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彼得·施瓦兹和达哥·兰德尔

2003年 10月

前言

当大多数人想到气候变化的时候,他们想象的是温度的逐渐升高,仅仅是气候状况的微小变化,不确定地连续变化,甚至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平稳下来。通常认为,无论我们面对任何天气条件,现代文明或者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幅度不会超出社会的适应程度;或者我们的减缓措施,如京都议定书,已经足以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IPCC 报告指出,渐进式气候变化的威胁及其对食品供应和其他重要资源的影响,将不会严重到对安全产生威胁。乐观主义者声称,技术革新的所带来的收益能够超过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从气候角度来讲,持未来渐进式变化的观点认为,农业将会继续发展,生长期将会延长。北欧、俄罗斯和北美洲的农业将会繁荣,而南欧、非洲和中南美洲将会遭受增多的干旱、高温、水资源短缺和产量下降。总体来说,在许多典型的气候情景下全球食品生产都会增加。这种气候变化的看法可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十分危险的观点,因为我们正在面对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多的天气灾害:更多的飓风、季风、洪涝和干旱。极端天气事件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影响到食品供应,城市和社区环境,以及洁净水源和能源的供应。例如,据澳大利亚气候行动网络(Climate Ac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最近的报告预估,气候变化可能会减少牧场的降水,将导致牧草产量下降15%,从而可能导致牲畜的平均重量减少12%,特别是牛肉供应减少。在这种情形下,预估奶牛的牛奶产量将减少30%,新的害虫可能会在水果种植地区蔓延。此外,预估这种情形将导致饮用水减少 10%。基于模式的未来预估结果表明,如果这些变化在未来的15-30年内在世界几个食物生产地区同时发生,那么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够管理气候变化的观点将遭到严重挑战。

目前,生活在副热带干旱区人口密集、经济落后的的居民已超过4个亿,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欠发达地区,对那些

资源短缺与适应能力不足的国家而言,问题尤为严重。对一些国家而言,气候变化可能更具挑战性,对当地气候绝望的人们可能通过移民到像美国一样拥有适应资源的国家,来寻求更好的生活。几种主要的全球变暖情景能够引发上述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商界巨头、经济学家、政策制订者与政治家们开始关注未来可能的变化,并致力于限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然而,这些努力远远不够,尚不能及时地得以实现。近年来的一些证据表明,比过去几十年或一个世纪的持续变暖更为可怕的气候情景很可能即将出现,这也是GBN为何与 OSD合作研究发展气候突变可能情景的原因。该项研究的结果将被用于探讨气候变化与食品供应、健康与疾病、商业与贸易往来以及这些问题所导致的国家安全问题。尽管未来的天气状态与气候突变的细节都还不能被精确地或较为准确地预估出来,从过去的气候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线索。我们的目标仅仅是描绘出一幅可能的情景,它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气候变化情景极为相似,并以此为证据来进一步探讨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潜在意义。

建立气候变化情景:历史回顾

上图为从格陵兰冰芯中得到的样本,表明该地区曾在持续变暖的

过程中出现过突然变冷的现象。

18,200年前的寒冷事件

本报告中所描绘的气候变化情景,是由格陵兰冰芯所记录的发生在距今约 8,200年前的百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在一段与当今气候非常相似的长期增暖之后,突然变冷。格陵兰年平均温度下降了约 5华氏度,而当时在整个北大西洋地区都很可能发生了同等程度的温度下降。8,200年前发生在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的严冬事件,使得冰川前进、河水冻结、农业产量急剧下跌。科学证据表明,该寒冷事件很可能是在一段持续的增暖后,由海洋输送带的突然崩溃而引发。更长的冰芯和海洋沉积记录表明,在过去的730,000年间,类似的迅速变冷事件曾出现过 8次,而海洋输送带的急剧减弱(一种目前可以被接受的解释)很可能就是引发气候突变的原因所在。

新仙女木事件

距今约 12,700年前,同样是伴随着温盐环流的明显崩溃,格陵兰的温度至少下降了27华氏度,而且整个北大西洋地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次寒冷事件持续了约1,300年。新仙女木事件的显著特征在于,开始的几十年温度可下降约5度,迅速降温过后,便随之以持续1,000多年的冷干天气。尽管这一寒冷事件对欧洲大陆及其附近海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冰山的分布范围南至葡萄牙海岸),但同样的情景如发生在人口密度很高的当今社会,其影响程度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是距今最近的一个寒冷时期,可能与文明衰落、社会动荡、居住地变迁甚至人类生存密切相关。

小冰期

公元 14世纪到19世纪中期,北大西洋地区经历了一次相对寒冷的阶段。该寒冷事件很可能由海洋输送带的显著减弱而引起,而这种海洋的变化,大多数学者认为源自减弱的太阳活动与火山爆发。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小冰期,从1300年持续到1850年,它带来了严冬和气候突变,对欧洲的农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时期的标志是作物的持续减产、饥荒、疾病和人口迁移,或许当是居住在冰岛后来居住在格陵兰的挪威人(也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人)对此的感受最为深刻。格陵兰海岸的结冰阻止了商船驶往格陵兰,并且使得渔民在整个冬天不能捕鱼。因此,农民被迫屠宰那些营养不良的牲畜(因为农民和牲畜都缺乏粮食),但是没有鱼、蔬菜和谷物,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据报告,仅仅是 1315年至1319年的饥荒(严酷的气候条件是部分原因)就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气候变冷很可能使斯堪的纳维亚人被迫离开了格陵兰,某些人认为这对那个社会的终结起到了一定作用。

尽管类似于小冰期的气候危机并不是毁灭社会文明的唯一原因,但不可否认它们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不到175年的时间内,马铃薯饥荒就造成了一百万人死亡,也是部分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过去的气候突变个例表明,应该谨慎地考虑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情景,特别是因为一些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极有可能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所构建的未来情景基于距今 8200年以前的事件,那时的气候要比新仙女木时期温暖的多,而且离现在更近,并且气候比小冰期更为严酷。未来情景假设了全球哪些地区可能变冷、变干、风速更大。虽然加强研究有助于改进目前建立在模式基础上的假设,但决不可能确认这些假设。

本报告的目的不是预测气候将如何变化,而是描绘出如果我们对气候变化没有做好准备的话,气候变化将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本报告描述了具体的天气条件及其影响,目的是促进战略对话,而不是准确地预报很可能发生的事件本身。即使最复杂的模式也不可能预测气候变化的细节、影响区域和影响方式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可能响应。但是,科学界似乎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即类似于下面描述的极端事件并不是难以置信的。出于对气候变化的发生时间、变化幅度、速度以及其普遍性的考虑,许多科学家愿意把这种情景看成是极端事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有时候极端事件的确会发生,并且有证据表明对这些情景进行考虑可能是、也应该是国防部工作的一部分。

要记住这一事件的持续时间可能是数十年到数百年或数千年,它可能开始于今年或者多年后。在这里提出的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我们首先考虑到 2010年的逐渐变暖期,然后假定其后的十年间气候将突然变化,变为寒冷的天气型,正像8,200年前发生的气候事件那样。

直至2010年的增暖

在现代文明社会经历了最迅速增暖的世纪之后,21世纪的最初十年可以被看成是大气增暖的加速时期,全球平均温度将每十年升高 0.5华氏度,在变化剧烈的地区每十年可能升高 2华氏度。从全球来看,这种温度变化的幅度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是不同的,较小尺度上的变化可能大于或小于平均变化。非常清楚的是,地球正在继续20世纪末的增暖趋势。

