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业一重要知识点

中药专业一重要知识点
中药专业一重要知识点

中药专业一重要知识点

1、具有细胞间隙腺毛:绵马贯众,广藿香;绵马贯众不宜久贮。

2、大黄:抗菌成分为游离蒽醌,泻下成分为结合蒽醌(番泻苷A、B、C、D),土大黄紫外灯下显紫色荧光。

3、附子:双脂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中乌头碱(镇痛作用),次乌头碱;水解后成分: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苯甲酰次乌头胺;进一步水解后成分;乌头胺,中乌头胺,次乌头胺。

4、黄连:(1)紫外灯下金黄色荧光;(2)乙醇提取液,加稀HCL和漂白粉,显樱红色。

5、防己:汉肌松成分: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

6、甘草:甜味成分: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酸水解产生2分子葡萄糖醛酸和1分子18β-甘草次酸。

7、黄芪:三萜皂苷成分:黄芪皂苷IV(黄芪甲苷)作用:降压利尿强心;黄芪多糖为免疫作用。

8、红花:挥发性成分为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

9、浙贝母:横切片加碘液,呈蓝紫色,边缘表皮一圈仍为类白色;生物碱沉淀反应呈阳性。

10、天麻:含多糖类团块状物,遇碘液显棕色(酒红色);含天麻苷(降压)。

11、钩藤:降压成分为钩藤碱、异钩藤碱。

12、牡丹皮:丹皮酚具镇痛解痉抑菌作用:加三氯化铁显暗紫色;加硝酸显棕黄色后变鲜绿色。

13、厚朴:镇静作用为β-桉油醇;抗菌作用为厚朴酚及和厚朴酚。

14、肉桂: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镇静、镇痛、解热);粉末的氯仿液加盐酸苯肼液,有黄色的桂皮醛苯腙的杆状结晶。

15、杜仲:粉末加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显蓝色。

16、黄柏:(1)紫外灯下亮黄色荧光;(2)加HAC、H2SO4,溶液紫棕色。

17、秦皮:热水浸出液为黄绿色,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18、金钱白花蛇:脊鳞六角形

19、大青叶:粉末水浸液有蓝色荧光。

20、蛤蚧:国产背部灰黑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进口为橙红色,斑点多且明显。

21、红花:入水,水染成金黄色;西红花入水可见橙黄色物质直线下降,水被染成黄色,无沉淀。

22、麻黄: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麻黄草质茎髓部;节间麻黄碱含量高,节部伪麻黄碱含量高。

23、穿心莲:穿心莲内酯等苦味素是抗菌、抗钩端螺旋体主要成分,主要存在于叶中。

24、茵陈:滨蒿利胆作用为6,7一二甲基香豆素;幼苗含绿原酸及对羟基苯乙酮。

25、茯苓:粉末加碘试液显深红色(同猪苓)。

26、猪苓:粉末加稀盐酸呈黏胶状;粉末加氢氧化钠呈悬浮状,不溶成黏胶状。

27、苏合香:加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有苯甲醛香气产生(安息香无)

28、乳香:烧之有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与水共研,成白色乳状液(洋乳香与水共研则无)。

29、没药:与水共研形成黄棕色乳状液;用溴接触乙醚提取后残渣显紫红色(乳香则无)。

30、血竭:(1)粉末置于纸上,用火烘烤即熔化,无扩散轨迹,对光照视血红色;火燃呛鼻;(2)粉末的乙醚滤液再加乙醚盐酸,盐酸层黄色,乙醚层由橙红转为黄色或无色。

31、海金沙:(1)撒入水中浮于水面,加热逐渐下沉;(2)撒于火上燃烧有爆鸣声且有闪光,无残留灰渣。

32、青黛:(1)体轻浮于水面;(2)火烧产生紫红色烟雾。

33、水蛭: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纹。

34、

35、五倍子:粉末加三氯化铁,蓝黑色沉淀;加酒石酸锑钾产生白色沉淀。

36、地龙:琥珀酸具平喘、利尿作用;次黄嘌呤具平喘、降压作用;L(+)谷氨酸具平喘、镇静作用。重金属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三十。

37、

38、珍珠:灼烧有爆裂声,呈层状破裂。荧光检查:淡水珠~亮黄绿色荧光;海水珠~浅蓝紫色荧光。珍珠加丙酮,表面珠光不退。

39、蟾酥:断面沾水呈乳白色隆起;粉末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显微:(1)甘油装片呈半透明不规则碎块,并附有沙粒状固体;(2)浓H2SO4装片显橙黄色,碎块四周逐渐缩小而呈透明类圆形小块,表面龟裂状纹理,放置稍久,溶解消失;(3)加碘试液不变蓝。

40、熊胆粉:水试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沉。

41、麝香:(1)火试:灼烧熔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有灰白色残渣,无毛,内焦臭,无火焰,火星出现。(2)槽针法:取毛壳麝香用特制的槽针,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观察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3)手搓法:取麝香仁粉末少许,置手掌中加水润湿,用手搓之能成团,轻压即散,不应沾手、染手、顶指或结块。(4)水试:取少许于冷水中,绝大多数漂浮于水面;开水中溶解60%~75%,水淡黄色,清澈不浑浊,未溶解部分为细小麝香子和散碎皮膜,掺假则浑浊。

42、雄黄:燃之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产生黄白色烟,有强烈蒜臭气。忌火煅,2A S2S2+7O2→2A S2O3+4SO2AS2O3剧毒,砒霜。

43、信石:闭口管中加热,产生白色升华物(石膏闭口管中加热,有水生成)。

44、轻粉:遇光分解为氯化汞及金属汞,须避光密闭保存。

45、滑石: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软滑石水中崩散,有吸舌感同龙骨、龙齿、天竺黄)。

46、龙骨的来源无恐龙化石。

补充小知识点:(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考查)

47、药材的干燥加工,温度一般控制在50-60℃。

48、以动物的病理产物入药的是珍珠、牛黄等。

49、地骨皮是茄科植物枸杞或半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50、红花浸水,可使水染成金黄色。

