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学发展史

原子核物理学发展史
原子核物理学发展史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序言 (2)

1.伦琴和X射线的发现 (3)

1.1偶然的发现 (3)

1.2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

2.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3)

2.1贝克勒尔发现铀盐辐射 (4)

3.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 (4)

3.1钋的发现 (4)

3.2不知疲倦的科学家 (5)

3.3生活的不幸成为研究的动力 (6)

4.卢瑟福和α射线的研究 (6)

4.1卢瑟福发现α射线 (7)

4.2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 (8)

5.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摘要:在21世纪,原子核物理学已经在人类生活,军事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有多少人知道其发现的历程呢!在以牛顿理论系统建立的经典力学的大厦笼罩下,原子核物理学又是经过多少科学家的反复推导和验证诞生的呢!或许岁月的长河会掩盖住过往的尘沙,但它无法遮挡住那如黄金般闪耀的历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跟寻科学家的脚步,来重新认知原子核物理的发展的历程。并且着重通过对卢瑟福对α射线的研究,尤其是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实验,来亲自感受原子核发现的经过。最后讨论原子和物理的发现和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正确的对待科学,应用科学,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好。

关键字:X射线放射性α射线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nuclear physics has been in the human life, the military has been widely used, but how many people know that their findings of course! In Newton's theory of classical mechanics system set up for our shadowat, omic nucleus physics and after how many scientists of 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is born again and again! The long river of years may obscure past dust, but it cannot block the shine like gold of cours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urvey method and steps of scientists, to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hysics. And emphatic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utherford to alpha rays, especially of alpha particles, large Ang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after found to experience personally the nucleus. Finally discussed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atoms and physical brings to the huma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rrect treatment of science, applied science, make our home more beautiful.

Keywords:X ray radioactive alpha

引言

在枯燥的知识传递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料的翻阅,对历史的客观调查去了解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和研究出那些丰硕的科学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献身科学精神,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从中学到许多科学方法,对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著名的物理学家钱三强说:“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增加一点物理学史的内容,或者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物理学史选修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这对他们的成长将会是有益的。”教学实践同样告诉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们现代科技所必需的物理知识,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科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探索过程,而一般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所以,我们有必要去研究,去认知物理学史的重要性。

对于近代物理学史,原子核物理又是占了很大的比重,一提到原子核物理,有的人或许只能想到原子弹,氢弹等军事武器,所以我们要研究,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原子核物理不只是在军事上的应用,它更多的存在于生活中,同样它的发现也源于生活中。对于事物的认知,通常有两方面,有好的,也有坏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原子核物理学史,要告诉人们,原子核物理的真正价值和发展道路上的艰辛。

1.伦琴和x射线的发现

19世纪末,伦琴(Wilhelm Reontgen)在德国的维尔茨堡大学工作,当时他已经是有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在热爱工作的同时,伦琴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与他妻子的感情极好,他们并没有孩子,而是收养了侄女。他们生活的很幸福,社会对他们也十分恩宠。或许正是有着这样和睦幸福的家庭,才使得他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从而发现了突破传统物理学的重要开端。

1.1偶然的发现

1895年的一天,伦琴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工作,当时,房间一片漆黑,一个偶然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突然发现在一米开外的小桌上,一块亚铂氰化钡做成的荧光屏发出闪光。他很奇怪,因为当时放电管用黑纸包得很严实。屋子内又没有其他的光源,那么荧光屏上的闪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他走上前慢慢的移远荧光屏继续试验。只见荧光屏的闪光仍随放电过程的节拍继续出现。他好奇的取来各种不同的物品,包括书本、木板、铝片等等,放在放电管和荧光屏之间,发现不同的物品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挡不住荧光屏上的闪光,有的能阻挡住闪光。伦琴当时就假设了一个想法,从放电管中会发出了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穿过黑纸到达了荧光屏。为了确证这一新射线的存在,并且尽可能了解它的特性,伦琴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去深入地研究了这一现象。直到1895年底他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并以通信的形式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

1.2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或许当时的伦琴只是因为好奇,但我同样认为伦琴的这份好奇也是对科学的求知和严谨,其实早在1887年,克鲁克斯(W.Grookes)就曾发现保存在放电管附近的盒子中的照相底片变黑了,克鲁克斯把变黑的底片退还厂家,错误地认为底片质量有问题。致使他与X射线擦肩而过【2】148。所以伦琴正是因为这份对科学的好奇和孜孜不倦,才发现了X射线,对之后放射性的研究起了深远意义。

2.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1896年1月,著名的法国数学物理学家彭加勒(J.H.Poincare)看到伦琴发表的关于X射线的论文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想法:“射线是从阴极射线击在管壁上而产生的荧光亮点发射出来的,即指出这种现象可能与荧光有关【1】69。”虽然我们后来知道这一想法并不正确,但它却对贝克勒尔最初的实验起激励的作用。

2.1贝克勒尔发现铀盐辐射

贝克勒尔这个人对理论很少有兴趣,他最有价值的特点是他那强大的坚持力和毅力,在不间断的对物理观察和测量的可靠性进行批判。在他的研究道路上很罕见的真正为证实一个理论假设而努力,也就是这一近乎吹毛求疵的个性,终于不断地修正了他的狂热,并重新确定他的研究方向。