与前一个世纪相比,北美洲大部、欧洲以及南美洲的部分地区高于90华氏度的高温日数增加了 30%,而低于冰点的日数大为减少。除增暖外,还出现了一些无规律的天气变化:更多的洪水,特别是在山区;以及谷物生产区和沿海农业区的持续干旱。通常,气候变迁会损害经济,一般会影响局部地区,如风暴、干旱和酷热可以影响农业和其他依赖于气候的活动。(例如,法国更多的医生在 8月份也继续上班。)不过,天气变化尚不足以或普遍到威胁相互联系的全球社会或美国的国家安全。

增暖反馈循环

由于整个20世纪以及21世纪初期的增温,正反馈循环将发挥作用,使得某些地区的增暖从每年0.2华氏度增加到0.4华氏度,最终将达到每年0.5华氏度。随着地表增暖,水分循环(蒸发、降水和径流)加速,将导致更高的升温。水汽是最强的自然温室气体,它能捕获额外的能量,引起地表气温上升。随着蒸发加大,较高的地表气温使得森林和草地(农民放牧和耕种的场所)发生变干的趋势。随着树木的死亡和燃烧,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又导致更高的地表气温以及更猛烈的无法控制的森林火灾。此外,较高的温度将融化山区、旷野、高纬度苔原地区的积雪以及寒带森林地区的永久冻土。由于地表对太阳光的吸收增多,反射减少,因此,升温将更高。到2005年,世界上的某些地方的人们将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剧烈的风暴和台风将造成一些低洼岛屿(如位于新西兰附近的塔拉瓦岛和图瓦卢)发生更大的风暴潮和洪涝的。到2007年,特大风暴将导致海水冲过荷兰沿海的防洪堤,造成一些沿海城市(如海牙)不再适于人类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谷地的萨克拉门托河地区,由于三角洲岛屿的防洪堤不再起作用,将形成一个内海,这样在干旱季节从加利福尼亚北部到南部的导水输送系统将被切断。

喜玛拉雅山脉冰川融化的加剧,将致使部分高原居民不得不重新寻找定居点。北极海洋的浮冰在1970到2003年间已经减少了 40%,而到了2010年夏季,大部分将完全

消失。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将升高,而冬季海洋范围的减小,将导致海浪增强,这将对沿岸城市造成破坏。此外,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将受到洪涝的威胁(2003年的时候将可能是目前的大约 4倍),而渔业也将遭到破坏,这是由于鱼类由于无法适应水温的变化而迁徙到新的地点,这将使获得捕鱼权变得更为紧张。

恶劣天气引起的局地灾害会影响到周边地区,因此这些地区的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源将不得不分流以用于灾后的恢复。由于自然灾害和风暴天气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欠发达国家都会发生,气候的正反馈以及变暖的加速将会触发以前无法想象的连锁反应,尤其在灾后重建能力不强的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破坏最大,因为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和农业系统缺乏必要的能力以承受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如果格陵兰冰盖的融化量超过了年降雪量,加上由于高纬降水造成淡水径流增加,那么北大西洋以及格陵兰和欧洲之间海域的海水盐度将降低。由于盐度低的海水的密度较低,反过来将使温盐环流系统明显减弱。

2010年到2020年

温盐环流崩溃

海水经过大约 60年的缓慢淡化,温盐环流将在2010年崩溃,从而破坏欧洲的温和气候。因为欧洲的温和气候可能是由于温暖的墨西哥湾流(全球温盐输送带的北大西洋支)造成的,海洋环流型的变化将导致向北输送的暖水变少,造成欧洲北部和北美东部的天气迅速变化。北大西洋将不断受到由于冰川和格陵兰冰盖融化,以及可能最主要是由于降水和径流的增加所引起的淡水注入的影响。经过几十年的变暖,高纬降水的增加将导致更多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高盐高密度的海水中,而通常情况下该地区的海水主要受墨西哥暖流和高盐度海水的影响。因此,大规模的暖水洋流再也无法到达北大西洋,其直接的影响是造成欧洲以及北半球大部地区的温度下降以及许多关键农业区和人类居住区降水的显著减少。不过,由于这十年间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不是连续的,温盐环流崩溃所造成的影响也将是断断续续的。

一些海洋学家已经预言了温盐环流将显著减弱,但美国尚未对其影响、时间进程和幅度做好充分的准备。气候和海洋系统的计算机模式尽管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无法为决策者提供足够准确和统一的预测信息。我们还不清楚温盐环流停止后的几年里天气型将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如果说预测结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一些预测者认为干冷的天气将会结束,而另一些则预测会出现一次新的冰期或者全球干旱;对决策者和公众而言,这些不同的预测结论,使得他们对未来的气候到底如何变化以及应采取何种对策感到无所适从。温盐环流崩溃所带来的变化究竟是微不足道的,还是会带来地球气候根本性的转变,这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北半球大陆地区将出现更加干冷,风力更强的天气条件

2010-2020年天气报告:

---在整个十年间,欧洲和北美东部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居住中心将持续干旱。

---亚洲和北美的年平均气温将下降5华氏度,而在欧洲将下降6华氏度。

---在澳大利亚、南美和非洲南部的主要地区,温度将升高达4华氏度。

---冬季风暴和风的强度将增加,进而增强气候变化的影响。欧洲西部和北太平洋的西风将增强。

在 2010-2020年间,欧洲北部的平均温度将持续下降,十年间温度下降可达 6华氏度。该地区的年平均降水将减少约 30%;而风力将平均增强 15%。亚洲北部和北美内陆地区的气候条件将变得更为严峻。

在农业区和人类居住区,干旱的影响比气温降低所带来的影响更严重。随着降水量的持续减少,上述区域的湖泊将干涸,河流流量降低,同时淡水供应趋于紧张,最后将会超过所有可行的水资源保护措施,淡水供应出现耗竭。中国南部和欧洲北部的关键区域在 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年的特大干旱。与此同时,过去几十年比较干旱的地区,以及传统上从事旱地农业的区域将会持续几年出现暴雨和河流泛滥。

在北大西洋地区和整个亚洲北部,冬季的主要月份( 12月,1月和 2月)将更加寒冷。虽然整个冬季都可能出现,但是冷害将越来越严重,而且越来越难以预测。随着山区积雪的不断积累,冷却效应将持续到夏季。除了降温和夏季干旱之外,由于大气环流的纬向性增强,风速也将增大。

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以后,天气型将被打乱。在温盐环流崩溃的前5年内,这种影响在欧洲北部将更为明显。在这十年的后几年,严寒天气将进一步蔓延到欧洲南部、北美以及更为广泛的地区。由于寒冷天气的持续,海冰将覆盖北大西洋的北部,造成欧洲北部的降温,从而引起更强的冷却效应,冬季地表气温出现的时间将延长。由于从极地到赤道的温度梯度增大,风速也将变大。欧洲大陆的冷空气将使得农业的生产条件更为困难。风和干旱的共同作用将造成沙尘暴增多,土壤的损失更为严重。北大西洋南部的大部分区域将出现变暖的迹象,但是干旱还没有结束。到这个十年的后期,欧洲的气候将与西伯利亚的气候更为相似。

