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2章机械波2.5波的干涉与衍射2.6多普勒效应教师用书沪科选修3-4

高中物理第2章机械波2.5波的干涉与衍射2.6多普勒效应教师用书沪科选修3-4
高中物理第2章机械波2.5波的干涉与衍射2.6多普勒效应教师用书沪科选修3-4

2.5 波的干涉与衍射

2.6 多普勒效应

学习目标知识脉络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

干涉现象,了解波的干涉条件

和加强区、减弱区的形成.(重

点、难点)

2.知道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

明显衍射的条件.(重点)

3.了解什么是多普勒效应及

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重点、

难点)

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

[先填空]

1.波的独立性

几列波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动方向等)继续传播,互不影响.

2.波的叠加原理

几列波在相遇区域内,任一质点的位移是各列波单独存在时在该点所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3. 研究波的干涉

波的干涉是两列波在特定条件下的叠加.

(1)产生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2)现象:两列波相遇时,某些区域总是振动加强,某些区域总是振动减弱,且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相间分布.

(3)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加强区是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的区域;减弱区是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遇的区域.

[再判断]

1.两列波相叠加就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

2.在操场上不同位置听到学校同一喇叭的声音大小不同,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3.两个人一起说话,不会发生干涉现象.(√)

[后思考]

1.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为什么听到声音忽强忽弱?

【提示】这是声波的干涉现象.音叉的两股振动频率相同,这样,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有的区域振动加强,有的区域振动减弱,于是听到声音忽强忽弱.

2.有人说在波的干涉图样中,加强点就是位移始终最大的点,减弱点就是位移始终为零的点,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在干涉图样中的加强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为振幅做振动的点,某一瞬时振动位移可能是零.同理,减弱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差为振幅做振动的点,它的位移不一定始终为零.

[核心点击]

1.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将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互相不会发生干扰.

如图2-5-1甲、乙所示,在同一直线上,向右传播的波1和向左传播的波2,相遇以后,各自还是按照相遇前的波速、振幅、频率,继续沿着各自的方向传播,不会因为相遇而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相互不会因相遇而发生干扰.

图2-5-1

2.对波的干涉现象的理解

(1)波的叠加是无需条件的,任何频率的两列波在空间相遇都会叠加.

(2)稳定干涉图样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相等,在相遇的区域里不同时刻各质点叠加的结果都不相同,看不到稳定的干涉图样.

(3)明显的干涉图样和稳定的干涉图样意义是不同的,明显的干涉图样除了满足相干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两列波振幅差别不大.振幅越是接近,干涉图样越明显.

(4)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始终以振源的频率振动,其振幅不变(若是振动减弱点,振幅可为0),但其位移随时间发生变化.

(5)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但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们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有的时刻位移为零.

(6)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始终减弱,位移的大小始终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位移的大小之

差,振幅为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则振动减弱点总是处于静止状态,并不振动.

3.干涉图样及其特征

(1)干涉图样:如图2-5-2所示.

图2-5-2

(2)特征:

①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

②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

③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

1.当两列水波发生干涉时,如果两列波的波峰在P点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P的振动有时是减弱的

B.质点P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

C.质点P的振幅最大

D.质点P的位移始终最大

E.某时刻质点P的位移可能为零

【解析】P点是两列波的波峰的相遇点,故其振动始终是加强的,A错误,B正确;质点P处于振动加强区,振幅最大,C正确;对于某一个振动的质点,位移是会随时间变化的,D错误;质点振动到平衡位置时,位移为零,E正确.

【答案】BCE

2.图2-5-3所示是水波干涉的示意图,S1、S2是两波源,A、D、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两波源的频率相同,振幅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5-3

A.A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

B.B 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

C.C 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

D.D 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

E.质点D 的位移始终是零

【解析】 在波的干涉中,振动加强区域里的质点总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两侧做简谐振动,只是质点的振幅较大,为A 1+A 2.本题中由于A 1=A 2,故振动减弱区的质点并不振动,而此时A 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B 点是波谷与波谷相遇,都是加强点,又因为A 、D 、B 三点在一条振动加强线上,这条线上任一点的振动都是加强的,故此三点都为加强点,且都是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而C 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点,是减弱点,不振动.

【答案】 ABD

3.如图2-5-4所示,波源S 1在绳的左端发出频率为f 1,振幅为A 1的半个波形a ,同时另一个波源S 2在绳的右端发出频率为f 2,振幅为A 2的半个波形b ,且f 1<f 2,P 为两个波源连线的中点.已知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只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2-5-4

A.两列波比较,a 波将先到达P 点

B.两列波同时到达P 点

C.两列波在P 点叠加时,P 点的位移最大可达A 1+A 2

D.b 的波峰到达P 点时,a 的波峰还没有到达P 点

E.两列波相遇时,绳上位移可达A 1+A 2的点只有一个,此点在P 点的左侧

【解析】 因两波波速相等,故两列波能同时到达P 点,A 错误,B 正确;因f 1<f 2,由λ=v f

可知,λ1>λ2,故当两列波同时到达P 点时,a 波的波峰离P 点的距离比b 波的波峰离P 点的距离大,因此两波峰不能同时到达P 点,两波峰应相遇在P 点左侧,此位置对应的位移为A 1+A 2,位移最大,综上所述,C 错误,D 、E 正确.

【答案】 BDE

判断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常用方法

1.条件判断法

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步调完全相同的两波源的波叠加时,设某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Δr .

(1)当Δr =k ·λ(k =0,1,2,…)时为加强点.

(2)当Δr =(2k +1)·λ/2时为减弱点(k =0,1,2,…).

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

2.现象判断法

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加强点;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减弱点. 若某点是平衡位置和平衡位置相遇,则让两列波再传播14T ,看该点是波峰和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还是波峰和波谷相遇,从而判断该点是加强点还是减弱点.

