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

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
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及笔记整理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

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二、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虽然我们本课程的讲解从孔德开始,但是要是想理解社会学思想家的思想源流,还是要追溯得更久远一些。

3.此一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形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对以后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20世纪20

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human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e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和上一部分的讲法有些区别,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指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有: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仅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学研究。所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基础上;而不发达国家更多地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了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更多地是针对本多的社会问题进行的应用研究。

2.突破了“帕森斯”和“反帕森斯”的对立思维,开始了理论的综合,出现了以吉登斯(Giddens)、哈贝马斯(Habermas)、布尔迪尔(Bourdieu)、科林斯(Collins)、卢曼(Lumann)、亚历山大(Alexander)、科尔曼(Coleman)为代表的综合理论价,由于吉登斯的综合性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影响,有人又把这一阶段成为“吉登斯时代”。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西方社会学理论史的几种写作方式

(一)思想史,即对各类思想进行归类,按照各类分别讲解,如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0年;

(二)概念史,即根据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对社会学理论进行梳理,如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

(三)人物史,即根据社会学家的前后顺序分别讲解;如刘易斯?A.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Tim Delaney, Classical

Social Theory: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4。

当然国内外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础讲解大都采取更为综合的方式,以人物思想是为基础,从中穿插一些思想史和观念史的内容,而到了研究阶段,则采取比较的方式着重对思想史和概念史的梳理。George Ritzer, Sociological theory, McGraw-Hill, Inc, 1992。

三、课程的讲解结构和方法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按照人物讲解,这里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后来的社会学理论都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他们的社会学理论各有特点,也不能放在一起讨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则按照流派史来讲解,即把各个理论家分为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等四大流流派来讲解。

(二)完整的一个思想家的理论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

2.社会学方法论,

3.社会学理论,

4.社会改革方案,

(三)社会学课程的设想

1.大一的《社会学概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介绍一些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概念,比如说社会、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家庭、社会组织、社会

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等等;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来描述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并学会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类的题目。

2.大二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全面地介绍各个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社会学理论,梳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视角和发展脉络;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做文献综述,并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所以,这学期大家的作业便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概念或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献综述。3.大三的《城市社会学》,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介绍把社会学的基本理

论应用到城市问题研究中所产生的各种理论;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在学会运用概念和做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能够具体地写出一篇专业论文来。上学期,我也曾经尝试这么做,而且大家也做得非常好,只是各种原因未曾实施。

4.写文献综述的步骤: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注意主题要鲜明;

(2)收集资料,注意资料的完备性,多多益善;

(3)系统地分析这些资料,主要是分类整理,然后找出各个类型的社会学理论的特点、优点、缺点及其使用范围;

(3)综合各种观点,提出自己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4)在实践中不断地应用这些框架,并修正、补充自己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生平和著述

一、生平(life)

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他的父亲是一个政府官员,也是一个热心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分子,极力鄙视革命。像所有人一样,孔德在青年时代是激情而狂热的,他放弃了家庭的保守信念,树立了自由、共和的信念。

1817年,孔德认识了圣西门(60岁),并作为他的秘书和朋友工作了七年之久。在合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受到了圣西门的巨大影响。正是在圣西门的影响下,他开始由自由共和思想转向精英主义,而且把社会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来看待,并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因名义之争和政见不合,1824年孔德与他的导师分道扬镳,开始了孤独的研究生涯。由于自己的成就,他又和密尔等人成了朋友。

孔德晚年沉迷于“人道教”(the Religion of Humanity)的建立,他再次陷入学术的孤独之中,但是他却开始和许多政界要人联系,来推销自己的人道教思想。

二、著述(works)

1830至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

1844,《论实证哲学的精神》;

1851至1854年,《实证政治体系》;

1848,《实证哲学概观》;等等

三、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

1.孔德生活的法国处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紊乱的年代。The belated coming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导致了法国社会的急速变迁,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迅速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为了取得政治地位,也促使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孔德一生便经历了七种政治体制和无数次的群众运动。

孔德出生于罗伯斯庇尔极端统治之后相对温和的热月政府时期;两年后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年拿破仑莱比锡战败,路易十八又统治了法国;虽然拿破仑曾经历过100天的复辟,但路易十八和查尔斯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后路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政治运动背后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前法国的主要阶层有封建主、手工业者、工艺制作者和农民;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法国出现了资本家和工厂工人。各个阶层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也谋求获得政治地位;1789年法国大革命其实是资本家领导的推翻封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但1820年后的革命,主要是传统阶层和工厂工人不堪经济衰退带来的生活困境,起来反对现存的资产阶级封建主统治。

2.孔德一代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尴尬地位。经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大量的年轻人占据了统治和管理地位,出生于1798年的孔德成年以后面临着就业机会的减少。再加上当时的经济萧条的影响下出现的doctor without patient, lawyer without client状况,年轻一代更是对前途一片茫然。于是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政府统治产生了不满。

社会状况和个人状况都促使孔德谋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四、思想渊源(the intellectual context)

1.进步传统(the tradition of progress)

2.秩序传统(the tradition of order)

3.自由传统(the tradition of liberalism)

4.圣西门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Saint-Simon)

第二节孔德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人类发展三阶段说(the law of human progress or the law of three stages)

1.早在1822年,孔德便决心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说明人类社会如何从类人猿一步一步发展到了当时的文明社会。

2.三阶段的内容。他认为,人类智力的发展和个人智力的发展是一致的,他说:“我们每一个重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会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状态:神学的或者虚构的阶段(theological or fictitious);形而上学的或者抽象的阶段(metaphysical or abstract);科学的或者实证的阶段(scientific or positive)。……在神学阶段,人类试图寻找事物的本质属性、各种现象的最终和直接原因……假设所有的现象都是有超验存在决定的……在形而上学阶段,人类假设抽象力量和不同实体决定了所有社会现象……而在科学阶段,人类放弃了对终极信条的追求,而是寻找宇宙和世界的因果规律。”(p21)

3.三个阶段在进化过程当中的关系。新的阶段只有在上一阶段衰败后才会取而代之,因此就的阶段无法预测新阶段的特征。在某一个阶段处于统治地位的稳定时期,社会处于平衡状态,而在新旧阶段的转型时期会出现紧张紊乱态势。4.三阶段说的影响范围。三阶段说不仅可以用来说明个人智力和人类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社会秩序(social order)、人类生活物质条件(material conditions of human life)的发展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孔德虽然强调人类智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从未承认人类智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的发展。

二、科学分类和层级体系

1.科学分类体系(classification of the science)

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整体,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此相应,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astronomy),物理学(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物学(biology),社会学(sociology)。

2.科学等级体系(the hierarchy of the science)

整个宇宙现象是相互联系的,那么研究这些现象的各门科学也是相互联结的。他们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这个结构就是科学等级体系。