南半球可能出现的另一种情景

南半球的气候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南半球可用的古气候资料比北半球少。由于为了达到气候系统的热力学平衡,热量从热带流向北半球,南半球主要区域的天气型可能与北半球类似,即变得更干冷和恶劣。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正常情况下洋流从赤道地区带走的热量被截留了,以及温室气体增温效应的不断加剧,北半球的降温可能引起南半球的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暴风雨频繁。不管出现那一种情况,气候突变都将造成世界上许多重要的人类居住区和经济增长地区同时出现极端天气事件,结果是造成全球食品、水和能源供应紧张。

欧洲受气候变化的冲击最大,10年之内年平均温度降低 6华氏度,特别是西北沿海地区变化更剧烈。欧洲西北部的气候将比现在更冷、更干燥、风更多,类似于西伯利亚气候。欧洲南部的变化较小,但仍然会受到间歇性的剧烈降温和快速温度变化的影响。整个欧洲将面临由于降水量减少所引起的土壤损失问题,从而导致食品供应缺乏。欧洲将要花很大力气阻止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欧洲北部国家到温暖地区的移民活动,同时防止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的非洲以及其它地区移民的涌入。

美国寒冷、多风、干燥天气使整个美国东北部生长季变短,生产力下降,西南地区则生长季更长,气候更为干燥。沙漠地区暴风增多,同时由于风速的增大和土壤湿度的下降农业区出现土壤损失。南方各州气候变干的趋势特别明显。由于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地区原来在增暖期所处的危险仍然没有消除。美国将变得内向,将它的资源用来养活美国自己的人口,加强边防,应付越来越多的全球紧张局面。

中国中国迫切需要大量的食物养活其庞大的人口。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由于降水减少,业已十分紧张的水资源和能源供应将变得更加严重。由于饥寒交迫的中国觊觎俄罗斯和西部邻国的能源,大范围的饥荒将会引起混乱和国际争端。

孟加拉国持续的台风和海平面升高可引起风暴潮肆虐,造成严重的海岸带侵蚀,进而使孟加拉国大部分土地近乎不能居住。另外,上升的海平面污染了内陆地区的淡水,导致了饮用水和人道主义危机。大量移民的出现将引起中国和印度的高度关注,因为他们正努力控制自己国家内部出现的这种移民危机。

东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天气将略变暖,同时也受到持续干旱的挑战。这些国家习惯干燥的天气条件,因此他们受天气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小,但由于其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受到影响,其食物供应将面临挑战。

澳大利亚由于澳大利亚的气候只有微小的变化,其农业并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作为一个主要的食物输出国,澳大利亚将努力为全球供应食物。但南半球未来的气候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这一美好的结论令人怀疑。

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天气型和海温的变化将影响农业、渔业和野生动植物、水以及能源。由于关键地区将由暖向冷转变,受温度变化、水资源供求关系的压力、生长季将缩短10~25%的影响,作物产量的可预报性将降低。

一些农业病虫害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减轻,但另外一些则由于干旱和大风而分布的范围更广泛。因此对杀虫剂的选择和处理方式提出新的需求。以前有权在特定区域捕鱼的商业渔民,由于捕捞对象的大量迁移将不得不改变装备。

全球仅有的5~6个作物种植关键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在全球食物供应方面没有明显的盈余以补偿某些地区(不管是 4个还是5个)由于同时发生恶劣的天气状况所造成的减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美国对全球关键农业

区和人口密集区因天气转换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的脆弱性越来越强。全球目前的水和能源供应业已十分紧张,未来灾难性的短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人类文明开始于稳定和温暖的地球气候。寒冷的、不稳定的气候意味着人类既不能发展农业也不能长久定居。新仙女木事件的结束以及随之而来的温暖和稳定气候,使得人类可以进行农业生产,并在适宜的地区定居。现代文明从未经历过像本报告所描绘的这样一种具有持续破坏力的天气条件。因此,本报告中所指出的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仅仅是一种假设。实际上,这种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气条件的细微差别、人类的适应能力以及决策者的决定。

气候突变产生的压力可能导致暴力和破坏,这种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完全不同于目前我们已经习惯的威胁。军事冲突可能会由于对自然资源(如能源,食物和水)的迫切需求而触发,而并非由意识形态、宗教或者国家荣誉的冲突所引起。武装冲突起因的变化,将改变我们对哪些国家最容易受到攻击的看法,目前对安全威胁的警告也将有所变化。

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学术争论,是关于由于资源限制和环境挑战而导致国家之间冲突的程度。部分人认为,仅仅是这两个原因就会引起一个国家袭击另外一个国家;另外部分人则认为由于发生冲突的国家之前就存在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摩擦,所以这两个原因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导火索。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严重的环境问题很可能会扩大全球冲突的程度。

太平洋发展、环境和安全研究所的共同创始人和所长,彼得·格雷克指出,对国家安全来讲,气候突变能够引起以下三种最基本的挑战:

1.由于农业产量降低所引起的食物短缺;

2.洪水和干旱所导致的淡水供应和水质的降低;

3.由于冰和风暴所导致的战略性矿石能源的供应中断。

在气候突变事件中,对食物、水和能源供应的限制可能会首先通

过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表现出来,如条约和贸易禁运。在整个过程中,对土地和水利用的冲突可能会变得更严重—和更激烈。由于这些国家会变得越来越绝望,因此冲突的威胁将进一步增加。

该图表明,气候突变可能引起人类承载能力将下降到低于生态系统的利用水平,可能造成资源匮乏,通过战争,疾病和饥荒导致人口减少。

所谓承载能力,是指地球及其生态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系统对于地球上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目前这种承载能力正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挑战。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资料,未来30年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将增长 66%,但是至今不清楚这些石油将从何而来。类似地,在世界的许多地区清洁水源的供应也受到限制。有些人可能会说,从全球来看,我们仍很好地生活在承载能力之上。但实际上世界上有8.15亿人的食物供应匮乏,这一事实意味着并没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来维持我们的生活。

许多人指出应把技术创新和适应行动作为管理全球生态系统的手段。的确,通过技术的发展可以增强承载能力。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学到了如何生产更多的食物、能源以及获取更多的水。但是当遇到像本报告所描绘的危机出现的时候,潜在的新技术足够应付吗?

气候突变很可能使得承载能力超过现有的不稳定限度。目前的自然发展趋势或需求是要求对承载能力进行重新组合。由于气候突变降低了全球的承载能力,侵略战争有可能是为争夺食物、水和能源的目的而发动的。战争、饥饿和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将减少人口数量,承载能力将得到重新平衡。

当你考虑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承载能力,具有较高承载能力的一些国家,如美国和西欧,显然他们可以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来应对气候突变,因为相对于他们的人口数量而言,他们有更丰富的可供使用的资源。但是实际上,可能引发针对具有较高承载能力国家的怨恨,进而引起对富裕国家试图利用更多的能源并且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到大气中的指责和责备。比起从科学上来证实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而言,对受到影响的国家以及他们所采取的行动方面的理解却显得不那么重要。

承载能力和战争冲突之间的联系

哈佛大学考古学家和新书《承载能力》的作者史蒂文·勒布兰卡描述了承载能力和战争冲突之间的关系。在大量的考古学和人文学资料基础上,他指出,古人类因为不同的原因发动了一些有组织的战争,包括针对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战争。当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发生战争。每次在饥饿和攻击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人类总是选择攻击。从猎获者/收集者到农业部落,部族首领以及早期的复杂社会,当战争爆发时,25%的成年男性死于战争。