于是在1896年3月,43岁的贝克勒尔在彭加勒的启发下,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为了和伦琴射线区分,这种铀盐辐射称之为贝克勒尔射线。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虽然没有像伦琴发现X射线时那样轰动一时,但意义却更为深远,因为贝克勒尔的实验为居里夫妇发现镭起了非常大的启发。从而有了人类第一次对核现象的接触,为后来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

3.1钋的发现

贝克勒尔对放射性发现的论文引起了玛丽·居里(Marie Curie)的注意。在1897年,她同丈夫皮埃尔·居里探讨:“研究这种现象对我好像特别有吸引力……我决定承担这项研究工作……并且为了超越贝克勒尔已经得到的研究成果,必须采用精确的定量方法【3】260。”

之后,居里夫人把放射性研究作为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采用新的方法不断重复着贝克勒尔的铀盐辐射实验,使得放射学的研究走了上严密定量的道路。正是因为居里夫人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她从实验中得到了灵感,之后就有了在1898年4月时她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铀射线的论文并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新观点:

(1)她不仅重新证实了贝克勒尔关于铀的发现,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放射性物质:钍。“钍氧化物的放射性甚至比金属铀更强”。

(2)“所有铀的化合物都具有放射性,一般来说,放射性越强,化合物的含铀量越多”。(注:这条实验结论不如卢瑟福和索迪于1902年所提到的理论精确:“放射性物质含有不稳定的原子,这些原子在单位时间内有确定的部分发生衰变。”但是,仅仅9个月后她就获得了正确的结论:1898年12月提交的论文中,玛丽·居里“已经证明了放射性是单个原子的特性”。

(3)她引了一个极重要的新的物理概念:放射性是一种发现新物质的方法【1】265。

在观点提出来之后,接下来的任务是:证实关于新元素的想法是否正确,她和她的丈夫皮埃尔用普通的化学方法共同对沥青铀矿进行处理。在不断的失败中重复着,终于在1898年7月,他们成功的发现了放射性物质“钋”(po),命名为“钋”。这样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而定的。

3.2不知疲倦的科学家

居里夫人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科学家,她曾经说过,“一个人一定不要注意自己已经做了些什么,而应该只注意还有什么没有做!她并不单单满足于“钋”的发现,在1898年12月,经过在场所简陋的工棚中长年累月的艰辛工作,利用钡进行沉淀的方法,从100公斤的沥青中提炼出了另外一种放射性物质:镭。镭的发现是对居里夫人的肯定,也是对她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的赞扬。之后皮埃尔被任命为索尔本的助理教授,而居里夫人则在一所女子高中任教。在1903年,玛丽完成博士学位的论文。并以“极优”的评语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她获得学位的那一天的傍晚上,她第一次遇见了卢瑟福,并互相探讨了关于放射性的研究和对放射性的看法。幸福来得很突然,在1903年的一天,居里夫妇得知他们将同贝克勒尔一起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奖,授奖的原因是“他们在贝克勒尔教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工作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903年12月11日,《纽约时代》杂志是这样评价居里夫妇的:“据信镭的发现者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从工作中获得了许多物质利益,因此他们的遍布世界的崇拜者

在得知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以后都非常高兴【2】186。”居里夫妇并没有亲自去参加授奖仪式,因为长时间在辐射下工作,他们的身体并不是很好,而且他们的研究工作也很忙碌。于是当1905年6月他们去斯德哥尔摩时,只是由皮埃尔发表了一个简单的获奖演说,而她的妻子则坐着旁听。在获得诺贝尔荣誉的同时,索尔本学校也为居里夫人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教席。

3.3生活的不幸成为了研究的动力

生活总是不会让人一番如意,在居里夫妇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在蒸蒸日上的时候,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不幸去世,皮埃尔死后玛丽被任命为丈夫在索尔本的继承者,在那具有600年历史的值得尊敬的学院里,第一次任命一名女教授,同年11月玛丽进行了就职演讲,她没有像演说家那样激昂的陈词,只是接着丈夫最后一堂课中所终止的地方——放射性——继续的讲了下去。或许就如她就职演讲时那样,居里夫人在受尽人们对她的误解和诽谤时,她没有放弃科学的道路,一直在坚持继续研究着,直到她在1911年再次荣获诺贝尔奖,她用事实告诉了人们,她对科学的不放弃,对她丈夫的爱。她在诺贝尔演讲中回忆说:“许多发现都是“皮埃尔和我共同合作的结果,尽管将纯镭从它的盐中分离出来……这项具体的化学工作由我完成,但是它和我们共同的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共同工作是使我获得这么高荣誉的原因。这也是对皮埃尔·居里最崇高的纪念【2】208。”

居里夫人一生的所被颁发的荣誉无数,同样她也用实际行动和科学成果证明了这一切的价值,我个人是非常崇拜居里夫人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但却是一位科学史上的巨人。

4.卢瑟福和α射线的研究

在X射线和放射性的研究以后,对于原子核物理学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对α射线的研究了。1871年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生于一个农村的工匠家。他从小就对物理现象和实验有着极高的兴趣。正是因为这种兴趣,他于1894年发明了可用于检测无线电信号的磁检波器;具有极高物理学天分的他被选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

