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3课《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3课《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3课《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农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空白,需大量补充

3重点难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相对于农业来说手工业虽在古代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但在丝织业、制瓷业、冶金等领域长期领先世界

活动2【活动】思考问题

1.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吗? 提示:否。明朝中后期开始,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都面向市场吗? 提示:否。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

3.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封建手工作坊的进一步发展吗? 提示:否。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手工作坊除了在技术、组织、规模与分工方面不同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封建手工作坊内部是封建的师徒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是以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代替封建剥削关系。

4.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5.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 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 年至1905 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 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 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 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 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 年初,黄兴、宋教仁 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 元培任会长.1906 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 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 多人集会,决定成 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 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 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特色教案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三合一”特色教案】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商人的种类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学思之窗 唐朝,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甚至还开有“波斯②邸店”。邸 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钱,又称便换。各地商贾将贷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 贾:固定在一个地方经营者。 流通的物资叫商品; 商:流动在外进行贸易的人。 从事买卖活叫经商。 自主学习完成下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2、能力方面: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垄断组织形成的讲述,培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分析其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运用举实例的方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特点,采用比较的方法,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分析。 3、采用释义说明的讲解法对“垄断组织”这一概念进行解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与生产密切联系并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这一突出特点,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归纳分析垄断的形成、影响,认识到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难点:垄断组织的形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方法1 以奔驰和福特汽车为切入点,通过提问学生这两种汽车是哪个发明国家和发明者是谁,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等问题展开话题,得出最早出现的时间是第二次

工业革命期间,从而进入课题的学习。 方法2 通过想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开着汽轮点着油灯的生活的情景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人晚上在明亮的灯光下,听着音乐,打着电话给远方的朋友送去问候的生活情景对比,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导入到新课中。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只有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俄美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开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原料)。 (3)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的进展 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 2、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19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动机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等各种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的出现,产生了对电的大量需求。(联系书上的图“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如电力工业(发电、输电、配电)和电气设备工业(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等)。世界进入了电气时代。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 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二、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实质、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探究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对“新政”的评价。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罗斯福上台后对“新政”的准备。第二目,施行新政,讲述新政的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第三目,渡过难关,主要讲述新政对恢复美国经济的效果。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重点应落在第二个子目上,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强调新政“新”在何处? 一、在课前让学生思考: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为何不得人心?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美国政府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政策调整?由此导入新课。 二、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四个问题,即(1)当选总统;(2)新政准备;(3)施政历程;(4)“狮子”和“狐狸”的绰号的由来。其中“准备”要帮助学生从六个方面加以归纳提炼:①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战胜恐惧。②上台后,立即施用新政“药方”,医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③进行大胆的试验克服危机。④组成“智囊团”以确保其决策的正确性。⑤取得国会对其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的支持。⑥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开课人:张淑兰 时间:20XX年12月13日 地点:高二(5)班 课题: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设计思想 1、新教材观: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所以本课采用“角色扮演”、“课堂民主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文明史观:本课是西方政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政治文明进程,认识政治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体会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二、教材分析 1、[会考大纲] (1)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本专题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英国资产阶级和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美国联邦宪法的颁布和共和政体的确立以及法、德两国代议制度的特点等几大问题入手,再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艰难历程,勾勒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以及各国代议制度所呈现出的共性与个性。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侧重于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些重大事件,关于英、美等国的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本课的知识时间跨度大、理论抽象程度高、政治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创造熟悉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方法与过程] 学习本课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美等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为切入点,去寻找其历史的渊源,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实现在知识的迁移中对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制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教案

高一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 “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

【重难点解析】 1.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4)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按工具出现先后顺序 B.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 C.按考古学特点来划分 D.按工具的优劣来划分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 A.犁壁的安装 B.铁犁铧的发明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3.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 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 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了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6.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7.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8.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9.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 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 10.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 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 11.《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 1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高中历史《新航路的开辟(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7 课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其过程和影响;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 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造成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 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传 统文化的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的学习,初步树立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影响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工具,有条件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加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哥伦布传》的插曲《Sailing》,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展示图片《世界握手》的图片,提问“看到这张图片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世界联系在一起最早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概念】展示新旧航路的地图,解析新旧航路的概念。 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新航路:15、16 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 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一、梦想——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1: 1500 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金银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金银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2:“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 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哥伦布 材料3:“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 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材料 4 航海发现是首先在葡萄牙作为国家计划的,是一个全国计划,是一个由一个王子主持的计划。这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像那些商人为贸易所进行的孤立探险,而是一个有规划、有系 统的任务和策略…… ——《大国崛起》。 材料5: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1492 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 据点。并且在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忠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材料6:15 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 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 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 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通过师生逐段材料讨论、分析,总结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显示 1、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 《马可.波罗行记》欧洲人的“寻金热” 3、政治根源: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4、宗教根源: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热情 5、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教师:欧洲人不能控制欧亚之间的贸易商路,欧洲所需要的亚洲商品经多次转手,价格猛涨。商路被阻成为欧洲人致富路上最棘手的问题。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学们想如何解决? 学生:开辟新的西方到东方的航路。

高中历史复习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课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考试说明】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前771年,灭亡。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建立侯国,拱卫王室)。 (2)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先代贵族(地图与示意图)。 (3)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有相当大 的独立性。 (4)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特点:①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②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6)作用:西周分封制在西周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7)瓦解: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随着生产力的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分封制破坏),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嫡 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按血 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4)特点: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和现代平等、法制意识有违背。(尊宗敬祖、重男轻女)】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体现,它们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二者密切联系,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 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基本的特点)。 ●史论共享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优质教案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

高中历史《新航路的开辟(7)》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过;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会辨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用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地图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通过分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探索精神。通过对郑和和西方航海家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正确认识本民族存在的问题,培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理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原产于美洲的一些植物图片。(如:辣椒、玉米、马铃薯、土豆等。) 概念解释:什么是旧航路?①从中国或印度出发,到中亚沿里海和黑 海到小亚细亚转往欧洲。②从印度出发,由海路到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转往欧洲。③从中国出发,由海路进红海,然后陆路穿越苏伊士地带前往埃及或通过地中海转往欧洲。 什么是新航路?15、16 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既然有旧航路,为什么还要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新的航路呢?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材料一:1500 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 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土地。——哥伦布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教案1: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 (2)识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 (3)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4)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材料创设情境,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的影响。 (2)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影响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知识整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历史知识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本课主要运用三种学习方法:情景学习法、历史比较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运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创建多样性。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文明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和影响。

2.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特别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开幕。这一天,水晶宫内挂满万国彩旗,参观者摩肩接踵,各种工艺品、艺术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博览会上,参观者惊奇地观看着来自各个国家的发明、珍奇和产品,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各种机器发明,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正在工作的机器,有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们领悟到了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关于世博会的盛况,作为开幕式上的嘉宾,维多利亚女王曾做过这样的描述:“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为什么英国能在1851年举行世博会,这得益于什么呢? 自主预习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1)前提:18世纪时,随着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2)市场:越来越多的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___________。 (3)劳动力:圈地运动迫使很多农民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4)资金: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及广阔的殖民地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5)技术:________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2.工业革命的进程 (1)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2)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________”。 (3)其他领域: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二、从工场到工厂 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________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