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理整理

文学原理整理
文学原理整理

导论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部分。文艺学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美国当代著名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文学是以下四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以此为基础,文学理论规定了四个方面的任务:

①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的创作过程及其规律与特点

②文学作品构成论:或者叫做作品本体论:研究文学作品里面存在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

之间的关系

③文学接受论:研究接受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④文学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与人类其他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区别开来的性质与特点。

?文学理论拥有自己品格的表现:

①历史性。决定文学理论性质与基本面貌的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一定时代的文学实

践,一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②倾向性。一方面,文学具有倾向性,作为文学实践经验总结的文学理论,也不可能不

带上倾向性。另一方面,文学理论不可能在自身的范围内形成,它必然要以一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受到一定人群的观点情感的影响,而这些世界观、方法论、观点情感也都是有倾向性的,这也决定了文学理论必然有倾向性。

③实践性。一重含义是指文学理论实在文学实践中产生的;第二重含义是,文学理论必

须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并随着文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童庆炳先生在《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一书中,根据艾布拉姆斯的“宇宙、作品、艺术家、欣赏者”文学四要素理论,把历来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看法归纳为六种观点,即:强调作品与宇宙关系的再现说,强调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艺术家心灵关系的表现说,强调作品本身客观“自足体”的客观说,强调观赏者,将作品看成观赏者的体验的体验说,强调宇宙,把自然、现实当成作品自身来看的自然说。他认为这六种文学本质论都有自己合理的一面,但也有诸多不足,不能为我们完全采用。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1.意识形态概说

?上层建筑的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道德、艺术(包括文学)等。

?意识形态具有以下两种基本的规定性:

首先,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

2.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两种基本规定性:首先,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文学具有思想倾向性和情感倾向性。

3.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中最为远离经济基础的部分之一,在社会结构中有特殊的地位:

经济基础对它的制约和决定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中心环节,这些中心环节不仅有政治法律制度、社会心理,而且有同属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等。

②文学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往往要经过这些中心环节。而在经济基础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之外,文学还要同政治法律制度、社会心理以及意识形态的其他部分,产生各种复杂的关系。

?文学的意识形态有其复杂的一面。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文学的意识形态有隐蔽性的一面。

②温馨家们不一定人人、时时都是自觉地意识形态生产者,他们在创作时,有时很少甚至没有意识形态的考虑。读者的情形大致也是如此。

二、文学的审美性质

?文学审美特征三个方面:

①形象性。以诗意的、感性的形式把握世界,这种诗意的、感性的把握世界的形式,也就是艺术形象。形象性是文学艺术最鲜明的审美特征。

②情感性。情感性是艺术的内在标志。艺术的情感性把握:首先从创作的过程来看,情感是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其次,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各类艺术或各种艺术作品的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艺术作品的内容都离不开情感;再次,从艺术接受来看,艺术效果的产生都是通过情感的感染作用来实现的。

③虚拟性。首先,语言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形态。其次,即使是这表现形态,总是很难原封不动地进入文学作品,作家总是要对它进行加工、改造、补充、升华,甚至构想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

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②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文学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艺术门类的划分

以艺术形象的感知为标准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想象艺术

②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③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为标准:静态艺术、动态艺术

④以创作主体与生活的关系为标准: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

⑤以艺术的社会功能为标准: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

以艺术构建形象的手段和使用材料为标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2.语言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

?语言艺术的特点:形象的间接性;表现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长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①?形象的间接性: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形象不能直接作用域欣赏着的感官,不能由人的感

官直接接受到。第二是指形象的模糊性与多义性。

?②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语言是心灵的直接现实;跟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较而言,如绘画、雕塑等。

?③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语言为什么能表现生活,塑造形象

从两个方面讨论:

①语言能否表现生活——从本质上看,语言并不是思维着的头脑或者说理性的产物,而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抽象和升华。从总体上看,语言是对生活的凝集雨反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语言;