51、肉桂的商品名有:桂通(官桂)、企边桂、板桂、桂碎。

52、具晶鞘纤维的药材有黄柏、鸡血藤、甘草、番泻叶等。

53、煅烧时产生强烈的酸臭味的中药是雄黄。

54、细小颗粒状,色红明亮,触之不染手的天然朱砂是朱宝砂。

55、果皮的结构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

56、以动物的分泌物入药的有麝香、蟾酥等。

57、唇形科类中药有广藿香、益母草、薄荷等。

58、白头翁现在用毛茛科白头翁的干燥根。

59、只有粉防己含有肌肉松弛剂成分,可用作“汉肌松”的原料。

61、细胞内含物的鉴定:①淀粉粒:用醋酸甘油试液或蒸馏水装片;②菊糖:水合氯醛液装片不加热观察;③草酸钙结晶:水合氯醛透化。

62、有多环性同心环维管束的有牛膝、商陆等,附加维管束的有何首乌,内含韧皮部有华山参。

63、附子的加工品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64、黄芪是豆科植物中极少数不含晶纤维的中药。

65、西洋参的香气比人参更浓,树脂道更多。

66、当归有纺锤形韧皮薄壁细胞。

67、党参既含菊糖又含淀粉。

68、白术导管群中部有纤维束围绕形成棱形。

69、苍术有朱砂点,起霜,针晶。

70、白附子习称“禹白附”,关白附为毛茛科红花乌头的根。

71、松贝是百合科川贝母、暗紫贝母;青贝是百合科甘肃贝母;炉贝是百合科梭砂贝母。

72、含砂晶的有牛膝、秦皮、洋金花、地骨皮等。

73、含簇晶的药材有大黄、何首乌、白芍、丹皮、番泻叶、人参、三七等。

74、厚朴粉末为棕色,石细胞众多,含黄棕色油状物,细胞壁木化,纤维壁很厚,稀有草酸钙方晶。

75、气孔指数是植物叶的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栅栏比是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数。

76、等面叶的植物有番泻叶、桉叶、夹竹桃叶等。

77、金银花、洋金花有腺毛、非腺毛、簇晶等。

78、丁香粉末油室众多,花粉粒极面观略呈三角形,赤道面观双凸镜形,纤维呈梭状,草酸钙簇晶极多。

79、含菊糖的中药有桔梗、白术、木香、党参等。

80、叶柄残基断面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绵马贯众)

81、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大黄)

82、断面可见黄白色小点(异常维管束)断续列成2-4轮同心环(牛膝,川牛膝)

83、断面可见大理石样花纹(槟榔)

84、药材表面常见发亮的结晶牡丹皮厚朴

85、断面有银白色胶丝杜仲

86、形似毛笔头辛夷

87、“珍珠盘”——银柴胡;“金包头”——知母;“火炬头”,“连三朵”——款冬花;“钉头”——赭石;“通天眼”——羚羊角;“铁线纹”,“珍珠疙瘩”——山参;“马牙柱”——合成朱砂;

“虎牙”——砍茸;“莲花”——马鹿茸;“血片”,“蛋黄片”——鹿茸饮片

88、血竭的性状鉴别可归纲为:“外色黑似铁,研粉红似血。火燃呛鼻腔,香像苯甲酸”。

89、金樱子的性状鉴别可归纳为:“倒卵似花瓶。顶端有花萼,棕色赤小点。拨开花托后,内有小瘦果。包有黄绒毛,美人把衣脱”。

90、蕲蛇的性状鉴别为:“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连珠佛指甲”。

91、十字花科植物含有芥子苷,联想到圣经中的“十诫(芥)”。

92、樟科植物肉桂,可联想“獐肉”。肉桂主产广西,广西的简称不就是“桂”吗?

93、水龙骨科植物石韦,想到“水滴石穿”。

94、广地龙的动物来源是参环毛蚓,联想“广东——深(参)圳”。

95、多来源的:大黄——蓼科,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

黄连——毛茛科,黄连(味连)、三角叶黄连(雅连)、云连;

麻黄——麻黄科,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

川贝母——百合科,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瓦布贝母——鳞茎

96、特殊药用部位:西红花——鸢尾科番红花干燥柱头;

冬虫夏草——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鳞翅目蝙蝠蛾科昆虫蝙蝠蛾幼虫上的子座(子实体)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97、白芍忌铁器,用竹刀刮去外皮。

98、红花在花冠由黄变红时择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采收。

99.茎皮类中药横切:厚朴;根皮类中药横切:牡丹皮;双子叶植物两面叶:薄荷;双子叶植物等面叶:番泻叶;单子叶植物叶,禾本科:淡竹叶;

100、麻黄类茎组织构造:次生,三种麻黄。双子叶植物茎组织构造:次生,金钱草,薄荷。

显微鉴别:

1.草酸钙簇晶(鉴定簇晶18种,大首太白栀人芎,蓼香牡丹金洋参,寄山三地茱萸丁)大黄、何首乌、太子参、白芍、地榆、人参(棱角锐尖)、西洋参、三七(少见,棱角较钝)、川芎(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山楂、牡丹皮、槲寄生、吴茱萸、小茴香、栀子、蓼大青叶、丁香、金银花。补充:番泻叶、山茱萸、

2.草酸钙砂晶(砂晶七种牛枸麻,秦皮细钩洋金花)牛膝麻黄细辛枸杞子钩藤秦皮洋金花

3.草酸钙针晶(14针晶白术白及,巴戟苍天龙桂儿,冬夏商药广藿香)(束)麦冬商陆(及方晶、簇晶)、巴戟天、苍术、半夏、麦冬、龙胆、山药、天麻、儿茶、广藿香(还有片状)、肉桂白术白及益母草

4.草酸钙方晶(方晶11有黄柏,麻辛苦甘石菖蒲,厚壳红栀鸡血藤)麻黄细辛甘草苦参石菖蒲、枳壳栀子鸡血藤厚朴、黄柏、红花陈皮砂仁

5.草酸钙柱晶补骨脂沉香、肉桂

6.草酸钙棱晶五倍子陈皮木通益母草

7.草酸钙结晶防己(细小杆状)、猪苓(双锥八面体形)、西红花(颗粒状、圆簇状、梭形、类方形)桔壳(斜方形、多面体、双锥形----方、棱晶)豆蔻浙贝母

8.晶纤维鸡血藤、黄柏、番泻叶、苦参、石菖蒲

9.晶鞘纤维番泻叶、甘草

10.树脂道人参、三七、西洋参

11.石细胞乌头、附子、黄连、延胡索、苦参、黄芪、防风、黄芩、玄参、巴戟天、党参、

苍术、槲寄生、鸡血藤、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麦冬、辛夷、五味子、木瓜山楂吴茱萸连翘枸杞子栀子槟榔砂仁

