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经济学

文化遗产经济学
文化遗产经济学

《文化遗产经济学》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经济学

二、课程类型:选修课

三、适应专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参观讨论:4学时

五、课程学分:2分

六、任课教师:周剑虹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课程将系统的讲授我国文化遗产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应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各种发生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各种经济现象。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内容,价值评估的方法,文化遗产的经济收益、文化遗产的经营特点和局限性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作用,掌握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保护理念。

八、课程基本内容

了解宏观、微观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聚集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成本分析理论、比较优势、外部性、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如何运用到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领域,并利用上述理论分析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追溯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经济学的理论了解文化遗产价值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如何通过评估确定遗产的价值,使用支付意愿法、cvm,cm等方法了解遗产价值改变时,价值改变量的估算方法。了解遗产的外部性及消除外部性的方法。了解委托代理理论在文化遗产领域的运用,并了解为什么委托代理要比直接管理更为经济。

第一章绪论(4节)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遗产经济现象的表现,初步了解掌握文化遗产经济学在国外的研究历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遗产经济现象所表征的经济原理是什么,分析该从哪些角度或方面分析文化遗产现象。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文化遗产经济学。介绍文化遗产经济学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研究对象内容。

2. 文化遗产领域的经济现象。列举已经出现的文化遗产的经济学现象,比如文化遗产是摇钱树或拦路虎,出现这种现象的时代背景以及经济学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3. 文化遗产经济学的研究历程。国内外遗产经济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章文化遗产资源及共物品属性(6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资源,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及文化遗产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应具有哪些特性,不同类型的文化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1. 自然、人力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资源及其各种资源的定义,特征是什么,作为资源的可用性或有用性在什么地方予以表现。

2. 文化遗产作为资源的特征。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稀缺性、有用性和准公共性。

3. 公共物品的特征及其分类。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池塘资源和俱乐部物品的特征以及准公共物品搭便车现象和池塘悲剧。

4. 文化遗产物品的属性。分析不同种类的文化遗产的物品属性。

第三章文化遗产产权及委托代理理论(6课时)【教学目的】了解产权的概念,我国法律对于文化遗产产权的相关规定;了解委托代理理论及我国文化遗产实施属地管理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产权的定义及管理,以及兵马俑旅游集团及其兵马俑的管理。文化遗产属地管理的利弊。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1. 产权、垄断的定义及其分类。介绍产权的定义分类,垄断形成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对于商品供给的影响。

2. 文化遗产产权的划分及垄断经营的利弊。分析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准公共

物品能否将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分开。垄断经营对遗产而言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

3. 兵马俑旅游集团及其兵马俑的管理——文化遗产产权与经营。旅游集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兵马俑上市。

4.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什么,信息对称,为什么我们国家要采用属地管理管理制度。公共组织的委托代理经济学分析

5. 激励机制与文化遗产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通过哪些手段能够体现,国外的税收减免政策和慈善政策对公众参与文化遗产管理的影响。

第四章外部性(8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外部性的概念、分类以及产生的原因。能够通过外部性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外部性的模式或方法。遗产外部性的体现以及消除或促进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遗产外部性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消除方法【教学方式】课堂授课及参观

【教学内容】

1. 外部性的概念。什么是外部性,外部性在生活中体现的事例。

2. 外部性的分类表现。外部性按不同标准的不同分类。掌握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3. 外部效应的消除。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政府如何通过政策调控和其他手段解决外部效应

4. 文化遗产外部效应的表现及其消除——大明宫为例。大明宫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外部性的方法。

5. 参观实习。大明宫参观,外部正效益的表现,维持外部正效益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第五章价值理论(8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经济学中的费用论,效用论及均衡价值理论,了解费用论在诠释文化遗产价值过程中的缺陷,运用价值均衡理论分析判断文化遗产价格的高低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价格的经济学解释。秦始皇陵的价格的初步估算,戈森定律在遗产领域中的分析及应用,效用论对于文物价值的解释、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与讨论