科学等级体系和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说是一致的。任何一种达到实证阶段的知识和他的一般性(generality)、简明性(simplicity)和独立于其他知识(independence of other department)是相一致的。所以天文学由于其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的特点,首先达到了实证阶段,取得了科学等级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然后是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sociology。从逻辑的角度看,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和依赖性在增加。

三、社会学方法论

1.知识论。孔德则认为社会有客观的发展规律而且我们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这种规律。

2.方法论。在孔德看来,自然科学已经建立了关于自然现象的规律体系,下一个阶段就是在社会学研究中作这项工作。

3.本体论。在论述社会学与科学体系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时,孔德强调了社会学对相邻学科——生物学的依赖及其相似之处,阐发了关于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的基本思想。

4.学科功能。社会科学也要像自然科学一样为人类服务,社会学的研究最终要给人类带来福利,用来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他认为,一旦发现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益于人类的行动也可能性。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observation)

孔德断言,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很早就采用了观察的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也要建立在对社会事实(social fact)进行观察的基础上。

形而上学的理论家认为观察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纯经验活动,因此反对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中去,这是由他们反实证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孔德非常重视观察中理论指导(the guidance of a preparatory theory)的作用,并把实证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认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得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

孔德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种,观察也相应地分为静态观察和静态观察,前者在社会静力学的指导下进行,后者在社会动力学的指导下进行。

孔德又根据观察的对象把观察划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前者直接观察所要研究的社会事实,后者通过历史和文化遗迹来观察社会事实。

2.实验法

孔德把实验法分为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两种,他说:“如果说直接试验用于复杂的生物现象就已很困难,那么这一方法用于社会科学则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根据共存和演替的规律,对于社会任何一部分的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会影响到其它部分。所以这一方法如果全部实行,将由于不可能将现象的条件或结果单独分离出来,而失去其全部的科学价值”。

所以,孔德主张在社会学研究中采用间接试验的方法,所以间接试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情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孔德认为,当社会现象的正常进程(the regular routine of social phenomenon)受到某种确定方式的干扰时,试验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病态现象(pathological cases)是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纯实验的同义语,即通过对社会病态现象的分析,比较革命时期和和平时期的不同,从而找出影响社会和谐和演替的原因,进而发现社会现象正常进程的规律。

3.比较法

(1)孔德认为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这种方法在其他方法中都有体现。

(2)通过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澄清人类社会的本质。

(3)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可以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各个部分分别低、但以一致的方式在进化,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进化速度不同,于是造成了在同一历史时期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西方文明在过去的发展阶段上没有留下明显的历史痕迹,研究它的过去就有很大困难,所有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推论出西方文明的过去发展历史。

4.历史法

孔德认为,历史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最适合于是社会现象的考察。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顺序和连续性上考察社会学现象的一种方法。

孔德也指出,历史法本质上是一种比较的方法,只不过他们比较的时空纬度不同。如果说一般的比较方法是相对于现有事物的一种横向的和共时性的比较,那么历史的方法则是相对于过去事物的一种纵向的和历时性的比。

五、评价

关于社会学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论述是孔德社会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替充分体现了孔德要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实证科学的思想和努力,为进一步发展和最终形成一门具体学科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社会静力学(socials statics)

一、社会静力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学科。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研究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平衡和和谐被打破,就会出现社会病态,社会革命和动荡就是社会病态的具体表现。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德强力反对把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元素(emphatically refuses to see individuals as elementary parts),而是

把家庭看作基本的社会单位(social unit)。这充分体现了他方法论中的整体性观点,认为社会具有个人所不具有的性质,而且社会会影响个人的情感和行为。(二)人性假设。人性具有三重品质,由情感、活动和才智构成。情感是人类的灵魂,决定着人的行为,具有利己主义和为他主义两个纬度。活动是人们生活的主题,包括军事阶段和工业阶段两个纬度,分别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智是人们的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孔德尤其强调了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用利他心来抑制利己心,达到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

二、家庭

1.家庭和个人: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具有整体性的性质,在家庭中,个人的利己主义(egotistical propensity)受到了控制,达到了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和谐。

2.家庭和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形成部落,部落形成民族,是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三、社会共同体

1.概念。在孔德看来,社会有机体是由作为他真正成分的家庭、形成他真正组织的阶级和种姓,以及最有油作为他的真正器官的城市和乡镇组成的一个整体。2.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孔德经常通过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说明社会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具有个人所不具有的品质,但同时也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个体的范围局限在个体的皮肉之躯,由物质的界限和纽带;而社会有机体没有这种物质意义上的界限,只能靠精神因素实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3.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制度

(1)所有制(p27)

(2)劳动分工和经济合作(p27)

(3)语言(p26)

(4)宗教(p26)

第四节社会动力学

一、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

1.社会动力学,是孔德运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说解释社会历史进步的学科。孔德认为,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2.之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三个历史时期: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二、军事阶段(神学阶段):

远古至中世纪早期,孔德又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他们的知识和统治特征主要是:拜物教时期或万物有灵论时期以家庭或氏族公社为特征;多神教时期以城邦国家为特征;一教独尊的基督教时期教会大量出现,宗教具有普遍的性质,而政治具有地区性的特点,宗教和政治的分离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三、过渡阶段(形而上学阶段)

大于相当于1300年至1800年期间。由对神灵的崇拜转向对人类智力和知识的崇拜,由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军事阶段转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业阶段,学者和实业家组成的共和政府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四、工业阶段(实证阶段)

大约1800之后的发展阶段。在知识方面,以科学的普及、实证主义理论的创立以及科学社会作用的增长为标志,在科学影响下,工业发展是人类资源获得大量的开发和利用,社会由牧师、银行家和工业家共同管理。

五、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

1.智力发展

2.人口

3.种族

4.气候与地理环境

5.政治活动

第五节孔德的社会改革思想

一、理论基础

在人性三分法的基础上,孔德认为社会也有三种力量:一是建立在行动基础上的表现为财富的物质力量;二是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表现为观念的智力力量;三是建立在博爱基础上的表现为命令与服从的道义力量。社会组织和改建的最高任务和最大的困难是将这三种力量合理地结合起来,不是任何一种获得必要的特权。国家的社会阶级同样也体现了以上三种力量:牧师,指引我们思考;妇女,激发我们的仁爱;实际首领指导我们的战争和平日的生产活动。

二、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

1.社会的改组不是建立在政治或经济的基础上,而是依靠新的工业社会的道德,仅靠政治手段,不仅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并且会破坏工业活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国家的权力“体制内”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他的意识形态和他的实际相符合还可以,但是现在的宣传和实际又不大相同,因此造成了社会的不满)

2.通过普遍的道德教育,纠正社会的弊端,依赖于精神权力的建立,而实证主义的科学恰恰具备这种能力。在精神权力的指导下,普遍的道德教育将不惧怕资产阶级的专职行为,使富人把自己看作社会的道义保护者,从而维持社会的道德和秩序。