12.油室当归川芎枳壳吴茱萸丁香、木香、苍术

13.油管小茴香、防风、柴胡

14.油细胞厚朴肉桂辛夷五味子砂仁豆蔻石菖蒲

15.乳管桔梗、党参

16.淀粉粒大黄、何首乌、商陆、太子参、乌头、附子、防己、葛根、板蓝根、甘草、人参、西洋参、白芷、川芎、黄芩、半夏、石菖蒲、川贝母、浙贝母、山药、钩藤、牡丹皮、肉桂、山楂、五倍子豆蔻

17.糊粉粒五味子葶苈子苦杏仁补骨脂小茴香豆蔻马钱子砂仁

18.菊糖桔梗、苍术、党参、木香

19.钟乳体穿心莲

20.薄壁细胞含核状物地黄

21.薄壁细胞含糊化的淀粉团块白芍、延胡索、

22.气孔不定式细辛金钱草青蒿川贝母

23.气孔不等式金钱草、大青叶

24.气孔平轴式补骨脂、蓼大青叶、番泻叶

25.气孔直轴式广藿香穿心莲

26.气孔近环式枳壳

26.气孔内陷麻黄

27.菌丝茯苓、猪苓

28.保卫细胞哑铃麻黄

29.薄壁细胞中含橙皮苷结晶薄荷

30.硅质块砂仁

31.蓝黑色色素颗粒蓼大青叶

32.薄壁细胞含紫色素紫草

一、科属

二、用药部位

重点药材的鉴别

1、人参:

为五加科植物,(1)商品:①生晒参:直接晒干,如不除去支根晒干,则称“全须生晒参”。

②红参:蒸后晒干或烘干,称普通“红参”,其中芦长、体长(大于8.3cm)、带有较长支根者,称“边条红参”,支根及须根,称“参须”。③白参(糖参):取洗净的鲜参,置沸水中烫3-7分钟,取出,用针将全体扎刺小孔,再浸入浓糖液中2-3次,每次10-12小时,取出干燥。

(2)粉末,淡黄色(生晒参)或红棕色(红参)。①树脂道碎片易见,内含黄色块状分泌物;

②草酸钙簇晶,棱角锐尖;③导管多网纹或梯纹;④淀粉粒众多。

(3)含量测定,HPLC测定,人参皂苷Re+Rg1≥0.30%,Rb1≥0.20%,高丽参与人参只是生长环境不同。

2、大黄:

(1)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

(2)性状:根茎呈类圆柱形或块片状,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去外皮者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锦纹),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气清香,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3)粉末:①草酸钙簇晶多而大,棱角大多短钝;②导管多为网纹,非木化;③淀粉粒甚多。

(4)成分:①有理蒽醌衍生物: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②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苷或双蒽酮苷,系大黄的泻下成分;③鞣质类,为收敛成分;④大黄苷,亦为泻下成分。

(5)含量测定:HPLC测定,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总量不得小于1.5%。

(6)荧光区别大黄与土大黄,土大黄365nm紫外灯下显持久亮紫色荧光。

3、黄连:

(1)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2)商品规格:通常分为味连、雅连和云连3种规格。味连①多集聚成簇,形如鸡爪。②表面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隆起、须根,有“过桥”。③质硬,断面皮部橙红色,木部鲜黄色,放射状排列;④味极苦;⑤石细胞在皮层,中柱鞘。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过桥长,石细胞在髓部。云连多为单枝,细小。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少过桥或无过桥,无石细胞。

(3)粉末:味连黄棕色或黄色。①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或近多角形黄色,壁厚,壁空明显;②中柱鞘纤维黄色,纺锤形或梭形,壁厚;③木纤维较细长,壁较薄,有稀疏点状纹孔;④鳞叶表皮细胞长方形,壁微波状弯曲,或作连珠状增厚。雅连与味连相似,但石细胞较多金黄色,呈不规则条形或长椭圆形。

含小檗碱的植物有:毛茛科唐松草属、小檗科小檗属等。

4、天麻:

鉴别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是“鹦哥嘴”,为兰科。

(1)性状:块茎长椭圆形。扁缩而稍弯曲。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略透明,多不规则纵皱纹,有由潜伏芽排列成的多轮横环纹,具点状痕点或膜质鳞叶有时可见棕黑色菌索。顶端有残留茎基(春麻),或为红棕色鹦哥嘴状顶芽(冬麻),末端有自母体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黄白色或淡棕色。气微,味甘,微辛。冬麻质量较好。

(2)粉末黄白色。①厚壁多角形,壁孔明显;②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③有螺纹、网纹及环纹导管;④薄壁细胞含粘液质及卵形或长椭圆形的颗粒状物质,加碘液显棕色或淡棕紫色。

5、西红花:

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

(1)性状:为多数柱头集合成疏松团状。柱头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气微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

(2)水试,浸入水中,可见橙黄色物质呈直线下降,并扩散水液呈金黄色,水面不应有油状物漂浮。用放大镜观察柱头,一端膨大呈喇叭状,一侧有一裂缝,顶端边缘有细齿,用棒

搅动,不易碎断。

(3)样品置白瓷板上,加硫酸1滴,酸液显蓝色,渐变为紫色,后缓缓变为红褐色或棕色。

6、冬虫夏草:

为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1)性状: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似蚕,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虫体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易折断,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深褐色至深褐色,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以完整、虫体丰满肥大、外色黄亮、内部色白、子座短者为佳。(2)显微鉴别:子座周围1列子囊壳,内有多数线形子囊,每个子囊内有2-8个线形的子囊孢子,子座中央充满菌丝,其间有裂隙,具有不发育顶端。虫体横切面,四周为虫体的躯壳,其上着生长短不一的锐利毛和长绒毛,有的似分支状。

7、麝香:

(1)性状:

①毛壳麝香:呈椭圆形或扁圆形的囊状体,开口面的皮棕褐色,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央有1个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状,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或“云皮”)。质较柔软,有特异香气。

②麝香仁:野生品质柔软、油润、自然疏松,无棱角;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外表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断面棕黄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色或棕褐色或微带紫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内皮膜和细毛。饲养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团块,紫黑色或深棕色,表面不平,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毛。气象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2)显微鉴别,取麝香仁粉末用水合氯醛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呈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由不定型颗粒状物集成,呈半透明或透明。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组织。

(3)理化鉴别,取少量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香气浓,灰化后成白色或灰白色残渣,应无毛、肉焦臭,无火焰、火星出现。

五、比较鉴别

5、金钱草和聚花过路黄(即风寒草)在来源和性状上有何区别?

