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清末西北回民起义

平定西北动乱的湘军军营

【按语:这是我早就想写的一篇文章。多年来每当我写文章涉及到清末西北回汉之争引发的那场灾难时,竟不知道如何措辞。用?同治回乱?,似乎政治不正确;用?西北回族人民大起义?,又违背我的历史认知。所以只能含糊地用?起事?敷衍过去。】

2010年7月11日《西安晚报》第10版刊发马新芳所写的一篇文章《?百折不回的英雄?白彦虎》,文章开头便道:清代同治年间,陕西爆发的回民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是在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的

直接影响和推动下爆发的。在陕西回民起义的影响下,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先后掀起了反清起义斗争,起义的熊熊烈火燃遍了西北地区,汇成一股巨大的反抗封建统治的洪流。清王朝向外国侵略者举借债款,调动装备精良的军队进行镇压,几乎竭尽全国人力财力。然而,起义军奋勇反抗,历时十六年,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在西北的封建统治。在这次农民革命运动中,涌现出一位杰出的起义军领袖,他就是白彦虎。

如此?高大全?的描述,简直比得上官方史书中红军英雄了。我们学过的中学历史课本中,对白彦虎和另一位回民军队头领任武的描述,和这篇文章的基调差不多。这样的文章,到网上一搜,比比皆是。

爆发于19世纪60年代西北数省回民的起事,距今不算遥远,真实的历史还没有完全被遮蔽和改写。真实的历史是什么呢?白彦虎和任武真实的面目又是什么呢?我想今天多数中国

人应该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可以说,白彦虎就是一个进行种族屠杀、制造严重人道主义灾难的?杀人魔王?,无数回族民众裹挟于其中,无数无辜的汉族老百姓被他带领的武装杀害。他信仰何种宗教、属于何种民族,并不能为他的历史罪孽减轻半分。清朝政府将这

场大灾难命名为?陕甘回乱?,我以为是一种中性的定义,至少比?反封建的回民起义?要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引发这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的原因很复杂,但也不外乎利益冲突,主要是?地畔相争?。这在中国古代的农村社会很正常,兄弟之间都会有争产之争,同治年间广东出现过土客之间的仇杀。汉民和回民利益之争,因为杂有宗教的因素,便产生了更大的破坏力。诱发回汉之争的某个事件只是导火索,回汉之间的猜疑、不信任是动乱基础。当时的官府,歧视回民亦是历史事实,华县《县志稿》卷三《建置志》曰:

自回族在圣山砍竹,州牧濮圭又右汉左回,堂谕云:‘汉伤回民,十以一抵,回伤汉民,一以十抵。’快班头秦英,回族也,忿忿下堂,谋变愈急。嗣后华山团长白祥生,合渭邑团长张映兰,缉诛回民十七人于麦田。诛回谍于白泉铺,回民纷纷北渡,秦家寨,也家滩焚烧一空,遂有回族大祸。

民间对?砍竹?也有另一种说法:白彦虎、马化龙等暗中发动回民,?传帖杀人?。想要借太平天国在东南起事、陕甘清军调走之际,杀光汉人,在黄河以西建立一个纯粹的穆斯林国家。起事前。他们秘请铁匠打制刀具,并且杀掉铁匠以防泄秘。尽购街上的竹竿以充刀杆,然后开始暴乱。

今天的历史研究者,对引发灾难的导火索可能仍有争议。但无论如何,即便是个案的不公,也不能成为白彦虎等人屠杀无辜汉民的理由。因为回民有共同的宗教,组织性更强,自然战斗力远超汉民,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原本平静的汉族村庄,对突如其来的屠杀毫无准备,村民们几乎手无寸铁,只能引颈待戮。

如果回民武装只对抗官军,尚可称之为?起义?,可白彦虎等人带领的军队,以屠杀汉族村庄为战斗目标。官军对杀死普通官员和普通汉民、攻占城池的武装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事实上,在动乱前期,因为接连经历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官军没有尽到及时保护良民的责任。动乱蔓延后,多隆阿、左宗棠等人先后带兵平乱,回民武装在官军的追剿下,从关中往西逃到甘肃、青海,一路沿途杀汉民。陕甘各地回族头领纷纷起事,目标几乎一致——杀汉民,军队行进中对汉族村庄,不论老幼妇孺,几乎诛戮一空。这叫什么起义?如果说滥杀无辜是因为受到官府的欺压引起的不理性行为,那么汉族百姓同样受到官府的欺压呀?而且,清代的统治民族满族和回族一样是少数民族。白彦虎起事后,明确提出?反满排汉?,他还差点掘了黄帝陵,幸亏有董福祥组织的民间武装进行了抵挡。这行为,我实在看不出和塔利班、IS有什么区别。据史料记载,这场灾难导致陕甘等地的普通汉民减少了上千万。

在多隆阿、左宗棠率领的部队围剿下,白彦虎等人的叛乱部队且战且退。左宗棠剿抚并用,一些回族头领归顺了朝廷,并授予官职,如河州的马占鳌和马步芳祖父马海晏。走投无路的白彦虎逃到了新疆,投奔从中亚浩罕汗国领兵进疆、建立割据政权的阿古柏,并成为分裂政权的一员大将。刘锦棠领兵剿灭分裂武装,收复了新疆,白彦虎带领残兵败将和随军行进的回民翻越大雪山,避居于俄国托克马克(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一带,这一支形成了今天中亚的东干族。

这样一位肆意杀害平民、分裂中国的人,怎么就在我们的官方媒体和历史教科书中成了反抗封建统治的?英雄??

