F

y e t ?+-=871.09.451

t=)283.0(- )103.5(

634508.02=R ;3540.=E S ;91.1=DW ;04061.26=F

其中:y 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 是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要求:(1)解释模型中137.422和0.772的意义;(2)简述什么是模型的异方差性;(3)检验该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性;

解答:(1)0.722是指,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变动一个单位,人均消费性支出资料平均变动0.722个单位,也即指边际消费倾向;137.422指即使没有收入也会发生的消费支出,也就是自发性消费支出。

(2) 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如果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不是常数,即对不同的解释变量观测值彼此不同,则称随机项i u 具有异方差性。

(3) 存在异方差性,因为辅助回归方程634508.02=R ,04061.26=F ,整体显

著;并且回归系数显著性地不为0。戈里瑟检验就是这样的检验过程。

5.根据下列检验结果()050.=α,说明:

(1)这是何种检验?(2)检验结果说明了什么?(3)采用何种方法消除存在的问题。

答:(1)这是怀特检验;(2)27

,概率为0.043490<0.05,说明模型

nr2.

6

存在异方差性;

(3)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去消除异方差性。

(完整版)《数列的极限》教学设计

《高等数学》——数列极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A 、【课前准备】1、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 2、分组: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位学生都参加。 B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填写教学日志,教材、用具准备等(2分钟) C 、【复习回顾】 数列的定义(2分钟) D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接下表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 结合实际,情景导入(时间4分钟) 导入1、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 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也就是说一根长为一尺的木棒,每天 截去一半,这样的过程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下去 导入2、三国时的刘徽提出的“割圆求周”的方法.他把圆周分成三等分、 六等分、十二等分、二十四等分、··· 这样继续分割下去,所得多边形的 周长就无限接近于圆的周长. 教师引入:不论是庄周还是刘徽,在他们的思想中都体现了一种数列极 限思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数列极限。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没体会到情景导入的目的,教师最后要总结导入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二)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时间9分钟) 1.提出问题:分析当无限增大时,下列数列的项的变化趋势及共同特征. (1)1,21,31,41…n 1 …递减 (2)递增 (3)摆动 学生参 与,思 考,感 受 学生参 与,思 考 问题,在 老师的引 导下对数 列极限知 识有一个 形象化的 了解。 通过讨 论,学生 了解以研 究函数值 的变化趋势的观点研究无穷数列,从而体会发现数列极限的过程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周和刘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并使他们对数列极限知识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使学生更好的承上启下。 (一)概念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注意到学生在开始接触数列极限这个概念时,总是以静止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描述变化过程的动态概念,总觉得与以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的说课稿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的说课稿 邵瑶瑶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4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节选自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本章的开启课。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有必要研究数列。学生有了前面函数学习的基础,并且对找规律也并不陌生。 基于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会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分析、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数列的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是,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二.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借助一串具有启发作用的问题串,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并借助于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三、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首先以棋盘与米粒的故事引入,提问第64格米数是多少?第N格呢?通过学习本节课来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引出课题。(目的在于,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向学生展示PPT 三角形数:1,3,6,10,15,···正方形数:1,4,8,16,25,···. 然后提出问题,问题1:以上几列数各自有什么规律? 问题2:以上几列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问题3:这些数字能否调换顺序?顺序变化了之后所表达的意思变化了吗?