三、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

1.社会舆论是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和形成社会道德的重要保证。

2.合理组织社会舆论需要有以下三个先决条件:第一,确定社会行动的现有原则;第二,公众接受这些原则,并同意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些原则;第三,设立工人的机构,负责制订这类原则并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

3.狂傲的孔德认为,自己的学说里包含了公众行为的准则,无产阶级提供行动的力量,实证哲学家是正确表现民意不可取代的机构。

四、人道教思想

1.孔德非常强调宗教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并且在《实证政治体系》第四卷中提出了他关于人道教的思想。

2.背景:孔德生活在一个动乱不安的年代,孔德认为工业革命虽然使法国社会脱离了神学和形而上学阶段,但是也破坏了法国原来的社会秩序,天主教的信仰被破坏,而且也没有提供社会重组(reorganization of society)的方案。鉴于宗教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孔德主张建立一个“人道教”(the religion of humanity)或者“实证宗教”(positivistic church),来解决旧秩序衰弱和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3.主要内容。

(1)教义:人道教强调崇拜人的人性,而人的本性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人类一切行动的永恒动力和主题,支配着人的理性、知识和行动,因此要以人类之爱代替上帝之爱。

(2)组织:人道教的牧师不再是天主教的牧师,而是实证科学家;人道教的中心在法国的巴黎;孔德本人是“大教主”,指导着世界上所有的牧师;孔德认为他的人道教能够吸引妇女和工人的加入,成为他们的教众,因为他为他们设立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4.评价:人道教,是孔德在实证社会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社会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利用科学知识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心,但是他的这套理论过于软弱无力,既得不到当时资产阶级的赞赏,也不能为工人阶级所接受。

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第一节生平和著述

一、生平

二、著述

1842年《政府的作用范围》和1851年《社会静力学》阐述了他关于国家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的理论。

1873年发表《社会学研究》,1897年中国社会学第一人严复把此书翻译为中文,名叫《群学肄言》,这是中国引入社会学思想的开始。

1890年代发表《社会学原理》系统阐释了他的社会学思想。

第二节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社会背景

1.The Victorian world of Herbert Spencer is far removed from strife-torn and convulsed social universe of Comte. The mid-Victorian age may be dated from the opening of the Crystal Palace by Queen Victorian in 1851, the same year in which Spencer’s first book was published. It was a confident and complacent period: the trials and tribulation that had marke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ere over; the Chartist agitation had died down, the worst consequences of the new poor law had been overcome; popular radicalism was set at a discount; it seemed to most contemporaries that England was now safely settled on a course that would bring it

ever-increasing affluence and prosperity. Moreover, Britain had become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2.By the close of the mid-Victorian age, England had already ceased to be primus inter pares among world powers.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huge imports from the new farmlands, British agriculture was ruined. 在工业领域,法国、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动摇了法国的地位,而且他们的新技术的潜力已经充分发挥。在国内,the bulk of the working class has experienced a notable improvement in material welfare, but far from decreasing its discontents, 1890年代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不过英国当时作为世界霸主的地位并没有动摇。

二、思想渊源

虽然斯宾塞是个有心人,但也不是个严谨的人,他在作文献综述的时候从很多人那里汲取了营养,但并没有认真地读书,而是道听途说,或者偶然机遇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东西。

1.首先我们学习斯宾塞做个有心人,要把别人的观点融入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2.我们还要学习斯宾塞的作文献综述的时候,要广播地吸取不同领域思想家的影响,注意收集资料的完备性。我们从下面的名单当中,可以看到它受到影响的广泛性:George Lewes, a biographical history of philosophy; Malthus(马尔萨斯),essay on population; 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 Lyell (莱伊尔), principles of geology; Harvey, embryological inquiry; Coleridge(柯尔雷基), the idea of life; Comte; George Eliot(艾略特,诗人);Huxley; Darwin; 等等

3.我们要避免的是,不要像他那样通过道听途说来作文献综述,而是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读书、做笔记来吸取营养。

第三节社会学方法论

一、个人主义和社会有机体

1.斯宾塞总是宣传自己是个自由主义者,但是他是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存在疑问;他在论述国家的作用范围的时候,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但是他的研究方法中还是把社会比拟为有机体,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规律。因此在唯实论和唯名论的争论中,斯宾塞主要是站在唯实论的立场上的。

2.个人通过相互依赖组成一个整体,在这个社会整体中,任何一个人的死亡不会导致社会整体的解体,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找到他们的本质属性。

二、社会学方法论

1.学科论:知识的各个部门是一个整体;

2.知识论:社会具有普遍客观的规律,人类可以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

3.方法论:社会学研究中要用实证的或者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4.研究的价值问题:

(1)价值问题的由来。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价值问题起源于它成立之初,来源于如何研究社会现象这个问题。我们曾经讲过社会学理论和其他社会思想的区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要进行价值相关的研究,讨论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一个要进行价值中立的研究揭示社会事实上是什么样子,那么价值和事实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话题。

(2)斯宾塞明确提出,社会学研究者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时,必须脱离自己的偏见和情感,保持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

(3)斯宾塞还说明了影响研究客观性的因素:爱国主义的偏见(the Bias of patriotism);阶级偏见,(the class-bias);政治偏见(the political bias);理论偏见(the theological bias)。

第四节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是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的两条主线,使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我们本节主要介绍他的这两种思想。

一、社会有机体论

1.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在斯宾塞看来,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长过程,指社会规模由大到小。

(2)结构进化,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

(3)功能分化,指随着社会结构的进化,社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护整体的存在;

(4)相互依赖,是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斯宾塞认为,社会结构越复杂,功能越分化,各部分之间的功能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就越高,社会也变得更加脆弱。而且随着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导致了社会控制系统的出现,用以调节各部分之间的活动,保证整体活动的正常进行。

2.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的对比(p32-33)

3.结论:社会有机体如同单个的生物有机体一样,机能的均衡引起了结构的均衡,从而使社会得以生存、进化。

二、社会进化论

(一)斯宾塞早期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1.社会进化的方式:单线进化

2.社会进化的动力:外力作用

(二)斯宾塞成熟期的社会进化思想

1.社会进化的方式:平面进化

2.社会进化的动力: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第五节发展社会学——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斯宾塞从他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出发,试图对社会进行分类。一、关于社会分类的标准

1.按照社会进化的程度或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的进化,把社会划分为简单社会、复合社会、二次复合社会和三次复合社会。

2.按照社会内部管理形式作为标准,可以把社会划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这种分类方法只着眼于一个社会同作为其主要环境的其他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由此对社会内部管理方式的影响。如果一个社会同期周围的社会是和平的关系,那么社会内部的管理就会呈现出相对松散和衰弱的情况;如果处于交战状态,那么就会导致强制性的和中央集权的社会控制。

3.循环和进化。斯宾塞的两种划分标准没有直接联系,如果说按照社会复杂程度的划分体现了他的进化论思想和乐观精神的话,那么按照内部管理形式划分则体现了他的循环论思想和悲观情绪。

