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剧的简单探讨

公地悲剧的简单探讨
公地悲剧的简单探讨

一,公地悲剧概述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

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

--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

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

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

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

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

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综上所述,工地悲剧的概念应当解释为:当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公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二,工地悲剧的成因

以模型化来解释,哈丁对于公地悲剧的成因研究巧妙的回答了如下:一个向众人开放的牧场,在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决于他所放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由于在缺乏约束的条件,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

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这就是“公地悲剧”。“公地悲剧”

的发生,人性的自私或不足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公产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个必

要条件。所以,“公地悲剧”并非绝对地不可避免。

“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悲剧”的意义就在于此。根据哈丁的讨论,结合我们对挣扎在生活磨难中的人们的理解,“公地悲剧”的

发生机理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勤劳的人为个人的生机而算计,在一番忽视远期利益的计算

后,开始为眼前利益而“杀鸡取卵”,没有规则,没有产权制度,没有强制,最后,导致公共财产——那个人们赖依生存的摇篮的崩溃,所以,美国学者认为,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当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处置公共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发生。“公地悲剧”的更准确的提法是:无节制的、开放式的、资源利用的灾难。就拿环境污染来说,由于治污需要成本,私人必定千方百计企图把企业成本外部化。这就是赫尔曼·E.戴利所称的“看不见的脚”。“看不见的脚”导致私人的自利不自觉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公地悲剧”

源于公产的私人利用方式。其实,哈丁的本意也在于此。事实上,针对如何防止公地的污染,哈丁提出的对策是共同赞同的相互强制、甚至政府强制,而不是私有化。

三,公地悲剧研究的发展进程

1968年,英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提出来的。公地悲剧不应照字面的意义解释,而应视为一种比喻的概念。这个词汇是一种现象的简称,并不是对这个现象精准的描述。

“悲剧”一词不应依常理视之有悲剧性,也不应被视为一种归咎原因的谴责。此外,Hardin 对“公地”一词的使用也常被误解,这导致了哈丁后来认为他应该将他的论述标题改为——“未受规范的公地之悲剧”。

公地悲剧一文着重于解释经济、发展心理学、博弈理论和社会学领域。有人将此视为“意外行为”的范例,伴随着个人在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互动所导致的悲剧结果。

Hardin的论文一开始便将注意力集中于无法借由科技工具解决的问题之上(也就是不同于只需要自然科学上的科技研发与改变,而不需要人类价值观或道德标准改变的问题。)哈丁声称这样的问题来自于人口的成长和地球资源的使用。

哈丁特别提及地球资源的有限以及有限资源为所谓的“生活品质”所带来的影响。如果人

口成长最大化,那么每一个个体必须将维持基本生存之外的资源耗费最小化,反之亦然。因此,他认为并没有任何可预见的科技可以解决在这有限资源的地球上如何平衡人口成长与维持生活品质的问题。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

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

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2009年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奥斯特罗姆在其著名的公共政策著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1]中,针对“公地悲剧”、“囚徒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等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从小规模公共资源问题入手,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创新制度理论,为面临“公地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为避免公共事务退化、保护公共事务、可持续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集体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四,“公地悲剧”案例:

我们都知道“公地悲剧”典型例子是公共牧场或渔场,由于具有向一切人开放的非排他性,所以牧民往往会过多放养羊只,渔民往往会过度捕捞,从而出现竞争性的局面,进而迟早会导致草场退化或“竭泽而渔”。然而我们生活中除了这两种典型的案例之外还充斥着各式各样“公地悲剧”的案例,例如我们现在乡村旅游中的“公地悲剧”。

乡村旅游中的“公地悲剧”成因及其表现形式:

从客观条件上来看,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属性是“公地悲剧”产生的根源。根据产权①的定义,资源产权是指所有和使用资源的权利,它规定了经济行为主体在稀缺资源使用中的地位以及每个行为主体在与其他行为主体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不遵守这些规范时必须承担的成本。在乡村旅游中,房产权及家庭生活是私有产权,而乡村文化、当地整体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乡村旅游品牌都是相关主体共同使用的公共产权,他们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服务,但都无权排斥其他成员行使同样的权利,容易导致产权流于“人人所有,又人人没有”,以及“人人所有,人人没有,谁都应该负责,谁都不负责任”的状况。另外,乡村旅游由于在旅游开发中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参与,符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初衷,但容易出现村民对当地的旅游资源不关心不爱护或因个人私利而不愿进行深度开发和规模化发展。因此,“公地悲剧”的出现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我国乡村旅游中的“公地悲剧”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乡村性被明显削弱

乡村性(即文化传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和独具竞争力的特点。一方面,由于缺乏保护当地文化的制度安排,村民不会主动传承当地文化;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居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或者从事相关的旅游接待活动,制造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其它废弃物,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从经济上看,许多居民家庭放弃了农业生产,从事旅游接待活动,没有很好的保持乡土文化与民俗风情,使乡村质朴、传统和富有人情味的独特风情渐渐消失,加速了农村商业化和城市化。同时,由于年轻一代对大城市的向往和谋生手段的变化,传统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民间手艺后继无人,其个性也更与城市青年趋同。

2.乡村旅游的品牌受损

品牌资产主要由品牌联想、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等构成。品牌资产受损是由于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时不注重维护整体品牌,致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贬值。乡村旅游品牌是