【教学内容】

1. 价值理论:费用论效用论和均衡价值理论。介绍三个价值理论的内容。费用论以马克思主义费用论为主。效用论强调价值评定的主观性。均衡价值论强调供求和市场价格的关系。

2. 戈森定律及供求关系、供求理论。了解戈森三个定律的表述以及实际的表现。了解影响供求关系的主要影响,以及如何影响。

3. 文化遗产价值的构成及案例分析秦始皇陵为例,利用费用论和效用论的相关理论和评判始皇陵的价值或价格。

4. 兴教寺价值的争论。从效用论的角度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价值的认知差异及其博弈

第六章价值评估(4节)

【教学目的】了解评估的定义,评估的方法以及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主要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价值评估的体系以及如何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遗产价值进行定理评估。

【教学方式】课题授课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评估。评估的基本概念以及评估的运用。评估的方法菲尔方法。

2. 评估指标及评估权重。权重和指标的概念、权重和指标该如何判定。

3. 评估体系的构成。一般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时该如何判定构成要素。

4. WTP/CV/CM评估法的概念及运用。文化遗产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如何用条件评估法、选择法来评价它该不该保,怎么保。

5. 文化遗产评估体系案例分析。门票的定价,遗产旅游产品组合的选择。

一、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文化遗产概论、文物保护学概论、文化遗产管理、文化遗产规划等先行课程的基础上的延伸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研究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过程中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学时分配

三、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取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讲座和课堂主题讨论等多种形式。

四、考试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和作业。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考勤),闭卷考试成绩占70%。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无

主要参考书:

顾江著. 文化遗产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Alan Peacock & Ilde Rizzo. The heritage game:economics, policy, and practice oxford press. 2008

Guido Licciardi and rana Amirtahmasebi. The economics of Uniqueness. The world bank express. 2012

田里. 旅游经济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曼昆. 经济学原理(上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保罗?萨缪尔森. 经济学.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汇总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范围包括: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其他人类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在于: 1.自然遗产是通过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由于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普世价值,所以才需要保护,其形成的动因和过程都是大自然自身的变化,并没有主观的人的因素的参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其创造,还是其传承,都需要有人的参与,离开了人的参与,根本就谈不上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2.自然遗产的产生和存在主要是大自然自身变化的结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类的创

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北京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统一,历史与传承的统一。在继承和发展北京文化的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程就是系统地认识北京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最大限度地保护北京传统文化中的多种遗产,同时坚持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文化思维,在对遗产的利用中传承北京传统文化,发挥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一、对北京传统文化中丰富遗产的宏观和微观把握 (一)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作为元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作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古往今来勤劳智慧的北京人创造了大量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与作为生活在政治中心的北京人皇家气质的自我期许相一致,而且极大地承载了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成为北京城历史发展、北京人城市性格变迁中“凝固的历史”。 1.作为整体的北京城 作为整体的北京城特别是明清北京城是人类建筑史上

的奇迹。无论是集大成的皇家宫殿、园林,还是城市整体布局中的城墙、城门和胡同;无论是承载了复杂、流变的北京文化性格的宗教建筑、军事建筑、商业建筑,还是反映普通人市井生活的四合院民居。作为整体的北京城就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物质文化遗产。 2.古人类文化遗址 北京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有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房山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门头沟东胡林人、平谷上宅村及北埝头遗址以及昌平雪山文化遗址等等。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址给北京地区的历史增加了深沉浑厚的因素,给现代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 3.宫殿、园林和陵寝 宫殿、陵寝和园林主要与皇家相关,它们构成了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丰富、最璀璨的内容。北京城作为元代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作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孕育和创造了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宫殿、以“三山五园”(静明园、畅春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为代表的著名园林和以明十三陵为代表的皇家陵寝。这些宫殿、园林和陵寝在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较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教育价值。 4.宗教建筑和雕塑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沈阳故宫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沈阳故宫 学院:中认新能源技术学院姓名:徐守秋 学号:71551P19