验室,成了J.J.汤姆生的得意门生,并且从这里开始了研究放射性的路程,1900到1903年期间,他与索迪合作,发现了放射性衰变规律,并与索迪一同提出了放射性元素自然转变理论。也就是在1908年,卢瑟福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4.1卢瑟福发现α射线

那么卢瑟福是怎样发现α射线的呢?那我们要从贝克勒尔发现的轴辐射说起,其实铀射线包含有三种成分,在磁场中它们分成了三束,它们分别是带正电的α射线,带负电的β射线,和不带电的γ射线,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虽然我们说在磁场中它们能分成三束,但是卢瑟福并不是靠加磁场区分出它们的,因为当时他没有条件建立足够的磁场。因此他想到了另一种方法“吸收法”。在1898年,卢瑟福以其细致观察和客观谨慎的对待实验数据的科学作风,经过反复验证和推导,判定穿透力较差,进入物质层很快就被吸收的成分是α射线。穿透力较强的成分是β射线【1】301。

在之后不久,就有人从磁偏转实验中证明,穿透力强的β射线正是高速电子流。可是α射线到底是什么呢?这一直是个谜。当时有很多人认为,也许α射线就是与X射线类似的某种辐射。有人甚至认为α射线没有什么好研究的。但卢瑟福则不一样,他认为这种射线的性质越是奇特,就越是值得研究。我们知道α射线是很容易被物质所吸收的,这就说明它跟物质的作用强,所以只有彻底摸透α射线的本质,才能够建立起完整的放射性理论。他知难而进,毅然选择了α射线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且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卢瑟福首先是精心设计了电磁偏转实验来研究α射线。可是实验初期的结果令人失望,α射线在受磁场作用与不受磁场作用时是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的。但罗瑟福并没有放弃,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他改进了实验装置,使得仪器的灵敏度得到了提高,才终于观测出α射线会受磁场偏转,从偏转方向判断α射线是正电。接下来他対仪器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测出了α射线的荷质比与氢离子同数量级,速度大约为光速的十分之一【5】352。这样就能判断出α射线是原子类型的带正电的粒子流。

但至于是哪种类型的原子,则一时难以确定,根据种种现象和事实,有人猜测是比氢重的氦。卢瑟福凭借其实验基础和对α射线的了解,以巧妙的方法从光谱作出了判决

性证明,“证明α粒子在失去电荷之后就是氦原子。”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卢瑟福终于弄清了α射线的本质,证明α射线就是高速运动着的氦离子(He ++)流。

4.2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

在弄清α射线后,罗瑟福并没有放松,他同他的学生一同改进了一个实验,也就是我们如今津津乐道的“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而原子核就是通过这个实验所发现的。罗瑟福和他的学生首先用了一个涂有一层硫化锌的闪烁屏,紧接着把α粒子打到它上面后会发出微弱的闪光。他用肉眼通过显微镜对准闪烁屏,再一个一个地计数,再移动显微镜的位置,分别读取不同位置的闪烁点,由此可以确定出α粒子的统计分布。

在用闪烁法观察α散射时,出现了反常闪光,卢瑟福同他的学生再次用α粒子直接撞击金属表面,结果就得到了α射线大角度散射。得出的这一结果无法用罗瑟福的老师J.J.汤姆生的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和散射理论解释,卢瑟福因此冥思苦想了很长时间,终于在1910年底,经过精细地数学推算,证明了只有假设原子中有一个直径很小的核,正电荷集中在核心内,才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α粒子大角度散射。这也就是原子核发现的经过。通过卢瑟福的α射线的大角度散射实验,我们知道了原子核的存在,建立了核原子模型,这样伟大的发现与卢瑟福从大量的观察记录中,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其执著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

从他对待科学的认真和对待学生的尊重中看得出来,他是一位无私的科学家。正如查德威克记录的在卡文迪什的日子中所提到的: “卢瑟福不是聪明,而是伟大。他对待他的学生,即使是最年少的,也如同地位同等的工作伙伴一样【2】255 。”

5.总结

X射线的发现和放射性的研究可以说是为物理学革命揭开了序幕的,特别是由于放射性的发现和研究,有力地冲击了原子不可分、质量不可变的传统物质观念,动摇了经典力学和经典物理学的基础。新的发现一个接一个地被写入物理学的编年史,就连那些坚持旧观点的人,也无法反对大量确凿的实验证据。并且在原子核物理学诞生、壮大和巩固的过程中,通过核技术的应用,核物理和其他学科及生产、医疗、军事等部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取得了有力的支持,并且核物理基础研究为核技术的应用一直在不断的开辟新的途径。反过来核技术的应用又有力地促进了核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虽然原子核物理学给予了人类重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机会,但也给予了人类自我毁灭的源头,就如爱因斯坦死前所说的,“冥冥中有一种人类无法左右的力量左右着这个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相继诞生,让人类在进入核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核阴影的时代。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大自然的灾害,虽然我们无法阻止那冥冥中的力量,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科学的用途,最起码不会演变成人类的自我毁灭,各国相继签订了公约,销毁了一部分核弹,或许这正是良好的开端,人类的科技就应该为人类造福,而不是毁灭人类。今后在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道路上还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有着更多的新事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为人类的进步而探索。

参考文献:

[1]褚圣麟:《原子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2]郭奕玲:《物理学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春恒:《物理学史[M]》,甘肃教育出版,2002。