一个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旅游特色,是通过相关主体推广及集体努力创建起来的。在乡村旅游中,由于公共资源具有强烈的责任规避与搭便车诱惑,每个理性人最优选择均是不付出,这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短缺、公共福利无法提高,最终的结果就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竞争资本——公共品牌受损。同时,乡村性的削弱容易使游客对整体品牌产生负面联想;部分村民拉客宰客、菜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容易引起整体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下降;加之农村旅游的进入门槛很低,容易被代替。当游客的抱怨增多,美誉度就会下降,使得当地品牌受损和贬值成为必然

五,“公地悲剧“的治理办法

自哈丁(G.Hardin)1968年明确指出“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以来,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最近,对治理公地悲剧有着深刻见解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必将会进一步引发人们对该问题的思考。

“公地悲剧”的发生是个体理性行事的结果,由政府施加控制与管理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案。不过,对公地悲剧发生的原因还另有一种解释,认为是由于产权界定失当造成的。具体地,是认为公共产权导致了激励不足和福利损失,因为“最多的人共用的东西得到的照料最少”,所以“公共苹果树上的苹果从来就不会长熟”。在这种解释下,将共有资源的产权私有化就成为解决问题的不二方案。而奥斯特罗姆的突出贡献在于,在这两种“标准”答案之外提出和论证了第三种答案:在公共产权下的自我组织与管理。

在奥斯特罗姆获得诺奖后,有关评论大都高调赞扬了奥斯特罗姆的这一贡献,并指出其对于我国制定有关公共政策应有十分有益的启发,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有关评论似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倾向,将奥斯特罗姆的观点奉为新的标准答案。这其实并非她的本意。事实上,上述三种办法都可能有其用武之地,也都有其无能为力和脆弱之处。

当个人之间为一己之私相互缠斗而一损俱损时,政府强力介入,实施控制与管理是符合各方利益的。哈丁说:“在一个杂乱的世界上,如果要想避免毁灭,人民就必须对外在于他们个人心灵的强制力量表示臣服,用霍布斯的术语来说,这个强制力量就是‘利维坦’。”在公共牧场使用问题上,政府明确颁布规矩,惩罚不合作者,是最为常见的摆脱困境的出路。但政府要想做到最好并不容易,需要及时掌握充分信息,恰到好处地拿捏分寸,否则,实施中就有可能南辕北辙。放过坏人或冤枉好人,火候不够或力道过大,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若将拥堵的道路视为共同资源,政府管制的办法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当各方车辆不顾路口已经不畅而仍然争先恐后进入路口时,就会出现谁都走不了的“悲剧”,而交警赶来之后会立刻打破僵局。再如北京自2008年奥运会起实行的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被认为对缓解道路拥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局限性也很明显,突出的一点是该政策的效果难以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通过产权私有化的方法摆脱公地悲剧虽然也有成功的例证,但是面临的问题更多。奥斯特罗姆直言:“很难确切知道,当一些分析人员强调对某些共同资源实行私有产权的必要性时,他们到底指的是什么。”特别是大气、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的水域等不可能专有的资源,在技术上不具备明确建立不减弱的产权的可能性。即使在技术上可行,还可能存在经济上不合算,以及在意识形态上或在现实的公共选择过程中不被接受的问题,都会制约产权私有化方法的应用。

仍以路口拥堵问题为例,有经济学家本能地提出拍卖优先通行权的做法。即使这在技术上可行,不难想象成本也会过高。更重要的是,将公共道路“私有化”显然不会被公众接受,近年各地政府授权私人公司经营的收费道路不断引起社会舆论的恶评就是证明。而模拟市场征收道路通行费以解决拥堵的做法虽有国外实践和经济学家推荐,但也不被民意看好。

上述政府的或市场的方案都不能令人满意,奥斯特罗姆提醒人们还有第三种选择,她说:“尽管有许多人仍痛苦地挣扎在毁灭他们自己资源的陷阱中,但是另一些人已经从公地困境的陷阱中解脱出来。”那就是实施自我组织与管理。考虑到共同资源使用中造成拥挤的个人与造成负外部性的个人是不一样的,后者的行为只给别人带来损害,对自己却只有好处;而前者自身也要承受其行为所引起的拥挤成本,所以,个人有可能乐于采取合作策略并不奇怪。

不过,奥斯特罗姆并未仅仅揭示成功的案例,而是也剖析了自我组织与管理方法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可能来自当事人内部,他们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有效地自我组织起来;也可能来自当事人外部,比如政府推行了不利的政策规定,不承认地方惯例,甚至还鼓励更多的外来者进入等。就道路拥堵而言,实施这一方案更是显得无从下手,虽然也有一些尝试,如倡导无车日和少开车等,但杯水车薪。

以上分析表明,公地悲剧的治理没有标准答案。现实中究竟该选择哪种方案,首先要尊重历史和现状,如果本来已有解决问题的机制,就不必庸人自扰,非要落实自以为更理想的方案。如果现有制度已经出现危机,那当然需要采取措施来推进制度变迁,但也不宜先入为主地断然选定某个方案,而是最好能经过充分的思想实验和实践检验才好。