②语言能否正确的表现生活——人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的。

?语言如何表现生活,构建生活

语言是普遍一般的额、线性排列的、透明的,而形象是具体的、空间延展的、不透明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鸿沟。

三个方面探讨这条鸿沟的过渡

①语言的普遍一般性与形象的具体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

②语言的线性排列与形象空间延展之间的矛盾与解决

③语言的透明性与形象的不透明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

第四节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审美愉悦功能、认识功能、思想启迪功能三个方面。

第二章文学形象及其审美形态

?在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历史阶段:17世纪之前,以贺拉斯、布瓦洛等人为代表,重视类型概括,强调典型的普遍性与共性,可称之为典型的类型化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开始逐渐转向重视个性特征概括,形成个性典型观占主导地位的“个性特征说”;19世纪中叶之后,歌德、黑格尔等人均用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统一的观点来阐释艺术典型问题,使西方典型理论走向成熟。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典型的特征:

①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内涵。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会停留在对一般社会现象的描绘和揭示上,总是试图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性格内涵;

③具有独特、诱人的艺术魅力。

?典型环境:指能够反映典型人物活动的一定时代本质特征的环境,它既是作品中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同时也值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人物性格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典型环境又要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才能展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意象的空间。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

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特点:用主客一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宇宙人生的丰富意蕴。类型: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按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我之境:王国维认为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第三章文学作品的构成

?题材:广义题材是指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如工业、农业、军事、历史等;狭义的题材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所讲述的东西,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提炼和改造而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现象,它是文学作品内容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生活形态本身。

?题材与素材的区别:素材是作者在生活中累积的还没有经过作家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但素材还不是作品的内容构成因素,只有经过作家的提炼和加工改造,素材才可能转化为题材,成为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部分。

?提倡题材多样化的原因:

①这首先是作家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条件的差异性决定的。

②其次,这也是由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决定的。

③只有做到题材多样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审美需求。

?题材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人物:人是一切文学描写的中心,也是题材的中心,分为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心态型人物。①扁平人物:性格特征比较单一、鲜明和缺少变化。如《三国》中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勇”、刘备的“仁义”等

②圆型人物:性格丰满复杂,立体感强。如哈姆雷特、浮士德、安娜、阿Q、宋江等

③心态型人物:指那种着重展示精神体验和心理过程的人物形象。心态型人物不以性格和行为的独特性吸引人,在性格特征表现方面常常比较模糊,但对人物的心理展示常常非常深刻和细致,很能揭示人物独特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所以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功效。如卡夫卡的《变形记》

情节:情节是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也是作品题材的重要构成因素。

情节的意义不仅在于表现人物性格,也在于展现人物心理。情节的构成主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形象体系所显示出来的主导思想和主导情感,它是文学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是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核心和主旨。

主题的构成:

?①情趣流露层

?②情感评价层

?③审美观念层。

?文学作品主题的统一性和多义性

统一性:文学创作中,作家总是以他的艺术构思相对集中的考虑统摄他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文学作品作为作家艺术思想思维的产物,也总是要相应的体现作家的创作意图,表现出相对

集中统一的情感思想意蕴,这就是文学作品主题的统一性。

多义性:主题的多义性是指对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方面去把握,因而也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

?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蕴表现具有客观性:主题意蕴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与主题多义性密切相关的问题,既然作品主题不能等同于作家创作意图,主题通过形象体现出来,那么主题意蕴的客观性也就不可避免。主题意蕴的客观性,就是说,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主题意蕴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意图完全一致的,有的并没有为作家自己所认识和领会,它还要从接受者方面看,是接受者通过文学形象所发挥出来的意蕴。

?在叙事文学作品和戏剧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分为叙事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两大类型。

①叙事人语言:是指真个作品的叙述人身份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作者用来叙述事件、描绘人

物和环境,乃至直接就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抒发感慨和进行分析评价的语言。

②人物语言:是作品中人物以自己身份所使用的语言,它包括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等。