(完整)高中英语阅读课公开课说课稿一等奖

高中英语阅读课 此说课稿独家特色简介: 一,高中英语阅读课,该说课稿在赛课中获得了一等奖,同时该阅读课获得了一等奖,经过实战演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阅读表格等教学方法得到评委一致称赞 二,该说课稿内容超级翔实,脉络十分清晰,课程设计非常有趣有创意。 三,拥有配套的高质量的教案,课件,阅读原文,让你把优秀阅读课信手拈来! 教案题目:高中英语阅读课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课件题目:高中英语阅读课公开课课件一等奖 阅读原文题目:An interview with Jackie Chan 高

中英语阅读课公开课原文 Interpretation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t’s my great honor and pleasure to be here sharing my lesson with you. I have been ready to begin this representation with five parts.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aims,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he studying methods, and the teaching procedure.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The content of my lesson is a reading material,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which, I’ll enable students to know more about Jackie Chan, his life career and the qualities that lead to his success. At the same time, make Ss aware of the question-and-answer format in an interview and learn how to conclude a question from the answer. Part 2 Teaching Aims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and after study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aching aims are the followings: 1.Knowledge objects (语言目标: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1)The Ss can learn question-and-answer format in an interview. (2) The S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esson, talk about Jackie Chan’s life career and form their own opinion about success. 2.Ability objects (技能目标:听,说,读,写)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2) To improve Ss' reading abilities, especially their skimming and scanning abilities. (3) To train the Ss’ abilit ies of studying by themselves and through cooperating. 3.Emotion or moral objects (情感目标:兴趣,自信,合作,爱国,国际视野) Learn from Jackie Chan and understand the way to success is not smooth. Put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udy. Part 3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he important points are what qualities are required to be successful? Such as creativity, persistence and talent. The difficult points are Help students to conclude the questions of interviewers according to Jackie Chan’s answers. Part 4 Teaching Methods As is known to us all, a good teaching method requires that the teacher should help Ss develop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 achieving these teaching aims,

高等数学说课稿《数列极限》

数列极限 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 我是基础教学部的数学教师赵慧娟,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由刘春凤主编的《高等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极限概念中的数列极限。这部分内容在课本第22页至28页。 下面我把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过程、方法、工具等方面的简单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关于教学目的的确定: 众所周知,对极限这个概念的理解是高等数学的学习基础,但由于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及其定义的数学语言表述的理解比较困难,这种理解上的困难将影响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上,使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能初步利用极限定义确定某些简单的数列极限; 2.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在探索问题中的,由静态到动态、由有限到无限的辨证观点。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3.在情感上,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并使他们对数列极限知识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根据两节。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我把这次课分为三个阶段:“概念探索阶段”;“概念建立阶段”;“概念巩固阶段”。下面我将对每一阶段教学中计划解决的主要问

题和教学步骤作出说明。 (一) “概念探索阶段” 1. 这一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注意到学生在开始接触数列极限这个概念时,总是以静止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描述变化过程的动态概念,总觉得与以前知识相比,接受起来有困难,似乎这个概念是突然产生的,甚至于不明概念所云,故我在这一阶段计划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①使学生了解以研究函数值的变化趋势的观点研究无穷数列,从而发现数列极限的过程; ②使学生形成对数列极限的初步认识; ③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列极限概念的必要性。 2.本阶段教学安排 我采取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的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① 温故知新 由于研究数列极限首先应对数列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因此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对教案中5个具体数列通项公式的思考让学生对数列通项公式这个概念产生回忆,指出以前研究数列都是研究的有限项的问题,现在开始研究无限项的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数列是自变量为自然数的函数,通项公式就是以n 为自变量的、定义域为自然数集的函数n a 的解析式。再引导学生回忆研究函数,实际上研究的就是自变量变化过程 中,函数值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趋势,并以第[2]的数列1 21-?? ? ??=n n a 为例说明:当n=2、3、4、5 时,对应的21=n a 、41、8 1、161 就说明自变量由2增加到5时,对应的函数值就由21减小到161这种变化情况。若问自然数n 一直增加下去,函数n a 应怎样变化下去,这就是研究变化的趋势。

(完整版)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2.1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课题介绍 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的物品的总数计算要用到数列的前n项和,又如分期储蓄、付款公式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通项公式打好了铺垫.因此就有必要讲好、学好数列.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教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方程、函数思想的体会也逐渐深刻。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数列的特点,掌握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明白数列与集合的不同点.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数列分类.能由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又能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探究、推导、应用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思想.(3)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教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由函数的观点去认识数列,以及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波利亚的先猜后证理论,本节课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发现为辅,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会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以及实例给出与练习设置,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吸引同学们的眼光,提高学习热情,本节课还会采用常规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引例、例题具体呈现.