(1)金钱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全草。常缠结成团,无毛或被疏柔毛;叶展平后呈宽卵形或心形,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花单生于叶腋,茎叶有树脂道。(2)同属植物聚花过路黄的干燥全草:全株被长柔毛,叶片卵形至宽卵形,具红色或黑色颗粒状的腺点,花通常2-4朵集生于茎端,无树脂道。

7、试比较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在来源及性状特征方面的不同点。

(1)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状特征为: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2)南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药材粒小,直径4-6mm;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于种子上;果肉气微,味微酸。

8、苦杏仁、桃仁在性状上有何不同?

(1)苦杏仁呈扁心形;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一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气微,味苦。

(2)桃仁呈扁长卵形;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气微,味微苦。

11、试比较黄柏与关黄柏的来源与性状特征。

(1)黄柏:是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呈板片状或浅槽状,厚1-6mm。外表面黄褐色至黄棕色,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

纹。体轻,质硬,断面深黄色,纤维性,呈片状分层;气微,味极苦,嚼之有粘性,可使唾液染成黄色。

(2)关黄柏:是芸香科植物黄檗的干燥树皮,与黄柏的主要区别为:厚约2-4mm,外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较平坦,具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粗皮残留,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

中药的一些些比较

三种黄连

四、浸出物

五、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 1.四气:寒、热、温、凉。 2.五味:辛、甘、酸、苦、咸。 3.归经药性: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在于指明作用部位和范围。 4.向上:呕吐、喘咳; 向下:泻利、崩漏(bēnglòu)、脱肛(gāng); 向外:自汗、盗汗; 向内:疹(zhěn)点隐没; 能够改变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性能,称为升降沉浮。 5.七情: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反、相恶、单行。 6.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叁、沙叁、丹叁、玄叁、细辛、芍药。 7.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宫桂畏石脂;人叁畏五灵脂。 8.特殊煎服方法的目的: ◆后下:防止芳香性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包煎:防止药液发粘糊锅或刺激咽喉出现咳嗽; ◆另煎:避免药液被其它药渣吸收而影响疗效; ◆洋化(即溶化):防止糊锅或形成糊状,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煎出; ◆冲服:充分发挥药效、避免药材浪费。 9.中药: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10.中药鉴别方法:显微鉴定。 11.中药鉴定的依据:《中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 12.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 ◆100件以下,取样5件;◆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无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13.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1年。 14.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15.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16.中药害虫防治方法: ◆经验贮藏;◆利用温度贮藏;◆化学试剂处理;◆气调养护和钴辐射灭菌。 17.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8.主要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为我国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即《唐本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19.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 总结的很好哦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 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 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 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答:药物因素: 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 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 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

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6、 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 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如枳实青皮水煎灌胃或口服未见有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却明 显有升压作用、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一般说解表药火力要强,补益药火力要温和,牡蛎龙骨先煎,薄荷后下、8、配伍★与解表 药功效相关药理作用有那些?答:一、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 1、麻黄碱,麻黄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 2、生姜挥发油和辛辣成分能使血管扩张,改善体表循环; 3、桂枝也能扩张末梢血管,促使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黄麻黄发汗作用二、解热作用,通过发汗,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抗病等作用促使体温下降,有效成分有柴胡皂苷,桂皮醛,桂 皮酸钠、三、抗菌抗病毒作用、多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四、中枢神 经抑制作用、许多药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以及对抗中枢兴奋药士的宁,戊四唑引起的惊厥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其他作用、利尿,可用于慢性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抗炎:对许多环节如炎症介质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白细胞

中药鉴定学重点1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走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3.显微化学反应:将药材的切片、粉末或浸出物等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后产生沉淀或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和颜色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4.理化鉴别:利用中药中存在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品质优劣的方法。 5.木间木栓:又称内涵周皮。即在次生木质部内形成木栓环带,通常由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栓化形成。如黄芩的老根中央可见木栓环。有的根中的木间木栓环包围一部分韧皮和木质部,把维管柱分隔成几个束,如甘松根。 5.内涵韧皮部:在次生木质部中包裹的次生韧皮部。这是形成层活动不规则产生的异常构造。在某段时间,形成层不仅向外也可向内生长韧皮部,但其后又恢复正常生长,致使次生韧皮部被包裹在次生木质部中。如黄芩,华山参,沉香 6.内生韧皮部:位于初生木质部内侧的初生韧皮部。 7.次生皮层: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根,次生构造不发达,表皮死亡脱落,栓内层的数列细胞中有的比较发达。 8.后生皮层: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根,次生构造不发达,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9两面叶:常为一至数列长柱形的细胞栅栏组织,一般分布在上表皮下方,细胞内含大量叶绿体。 10等面叶:上下表皮内方有栅栏组织或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层不清晰,形成等面叶。 11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表皮细胞数) 12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13.脉岛数: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14.星点:大黄根茎横切面髓部由异型维管束形成的暗红色星芒状小点,排列成环,木质部在外,韧皮部在内,射线星状射出。 15.云锦花纹:何首乌块根横切面皮部由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形成的云朵状花纹。 16.罗盘纹:商陆根横切面的多轮环状凸起的花纹,木部隆起,是由同心环状异型维管束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 17.过桥:黄连根茎上的长而光滑,形如茎秆的节间。 18.铁线纹:人参根上紧密深陷的横状环纹。 19.珍珠疙瘩:人参须根上明显的疣状突起。 20.枣核艼:人参的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21.狮子盘头:某些根茎类药材顶端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膨大突起,状如狮子头,如党参,三七。 22.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23.马牙嘴:炉贝外面2枚鳞叶大小相近顶端较瘦尖,开口。 24.虎皮斑:炉贝表面黄白色,较粗糙,常有黄棕色斑块。 25.红小辫:天麻顶端残留的红棕色干枯芽苞,细长皱缩似瓣状。 26.鹦哥嘴:冬麻顶端留有的红棕色干枯芽孢,因头尖色为红棕色似鹦哥之喙而得名。 27.圆底盘:天麻底端圆脐形瘢痕,为母麻脱落的疤痕。 28.蛤蟆皮:天麻表面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形似蛤蟆的外皮。 29. 车轮纹: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等。