摘要: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旧城中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基本建成。乾隆、嘉庆时又增建。占地4.6万平方米。整个建筑楼阁耸立,殿宇巍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融汇了汉、满、蒙古三个民族的特色,为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建国后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文主要介绍了沈阳故宫的建筑体特征,管理和保护,并针对一些遗产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提示和建议,以促进遗产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沈阳故宫;世界遗产;特征;管理与保护;可持续发展 前言: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一、沈阳故宫的特征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

[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范文示例]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

[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范文示例]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 中国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远而流长,人们要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让子孙后代享受这些文化遗产。以下是分享的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每个官兵都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或许,有人疑惑,一个科技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需要《孙子兵法》呢?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美国人接受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并懂得引进和运用,而作为中国人自己是否更应该去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接受古人的熏陶,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呢? 唐朝时期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 __鼎盛时期,其中重要的便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而清朝时期中国闭关自守,使中国与西方先进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令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和火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用来测风水和做鞭炮、爆竹;而西方人却用指南针确定航向周游世界甚至侵略中国,用火药做炮弹、子弹击垮清朝政府自认为坚不可破的城墙,并盗取中国珍贵文化遗产。于是,变出现了现在,圆明园兽首在海外拍卖的事件。因此,对本国文化过分自信是不可取的。一个小偷,竟然可以这样公开拍卖他曾犯下的罪行,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现代的青年人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抱以鄙视的态度,很多人对外来文化盲目推崇,热衷于美国大片,盲目追赶时髦,追求外国名牌,总认为外国的东西才是好的。也许外国的一些东西确实好,一些科技确实比我们先进,如果是好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学习,而不是盲目的追崇。俞敏洪说:“你是一只猪,不要因为贴了一只时髦的标签就以为自己不是猪了”。因此,盲目的推崇外国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很多年轻人痴迷于日剧.韩剧,而韩国却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成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小学生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难道说,以后我们吃粽子的时候,要告诉我们的后代,这是韩国的节日吗? 中国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远而流长。儒、道、墨、法、兵……虽然立场不同,却不曾相互诋毁和排斥,每个学派各抒己见。《诗经》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待人处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的文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从郑和七次下西洋到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想要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这将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

浅析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管保护

浅析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管保护 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伴随着遗产开发与遗产旅游的升温,遗产资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压力、高损耗和高破坏的威胁。如何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已成为当前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世界遗产;开发利用;资源破坏;遗产保护;遗产管理 针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希望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该公约自1975年12月17日生效以来,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任务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中国也不例外,自1985年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对遗产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遗产保护的意识日益觉醒,遗产保护及抢救工作开始启动并逐步深入。 一、我国世界遗产资源的分布 我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进展却很快,截止到2006年底已有33项文化与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l项。另外,还有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遗产数目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此外还有近百个项目正在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资源的分布涉及我国的22个省市,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河北、天津、江苏、山东、福建等地分布有12项世界遗产;中部地区的安徽、山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分布有9项世界遗产;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云南、四川、重庆、西藏等地有11项世界遗产;此外澳门有1项世界遗产。从世界遗产资源在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漯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心意六合拳 所属地区:河南·漯河·临颖县 分享到新浪微博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明末清初,河南洛阳马学礼遇一隐士传授此拳,其得艺弟子马三元是漯河市临颖县繁城镇人氏,数百年来此拳世代相传。后来流传国内外的形意拳和意拳都是由心意六合拳衍变而成。 心意六合拳的内容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组成。其中心意把是由十个动作组成一个动作为一把;十大形是模仿十种动物(龙、虎、猴、马、鸡、燕、鹞、蛇、熊、鹰)的真意内涵,一个动作为一形。 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小孩、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习练受益,通过锻炼使人体全身内外达到高度协调配合。 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定式是在静止状态下,规范动作,掌握要求,增强肌肉力量;动式是在定式的基础上,做运动练习,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仍能掌握要领要求,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最后在千变万化的动态情况下,仍能作到周身内外紧密配合,发放自如。 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数百年来被拳家视若珍宝。1991年,日本组团到河南学习此拳,省体委聘吕瑞芳老师负责传授,日本代表团回国后,在日本杂志上刊登专辑,封面上打出“心意六合拳中国武术之核心”的字样,可见此拳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漯河市举办了三百年来的首次全国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和两次影响很大的邀请赛,通过交流,打破了数百年的保闭局面,并且在我市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把心意六合拳的理论、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整理成书,由“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制作面向全国出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古城保护 学院:微电子学院 姓名:徐祥翔 学号:31314D37