①叙事人语言功能:将作品中的各个因素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性格以及心理和意识活动。

第四章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的区分

①二分法:中国古代将文学分为“文”和“笔”两类;

②欧洲三分法:是将文学分为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种;

③中国现代的四分法:是将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

?文学体裁的特点:

①稳固性:每一种文学体裁一旦形成并被约定俗成的加以运用,它就以一定形式规范和基本

原则被固定和集成下来。其中的核心元素会在它衰亡之前一直被保存。体裁稳固性的第一个表现是它的规范性,第二个表现是适应性,第三个表现是继承性。

②变异性:是指在体裁核心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其局部特征被修改、补充、丰富、扩展的特点。表现之一是新元素渗入到已有体裁中,表现之二是新体裁的出现,之三是旧体裁的消亡。

③相对性:文学的历史存在是丰富多彩的,并且文学处于永远的发展之中,所以文学体裁的存在只是相对稳固的,它的分类也只是相对的、大体的,而不能被绝对化。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歌的基本特征:

①诗句的分行排列;

②强烈的抒情性;

③形象创造的特殊性;

④语言的音乐美;五,

⑤独特的语言结构。

诗歌的分类:叙事诗和抒情诗、格律诗和自由诗、散文诗、民歌。

?散文:作为文学而言,散文严格地说是散体文学。但在历史上,散文不仅包括韵文、骈文之外的文学,也包括韵文之外的一切文章。

?小说:小说是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生活场面,以构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利用背景交代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虚构性叙事文体。由此定义可以看

出,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

?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几个主要阶段:第一部小说始于战国时期的《燕丹子》。此后有魏晋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代表作有《搜神记》。到了唐代小说文言短篇小说“传奇”,从魏晋的“无意做小说”转为“有意识做小说”,出现了问题的自觉,代表作《枕中记》。到了宋元时代,是话本小说的高峰期,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小说的特征

①具有一定长度的虚构叙事。虚构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虚构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质特征。

②人物成为描写的中心。

③连贯完整的情节系列

④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小说品类

①长篇小说,一般10万字以上

②中篇小说,通常3~5万字之间,至多不超过10万字

③短篇小说,几千字至三万字之间

④微信小说,又叫“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是指几十个字、几百个字到一千多字的小说。

?戏剧:戏剧是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艺术手段,现场表演故事、反映生活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

?西方戏剧:第一个伟大的戏剧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戏剧时代,代表人物有三大悲剧作家以及其作品;其次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代表人物悲剧家高乃依、拉辛;19世纪以来命题有易卜生、萧伯纳、布莱希特等。

?中国戏剧:始于先秦,南北朝时期有了雏形,宋元之际得以成型,出现了宋元南戏和元杂剧,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代表人物有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其后到了明清的传奇剧,是中国戏剧的第二个黄金期,出现了汤显祖、李渔等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

①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②以对话为主、富于动作性的戏剧语言

③适应舞台时空的戏剧结构。

戏剧台词创作应该达到的要求:

①台词应该口语化和个性化;

②台词不宜长,应该精练、晓畅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台词应该具有动作性。

?悲剧基本性质:

从情境言,悲剧冲突是正面品质与反面力量之间的对立,是敌对势力与主题抗争之间的矛盾;

②人物言,悲剧主人公常常是正面人物,要么是英雄,要么是有正当合理要求的小人物,所有悲剧包括英雄式悲剧和小人物悲剧;

③从结局言,悲剧是抗争而未能取胜,通俗的说,悲剧是丑“暂时的”“表面的”打败美;

④从价值言,悲剧虽然有肉体的毁灭、抗争的失效,但抗争和控诉本身见证精神的崇高,具有启迪和引人深思、激人变革的社会效应和个人效应;

⑤从接受心理言,接受者心理轨迹不是直线的二十曲线的,总是从“痛感”转入审美快感。

?喜剧特点:

①从情境言,喜剧是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的错置或反差,而且常常是内容渺小而形式严

肃,表现手法上就是误会、夸张等。

②从效果言,喜剧是笑,是轻松愉快而非颜色凝重。

③从人物言,喜剧人物一般是小人物,分为两类:主要的一类是受人嘲笑、讽刺的否定性人物,如阿巴贡、夏洛克;另一类是巧妙、乐观的对待反面力量的正面人物。

④从结局言,如果说杯具是丑的表面上打败美,喜剧则是美轻易的战胜丑。

?影视文学:

电影:是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感性直观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基本类型: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部类。

电视的独特性表现:

①由于荧屏小,清晰度差,难以表现大场面,故镜头多用中近景。

②电视具有介入性。

③电视强调即时性、现场感和迅速性。

?蒙太奇:镜头的分切和组成

?影视艺术的特征:①影视是博采众艺的综合艺术。

②影视最基本的艺术语言是镜头和蒙太奇。

③影视形象是动态的直观形象。

④影视是逼真性和假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影视文学的特点:

①塑造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

②刻画有表现力的行动。

③选取精练晓畅的台词。

第五章文学的创作

?文学创作的客体:包含两重涵义,其一是纯粹的自然界,它当然属于文学的表现对象,寄寓着和象征着主体的情感,可以生成为审美符号,同时,自然至少可以作为文学叙述的场景,是人物和故事的空间依托,构成文本的基本元素。其二是包括自然场景在内的所有现实生活,它当然包括以人为中心的所有社会形式和社会活动。

?现实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现实主义潮,二是现实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现实主义发展阶段:

①古典的朴素现实主义。这主要是指从古希腊、罗马一直到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文学中具有

的现实主义因素的作品。它可以说是缺乏自觉意识的现实主义。如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喜剧等。

②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的现实主义。这是西方现实主义起点,开始具有自觉的现实主义创作意识。代表人物:卜加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笛福、菲尔丁等

③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欧洲中叶出现的一股强大的文学流派和思潮,也被人们公认为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如司汤达的《拉辛和莎士比亚》。

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随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无产阶级文艺实践所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和原则,产生于20世纪的俄国,代表作是高尔基的《母亲》。

?现实主义的特征:

①现实主义文学的首要特征是它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②现实主义关注现实,关注人生,要求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但不是不要作家表现自己的主观倾向性和理想,只要要求这种主观性和理想的表现深隐在对客观对象的描绘之中。

③现实主义注重写实,追求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的统一。

?自然主义: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与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原则,追求纯粹客观。广义的说,具有自然主义因素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也是普通存在的,人们一般把那些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轻视现实主义的典型概括。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的描摹自然,对生活现象作表面描绘和记录的作品称之为自然主义。狭义的说,自然主义是指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的、以左拉等人为代表的一种文学思潮和运动。

?自然主义特征:

①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以孔德伟代表的实证主义。

②自然主义用生物学、病理学的观点看待人,把人当作生理学、病理学研究的对象。

③自然主义作家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写作。

④自然主义强调和夸大细节描写的作用,以琐碎的细节描绘代替典型的刻画。

?浪漫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浪漫主义思潮,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形成和发展:“浪漫派诗歌”最初是用来指阿里奥斯托和塔索的作品,以及中世界的传奇,后来则成为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属于。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品,中国古代李白的诗,《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欧洲古希腊神话,代表人物如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方法和思潮运动,则出现在18世界末19世纪初的欧洲,它被视为对古典主义的反动。代表人物有雨果、乔治·桑、拜伦、雪莱、席勒、歌德、海涅、华兹华斯等。

?浪漫主义特征:

浪漫主义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就是理想主义的精神。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神仙世界等