[37获奖作品]【公开课优质课课件】优秀小学英语说课稿范例(免费下载)

优秀小学英语说课稿范例《Holiday》 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重点围绕节日展开,围绕人们经常如何度过节日展开话题。本课时要求学生能掌握四个节日National Day, Halloween, Christmas, Spring Festival 及句型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 I….并能自由交流如何度过假日。在本课中did引导的一般疑问句及回答也是新知之一。因为在前面第三单元己出现了be 动词的过去式,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这方面比较容易掌握。 2.教材的地位 本节课所选的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本单元教学围绕节日展开。在询问节日这部分,学生已有了前面第三单元的知识铺垫,比较易于深入与扩展。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由难到易的编排意思,又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关于人们如何度过节日这一话题,特别是西方的节日,。则需要学生课后及时收集资料。在实际教学中,本课采用旧话题先教新句型,再用句型引新知的方式展开,这样既便于学生接受掌握,也体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连贯性。 说目标: 1. 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的有机结合,本着这样的认识,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生能听、说、读短语及单词:visit relatives and friends , go to parties, dress up in costumes, ware masks , make pumping lanterns, eat lots of delicious food , National Day, Christmas, Halloween, Spring Festival , favourite ; 能运用When’s …?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 Did you….last …? Yes , I did./ No, I didn’t.等进行口语交际。 [能力目标]能用英语交流在假日中的活动,部分同学能用英语流利介绍节日的有关情况。[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游戏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敢于、乐于开口,积极参与交流。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词组,能运用词组进行交流,初步锻炼学生运用词组描述节日的能力;难点是让学生认识时态的变化,及意识到词组的不同运用能造就语言的丰富性。 说教法: 1.教法设计 根据英语这门课本身的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兴趣,我通过设计具体形象的情景,以旧带新,不断滚动知识点,以此来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与理解。同时创设数个任务活动,从单词到短语到句子到对话到片断,使学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中进行有意义的练习与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培养他们学习致用的能力。 2.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观察、猜测的方法逐渐感悟新语言项目的功能,让学生在多层次的练习中体会到学习英语时“运用”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 3.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置抽象的句型于一个个生动的情景、游戏之中,不仅使学习过程自然轻松,更能较好地启智开思。 说过程:

高中英语优质课说课稿

Introduce a place From Module2 Unit4 Communication Workshop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写作课“Introduce a place”。本节内容来自于第二模块第四单元的Communication Workshop。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力求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学生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面我就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 具体分为7个步骤,分别为, 1、Discuss the topic(引入并讨论话题)(3—5分钟) 2、Sample presentation(范文展示)(10分钟) 3、Drafting(写出初稿)(15分钟) 4、Self-response and making revisions(自查自改)(3分钟) 5、Getting response and revising again(互查互改)(3分钟)(亮点和创新点) 6、Giving feedback(给出回馈)(3分钟) 7,Homework (1分钟) 下面我详细说说每一个步骤, 1、Discuss the topic(引入并讨论话题)(3—5分钟) 首先,我从刚学过的奥克兰导入话题,问学生,我们已经学过了奥克兰这一课,那么我们回忆一下,介绍一个地方,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哪?学生们进行头脑风暴,得出相关的要素。比如人口, 历史, 地理位置等。然后我问学生,我们的首都北京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北京旅游,你能否用英语把北京介绍给他们吗?我以此来激发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北京的相关要素,在学生思考完毕后,我在大屏幕上展示若干北京的图片,作为补充。然后让学生分成两人一组, 彼此向对方描述这些图片。同时,我走到学生中间聆听他们的描述。