[4]约斯特·赫尔比希.:原子物理学家的戏剧,原子能出版社,1984。

[5]史包尔斯基:《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致谢

五年前,这个校园是我的梦想。

五年后,微笑回首来路,一幕幕,宛在昨天。

人生就是如此吧,每个段落结束的时候,我们总会感慨时光飞逝。

其实师院的校园,和大气古雅的北大清华相比,如同一个粗使丫头之于国色天香的美女,可我们依然爱她,兴味盎然地欣赏着她每个角落的风景。

感谢,无数次与我并肩看风景的同学们,我们一起见证着这里的每一次花开,每一寸草绿,每一片灵动斑驳的树荫,每一抹灿烂悠然的晚霞。挽臂并肩,欢声笑语,那快乐的时光,让我永远难忘。

成为呼和老师的学生,是我的幸运。导师如父,传我知识,更教我做人。大恩不言谢,一日为师,终生为师。

曾经以为,离开学校的时候不会难过,毕竟,这已不是第一次离开校园。可在写下这篇致谢词的时候,眷恋和惆怅还是涌上心头。这五年,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无疑是美丽的,它是我一辈子享受不尽的财富。

五年,充实快乐。感谢给予我帮助的老师,感谢我的同学,感谢我的室友,是你们,让我觉得生活如此美好。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老师,挚爱的朋友。

《礼记》的主要内容教学文稿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

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

原子核物理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对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同量异位素、同质异能素、镜像核等概念的理解。 (P2)核素:核内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或原子。 (P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质量数的核素所对应的原子。 (P2)同位素丰度: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 (P83)同质异能素:原子核的激发态寿命相当短暂,但一些激发态寿命较长,一般把寿命 长于0.1s 激发态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P75)镜像核:质量数、核自旋、宇称均相等,而质子数和中子数互为相反的两个核。 2、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P3~5) 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比例;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奇偶性。 3、关于原子核半径的计算及单核子体积。(P6) R =r 0A 1/3 fm r 0=1.20 fm 电荷半径:R =(1.20±0.30)A 1/3 fm 核力半径:R =(1.40±0.10)A 1/3 fm 通常 核力半径>电荷半径 单核子体积:A r R V 3033 434ππ== 4、核力的特点。(P14) 1.核力是短程强相互作用力; 2.核力与核子电荷数无关; 3.核力具有饱和性; 4.核力在极短程内具有排斥芯; 5.核力还与自旋有关。 5、关于原子核结合能、比结合能物理意义的理解。(P8) 结合能:),()1,0()()1,1(),(),(2 A Z Z Z A Z c A Z m A Z B ?-?-+?=?= 表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会释放的能量。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A A Z B A Z /),(),(=ε 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时外界对每个核子所做的最小平均功,或者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一个核子所释放的能量。 6、关于库仑势垒的理解和计算。(P17) 1.r>R ,核力为0,仅库仑斥力,入射粒子对于靶核势能V (r ),r →∞,V (r ) →0,粒子靠近靶核,r →R ,V (r )上升,靠近靶核边缘V (r )max ,势能曲线呈双曲线形,在靶核外围隆起,称为库仑势垒。 2.若靶核电荷数为Z ,入射粒子相对于靶核 的势能为:r Ze r V 2 0241 )(πε=,在r =R 处, 势垒最高,称为库仑势垒高度。

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宋元数学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前2033-前1562),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其后又有奴隶制国家商(前562年—1066年,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和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随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春秋后期,中国文明进入封建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封建文明在秦帝国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不断完善地持续发展,经历了统一强盛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帝国、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战乱频仍与分裂的三国时期(公元208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与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与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到了公元581年,由隋再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公元581—618年),接着经历了强大富庶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公元618年—907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蒙古族建立的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的疆域最大的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王朝于17世纪中为少数民族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所代替。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现代民主国家。 中国文明与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文明一样,都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但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它其持续发展两千余年之久,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文明十分注重社会事务的管理,强调实际与经验,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与人伦社会的秩序,儒家思想作为调解社会矛盾、维系这一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安徽省合肥市招教预测卷卷一

安徽省合肥市招教预测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5分) 1.“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2.“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谓“三表法”。它的提出者是()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孔子 3.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下列观点不属于朱熹的教育主张的是() A.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C.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D.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4.关于古代教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古代斯巴达军队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 B.印度“古儒”学校课程渗透着婆罗门教神学思想 C.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D.古代埃及的文士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5.下列观点不能体现教育平等观念的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学不躐等 D.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的教育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疏导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导向性原则 7.科学老师要想知道学生是否会做载物玻璃片,美术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绘画水平,品德老师要判断学生的道德水平,最适合的方法是() A.纸笔测验 B.表现评价 C.作品评价 D.现场答辩 8.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德育不能仅传授给学生固定的价值观点,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集体教育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价值澄清模式 9.教学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持上述教学观的理论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存在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10.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 A.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B.教师成长=观摩+分析 C.教师成长=培训+进修 D.教师成长=学习+实践 11.“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句话表述的课程目标是() A.表现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普遍性目标 D.生成性目标 12.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将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组织形式是() A.垂直组织 B.横向组织 C.纵向组织 D.序列组织 13.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是() A.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学习知识本身包含着能力的培养 B.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知善”,即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前2033-前1562),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其后又有奴隶制国家商(前562年1066年,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和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随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春秋后期,中国文明进入封建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封建文明在秦帝国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不断完善地持续发展,经历了统一强盛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帝国、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战乱频仍与分裂的三国时期(公元208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与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与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到了公元581年,由隋再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公元581618年),接着经历了强大富庶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公元618年907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