中国古城遗产保护 以平遥古城为例 摘要:中国历史之悠久,自然与人工遗产之珍奇,文化积淀之深厚,民族生命之诡秘,不得不称之为天下之一绝。它们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近年来,中国陆续申办成功了许多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豪的,尤其是一些极其珍贵的古建筑令人叹为观止。但目前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似乎是与生俱来不可调和的,一方面旅游开发必定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遗产破坏,这样又给遗产保护凭空增添了些难度,另一方面,不搞旅游,不开发旅游资源,一味的通过拨款来对遗产进行保护,这是不现实的,代价是不可小视的,所以还得发展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或许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只有“狼狈为奸”才能调和它们之间的尖锐矛盾。一方面为我国遗产之丰富而感到自豪,一方面又担心这些遗产不会随着时间之大流而逐渐消失,现在的旅游开发之不合理日趋恶化,这肯定会阻碍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因此,我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切实加大遗产保护力度,切实加强完善旅游市场管理机制,打造出有影响、有品位的遗产旅游盛宴,从而缓和乃至消除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间的间日矛盾。 关键词:古城旅游发展遗产保护现状矛盾办法 一、为什么要进行遗产保护? 为什么要进行遗产保护?因为中国历史之悠久,自然与人工遗产之珍奇,文化积淀之深厚,民族生命之诡秘,不得不称之为天下之一绝。它们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这些遗产,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豪的,尤其是一些极其珍贵的古建筑令人叹为观止。一方面遗产能彰显一个国家的创造和智慧,气质和灵魂;另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 一、市场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分析 随着中国普通民众公民意识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开始逐渐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共同体现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人文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更多的体现与蕴含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一个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那么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呢?笔者想在这里给出一个专业上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相对滞后,法律体系很不健全,加上我国现有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体系中的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而在保护“非遗”的同时,这其中又潜伏着巨大的商机,有些传统艺术至今仍未广大老百姓所喜爱,有些手工艺品如果拿到市场上卖仍能卖到很高的价格。那么,如果我们能将资金引入这个产业,一方面不仅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给投资商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又强力地拉动了“非遗”当地的经济发展,正所谓一举多得。 2、经济背景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也就是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渐渐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导致了目前国内许多民间艺术濒临绝迹的状况。但并不是说经济的发展是磨灭精神文明的罪魁祸首,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

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利用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北京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统一,历史与传承的统一。在继承和发展北京文化的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程就是系统地认识北京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最大限度地保护北京传统文化中的多种遗产,同时坚持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文化思维,在对遗产的利用中传承北京传统文化,发挥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一、对北京传统文化中丰富遗产的宏观和微观把握 (一)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作为元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作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古往今来勤劳智慧的北京人创造了大量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与作为生活在政治中心的北京人皇家气质的自我期许相一致,而且极大地承载了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成为北京城历史发展、北京人城市性格变迁中“凝固的历史”。 1.作为整体的北京城 作为整体的北京城特别是明清北京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无论是集大成的皇家宫殿、园林,还是城市整体布局中的城墙、城门和胡同;无论是承载了复杂、流变的北京文化性格的宗教建筑、军事建筑、商业建筑,还是反映普通人市井生活的四合院民居。作为整体的北京城就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物质文化遗产。 2.古人类文化遗址