最新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精品文档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3.2本节课讲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 四、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说课稿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说课稿 9月22日上午第二节课我在13级1班上了一节公开课----《数列的概念与简单 表示法》.下面我对自己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学习数列,要通过观察、分析、归 纳、猜想,验证的过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2)数列的概念为学习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内 容。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和函数的关系,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数列概念的 三种典型题目的做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类比能力.培养学生知识方法的迁移学习.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思想.激励学生敢于尝试,独立思考,勇 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项与项数; 根据通项公式写出前几项; 会判断某个数是否为该数列中的项;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二、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 古人说:“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但现代的学习中更应授于“欲”我们应授予 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探讨.于是本节将以启发式为 原则以探究法为主讲授法合作学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2、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本课 将引导学生亲自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归纳的思想. 3、教学手段 为了使本节课生动形象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 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2)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

小学英语公开课说课稿

单元整体说课 我们围绕单元整体备课,活动有序推进这一主题,对4AM3U1In our school的单元教学设计做出了诸多思考,在这里将和大家分享。首先,请大家跟我走进第一板块--单元整体备课。基于教材、学生以及课标,本单元的语用任务为:能从名称、规模、场所、方位、功能等方面对学校进行简单介绍,表达对学校的热爱。基于这样的语用任务,我们将本单元的分课时话题设计为:Animal school is fun;Alice’s school; A visit to Rainbow Primary school以及Welcome to our school,通过话题进行目标的达成。由于本单元read a story部分为Animal School,为体现课时与话题之间的关联与递进,我们巧妙的将Animal School设定为第一课时,让学生在故事学习中感知、体会Animal School与Our school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本单元的核心单词与句型,这一巧妙设计使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得以实现。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解析后,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如第一课时中,教师将教材中Read a story与Look and learn的部分进行了整合,在故事学习的开始,让学生感知、体会Animal School与our school 的不同,从而引入本单元核心词汇与句型;在第三课时A visit to Rainbow Primary School 中,我们增设了来自Mr Black的一封邮件的语境,并且在对话的开始与结束部分增加了问候语和结束语,从而增强了语境的真实性,丰富了学生的语用输出,使对话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同时,为达成单元语用任务,我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设定为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词汇和句型介绍自己

优秀英语教师全英文说课稿

A Brief Instruction to the topic of“What should I do?” Shangyuan Middle School Li Yi Cai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name is LiYiCai. I come from Shangyuan Middle School in Nanjing.Today I?m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topic” What should I do?”I will divide the instruction into seven parts:they are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eaching aims, Teaching emphasis, Teaching difficulti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ids and Teaching procedures.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his period is from Unit 3 of 9A Oxford English. First of all,I?d like to talk about my understanding about this lesson.We have learned Star sings in Unit 1 and Colours and moods in Unit 2.We have also learned how to write a formal recommendation letter and how to write a report on the moods of people in last two units.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two letters to a famous youth worker about Millie?s and Simon?s problems.So this unit links with a special meaning of Unit 1 and Unit 2.This period is the first lesson of Reading.The main idea of the topic is how to express their problems and ask for advice.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ways to deal with problems and stress in following lessons.So this period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unit. Part 2 Teaching aims 1.Aims of the knowledge: (1)To know the spelling of some words and usage of some phrases. (2)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Millie?s and Simon?s problems.