②与理想主义精神相联系,浪漫主义文学塑造人物,也是通过理想化的手段,把人物理想化。如《西游记》中上天入、除妖降魔、无所畏惧的孙悟空。

③浪漫主义向往和追求生活的理想,这种理想源于作家、艺术家的心灵。如:《离骚》其情感制热深沉、奔放不羁。

④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家多采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如李白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象征主义:主张通过象征、暗示、对比和联想表现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与哲理。

?象征主义形成和发展:象征主义也可以说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创作方式和原型。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那些重哲理禅意、重寄托、重比兴的诗词创作。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西方的象征主义不像中国古代文学这么普遍,但也已存在久远。如《圣经》,但丁的《神曲》等。

?象征主义基本特征:

①寓意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意义都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主义则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

寓意性。

②间接性和暗示性:象征主义寓意表现具有借此说彼、假象见意等特点,就是通过间接和暗示的方式来实现的。

③朦胧多义性:一种美的风格表现,大大激发了文学艺术创造中直觉与体验的成分,为读者留下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促使读者积极的体验和思考,探寻艺术作品丰富的言外之意。

④意象的客体呈现:避免了诗的浅显直露,使诗的语言更含蓄,更富于韵味,更专注于人的内心。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发展到20世纪中期之间的一种文学潮流,是现代西方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主要是指以非理性主义为标志的各种文化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学流派。

?现代西方文学兴起于何时,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罗吉·福勒认为它“是从法国象征主义开始?是发端于颓废派?抑或是从自然主义解体而来”。我国较常见的看法是认为唯美主义和早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产生,是现代主义的萌芽,爱伦·坡和波德莱尔等人被公认是现代派的远主。

?唯美主义: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最初起于诗坛,后渐于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

?表现主义是紧随象征主义而起的一个现代主义流派,它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中心,最初源于绘画,后扩展到文学。表现主义鼎盛期是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代表人物有卡夫卡、斯特林堡、奥尼尔等。其创作方法的特点:力从主观出发,开掘文学对象的本质;舍弃细节描写,追求艺术表现的抽象化;大胆采用梦幻、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异化的人生和现实。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在达达主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家布勒东,他曾于1924年、1930年、1942年三次发表超现实主义的宣言,系统地提出超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超现实主义深受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倡导“下意识写作”。超现实主义还非常重视对幻觉和梦境的表现。还倡导“集体写作”,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揭示和发掘潜意识的奥秘。

?存在主义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思潮,它也是欧美现代派文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有萨特(《恶心》)和加缪(《局外人》)等人。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世界是虚无的,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不由自己选择的,所以人生最大的课题就是选择。这种选择是绝对自由的,是不受外在世界和外在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理性规范干涉的,人应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存在主义哲学所关注的人的生存和命运,不过这里所说的人是个体的人,存在主义是以个体的存在和个体的感受为出发点的。?荒诞派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戏剧上,代表人物有贝克特,尤奈斯库等。其主题“是人类在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里苦闷”。从哲学上讲,荒诞状态是个人与其生存环境的脱节,它来源于理性原则和客观现实的不相容性。世界的荒诞,人生的无意义,在荒诞派文学中达到极致。从艺术形式方面看,荒诞派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程式,不在以文学剧本和对白为基础,而是依靠演出本身、舞台道具、和人物形象来取得效果。大胆的夸张变形和直喻、象征,也是常见的手法。尤奈斯库称他的作品为“反戏剧”正道出了荒诞派戏剧这一特点。

?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股创新浪潮。新小说的共同之处,就是强烈地反对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创新,认为小说要建立新的形式。新小说派也被人们称为“反小说”,它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作为为小说的中心,认为人物只是表现某种心理的临时道具,它试图打破传统小说的时空顺序而创造新的小说结构。注意语言的创新,主张采用“表明视觉和纯描写心的明确的词汇”而废弃人物化、性格化的语言,也是其突出特点之一。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布—格里耶、沙洛特、西蒙等。