年)、蒙古族建立的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的疆域最大的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王朝于17世纪中为少数民族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所代替。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现代民主国家。 中国文明与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文明一样,都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但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它其持续发展两千余年之久,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文明十分注重社会事务的管理,强调实际与经验,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与人伦社会的秩序,儒家思想作为调解社会矛盾、维系这一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 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嘉兴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

嘉兴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 高一历史卷2017.06 说明: 1.本试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 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Ⅰ的答案应填在答题卡上(或按所在学校要求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上);试卷Ⅱ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答案做在试卷上无效。 试卷Ⅰ: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中国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至今不失其时代意义。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家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兼相爱,交相利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有学者提出,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 从思想角度分析,“浪漫”最可能是依据 A.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3.下图为汉字“鸡”的书法艺术作品。其中属于篆体艺术形式的是 4.在个人学习和修养方面,有人提出见解:“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位人物是下列选项中的 A.张载 B. 朱熹C.陆九渊 D. 王阳明 5.弗朗西斯?培根对古代中国的一些发明创造推崇备至,认为其中的三种分别在文学、战争和航海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航海上”的发明当指 A.指南针 B. 运河开凿 C. 俞大娘航船 D. 海上丝绸之路

6.顾炎武生逢乱世,于是希望以真才实学救济天下,写出不少著述。其中包括 ①《明夷待访录》②《日知录》③《天下郡国利病书》④《船山遗书》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7.苏轼是文学、艺术大家,他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揭示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之一为 A.注重诗意B.强调法度 C.重视技法D.追求个性 8.古代中国有数量丰富的各类文学作品,其中被誉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的是 A.《诗经》B.《离骚》C.《上林赋》D.“三吏”9.明清时期描写英雄传奇的小说汗牛充栋。其中,为此类作品创作树立楷模的是A.《西游记》B.《儒林外史》 C.《水浒传》D.《红楼梦》 10. 受林则徐委托,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一书。以下对该书主旨思想的评述,准确 的有 ①有利于打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④使“睁眼看世界”成为了社会思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1.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迹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 A.物竞天择 B. 驱除鞑虏C.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12.有人提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把人从专制的桎梏之下解放出来。其本质含义是新文化运动 A.引进了西方政治B.实现了人的自由 C.推翻了君主制度D.推动了思想启蒙 13.有研究者从孙中山的演讲中发现,从1905年到1923年他的“民族主义”观点有了升华。他应该会日益强调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君主专制 C.保障民主权利D.限制大资本家

简述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 【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该论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 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这种方法称为筹算。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算术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乘法运算已广为流行。“九九表”一直流行了约1600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其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1.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于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此外,还有比例知识。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减补充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全书编排方法是:先举出例子,然后给出答案,通过对一类问题解法的考察和研究,最后给出“术”。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初探_以_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_为例

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的背景 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文化影响力逐步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与集中合理的展示,不仅能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助力。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目前,在国家层面上提出的西安、洛阳等大遗址片区和长城、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线性文化遗产均属区域性文化遗产范畴。 曲阜片区是国家文物局继西安片区和洛阳片区之后以书面形式确定的第三个大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片区。曲阜片区是以曲阜、邹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四孔”“四孟”“寿丘少昊陵”等重要文物与遗址为载体的文化遗产集中区域。从文化脉络特征上来看,片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综合原始文明、古城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与文明进程中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全面有效地保护曲阜片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这种独特的文化区位组合所存在的空间,2009年1月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下发《关于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编制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统筹安排该区域范围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图1、图2)。 文化遗产片区概念在国内尚属较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此前提出的西安片区和洛阳片区都是大遗址片区,针对片区的研究多停留在概念阶段,此次针对曲阜片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是目前我国首例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该规划在编制内容与编制方法上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与创新性。 文化遗产片区的概念与保护规划的原则 文化遗产片区是指具有一种或几种典型性文化脉络特征的历史文化价值很高的各类文化遗产集中的区域。文化遗产片区具有四个典型特征。首先,片区覆盖的面积较大,由于文化遗产片区主要是依据重要文化遗产及遗产群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定的,因此文化遗产片区多具有跨城市的行政区划的特点,有些大型片区甚至超越了一个城市的行政辖区的范围;其次,文化遗产片区具有遗产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第三,文化遗产片区中的重要文化遗产呈现一种或几种文化遗产脉络,并在我国的此种文化脉络特征中占有突出的价值;第四,文化遗产片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渊源在我国人类文明和文化进程中有较高的地位。 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是统领该地区文物保护、遗产保护、城市保护工作的综合性法规文件。保护规划要遵循文化遗产个体保护与文化遗产群体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片区系统保护与核心区重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文化遗产本体保护与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相结 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初探 ——以《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为例宋晓龙 王晓婷 孙 霄 图1 曲阜片区在全国的区位示意图图2 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规划思路图