我无意冒犯某个民族或某个宗教,历史过了150年,今天中国任何人,包括回族人或穆斯林民众,都不应该为白彦虎背负历史的包袱。我们可以理性地分析这场人道主义灾难形成的复杂历史原因,而不能针对某一民族或某一宗教信众算历史的旧账。但是,我们有责任还原真实历史,以为镜鉴。如果仍然把白彦虎当成被歌颂的英雄,那么今天袭击巴黎平民的恐怖分子,是不是也可以说成在帝国主义心脏地带舍生忘死战斗的义士?

《西安晚报》这篇文章如此讲述白彦虎在阿古柏武装失败后逃离中国、翻越新疆西部大雪山的场景:

隆冬腊月翻越雪山,是白彦虎及其起义军最壮烈的一页,也是中国农民起义史上最感人的一章。他们与严寒等残酷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表现出超人的精神力量;他们以气贯长虹的必胜信念,守护住了那面浸满鲜血的义旗。

读这段文字,我简直以为是在读中国工农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回忆录呀?

如果今天官方教科书和媒体依然把白彦虎、任武这样的人当作反抗暴政的英雄,把他们率领的武装屠杀平民说成?起义?,我们今天的反恐可能会在逻辑上遇到麻烦。

现代文学习题(试题+答案)

现代文学习题(试题+答案)

练习一 填空: 1、 1842年,魏源编写的中国近代史地科学的开山之作《_海国图志_》刊刻行世,书中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文化人对_中体西用__的效用发生了怀疑。 3、____严复______于1896年翻译了出版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4、____严复______用“进化”的思想,在政治时事的纵横捭阖中为国人敲响了警钟;而__谭嗣同__ 则在《仁学》等著作中对中国道德文化的批判实行了“诛心之术”。 5、黄遵宪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诗歌创作主张。 6、__梁启超___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里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7、《_新小说_》和《月月小说》、《绣像小说》、《小说林》一起被时人称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简答: 1、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办报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对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有重要意义的主张?

有限度地承认白话文的传播优势;在文学体裁上,极力推崇小说戏曲所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 2、简要叙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主要观点。“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起。” 思考: 1、洋务运动发生的基本原因有哪些? 2、戊戌变法运动发生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中国近代小说戏曲革命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练习二填空: 1、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发表的倡导变法维新的文章肇端于《时务报》,时人称其为“时务文章”;由于此类文体与报纸密切相关,这类文章也被人称作“__报章文体________”。 2、__梁启超________在《变法通议》中说:“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3、___梁启超_______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概括自己的散文“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偶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颇有一种魔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主要内容 1、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清末新政的评价 1、最大成就是经济自由 2、传统中国没有经济自由 3、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 深远影响 1、首要的是为经济发展奠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这一制度因素的影响一直延伸到民国 2、经济自由对人的解放的重要意义(例如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提倡人格独立) 清末新政的消极作用 首先,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其次,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 第三,清末新政时,某些经济政策的公布,客观上也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第四,清末新政时,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 清末新政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经济上,清末新政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其次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在军事上,清末中国军队发生了较大变化,提升战斗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通过清末新政,在这万面的变化是十分突出的。其一,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其二,清末出现了办学热潮。其三,由于清朝政府的号令及地方官和个人的努力,很快地出现了留学的热潮。其四,政治思想界也有所变化。 第五,在阶级关系上,清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明显地增长,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清末新政的原因