高等数学说课稿《数列极限》

《数列极限》说课稿 袁勋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由盛祥耀主编的《高等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极限概念中的数列极限。这部分内容在课本第18页至20页。 下面我把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过程、方法、工具等方面的简单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关于教学目的的确定: 众所周知,对极限这个概念的理解是高等数学的学习基础,但由于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及其定义的数学语言表述的理解比较困难,这种理解上的困难将影响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上,使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能初步利用极限定义确定某些简单的数列极限; 2.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在探索问题中的,由静态到动态、由有限到无限的辨证观点。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3.在情感上,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并使他们对数列极限知识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根据两节。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我把这次课分为三个阶段:?概念探索阶段?;?概念建立阶段?;?概念巩固阶段?。下面我将对每一阶段教学中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教学步骤作出说明。 (一)?概念探索阶段? 1.这一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注意到学生在开始接触数列极限这个概念时,总是以静止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描述变化过程的动态概念,总觉得与以前知识相比,接受起来有困难,似乎这个概念是突然产生的,甚至于不明概念所云,故我在这一阶段计划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①使学生了解以研究函数值的变化趋势的观点研究无穷数列,从而发现数列极限的过程; ②使学生形成对数列极限的初步认识; ③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列极限概念的必要性。

等差数列概念说课稿

课题§6.2.1 等差数列的概念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等差数列的概念》,本节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是数列这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的学习也为今后继续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b. 逐步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a.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

科学精神。 b. 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问题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过程及灵活应用。 二、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作为高中生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前面已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与认识,对数学公式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小组探究法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分析、探索,得到结论。从而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通过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分析】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探索新知。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过程设计

高三第二学期英语复习公开课的说课稿

高三第二学期英语复习公开课的说课 稿 高三第二学期英语复习公开课的说课稿 由于词篇语法填空和改错题是英语高考当中必考的题型,因此这节课有着重复习和讲解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语法填空是“对词法与句法知识”项目的考查。分析历年高考卷可知,其中的词法部分侧重考查动词时态及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冠词、代词、并列连词、形容词与副词、介词等;句法部分侧重考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虚拟语气、强调句型、倒装句、省略句等。在基本覆盖主要语法知识要点的前提下,多数试题突出了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实词以及从句的考查。把动词及句法作为语法填空题的测试重点是高考英语命题的一贯原则,这一点今后还将坚持下去,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对动词和从句的复习。这种试题本着“突出语境、重在运用、符合表达、体现能力”的原则,强调语法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并揣摩说话人的意图成了解决语法填空题的关键。考虑到上个学期我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在词篇语

法填空题上,所以这节课就没有专门设计这一类型的题,而是在词篇语法填空题上添加了改错题,因为我认为这两道题在考点上有些类似,比如时态,语态,固定搭配,介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那么怎么去做改错题呢?首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短文改错的错项设置,以便目的明确。1.动词形。主要包括两类错误: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错误,以及主、谓不一致的错误。2.名词数。指名词单、复数形式的用法错误。常表现为将名词复数写成单数。例如:…so that I’ll get good marks in all my subject. (subjects) 3.区分形和副。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具体用法。这也是高考短文改错的常考点。4.非谓动词细辨别。这是考查最多的错误形式之一。主要有分词和动名词类错误,也包括不定式类错误。5.习惯用法要记住。主要考查习惯搭配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历年高考的常考点,其错误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多词、少词和搭配错误。6.句子成分多分析。不同的句子成分要用不同的词类;不同的语景要选择不同的词语。这些都有待我们对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作细致的分析,才能找出用词不当的错误。7.逻辑错误须关注。与句子的上、下文不一致,甚至相矛盾,属于逻辑性错误。如称