北京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有着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房山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门头沟东胡林人、平谷上宅村及北埝头遗址以及昌平雪山文化遗址等等。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址给北京地区的历史增加了深沉浑厚的因素,给现代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 3.宫殿、园林和陵寝 宫殿、陵寝和园林主要与皇家相关,它们构成了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丰富、最璀璨的内容。北京城作为元代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作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孕育和创造了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宫殿、以“三山五园”(静明园、畅春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为代表的着名园林和以明十三陵为代表的皇家陵寝。这些宫殿、园林和陵寝在各种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较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教育价值。 4.宗教建筑和雕塑 北京城虽不是中国宗教发展的中心,无五台、普陀、峨眉、九华之盛,但由于其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宗教建筑特别是寺庙和相关雕塑是北京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以着名的佛教寺庙广济寺、法源寺、雍和宫,着名的道观白云观,以及伊斯兰教牛街礼拜寺、清真寺,宣武门基督教大教堂等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宗教在北京城生根发芽和成长的历史。多元化的宗教氛围给严谨、刚健的北京在严肃之余增添了异域文化宽松的色彩。 5.城市和民居设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

一、职能简介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1年12月31日经省编委(豫编办[2011]104号)文件批准在河南省群众艺术馆正式挂牌成立,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二)组织实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三)承担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名录申报及数据库建设。(四)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交流、业务培训等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2009年1月经自治区编办批准成立,2009年3月正式挂牌,为自治区文化厅直属处级事业单位。中心设四个部室,编制25人。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承担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联络交流。 2宗旨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通过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整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传承草原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3职责 拟定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制定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具体组织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挖掘、抢救、研究、保护和整理工作;跟踪检查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具体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类世界遗产项目申报工作;负责对全区基层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从业人员的指导和业务培训;建立和管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资料库等。4各部室职责 按照自治区编制委员会“关于撤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组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的批复》规定:非遗中心内4个科级机构,为办公室、培训部、业务部、技术部,各部室职责如下: 办公室: 一、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检查各部门的落实情况。 二、负责人事、劳资管理以及年度考核工作; 三、内设财务室,负责财务管理和日常报销工作;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 四、做好会议通知和会议记录; 五、负责印章的使用管理,做好文件的发放、登记、传递、催办、立卷、归档、等工作及保密工作; 六、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编制工作简报、年度总结、工作计划,

世界文化遗产 结课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 结课论文 中华文明的璀璨时刻 专业:电气及其自动化 班级:08电气二班 学号:0828010070

姓名:赵瀚 关键词:西安,黄山,龙门石窟,保护,管理,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说明了古城西安的一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总结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提出这些文化遗产在今后的管理方面和工作方向西安,坐落在关中平原,周边环绕着泾、渭、灞、沣等八条河流,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安地区山环水抱、风景如画,历朝皇帝曾十三次定都于此。故而,西安遗下了无数稀世奇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黄山风景区(Huangshan Mountain)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一对古城的考察 西安,坐落在关中平原,周边环绕着泾、渭、灞、沣等八条河流,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安地区山环水抱、风景如画,历朝皇帝曾十三次定都于此。故而,西安遗下了无数稀世奇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距今有2000余年,其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是当今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已发掘了三个呈"品"字形俑坑,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藏与真人真马大小差不多的陶俑约8000件,战车百余乘,以及数万件实用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于1979年10月建成展厅;二号坑于1976年春发现,于1994年10月建成展厅并对外开放;三号坑于1989年秋建成展厅。 (二)唐华清池 唐华清池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唐皇家园林,建于唐华清宫遗址之上,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饮誉中外的游览胜地,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有:锺灵毓秀的骊山风光,流芳万年的天然温泉,周幽王举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及其烽火台旧址,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旧址。 (三)东汉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距西安百余公里。是我国境内安置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著名寺院,始建于东汉。原寺规模很大,寺内占地