?黑色幽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文坛兴起的一股潮流,代表人物有约瑟夫·海勒和托马斯·品钦等。主旨是表现世界人生的荒诞和不合理,不过他是采用悲喜剧结合的方式来表现。黑色幽默还善于用漫画式的荒诞手法塑造反英雄的形象,以嘲弄现实。夸张、变形、寓意和逻辑颠倒是其结构上的特色。

?意识流代表人物有普鲁斯特、伍尔夫、乔伊斯和福克纳等。重在开掘和表现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表现潜意识的心理活动。用时序的颠倒和融合、内心的独白和自由联想等手法来显示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段和技巧,开辟了文学创作新领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的特点:

①不再真实的再现客体,而是强调表现主体、自我。对客体任意变形。

②强调表现主体的本能和潜意识,重视心理的真实。现代派普遍重视直觉、梦幻、象征等手法。

③在艺术形式上强调创新,对传统多持否定态度。

?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①代主义文学是反大众文化的,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将自身融合在大众呢个文化中,取消高等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

②现代主义文学重视经典,后现代主义文学则不再提供经典作品所具有的意义。

③现代主义文学不满生活现实,注重表现心理现实,对现实作深度描写,而后现代主义则对生活持认同态度,对生活现实平面化、图解化的处理。

④现代狐疑追求时间的无限与永恒,后现代主义则将时间碎片化,更关心当下与偶然性的时间体验。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文学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构成因素:情思、识度、格调、趣味、气势、韵致。

①情思:风格构成的重要因素。指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饱含着作家情感的思想,它是作家对

社会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发现。

②识度:与作家情思紧密相连的因素,指认识的力度和深度。

③格调:是作家人格和人格理想哎作品中的反映,也是风格构成的重要因素。

④趣味:风格构成的重要因素。

⑤气势:指行文的语言节奏和气势。

⑥韵致:主要是指作品语言的“韵味”。

?文学风格形成的主客体因素:

主体因素:创作个性(风格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客体因素:作品题材、体裁等诸多因素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

文学风格的类型:把握风格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①时代风格:就是作家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美学风貌。

②民族风格: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地域和生活,也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语言和审美趣味,这种民族的特点和差异必然反映在文学中,使某一民族的文学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这就是民族风格的基本涵义。

③地域风格: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区的作家在创作上锁形成的地方特色,它是某一地区的生活环境、民族风情、地域文化心理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第九章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几种文艺起源的主要学说

摹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摹仿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他的合理之处在于:首先,它揭示了史前人类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即人有一种摹仿的天性。其次,摹仿可能是人类最早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局限性:一是他虽然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将摹仿归结为人的本能和天性,却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和天性从何而来,为什么摹仿此物而不摹仿彼物,其间显然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因素和情感因素。二是,摹仿说只强调机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却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当然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

游戏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人物:席勒、康德、斯宾塞、谷鲁斯。游戏说试图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艺术发生的奥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于人们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游戏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本能冲动”或者“天性”,并且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冲动”或“天性”来自何处,这样就难以从根本上揭示艺术起源的真正原因。另外,“游戏说”过分强调艺术与劳动的对立,艺术与功利的对立,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巫术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雷纳克、萨罗蒙赖纳许、吉德逊。巫术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具有双重的意义,它既能够增加巫术效果的气氛、情绪与形象的逼真,又能够使这种摹仿的外观创造及情绪宣染将人们带入一种幻觉真实,从而导引出一种愉快的感觉,最终又使之转化为审美愉快,这是,这种愿与武术活动的形象与情绪就脱离了实用的、功利性的目的,获得了独立的意义,不再是巫术,而是艺术了。但是,如果将巫术作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不妥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艺术都与巫术有关。

表现说:

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艺术的起源,把人的心理因素作为艺术产生的根源。大致分为情感表现说和本能表现说。本能表现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20世纪法国美学家柏格森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劳动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

提出这一观点的两条思想原则:

①从意识与存在关系来看,人的意识的产生都以人的活动为前提的。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起源只能从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中去寻找。