六,总结

的确,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涉及公共资源的使用时,由于产权的非排他性的特征,使得个人在作出决策时只考虑个人的边际收益大于等于个人的边际成本,而不考虑其行动给别人造成的损失和所带来的社会成本,最终造成一个基于他们无限制放牧导致的经济系统的崩溃。但是,从小说《狼图腾》中可以看出,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是与自然规律逐渐适应融合的,虽然小说中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现实同样存在小说描述的道德感与责任感。因此完全理性假设为基础得出的“公地悲剧”就会与现实状况存在偏差。这是一套内生的机制,甚至不需要任何第三方就能够保证实施。如果关于“公地悲剧”片面性的假定是正确的,那么这就引向了“大政府”与“小政府”的思考。很多人试图通过界定产权解决“公地悲剧”,具体说来,可以由政府规定某一片牧场的放牧总量,并按一定分配方式规定每家最大放养量。牧民之间可以通过转让放养量的方式获得利益,同时也可保证公地资源充分利用。但是事实上我国制定了很多水法、资源法、土地法也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我认为,在制定管理公共资源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应实现政府公共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充分保证公众与代议机构

的监督权和公共资源配置高效。也许这种软性做法可能更好的规避“悲剧”的发生。

《经营者养成笔记》读后感5篇

《经营者养成笔记》读后感精 选5篇 电子产品的风靡,快餐文化的传播,已经很久没静下心来读 一本书。利用了几天的时间阅读完《经营者的养成笔记》,收益颇多。 虽然现在所在的岗位还没达到经营者的高度,却不可否认,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公司的进步,我们紧跟步伐,扩 展自己的能力。 公司的发展,一定不能一成不变,否则会应了那句,忙着一 事无成。 只有不断地给顾客提供惊喜,提供大众都能接受的产品,跟 随时代的潮流,创立自己的品牌,信奉公司是为顾客而存在的经 营理念,才能在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立足长久。 酣客,顾名思义为顾客提供酣畅痛快的产品。一切有标准, 一切用标准,一切高标准,严格要求供应商,跟进生产流程,获 得各个合作伙伴的全力以赴以及支持。 坚持做我们自己的品牌,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公司文化,饮酒 文化,在全国各地打下独有的粉丝基础。 任何一个企业的建立,都少不了团队的协作,个人的力量都 是弱小的。只有团结作战,才是公司的生存之道。

好的领导,为公司带来收益的前提,那便是拥有部下的信赖,对员工充满诚意,真心做到为手下着想得领导,才能得到人的支持。 成为个大家都拥护的领导,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 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要学着换位思考。放权部下,但是又能 掌握情况,张弛有度的管理才能创造最佳成绩。 当成为一家公司的员工,那势必得认可公司的使命感,为了 共同的目标,制定严格的要求,并为最终的目的而去奋斗。 一家公司的成长进程,反射在员工身上,如果只会机械性的 工作,对学习没有强烈的渴望,这样日复一日,终将被社会淘汰。 所以,平时要多问问自己,给自己一个标准,怎样才能做的 更好,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书中提到经营者是『取得成果的人』,我认为〖成果〗是对顾客(酣亲)的责任。 一个管理者的责任不是让员工喜欢,而是逼迫员工成长,让 员工获得更多的认可、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 一个员工的责任不是恭维领导,而是拿出你的实际行动来完 成目标,不需要让领导天天催着你、哄着你! 电商平台就像丛林法则,残酷无情、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如果要在丛林法则下生存、强大,必须一切以顾客为中心。 有了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后,让顾客感受到快乐,他们才会认

《XX的视角》读后感

《XX的视角》读后感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的视角》一书很难读,在书中詹姆斯?斯科特分析了极端现代主义的 ___国家规划中的各种失败,书中介绍了巴西利亚建设的失败,“美好”初衷为表征的运动何以使城市愈发混乱和背离了和谐的发展轨道?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它的根源。他认为,如果要想取得成功,中央管理的社会规划必须要了解地方习惯和实践知识。 一、追求宏观目标也要考虑微观现实。比如书中介绍管理者为了对某种美学形式的追求(比如宏大的气势、对称的格局、表面上看严整规则的秩序),致使他们未考虑到社会微观层面上的合理结构。比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建造,从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度看,新建的巴西利亚符合清晰整洁、简单有序的几何美学标准和公平合理、严谨科学的政治理念。然而巴西利亚的规划者尽管考虑到城市宏观水平上的和谐与健康,却忽略了微观秩序上的复杂性。如果强行从地理上将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机构隔离开来,城市微观的社会

秩序就被人为地破坏了,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都将受到诸多限制。 二、城市具有多样性并不断变化。现代城市设计的最大问题是把一个静止的格局置于丰富的可能性上。国家管理者为了控制的方便,往往采取清晰简单、一刀切的运作方式,忽略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复杂的细节。规划者试图将动态发展中的城市束缚在静态的格局之中,然而城市的复杂结构之演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假设一个勤勉的规划者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他的信息也无法满足所有个体不同的需求,更何况并非所有的规划者都有这样的耐心去收集信息。 三、在考虑规划问题时需留有余地。詹姆斯·斯科特希望人们不要忘记理性和科学的局限之处,注重实践的知识和本土知识,给不可预期的事物留一点余地,给未来的发展留一点弹性空间。勒库布西耶的规划者关注的是整体城市景观形式和将人从一点转移到另外一点的效率,而雅各布的规划者则自觉地给非预期的、小的、非正式的,甚至没有产出的人类活动留出空间,这些活动构成了“有生命城市”活力的关键。所以说尽管城市规划者试图设计和固定化城市,但是城市往往逃脱他们的掌控,总是被居民再构建和塑造。城市建设须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和多样性,这使它们可以满足为数众多的不同目标,包括许多尚未形成的目标。