湖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湖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一、文化遗产概论: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1、有形文化遗产: 湖南古来被视为“南蛮之地”,被认为是不开化的地区。但是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湖南历史上就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文化成就,在这些文物中,仅世界之最级的珍 品就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样本——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出土的水稻样本,距今 已有大约1.5万年;世界上最早的陶片——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发现的古人类使用过的 陶片,距今已有大约1.4万年;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青铜乐器——长沙市宁乡县月山铺商墓中出土的象纹大铜铙,高 103.5厘米,重221.5千克;世界上最早的铸铁容器——长沙市杨家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铸铁鼎,距今大约二千四百余年,等等。 2、无形文化遗产: 民间灯会与益阳“舞虾”:元宵灯会,俗称“闹元宵”、“闹社火”、“玩龙灯”、“耍花鼓灯”、“故事会”、“抬故事”、“闹龙灯”等等。 盛唐之时,闹龙灯之俗已在湖南盛行了。清嘉庆二十二年《湘潭县志》载:“上元,祀太一神,食浮圆子。向夕,六街三市,竞赛花灯,及花爆烟火诸杂剧。故褚遂 良《潭州偶题》云:‘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唐时风俗已如此。”褚 遂良(596-659年)是唐代的著名书法家,曾为黄门侍郎、尚书右仆射,他59岁时曾 被贬为潭州都督。他在长沙看到的“九衢灯火”即是春天的灯会。 灯节源于原始人类的火把节。从火把到龙灯,春天的祭祀渐渐世俗化,进入了人们的休闲生活;祭日成为了节日,仪式成为了娱乐;度过了漫长寒冷的冬天,迎来了 阳光明媚的春天,人类有理由在这样的节日里尽情地欢乐。 人们常说:过年过年,只有过完了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完了年。因此,在吃饱了、 吃好了、吃腻了的除夕、新年大餐之后,人们合家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他们充分发 挥出了自己的才智,开始制造精神上的享乐。因此,到了正月十五的这一天,玩灯、 赏灯、比灯、赛灯,成为了节日新的主题;而尽情忘我的狂欢,却超越于灯节之上。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非物质”的概念其实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措词之专利,它首先作为后现代的新术 语而用在与“文化遗产”无关的另外场合。如何纠正由现代性所塑造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征服 与劫取的不正常关系,是利奥塔提出“非物质”这个术语的潜台词。本文从当今世界非物质经济 时代的重大变革中,还原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一系列官方话语所由产生的后现代 语境,从而对这些与时俱进的新观念的理解,提供历史背景的和理论系谱学的关照视野。[关键词]非物质;后现代;符号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本 一、从“非物质”到“非物质经济” 恩格斯说过,每一次重要的观念革新都必然会伴随有术语的革命。近年来人文学界最热衷的新术语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在它的背后隐约呈现出一场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的知识观的变革运动。这场运动的性质和影响的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需要人文学者给予高度关注。对于“非物质遗产”这个术语以及相关的“无形遗产”等术语的执著热情,已经充分体现在新老学者在短时期内围绕这些概念撰写出的大量文章之中。此类 论文的发表数量正在呈现出与日俱增之势。从目前情(况看,如果大家的关注焦点都是变动中的新名词从无形文化遗产”,到“口传与非物质遗产”,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的词义诠释,而且没有一种更加有效地俯视性的诠释角度和方略,那么或许会有钻入语词概念牛角尖而不自知的可能。笔者希望拓宽视野,从当今世界上非物质经济时代正在取代物质经济时代的重大变革中,还原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一系列官方话语所由产生的现实语境,从而对这些与时俱进的后现代新观念的理解,提供历史背景的和理论系谱学的关照视野。(首先,20世纪后期勃兴的对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关注,与后现代、后殖民的文化自觉密切相关。诚如全球化理论家罗伯森从社会学立场上所指出的:对文化问题的关注是当代社会学( )的反身性reflexivity 增强的一种表现。“成熟的现代性不利于对文化问题的关注,而通常被诊断为后现代性———或者说后现代主义———的东西则促进了这种关( )注。”罗伯森, 2000: 47 如果说以后殖民主义批判思潮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科学的反身性是催生文化自觉和文化遗产自觉的重要动因,那么“非物质”这样的概念也必须还原到后现代性的语境中去理解。“非物质”的概念其实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措词之专利,它首先作为后现代的新术语而用在与“文化遗产”无关的另外场合。比如, 1985年3月,法国著名的后现代理论家利奥塔在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发起一次展览会,有意识地命名( )为“非物质”Les Immateriaux 。在利奥塔为此次展览 所撰写的构思大纲中,可以找到他对这个新词的理解:现代性传统中,人与物质的关系已经由笛卡儿的征服和占有自然的规划所固定。一种自由意志把自身的目标强加于特定的自然元素之上,使其脱离自身的自然轨道。“非物质”是否改变了人与物质的关系? ———即由现代性传统所固定的关系,由征服和占有自然的笛卡儿的变化规则所固定的关系。??“非物质”对于一个规划来说意指一种不再是实物的物质;对于“人来说,它揭示了一种可与自身的分解相比较的分解。这些“非物质”大多产生于电脑和电子技术科学,或至(少产生于使用电子技术科学之方法的技术。利奥)塔,2002: 33、36 - 37在利奥塔那里,对现代性的失望与反叛正是后现代价值观登场的前提,这也就是提出“非物质”这个概念的特定语境。他说:18世纪末,欧洲和美洲以自由和道德启蒙的名义声称把光明、法律和财富传遍人类世界。200年的杀戮以及国内、国际和世界大战之后,我们现在开始为这种傲慢悲悼。至少在背景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认为应遵守四个可 行性原则: 一、原真性。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原先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二、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整体性还包含其文化内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区就应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动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环境对象。 三、可读性。是历史遗物就会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取它的“历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年轮”,可读性就是在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读性的 原则。 四、可持续性。保护历史遗存是长期的事业,不能急于求成。l2] 6.2.2黄河壶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从目前己经制定的壶口规划中,“历史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以“历史面貌”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1994年《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对黄河 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提出要“保护风景名胜 资源的自然特点和历史面貌”,在其之后制定的一系列规划中,也都依据94总规 的原则加以实行。但如何对“历史面貌”有效保护,仍是一个特殊、复杂的问题. 本论文所涉及的壶口地区是一个以壶口瀑布为核心,以1994年《黄河壶口瀑 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景区为研究范围的广大地区,其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分 散、广阔、分居黄河两岸的特殊性。并且所具有的文化遗产在价值性和完整性上 都不尽相同,非常复杂。对其的保护工作必须加以甄别,区别对待。 壶口地区地跨晋陕二省,从现存的有形文化遗产来看,河东山西吉县一侧的 情况要好于河西。在瀑布主体景观方圆二十公里的范围内,河东沿河一侧尚有牛 马王庙、清长城河清门、龙王迪窑洞群、克难坡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禹帽山、 人祖山等历史文化遗产多处,并且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其中东龙王迪窑洞群,克 难坡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都是颇具规模窑洞型村落。东龙王迪窑洞现存明代以下 窑洞百余口,至今仍有部分被使用;克难坡曾驻扎山西政府机关和兵丁达二万人。 这条历史文化带比较鲜活,河运历史符号和军事历史符号并存,较完整地反映了 壶口商业、军事渡口的性质,只要不加破坏的予以保护,就能很好表现其作为历 史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可读性”的特征;反观河西,沿河一线,反映当地当 时渡口风貌的历史建筑遗迹基本已经消失,即使是有一定规模的屹针滩窑洞村落 也已不是明清时期的旧格局,丧失了很大部分的历史参考价值。 壶口文化遗产是“渡口遗产”,作为渡口遗产,黄河两侧的共同环境是反映其 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其统一性和完整性而进行单方面阐述。 但是相比于河东,河西确实面临着历史符号消失的巨大危险。面对这种危机,选 择性的原址重建几组建筑,不失为一种较可行的办法。 因此,对黄河壶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以下原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1、保护壶口作为“渡口遗产”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将山陕壶口沿岸作为整体 加以保护; 2、保护河东河西现存可移动遗产、不可移动遗产的原真性,减少人为造成的损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贫富、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呢?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也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

