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考试

国际关系考试
国际关系考试

国际关系重点

1、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界社会现象

2、国际关系:各种国际行为体(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或个别重要人物等)之间,在某些国际问题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或文化等),通过某些方式(冲突、合作、放任或逃避等),在某些目的或利益(生存、权力、财富和荣誉等)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总和。

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心理领域

3、现实主义(realism):古典现实主义、新(结构)现实主义、古

典新现实主义

自由主义(nationalism):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4、世界体系:指以国家为主的行为体构成的、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运动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

5、世界体系的性质:现实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无政府状态

对无政府状态的准确理解《韦氏新大学词典》:

一是指没有政府和缺乏控制;

二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导致没有法律和政治秩序的混乱

和无序;

三是由于不存在政府而人人享有完全自由的乌托邦社会;

四是指单纯的缺乏秩序(与政治和政府无关)。

6、国内体系和世界体系的区别:

7、国际体系的构成要素: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国际规范

8、国际格局: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舞台上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力量(主要指大国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9、研究国际格局主要关注两个因素:

一是国际体系中大国的数量及实力对比,

二是大国之间所形成的战略关系。

10、决定国际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

11、世界舞台上其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力量称为“极”,“极”可以指一个国家,也可以指一个国家集团。

单极格局(一个体系大国),两极格局(两个体系大国),多极格局(多个体系大国)

12、战后的世界格局:(1)两极格局的形成

(2)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3)冷战格局的解体

13、前现代国家:国内政治学的角度,国家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带有相当抽象性的权力机构。

国际关系的角度,国家是世界体系和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掌握统治权力的政府代表该国在国际关系中行使权利。

14、西欧的前现代国家形式:城邦、帝国、中世纪的封建国家和城市联盟(汉萨同盟)、现代国家的雏形——君主国

15、东亚的前现代国家形式:邦国——春秋战国时期、帝国、中华帝国都自视为世界中心

16、前现代国家的特点:第一,没有固定的领土;第二,民众缺乏明确的国家概念;第三,没有一个垄断一切合法权利的政府;第四,最高权力来至天上,不在人民手中。

17、现代国家产生的内因

现代国家产生的外因

18、现代国家产生的标志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9、现代国家的要素:人民、领土、政府、主权

20、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

2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主权:(1)含义: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对外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2)特征:对内的最高性和对外的独立性。

(3)地位: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1)独立权:独立处理内政外交(政治独立,经济独立)。

(2)平等权: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3)自卫权:保卫生存和独立(防御,自卫)。

(4)管辖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管辖的权力。

22、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1)不侵犯别国,

(2)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3)和平解决争端。

23、国家利益:

概念:国家利益是指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是主权国家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国家利益不等于愿望,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没有阶级性,国家利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2)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

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4)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25、国家实力概念:国家实力(National power 简称国力),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力量以及对外部世界发挥影响的能力总和。它包括有形的物质因素和无形的精神因素,它既包括一国的现实力量,也包括一国的潜在力量以及转化为现实的机制。

26、实力的功能分类:

(1)政治实力:政治实力,主要指政府的动员能力和领导人的能力。

?国家政权性质、政治体制

?政治制度、政治目的

?政治思想、内外方针政策

?政府素质与领导组织、决策能力

?国民凝聚力以及国际政治环境等

(2)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即工业实力、农业实力、商业实力、金融实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实力等)

?经济体制与经济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值

?对外经贸关系

(3)军事实力:长期被视为国家实力的标志

?国防政策

?军事战略

?武装力量(战略/常规)

?防务开支

(4)科研能力:科研能力一般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科学研究,判断一个国家这方面能力的是该国在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项目上的获奖数目;二是科技发明,判断标准是国家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三是创新开发。

(5)国际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确定国际会议的能力。国际组织中的发起者、倡导者和组织者、一般地位多比较高,国际影响力也比较大。

27、实力的性质分类:国家实力也可以从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的角度来理解。有形力量是物质的、具体的、可触摸的,甚至可以计量的;无形力量是精神的、抽象的。