在承载能力高的时期,伴随着农业改革、政府管理的高效、边远贸易的发展以及技术的突破,这个时期也就是和平的时期。瘟疫造成大量的死亡之后,也能形成和平时期——例如,在大瘟疫之后的欧洲,以及在欧洲病夺去大批北美土著的生命之后(也就是在詹姆斯敦殖民地之所以失败和普利茅斯·罗克之所以成功的区别)。但是这样的和平时期是短暂的,因为人口的快速上升将会再一次对承载能力产生压力,同时战争

重新开始。的确,几千年来大部分部族社会根据他们发动战争的能力表现自己,而且战争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大部分能够作战的部族社会可以幸存下来。

勒布兰卡指出,然而在最近的三个世纪,先进的国家已经稳定地降低了人口数量,即使零星的战争和种族灭绝已经在规模上扩大了。与传统的杀掉全部敌人不同,仅仅杀掉足够让他们取胜的敌人,然后让剩余幸存者为其经济的新发展而工作。这些国家还利用他们自己的政权机构,发展技术,并且利用国际规则来提高承载能力,并比较谨慎地处理与其的关系。

如果某个地区的承载能力突然被气候突变显著地降低了,那么全部发展过程就可能崩溃。人类将回归到为了减少的资源而战的正常情况,而战争本身将进一步减轻气候的影响。战争将再一次重新定义人类的生活。

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冲突情景

上表勾画出一些气候变化的潜在军事意义

对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承载能力的突然下降,最可能的反映有两种,那就是防卫和进攻。

美国和澳大利亚可能在他们的国家周围建立起防卫堡垒,因为他们拥有资源和储备来保证自我供应。借助气候的不同变化、财富、技术和丰富的资源,美国很可能在生长期缩短和严峻的天气条件下得以幸免,避免灾难性的损失。美国的边界将加强,以阻止来自加勒比海岛国(这是特别棘手的问题)、墨西哥和南美的不受欢迎的饥民。能源供应将通过昂贵的(经济上、政治上和精神上的)替代方式,如核能、可再生能源、氢能和中东合同来支持。因为捕捞权、农业扶持和灾难救济所导致的麻烦争端将很普遍。由于美国撕毁了 1944年所签订的保护科罗拉多河的条约,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紧张关系将加剧。救援人员将被派往东部沿海的南部和干旱的内地进行救助。然而,即使是在这种连续的紧急状态下,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仍能很好地处理。美国所面临的困难局面,将是如何平息世界范围的军事紧张。

由于气候突变所造成的饥饿、疾病和天气灾害的发生,很多国家的需求将超过他们的承载能力。这将产生绝望情绪,为了获得平衡,很可能发生侵略战争。设想东欧国家由于食物、水和能源的供应减少,为了养活他们的人口,为了获得粮食、矿藏和能源,将会盯上了俄国,俄国的人口已经在减少;或者想象一下日本,为了防止它的沿海城市受洪水的影响和淡水资源遭到污染,会瞄准俄罗斯库页岛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作为能源来源来保证海水淡化生产和耗能的农业生产。

预想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均是核武国家),因为边界难民问题、河的水资源和可耕作的土地将发生摩擦。西班牙和葡萄牙渔民可能为了捕捞权而打仗,导致在海上发生冲突。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将可能更好地保卫他们的边界。有200多条河流穿过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为了获取用于饮用、耕作和交通的水源将会发生冲突。多瑙河、尼罗河和亚马逊河分别流经12个、9个和7个国家。在这种情景下,预计将会出现利益上的联盟。美国和加拿大也许成为一个国家,以简化边界控制。或者,加拿大可能保留水电——这引起美国的能源问题。南北朝鲜可以结盟创造一个技术自救和核武实体。欧洲也许将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行动——防止欧洲国家之间的移民问题—考虑到防御外来侵者。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矿物资源,石油和天然气,也许将加入欧洲。

在这个处于战争状态的世界里,核武器扩散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变冷将增加能源的需求,现有的碳氢化合物的供给将显得不足。随着能源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不断增长,核能源将成为能源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国家的发展及核燃料回收能力的增强,为了确保国家安全,核扩散将加速。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南朝鲜、英国、法国及德国都将具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以色列、伊朗、埃及、北朝鲜也将具有这种能力。

军事、政治形势的日趋紧张、偶尔发生的冲突及战争的威胁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象日本这样具有强大社会凝聚力的国家(意味着政府可以有效地使它的民众改变行为)很可能能够安然度日。那些由于种族、宗教等多样性产生冲突的国家,如印度、南非和印尼在维持国家秩序方面将会遇到困难。对资源的适应性及使用权将是问题的关键。也许气候突变造成的最令人无法应对的挑战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我们对气候变化情景了解多少,以及当温盐环流再次开始时还需要多少年-10年,100年还是1000年-才能回到某种更温暖的状态。

当承载能力突然减少时,人类文明将要面临今天难以想象的新的挑战。

这真的可能发生吗?

过去10间,世界上某些最有声望的学术团体里的海洋、陆地、大气方面的科学们已经发现了新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比大多数科学团体所预期的,比所有政治团体有所准备的气候变化更为严重与迅速。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目前全球逐渐变暖的趋势将受到破坏,气候复杂性增加,可预测性减弱。同时古气候方面的证据也表明,这种气候突变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发生。

据 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的报告,过去40年间北大西洋周边海洋的盐度减小,使得北大西洋深层的海水变淡。这一趋势是海水输送带崩溃或减慢以及气候突变的前兆。

代表图

上图给出的是一个前兆性的证据,在过去 40年间北大西洋的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低,温盐环流的崩溃可能即将来临。

上面两个标题分别出现在 2001年和 2002年的《自然》杂志上。它们暗示北大西洋的盐度可能降低,这增大了温盐环流崩溃的可能性。

由于地质记录中至少有 8次气候突变,问题似乎是:(下次)气候突变何时发生?其影响如何?我们怎样最好地做好预防?而不是:这真的会发生吗?

我们对历史再次重演做好准备了吗?

2改编自国家研究委员会,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I Yashayaer的“不可避免的、令人惊奇的气候突变”

当今全球报纸争议的一个话题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经济繁荣与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联系在一起,常常有人认为经济发展导致了气候变化。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不管考虑人类活动与否,气候变化都可能发生,就象现代社会之前发生的气候事件所显示的那样。

了解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重要的,这包括人类行为是加快还是减慢(甚至逆转)气候变化的趋势。使用代用燃料,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资源保护都是值得付出的努力。此外,我们应该准备应对气候突变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后果,这种突变无论是否考虑人类活动都可能发生。

这是一些使美国准备好应对气候突变的初步建议:

1. 改进气候预测模型。应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增加对气候变化预测的可信度。这需要对海洋状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该项工作要集中在对历史的、现今的以及(未来)可预测的影响因子的研究上,以增进我们对气候突变的认识:它怎么发生以及我们如何知道它的发生。

2. 发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综合预测模型。要开展实质性的关于气候突变潜在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的研究。要发展复杂的模型和情景来预测局地的可能状况。要建立一套系统来识别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势力的全球分布。这些分析可以用来在冲突发生之前就缓和其潜在的原因。

3.建立关于脆弱性的评估体系。要建立一个评估体系来认识某个国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该体系可能包括气候对现有农业、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影响、技术能力、社会凝聚力和适应能力。