清末新政的原因 一、改革缺乏强有力的领导。 清末政治制度改革的前期领导是慈禧太后,后期是摄政王载沣。纵观慈禧一生,思想并不守旧。不过她日常关注较多的是她个人的权势、地位。1898年在顽固大臣的挑唆和包围下,西太后一手扑灭了戊戌变法,然而两年之后,她又在西安亲自颁谕宣布变法,1905年则进一步接受臣僚的意见,同意实行宪政。慈禧对于变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给人以一种感觉,认为她同意改革“不过是对于国内不满的搪塞、贿赂和对于外国无力的软弱屈服,都是政府无能的表现”〔2〕。使人们对她发动改革的诚意表示怀疑。不过,由于她临朝听政数十年,掌握清朝大权,尽管有人对立宪不满和怀疑,但惮于她的专制淫威,对她的懿旨懿训还不敢违抗,在她去世前,各种新政尚能照常推行,朝政大局也尚能保持相对稳定。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使王朝失掉了一个最能干的人物”,“失去了维系这个解体的国家的强手”,“加速了人们久已期待的内部崩溃的危险”〔3〕。继承皇位的是3岁的溥仪,由其父载沣监国。载沣主持朝政,使“朝廷当时失去了中心人物,令人发生一种空虚之感”〔4〕。“他没有时代所需要的魄力和才干”〔5〕。皇族内部围绕着权力,明争暗斗。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太后与载沣不谐。当时满洲贵族新派人物、两江总督端方是载沣的左右手,1904年11月隆裕太后借故解除了端方的职务,想以对端方的罢免“在政治上制服摄政王”。在朝政的处理上,载沣“施治寡术,用人无方”。他监国后,有见大权旁落,深感皇室的危险,拼命加强皇族集权。官制改革中,政要多用亲贵,竭力排斥和打击汉族官僚。他以戊戌年间袁世凯曾出卖其兄光绪,借口袁有“足疾”,解除袁的兵柄,将他逐回河南老家。湖广总督张之洞有见于此,“震惊无所措”,为求自保,自动交出所编新军,请改隶陆军部,于是,载沣任命铁良为兵部尚书,将兵权收归到自己手中。载沣的所作所为“其主要目的就是如何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一切努力只是拼命抵挡或推迟国家的破产和政治革命”〔6〕。在第一届责任内阁中,新内阁以奕劻为首,皇族成员占了5名,且掌握军事、财政、外交等重要部门。载沣这样做,只是“形式上的加强,非但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且这种做法只能激起汉人的排满情绪”〔7〕,“越发加深种族的反感……并认识到当此内忧外患日深之时,为了保住国家,决不能把政权交给如此自私自利的满洲朝廷”〔8〕。从而使统治集团内部本来就已很深的矛盾更加激化。主持军机处和外务部、负责官制改革实际领导的庆亲王奕劻素以贪黩著称,与其子载振屡遭言官弹劾,奕劻怀疑言官受大学士瞿鸿禨指使,唆使学士恽毓鼎弹劾瞿,又暗通报馆,授意言官;阴结外援,分布党羽,结果瞿被革职开缺回籍。领导集团内部如此,其他各部尚书之间也是势如水火,互相攻击。学部尚书张百熙与侍郎唐绍仪“因事互相揭参”,结果张遭到申饬,开缺归里,忧愤成疾去世。1907年云贵总督岑春煊入京任邮传部尚书,弹劾靠贿赂而当上侍郎的朱宝奎,为奕劻所不容,于是借口广东会党起事,调岑为两广总督,将岑逐出京师。岑行至沪上,托疾不行,拒绝赴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冲突如此,而其他“在位诸臣,人各有心,或阳奉阴违,或始勤而终怠”。这就严重削弱了对政治改革的领导,加深了王朝统治的危机。 二、地方督抚对改革态度冷淡、倍加阻挠,使改革流于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模拟试卷(四)试题卷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模拟试卷四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的是:()。 [A] 元杂剧[B] 南戏[C] 金院本[D] 诸宫调 2、《南词叙录》的作者是:()。 [A] 康海[B] 朱权[C] 王九思[D] 徐渭 3、兰陵笑笑生是下列哪部小说的作者:()。 [A] 《金瓶梅》[B] 《镜花缘》[C] 《醒世姻缘传》[D] 《再生缘》 4、清初词坛三大家不包括:()。 [A] 钱谦益[B] 朱彝尊[C] 陈维崧[D] 纳兰性德

5、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不包括:()。 [A] 《官场现形记》[B]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 《孽海花》[D] 《二刻拍案惊奇》 6、杜丽娘是哪部剧作的人物形象:()。 [A] 《宝剑记》[B] 《牡丹亭》[C] 《紫钗记》[D] 《西厢记》 7、《水浒传》中“一丈青”是()的绰号。 [A] 王英[B] 阮小七[C] 燕青[D] 扈三娘 8、第一个将经过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搬到戏剧舞台上的戏剧家是:()。 [A] 李玉[B] 李渔[C] 沈璟[D] 梁辰鱼 9、下列不属于《四声猿》的杂剧是:()。 [A] 《狂鼓吏》[B] 《玉禅师》[C] 《雌木兰》[D] 《中山狼》 10、“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是哪位剧作家带有自叙性质的描述:()。 [A] 关汉卿[B] 王实甫[C] 马致远[D] 白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以下属于《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的有:()。 [A] 赵盼儿[B] 庞春梅[C] 吴月娘[D] 李瓶儿

专起本入学测试 大学语文题库(公开题)

专科起点本科入学水平测试大学语文题库 (公开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孔子的思想内核是()。 A.民本思想 B.仁和礼 C.克己复礼 D.自然无为 【答案】B 2.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答案】A 3.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 A.礼和仁 B.无为而无不为 C.民本和王道 D.严刑峻法 【答案】C 4.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答案】C 5.“贻笑大方”这个成语来源于()。 A.《逍遥游》 B.《秋水》 C.《大同》 D.《谏逐客书》 【答案】B 6.先秦时代的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伟大时代,当时出现众多的思想学派,学术史上称之为()。

A.诸子百家 B.百花齐放 C.文人荟萃 D.建安风骨 【答案】A 7.先秦诸子散文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 A.《老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C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 A.《战国策》 B.《论语》 C.《孟子》 D.《左传》 【答案】C 9.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的是()。 A.《诗经》 B.《左传》 C.《春秋》 D.《孟子》 【答案】D 10.《礼记》是一部()。 A.儒家著作 B.道家著作 C.墨家著作 D.法家著作 【答案】A 1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答案】D 1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收入诗歌()篇。 A.300 B.242