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公地的悲剧读后感 印度的圣雄甘地曾今说过“地球提供的资源足够养活人类,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的确是这样,一块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村名可以在上面自由放牧,但是在诱人利益的驱动下,每个人都扩大自己的放牧的数量,最后让这块牧地成了不毛之地。这就是一块牧地的悲剧,可是仔细想一下这种“公地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很多人都会归咎于人的素质不高,其实不然,我到觉得这是由于权利在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情况下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看到公地的悲剧这种现象后让我突然想起来一个很著名的“路西法”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把一拨大学生分成两堆人,一边扮作狱警,一边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五天,但六天后就结束了。结束的原因很简单,局面无法控制了。为什么局面无法控制-----扮成狱警的一方因为有了某种特权,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击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变的顺从和屈服,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简单的来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原因就是他们所获得了权利,但是没有什么可以监督和约束他们的权利,他们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因此这就和公地的悲剧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这是全体村民所共有的牧地,每个人都获得了在上面放牧的权

利,但是放多放少没有任何规章制度规定和约束,他们同样也不用承担责任和义务。所以村民在这种权利的引导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每个人都开始不加限制的养越来越多羊,最后草场遭到了灭顶之灾。 像这种公地的悲剧的事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渔民对江河湖海渔业资源的竭泽 而渔。长江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河流,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水产品产量占全国内陆产量的60%以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渔业资源的消费也日益增加,所以水产品的价格飙升,在这种巨大利益的刺激下,人们开始大规模捕鱼,而且捕捞方法日益翻新,不但是大小都不放过,而且又出现了电鱼、炸鱼、毒鱼等捕捞方式几乎将成片的鱼子鱼孙杀绝捕尽,就这样长江的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就使很多长江的很多鱼都已经濒临绝迹,如河豚、中华鲟、白鲟、白鳍豚、江豚、胭脂鱼、银鱼、鲥鱼、等等,就连以前长江里最常见的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刀鱼。就在今年2012年最高价格达到每斤八千,被称天价刀鱼。不单单是在长江,现在我过其它的大江、大河、湖泊,因为过度捕捞都出现了这种现状,渔业资源接近灭绝,如:珠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等。问题现在不但是存在于内河湖海,现在我国的渤海、东海、南海、黄海的渔业资源也受到了灭顶之灾,中

(完整版)《活法》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活法》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活法》读后感 学会快乐的工作 在人生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中,最重要的三十年是在工作、劳动中度过的。而我们该如何享受工作中的快乐呢?通过读《活法》,我有了如下感悟: 第一,要正确认识工作的意义。 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获得薪酬,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表面上,我们成就了事业,而实际上,工作成就了我们。 第二,要使内心强烈的热情与脚踏实地的努力相结合。 人在年轻的时候,常常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不能把握住成功的机会;人到中年,即使有了成功的基础,但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的热情而放弃努力,从而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因此,快乐工作需要我们“非常迫切地、努力地工作”。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用“今天”积累“未来”。 成功是每一个平凡的“今天”不断积累的结果,想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就必须把握好每一个“今天”。 第四,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凭着信心和勇气,与困难正面交锋,只要我们勇往直前,我们就可以展现出难以置信的力量。抱定这样的态度,即使境况再恶劣,也不会影响我们享受工作本身的快乐。 第五,要常怀感恩之心。 作为刚入职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对工作心存感激,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感谢老员工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成果,让我们有了更高的起点。只有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工作的满足感。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五点,请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快乐。 第二篇:活法的读后感 用三天的空闲时间读完了《活法》,感触颇深,更知我们的人生需要更多的“精神粮食”,我们的精神需要不断的糯养才得以升华。 此书,让我想起贾平凹在他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第一句是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是:“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 我们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决定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也决定我们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人原本就是一个平凡体,无论人

【实用】学习计划范文6篇

【实用】学习计划范文6篇 【实用】学习计划范文6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接触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学习计划要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收集的学习计划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克制自己贪玩的欲望。到了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刻,每天晚上应适当减少玩儿和娱乐休闲的时间。多拿出些时间来看看书。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下认真复习(语数英)。上课一定要集中精力,不要走神,画出老师说的重点。课下不要光想着玩儿,没事就拿出自己的书来看一看,回顾一下。 3、每天晚上定时定量复习一个单元(语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句子多读几遍。要背过这个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还要掌握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说一说这里运用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也还要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发生在哪个时期,借这个故事来赞扬谁,或者赞颂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记一记词语盘点的词,背一背日积月累。(数学)背一背这个单元的定义,再

做一遍书上的题,还要做一些课外的辅导题,多掌握一些体型。(英语)重点背这个单元的单词、粗体句子。掌握句式,学会运用。 4、多练笔(语文)。在最后的这几周时间里,应该多写写作文,而且要从多方面入手:写人、写景、写物、写事、写读后感观后感、缩写、想象、写信、看图作文、发言稿、写研究报告,总之,可选的主题有太多太多...... 这就是我的期末复习计划,同学们老师们你们还可以给我提出其他好 ___,我会虚心接受。祝愿同学们在即将升入小学6年级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三个月的培训时间内,通过理论学习、党性教育、调研考察、拓展训练、交流沟通和挂职锻炼等方式,紧密联系实际,反复深入思考温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高理论和党性修养,不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纬度,增强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形成了良好班风学风。按时参加学习,不迟到、旷课、早退和上课不接打手机、喧哗。认真记课堂笔记,踊跃参加小组讨论和上台发言,积极维护学习和生活场所的卫生,互敬互学,加强团结。认真遵守党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完成学期课程任务,