研 究 波 的 衍 射

[先填空]

1.定义

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3.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再判断]

1.孔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就不会发生衍射现象.(×)

2.孔的尺寸比波长小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3.超声波比普通声波的波长小.(√)

[后思考]

1.只有当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时,才能发生波的衍射现象吗?

【提示】 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大小,并不是决定衍射能否发生的条件,仅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

2.是否孔的尺寸越小,衍射现象越容易观察?

【提示】 不是.当孔的尺寸非常小时,衍射波的能量很弱,实际上很难观察到波的衍射.

[核心点击]

1.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凡能发生衍射现象的都是波.

2.波的衍射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波长较长的波容易发生明

显的衍射现象.

3.波传到小孔(障碍物)时,小孔(障碍物)仿佛一个新波源,由它发出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线方向.因此,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

4.一列波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一个障碍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衍射,以下哪种情况可以使衍射现象更明显( )

A.增大障碍物的尺寸

B.减小波的频率

C.缩小障碍物的尺寸

D.增大波的频率

E.缩小障碍物的尺寸,同时减小波的频率

【解析】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与波的频率无关,所以改变波的频率不会改变波速,但由v=λf可知,当波速一定时,减小频率则波长增大.而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缝的尺寸比波长小或相差不多,要使衍射现象变得明显,可以通过缩小障碍物的尺寸,同时增大波长即减小波的频率来实现,B、C、E选项正确.

【答案】BCE

5.图2-5-5分别表示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小孔(A、B、C图)或障碍物(D、E图),其中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有( )

图2-5-5

【解析】图B、C中小孔与波长相差不多,能发生明显衍射,图E中障碍物与波长相差不多,能发生明显衍射.

【答案】BCE

衍射现象的两点提醒

1.障碍物的尺寸的大小不是发生衍射的条件,而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波长越大越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2.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十分突出,但衍射波的能量很弱,也很难观察到波的衍射.

多普勒效应及应用

[先填空]

1.多普勒效应

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受到频率改变的现象.

2.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1)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单位时间内通过观察者的波峰(或密部)的数目增加,观察者观测到的频率大于波源的频率,即观察到的频率变大.

(2)波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时,观察到的频率变小.

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1)测量汽车速度

交通警车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

(2)测星球速度:测量星球上某些元素发出的光波的频率.然后与地球上这些元素静止时发光的频率对照,可得星球的速度.

(3)测血液流速

向人体内发射已知频率的超声波,超声波被血管中的血液反射后又被仪器接收,测出反射波的频率变化,就能知道血流的速度.

[再判断]

1.声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声源的频率增大.(×)

2.当波源和观察者向同一个方向运动时,一定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3.火车的音调越来越高,说明火车正从远处靠近观察者.(√)

[后思考]

1.多普勒效应能否产生与波源和观察者间的距离有关系吗?是不是距离越近,越容易发生多普勒效应?

【提示】能否发生多普勒效应仅取决于波源和观察者间的距离是否变化,与距离的大小没有关系.

2.火车进站和出站时,坐在火车上的乘客,能感受到汽笛的音调发生变化吗?

【提示】不能.坐在火车上的乘客感到汽笛声未变,是因为声源相对听者是静止的,路旁的人感到汽笛音调发生变化,是因为声源相对听者是运动的.

[核心点击]

1.多普勒效应的产生

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称为一个完整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又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整波的个数.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的个数决定的.

(1)波源和观察者相对静止.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的频率.

(2)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

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的个数发生变化,即感觉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

波源与观察者如果相互靠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二者如果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2.发生多普勒效应时,只有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波源发出的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

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不仅是机械波,以后要讲到的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6.假如一辆汽车在静止时喇叭发出声音的频率是300 Hz,在汽车向你驶来又擦身而过的过程中,当汽车向你驶来时,听到喇叭声音的频率________于300 Hz,当汽车和你擦身而过后,听到喇叭声音的频率_________于300 Hz.(填“大”或“小”)

【解析】当汽车向你驶来时,两者距离减小,单位时间内你接收的声波个数增多,频率升高,将大于300 Hz;当汽车和你擦身而过后,两者距离变大,单位时间内你接收的声波个数减少,频率降低,将小于300 Hz.

【答案】大小

7.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变化了

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C.多普勒效应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D.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

E.多普勒效应是牛顿首先发现的

【解析】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会发生多普勒效应,选项C正确;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而波源的频率并没有改变,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此现象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选项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CD.

【答案】BCD

8.公路巡警开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00 km/h的恒定速度巡查,在同一车道上巡警车向前方的一辆轿车发出一个已知频率的超声波,结果该超声波被那辆轿车反射回来时,巡警车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比发出的低.

(1)此现象属于( )

A.波的衍射

B.波的干涉

C.多普勒效应

D.波的反射

(2)若该路段限速为100 km/h,则该轿车是否超速?

(3)若该轿车以20 m/s的速度行进,反射回的频率应怎样变化?

【解析】(1)巡警车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比发出的低,此现象为多普勒效应,选项C 正确.

(2)因巡警车接收到的频率低,由多普勒效应知巡警车与轿车在相互远离,而巡警车车速恒定且在后面,可判断轿车车速比巡警车车速大,故该轿车超速.

(3)若该轿车以20 m/s的速度行进,此时巡警车与轿车在相互靠近,由多普勒效应知反射回的频率应偏高.

【答案】(1)C (2)见解析(3)见解析

多普勒效应的判断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波源与观察者)

2.确定波源与观察者是否有相对运动.若有相对运动,能发生多普勒效应,否则不发生.

3.判断:当两者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小,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大,但波源的频率不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