在论述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不同的时候,斯宾塞认为在生物有机体中,部分为整体而存在,而在社会有机体中,则是社会为成员的幸福服务。这与孔的截然相反,孔德认为个人要坚决服从社会整体,而斯宾塞认为社会只是个人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需要理解的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意识形态上的个人主义是不同的。前者指在研究过程当中的研究层次;后者是实践过程中的政治立场。

一、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及其权力基础

1.国家的概念。社会上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合作,一种是自发的私人合作,一种是有意设计的合作。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社会为了进行必须的合作而有意识建立的政治组织。

2.政府的概念。国家是进行社会调节的机制,政府则是具体执行调节职能的一种器官,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场合下的政治组织的特殊形式,是进行国家管理的职能机构。

3.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基础。“对活人的恐惧”是政治权力的基础,“对死人的恐惧”是宗教权力的基础。政治统治者不仅利用人们对活人的恐惧心理,也借助对死人的恐惧情绪加强其控制的力量。

二、国家活动的领域和范围

1.理论背景。自然主义认为,动物生活得较高级组织形式是从较低级的组织形式中独立、自发地发展起来的;社会进化也是一个不依赖于人们一致的自发过程,人们想以任何方式加速这一过程的努力都是不可能的,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阻碍或转移这一过程。

2.国家的任务。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同样的自由权利,国家活动不能侵犯个人的自由,国家的任务是执法,就是维护人们的同等自由,保护个人的生命安全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政治不干涉主义。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不仅限制个人的活动自由,加重人们的经济负担,也会妨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贸易、宗教、慈善、移民等等领域,国家都不应该干预,应任其自由发展。

在此基础上,斯宾塞提出了“专门化管理”的概念,就是政府应该放弃对个人活动的正面干涉,只保留其反面的或否定的管理职能。所谓的反面的管理是指只要求国家和政府对威胁个人生命安全和破坏、侵犯私人财产行为予以制裁,而不对个人其他方面的自由活动施加任何限制。

第三章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涂尔干是古典社会学时期,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集大成者,不仅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且完善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人(Nesbit)说:“涂尔干,是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要学习的思想家,他为后来的人文学者和社会学者树立了榜样,他的成绩成为后代树立了信心。”

第一节生平和著述

涂尔干是第一个职业社会学家,前面讲过的孔德、斯宾塞虽然对社会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对于实证主义方法的讨论往往局限在哲学思辩式的理论探讨,没有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实践领域,所以往往被称为“实证主义哲学家”。

《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1895)

《社会分工论》(1893)

《自杀论》(1897)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第二节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社会背景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法国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文化价值观都发生了彻底变化,自由、平等、权利的概念深入人心,因此每个人都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获得自己的地位,所以在其后的法国发展史上,法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力一直处在动荡当中。在涂尔干生活的年代,正处于第三共和国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存在专制和民主之间的斗争,还存在着中产阶级和大资本家的冲突,还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更有知识分子和权力集团的斗争,这也使得法国政治处于不断的政治运动当中,涂尔干就从这些社会现象出发,一直在探索思索恢复法国社会秩序的问题,当然这种考察也是放在历史发展背景中的。

二、思想渊源

和斯宾塞不同,涂尔干作为第一个职业社会学家,是个杂食动物,读了大量的文献,从各个不同领域吸取营养,所以也很难理清他的思想发展脉络。但是我们可以简要说一下它的主要思想来源:

(一)法国启蒙思想和实证主义哲学

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直接继承了启蒙思想的传统,涂尔干也受到了他们的深刻影响:比如,涂尔干主张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维持这个整体存在的是个人之间的联合程度,即社会团结,而不象功利主义那样把社会归因于人的心理因素,也不象霍布斯主义那样把社会归因于国家权利。

孔德重视社会分工在形成社会整体中的作用,也直接受到孔德的影响

(二)当时法国思想家的影响

任何一个成功人物背后都有两部分人的贡献:朋友式的人物和敌人式的人物,当然这里的朋友有可能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候作为朋友的人可以变为朋友,作为敌人的人也有可能变为自己的朋友,这里主要就他们之间的观念和思想而言的。我们在宿舍卧谈会的时候,经常对书目和文章进行评价,有时候我们就观点不同,然后激烈地争论,可能会达成一致的意见,找出各自的适用范围,找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有时候我们最终也形不成统一的意见,那样的话,可以悬而未决。比如说,实证主义方法论,有人就认为具有普遍意义,可以客观地揭示社会现象,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防范根本就不能揭示社会的本来面目,因为他忽略了对人的思想的考察,而人的思想才是人的生活。

1.涂尔干的一个朋友:新康的哲学家查理?瑞努尔。他非常强调伦理和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认为道德和伦理才是哲学的核心话题,也只有依靠伦理和道德才能重建法国的社会秩序。

2.涂尔干的一个敌人:加布里?萨德。他们的观点截然相反,但正是在和他的辩论中,涂尔干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他认为,虽然可以通过模仿社会制度可以扩大其影响,但是就社会制度创建和推广而言,还是要依赖于精英集团的作用,所以社会的发展史要以精英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三)其他国家思想家的影响

1.斯宾塞的影响

2.威廉?罗伯逊?斯密《论塞姆族人的宗教》对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有很大影响。第三节社会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集大成者

一、社会本体论

1.涂尔干的社会观是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

2.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唯实论并非把社会奉为某种先于个体或者可以摆脱个体而超验存在的东西,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这种独特的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social fact)

1.社会事实的概念: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是一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是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一种思想和行为,如果仅仅发生在单独的个人身上,不能算作社会事实,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

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社会和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层次,需要不同的许可对他们分别进行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

(1)外在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

(4)稳定性。社会事实不是单独个体的属性,而是一种集体属性,尽管组成社会的个体可能因生死去留而不断更替,但社会事实却不受个体变化的影响,依旧保持其稳定、独立的性质。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即社会变迁)。

3.社会事实的内容(讨论:社会有哪些要素组成?)