中外教育技术发展史

中外教育技术发展史 摘要:文章从国外和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比较,分析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国外教育技术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教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1970年以前,我国教育技术的概念是指教育过程中对各种教育机器的利用。这一阶段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提供各种机械,电子装备等硬件设备”而定。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各教育系统的不断开发和实践,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教育机器只不过是教育过程中诸多构成要素中的一个要素。教育技术中不仅包括各种机器的利用,还应该包括媒体的设计,评价,对学生特性的研究等内容。[1] 1、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1 .古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外国世界古代最早的教育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泥板书”图画文字,“泥板”教材即泥板书。若论发明更早的教具,则是古埃及的“纸草”(paperus)。纸草原是生长在尼罗河沼泽地的一种长茎植物。古埃及人将这种植物的茎层层剥开,然后将薄片连接粘结起来,经过加工制成可用于书写的纸。成为一个正方理论探讨教育技术形,古希腊时期的教育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荷马史诗》记载,其教师咯戎教导阿喀琉斯的时候,向他传授了骑马、掷标枪、打猎、弹奏七弦琴和医术等方法的技能在雅典教育中要学习纺织、缝纫和弹琴。同样都需要借助器具进行学习,同样渗透了教育技术手段。 1、2 .近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13、14 世纪英法等国学徒制作使用了一些教学仪器。1658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通过图画出版了150 幅插图的《世界图解》,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的诞生。最早提出教育技术理论的当推卢梭,他主张师生共同亲手制造一些仪器用以验证知识。瑞士的裴斯泰洛齐(1746—1827)在发音教学中发明了拼读课本,并设计了进行拼读练习的拼读板,在算术教学中所采用的分数表、正方形和算术箱等教具都是简单的教育技术手段。德国的福禄贝尔发明的恩物(Froebel’s Gifts)是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1836 年他创制了1-5 种恩物,后来演变到8 种。这些教具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提高了教学效率。[3] 1、3.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美国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驱,视觉教育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其主要表现。它是以幻灯和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 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 (一)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对中国哲学典籍的正确解读,是翻译的第一步。首先要求我们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整体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正是在对元典的持续性的阐释过程中不断产生的 经典文本。因此,从哲学概念和诠释者的历时性上考察经典文本,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在其后历代诠释者的“诠释意义”。要把经典还原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其含义,即采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 法”(P20)。所谓“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儒家经典为例,是指紧扣儒学史中的重要概念或术语,一方面潜回元典对这些术语进行音读、训诂以及名物的考辨与疏通,理解其基本的概念意义,即是中国传统的考据之学,另一方面观察同一概念或术语在儒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诠释意义,及其同其他哲学派别之间的差异。“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把对经典的诠释,放置在诠释者所处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从而将经典诠释者身处的时空情境,及其诠释言论的历史背景与具体含 义加以解明。”(P15)下面就以如何理解朱熹的着作为例,用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二)对朱熹理学的“概念史”诠释朱熹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他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元典的重新诠释,才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并且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体系,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朱熹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解经方法的哲学家,他不仅注重义理的发掘,同时也没有摒弃对章句 的训诂,潘德荣(P57)认为朱熹把“意义整体的圆融和谐确立为对经典的理解之 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朱熹的哲学着作包括《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子语类》等,都是在对元典文本的深入阐释的过程中,发展出的新的哲学理念,因此, 诠释朱熹的哲学思想,必须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背景,把握儒学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典籍英译者,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是典籍的诠释者,特别是经典的跨文化诠释者,但我们的任务不是像朱熹那样的哲学家,要去发展或建立新的哲学体系,而是要努力做到如何忠实地再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典籍的内涵,并且要立足当下,使中国哲学典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参与世界哲学之间的对话,使中国文化的精神在异域发扬光大。朱熹把理学的主要概念:理、气、心、性、天理等都全部融入对《四书》的注解之中。如《论语·为政》中,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朱子的解释是:“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11](P56)

原子核物理试题

期末考试试卷(B 卷) 课程名称: 原子核物理 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姓名: 校园卡号: (共150分,请选其中的100作答) 1. 我们知道原子核体积近似地与A 成正比,试说明其内在的物理原因。 2. 重核裂变后,生成的中等重的核常伴随着β衰变,为什么? 3. Bi 21183 衰变至Tl 20781,有两组α粒子,其能量分别为6621keV ,6274keV 。前 者相应是母核衰变至子核基态,后者为衰变至激发态。试求子核Tl 20781激发态的能量。 4. 对于Ca Sc s 42 2068.04221??→?, 查表得3.310),(=m E Z f ,并已知子核的能级特性为+O 。试判断母核的能级特性。 5. 质子轰击7Li 靶,当质子的能量为0.44, 1.06, 2.22 和3.0MeV 时,观测到共振。已知质子和7Li 的结合能为17.21MeV ,试求所形成的复合核能级的激发能。 6. 简述处于激发态的复合核的中子蒸发能谱,并推导之。 7. 什么是内转换电子,内转换电子与β跃迁电子的区别。 期末考试试卷(B 卷)答案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 分 分 数 阅卷教师