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 一、公地悲剧定义 美国学者哈丁1968年在期刊《科学》上提出,公地悲剧是指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二、案例导入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由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三大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大自然迷宫”和“天下第一奇山。”武陵源1998年被国务院省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景区在发展和经营中采取了“强化旅游设施建设,弱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导致了武陵源游客蜂拥而来,总收入呈阶梯状攀升,景区有限的旅游环境容量与过度增长的游客人数之间的矛盾也突显出来。由于武陵源景区的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当地居民转变过来,整体素质低下,“经济导向”十分明确:在景区内修建索道和电梯,强行炸毁小山头;在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强行乱占滥建,加修门面和修建猪舍;在天子山神堂湾砍伐林木10立方米。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相对薄弱。随着人们对资源的过度性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导致武陵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形成典型的“公地悲剧”。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多类别的治理模式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考虑到世界遗产资源的稀缺性、公共性和受保护性,应该强调的是把公地悲剧理论的三种主要的治理方式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结合“政府强权治理”、“上市公司治理”和“多中心自主管理”这三种方式。对世界遗产不仅要实行两权分离,更重要的是在现阶段实行政府的强权管理。同时将世界遗产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如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核心区是世界遗产的主要精华和意义所在,要严格禁止一切外界的干扰。缓冲区一部分可对游客开放。实验区是开展旅游活动最主要的区域。通过政府的强制管理,来约束景区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规范旅游秩序,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 2、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为了更好的保护景区资源,有必要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同时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文件,依法保护遗产资源。对于景区而言,要划分好景区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关系,这既避免了独断专行,同时也明确了各自的职能分工,为景区的旅游监督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各种形式来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推进遗产地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 3、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 在游览景区过程中,人们缺乏“公共意识”是导致“公地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人都认为既然这块地是公共的或公家的,就不是自己的,用不着自己负责。通过宣传,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能做到严于律己。对于景区而言,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用一些规范化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他们有意识去保护公地。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出面公布公地具体维护的成本,这是让每个公民成

第二章第三节公地的悲剧

第二章市场失灵及其理拓展 第三节“公地的悲剧”及其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三、解决公地悲剧的对策 一、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 ?G.Hardin(1968)最早给出这一提法 ?Commons一般指村边共同使用的牧地、草地,这里所指含义更广,是一种不纯粹 的公共品,基本特点:非排他性+竞争性 公地悲剧的普遍意义 ?会出现滥用或过度使用的“悲剧” ?也许可称“共同使用”的悲剧 ?其他例子: 公共渔场之竭泽而渔; 酸雨问题;地下水开采;油田开采; 广播频率;同步卫星轨道; 公共苹果树上的苹果(从未长熟过) 公费医疗制度; 二、公地悲剧的经济学解释 (一)囚犯困境之牧羊人博弈 牧羊人B 合作不合作 合作(10,10)(-1,11) 牧羊人A 不合作(11,-1)(0,0) (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悖论 ?若n=1,则p=MP ?若n→∞,则p=AP →利润为零 (三)集体行动的逻辑 ?“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他某种特别的手段, 促使个人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他们共同的或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如果所有的参与人都选择搭便车,就不会产生集体利益。” (四)合作的交易成本 ?若需要谈判才可达成合作,则须付出交易成本,且参与者人数越多,则交易成本 越大,达成合作解就越难。 ?谈判须付出的交易费用包括: 信息传递费用

监督费用 对策费用 (五)产权界定失当 ?产权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确定人们在 相互关系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如何进行补偿的原则。 ?经济学研究权利的买卖而非商品的买卖。 ?“完备的”产权“包括一组权利 ?应该在不减弱的意义上理解产权: —完全明确规定的; —专有的; —可转让的; —可实施的; ?结论:与私人产权相比,公共产权对资源利用提供的激励要少很多。 三、解决公地悲剧的对策 ?政府控制与管理 ?私有化 ?自我组织与管理 (一)政府控制与管理 修改的牧羊人博弈 牧羊人B 合作不合作 合作(10,10)(-1,9) 牧羊人A 不合作(9,-1)(-2,-2) ?上述最优结果建立在信息准确、监督能力强、制裁可靠有效,以及行政费用为零 等假定基础上。 ?若无准确可靠的信息,中央政府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包括主观确定资源负载 的能力,罚金太高或太低,对合作的牧羊人施加了惩罚,或对不合作的牧羊人没有施加惩罚。 (二)私有化 ?有关说法: ?私有化的方法:对牧地进行分割,使牧羊人在一块比较小的地块上与自然展开博 弈,而不是与另一个牧羊人。 ?问题很多: 给牧羊人带来的问题 其他共同资源可能难以分割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界定私人产权的困难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 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 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效率。 如果没有一定形式,任何一个事物也难以保存。 汉代班固上说“六艺之文,乐以精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规范只是形式而已,它不是文化精义所在, 倘若没有认识到规范的目的,规范则会变成累赘和负担,且会限制人们。 孔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忠孝仁义” 孔子并不像宋儒以及后世所刻画的那样死板。 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最好是能够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办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现代管理学之父:20世纪人类最伟大发明创造之一就是管理成为学科。 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确保人和物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出来。 1、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每一层管理者确定下一层所要明确做的事情。 2、管理作为科学史有规律可循的: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容易的质疑上司,质疑公司的规定,因为我们喜欢用对错来评价管理。 我们一开始就是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责任到人。遇到问题马上就去解决,这就是管理的思维。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日本公司的5s现场管理造就好的品质管理:整顿、整理、整洁、清扫、素养。海尔的星级服务:三个一(一双拖鞋、一块抹布、一张地毯)和一个服务效果追踪电话。 管理出问题的原因一般都在于管理者只关心人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界定应该做的事情。 4、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忠诚的衡量应该是 员工对于组织目标的贡献。需要不断的去关注人们的个人目标的变化,让组织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实现提升。 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资源并有权利使用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企业第一先解决计划管理的问题,之后解决流程管理,依次组织管理,然后战略管理,最后文化管理。 一、计划管理:回答资源和目标是否匹配的问题。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基准,目标管理实现需要三个条件:第一高层强有力的支持;第二目标要能够检验;第三使目标清晰。资源是计划管理的对象。目标与资源两者的匹配关系式计划管理的结果。 计划管理:目标一定是不合理的,目标只有必要性。不要和上司探讨目标的合理性问题,而是探讨资源问题,承接目标,不断寻找资源。 我们应当把目标放在一边,花费所有的时间来讨论、分析和总结实现目标的行为合理性、资源的安排以及时间控制。 计划最关键的是寻找解决差距的策略点,围绕策略点展开资源和行动,目标就会实现。 计划的步骤:1、计划先由财务部门确定预算,确定可以运用的资源有多少,之后再安排目标和资源的分解,计划最核心的部分是预算。2、同时安排激励政策,匹配责任。