颐和园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摘要: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皇家园林无疑是集大成之作,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之美、规划设计之精无愧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杰作和世界著名园林的瑰宝。 关键词: 皇家园林谐趣园长廊耕织图 一、公园简介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内。用昆明湖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虹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构思巧妙,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堪称罕见。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二、设计初稿 过去皇家所建造的东西,施工前必须先设计图样,而这种图样必须是平面而立体效果的,有基本的透视和明暗,看上去能一目了然,而负责设计描绘的人又必须是一流的宫廷画师,然后再制作“烫样”核算等。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的设计图,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此图对中国早期的皇家建筑设计、研究、地理环境学等各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三、传说故事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清乾隆十五年,初建清漪园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论文课题名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学生姓名刘瑜亮 学号201231160917 专业公共管理类 班级公管9班 2013年6月5号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见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领略起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开发保护保护策略 1 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基本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文化遗产的珍贵,地球上的东西是亿万年逐渐演变而来,保护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物质,非物质遗产等)都对人类对历史的了解与人类的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保护世界遗产,爱护生命,爱好和平,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才会转得更久...所以,认识中国的世界遗产与保护世界遗产刻不容缓!确定并保护世界遗产,对于我们今天传承文明、审视生命、认识历史、认识自然,进一步改善和创造人类的生存环境,意义重大。它的认识价值绝不是任何文献资料和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书所能替代的。中国有许多处世界遗产,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为中国和世界所知。