4. 确定无悔策略。要确定并实施一系列无悔策略,以保证粮食供应和水资源的可靠获取,并保证国家安全。

5.对适应反应进行演习。要建立一支适应反应队伍,以应对并做好准备,面对由气候驱动的不可避免的事件,比如大规模移民,疾病和传染病,食物和水资源短缺。

6.探索局地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初级影响是局地性的。尽管我们可以预见到虫害盛行及严重程度的变化以及农业产量的变化,人们必须考察非常具体的地点和状况才能知道是何种虫害,何种作物以及哪些地区是脆弱的,这种影响的严重程度如何。这些研究应该开展,尤其是在战略性的重要粮食产地。

7.探索控制气候的地球工程的可能途径。目前,使气候增暖要比使其变冷容易些,因而或许增加各种气体,如氟代烃(

HFCs)到大气中以抵消变冷的影响。当然,这种作法要仔细研究,因为它们有可能会加剧国家之间的冲突。

结论

很有可能在十年之内,关于即将到来的气候突变的证据将变得更

加明朗和可信。我们的模式也可能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出其后果。在这个事件中美国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来预防和减轻某些显著的影响。要采取外交行动将受影响最严重地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尤其是加勒比地区和亚洲。然而,在这种情形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学会如何管理那些人口,由此产生的边界紧张和难民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将需要新型的具体处理能源、食物和水资源的安全协议。简而言之,尽管美国本身具有相对的优势和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它将发现身处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欧洲内乱,大量因此而产生的难民涌上美国海岸,而亚洲陷入严重的食品和水危机。分裂和冲突将成为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

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高学杰、任国玉、戴晓苏、徐影、王长科、

张莉、赵宗慈、吴统文、刘绿柳和李伟平译,罗勇、刘洪滨校对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令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令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已于2001年12月11日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2次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抄送:解放军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 附件: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者使用,以及落实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 第三条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第四条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包括: (一)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应采取的其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规范,指导并监督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并负责对其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美国国家安全法(1947年)

美国国家安全法 (1947年7月26日) 本法旨在促进国家安全。规定了国防部长、国家军事体制、陆军部、海军部和空军部的条款,调整国家军事体制和有关国家安全的政府各部、局的活动。 经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成为法律。 简短的标题 〔美国法典第50卷第401章〕本法可称为《1947年国家安全法》 目录 第2条政策宣言 第一章国家安全的协调 第101条国家安全的协调 第102条中央情报局 第103条国家安全资料委员会 第二章国防部 第201条国防部 第202条国防部长 第203条国防部长军事助理 第204条文职人员 第205条陆军部 第206条海军部 第207条空军部 第208条美国空军 第209条调动有效日期 第210条战争委员会 第211条参谋长联席会议 第212条联合参谋 第213条军火局

第214条研究与发展委员会 第三章杂项 第301条部长薪金 第302条次长与助理次长 第303条顾问委员会与成员 第304条被调文职人员的身份 第305条保留条款 第306条转帐 第307条经费使用的授权 第308条定义 第309条可分性 第310条有效日期 第311条总统职务的接续 第411条废除与保留条款 第五章情报活动的责任 第501条国会监督 第六章保护某些国家安全的情报 第601条美国间谍、情报员及其它来源的秘密情报的保护 第602条辩护与例外 第603条报告 第604条治外法权 第605条向国会提供情报 第606条定义 政策宣言 第2条〔50美国法典401〕国会制订本法的目的是为美国未来的安全提供一个全面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政策和手段的统一体制以及各部、局、政府的职能;设立包括陆军部、海军部(包括海军航空兵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空军部三个军事部的国防部,并隶属于国防部长的领导、管辖与控制;确立每一个军事部在各部长的领导下成为独立的组织,并在国防部

美国环保局 EPA 试验 方法 3541

METHOD 3541 AUTOMATED SOXHLET EXTRACTION 1.0SCOPE AND APPLICATION 1.1Method 3541 describes the extraction of organic analytes from soil, sediment, sludges, and waste solids. The method uses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unique, three stage extraction system to achieve analyte recovery comparable to Method 3540, but in a much shorter time. There are two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extraction method and Method 3540. In the initial extraction stage of Method 3541, the sample-loaded extraction thimble is immersed into the boiling solvent. This ensures very rapid intimate contact between the specimen and solvent and rapid extraction of the organic analytes.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thimble is elevated above the solvent, and is rinse-extracted as in Method 3540. In the third stage, the solvent is evaporated, as would occur in the Kuderna-Danish (K-D) concentration step in Method 3540. The concentrated extract is then ready for cleanup (Method 3600) followed by measurement of the organic analytes. 1.2The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the extrac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water insoluble or slightly water soluble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in preparation for gas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using either Method 8080 or 8081. This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soils, clays, solid wastes and sediments containing from 1 to 50 μg of PCBs (measured as Arochlors) per gram of sample. It has been statistically evaluated at 5 and 50 μg/g of Arochlors 1254 and 1260, and found to be equivalent to Method 3540 (Soxhlet Extraction).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PCBs are measured following volumetric dilution with hexane. 1.3The method is also applicable the extrac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semivolatile organics in preparation for GC/MS analysis by Method 8270 or by analysis using specific GC or HPLC methods. 2.0SUMMARY OF METHOD 2.1PCBs: Moist solid samples (e.g., soil/sediment samples) may be air-dried and ground prior to extraction or chemically dried with anhydrous sodium sulfate. The prepared sample is extracted using 1:1 (v/v) acetone:hexane in the automated Soxhlet following the same procedure as outlined for semivolatile organics in Sec. 2.1. The extract is then concentrated and exchanged into pure hexane prior to final gas chromatographic PCB measurement. 2.2Other semivolatile organics: A 10-g solid sample (the sample is pre-mixed with anhydrous sodium sulfate for certain matrices) is placed in an extraction thimble and usually extracted with 50 mL of 1:1 (v/v) acetone/hexane for 60 minutes in the boiling extraction solvent. The thimble with sample is then raised into the rinse position and extracted for an additional 60 minutes. Following the extraction steps, the extraction solvent is concentrated to 1 to 2 mL. CD-ROM3541 - 1Revision 0 September 1994

布什2002《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布什新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确立了美国国家安全最主要的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 布什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所面临的严重威胁是激进主义和技术的结合”。“9·11”事件表明,即使没有装备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恐怖分子,利用飞机作为武器对美国发动袭击,就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如果恐怖分子掌握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将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当生、化和核武器随着弹道导弹技术一起扩散时,即使弱国和小的团体也能够获得对大国进行灾难性打击的能力”。布什政府认为,“据信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并计划获得核武器和生物制剂;朝鲜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弹道导弹生产商,并在积极的发展自己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其他的…无赖国家?也在寻求核、生、化武器”。 为了击败恐怖分子对美国威胁,美国必须使用所拥有的各种手段——军事力量、国土防御能力、司法制度、情报以及积极的措施。“我们反恐的重点次序是:破坏和摧毁全球的恐怖组织,并且打击它们的领导人,破坏它们的指挥、控制和通信,切断对它们的物资供应,断绝它们的财源。这样就能做到瘫痪恐怖分子的计划和他们实施恐怖行动的能力。” 另外,布什强调,对待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美国“要

在威胁真正形成之前将其摧毁,并将这种思想作为一种共识和自卫的手段”。要求美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采取“反应”的姿态,要在威胁形成之前对它们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不能让敌人先发制人。 二.通过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保持和平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阿富汗发动了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军事行动,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胜利与盟国及其他国家如俄罗斯、中国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布什政府认识到,美国要完成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需要得到世界主要大国的支持,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必须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报告》指出,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在许多领域都已经交叠在一起,美俄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战略关系,美俄将通过新的关系框架摆脱冷战的敌意,抛弃相互确保摧毁的旧观念,建立一种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布什政府认为,“美中关系是我们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欢迎一个强大、和平而繁荣的中国的出现。”中美之间尽管存在很多分歧,但是在目前的反恐战争和推动朝鲜半岛稳定等方面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而且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和挑战。而同样是地区大国的印度,美国认为,美印之间有着良好关系,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并在维护地区稳

