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MicrosoftWord文档

小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要学好它,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英语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生学英语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呢?以下就本人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略陈拙见。

一、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尤其是在语感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语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体在长期的英语语言反复涵

泳”的过程中习得的。老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英语情景中切身感悟规律和意蕴,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个性化的东西”教师不能一说到底,而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感悟。

二、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英语学习与汉语学习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最主要的是,没有自然、稳固的语境。因此,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设备,创设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语感。

1创设校园英语大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

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都用英语与学生进行基本的日常交际对话。如Good mornin g./Good after noon. /Hi./ Hello./ Nice to meet you. /May I

come in?/Thank you./Time to go to class./Goodbye等。这样,在学校

内部创设起浓浓的英语氛围,学生自然而然产生想用英语交际的愿

望,从而使学生在切身体会英语交际中,进行感悟。

2、创设课堂英语小环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最主要的形式。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尽

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辅以体态语言,引导学生尽量用英语参加课堂交际,如,用英语回答教师的提问和与同学用英语进行交谈。

三、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学生有了良好的方法和正确的学习习惯,犹如在自己英语语感养

成的道路上有了一个指路人,从而少走弯路,快速达到预期目的。

1、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

英语语感能力是通过对语言的不断感知、运用中形成的,其中

思维形式起着关键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

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

迁移。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不用汉

语翻译。因此,教师在词句教学时,可以说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此外,初学者使用英语思维时,多余的动作很明显,总要一边做一边考虑,由于怕错,想了又想,而由于英语不熟,词汇不够所以就求助于本族语,产生多余的心理活动,因此,首先要消除学生怕错的紧张心理,同时,训练有条理、有程序的表达习惯和理解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2、引导学生多听、多读英语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生除了听老师讲英语,更要听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如每天坚持听半小时录音磁带或英语广播,听的内容可以是课文、歌谣、谜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等,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验外语语音、语调的优美,语句的自然,字次组合的规律,使之加深对语言的直觉思维、知觉判断,使之对言语有切实的体会,从而加深领悟,形成语感能力。

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英语的学习,读得越好,就越能体会到句子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当读到滚瓜烂熟时,文章或对话的短句子、表达方法就会被学生消化和吸收,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朗读机会,如,分角色朗读、跟录音朗读、梯度式朗读等。这样学生可以理解单词的正确读音,句子的正确朗读。只有单词的发音

正确了,才谈得上语感;

其次,学生通过听录音或教师朗读,可以掌握正确的语气、语调,从而提高朗读水平,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朗读课文或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加强理解力,强化语感,深化语感。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大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前提,语言积累得越多,那么语言输出也就更为自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指导学生多识记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句子和短文,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在平时的口语交际中尽量多用,让优美的词、各种表

达方式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基础。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多样、有趣、针对性强的教学法能使学习

变得更轻松,使学生轻松地感悟语言。

1巧用直观教学,形象感悟

用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的

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在教动物单词时,采用玩具、图片、声音、动作结合呈现等方法,让学生将动物和单词建立直接联系。再如,在教授水果单词时,教师将各种水果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将水果这个真实的物体与单词直观的联系起来,使学生看到水果就能自然而然地说出单词。

2、借用音乐魅力,体验语感

亚里士多德说:音乐可以陶冶性格,可以增高兴致。音乐富有节奏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英语与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一样,都有它独特的语音、语调,如果再深入地感受,会发现它有一种韵律美,女口,元音的长短音,使得听者感到有抑和扬的反差,如,This is a yellow coat?长短音的分布是长短短长长”抑和扬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错杂地分布,这给听觉器官一种美的感受;辅音连缀和爆破辅音连读时失爆,如pl, pr, bl, br, fl, fr等,辅音连读时,一定要读得一泻而下,犹如乐曲中的滑音,使人听起来感其流畅和潇洒。重音、多音节的单词有重读音节,有时还有一个次重读音节,这样就显出了抑扬、强弱。英语句子也一样: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常要重读,其它的词如冠词、介词、代词等,一般需轻读,这样句子的节奏就读出来了。英语语音上的这一特点和乐曲中每小节的节拍重音之间间隔相等的情况是类似的。在句型教学或单词教学中,教师可在朗读训练时,配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感受英语的语言乐感,通过经常性的富有节奏感的朗读训练,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带有乐感的语感,对于一些语句或单词往往会脱口而出。

五、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的学生说出的英语是汉式的英语,其句式往往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原因就是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看似正确,实为错误的表达。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某种外语的文化,就无法准确地运

用这种外语。例如,在小学英语教材里有一句句型是Where are you

goi ng? I'm goi ng to 这句话在现实英语国家人际交往中很少用到,因为,在英美人看来,这样的话是干涉别人的私事的。所以,教师在语言教学时,要适度地深入到文化教学,善于巧妙地把英美文化涉及的民族性格、行为习惯等的教学溶入语言教学中,在语言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语言,使二者互相转化,促使学生取得对英语文化的认同,消除对英语格格不入的情绪和疏远感,从而转换脑筋,进入英语世界,经常得到英语文化的刺激,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其形成语言感悟能力。

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要一开始就对学生要求过高过严,以致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教师对学生在交际中出现的错误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不要频

繁地去纠正,更不可讥笑训斥,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素质,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语感,体验语感。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一)肯、否定式提问(Yes-No Questions)

这是课堂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提问方式。但肯、否定式提问随意性大,如:“ Are you clear ? ”“ Do you understand ? ”学生的回答不是“ Yes”就是“ NO'。倘若教师在安排一个活动之后常常这样问:“ Are you clear ? ”或“ Do you understand ? ”学生一般都大声回答