《中药药理学》 作业答案

《中药药理学》第1次作业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1分]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2. 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3. 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 [1分]E.具有抗感染作用 4. 相畏配伍的目的是 [1分]A.减少毒性 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 [1分]B.体温降低 6. 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B.有机酸 7. 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 [1分]D.日照 8. 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 [1分]B.相须 9. 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1分]C.麻黄 10.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 [1分]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11. 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1分]A.相反 1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1分]E.机体病理状况 13. 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14. 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蛋白质 15. 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 [1分]E.附子

16.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 [1分]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17. 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1分]E.枳实 18. 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A.挥发油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 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 [1分] D.麝香、麻黄 2. 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是 [1分] A.黄芩、栀子 3. 炮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的是 [1分] D.延胡索 4. 炮制后,药物的毒性消除或降低的是 [1分] B.乌头 5. 由温热药造成的热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D.痛阈值降低,惊厥阈值降低 6. 由寒凉药造成的寒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C.中枢抑制性递质5-HT含量增加 7. 附子经炮制后 [1分] B.毒性降低 8. 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 [1分] C.便于贮存 9. 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的配伍方法为 [1分] B.相须、相使 10. 减低或消除毒性的配伍方法为 [1分] C.相畏、相杀 11. 温热药对寒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C.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12. 寒凉药对热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B.基础体温降低,痛阈升高 13. 抑制机体基础代谢的药物是 [1分] B.大黄、黄连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 用学科。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 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3.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 出油样物质。 4.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为异常构造就是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5.星点:是指大黄根茎中央的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 6.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有4到11个异常维管束环列。 7.菊花心: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 8.过桥:味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9.晶鞘纤维:韧皮部及木质部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10.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 11.芦碗: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 12.艼:人参的不定根。 13.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桔梗) 14.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15.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成凹下圆点状。 16.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月形。 17.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胞。 18.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的表皮细胞数) 19.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20.脉岛: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21.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22.萌发孔:3孔沟(金银花);3个突起萌发孔(红花) 23.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如麻黄。 24.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 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

《中药药理学》笔记

1.中药药理学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 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 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 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 1.中药药效与归经 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 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3.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 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13种补肾药中含有较高的锌、锰配合物,通过锌锰“归经”而补肾。 归肝经的中药富含Zn、Fe、Cu、Mn,与肝脏是微量元素Zn、Fe、Cu、Mn富集之地相符。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1.毒副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先兴奋后抑制,重则引起中枢麻痹而死亡,如马钱子、乌头类药物。 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心悸、心肌受损、心律失常等心电图改变,如含乌头碱类药物和含强心甙类药物。 对消化系统的毒副作用胃肠道刺激作用如决明子、大戟等可引起恶心,鸦胆子等可引起呕吐,甘遂、芫花等可引起腹痛、腹泻。 对肝、肾的毒副作用(◇1肝损害:包括损害肝环境,引发药物性黄疽或中毒性肝炎、肝肿瘤。◇2肾损害:损害肾功能,甚至造成肾功能衰竭。◇3致心律失常) 2.过敏反应 有150余种中药能引起过敏反应,其发病急,变化快,甚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3.致畸致癌作用 雷公藤长期接触可使细胞染色体畸变。 槟榔、款冬花、紫草等中药长期喂饲可引起不同的肿瘤生长。 药物因素 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 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 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 4.贮藏条件 5.炮制 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 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 8.配伍和禁忌 机体因素 1.生理状况 年龄 ①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尚不健全,用药量应适当减少。小儿不宜用参、茸滋补。 ②老年人肝、肾功能低下,用药量也应适当减量。老年人体虚不宜用攻下祛邪药。 性别 妇女有特殊生理期:月经期不宜用破血药,妊娠期注意妊娠禁忌。 情志、精神 ①情志、精神影响药物疗效。②新药研制中应注意排除“安慰剂”的作用。 2.病理状态①清热药对正常体温的影响,只对

中药知识点总结

中药知识点小结 功效小结 安胎: 行气安胎: 紫蘇,砂仁 清热安胎: 黃芩 补肝腎安胎: 桑寄生, 莬絲子, 杜仲, 續斷 清热止血安胎: 苎麻根 温經止血安胎: 艾叶 透疹: 荊芥蟬蛻(透疹止痒) 牛蒡子(宣肺透疹) 葛根升麻(發表透疹) 紫草(透發紫黑斑疹) 用量小结 巴豆——入丸散,每次0.1-0.3g 牛黄——入丸散,每次0.2-0.5g 马钱子——入丸散,日服0.3-0.6g 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3-1g 蟾蜍——入丸散,,每次0.015-0.03g 麝香——入丸散,每次0.06-0.1g 硫黄——入丸散,1-3g 雄黄——入丸散,每次0.15-0.3g 砒石——入丸散,每次0.002-0.004g 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 ,醋制 羚羊角——煎服1-3g ;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石膏——煎服15-60g ,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细辛——煎服2-5g ;入丸散剂0.5-1g 人参——挽救虚脱15-30g 槟榔——单用杀虫60-120g 用法小结 1.后下(芳香类) 薄荷、生大黄、砂仁、白豆蔻、肉桂、番泻叶、沉香、钩藤、鱼腥草、青蒿 2.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 生牡蛎、生石膏、生磁石、生珍珠母、生龙骨、生石决明、生龟板、生鳖甲、 水牛角、代赭石、附子、川乌、生自然铜 3.包煎 车前子(成熟种子)、海金沙(成熟孢子)、飞滑石、蒲黄(花粉)、五灵脂、 旋覆花 、葶苈子、赤石脂、辛夷 4.不入煎剂 血竭、苏合香、琥珀、冰片、麝香、蟾酥、青黛、芦荟、芒硝、巴豆、馬錢 子、 南瓜子、鶴草芽、雷丸、鹿茸、 朱砂、牛黄 潤腸通便: 決明子(清热潤腸通便) 火麻仁(潤腸通便) 郁李仁 柏子仁, 桃仁, 瓜萎仁, 蘇子, 杏仁 厚补(消积)