1.解: 核力的作用要比库仑力强,而且主要是吸引力,这样才能克服库仑力形成原子核。核子之间的磁力也比核力小很多,万有引力更是微不足道。 核力是短程力,粗略的说,核力是短程力的强相互作用,而且起作用的主要是吸引力。 2.解: 重核的中质比大于1,甚至达到1.54.对于重核,核内的质子数增多,库仑力排斥增大了,要构成稳定的核就必须要还有更多的种子以消耗库仑排斥力作用。贝塔稳定线表示原子核有中子,质子对称相处的趋势,即中子数和质子数相当时原子核比较稳定。 3.解: 子核的激发能量: MeV E E A A E 7.353]62746621[207211)]()([410=-=--= αα 4.解: 4242 21 20 0.68 3.31/2log log(0.6810) 3.13 s Sc Ca f T β+ ???→?=?= 1/2 l o g f T ?判断跃迁种类几次规则知道该β + 衰变为容许跃迁 01,0;0,1 (1)1;1 i i i i I I I πππ?=-=±=?=?+=+=+故而,故而, 所以,母核42 21 Sc 的能级特性为:0+1+。 5.解: 复合核的激发能为: 代入数据得到: **12**3417.60,18.1319.15,19.84E M eV E M eV E M eV E M eV ==== 6.解: 再通过复合核的反应中,出射粒子的能量也具有麦克斯韦分布的特点,在适当的条件下叫分布也是各向同性的。因此,我们可以用液滴蒸发的图像来处理复合核的衰变,这就是中子蒸发能谱。 推导如下: 令剩余核的激发能 n E E E -=0*由于复合核的衰变至剩余核的激发能为n E E E +→**之间的概率与此间的能级成正比,同时与复合核的中子宽度)(n n E Γ成正比, 于是: n n n n n n dE E E E dE E n )()()(0-Γ∝ρ 又反应截面可以写为 ΓΓ=b CN ab ) (ασσ *A aA a A m E E B m m =++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 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数学发展史,你都不难发现,祖先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奋斗的汗水。 中国数学的起源(上古~西汉末期)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约公元约前580~约前500年)有这样一句名言:“凡物皆数”。的确,一个没有数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今天,我们会不屑一顾从1数到10这样的小事,然而上万年以前,我们祖先为了这事可煞费苦心了。在7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甚至连2以上的数字还数不上来,如果要问他们所捕的4只野兽是多少,他们会回答:“很多只”。如果当时要有人能数到10,那一定会被认为是杰出的天才了。后来人们慢慢地会把数字和双手联系在一起了。每只手各拿一件东西,就是2数到3时又被难住了,于是把第3件东西放在脚边,“难题”才得到解决。先是结绳记数,然后又发展到“书契”,五六千年前就会写1~30的数字,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祖先们不但能写3000以上的数学,还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就这样,在逐步摸索中,祖先从混混沌沌的世界中走出来了。到了战国时期,祖先们的数学知识已远远超出了会数1~3000的水平。这一阶段他们在算术、几何,甚至在现代应用数学的领域,都开始了耕耘播种。算术领域,四则运算在这一时期内得到了确立,乘法中诀已经各种著作中零散出现,分数计算也开始被应用于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几何领域,出现了勾股定理。代数领域,出现了负数概念的萌芽。当历史推进到秦汉时期,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在算术方面乘除法算例明显增多,还出现了多步乘除法和趋于完整的九九乘法中诀。在几何方面,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计算的知识也具备了。 (2)中国数学的发展繁荣时期(西汉末期~隋朝中叶) (3)这是中国数学理论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高峰的标志就是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诞生。这本书的诞生,不仅说明我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在世界上,当时也很难找到另一本能同媲美的数学专著。在这一数学理论发展的高峰期,除了《九章算术》这部巨著之外,还出现祖冲之的《缀术》等数学专著。这一时期,创造数学新成果的杰出人还有三国人赵爽、魏晋人刘徽。 (3)数学全盛时期(隋中叶~元后期) 从隋朝中叶到元代末年,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作为科学技术一部分的数学,也在此时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教育的正规化和数学人才辈出,是最主要的特点。隋以前,学校里的教育并不重视数学,而到了隋朝,这一局面被打破了,在相当于大学的学校里,开始设置算学专业。到了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还添设了算学馆,其中博士、助教一应俱全,专门培养数学人才。数学教育从这时开始也走向逐步完善。科学历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当时中国的数学水平很快引起了朝鲜、日本的注意,他们开始往中国派留学生、书商。经过一段学习,在算法引进了关于田亩、交租、谷物交换等知识;在办学中吸取了国子监的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由此看来,在这一阶段,我国已处于世界数学发展的潮头了。 (4)缓慢发展时期(元后期~清中期) 后来到元后期至清中期数学的发展十分缓慢,和上面讲的数学盛世相比,这一阶段几乎是黯然失色了。从宋朝末年到元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中国大地上烽火连年,科学技术不受重视,大量宝贵的数学遗产遭受损失。明朝建立以后,生产曾在一个短暂时期里有所发展,但马上又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走向了衰