公地悲剧的案例

掉在地上的钞票为什么没有人捡? 美国经济学界多年前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天,一位学富五车的经济学者教授和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助理教授一起外出吃午饭。走在人行道上的时候.眼尖的年轻教授发现地上有张100美元的大面额钞票,便弯下腰准备把它捡起来。不料,那位老教授立刻出手拦住他说:“别捡了,这钞票是假的。”年轻教授不服气、问道:“你如何断定这钞票是假的?”老教授随口回答:“如果这100元的钞票是真的,早该被人拾走了。” 老教授的答案虽然书呆得可笑,但却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答案。市场的高效率保证它时时出清,谈判桌上没有剩下的钱,人行道上也不可能有还未被捡走的钞票。在老教授看来,年轻教授是经济学修养不够才会伸手去捡那掉在地上的钞票。 掉在地上的钞票之所以没人捡,当然还有捡不来、不让捡、捡了也白捡等其他原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种种浪费现象.其实就和钞票掉地上没人捡一样。我们的无奈等待,其实还是和“捡不来、不让捡、捡了也白捡”分不开。 奥尔森1996年在美国《经济学展望》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大面额钞票掉在人行道上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的文章。他认为,能够在国家这一层次上解释贫富差别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资源的禀赋不同。二是公共政策和体制不同。奥尔森的结论是、决定国家贫富的主要因素不是包括技术、知识、土地、资金和市场交易型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票赋,而是一个国家的体制和公共政策以及影响体制与政策质量的公共物品型人力资源。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有亿万元钞票掉在地上没人捡!要捡起这巨额钞票,必须靠千万人的分工、合作,必须有对私人产权的绝对保护以及对合同的公正实施。好的体制和政策能够保证对产权长期有效的保护,杜绝任何形式的掠夺,激励人们从事分工、合作的创新生产活动,特别是“产权密集型”的生产活动。“掉地上的钞票”之所以“捡不来”、“不让捡”或者“捡了也白捡”,关键是体制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大量钞票掉在人行道上没人捡的事确实也不少见.莫斯科街道上前些年就出现过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沿街的店铺大量空置;另一方面,街道夯涌现出许多金属做成的箱形销售摊。在高峰期的1993年、莫斯科街道上有1.7万只这样的金属箱子,一眼望去就像是置身于金属森林之中。为什么在莫斯科寒冬里沿街叫卖的商贩不搬到温暖的店铺里去?为什么沿街店铺的拥有者要放弃可观的租金收入?为什么掉在街边的钞票多年没人捡?密执根大学一位叫黑勒的年轻教授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于1998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反公地悲剧”的概念。 大家也许对“公地悲剧”的概念较为熟悉。 “悲剧”的产生是由“公地”的产权特性所决定的。“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而且没有人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结果是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放牧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以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它们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 黑勒的反公地有相反的产权特性。反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也有许多拥有者,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资源,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反公地”的产权特性是给资源的使用设置障碍,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就像在一间房子的大门上安装需要十几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开启的锁,这十几把钥匙又分别归十几个不同的人保管,而这些人又往往无法在同一时间到齐。显而易见,打开房门的机会非常小,房子的使用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1]