清末新军发展简史

清末新军发展简史 新建陆军是清政府于清末,命袁世凯编练的一支新式陆军。 北洋新军乃是这支新式陆军中位于北方的六支主力部队的统称,其他地区的新军规模,装备均无法于北洋新军相比。因此可以说北洋新军乃新建陆军之主力,再者北洋新军后来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因此后世多有将“北洋军”当成新式陆军之统称。事实上,北洋军之概念并不严格等于清末的新式陆军(但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通用,下文一律以新式陆军通称)。 新式陆军在当时的中国不但武器精良,编制合理,并且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诸多空前的变革。新式陆军中,北洋军后来因政治变动沦为军阀私兵,其将领大多成为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之重要人物。南方各省之新式陆军则被南方各省军阀瓜分,逐渐消亡。 历史背景 满清军制向以八旗,绿营为国家正规军。八旗为旗人组成,以京营八旗拱卫北京,以驻防八旗分守全国重地。绿营则为汉人之国家常备军,以镇,协,标分守各地。后八旗,绿营逐渐腐朽不堪用。 嘉庆时平白莲教川楚教乱,因八旗,绿营不堪用,随设勇营。勇营为各地督抚自行招募,“保境护民”,战后即遣散。是为有清一代于八旗,绿营外另立军队之始。 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八旗,绿营,募勇皆一败再败,不得已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编练团练”,即后来之湘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湘军分支-楚军)。但湘淮军在军事编制,习气,战术上于旧式军队并无二致,土洋火器混编。因此,湘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便迅速腐败,甲午战争,清廷征调之湘淮军一败涂地。清廷遂知湘淮军不足恃。 甲午战后清廷决意自强,大力建设“练军”,练军武器装备全为洋枪洋炮,部分武器甚至为当时西方之最优。共练成董福祥之甘军,聂士成之武卫军,毅军,以及江南的自强军,北方的定武军等新式练军。因种种因素,新式练军在庚子之变中损失惨重。 当时编练新式练军已经不再和湘淮军一般“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仅仅更换武器装备。而是大胆的对军队编制也做了一些改革。自强军和定武军的军制有西式军制的影响,与旧式军队以营为主,兵无定数有所不同。庚子之变后,袁世凯接掌定武军,授命改革陆军军制和编练新式陆军,才开创了全新西式编制之新军。军制改革,可视为新式军这种“新军”,与湘淮军,练军这些“旧军”的分水岭。旧军在新军建立后大多被改编为绥靖地方的“巡防营”,“巡警营”,后逐渐消亡。 因此,新军出现之日,当定为1904年9月12日,练兵处会同兵部所奏之《新式陆军章程》正式奏准。从此袁世凯担任练兵会办,编练全国新军。 正式编练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2、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刘鹗的《老残游记》、 4、曾朴的《孽海花》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 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官场现形记》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官职有高有低,权势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鱼肉百姓的吸血鬼。举人出身的王仁开馆授徒,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说读书方可做官,而做官的好处则十分诱人,“点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鸣道。”本书是上不得台面的话,他居然堂而皇之在课堂宣讲。不难想象,这种教育思想熏陶下的门徒,除了祸国殃民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出息?让这种人充斥官场,官场该当是何等的丑态。读书科举而为官原是封建社会取官之“正途”,“正途”尚且如此不堪,其它之途当然是更加等而之下。如捐官,即用钱来买,按官阶定价,只要买方有大把钞票,卖方自可不问钞票来源是否合法,你肯买,出得起价,我则敢卖,放手让你做官。还有一途名曰“军功”,即用官位当奖品颁发打仗立功的人员。而这些军功之士大多是屠杀平民的刽子手,让刽子手做官办事,谁敢指望他会将事情办得公正明白,贪官污吏们虽各有特点,但亦有相同之处,如让他们理财,他们会大饱私囊;让他办案,他们会放纵真凶,污陷良人;让他们修河,他们会使大堤溃裂,水淹良田;让他们督军作战,他们会让自己的部队一溃千里。 《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儒林外史》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 《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清末新政的成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 2011-10-03 第09版:中外历史 作者:高放来源:学习时报字数:6181 清廷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1898年镇压了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之后,很快引发了 1900年义和团的暴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在国难加深的险境下,慈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大清王朝的世代威权,不得不从 1901年重新开启变法,推行新政。以往史学界对新政多加否定,甚至认为“新政实际上是一种苛政”。这有失偏颇。我认为清末新政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清末新政历经10年多,大体上可分为前5年与后5年两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法制方面的成就后期比之前期更为显著。但是新政终归失败。其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值得重新总结。 经济方面,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1902年 2月的上谕强调提出:“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同时又指明:“振兴农工商业,以保利权。”(《光绪朝东华录》总节 4830页)可见振兴农工商业,旨在保护国家利益主权以抵御外国资本入侵,这个宗旨是明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尤其是义和团的内乱和八国联军的外祸给农业造成很大破坏,所以新政从恢复农业起步。主要措施是激励开荒屯田,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由官方兴办农事试验场,是破天