28、有形力量:国家的人口、领土、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是基本的有形力量。大量的人口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辽阔的领土面积也是国家重要的实力资源。地理位置在国力中的意义非常重要,以致出现了一门学问——地缘政治学,专门研究地理位置在提供国家权力优势方面所起的作用。自然资源对国家至关重要。

29、无形力量:一国的无形力量主要包括国民素质、国家凝聚力、科研能力和国际形象。

(一)国民素质:包括年龄结构、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和富裕程度等。

(二)国家凝聚力:国家凝聚力非常能体现国家无形力量的重要性。民族凝聚力能最大限度地使国家的物质资源运用到这个国家所追求的对外政策目标上。

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

(三)国际形象:国际形象是指国际社会公众对该国有形表象、精神内涵和国家行为及其结果的总体评价。

国际社会公众是认识和评价一国国际形象的主体,其认知分为国家有形表象、国家精神内涵和国家行为及其后果三个层面。

30、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的关系:国家的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是相互倚重、相辅相成的;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是互为基础,相互补充的;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之间存在着互动。

31、两种大国崛起:

(一)原发性大国:原发性现代国家,指这类国家的现代化源于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在长期社会变革中自发形成的现代国家。

(1)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国家内部,由于社会自身需要引起的国内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发展速度和节奏缓慢、渐进且稳定,源于这种模式是漫长的社会成长过程。

(3)从发展程序来看,原发国家大体经历了思想启蒙、政治变革和经济腾飞三个阶段。

(二)后发性大国:后发性现代国家,是指世界体系中那些由于受到外部冲击和刺激,本土原先的发展轨迹被中断,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社会和经济变革,转入由原发国家所开启的现代化轨道上来的现代化国家。

(1)发展动力的根源在于社会外部。

(2)发展速度和节奏往往是迅猛乃至激进的。

(3)从发展程序看,后发性大国大体都是“物质先于精神”、“军事先于经济”。

32、原发性大国与世界体系:首先,原发性大国是体系结构即世界格局的主要塑造者。其次,原发性大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体系中洛克文化的创立者和推广者。再次,原发性大国还为其他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树立了榜样。

33、美国:史无前例的超级大国

日本:日益“正常”的经济大国

俄罗斯:双头鹰的复兴之路

34、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武

苟能制侵陵,其再多杀伤?——杜甫

外交和防御不能相互取代,两者缺一必败。——约翰·肯尼迪

战争是外交的一部分,而不是外交的替代物。——克劳塞维茨

35、对外政策的核心手段:外交

在国家依靠实力实现国家利益的各种手段中,外交和武力是两种最基本的手段。外交是通过和平手段影响别国的行为以实现本国利益,而武力是通过暴力手段强制改变别国行为以达到对外政策的目的。但是外交和武力这两种手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的。

36、外交(diplomacy)的含义:各主权国家通过和平方式为捍卫和促进国家利益所进行的官方往来活动。

广义的外交,指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目标,运用国家实力,通过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和解决国际问题的方式。狭义的外交是指外交官的业务和技术。

37、外交的功能:

第一,处理冲突。

第二,交流信息。

第三,解决两国或多国政府之间的问题。

第四,就特定的问题、条约和协议进行谈判。

第五,贯彻执行本国的对外政策。

38、早期外交的特点:

一是精英主导,二是秘密外交,三是双边外交。

39、现代外交:(一)多边外交(二)首脑外交

(三)公共外交(四)经济外交

40、武力使用的形式和等级

(一)外交的后盾(二)口头上的武力威慑(三)间接干涉(四)武力干涉(五)直接行动

41、国际法对战争行为的法律限制:第一是限制使用极端残酷的武器,第二是限制生产和使用生化武器,第三是禁止以平民或民用物体为攻击对象,第四是对战俘和非交战人员的保护。

42、对外政策的涵义:对外政策是国家决策者为实现国家利益所规定的特定目标而制定的处理与他国或其他国际行为体关系的战略和行动方针。国家利益是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生存和发展所要满足的各项需要。不同的国家对国家利益的界定不同,所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外政策。