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

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 横切面的鉴别要点: 1.牛膝:木栓层细胞数列。异常维管束2-4轮,最外一轮维管束较小形成层成环,向内维管束较大,木质部有导管和纤维束,束间形成层不明显。中心木质部成2-3分叉,薄膜细胞含少量草酸钙砂晶。 2.黄连:木栓层为10数列细胞,有时可见未脱落的表皮或鳞叶。皮层较宽,有黄色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另有根迹维管束。中柱鞘纤维呈束。木化并伴有石细胞。维管束外韧性排列成环,随部无石细胞。 3.人参:木栓层由数列细胞组成。皮层狭窄。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排列整齐。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近形成层处有较多而小的树脂道环列。形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导管多单列径向稀疏排列,木射线宽广,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簇晶棱角尖锐。 4.小茴香:外果皮为1列呈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外被角质层。中国皮在接合面部分有两个椭圆形的油管,在背面的每2棱线间各有油管1个共有油管6个。内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细胞长短不一。种皮细胞扁长,含棕色物质。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众多细小糊粉粒每个糊粉粒包有细小草酸钙小簇晶。种脊维管束由若干细小导管组成。,位于接合面的内果皮和种皮之间 5.薄荷:呈四方形,表皮为一列长方形细胞。外被角质层,有扁球形腺鳞、单细胞头的纤毛和非纤毛。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排列疏松。四角有明显的棱脊,向内有10余列厚角细胞。内皮层一列,凯氏点清晰。维管束四角处发达。形成层呈环。木质部在四棱处发达,髓部由大型薄壁细胞组成,中心常有空隙。 ? 6.番泻叶:表皮细胞1列,类长方形,常含粘液质,外被角质层,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和单细胞非毛腺。 叶肉组织为等面叶型,均有一列栅栏细胞上表面的栅栏细胞长柱形均150微米,通过主脉,下表面的栅栏细胞较短,靠主脉下方具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上下两侧均有微木化的中柱鞘纤维束,且纤维外侧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 中药鉴定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任务:鉴定中药的品质和质量,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 ?性状鉴定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火试。 ?中药鉴定学的方法和依据:《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是部颁药品标准。/方法:基原鉴定法、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鉴定法,简称“五大鉴定法”?中药材产地加工的主要目的:为保证药材质量,便于临床用药调剂、消除或降低毒性、减少刺激性或其他副作用、便于运输、贮藏,利于药品的标准化。 ?大血藤、鸡血藤的来源及性状的不同点: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横断面皮部有六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被红棕色射线隔开,呈放射状花纹,排列不规则的细孔。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藤茎,皮部内侧树脂样分泌物红棕色或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3-8个偏心性半圆形,木部淡红色或棕色。 ?白木香三个切面的显微鉴别特征:a横切面:木射线宽1-2列细胞,导管圆形,多角形2-10个成群存在,木纤维多角形,具内涵韧皮部b切向纵切面: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高4-20个细胞,具缘纹孔导管,内多侵填体c径向纵切面:木射线排列成横向带状高4-50层细胞,有时可见纤维 ?大黄来源、主要粉末显微鉴别特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粉末特征:草酸钙簇晶大而多直径20-160um有的190um,导管多为网纹并有具缘纹孔螺纹及环纹导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有单粒和复粒 ?黄连来源及区别: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干燥根茎。味连:多弯曲有分支,积聚成簇形如鸡爪,表面黄褐色粗糙,质坚,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木部金黄色,中央髓部红棕色。雅连:多单枝,略呈圆柱形,过桥较长,节间明显。云连:多单枝,弯曲呈钩状,较细小形如蝎尾,过桥少有,断面平坦 ?青蒿来源和活性成分: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抗疟的有效成分为青蒿素,含挥发油

中药学知识点梳理.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药学知识点梳理 学习中医,肯定是以大量的记忆为基础的!比如学习中药,记住中药的功效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与众不同的功效,这就是考点! 比如羌活、白芷、藁本,皆有止头痛之功,但分别善治太阳、阳明和巅顶头痛。 比如具有升阳之功的药物有:柴胡、升麻、葛根;但柴胡善疏肝解郁,升麻还可清热解毒,葛根善解肌生津、还可止泻,善治颈项强痛。 比如解表药中具有止血作用的,就是荆芥。 比如既可以解表,又可以除烦的,就是淡豆豉。 因为紫苏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所以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的患者首选紫苏。 …… 把中药的功效记住,是应对各种中药考题的前提,是轻松顺利通过《中药学》的关键! 只有把中药功效已经牢记了,才谈的到灵活应用,否则其他一切皆无从谈起! 当然,背诵是必需的,也是需要下苦功的! 《中药学》总论: 1.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2. 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 3. 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4. 五味的作用:①辛:能行、能散、能润。②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③酸:收敛固涩、生津。④苦:泄热、燥湿、坚阴。⑤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⑥淡:渗湿、利小便。⑦涩:收敛固涩。 5. “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6.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①四气五味;②质地轻重;③炮制;④配伍。 7.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杏仁能治疗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它们归肝经。 8. 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9. 中药的“七情”配伍(尤其是所举得例子,必须牢记!): ①单行——单用一味药物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 ②相须——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③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疗效。大黄泻火通便,芒硝润燥通便,可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 ④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