荒的新举措。1902年首先在保定办一所农事试验场,1906年进而在福州、北京、济南、盛京(沈阳)等地增设开办,引进日、美等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如洋犁、畜力机器、割麦器、玉米自束器)等。现代化工业也开始由官方倡导。1901年开始由北京进而在多省设立工艺局或劝工局,用招股办法开办股份制企业。官办企业与民办企业并举。我国的民族工矿企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到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新政期间铁路发展尤其迅速,到1911年约达9000公里,比1895年约增长20倍。其中京张铁路在詹天佑总工程师领导下从1905年开工到1909年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完全自立自建,又有“詹天佑挂钩”的创新,震惊中外。电报、电话业务开始独立自立发展。1905年北京建立的京师华商电气公司,发电设备为150千瓦。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个发电厂,标志着我国迎接世界电气化新时代的开端。电气化开始起步。1905年天津首建电产品工厂(制造电震子、起电盘、电铃、电池等),1906年天津出现有轨电车,1907年上海设官办市内电话局。工商业和金融业随即获得新发展。清廷于 1903年设商部,鼓励各地兴办商业公司、轮船公司,保护私营商业权益。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第一次有明显迅速增长,1907年比1900年几近翻一番。部分商品如耐火材料、棉纺织品、面粉等开始投进国际市场。1903年开设铸造银钱总厂,发

2012专升本语文试题

2012年河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25 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1.“三曹”中诗风悲凉慷慨、气韵沉雄的是 A.曹丕 B.曹操 C.曹植 D.曹睿 2. 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故人”指 A.杜甫 B.孟浩然 C.谢眺 D.汪伦 3.《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A.王安石 B.司马光 C.陶渊明 D.刘义庆 4.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的是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5. 下列诗人属于“新月派”的是 A.艾青 B.徐志摩 C.郭沫若 D.田间 6.《氓》中运用“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诗句是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7. 元代从事杂剧及散曲创作、有“曲状元”誉称的是 A.王实甫 B.马致远 C.关汉卿 D.张养浩 8. 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对比法

9. 成语“狡兔三窟”出自于 A.《秋水》 B.《郑伯克段于鄢》 C.《冯谖客孟尝君》 D.《李将军列传》 10. 从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看,《炉中煤》是一首 A.颂歌 B.战歌 C.牧歌 D.恋歌 11. 在《我愿是一条急流》的五组对应意象中,与“急流”相对应的意象是 A.小鱼 B.小鸟 C.烈火 D.太阳 12.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代表作是 A.《萧萧》 B.《湘西》 C.《边城》 D.《长河》 13. 小说《麦琪的礼物》的风格特征是 A.含泪的微笑 B.辛辣的讽刺 C.痛苦的叙述 D.冷峻的幽默 14. 侯方域在《马伶传》一文中说马伶为提高演技“乃走事昆山”,这里“昆山”所 用的修辞格是 A.比喻 B.借代 C.象征 D.拟人 15.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出王朝兴衰的主要因素是 A.伶官 B.天命 C.人事 D.佞人 16.《李将军列传》一文中,李广将兵的特点是 A.谨守法度 B.行军无部伍行陈 C.正部曲行伍营陈 D.士吏治军簿至明 17. 下列属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作品是 A.《聊斋志异》 B.《孽海花》

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清朝最后十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时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太后挟光绪帝仓皇出逃,满清皇室威严丧尽,颜面扫地。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走狗,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社会矛盾加剧。在统治内外交困之际,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祭起改革的大旗,宣布实行“新政”,企图力挽狂澜,延续统治。然而事与愿违,“新政”非但没有能够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反而半路夭折,连累清王朝本身也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垮台。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比洋务运动更能体现清政府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色彩的“新政”会失败,而成为清朝灭亡的助推器呢?就我理解,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改革者魄力不足,“新政”具有欺骗性 亨廷顿认为,“改革者必须比革命者具备更高超的政治技巧,一个成功者必须是一个一流的政治家。”⑴细数世界史上改革成功的案例,德国有“铁血宰相”俾斯麦,俄罗斯有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日本有明治天皇与伊藤博文等,而中国恰恰缺少这样的人。主持这次改革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和摄政王载沣。先看慈禧,虽不能说慈禧没有做过一点好事,但作为封建专制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代表,她绝不是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她大半生都是在政治权力中度过,她关注的是如何维护自身权力,如何让清政府免于灭亡,至于救亡图存不过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危机。她或许具有改革的意识,但是她并没有领导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的能力,而在国人心中,她只是个擅玩小聪明的权利狂,“但知权利,绝无政见”。再看载沣,他比慈禧太后没有能力也没有手段还没有威望。他主持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如驱逐袁世凯、重用亲贵、成立皇族内阁、拒绝立宪派的请愿及实行铁路国有政策等,均激化了社会矛盾,起到了反面作用。有这样的改革者,改革焉有不败之理? 再者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根基,因而被斥责为“假维新”“伪变法”,陈天华曾说﹕“见从前守旧惹的祸来,才敷衍行了一段新政,不过是掩人耳目”。⑵从1901年1月颁布了所谓变法诏,说要实行“新政”,“变法自强”,但是回避了变法自强的关键——政治改革。只是到1906年被派出国的五个大臣,在西方考察了几个月回国后,向慈禧太后力陈实行宪政以达到皇位永固,内乱可弥的母的,清廷才于1906年9月1日宣布了“预备立宪”上谕,宣称要“仿行宪政”,这才勉强与政治改革沾点边。但其根本原则仍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对于何时实行立宪,上谕中根本没有提及,实际是一张空头支票,在政治改革方面更没有什么实际的作为。所谓“新政”做的不过是发展实业、充实武备以及办学堂、办警察、清查户口、钉门牌等等。更何况新政还有讨洋人欢心之意,博取其信任,以期早日签订和约的用意。买办官僚盛宣怀看到前引变法上谕后即说:“今两宫一心,已饬议行新政,将来中外必能益加修睦,悉释前嫌。”他为清廷草拟致列强政府的信稿中这样写道:“敝国现议实行新法,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正式发出的国书中“实行新法”四个字改成了“力行实政”。这些都清楚地反映出新政的实质。 二、国内财政拮据,社会矛盾全面激化