“ Yes”。实际上很有可能部分学生并未完全听懂活动规则。教师应该掌握其使用频率和保证其有效性,避免学生感到乏而无味,或产生厌烦情绪,影

响课堂教学。

(二)因果式提问(Why-Questions)学生回答因果式提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用上because 这个连

词,当然在小学生回答时可以忽视使用这个连词。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透过表层,挖掘内涵,提高概括能力。如Whydo you like spring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事先引导学生回答: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 ? ”

“ Because I can fly the kites. ”这个问题的回答

奠定基础。

(三)假设式提问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对话,教学中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假设式提

问,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难度大的问题,需要中英结合进行解释, 假设式提问,多为开放性问题,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四)综合式提问(即综合各类提问形式)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从各方面以多种形式进行提问,学生要结合个人的知识和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女口: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and why ? 这个问题在要求学生回答之前,教师可先

做师范,以此回答为例,T:For example ,I like rabbit .It is white. 不管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采用哪一种提问形式,我们的目的都不是为了难倒学生,也不是为了走过场,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真正学到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有所获,让学生感受到学英语的乐趣。

教师要精心设计,提出问题。显然,提问需要技巧与准备。善于提问的人往往主动了解所要讨论的主题,并且预先准备好一些关键问题。尽管有的教师能够临时提出用语得当的问题,但真正这样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的教师,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准备关键问题时,教师应该考虑:

1. 教学目的。

2. 提问的目的。

3. 哪些类型的问题最适于实现这些目的。

4. 是否应该提那些属于情感领域的问题。

5. 通过提问能在多大范围内实现目的。教师应该事先将问题准备好,否则,提问时很容易忽略重要的知识,而只注意一些不相干的琐事细节。所以最好是将关键问题写在教案中。

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

我认为,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教师的态度

教师应当以愉快、友好、从容、谈话式的态度来提问。提问时如果既能保持自由自在、不拘礼节的气氛,又能说话举止得体,那就更好了。教师应使学生从提问的方式中便知道他所期望的是合理的答案。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或者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不要强迫他回答。要知道学生已经忘记的知识,就是敦促他冥思苦想,也是枉费工夫。

2.提问的时间和时机在整个班级参加的情况下提问,教师一般是先提出问

题,让全班学生都有考虑的时间,然后再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样做便使每个学生在有人回答之前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思考。如果教师每提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有一、二秒钟,学生还未想好,教师就重复问题,或者重新组织问题,或者请另外一个学生回答。这种做法似乎是一种控制时间的机智表现,但实际上,被提问的学生却会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或者懒于思考,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低落。

当然,也会有特殊的情况。如果是提问一个漫不经心的学生,最好还是先叫他的名字,使他听见教师提出的问题。先叫学生的名字,可以使他那部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功课上来。同样,对待迟钝的或者腼腆的学生,也是先叫名字好些,使他知道就要问到他了,从而有所准备。

此外,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不看时机的提问是很勉强的提问,这种提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流向,没有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仓促而问。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出来,但又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

3. 激发学习兴趣,注意趣味性

使学生注意教师提问的一个好方法就是问一些真正有趣味、能发人深思的问题。诱导答案的问题,能泄露答案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字的那类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本身便索然无味,绝对不要运用这类问题,因为它们已经扼杀了许多本来可以变得很好的学生。

课堂提问应尽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亢奋的状态。比如教“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 一课时,教师问:“Do you know hare and tortoise ?”学生回答:“Yes , we know. 教师

又问:“Which one run faster ? ”学生胸有成竹地回答:“Of course hare. 但”是教师紧接着说:“No, tortoise runs faster than hare! 这时

学生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反应,纷纷向老师提出不同的意见。此时,教师继续问:“Do you know why tortoise run faster than hare ?”学生们被教师提出的问题深深吸引住了,非常想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浓,为教师导入新知识做了最佳的准备。

4. 因材施问,注意针对性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要照顾全体学生,更要因材施问。平时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时间、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数量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有些问题不可能一一进行提问。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中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所能承受的能力,适当照顾优、差两头。

一些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学业水平进行“分层提问”,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发展的机会,更不能根据学生性格、思维等特点进行提问。提问的对象往往是班上大部分学生或者少数成绩好而又听话的学生,对极少数成绩差或者调皮的“弱势者”,往往是举手也不提问,不举手更不提问,这些学生就成了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边际人”。这种教学对他们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折磨和摧残。

提问对老师来说可能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对学生来说,则可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我曾听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小学生,上课时却很爱举手回答问题,有时候甚至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就把手举得很高,问他时,他又不会。后来老师了解到,由于成绩不好,同学们总是看不起他,说他笨,他就不服气。因此,教师提问时,他会不会都要把手举起

来。老师了解情况后,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告诉他以后老师提问时,要是他真会,就举右手,不会就举左手。这样,老师就经常利用他举右手的机会提问他,并且及时表扬他,他的学习也就慢慢好起来了,同学们也不再挖苦他。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提问对有些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知识点掌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是学生平等发展权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切不可轻视提问对学生的意义,要通过提问去塑造、去保护学生。

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些教师只将目光盯在自己所确定的正确答案上,只要有学生能将这个答案说出,便对其他学生依然举着的手视而不见,继续进行自己的教学。这是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普遍做法,但如果细加分析,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

对问题还有自己看法的学生是否能完全接受教师所给出的答案,令人

怀疑。这样一来,课堂效率便会大打折扣,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长此以往,还可能会造成其他一些负面影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能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模式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

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对问题适当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问题的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去伪存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是

什么,自己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也能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问题应从什么角度来思考研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甚至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对教师的答案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样

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这是让学生的每一种观点都能得到充分展现的原因之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