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中各种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虽然经过20多年不懈的改革、调整,但是,多年的历史积弊想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是不现实的。 归结起来,我国目前公共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政府财政压力依然很大;2、在行政立法和执法上,存在重立法、管理,轻执行、监督等现象;3、政府机构依然庞大,政府职能虽然有所减少,但随着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新职能也在增加;4、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服务理念还较差,长官意识严重,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5、人事成本居高不下。机关、事业单位仍然存在大量冗员;人才选拔录用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晋升机制、奖惩机制和公共责任机制尚未形成;6、行政效率低。机构层次多、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缺乏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等,使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无法走出“追求高效率——低效率——无效率”的循环。 综观各国公共管理改革实践,虽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对中国来说,所采取的是渐进或分阶段进行的改革方式,即“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在这种改革的开始阶段,进行具有特色的试验,当取得成就和经验之后再加以推广;表现形式是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即抓住重点突破,进而逐步深化和渗透到全局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先试点后推广,即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先在某个地方或企业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中国的公共管理过程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借鉴国外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可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答: 1、构建适应WTO要求的公共管理体制;2、按照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政府”;3、进一步精兵简政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4、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5、推进公共管理民主化和信息化改革。 案例一: 1、案例内容介绍:北京限字当头解决拥堵是否可行 北京的街头每天都要上演无数场免费的“汽车展示会”。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辆汽车像生了病的乌龟趴在一条条马路上,步履蹒跚,动弹不得。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在SARS 危机后公开表示:最头痛的是交通问题。 的确,再没有比堵车问题更能够触痛北京人烦恼的神经了。所以,当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要限制发展私家车和对黄标车(尾气排放量达不到排放标准的车)采取限行举措时,舆论的焦躁海洋就像被扔进一块石头,叫好叫坏之声皆不绝于耳。 数据显示:1996年北京市机动车只有100万辆,到2003年已增加1倍,达到200万辆。其中私家车就有120多万辆。2002年全市新增机动车27.6万辆;而2003年前8个月,全市又新增机动车24.6万辆,已经逼近2002年的总数。 面对汹涌而来的汽车潮流,北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手足无措。多年来的堵车状况没有什么改善。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权威部门对2000年北京汽车发展数量的预测仅仅是70万~80万辆,而事实上,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前,北京市汽车总量就足足比这一预期数字多出近100万辆。在2000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又曾预测,到2010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才会突破200万辆,没曾想,这个数字提早7年就实现了。为此,所有在北京生活的人们都付出了拥堵的代价。 为何出现这么大差距?一些官员的习惯性解释是,经济发展那么快,以致许多公共(如首都机场)都提前达到目标容量。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原因及对策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Anti-Commous】 1998年,美国黑勒教授(Michael·A·Heller)在《The Tragedy of Anti-Commous》一文中提出“反公地悲剧”理论模型。他说,尽管哈丁教授的“公地悲剧”说明了人们过度利用(overuse)公共资源的恶果,但他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的可能性。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相互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二者的区别概述 公地与反公地“悲剧”的本质在于产权问题。产权一般具有两种形态:公共产权和私人产权。当某种资源为某个人单独所有时,该资源为私人财产,其产权为私人产权。它具有产权制度边界清晰、产权归属明确,所有权效率高的特点。当某种资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所有时,称为公共财产,其产权为公共产权。它具有以下特点:在消费规模上没有限制,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这项资源的权益,所以存在收费困难;每个当事人天然享有资源权益,无需采取交费申请加入的方式;每一当事人在使用该资源时,会影响和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即存在外部性。由于该资源向每个社会成员开放,允许他们自由进入,平等分享,并获取平均利益,因此,搭便车和产权拥挤现象就难以避免。鉴于权利是相互排斥的,对于稀缺资源来说,公共产权要么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公地悲剧”),要么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反公地悲剧”)。 产生原因不同。“公地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没有排斥其他人同时使用的权力,而“反公地悲剧”产生则是由于公地上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不让别人正常使用的权力。结果有所差别。“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资源过度利用,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则是资源的无效、低效,甚至根本不能利用。或者换句话说,“公地悲剧”导致的是大量的“搭便车”,而“反公地悲剧”导致的是车上的座位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空置,没有被充分利用。第三,解决办法不同。“公地悲剧”因为产权虚置、不明晰,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因为产权支离破碎,故需要整合产权。 两种“悲剧”在农村旅游中的现状分析 公地的本质特征在于决定使用方式的产权结构,也就是说,并非只有自然资源才能成为“公地”。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很多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资源,那么这种资源就具有公地的特性。据此理解,公地的范围就可以从自然资源扩展到企业界等。我国现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现将从书中学到的一点小皮毛总结如下: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 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通过读书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培养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_心得体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学员:张海华 至今,我还记得世博口号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即“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意思很浅显,但蕴味十足,深得民心,为此叫绝。然而,我们看到当下声势浩大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高,越来越鲜亮,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异常醒目,不容回避,。例如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等,充斥着城市的每一根神经,切实做好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管理,也就成为了这个时代非解不可的命题,也就说,我们的城市在何种视角下真正地能崛起,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觉得在理论层面那就离不开一本能给我们解答和启示的书了——《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 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教授詹姆斯的名作,从清晰化和简单化的国家项目,转变中的视野,农村定居和生产中的社会工程及失去的环节等四部份共十个章节组成,体量庞大,涉及颇广,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本书从国家的视角层面,罗列了很多十九世纪后期的例子,表明一些国家在特定的时候实行了清晰化和简单化的项目,其中包括了关于科学林业的项目,对测量工具、土地制度、城市的规划、姓氏的创造、交通的集权和语言统一,作者又对此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以及极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是导致这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非常典型和具有说服力地指出了参与者视角下的规划和互动会真正指导和实现人类社会的成功,从而揭示国家究竟需要如何管理、管理城市,如何让地方稳健发展、让人民生活美好起来的原理。对此,我非常赞同。 书中所分析的事例,无论是苏维埃的农庄集体化,还是极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看了之后都给我留下了一些回味和反思,因为这些事例或多或少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生活在我们的昨天和今天。因此,其主题,对当下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一、慈善的面子:网传合肥儿童福利院掷巨购奔驰 今年9月,一条《合肥福利院购豪华奔驰旅行车究竟为谁服务,》的网帖被传得沸沸扬扬。发帖人称,去年,合肥市儿童福利院花费四、五十万社会捐款购买了一辆奔驰车,入户上牌近一年,始终闲置在车库中。“皖AOD062豪华车偶尔也用两次:不是厅机关就是局领导使用。” 专家:福利院购豪车与慈善理念相悖 (答案可参照专家) 政府部门应将有限资金用于社会建设、关注弱势群体上,而不应该如此挥霍. 慈善机构,应向社会展示一种爱心与精神,所有的钱应该用在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教育以及机构的软硬件方面,让孩子健康成长。 程序合法不等于实质合法 差别对待国人和外国人 澳门明爱总会是澳门最大的慈善机构,每次专家过去考察,他们的负责人、总干事长都是骑着摩托车来接。虽然当地很多机构也给他们捐赠了不少好车,但这些车都是给孩子们用,工作人员从来不用。二、“搭便车”问题 有一个国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决定在自己生日那天让全部子民同一时刻高呼:“陛下万岁”。他把时间定在了正午时刻。子民们也十分期望这一刻的到来,因为他们就能听到世界最大的声音。有一位智者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也呼喊的话,听到别人声音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于是他决定在呼喊的时候保持沉默,只是静静的听别人呼喊。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自己最亲密的人,想让他也能享受到此种乐趣。结果,不到半天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国家。正午时刻到了,大家翘首盼望着最大声音的到来,但是回应的却是比平时更安静的沉默。