董仲舒

漫谈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在人性论上,董仲舒异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性三品说。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他着重教化,并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原子核物理学发展史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序言 (2) 1.伦琴和X射线的发现 (3) 1.1偶然的发现 (3) 1.2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 2.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3) 2.1贝克勒尔发现铀盐辐射 (4) 3.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 (4) 3.1钋的发现 (4) 3.2不知疲倦的科学家 (5) 3.3生活的不幸成为研究的动力 (6) 4.卢瑟福和α射线的研究 (6) 4.1卢瑟福发现α射线 (7) 4.2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 (8) 5.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摘要:在21世纪,原子核物理学已经在人类生活,军事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有多少人知道其发现的历程呢!在以牛顿理论系统建立的经典力学的大厦笼罩下,原子核物理学又是经过多少科学家的反复推导和验证诞生的呢!或许岁月的长河会掩盖住过往的尘沙,但它无法遮挡住那如黄金般闪耀的历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跟寻科学家的脚步,来重新认知原子核物理的发展的历程。并且着重通过对卢瑟福对α射线的研究,尤其是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实验,来亲自感受原子核发现的经过。最后讨论原子和物理的发现和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正确的对待科学,应用科学,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好。 关键字:X射线放射性α射线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nuclear physics has been in the human life, the military has been widely used, but how many people know that their findings of course! In Newton's theory of classical mechanics system set up for our shadowat, omic nucleus physics and after how many scientists of 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is born again and again! The long river of years may obscure past dust, but it cannot block the shine like gold of cours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urvey method and steps of scientists, to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hysics. And emphatic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utherford to alpha rays, especially of alpha particles, large Ang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after found to experience personally the nucleus. Finally discussed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atoms and physical brings to the huma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rrect treatment of science, applied science, make our home more beautiful. Keywords:X ray radioactive alpha

1数学史试题及答案

填空 1.世界上第一个把π计算到<π<的数学家是祖冲之 2.我国元代数学著作《四元玉鉴》的作者是(朱世杰 3.就微分学与积分学的起源而言(积分学早于微分学) 4.在现存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最早的一部是(《周髀算经》 5.发现著名公式e iθ=cosθ+isinθ的是( 欧拉 6.中国古典数学发展的顶峰时期是(宋元时期)。 7.最早使用“函数”(function)这一术语的数学家是(.莱布尼茨)。 8.1834 年有位数学家发现了一个处处连续但处处不可微的函数例子,这位数学家是(波尔查诺)。9.古埃及的数学知识常常记载在(纸草书上)。 10.大数学家欧拉出生于(瑞士) 11.首先获得四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数学家是(费拉利。 12.《九章算术》的“少广”章主要讨论(开方术)。 13.最早采用位值制记数的国家或民族是(美索不达米亚)。 14.希尔伯特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选择和组织公理系统的原则,即:相容性、__完备性__、独立性 15.在现存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周髀算经》是最早的一部。卷上叙述的关于荣方与陈子的对话,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 16.二项式展开式的系数图表,在中学课本中称其为__杨辉__三角,而数学史学者常常称它为_贾宪__三角。

17.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全书共分13 卷,包括有_5_条公理、_5条公设。 18.两千年来有关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五公设的争议,导致了《非欧几何》的诞生。1 9.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的《代数学》第一次给出了一次和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并用__几何__方法对这一解法给出了证明。 20.在微积分方法正式发明之前,许多数学家的工作已经显示着微积分的萌芽,如开普勒的旋转体体积计算、巴罗的微分三角形方法以及瓦里士的曲线弧长的计算等。语言的数学家是维尔斯特拉斯。 21.1882 年德国数学家林德曼证明了数的超越性。 22.数学家们为研究古希腊三大尺规作图难题花费了两千年的时间, 23.罗巴契夫斯基所建立的“非欧几何”假定过直线外一点,至少有两条年德国数学家林德曼证明了数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而且在该几何体系中,三角形内角和__小于___两直角。 24.被称为“现代分析之父”的数学家是柯西,被称为“数学之王”的数学家是高斯 25.第一台能做加减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是数学家帕斯卡于1642 年发明的。 26.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_23__ 个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在整个二十世纪,这些问题一直激发着数学家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27.首先将三次方程一般解法公开的是意大利数学家_卡当__,首先获得四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数学家是__费拉利。 28.欧氏几何、罗巴契夫斯基几何都是三维空间中黎曼几何的特例,其中欧氏几何对应的情形是曲率恒等于零,罗巴契夫斯基几何对应的情形是曲率为负常数。 29.中国历史上最早叙述勾股定理的著作是《九章算术》,中国历史上最早完成勾股定理证明的数学家是三国时期的__赵爽__。 30.世界上讲述方程最早的著作是(中国的《九章算术》) 31.《数学汇编》是一部荟萃总结前人成果的典型著作,它被认为是古希腊数学的安魂曲,其作者为(.帕波斯)。

五岳之首

.五岳之首——泰山 机械类 12级8班刘明佳 12099940829“五岳之首”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历朝历代,无论谁当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也吟哦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世名句! 泰山名胜风景区,位于山东中部,跨越泰安,济南两市,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泰山,古时称岱宗,春秋时改为泰山,被称为东岳,位居五岳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质学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2007年5月8日,泰安市泰山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 泰山地区在太古时代经历了剧烈的地壳抬升和沉降,终于在3000万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区的寒武纪片麻岩群是华北台地的基底,地层剖面出露齐全,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泰山杂岩形成于太古代,年龄在20亿年左右。泰山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在地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设有著名的地质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以泰山主峰为中心,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泰山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泰山山体高大,形象雄伟。尤其是南坡,山势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自然景观特点。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