2012年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 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 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五味是四性的基础。“因有五味,故有四性”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多效性、成分)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复杂、成分)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复杂、成分)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成分、剂量、机能状态)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一致与差异性同在) 第五章解表药 一、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 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精心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浙江:浙贝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蕲蛇乌梢蛇 东北:人参鹿茸关防风贯众五味子龙胆(关)北细辛升麻威灵仙 云南:三七坚龙胆云连云木香天麻茯苓(云) 江苏:茅苍术薄荷 四川:川芎川乌附子川黄柏厚朴川贝川牛膝川木香麝香半夏黄连(雅) 贵州:天麻、五倍子、天冬 甘肃:当归大黄 山西:党参 海南:槟榔 新疆:阿魏软紫草 内蒙古:黄芪甘草紫草 安徽:牡丹皮木瓜菊花 宁夏:枸杞子 湖南:朱砂 湖北:石膏 块茎—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 块根—天门冬麦门冬山麦冬百部郁金; 鳞茎—百合川贝浙贝; 根茎—香附石菖蒲黄精玉竹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 五味子、蛇床子、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牛蒡子、金樱子、巴豆、补骨脂、苍耳子、地肤子、覆盆子、川楝子、使君子、珂子。

发汗的:茯苓、丹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等 硫磺薰:牛膝、豆蔻、山药、川贝、泽泻、云连、白附片等 加石灰:杭白芍、浙贝、熊胆、青黛等 须暴晒:三七、枸杞子、麦冬等 去外皮:白芍、大黄、三棱、泽泻、粉甘草、桔梗、白附片、防己、山药、粉丹皮、 黄柏、葛根、北(南)沙参等。 莪术、 朴、 麝香、 银柴胡:珍珠盘- 白芷:疙瘩丁- 槟榔:大理石样纹理。 防风:凤眼圈- 桔梗、黄芪、党参:菊花心;金井玉栏。 云木香:菱形网纹。 川木香:丝瓜络状纹理。油头-根头有黑色发粘的油状物。 黄芩:扭曲纵斜纹理。 三七:铜皮铁骨;骨肉分离。 赤芍:糟皮(栓皮易脱落)粉肠(中心粉红色) 地龙:白颈。 僵蚕:镜面胶口。 牛黄:乌金衣。挂甲、染甲、透甲。 羚羊角:通天眼、合把 何首乌:云锦花纹。

大黄:星点。 商陆:罗盘纹。 肉豆蔻:槟榔样纹理。 炉贝:虎皮斑。 蟾酥:遇水后泛起白色的乳状液。 青黛:遇水后不将水染成深蓝色。 海金沙:放于水中能浮于水面,加热后下沉。 乳香:遇水研磨成白色的乳状液。 苦杏仁:遇水共研有苯甲醛香气。 (1.5-2mm), 染水成黄色。 红花、栀子:染水成金黄色。 玄参、地黄:染水成墨黑色。 12-北葶苈子。 沉香:燃烧冒浓烟,有黑色的油状物渗出,香气浓烈。 血竭:少许置白纸上,在火上烘烤,熔化,无扩散油迹;对光透视呈鲜艳红色;火烧可产生刺鼻烟气,应无松香气。 乳香:遇热变软,燃烧有香气,冒黑烟,留有黑色残渣。 熊胆:用火烧可起泡,应无腥气。 麝香:用火灼烧,可见麝香仁初迸裂跳动,后熔化,油滴似珠,香气浓烈四溢。无烧毛肉焦气,无火焰火星,残渣白色、灰白色。 珍珠:用火烧之有爆裂声,并称层片状破碎,碎片银灰色,内外色泽一致,仍有珠光闪耀。 蟾酥:取少许放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融成油状。 青黛:燃烧可冒出紫红色烟雾。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汇总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执业药师考点特此整理的,希望大家无论在考试还是工作中都能用到。 清热药的抗菌作用实验 1)体外抑菌:常采用试管法和平皿法。将不同浓度中药制剂置于培养基中与细菌同时温育,观察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判断药物作用的强弱。 2)动物体内实验性治疗:将致死量菌液(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注射于动物体内造成感染再将不同剂量中药对感染动物进行治疗,通过计算存活率或存活时间来判断药物的抗感染作用。 鱼鳔胶的药理作用 鱼鳔胶,又名鱼肚、鱼鳔、白花胶,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或鲟鱼科动物中华鲟、蝗鱼等的鱼鳔干燥而成,一般将干燥的鳔压制成长圆形薄片,色淡黄,角质状,略有光泽,久煮可溶化,浓厚的溶液冷却后凝成冻胶,黏性很强,为“海味八珍”之一。 中医认为,鱼肚性味甘、平,入肾经,有补益精血,滋养筋脉,养肝益肾,养血止血之功。适用于肾虚滑精、吐血、崩漏、腰膝酸软等。《本草纲目》言其“止呕血,散瘀血,消肿毒”,煮粥服食,健脾补血,对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下降等,均有治疗作用。营养分析表明,每100克鱼肚含蛋白质84.4克,脂肪0.2克,钙30毫克,磷29毫克,铁26毫克,为高蛋白滋补佳品,有“海洋人参”之美誉,可治疗消化性溃疡、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脉管炎、神经衰弱及女子闭经、赤白带下、崩漏等。鱼鳔可促进精囊分泌果糖,为精子提供能量,能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提高食欲,有利于防治食欲不振、厌食、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能增加肌肉组织的韧性和弹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能滋润皮肤,使皮肤细赋光滑:能增强脑力和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思维和智力,维持腺体正常分泌,并可防止智力减退,神经传导迟缓,反应迟钝,产后乳汁分泌不足,老年性痴呆,健忘、失眠等,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抗疲劳、抑制肿瘤生长。 山茱萸的药理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山茱萸多糖具有明显促进免疫反应的作用,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和巨噬细胞系统,刺激分泌白细胞介素-1(IL-I)、肿瘤坏死因子(TNF)和7-干扰素(IFN),调节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2.5mg/ml可提高淋巴细胞转化90%. 2)抗炎作用山茱萸多糖对热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镇痛对急性、慢性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抑制作用。 3.抗菌作用:用山茱萸提取液对几种常见的食品微生物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山

中药药理学(归纳精华)