②任何事物产生的原因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人类的生存活动是多方面的,但劳动是人类最主要、最基本的生存活动。

劳动说的理由:

①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为艺术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劳动的需要推动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③原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来源于劳动。

?文学发展原因:

个人决定论:把文学发展看作偶然孤立的事件,归结为少数天才个人随意创作的结果。

理念决定论:认为文学发展的因素是理念,是绝对精神。代表人物是黑格尔,他把美定义为

“理念的感性呈现”,由此出发,他认为艺术发展不同阶段是由理念显现的不同程度决定的。自然条件决定论:主要是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丹纳提出来的。他认为艺术的发展受制于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实际上从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种族特征等自然条件方面来解释艺术发展的。

我们认为,文学都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

1)从理论上看,其理论主要有三点:

①是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关系决定的。

②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根本关系决定的。

③是文学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2)从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来考察,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经济对文学发展起最后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导致了社会分工,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②经济基础决定文学的社会性质及其变化发展。

③经济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

?解释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

①经济对文学发展的作用不是直接的。

②经济虽然是文学发展的最后决定因素,但又并非唯一的因素。

③文学艺术的发展,除了有经济、社会意识的外因外,还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发展规律。?萌芽时期文学的特征:诗、乐、舞一体;文学与文章一体;口耳相传为主;神话、史诗与现实一体性。

?农耕时代文学特征:阶级性(阶级矛盾);区域性、民族性;审美化。

?工业时代文学特征:党性;商品性;现代性。

?高科技时代的文学:高科技与图像文化

图像文化特征: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逼真度增强、消解事物时空距离、消解接受主体差异性、深度缺失、受图形化商业诉求影响。

高科技时代文学存在必然性:

文化多样性发展基本规律决定的、人的创造性本质决定的、文学的特殊性决定的(想象性、深度反映现实、静观接受方式)

?网络文学定义与主要形式:

宏观:网络传播文学(含中微)

②中观:网络原创文学(含微)

微观:网络依存文学(最狭义)

特点:

网络文学是一种高自由度、大众化的文学;

②网络文学是一种高技术性文学;网络文学是一种形象建构手段多元化的文学;

网络文学是一种形式上多有创新的文学。

二律背反:

网络文学的自由与不自由;

②网络文学的规范与反规范;

网络文学的形象建构手段的单元与多元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著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 (二)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三)剖情析采 (1)创作论:《神思》—《总术》二十篇(《物色》提前) (2)批评论:《时序》—《程器》四篇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唐:强调文道并重,文从字顺,务去陈言; 宋:古文家文道观与唐基本相同; 道学家文道观重道轻文,认为作文害道。 三、论述(3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兴:意谓诗歌对于人们思想情感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联翩的想像。[想象力] 观:指通过诗歌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人民愿望,还包括赋诗者的品性、志向等。[观察力] 群:指诗歌可使人们借以交流思想,促进感情融洽,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例:孔子与学生间便是这么一个群体。[亲和力] 怨:意谓诗歌可以抒写不满,疏导人情。“怨刺上政”,批判现实作用,但要求“怨而不怒”。当然“怨”情并不限于政治方面。 孔子从“用诗”角度方论,其“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但其实精神却接触到诗歌的一些本质特征,如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果等。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体心灵的情感抒发功能;“观”“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说改造和发展了前人的见解,对诗歌的本质和功能作了更为全面、系统的阐述。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指出“兴观群怨”四者都是“情”的表现。尽管它们的表现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情”,是人们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事父、事君、草木鸟兽等)所触发的形形色色的感情的具体表现,这就深刻地阐明了诗歌的社会本质。 其二、王夫之还指出,兴、观、群、怨四者并不是各自独立无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兴中可观,观中有兴,群而愈怨,怨而益群,四者的配合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量。 其三、对“兴观群怨”作雅俗得失之辨。这就不是一般地讲“兴观群怨”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功能,而是对“兴观群怨”作审美价值的判断。 其四、诗人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鉴赏都与“兴观群怨”紧密相关。 总之,在王夫之看来,“兴观群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为配合,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故而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境况、经历来接受这种艺术感染。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1)出处 “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2)内涵 愤,怨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所以,司马迁对“发愤著书”的心理机制作了较深的探索和阐发。 (3)意义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