晚清幕府研究

晚清幕府研究 【摘要】:晚清幕府是在清王朝步入衰世时期出现的,始于嘉道年间,终于清朝覆亡。它不仅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捩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却一直缺乏全面、深入的挖掘和剖析。本文运用现代化理论和历史学、政治学、人才学、军事学和秘书学等多学科知识,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以晚清幕府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对各时期的代表性幕府展开个案研究,试图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晚清幕府制度的嬗变历程及其对晚清政局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4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晚清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研究概况。根据幕府制度演变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一部中国幕府制度史分成宋元以前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二个阶段,传统幕府、明清幕府、晚清幕府和民国幕府四种形态。而由传统幕府演进至民国幕府,虽一度出现了明清幕府的变形,但其神韵不失,实赖诸晚清幕府。晚清幕府上承传统幕府,下启民国幕府,在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起着前后衔接作用,地位十分重要。非仅如此,它是在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产生并发展的,从一开始就自觉肩负着为清政府革除弊政、排忧解难乃至变法图强的重任,所以剖析晚清幕府也有助于我们认识清末政局及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等。晚清幕府研究虽然开展得很早,也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空白点。本文希望通过对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四大幕府的

个案研究,探讨晚清幕府的嬗变历程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影响。第一章研究陶澍幕府。陶澍在江南任督抚的时候,正值清王朝由盛转衰之际,朝廷弊政比比皆是,尤其盐法、河工、漕运三大政窳败甚深,而这三者皆集中于江南地区。陶澍从小就有经世之志,17年江南封疆大吏的仕宦生涯,恰好为大展宏图提供了舞台。他延请“善经世之略”的人才入幕,并在他们的佐助下,对漕、河、盐三大政进行整治和改革,取得很大成功。虽然从表面上看,陶澍幕府与明清幕府相差无几,如幕府规模较小,所聘用的幕府人员也称为幕友,并由他付给薪水等,但是其幕府厉行改革,兴利除弊,职能与专为幕主处理琐碎政务的明清幕府完全不同,因此,陶澍幕府的出现标志着明清时期另一种幕府形态即晚清幕府的悄然问世。就此而言,陶澍幕府实为晚清幕府开端。第二章论述曾国藩幕府。晚清幕府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逐渐形成的。当时由于清廷兵不可用,部库枯竭,只得依靠各地督抚练兵镇压太平军。于是,各督抚广开幕府,聘用各种人才帮办军务。一时间,戎幕的开设十分普遍。曾国藩幕府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从1853年曾国藩督师开府始,至1872年他病逝止,曾幕阅时20年之久。由于曾国藩善于用人,其幕府中人才济济,被称为晚清人才渊薮,又因为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必须自募兵勇,自筹粮饷,自办后勤,因此,他在幕府内设立各种机构,使其幕府有如一个小政府。曾幕规模庞大,先后入其幕府者近500人。其幕府职能主要有治事、谋划和育人三项。前两者指的是幕僚的辅佐,举凡参机要,筹粮饷,办企业,募勇练军,均由幕僚从事,后者说的是曾国藩对幕

中国近现代史(9.2)--“他败”抑或“自败”: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

第九讲:“他败”抑或“自败”: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 教学目标: 识记、认知清末新政在不同阶段的主要改革措施,正确理解清末新政失败的“他败论”和“自败论”两种观点。通过学界对清末新政的不同看法,客观评价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对历史事件,正确、客观的评价观。 教学重点: 1、清末“新政”的主要改革措施。 2、正确对清末新政的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学界对清末新政失败的“他败论”和“自败论”两种观点。 2、探讨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时,如何树立对历史事件正确的评价观 教学内容: 一、清末“新政”的概况 第一阶段主要推出了官制、学制、兵制、工商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另还颁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法令。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清末新政进入第二阶段,核心是进行体制变更。主要内容包括:宣布“预备立宪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各省成立咨议局,全国成立资政院;成立责任内阁等。 二、学术界有关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探讨 (1)“他败论”。其基本观点是“辛亥革命导致了清末新政的中断”。 (2) “自败”论。将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内部因素,认为即便没有辛亥革命,清末新政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3)综合因素影响。 三、探讨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韬略层面上:看“新政”重大战略出台的动机、时机。 谋略层面上:看清政府有关“新政”改革的整体规划 。 策略层面上:看清政府如何处理推行“新政”过程中所碰到的两难困境。 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厉行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等方方面面发动了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宣布改革的恰恰是不久前发动戊戌政变的西