答案:搭便车问题是指某些个人(搭便车者)虽然参与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不愿意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完全依赖于他人对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支付。 搭便车问题或生产的外部经济导致私人不愿意提供这种物品,即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发产生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特征是具有强制性权力,因而有可能超越“搭便车”问题。向社会有效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公共部门的一个基本职责。 三、公地悲剧 定义:公共资源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现象。 对共有资源而言,“公共地悲剧”意味着人们对于共有资源的使用总是会大于合意(最佳效率)水平,从而使得这种资源日益趋于减少和枯竭。 场景:一群牧羊人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草场是公共的,而羊群是牧民私有的,因而放羊的收益也归牧羊人私人所有。 答:这个牧场是不具有排他性的,但却具有竞争性,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羊人都如此行动时,最终会使草场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而日益退化。 案例:在整个历史上,许多动物的特种都遭受了灭绝的威胁。当欧洲人第一次到达北美州时,这个大陆上野牛的数量超过6000万头。但在19世纪期间猎杀野牛如此普遍,以至于1900年在政府开始保护动物之前,这种动物只剩下400头左右了。在现在的一些非州国家,由于偷猎者为取得象牙而捕杀,大象面临类似的困境。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都面临这种威胁。例如:黄牛是一种有价值的食物来源,但没有一个人担心黄牛将很快绝种。实际上,对牛内的大量需求看来保证了这种动物延续的繁衍。 为什么象牙的商业价值威胁到大象,而牛肉的商业价值是黄牛的护身符呢, 原因是大象是共有资源,而黄牛是私人物品。大象自由自在漫步而不属于任何人。每个偷猎者都有尽可能多地猎杀他们所能找到的大象的激励。由于偷猎者人数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

读《做事的常识》有感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顺利把事情做出成绩?为什么有些人永远说的多做的少?通过阅读此书对于如何把事情做出成绩有了更深刻体会。 一句话说的好“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可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很重要,它关系着做事情的成功与否。而成功做成一件事关键在于:开始、坚持、重复。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实中往往有些人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不敢开始。人本来就有趋吉避凶的本能,对于未知或是看不见的事,总是非常恐惧,这样就无形中就把困难放大,压力自然跟着放大。这时心态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挫折或者困难都要正面思考,找到合适地缓解压力的方法,想着这样就会有好事发生。心态放平,对于后续工作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明确工作中一件事的最终目标,想想为了达到这个结果自身或是在团队的帮助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把大目标细分成小计划,找到着手点,让自己更快地进入到状态,然后开始执行。 事前有准备,通常能事半功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但是有许多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太过依靠经验,而常常被过去的经验束缚手脚,思维受到限制,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偏见,无法客观的对一件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准备工作就显得犹豫不决,无法顺利展开。我们可以事先列出一个计划,自身

有预估,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在团队的力量做出相应的改善。 (二)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无论是团队或是个人,想要完成梦想,交出漂亮的成绩单,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坚持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自发的积极工作,高效并脚踏实地地做成每件小事。 坚持需要我们拥有较强的意志力、要有拒绝诱惑的勇气和力量、要高效而完美的规划时间、要从思想上将试一试的态度转变成一种习惯的力量,更要学会克制急于求成的欲望,这样我们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成就,并一步步向梦想迈进。 坚持到最后,你就会成功。 (三)养成不怕重复的好习惯 很多人只要一听到重复,就会觉得很麻烦,不想继续下去。但重复真正的含义,并不是你一再重复相同的错误,而是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一直思考如何从旧的想法中找出更好的做法,并积极修正和调整,积累各种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使自己不断发展。 重复的过程关键是不放弃,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这时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包容自己,摆正心态,从小事做起,一次一次不断追求进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开始+坚持+重复=成功,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先下定决心挑战自己,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贵在坚持,最终在不断地重复中得到进步和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