为了使物质文明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约了《保护和世界文化的自然公约》。 中国于1985年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后来居上。截至20120年8月1日,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名列第三,位于西班牙与意大利之后。 自90年代以来,人造景点的旅客大幅减少,传统公园也日渐衰退,而世界遗产却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所关注,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中国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申报世界遗产基础条件的地方也相对较多,但推动世界遗产申报热的主要动力,是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及其作为特殊资源所显现的垄断经营价值。在看到世界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少干部也因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显了政绩并得到晋升。这种榜样作用,使一些地方政府不做真正研究便盲目地耗巨资为申报创造所谓 的条件。有些地方为了申报世界遗产进行环境治理,甚至将一些重要的反映遗产延续性的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为名予以拆除。还有些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严重破坏了遗产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致使申报热变成了破坏热 2 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 王鹤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科学资源,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国际组织的相关文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做了直接或间接的描述。笔者认为,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象征,是人们进行创造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具有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体系: 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例如,有相当一部分民间文学就是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是现代和传统之间流动的见证,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生活风貌、道德习俗和思想禁忌。非物质文化遗产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承载了过去,孕育着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同遥远的祖先沟通,看到他们的身影,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辨认出他们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群体或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反映了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和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所代表的是鲜活的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着该民族或群体的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生存方式,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或群体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或群体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体现出该民族或群体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成为该民族或群体存在的标志和发展的根基。不同的民族或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共同丰富、充实和维系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更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脱离具体的民族历史和社会环境,它蕴涵着所属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沉淀着发展的经验、生存的智慧,这些维系民族或群体血脉的因素反过来又世代塑造并延续了该民族或群体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从而形成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群体意识,使这种文化的价值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得以展示和存续,成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识别标志。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体现,具有传承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生命动力、精神依托,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