(1)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即物质性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数量及密度、交通状况、住房样式等等。

(2)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即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主要包括宗教、道德、法律、习惯、风俗、时尚、舆论、公共情感。

三、社会事实的研究程序和原则

(一)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

1.社会事实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社会学必须以自然科学的那种客观的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2.直接观察和操作性定义:研究者必须排除自己的情感因素、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世俗成见的干扰,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从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现象入手,根据现象的共有的外在特征给该现象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从而使描述现象的语言具有科学性

3.统计数字的客观性。直接观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但是社会现象中有一些社会事实无法直接观察到,因为这些社会性现象是以孤立的个人行为和思想表现出来的,如自杀现象、信仰缺失等等。这时候统计数字可以作为直接观察的补充,帮助人们区分个人现象和社会现象,因为统计数字是综合了大量的个体事实的社会事实。

(二)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原则

1.划分标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划分不是价值评判,而是一种价值中立的客观划分方法。在一般人看来,正常现象是表现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样子的事物;病态现象则是没有表现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样子的事物,而涂尔干所说的正常现象是具有普遍形态的现象,而病态现象则是不具有普遍形态的现象。2.这种划分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有或者没有”,还可以统计数据的方式来表示。比如作弊现象是有考试地方就存在的正常现象,如果有考试而没有作弊现象那可能是不正常的,那样的话监考也就没有必要了。再比如,如果一个学校的作弊的比率是1/10000,那么这时一个正常现象;如果在一定时期内作弊比率突然提高到1/100,那么这种现象就是不正常的病态现象了。

(三)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

1.某个社会事实的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是到个人或诸多个人的意识状态中去寻找,这一原则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解释层次。2.这种解释原则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四)对社会现象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

1.针对的问题:许多科学家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往往只着眼于他所完成的功能,而不去解释他为什么存在,这就以功能分析替代了因果考察。

2.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目的论。目的论认为,个人自觉地目的导向是社会现象产生的充分原因。杜尔科姆认为,社会现象是一种独立的、高于个体层次的现象,它绝不仅仅是人类认识到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动综合而成的。3.功能分析的方法。社会现象尽管有时因为与特定的目的相符合而显现出某种功能,但是社会现象功能,是它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作用,功能分析是对各种社会事实的那些独立于主观动机的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这种分析始终在社会层次上,要正确运用功能分析的方法,首先要把同他纠缠在一起的目的论剔出出去。另外功能分析是对既存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绝不允许对这现象进行追溯和推论,那是因果考察的任务。

4.因果考察的方法

(1)因果分析的概念:从社会现象的历史起源说明原因的解释,意味着从某一社会现象的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找出对其发生主要影响的因素。

(2)社会现象因果分析的条件:因果分析的层次,因果分析也要在社会层次上进行,个体的或心理的现象绝不能作为社会现象的原因,社会现象必须有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果分析的时间顺序,因果分析是具有时间顺序的一种历史关系,一个社会现象的原因必须到先于它发生的其他社会事实中寻找;因果分次的逻辑关系,社会现象和作为他原因的先行社会事实是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3)因果分析的方法和研究步骤。

共变原则:如果两个社会现象,经常以某种固定方式发生同步变化,就强烈地暗示着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是又不能仅仅根据这种共变关系来决定两者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可能存在着第三种社会现象同时决定着两者的变化,而第三种现象才是他们的真正原因。因果关系必然是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却不一定都是因果关系。

控制比较的方法:为了弥补共变法的缺陷,涂尔干提出了控制比较的方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群体之间,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属性所作的分类的各个类别之间进行广泛的比较。

假设—推测—检验的研究步骤。虽然两个社会现象之间的共变关系对于确定因果关系是不充分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共变关系提出关于两个社会现象具有逻辑关系的理论假设;从这种假设出发,对新的未曾考察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和预测;然后根据实证材料对预测进行验证,从而肯定或推翻或修正理论假设。(这种方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假设检验逻辑)

第四节社会秩序论和社会变迁论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而社会的本质是个人组成的、超越于个人的社会有机体,所以这种有机体的基础及其变迁便成为他关注的核心。社会团结在形成和维持社会有机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社会秩序的本质是社会团结的形成,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社会团结类型的变化,

他关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的论述,就是以社会团结的概念为主线展开的。一、社会秩序论

(一)社会秩序的本质:社会团结:

社会的本质是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超越个人的品质,那么特殊的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团结。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是指把个人结合

起来的社会纽带,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结合的联系状态。

(二)社会团结的基础: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

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社会意识尽管依赖于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

(训练:名词解释“集体意识”,提出者、概念内容、特征、意义)

(三)社会变迁的研究视角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团结,那么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社会团结方式的变迁;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基础,那么社会变迁的基础就是集体意识存在方式的变迁;研究社会变迁也就是研究集体意识的发展模式。涂尔干从当时的社会变迁的实际状况出发,把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并认为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变迁。

三、社会变迁论

(一)社会团结的类型

1.划分标准:涂尔干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来划分社会类型,并依此建立了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级的社会这种两分法,并把这两种社会是为统一的进化链条上的两个环节。因此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划分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形态的静态考察,也是对社会变迁过程的描述。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的概念: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和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将同质性的个体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纽带。

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的概念:在社会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r)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社会异质性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成的社会联系纽带。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比较:

比较维度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存在时期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和现代的传统农村社区现代发达社会和城市社区

存在条件社会分工程度较低发达的社会分工

成员性质个人的相似性和同质性个人具有异质性

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抽象、一般、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各种职业群体内部共同的职业道德相互依赖性低高

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恢复性法律

(二)社会分工和社会变迁

前面讲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概念,斯宾塞用这两个概念描述了社会变迁的形态,本部分内容则主要讲述社会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1.人口的增加导致了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社会密度增大又表现为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两个方面;

2.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加强,导致了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

3.人口增加和互动增多又产生了两种后果:(1)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分工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型社会团结的最近手段;(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增加也使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得以加强。

4.职业专门化首先影响了人们的活动方式,使得不同职业的人在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方面的同质性下降,消弱了建立在成员同质性基础上的集体意识。

5.集体意识下降的结果一:集体意识的控制范围逐渐缩小,由全面渗透到社会一切领域、控制个人全部活动的共同行为规范演变为仅仅在高度抽象层次上的共同价值观念。

6.集体意识下降的结果二:社会分工创造出了中层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取代它所破坏的整体社会的集体意识。职业道德就是那些从事同一职业活动的人们所具有的同质性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集体意识。而且涂尔干认为,当时法国社会出现的混乱局面,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削弱了传统的集体意识,而没有建立起来的新的职业道德,因此他把完善中间群体的职业道德作为解救社会危机的改良主义手段。

(三)社会变迁面临的风险

1.社会解组的风险

(1)社会秩序的形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共同体,但使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如果人们的欲望不受到控制,在欲望的驱使下,个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斗争,人们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为了形成社会秩序,就要用社会道德规范来控制人的欲望,调节人的行为。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把个人的欲望转化为合理的特定目标,并为这种目标的实现提供合法的渠道,惩罚那些违反共有规范的行为。

(2)社会解组的风险。在社会团结类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强烈的集体意识受到削弱,可能会出现社会解组的危险。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纽带而出现的个人之间相互分裂的原子堆积状态。

2.社会解组的直接原因:

(1)道德调节作用的缺失。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传统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分化为两种道德规范:抽象的整体层次上的道德规范,新的中间层次上的职业道德,他们共同作用维护社会团结。如果集体意识衰弱后,没有及时形成新的职业道德,就会影响道德对个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集体意识太弱,各个职业群体缺乏整体上的联系纽带,当各个职业群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就会应为缺少控制规则而诉诸强力,从而削弱社会的有机团结,扰乱社会秩序;当集体意识和职业道德都不能控制个人的欲望时,就会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