中药药理学 第一章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对寒证动物灌龙胆草、黄连等寒凉药和执证动物灌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电刺激后,大鼠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中枢处于抑制增强状态; 2、用寒凉药灌胃一周,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3、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灌服3日,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含量降低。 总之,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而温热药如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1、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而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 2、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CGMP系统功能亢进,病人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也占优势。在服用温热病和助阳药后,提高神经---B----CAMP 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热证病人尿中CAMP含量高于正常人,在服用寒凉病和滋阴病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比值恢复正常。 4、滋阴药知母、生地、龟甲均可使升高的B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使降低的M 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升高。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1、长期给予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2、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温热药鹿茸、肉苁蓉、人参、刺五加、黄芪、白术、熟地、当归、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紫河车、人参、黄芪、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鹿茸、紫河车、补骨脂、冬虫夏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海马、蛤蚧、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具有兴奋作用。 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1、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热证或寒证。 2、细胞膜钠泵活性与热证或寒证异常有关,肾阳虚病人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经用温热病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均有明显提高。 3、寒凉药生地、知母等具有抑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的作用。知母菝葜苷元是知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个抑制剂。生地地黄梓醇是生地抑制钠泵活性的有效成分。 五、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辛味药:入肝、脾、肺经。含挥发油。能行能散,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等功效。

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 一、名词术语 植物类 1.锦纹:指大黄横切面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所形成的网状纹理。 2.星点:大黄根茎横切面髓部的异形维管束,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3.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木栓层内方至韧皮部外侧组织中,多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又称“云纹”。 4. 罗盘纹:指商陆横切面呈异常维管束排成数层同心环纹。 5. 珍珠盘:银柴胡根头部密集呈疣状突起的芽孢、茎或根茎的残基。 6. 砂眼:指银柴胡表面支根痕孔穴或盘状小凹坑。 7. 钉角:草乌表面的瘤状侧根。 8. 过桥:指黄连根茎表面节间光滑如茎杆,俗称“过桥”。 9. 菊花心:指双子叶植物根横断面的次生构造形成的放射状结构,状似开放的菊花,如甘草、黄芪、防风。 10. 芦碗:指芦头上的圆形或半圆形的凹状根茎痕。如野生桔梗、人参等。 11. 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的短根茎:如南沙参、奶参等。 12. 珍珠疙瘩:指野山参稀疏参须上着生的瘤状突起,形似珍珠;此外还有林下山参。 13. 铁线纹:人参表面上部或中下部的环纹。 14. 猴头三七:指三七主根顶端周围有瘤状突起,形似“猴头”。 15. 疙瘩丁:白芷表面横向突起散生的皮孔。 16. 油点或朱砂点:指黄棕色或红棕色的分泌组织,如苍术、羌活。 凹肚脐:指天麻一端具圆盘状疤痕,似“凹肚脐”,故名。 17. 蚯蚓头:指药材根头部尖锤状,有密集横向环纹;如前胡、防风。 观音座莲:指松贝平放能端正稳坐,似观音座上的莲花状,故名“观音座莲。” 18. 连珠状:指巴戟天根,形似串起来的珠子,故称“连珠”。 19. 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如党参等。 虎皮斑:指炉贝表面具深黄色斑点,形似“虎皮斑”状。 20. 油头:川木香根头黑色发黏的胶状物;又称“糊头”。 21. 起霜:苍术断面暴露稍久,析出的白色细针状结晶;又称“吐脂”。 22. 岗纹:泽泻表面多条横向凸起的环纹。 23. 金井玉栏:某些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或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状如金玉相映,如黄芪。 24. 马牙嘴:指色白炉贝,顶部开裂而略尖,开口称“马牙嘴”。 25. 横环纹:指根类药材根头下着生致密的环状横纹。如西党参、奶参等 26. 枣核艼:指人参芦头上生的不定根,形似“枣核”的艼为鉴定野山参特征之一。 27. 雁脖芦:指野山参干枯而坚实、呈扭曲细长的芦头,形似雁脖。 28. 虎掌:指虎掌天南星,块茎呈扁球形,由主块茎及多个附着的侧块茎组成,形似“虎掌”故而得名。 29. 鹦哥嘴:指天麻(冬麻)一端有红棕色的芽茎残留,形状像“鹦哥嘴”,又称“红小辫。” 30.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大鳞片呈心脏形,小鳞片镶嵌于大鳞片之中露部分,似新月形。 31. 鸡爪:指川连根茎多簇生成束状分支,形似鸡爪,故名“鸡爪黄连。” 32. 点状环纹:指天麻全体具密环菌寄生形成的“点状环纹。” 33. 棕眼:指天南星块茎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习称“棕眼。” 34. 车轮纹:指维管束与较宽且平直的射线所形成的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如木质车轮,如防己 35. 筋脉点:指天花粉横切面的维管束呈点状散在,俗称“筋脉点。” 36. 网状纹理:指根或根茎类药材除去外皮后,可见网状样纹理。如大黄、云木香、升麻等。 37. 吐丝:指菟丝子经水泡煮后种皮破裂,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似“吐丝”。 38. 偏心环:指鸡血藤横切面可见半圆形的环。 39. 虾形:指蓼科植物拳参,呈扁圆柱形,密生细环纹,多弯曲如“虾”形,故名。 40. 竹节状:指根或根茎类药材,表面具“竹节状。”如竹节香附、竹节三七、竹节羌活等

中药知识点,考点

木防己——祛风止痛 汉防己——利水退肿 2.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XX ---- 补肝肾,强筋骨 XX ---- 活血祛瘀 3.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 广郁金(黄郁金)——行气XX 川郁金(黑郁金)——活血化瘀 片XX --- 主产于XX的郁金的根茎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莪术、温郁金的根茎) 4.大戟 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大戟科)(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红大戟——消肿散结力胜(茜草科)南五加—无毒,补肝肾,强筋骨(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补肝肾、强筋骨、利尿) 北五加—有毒,能强心,利尿,止痛(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药典”定为香加皮)6.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湿绵萆薢(川萆薢)——祛风湿粉萆薢(粉背萆薢、山萆薢)——利湿浊7.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黄菊花(杭菊花)——疏散风热(苦)白菊花(滁菊花)——平肝明目(甘)野菊花——清热解毒2.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肉豆蔻一一涩肠止泻、XX行气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4.xx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xx ---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5.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xx --- 清虚热、除疳热 6.生地黄——清热凉血、xx津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7.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xx——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8.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9.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姜的根茎)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高良姜的根茎)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姜的干燥老根炮制品) 生姜皮——和脾行水消肿(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 10.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川楝的成熟果实)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11.鹤草芽——杀虫(龙芽草即仙鹤草的冬芽) 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龙芽草的全草) 12.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苏木的心材)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紫苏的成熟果实)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紫苏的茎叶)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人参——大补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