主要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主要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一、美国 (一)产业分类情况 美国环保产业分为环保服务、环保设备和环境资源三大类。 (二)产业发展概况 美国现在也在面临和处理一系列挑战,包括水方面、气候变化、细菌、污染、负氧,以及水供应。美国环保局现在也在动用自己的力量重整整个水资源系统,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市民,都参与到了环保的行业当中。没有人能够再袖手旁观了。

美国环保技术和设备可以帮助解决水跟土壤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是淤泥积土。每一次下雨的时候,空气当中的污染物都会进入到的水中,包括河流,包括大江,而随着水的流动,所有的这些分子,还有污染物都会流向其他地方,所以美国现在的环保部对于处理水污染方面的技术是的重点。要减排,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要解决这些水方面的问题。 美国技术和设备方面的优势。美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在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方面领先的国家,美国的研发工作做得非常到位,美国使用目前的研发成果来开发新的技术,例如水资源处理,还有其他诊断和探寻设备,还有在细菌、濒危物种、化肥、杀虫剂等方面的一些技术和设备。其实,目前中国的发展也非常快,在环境方面也解决了很多的问题。面临着新一代的环境系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着更多的优势,所以创新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力量,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国和全球各个国家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现代经济当中,各个国家都在鼓励新技术的创新,新技术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发展,新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燃料剂和助推剂,可以影响到每个人,也会影响到每天的商业决策。目前有很多数据讲的都是一些新兴企业的产品、市场、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议题是所有全球企业都面临的议题,而同时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美国有不断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推陈出新,同时美国有着新的体系、新的标准、新的数据,还有新的发现、分析的结果,这些能够更好的保护隐私和安全。关于气候变化和天气管理的政府机构都会对进行评估,对大气、水资源等去进行环评。另外很多企业和国家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供应链的挑战,都会考虑所有的这些环境因素,未来发展的能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甚至现在天灾也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地震等,另外还有全球一些地区的冲突,所以货物在运输时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频繁,每年因为这些因素导致的货物损失高达数亿美元,有

从重大事件看网络安全答案---96分

从重大事件看网络安全答案---96分

? 1.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单选题3分) o A.2007年 o B.2008年 o C.2005年 o D.2006年 ? 2.全球网络安全的痛处是()。(单选题3分) o A.文化对网络高度依赖 o B. 政治对网络高度依赖 o C.经济对网络高度依赖 o D.公益事业对网络高度依赖 ? 3.构建网络安全的短期目标是()。(单选题3分) o A.增加投资 o B.建设中国的专属网络 o C.实现工业控制软件的国产化 o D.提升能力 ? 4.当前,网络攻击的主要收益是()。(单选题3分) o A.数据的获取 o B. 病毒的植入 o C.网络的控制 o D.系统的升级

? 5.关于恐怖组织对网络空间的威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3分) o A. 协调隐蔽 o B.结果不可估量 o C.有战术目标重点 o D.极少采取突发行动 ? 6.下列选项中,最容易遭受来自境外的网络攻击的是()。(单选题3分) o A.大型专业论坛 o B.掌握科研命脉的机构 o C.电子商务网站 o D.新闻门户网站 ?7.国家安全的核心数据是()。(单选题3分) o A.国家机构 o B.领土面积 o C.受教育人数 o D.网络空间 ?8.我国遭受网络攻击的重点是()。(单选题3分) o A.教育系统 o B.社会公益部门 o C.电子商务网站 o D.掌握科研命脉的机构

?9.下列事件中,证明了美国监听计划的事实性的是()。(单选题3分) o A.斯诺登事件 o B. 水门事件 o C.珍珠港事件 o D.9.11事件 ?10.下列国家中,不属于美国监听计划的成员国是()。(单选题3分) o A.加拿大 o B.澳大利亚 o C.新西兰 o D.朝鲜 ?15.下列选项中,属于网络攻击的目标的有()。(多选题4分) o A.生产管理系统 o B.国际合作与商务活动信息 o C.组织机构的数据库 o D.管理层的邮件及短信的往来 ?16.斯诺登事件揭示了()。(多选题4分) o A.发展中国家在网络时代所处的困境 o B. 中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o C.美国霸权主义的本性 o D.网络化力量的非平衡性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2015简报

The 2015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2015版) Today, the United States is stronger and better positioned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of a still new century and safeguard our interests against the risks of an insecure world. The President’s new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provides a vision and strategy for advancing the nation’s interests, universal values, and a 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 through strong and sustainable American leadership. The strategy sets out the principles andpriorities that describe how America will lead the world toward greater peace and a new prosperity. 今天,美国更加强大,所处的形势更加有利,可以更好的把握仍然处于新世纪时代的各种机会,捍卫我们的国家利益,抵御这个不安全世界中的各种风险。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为利用美国强有力、可持续的领导地位促进国家利益、普世价值、基于原则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一个愿景和战略。该战略为美国领导世界走向更加和平、更加繁荣设定了原则和优先事项。并针对安全、繁荣、价值观和国际秩序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We will lead with purpose, guided by our enduring national interests and values and committed to advancing a balanced portfolio of priorities worthy of a great power. ?我们经通过清晰的目的实现领导,将以我们持久国家利益和价值为指导,致 力于维持优先事项的平衡组合,投入我们的伟大力量; ?We will lead with strength, harnessing a resurgent economy, increased energy security, an unrivaled military, and the talent and diversit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我们将通过强大的力量实现领导,利用好正在复兴的经济、已经改善的能源 安全和无以伦比的军事和人才实力; ?We will lead by example, upholding our values at home and our obligations abroad. ?我们要发挥典范作用实现领导,在国内发扬我们的价值、在国外履行我们的 责任; ?We will lead with capable partners, mobilizing collective action and building partner capacity to address global challenges. ?我们要通过有力的伙伴来实现领导,动员集体行动、打造伙伴能力,应对全 球挑战; ?We will lead with all instruments of U.S. power, leveraging our strategic advantages in diplomacy, development, defense,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ore. ?我们要通过各种美国的力量工具来实现领导,发挥我们在外交、发展、国防、 情报、科技和其他方面的优势; ?We will lead with a long-term perspective, influencing the trajectory of major shifts in the security landscape today in order to secure our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future.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2012年12月04日17:46 作者:知远 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一个全面的战略,平衡国家实力要素的目的、途径和手段,以实现国家安全并保护、维护和促进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成功的话,这个过程最终将导致大战略或统一的战略的发展,这个大战略将把价值观和利益与产生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战略评估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政策将在一个统一的战略中加以表述。然后,这个战略将作为政府的一份统一文件。1 本文将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起源和发展。本文还将分析,美国总统根据1986年《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的规定,编制并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的要求和内容。本文随后将介绍和分析1987年、1988年、1994年、1998年和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目的是为了确定以上这些报告是否实现了《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为美国提供一个统一的战略或大战略的意图。选择这五份报告的原因是,在笔者看来,这些报告代表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和方向的新的或重大的变化。 背景:美国国家安全结构发展的历史回顾。 实现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是提供所需的政府机构和机制,组织国防机构,统一武装部队,将科学用于军事目的,动员军队的人力,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分摊国防的费用。2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孤立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那一天结束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认识到,美国和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意识形态竞争的新时代。对美国来说,努力界定和完善国家安全结构和战略的过程始于二战期间,并在1947年的《国家安全法案》中第一次正式阐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将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理念引入了关于美国未来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这个问题的辩论之中。第一种理念与旧的保守政治文化有关,担心发展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机制,会危及与美国民主有关的基本价值、原则和制度。他们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结构会浪费资源,严格地管制这个国家的青年,将权力过于集中在联邦政府,尤其是军队。这些人还担心,建立一个强大的行政部门会破坏国会和行政部门之间符合宪法的基本平衡。4 第二种理念是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念,希望在世界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这种理念强调,美国已经进入全面战争的时代,这种新的威胁需要更高程度的军事警惕和战备,可以为美国的国防动员国家所有的资源。此外,他们还认为,保卫美国的自由与保卫其他地方的自由是不可能分割的。5 “和平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美国领导人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捍卫整个自由世界的安全来保卫美国的安全”。6 最后,正如民主社会的所有政治进程一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之间的辩论以妥协告终。在国防问题上产生一个多数人的共识,这是不可避免的必要妥协。制订战略不是一个理性的和系统性的过程。事实上,这是一个紧张的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和妥协,才产生了国家战略。7 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行动的准备与实施,行政与立法之间的斗争,陆军部内部的斗争以及陆军部和海军部之间的斗争。8 主要的不足在于:陆军和海军之间关于空中力量的作用之争;关于国家的安全结构不能再基于一种适用于平时的组织结构,又基于一种适用于战争的不同组织结构的认识;陆军和海军关于战后的作用和任务的分歧;和平时期的国

