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梅文化简论

中国梅文化简论
中国梅文化简论

中国梅文化简论

中国梅文化简论

发表于2014-12-28文|姜中卫(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梅文化简论(一)

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内涵,构成独特的文化形式。本文所指的梅文化,是人们以梅为对象进行培育、欣赏、研究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一分瑰丽。

中国是梅的原产地,梅类资源丰富,种植地域广泛。出土文物证实,中国育梅历史在四千年以上。梅,先为食物,后因花形色美,成为审美对象,进而用以比德畅神。由食梅、植梅、用梅而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爱梅、赏梅,由梅品而人品,历代梅文、梅诗、梅词、梅画、梅乐、梅歌、梅饰、梅饮、梅食、梅药等层出不穷。随着人类对梅认识的深化,以梅象征中华民族品格文化心理和以梅为表现

内容的文化形式也不断提高发展。

从道德文化方面看,梅花象征铁骨铮铮、不屈不挠。盐梅调鼎作和羹,寓意为治国理政有方。敢斗霜雪、坚挺傲岸的梅花,在儒家文化正统观念的涂抹下,成了高洁守道的凛然君子、不畏严寒的刚毅雄杰、惊顽起懦的勇猛斗士。君子之风,清高正直是古人文冶教化的重要内容。梅花姿态瘦劲,冰肌玉骨,是意志刚强和品德高尚之风范。“玉雪为魂冰为魄”不仅是梅的禀赋,更是崇高情操的象征。梅花凌寒独放性格,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哲理内涵,“几生修得到梅花”,“品若梅花香在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平生历尽寒冬雪,赢得清香沁大千”,在这里梅花幻化成一种悟性境界,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之气质。

中国梅文化简论(二)

在中国,凡言及梅花,总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先进入脑海的往往不是其物质形态,而是那坚贞不屈、高雅不凡、刚毅圣洁的精神形态。毛泽东《咏梅》词把梅花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确,一身正气,坚强无畏,屹立于严寒里;凛然傲骨,压雪吐香;独

立奋进,不依附于他物,正是中华民族气魄之根本,气节之象征,无疑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正因如此,梅花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国花,它在铸就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气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梅花精神对中华民族有多方面的思想文化启迪,陶冶了无数人,对形成不屈的民族气节,正直的民族性格,高洁的民族风尚有着重要意义。

梅花也是喜庆瑞兆、幸福吉祥物。古人有梅开五福之说,《尚书·洪范》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日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中国民间主张“五福”,所谓“人臻五福,花满三春”。梅开五福,当是福的最高境界了。今天,梅开五福也有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之意;兴许正是梅花绽放多为五瓣之缘故。旧时还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枝上双跃呜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到”,“眉梢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吉祥图案还有“竹梅双喜”,以竹、梅和两只喜鹊纹图,竹喻夫,梅喻妻,用来祝贺新禧。

插了梅花便过年的习俗至今不衰,每逢新春佳节,梅开五福、喜梅报春的贺卡请柬飞入无数人家贺喜纳福。春节时遍及神州的春联中,更是梅花盛开,春意无限。在中国传统

工艺美术品、生活器皿用品(如瓷器、花瓶、屏风等)中,梅花图案随处可见。细心留神一下,大多中国人的身边都能看到梅花的形象。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大多中国人对梅花的认识了解,首先是从在文化艺术生活中获得的。

中国梅文化简论(三)之咏梅篇

梅花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绽放得绚丽无比。梅花吸引了古今无数诗人文学家画家,或咏梅言志,或借梅寄情,流传下来的诗书画佳作之多,远非其他花卉所能比拟。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写梅佳作《标有梅》,生动描述抛梅求爱的少女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成语“标梅之年”即出于此。此后历代以梅为题材的诗词更是兴盛之极,凡著名诗人词家多有咏梅作品,竟有“诗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觉有清意”之说。小窗细嚼梅花蕊,吐出新诗句句香。人们熟悉的唐代诗人杜甫、李白、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柳宗元、元稹、杜牧等都有咏梅诗传世。

梅花落(南北朝)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咏早梅(南北朝)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春上来。

梅花(南北朝)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早梅(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赠范晔(南北朝)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首春李世民

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冬日临昆明池李世民

石鲸分玉溜,劫烬隐平沙。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欢情犹未极,落景遽西斜。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中国梅文化(四)之咏梅诗

新栽梅(唐)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早梅(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早梅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杂咏(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工

(唐)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早梅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江上梅(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早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梅花(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墨梅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雪里觅梅花(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梅花(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江梅(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早,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庭梅咏寄人(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中国梅文化(五)

到宋代,辛弃疾、陈亮、苏轼、李清照、姜夔、林逋、陆游等把咏梅诗词推向新高峰。陆游一生作诗万首,其中咏梅之作达千首,今存160余首,他把“高标已压万花群”的梅花赋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让人感慨万千,传诵千古。林逋爱梅成痴,终日与梅鹤为伴,留下梅妻鹤子的佳话,他撰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梅花风姿被描绘得奇妙无比,遂成咏梅绝唱。元代诗人杨维祯以“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颂扬梅花之气节。明代诗人高启用“雪梅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抒发了梅花飘逸之情。宋人黄大舆把宋以前若干咏梅诗词选编成集,名曰《梅苑》,有10卷之多,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咏梅专集。