13秋《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作业4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梅村体”的创立者是? A、吴伟业 B、钱谦益 C、姚鼐 D、张惠言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不包括下列哪部? A、《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B、《官场现形记》 C、《孽海花》 D、《海上花列传》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 “柳泉居士”是哪位作家的号? A、吴敬梓 B、蒲松龄 C、曹雪芹 D、李汝珍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说的是下面的哪部作品? A、《红楼梦》 B、《镜花缘》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唐女皇武则天命百花寒天齐放,致使百花神被天贬为一百凡间女子是下面哪部作品中的故事? A、《醒世姻缘传》 B、《镜花缘》 C、《好逑传》 D、《聊斋志异》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长生殿》的艺术特征总结不正确的是? A、创作素材的处理达到了高度的典型化 B、人物形象的刻画实行了充分的性格化 C、戏剧结构的安排考虑到了舞台演出效果:打破了《琵琶记》所奠定的生旦各领一线的双线结构,使爱情与政治、爱情的发展与政治危机的加深紧密结合 D、曲词反对优美高雅,提倡平淡自然,白描手法。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苏州派”的代表人物是? A、李渔 B、李玉 C、康海 D、徐渭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中国第一个戏剧专门刊物是什么? A、《戏剧》 B、《小说月报》 C、《抗战戏剧》 D、《二十世纪大舞台》 学员答案:D

电大复习题_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试卷代号:128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试题 注意事项 2010年7月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 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o监考人收完 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 )等。 A.陈先晋 B.李月辉 C.盛佑亭 D.龚子元 2.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 )等。 A.《我是太阳》 B.《激情燃烧的岁月》 C.《历史的天空》 D.《亮剑》 3.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 )。 A.《绝对信号》 B.《车站》 C.《现代折子戏》 D.《野人》 4. 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 )等。 A.《望星空》 B.《养花人的梦》 C《草木篇》 D.《迟开的玫瑰》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 )。 A.《爸爸爸》 B.《老井》 C.《小鲍庄》 D.《厚土》 6.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1988年发表的( )。 A.《哦,香雪》 B.《玫瑰门》 C.《笨花》 D.《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 )。 A.《十八岁出门远行》 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四月三日事件》 D.《一九八六年》 8.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 )。 A.《秦腔》 B.《月迹》 C.《商州》 D.《丑石》 9.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是( )。 A.郎红浣 B.金庸 C.梁羽生 D.古龙 10.陈若曦的小说是( )。 A.《失去的金铃子》 B.《尹县长》 C.《我爱黑眼珠》 D.《纽约客》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1.“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

清末新军失控现象的另类解读-以袁世凯式军队控制为视点

收稿日期:2008-05-10 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第42卷 第4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 V o.l 42 N o .4 J OU RNAL OF Z HENG Z HOU UN IVERS I TY Ju.l 2009 清末新军失控现象的另类解读 以袁世凯式军队控制为视点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清末新军在辛亥革命中的逸轨是一个常态,但袁世凯掌控的北洋新军却属例外。袁世凯的军控手法有三:一是强化军事学堂的控制,重用武备派而非有异化倾向的留学生;二是借助勇营制度,强化对军队自身的控制;三是培植派系统属,愚化下层士兵。清朝中央政府之所以对北洋新军失去控制,勇营制度的实行是一重要原因。袁世凯得以控制北洋新军,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制度层面的运作,其个人作为只能视为对制度作用的效验及推进。 关键词:清末;新军失控现象;袁世凯 中图分类号:K 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4-0013-04 导致清王朝灭亡的原因很多,其中新军的失控乃重中之重,如武昌起义就是湖北新军失控后的杰作。然而,清末新军亦有例外者,如四川新军,其中尽管有不少同盟会员任军事领导,竟然对保路同志军采取敌对态度,不仅不能与湖北革命化的新军相提并论,而且连四川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期望的中立立场也未完全做到[1]。比之四川新军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袁世凯所控制的北洋新军,尽管 同志在其间者亦不少![2](P331-332),却并未能成为武昌起义军的并行者,反而兵锋相向,为清廷所倚重。如果说四川新军没有异化是受四川籍与外省籍矛盾制约的话,北洋新军则与袁世凯的控驭之术有相当的关系。目前学界对清末新军的研究多取自下而上视角,自上而下探究新军失控的原因者乏见,且一概归咎于积重难返、不可救药[3]。这样的研究既显单一、片面,又似不负责任,缺乏价值、意义。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清末北洋新军为考察中心,以袁世凯式的军队控制为视点,针对清末中央政府军队控制失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推动研究走向深入。 一、强化对学堂及留学生的控制,重用武备派,排斥士官生 对于学堂特别是军事学堂的控制,清政府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清末新政确定的教育宗旨即 学堂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培养通才,着重德育;并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诸端定其趋向![4](P188)。军校的课程设置也注意强调?四书#、?五经#等封建旧学, 以固中学之根柢,端学生之趋向![5](P546)。一些学校还明文规定,逢皇太后、皇帝及孔子生日,全校 师生须集合礼堂行三跪九叩礼,烟台海军学堂以孝、 悌、忠、信、仁、义、礼、智命名该校的八个班级[6]。对于出洋学生,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五颁发的上谕要求 务择心术端正、文理明通之士前往,学习一切专门艺学,认真肄业,实力强求![7](卷486)。清政府还颁布?训练制略#,强调 治军之道,首重训兵,其次练兵。训以开其智识,固其心性;练以精其技艺,增其材力。凡兵丁入伍之初,必须择忠义要旨,编辑歌诀,由将弁等分授讲解,时常考问,并由各将弁各据所见,随时诲勉,务令人人通晓大义,立志报国![8](P 9521)。就效果而论,上述举措并未能完全贯彻落实,而袁世凯统领的北洋新军则是一个例外。 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他开始主要提拔和倚赖的是天津武备学堂的学生。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6年在该部任职的39名主要军官中,有29名是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者,占74%[9](卷130,兵志一?序)。天津武备学堂是清末第一所新式陆军学校,为清廷所严密控制,教学上虽采用西法,学习外国军事操典,但严禁民主进步思想,极力宣传忠君尊孔,学生大多抵制革命,北洋骨干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王士珍、段芝贵、吴佩孚等均出于该校。这样,北洋军中就形成了以学缘为纽带,相互依存、提携,具有强烈的封建性和排他性的武备派,其他势力难以介入其间。正如有材料所道: 北方军队的武备派成了一种势力,(士官生)不能插进。![10](P41) 在20世纪初的几年里,袁世凯先后创办了几所陆军学堂,如行营将弁学堂、武备师范学堂、北洋武备速