美国环保局 EPA 试验 方法 9066Phenolics (Colorimetric, Automated 4-AAP with Distillation)

9066 1 CD-ROM Revision 0 Date September 1986 METHOD 9066PHENOLICS (COLORIMETRIC, AUTOMATED 4-AAP WITH DISTILLATION) 1.0SCOPE AND APPLICATION 1.1This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the analysis of ground water and of drinking, surface, and saline waters. 1.2The method is capable of measuring phenolic materials from 2 to 500ug/L in the aqueous phase using phenol as a standard. 2.0SUMMARY OF METHOD 2.1This automated method is based on the distillation of phenol and subsequent reaction of the distillate with alkaline ferricyanide (K Fe(CN)) and 364-amino-antipyrine (4-AAP) to form a red complex which is measured at 505 or 520 nm. 3.0INTERFERENCES 3.1Interferences from sulfur compounds are eliminated by acidifying the sample to a pH of < 4.0 with H SO and aerating briefly by stirring. 243.2Oxidizing agents such as chlorine, detected by the liberation of iodine upon acidif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potassium iodide, are removed immediately after sampling by the addition of an excess of ferrous ammonium sulfate (5.5). If chlorine is not removed, the phenolic compounds may be partially oxidized and the results may be low. 3.3Background contamination from plastic tubing and sample containers is eliminated by filling the wash receptacle by siphon (using Kel-F tubing) and using glass tubes for the samples and standards. 4.0APPARATUS AND MATERIALS 4.1Automated continuous-flow analytical instrument: 4.1.1 Sampler : Equipped with continuous mixer.4.1.2 Manifold .4.1.3 Proportioning pump II or III .4.1.4 Heating bath with distillation coil .4.1.5Distillation head .

揭秘美国16大情报机构

揭秘美国16大情报机构 (2013-07-05 16:13:29) 揭秘美国16大情报机构 资料来源:网络 美国“棱镜”监控行动的曝光,再次将美国的情报系统推到了世人面前。美国的情报机构到底有多少?都隶属美国政府的哪些机构?都有一些什么职能?这无疑都引起了全世界各国关注。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政府的最高情报机构。美国总统担任该委员会的主 席。

美国情报工作重地—国防部五角大楼 美国情报工作重地—美国国家安全局大楼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DNI),成立于2004年,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部门,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具体执行部门,全面统管协调美国16个重要情报机构。由美国总统直接指挥、管理与控制。主要职责是为美国总统、美国国家安全会议与美国国土安全会议提供关系美国国家安全的情报事务。

(一)中央情报局(CIA) 中情局1947年经美国国会通过而成立。美国最大从事情报收集、分析的隐蔽行动机构,是美国情报体系中唯一一个独立的情报部门。中情局通过公开和秘密渠道收集、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和个人,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其他美国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中情局没有国内任务,也没有逮捕权。

(二)联邦调查局 联邦调查局(FBI)创立于1908年7月26日,隶属于司法部(DOJ).是美国最大的反间谍机构和最重要的联邦执法部门,它与中情局并驾齐驱。FBI的任务是:调查违反美国联邦法律的内部犯罪行为,以及调查来自于外国的情报和恐怖活动等。其中,在反外国间谍活动、暴力犯罪和白领阶层犯罪等方面,FBI享有最高优先权。2002年10月22日, 美国驻华使馆设立了FBI北京办事处,这是美国FBI第45个海外专员办事处,配备特工2名,负责FBI在中国的事务。

简述中美关系与国家安全

一、中美关系与国家安全 1、美国全球战略变化 背景: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1968年之前。美国全球战略确立和初步发展的时期。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亚、非、拉美广大地区为扩张目标,以控制西欧和日本为重要基础,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第二阶段:1968年尼克松上台——70年代末。美国全球战略大调整的时期. 美苏之间的力量对比不利于美国,盟友自主性增强,陷入越战泥潭。美国全球战略重大调整,采取守势的缓和战略。恢复中美关系。外交政策灵活、务实与内向,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对后来美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上台——20世纪80年代末,是“对抗共产主义”新遏制战略时期。为“扩军抗苏”,“重整国威”,改变同苏联争霸所处的不利局面,把遏制苏联作中心环节,加强了对苏联的进攻态势,同时也借助中国抗衡苏联。老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并把“和平演变”作为实现美国对外战略的最主要的手段。 第四阶段:克林顿上台执政时期。美国在不改变其争夺全球霸权的总目标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以“经济”、“实力”、“民主”为美国外交政策核心支柱的“参与和扩张”战略取代过去长期推行的遏制战略,强化了经济安全的色彩,企图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建起“美国第一”的霸权。 第五个阶段:小布什上台执政时期。2001年他上台后,就表现出强烈的冷战思维和新保守主义色彩。“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表现出更强的进攻性、冒险性、独断专行和单边主义倾向。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和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扩张,维护美国全球领导作用。追求美国的绝对安全、绝对军事优势、对世界的绝对主导。结果是国内经济所出现的巨大“黑洞”、糟糕的国际形象及急剧下降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个阶段:奥巴马上台执政时期美国全球战略新变化——战略重点东移 2008年奥巴马上台以后,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在“巧实力”的新外交理念下,从维护和巩固一朝独霸的地位出发,以“3D”(国防、外交和发展)为支柱,明确了现阶段美国外交需要优先解决的“一个中心,两场战争,三个重点”。即以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创造就业,振兴经济为中心。力争尽快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脱身。以解决巴以冲突、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为外交重点。 2009年11月,奥巴马首次称美国“世世代代是一个太平洋国家”,自己是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称“这个地区的未来与我们利害攸关”。2011年11月,进一步表示“美国是太平洋地区的重要一员,我们绝不会离开”。 2010年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布,南海是美国的关键利益所在。2011年,她提出“太平洋世纪”的概念。认为“未来的政治将决定于亚洲,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的最重要使命之一将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在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锁定于亚太地区。”为此,太平洋地区“必须开创一种有章可依的秩序——一种开放、自由、透明而公平的秩序。”并表示,只有美国才有能力充当这样一种秩序的开创者和维护者。 美国全球战略新变化的原因 一、亚太地区对全球而言重要性日趋凸显亚太地区既是全球人口最多,经济力量最大、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地区,也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发展新的战略重心,亚洲地区有可能出现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军事竞争者,东亚沿海是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地区,这对美国未来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二、面对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和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美国要确保自己在亚太