对外政策(Foreign Policy)的含义:为服务于国家利益而制定的能指导国家对外行为的准则或行动计划。

43、对外政策的内容:把国家利益观念变成具体的目标;判断同政策目标有关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评估实现所期望的目标的国家能力;制定运用国家力量实现国家目标的计划或战略;定期回顾和评估政策的实施过程。

44、对外政策的核心:在对外政策中,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研究

的核心问题。因为它是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国家利益决定了对外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实现了国家利益是检验对外政策成败的标准。因此,对外政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确定国家利益的内容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

45、对外政策的类型:(1)扩张:改变现状,帝国主义。(2)自保:维持现状。(3)霸权:追求地区或世界主导权。(4)均势:促使和保持国家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5)搭车:投靠强国以换取其安全保护和其他好处。

46、对外政策的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组织过程模式,官僚政治模式

47、对外政策的制约因素:

(一)体系因素:(1)体系文化:体系文化限定了国家所追求的利益和可采取的手段的范围。霍布斯文化使得国家首先以暴力手段追求生存与安全。主要的对外政策就是武力威胁、发动战争、领土扩张、征服他国。洛克文化基本满足了国家安全的要求,使国家更多以非暴力方式追求经济财富、政治自由和集体自尊。对外政策目标虽然仍在竞争中获取优势,但却不再以消灭竞争对手为目的。康德文化使国家倾向于使用和平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使国家越发关注自身的长远利益和整个人类的命运。(2)世界格局:在不同的世界格局下,居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国际地位。而对于大多数的国家而言,首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与体系中处于支配

和主导地位的“极”的关系。单极格局下,对于实力超强的霸权国来说,最好的政策选择就是通过文化传播和国际规则等软力量来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对于超级大国之外的国家来说,最佳的政策就是追随,最坏的政策选择是与霸权国对抗。两极格局下其他国家的最佳政策就是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交好。

(3)生产力水平:整个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大国在世界体系众所争夺的资源内容,也决定着国家争夺资源时运用的武力手段和技术程度。在农业社会,国家间争夺的资源主要是人口和土地。农业时代的国家为了维持人口生存和国力强盛,避免陷入饥荒的威胁,往往会采取开疆拓土和掠夺人口的对外政策。在工业社会,国家主要争夺的是原材料、资本和市场。所以,工业国家往往倾向于向海外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开采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开拓具有一定购买力的海外市场,并建立一个比较规整的国家金融体系。但是战争仍是维护和获得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在后工业社会,国家间主要争夺的是前沿科技、信息和人才。为了提高本国竞争力,许多国家都做两件事:一是自我研发或高价购买重要的技术和信息;二是以优惠的条件吸引他国人才加盟本国产业。

(二)国内因素:(1)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使得国家对未来世界有不同的设想,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国家战略目标。由于国家对外政策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不同的战略目标导致不同的对外政策。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国家追求强大的方式不同。不同

的政治制度下,民众对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程度不同。

(2)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对一国影响的主要体现是确定国家在国家事务上遵循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在美国文化中,由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这种价值观体现在美国的对外政策领域就是维护“人权”和建立“民主”政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对今天中国对外政策仍有明显的影响。

(3)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国家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手段。国家实力越强,可以使用的手段就越多,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综合国力也是制约国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力增强或衰弱会引起对外政策手段的变化。

(三)个体因素:(1)组织行为:第一种是角色,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会对同样的事务产生不同的反应。第二种是群体决策思维。在对外政策方面,群体思维的倾向往往影响最后政策的形成。

(2)特性行为:个体层次上影响对外决策的另一个因素是领导层的行为。领导者的的个性、价值观、人格、政治风格、智力和以往经历不同,同样会造成对外政策的重大区别。

48、对外政策的评估:实现一种利益要以另一种利益为代价。利益平衡计算: 理性分析

实质理性: 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利益

工具理性: 价值观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