清末新政的失败及启示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和启示 内容摘要: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旨在挽救统治危局的革新运动,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自身局限,改革终告失败,清政府最终走向覆亡。 关键字:清政府、不得不、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宪政、辛亥革命 1.改革背景 那是一个值得全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时期。八国联军侵华,尽管有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的英勇抗敌,但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中国战败了。首都北京成了侵略者烧杀抢掠的天堂,中华民族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屈辱和深重灾难。侵略者是无情的,在弱肉强食法则的支配下,她们奉行了一套侵略逻辑:我打了你一棍,震痛了我的手,所以你必须付出代价。向侵略者祈求或投降是无用的,反而会遭嘲笑、鄙视和变本加厉的侵略。全民族奋起抗争,并把斗争的矛头越来越多的指向了腐败的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展开了垂死的挣扎。对外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背负上巨额外债;另外,由于清政府的岁收入不足以支付巨额外债,而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这样清政府就不得不每年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借款利息,而财力匮乏的清廷不得不将此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一方面,老百姓不得不支付清廷的沉重赋税;另一方面,各级管理更借收税之名巧立名目,对广大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敲诈。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奋起反抗,深刻震撼了清朝统治。再者,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清政府治理国家的自主权受到极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而这更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人民群众对清政府的失望是革命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清廷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面对摇摇欲坠的统治,最高统治者慈禧老太后坐不住了,不得不改弦更张,抓起了两年前拼死反对的维新变法的大旗。 2.对改革措施的评价 早在慈禧逃难西安的时候,就发布了改革上諭,痛下决心改革图强。改革是从经济领域里开始的,不能不说清廷的的经济改革是一场推进经济近代化。首先,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都是为了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不仅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同外国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更重要的是笼络了资产阶级上层人士,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统治秩序;其次,这种经济改革也有利与人们思想的解放,是清政府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创新。以往朝代,她们所实行的经济政策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重农抑商,而清政府却大力鼓励发展工商业,不能不说是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否定,而对这一实行了数千年政策的否定确实需要极大的改革魄力﹑决心和勇气;同时,这种政策也是对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重农抑商”、“农本商末”、“重义轻利”思想的巨大冲击,引起了人们价值关念的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追求开始朝着近代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清廷的的经济的改革是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经济改革的成果来看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新设立的资本额超过万元的民族资本厂矿达800家,资本总额

新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1)

新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见教”是敬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 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 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欧阳修的《卖油翁》。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一鼓作气”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曹刿论战》,表述有误,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敬辞谦称、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习俗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知识和常识,找到关键词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是对我国相关传统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其中说法有误的是() A. (纪年)我国古代用干支或皇帝的年号纪年。元丰六年(《记承天寺夜游》)、文帝之后六年(《周亚夫军细柳》)、晋太元中(《桃花源记》)所用纪年方法相同。 B. (称谓)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C. (年龄)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岁。 D. (文体)词在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时期,又称“曲子词”,也叫“长短句”“诗余”等。【答案】 B 【解析】【分析】“家君”:家父。是谦辞。“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是敬称。故选B。故答案为: 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3.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 A. 樽 B. 白 C. 觥 D. 筹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