美国信息安全综述(提炼版)

美国信息安全综述 1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的演变 美国十分重视信息安全,是最早制定和实施信息安全战略的国家,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美国现行的信息安全战略属于“扩张型”信息安全战略。为实现扩张性战略目标,美国制定了较为系统的信息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组建了从国家层面、部委层面到机构层面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在各个层面上力求做到分工合理、各司其职;国防部成立了网络战司令部,积极部署信息战:进行系统的信息安全评估,对信息安全状况、信息安全政策落实情况和信息安全能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改革信息安全战略。 1.1克林顿政府信息安全战略 克林顿政府任职期间,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l世纪初,美国信息安全战略发展为维护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的信息安全战略,并且正式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正式组成部分。 1998年美国政府颁发了《保护美国关键基础设施》的总统令(PDD.63),第一次就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的完整概念、意义、长期与短期目标等作了说明,对由国防部提出的“信息保障”作了新的解释,并对下一步的信息安全工作做了指示。1998年底美国国家安全局制定了《信息保障技术框架》(IATF),提出了“深度防御战略”,确定了包括网络与基础设施防御、区域边界防御、计算环境防御和支撑性基础没施的深度防御目标p】。2000年总统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颁布,是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的重大事件。在该报告中,“信息安全”被列

入其中,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正式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信息安全正式进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框架,并开始具有其自身的独立地位。此外,在这一时期还成立了多个信息安全保护组织,其中包括全国性的信息保障委员会、全国性的信息保障同盟、首席信息官委员会、关键基础设施保障办公室、联邦计算机事件响应能动组等。 1.2布什政府信息安全战略 由于“9·ll”事件,使信息安全战略地位不断升级。布什政府在任期间,美国把信息安全战略置于国家总体安全战略的核心地位,非常关注贯彻实施信息安全战略措施。 2001年美国发布第13231号行政令《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将“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改为行政实体“总统关键基础没施保护办公室”,作为联邦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最高管理协调机构。2003年2月发布砜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进一步保护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吲。此外布什政府还渊整国家信息安全工作机构,设置直接向总统负责的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职,设立国土安全部、国家保密局信息战处、联合参谋信息战局、信息系统安全中心,同时建立相应的其他配套的工作机构,以保证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协调、统一与效率。 1.3奥巴马政府信息安全战略 奥巴马政府虽然刚刚上任不久,不过依旧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战略,积极推进网络安全评估,试图改变美国信息安全保障不力的情况,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美国环境保护制度

美国环境保护制度 篇一:环保:美国的垃圾管理机制 环境产业研究 第19期 20XX年7月27日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 美国垃圾管理机制 ——商业模式下的系统化垃圾管理 作为经济大国的美国同样也是一个消费大国,持续增长的垃圾排放对其环境质量也造成了极大地威胁。据美国环境署最新公布数字显示,20XX年,美国城市固体垃圾产量达2.5亿吨,如果用卡车运送这些垃圾,组成的车队足以绕地球6圈。但是,在清晰的垃圾管理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垃圾处理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垃圾管理商业模式,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垃圾排放量。 一、美国垃圾管理概况 (一)垃圾管理战略 美国确定的固体废弃物治理战略方针是实施源头控制政策,从生产阶段抑制废物的产生,减少使用成为污染源的物质;最大限度地实施废物资源回收,通过堆肥、焚烧热能回收利用实现废物资源、能源的再生利用,最后进行卫生填埋。 近年来,美国一直坚持垃圾减量、分流和再利用这个主题,以废物变

资源、废物变能源(焚烧和生物制肥)作为垃圾治理的主导方向,制定的20XX年的垃圾处理目标是:回收利用(包括直接回收、路边分类、堆肥、综合利用等)50%,填埋40%,焚烧10%。 为实现这些目标,美国各州普遍采取垃圾源头控制和减量措施,提出垃圾分流的概念,将食品垃圾、庭院垃圾和餐厨垃圾等按类别作为分流目标,直接进入适用的处理程序,既促进了不同成分垃圾的分类处理,也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再生,垃圾处理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模式。美国垃圾管理战略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垃圾填埋已经从1980年的89%降为20XX年的54%,而垃圾资源回收再利用则从1980年的9.6%提高到了20XX年的33.4%,垃圾焚烧处理从1980年的1.8%上升到了20XX年的12.6%。 (二)垃圾处理方式的演变 全美国1988年共有垃圾填埋场7924个,1999年为2514个,20XX 年下降到1767个,20XX年又降为1654个,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垃圾焚烧厂数量从1997年的131座下降到20XX年的101座,包括焚烧和生物制能的废物变能源工厂。20XX年全美国共有废物定点回收场地12694个,路边资源垃圾分类回收项目也从1989年的1042个增长 到20XX年的7689个,成为废物资源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美国的不同地区,垃圾处理方式的比例各不相同。如:新英格兰地区的填埋占36%,回收占33%,焚烧占31%。美国西部的填埋

美国情报系统

美国三大情报系统: CIA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是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主要任务是公开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恐怖组织、个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其它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报告到美国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在美国情报体系中,它是唯一一个独立的情报部门。 NSA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Security Agency,简写为NSA),又称国家保密局。它是1952年根据杜鲁门总统的一项秘密指令,从当时的军事部门中独立出来,用以加强情报通讯工作的,是美国情报机构的中枢。NSA是全世界单独雇佣数学博士、计算机博士和语言学家最多的机构,也是美国最神秘的情报机构,由于过于神秘,甚至完全不为美国政府的其他部门所了解,所以它的缩写NSA经常被戏称为“No Such Agency”。 FBI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美国重要情报机构。美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化大型情报警务机构,美国司法部下属的主要特工调查部门,美国联邦调查局是美国打击犯罪最有效的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FBI在反暴行、毒品、组织犯罪、外国反间谍活动、暴力犯罪和白领阶层犯罪等方面享有最高优先权。 美国国防情报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DIA)是美国情报机构中最神秘的一个部门,具体的人员和预算现在都不为外界所知。是根据1961年8月1日的美国国防部命令成立的。主要负责:满足国防部主要部门的情报要求;管理国防部的所有自动化数据处理项目和情

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

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 【法规类别】行政事业与服务收费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 【发文字号】计价格[2002]872号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已撤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2.06.07 【实施日期】2002.06.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 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 (计价格[2002]8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数量也在迅速增加。由于城市垃圾处理投资渠道单一,缺少必要的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资金,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处理水平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土壤、水体、大气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使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受到影响。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步伐,提高垃圾处理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实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决定,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的良性循环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和渣土,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所有产生生活垃圾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交通运输工具)、个体经营者、社会团体、城市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等,均应按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 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促进垃处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事、政企分开,逐步实现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鼓励国内外资金,包括私营企业资金投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最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垃圾处理运行机制,解决当前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