文艺理论第一章本章知识点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本节概述: 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课后资料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决定了其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也使得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等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做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3艺术生产论: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具有多重含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比较,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是指艺术生产是实际的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的生产是资本的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这种意义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中经常提到的。 我们应该从第一种和第三种意义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因为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真正理解和最终解释,这样就给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寻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它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中国的文学艺术学者也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期,从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的失误寻求从审美的视角来探讨文学的性质,同样也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式”或“审美反应”的结论,在这方面,蒋孔阳、李泽厚、钱中文、王元骧、王向峰、胡经之等学者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补充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形式的思想,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一、先秦 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 谓不朽。”(P14) 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 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 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 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 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4、虚静、心斋、坐忘。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 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二、汉代文学批评 《诗大序》:1、诗的产生和性质(P38,认为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情感)。“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于政治教化的关系。①诗歌是政治、社会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认为社会 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的内容、情歌和风格也不同。“故变风发乎情,止 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表示出怀念旧日良好 风俗和感叹当今世道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对于政治、社会的功用。“诗教说”: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易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的六义(P40)。“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对风雅颂的阐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资料之五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含混(ambiguity) 又译“晦涩”、“歧义”、“复义”。与“明晰”相反,通常指作品中的一种弊病,“也就是,当需要精确、明白无误的意思时,却用了含糊的或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然而,自威廉.燕卜荪发表了《含混七型》以来,这一术语在文学批评中广泛地用于表示一种诗歌技巧:使用一个单词或表现方法,表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意思、两种或更多大不相同的态度或者感情”。(.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燕卜荪自己在该书中下的定义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致,只要它使用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同含混有关;“基本的情况是:一个词或一个语法结构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他按照“逻辑和语法混乱的程度”罗列了含混的七种类型,“使含混程度一层层提高”。第一型:“说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它们却有几种不同的性质都相似。”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一诗句:“荒废的唱诗坛不再有百鸟歌唱。”鸟歌唱的树林被比作教堂中的唱诗坛是因为有诸多相似的性质,“由于不知道究竟应该突出哪一种因素,因此就有一种含混之感”。第二型:上下文引起数义并存,包括词义本身的多义和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如艾略特的诗句:“魏伯特老是想着死,看到皮肤下面的骷髅;地下没有呼吸的生物,带着无唇的笑,仰身向后。”第二句使用的分号作用不明,若相当于句号,第三句中的“生物”就是主语;若相当于逗号,“生物”就与前一句中的“骷髅”并列为宾语。“这微小的怀疑使这首诗的主旨——超越知觉的知觉——变得更加怪异。”第三型:“两个意思,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一词之中。”双关是最明显的例子。第四型:“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相互不一致,但能结合起来反映作者一个思想综合状态。”第五型:“作者一边写一边才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第六型:“陈述语字面意义累赘而且矛盾,迫使读者找出多种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相互冲突。”第七型:“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关于含混的诸多类型,罗吉.福勒把它们扼要地概括为:同音异义、一词多义、纯粹由于句法上的原因引起的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文学理论整理

学习资料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定义: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 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定义: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 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定义: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认识性 倾向性 实践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定义: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 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定义: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 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 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定义: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文学可以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 越自然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第一、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 身感受。第二、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的征服。第三、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的超越。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 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人们总是在文学中寻找理想,追求理想。 对人自我的超越。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美的文学可以陶冶性灵,启发幽思, 拓展心胸,塑造人性,完善人性。 情感性 形象性 超越性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间接性(非直观性)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 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和声韵美的特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