(2)极端个人主义的危险。

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思想界就开始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地位和意义。启蒙时期,更是把人的自由、权利、理性推崇到了核心地位,涂尔干生活的年代就是一个颂扬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时代。而且社会的转型也带来了集体意识的衰弱,为个人的独立和发展开打开了道路。

但是涂尔干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没有道德和信仰的控制和调整,他们的欲望就会造成社会混乱,接着就是他们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产生心理的恐惧和紧张;最终使个人感到生活根本没有幸福可言,生命毫无意义,失去幸福感。

3.社会解组的深层原因:反常的社会分工

上述关于社会解组的原因的论述,只是从表面现象上描述了社会解组的直接原因,涂尔干认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的发展,那么社会解组的危险也植根于那些反常的社会分工当中。正常的社会分工随着社会分工出现了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的社会分工,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共有的价值规范和职业道德,维持了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反常的社会分工就是那些没有发展出有效的发挥调节作用的道德基础,从而破坏社会团结的社会分工。涂尔干具体分析了三种反常的社会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

(1)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是指由于社会分工增长速度过快,在削弱了传统的集体意识的同时,没能及时建立新的道德规范,致使社会调节发生故障,人们的欲望和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造成了过渡阶段社会联系过于松散、甚至解组,涂尔干把这种状态称为“失范状态”。

(2)强制的分工

强制的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分工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部分强制另一部分人接受不平等的社会规范的分工。这种分工造成了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家具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共有的道德规范,从而维护社会团结的建立。(3)不协调的分工

不协调的分工是指,由于出于经济利益、工作效率或者社会公平的考虑进行分工,却导致了社会成员行动的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从而破坏了社会团结。(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合作化运动,就是处于社会平均的考虑,却造成了“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造成了技术较高的人的不满,造成了劳动积极性的下降。)

第五节宗教社会学

书目:《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一、宗教的概念

1.概念的本质在于揭示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因此,对一个事物的界定,要放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去看待。

2.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的比较:。

3.宗教和巫术的比较

4.宗教的概念:

二、宗教的起源

1.针对的问题:泛灵论和自然崇拜论

2.研究路径:宗教的本质特征是神圣性,因此宗教的起源便是要探索这种神圣性的来源;人和自然本身不具备神圣性,对人、自然的崇拜仅仅是神圣性的表现,而不是神圣性的来源。这种社会事实的起源只能在社会现象中寻找。

3.研究过程:社会力量是这种神圣性的真正来源。每个人都的行为都要受到一种外在力量的制约,当他们不能揭示这种力量的真面貌的时候,就把这种力量归因于各种非人格的神,或者归因于象征这种力量的各种符号。而外在于个人的、非个人的、强制个人的力量就是社会本身,因此宗教的起源是社会本身,而其他只是一个符号。

三、宗教的功能

1.宗教的功能:涂尔干人为宗教和社会之间存在一种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一方面,宗教的经验和神圣的观念是集体生活的产物,另一方面,宗教的信仰和仪式强化了集体生活所依赖的社会联系。

2.宗教强化集体生活的机制。外在强制和内化规范。在早期的著作中,涂尔干非常强调社会事实对个人行为的外在强制作用,也就是说外在的、普遍的、强制的和稳定的各种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强迫作用,无论是谁都要按照社会规范做事情,才能够在社会中生存。而在晚年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他更加强调个人内化社会事实的过程,认为虽然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强制作用,但是个人并不感到这是一种强制,因为个人可以包集体意识内化的个人意识中,认为按照集体意识行动,不是一种强迫行为,而是自觉自愿的,这不仅发挥了集体意识的控制作用,而且个人也更加自愿地整合到集体生活中。

3.宗教强化集体生活的方式:宗教仪式。

第六节知识社会学

一、知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知识从哪里来?

二、涂尔干的观点:不仅宗教而且知识也是以来并反映他的社会基础的。整体如宗教是社会力量的体现一样,致使中的概念、分类甚至科学理论都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

三、各种表现:

1.时间概念产生于原始人的社会生活节奏。

2.空间观念来自于并反映了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空间分布。

3.等级观念一群体内的社会分化为基础。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等级观念是不一样的,就在于家庭生活中成员分工不同,他们在维持家庭当中的作用不同。4.力量观念是建立在集体对其所有成员施加的强制力量的主观意识上的。5.因果观念也是从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中产生的。

第七节《自杀论》

张院长的社会问题研究中已经讲过了自杀现象,我们这里就不多作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可能他更多地是按照“问题解决模式”来讲解的,就是分析问题的表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原因和问题的解决。而我们这里,要从他的社会学方法论和社会学理论出发来理解他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比如我们再看自杀论的时候,更多的要考虑,他在研究过程中是怎样把自杀现象作为社会事实来看待的,又是怎样贯彻它的社会事实的研究程序和研究原则的,还要考虑他是怎样用他的核心概念来解释自杀现象的:社会团结或者社会整合对自杀的影响,集体意识或者社会规范对自杀的影响等等。

第四章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

二、学习目的:从学术的角度,关注研究视角和社会理论

三、学习方式:讨论

四、社会学方法论

1.学科论:人的认识对象包括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思维世界,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或者客观实在;学科的本质就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实在做出正确反映。2.知识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马克思把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成为真理,又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第一章 1、概述: 是什么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⑴定义:做什么核算和监督(基本职能) 怎么做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工具) ⑵特征: 1)以货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信息有专门方法 会计分析方法(财务管理) a、分类:会计检查方法(审计) 会计核算方法 b、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 设置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7成本计算 登记账薄 财产清查 编制会计报表 核算 c、基本职能 监督

3)核算:确认、记量、记录、报告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a、特点核算发生事中、事后 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 4)会计的本质: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对象(资金运动) a、定义: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b、工业企业会计对象 银行存款 资金的调整与退出 库存现金机器设备库存现金 工业企业:供产销 商品流通业:供销 二、会计要素: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6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资产: 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a、定义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 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流动资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b、按资金运动分: 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形态基本保持不变的(注:商誉不是无形资产) 2、负债:

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a、定义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a、分类 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1年以内) 按流动性分 非流动负债(如:长期借款 1年以上) 3、所有者权益 a、定义:资产扣出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b、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c、内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又称留存收益)备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反映企业在某特定日期或某一时间点财务状况的报表 4、收入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 a、定义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都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a、范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度资产的使用权 主营业务收入 b、分类 其他业务收入 备注:为客户或第三方代收的款项不作为收入处理. 5、费用