《数列极限》优秀说课稿

《数列极限》优秀说课稿 《数列极限》优秀说课稿 一、关于教学目的的确定: 众所周知,对数列极限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为今后高等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但由于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及其定义的数学语言表述的理解比较困难,这种理解上的困难将影响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上,使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能初步利用极限定义确定某些简单的数列极限; 2.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在探索问题中的,由静态到动态、由有限到无限的辨证观点。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3.在情感上,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并使他们对数列极限知识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根据北大附中教学传统把这次课连排两节。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我把这次课分为三个阶段:“概念探索阶段”;“概念建立阶段”;“概念巩固阶段”。下面我将对每一阶段教学中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教学步骤作出说明。 (一)“概念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注意到学生在开始接触数列极限这个概念时,总是以静止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描述变化过程的动态概念,总觉得与以前知识相比,接受起来有困难,似乎这个概念是突然产生的,甚至于不明概念所云,故我在这一阶段计划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①使学生了解以研究函数值的变化趋势的观点研究无穷数列,从而发现数列极限的过程; ②使学生形成对数列极限的初步认识; ③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列极限概念的'必要性。 2.本阶段教学安排我采取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的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①温故知新由于研究数列极限首先应对数列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因此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对教案中5个具体数列通项公式的思考让学生对数列通项公式这个概念产生回忆,指出以前研究数列都是研究的有限项的问题,现在开始研究无限项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数列是自变量为自然数的函数,通项公式就是以n为自变量的、定义域为自然数集的函数

高中数学必修五 等比数列 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模块五第二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 其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认识,加强对数学规律性的探讨,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2、教材的处理: 高二上期的学生,已经具有学习高中数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根据本节内容,我将《等比数列》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从问题出发引出本节课的要探究的问题,之后,再由学生自学、互学、交流、练习巩固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理解,初步掌握等比数列的常规问题解答思路和技巧。为此,我对教材的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等比中项。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难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比中项的定义并能解决相应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 知识结构:学生在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性质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具备了这节课的预备知识。 能力方面:已具有研究数列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有找数列的通项公式经验,这种经验完全可以迁移到对等比数列的研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 情感方面:高二下期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数学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对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比较感兴趣。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6人,按学习状况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

高中英语公开课说课稿

Unit3 Traveljournal中reading的教学设计思路 JOURNEY DOWN THE MEKONG .No.7 Middle School of wuwei wang zhongwen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1、课型:阅读理解 2、教材分析: 1.地位: 本文是该单元“旅行日志”的重点文章,属精读材料。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旅游”,可以说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时尚话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与喜爱。本单元讲述了一段沿湄公河而下的自行车旅行,主人公“王坤”以旅行日记的形式详细的记录了这一过程。学生通过追随这一段旅程,探讨与“旅游”相关的各种话题,如:如何为旅游做准备,怎么选择适当的旅游方式,怎样确定旅游路线,计划或日程等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可以实使学生学到与旅游有关的语音知识和语言技能,还会使学生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旅游了解世 2.内容:“阅读”(Reading)部分的题目使”沿湄公河而下的旅程“。文章讲到主人公王坤和姐姐王薇想骑山地车旅行,于是选定了沿着云南西部的澜沧江,也就是湄公河作为旅游路线。他们选择海拔5000多米,空气非常稀薄的高山作为旅行的起点。着注定是一次非常刺激的旅行经历。通过查

阅资料,他们知道了河流的特点和流向,沿途所要经过的地形等等,增长了地理方面的知识,开阔了视野。通过阅读,教师要让学生学到一些有关地理的单词和短语,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还要让他们做好懂得如何做好旅行前的准备工作,例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旅行地点,确定旅游路线,通过查地图等了解沿途的相关信息。这课时主要侧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多种灵活多变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开展任务型阅读,以任务为依托,激发学生参与主体,从篇章中准确、高效地获取知识与信息。 体裁:旅行日记 3、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了warming-up与部分单词,并且预习了这篇课文,上课会比较轻松,理解也比较容易。 4、教学目的要求: ①语言知识:理解与旅游有关的知识并掌握文中的词汇短语。 ②语言技能:培养阅读策略(跳读、查读、略读与归纳能力);了解旅游常识;学会如何写旅行日志。 ③情感态度:感受主人公认真谨慎的态度,养成做事充分准备坚持到底的好习惯。 ④学习策略:培养查找旅游信息的能力,出行之前讨论、制定计划、查阅资料等能力。 ⑤文化意识: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在旅游中接受异国文化的能力。 5、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本课旅游日记的内容。 6、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理解归纳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