傅鼎生民法总论笔记

学习民法的方法: 一、从概念着手,把握含义。 1.不望文生义 2.了解定义的源头:法律不会为每一个现象都作规定,以定义可以推出。 3.辨析疑似,分清异同:每个概念都对应一定的制度。概念混淆等于制度混淆。 例: 出生:产妇生下死胎,不为出生。为何? 母亲生下活婴,入暖室三月,死,单位以其未有户口而不予报销费用,公安局以其已死而不予上户口。 母亲难产而死,婴儿随后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婴儿继承。若婴儿先于其母死亡,则母亲之遗产由其父母继承。 “意思表示”:内心追求某种法律后果的表示,而非单纯的内心表露。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代理与代表。 二、把握每一项制度,掌握制度为何产生。既要把握“然”,又要把握“所以然”。 例:继承关系中,死亡顺序。一家三口,丈夫甲,妻子乙,子丙。甲有父,乙有姐。若一家同时遇难死亡。若死亡顺序为:甲、乙、丙,则遗产由甲之父继承,若死亡顺序为甲、丙、乙,则由乙之姐继承。 若无法证实死亡顺序或确系同时死亡,则认定没有继承人者先死。 为何如此规定? 答曰,若不如此规定,则会发生全部死亡后财产无人继承的情况。法律规定,财产无人继承,则作为国家财产。如此规定,表明国家不要私人遗产。 三、善于融会贯通,把握体系。 第一章 民法的地位:基本法,效力仅次于一级大法——宪法的一种二级大法。对民事领域进行抽象、一般的规定。 民法的语源:源于古罗马“市民法”,但大量制度源出“万民法”。公元3世纪之前,市民法调整罗马公民间关系,万民法调整涉外关系(被征服者亦为外人,即使生活在罗马土地之上)。万民法更客观的从商品交易的特征出发,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摆脱了市民法本土、等级、宗教的羁绊。 汉语语源:日本之《民法》,清朝之《民律》,民国之《民法》,新中国尚未制定。 民法的概念: (1)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 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在某些法律关系中) (2)定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解:财产的条件: 一、具有效用(使用价值) 二、具备稀缺性 三、能为人所支配、控制 四、具有合法性 (3)民法的特征: 1. 调整平等主体间社会关系:甲.调整社会关系。乙.调整平等关系。 2. 调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涵盖了一切关系。 3. 凡调整如上关系者皆为民法:即调整以上一切制度。 民法调整的对象之种类: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会计基础必背知识点整理教学内容

会计基础必背知识点 整理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 (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朱庆育民法总论笔记

第一章民法基础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起源 自然法适用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万民法是人类一体适用的法律,市民法则是专属罗马市民的法律。 有学者主张,翻译为市民法,以此传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野的观念,同时表达对于私权神圣的尊崇。但可能会将原意中的身份立法含义带入啊,这是不应该的。 二、调整对象的学说 苏联民法认为民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法律,两个一定理论。 佟柔认为是调整社会主义商品关系。 三、公法与私法 利益说隶属说主体说 利益说:乌尔比安提出公法事关罗马国家秩序,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但是社会保障法等公法实际上是关于个人利益的。而一些亲属法则关乎伦理,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另外以利益为判断标准,可能会导致一切法律皆公法。比如说德国纳粹的法律理论宣称,所有法律均是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工具,因此私法亦是关乎公共利益之法,与公法别无二致。 隶属说:认为公法法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具有隶属性,但是它有不足,因为像一些看似平等的,其实它是公法,比如说国际法,像一些看似部平等的,它却是私法,比如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的隶属关系,它并不平等,但却属于私法主体。

旧主体说认为主体只要一方当事人是公权力人,那就会形成公法关系。 新主体说融合了融合了隶属说和旧主体说,当公权力者以公权力担当人的面目出现时,形成公法关系,否则即为私法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提出了第三法域的主张,即将劳动法经济法婚姻法等一些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社团法以及一般交易条件法归入第三法域,其共同特点在于当事人对于法律关系的建立受到约束,但自由度较之公法领域为大。 卡尔森则主张公法私法一元论,也就是说公法和私法的区别仅仅只在于创制方式不同,但本质上它作为一般规范都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因此公法和私法具有一元性。 *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 作者认为民商合一虽然是立法趋势,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本土,因为我国的市场准入条件是很苛刻的,所以不应该说商人地位已经不再特殊,把理想当做现实,民商合一会导致将民法人与商法人等量齐观,从而提高民法人的注意义务的结果。一方面成为商人,需要克服层层的法律与行政障碍,另一方面又以商人的行为标准加入民法人,这样的民商合一并不可行,同时也会影响具体规范的设置,比如合同法196条和合同法211条一个规定了借款合同需要付息,另一个规定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如果没有明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那就不支付利息。前者其实是一个商事规则,后者则是一个民事规则,其实是将民法规则变成了一种特别法。 第二节民法总则编 *总则公因式的提取 法律规范虽然事关生活关系,但并非意在描述生活关系,而是为生活和关系提供特定的规范评价,它的逻辑结构包括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两部分,那么公因式的提取标准或者是法律效力或者是构成构成。如果采用法律效果标准,那么会导致关于法律效力的规定汇集成总则。分则则规定各项具体的构成事实的结果。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则采用了双重标准。

外国文学史复习上(笔记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基本内容: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①在神话的故事中,讲到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神的日常生活等。 ②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远古社会生活和部落中杰出人物时创造出来的。英雄实是部落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因受人们的崇拜而被神化,如伊阿宋取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等。 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1)、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eg: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 (2)、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eg: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3)、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希绪弗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 古希腊神话的价值和影响。(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是后世创作的源泉。) (1)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素材。(2)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维德《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二、古希腊文学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什么特点? (1)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时期,史称“大移民时代”,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奴隶制发展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学理论 (4)第四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三、古罗马古罗马文学的地位、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成就? 地位: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戏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是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点:具有理性精神、集体意识和庄严崇高的气质,精神与情感世界相对贫乏,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成就:(1)共和时期:(公元前240~公元前30年)埃纽斯“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首先繁荣,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双生子》、《一坛黄金》,喜剧诗人有泰伦斯《婆母》 (2)黄金时期:(公元前100~公元17年)西塞罗卢克来修《论自然》, “三大诗人”: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奥维德《变形记》贺拉斯《诗艺》(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寓教于乐) (3)白银时期:(公元17~130年)长篇小说有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长篇小说;普鲁塔克的散文《希腊罗马名人传》;卢肯的史诗《法萨利亚》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但它又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

会计基础重点知识点汇总

会计基础重点知识点汇总 1、会计计量:会计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计量尺度包括: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货币量度。 2、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就是会计主体,例如: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 3、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4、会计监督包括:参与经济决策、预测经济活动、监督经济过程、考核经营业绩等方面。 5、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 6、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1.服务对象不同2.处理依据不同3.处理时态不同4.计量单位不同5.质量标准不同。 7、会计作账的基本前提:1.会计主体2.持续经营3.会计分期4.货币计量。 会计核算四项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具体地说: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8、会计作账的基本制度: (1)权责发生制:凡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应当负担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记入利润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收付实现制: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

9、两者的区别: (1)所设置的会计科目不完全相同 (2)在同一时期同一业务计算的收入和费用总额也可能不相同 (3)权责发生制计算出的盈亏较为准确,收付实现制计算出的盈亏不够准确 (4)“权”计算盈亏的手续比较麻烦,“收”比较简单。 10、会计要素的计量: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 11、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确实无法支付经批准转销的应付款项。 12、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 13、他业务收入是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销售或经营其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如销售材料、出租包装物和商品、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运输收入等实现的收入。 14、其他业务成本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出租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出租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 15、利润表的特点是1、根据损益账户的本期发生额编制2、属于动态报表 16、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账户式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一般根据科目发生额填制 资产按流动性有大到小顺序排列 根据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 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目金额,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科目及其有关明细科目在一定时日(报告期末)的期末余额编制的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 2011金可可民法总论课堂笔记(第一周)绪论 案例一:同学想在四期的蛋饼摊上买一个蛋饼(注意:这是一场同学与老板,蛋饼与饭团之间的混战~~~) ” 1、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老板:“好嘞。 Q: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成立, 法条援引:《合同法》13、21、25、130条 合同法第13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的方式。 第21条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第25条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第130条合同。 本案中,同学:“老板,买一个蛋饼。”是要约,老板:“好嘞。”则是承诺(其内容与同学的要约内容一致),并且该意思表示到达了对方,承诺生效,因此,同学与老板就蛋饼的买卖合同有效成立。 2、老板将蛋饼做好之时,谁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法条援引:《物权法》第30条, 物权法30条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本案中,做蛋饼的原料都属于老板,老板做蛋饼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当蛋饼做好时,该事实行为成就,因此,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3、(1)老板将做好的蛋饼放在手中,对同学说:“同学,你的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法条援引:《合同法》第133条 合同法133条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本案中,老板此时占有蛋饼,对其拥有完全的控制,且此时还没有将它交付给同学,所以,此时老板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2)同学伸手去接蛋饼,此时老板与同学各执蛋饼的一端,问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有必要吗。。。) 此时,老板与同学对该蛋饼共同共有。 (3)老板放手,同学一人抓着蛋饼,此时蛋饼的所有权归谁, 此时,老板已将蛋饼交付给了同学,蛋饼脱离老板的控制,同学占有该蛋饼,所以此时同学对该蛋饼拥有所有权。 4、老板问同学要4元,同学说:“不对,去年我来这里买只要3元。”老板说最近物价涨了,同学说:“不对,现在这附近其他的蛋饼摊上一个蛋饼也只卖3元,怎么就你的涨了,”老板说我就是涨了,你能怎么样~老板与同学争执不下。请问此时同学应付3元还是4元, 法条援引:《合同法》61、62-2条 合同法61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合同法62条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1.时期(填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 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 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 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 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 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 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 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

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 代表作家作品(填空) 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古典时期 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 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2.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显示出了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3.古罗马崇尚武力,对人的力量的崇拜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的追去,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风格更庄严和崇高。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依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式的文化范畴。 4.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地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 三、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1.概念:《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荷马的诗人所做,故称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两部史诗: 1)《伊利昂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2)《奥德修纪》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3.人物形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赫克托耳:英雄主义富有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会计基础知识点汇总

会计基础 第一章 %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综合地核算与监督,并向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属于管理范畴。 %会计的基本特征: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 %会计的职能: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评价经营业绩,预测经济前景 %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或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并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信息的功能。(反映职能) 5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 3项工作:记账,算账,报账 7种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 除事后核算,还包括事前核算(经济预测,分析和参与经济决策)事中核算 会计监督: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及考评等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所实施的审查,促使经济活动按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控制职能)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特定主体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工业企业为例: 资金的投入: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债权人投入的资金 资金的运用(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以生产过程为核心的供应,生产,销售的循环与周转资金形态一次转变: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结算资金—货币资金资金的循环:从货币资金形态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 资金的周转:资金周而复始地循环 资金的退出:偿还债务,上缴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经法定程序减少资本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是指应当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事项。 %经济业务事项:各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 经济业务:又叫经济交易,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购买固定资产) 经济事项:企业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无形资产摊销)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会计控制的重点)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外国文学史笔记(打印)

外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 一古代希腊文学。(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代表作: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抒情诗中琴歌成就重大: 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独唱琴歌代表诗人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 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代表作《胜利颂》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几次著名的战役后,出现了正式的历史著作。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 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主要成就: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重点笔记总结

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重点笔记总结(考试高频考点) 1、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确实无法支付经批准转销的应付款项。 2、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 3、他业务收入是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销售或经营其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如销售材料、出租包装物和商品、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运输收入等实现的收入。 4、其他业务成本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出租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出租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 5、利润表的特点是1、根据损益账户的本期发生额编制2、属于动态报表 6、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账户式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一般根据科目发生额填制 资产按流动性有大到小顺序排列 根据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 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目金额,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科目及其有关明细科目在一定时日(报告期末)的期末余额编制的 资产负债表根据总账科目余额直接填写: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利息、应付职工薪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根据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写的有:货币资金、存货 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应收、预收、应付、预付 总账+明细:长期借款 总账+备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其他应收款 7、应收账款=两收明细借方余额-坏账准备 预收账款=两收明细贷方余额 应付账款=两付明细贷方余额 预付账款=两付明细借方余额-坏账准备 8、凡是明细账一般使用活页式账簿,以便于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添加空白账页。订本账——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9、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中,其账簿的设置与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基本相同的。 10、不属于账户的的基本结构具体内容的是原始凭证编号,而是记账凭证的编号;账户的作用:将会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记录,为算账、报账等提供基础条件。

司法考试笔记民法总则

第一部分民法总则 第一讲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四类:①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②法人(包括中国法人、外国法人)。③其它组织。指依法成立,但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它组织。例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分公司等。④国家。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①物。物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人力所能支配并且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 ②给付。给付是债权债务关系的客体。给付是按照债的本旨应当履行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③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作品、计算机软件、专利、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商标等工商业标记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④人身利益。生命、健康、名誉、姓名、肖像、隐私等人格利益以及亲属间的身份利益是人身法律关系的客体。 ⑤权利。权利质权、以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客体的抵押权。 【真题回顾】(2008-3-1)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二、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1.自然事实 自然事实,指人的行为以外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 (1)状态。指某种客观情况的持续。例如,善意、恶意、人的下落不明、精神失常、对物继续占有、权利持续不行使、战争状态、封锁禁运等。 (2)事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人的出生、死亡、不当得利、时间的经过、自然灾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均属事件。事件分为:①绝对事件(不是由人的行为而是由某种自然原因引起的事件);②相对事件(由人的行为引起,但它的出现在该法律关系中并不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例如:继承人杀害被继承人这一法律事实,对其导致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法律后果而言属于行为;对其导致继承开始的法律后果来说则属于相对事件。 2.行为 (1)合法行为 合法行为,指符合民法规定,至少不违反民法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行为。合法行为包括三种: ①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直接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民事行为。 ②准法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虽包含着意思表示,但该项意思表示并不直接追求也不能直接落实所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