蜡梅(宋)黄山谷

春蓓饮春寒,恼人香未展。虽无桃李艳,风味极不浅。

山园小梅(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梅花绝句

蜀王小苑旧池台,江南江北万树梅。

只怪朝来歌吹闹,园官已报五分开。

梅花村周机

步入前村一径斜,村人绕屋种梅花。

岁寒百卉凋零后,风送清香到几家。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宋)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花绝句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梅花绝句(之—)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梅花(宋)陆游

家是江南友是兰,水边月底怯新寒。画图省识惊春早,玉笛孤吹怨夜残。冷冷合教亲处著,清癯难遗俗人看。相逢剩作樽前恨,索笑情怀老渐阑。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寒夜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曾几

满城桃李望东君,破蜡红梅未上春。窗几数枝逾静好,

园林一雪碧清新。

中国梅文化简论(六)之梅花赋

古人为梅作赋撰文者为数不少。唐玄宗开元之治的得力贤臣宋璟,早年作《梅花赋》,且留下一段佳话。当年,他怀才不遇,久怨成病,卧于榻上。一日,他瞻望窗前,见墙角隅,古梅一株,迎寒风斗酷雪,英姿焕发,凌寒而开放,乃自叹不如,遂作《梅花赋》,以激励自警。后立志向上,奋发读书,终于大有作为,官至宰相。数百年后,清朝乾隆皇帝仍为之所动,行书梅花赋并刻石勒碑以示后人。明人唐寅也作《惜梅赋》。明朝钟惺写下《夏梅说》,清朝龚自珍则作《病梅馆》,都意抨击“将萎之华(花),惨于槁木”的时弊,以梅喻人议政,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抱负。

梅花赋(并序)

(唐)宋璟

垂拱三年,余春秋二十有五,战艺再北,随从父之东川,授馆官舍。时病连月,顾瞻圮墙,有梅一本,敷莳于榛莽中,喟然叹曰:“斯梅托根非其所,出群之姿,何以别乎?若其贞心不改,是则可取也已。”感而成兴,遂作赋曰:高斋寥阒,岁晏山深,景翳翳以斜度,风悄悄而龙吟。坐穷檐以无朋,命一觞而孤斟,步前除以踯躅,倚藜杖于墙

阴。蔚有寒梅,谁其封植?未绿叶而先葩,发青枝于宿枝,擢秀敷荣,冰玉一色。胡杂遝于众草?又芜没于丛棘?匪王孙之见幻,羌洁白具何极?若夫琼英缀雪,绛萼著霜,俨如傅粉,是谓何郎。清香潜袭,疏蕊暗臭,又如窃香,是谓韩寿。冻雨晚湿,夙露朝滋,又如英皇,泣于九疑。爱日烘晴,明蟾照夜,又如神人,来自姑射。烟晦晨昏,阴霾昼闭,又如通德,掩袖拥髻。狂飙卷沙,飘素摧柔,又如绿珠,轻身坠楼。半含半开,非默非言,温伯雪子,目击道存。或俯或仰,匪笑匪怒,东朝顺子,正容物悟。或憔悴若灵均,或欹傲若曼倩,或妩媚如文君,或轻盈若飞燕。口吻雌黄,拟议殆遍。彼具艺兰兮九畹,采蕙兮五柞,缉之以芙蓉,赠之以芍药,玩小山之丛桂,掇芳洲之杜若,是皆物出于地产之奇,名著于风人之托。然而艳于春者,望秋先悴;盛于夏者,未冬已萎。或朝华而速谢,或夕秀而逐衰,曷若兹卉,岁寒特妍,冰凝霜冱,擅美专权,相彼百花,准敢争先?莺语方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至若栖迹隐深,寓形幽绝,耻邻市廛,甘遁岩穴。江仆射之孤灯向壁,不可凄迷;陶彭泽之三径投闲,曾无愔结。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于君子之节,聊染翰以寄怀,用垂示于来哲。从父见而勖之曰:“万木僵仆,梅英载吐。玉立冰姿,不易厥素。子善体物,永保贞固。”

(据《全唐文》卷二百七)

[作者简介]宋璟(663—737),唐邢州南和人。高宗调露中,

登进士第。工文辞。武则天时,累除左台御史。睿宗复立,以吏部尚书,力主改革,制约外戚、公主干政,革除选举流弊,选贤任才。玄宗开元初,拜刑部尚书。开元四年,继姚崇为相,宽赋役,省刑罚,善于守法扶正。开元贤相,史称姚末。后罢知政事,历京兆留守,以左丞相致仕。卒镒文贞。箸行文集。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

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病梅馆记

(清)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土,心知其意,未可明诏达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乎!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浙江仁和人。字璱人,号定庵。道光9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礼部主事。博学负才气,诗文自成一家,以奇才名天下。有《定庵集》。

中国梅文化简论(七)

再和杨公济梅花苏轼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赠岭上梅宋·苏轼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溶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红梅苏东坡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画梅自古人爱称之写梅,以写代画,旨在注重梅花意趣的发挥,追求其神似,而不在乎梅花形状是否相似。寒梅入画底上香,留得芬芳启后人。这反映出中国人艺术思维的特点。据画史记载,唐代于锡写梅就已先勾勒后着色。到北宋初年,徐崇嗣用色点染能极其妙;陈常写梅,其梗用飞白,点花以色;崔白则始用水墨写梅,释仲仁精于此技,被认为

是墨梅的鼻祖。南宋杨无咎,创圈白梅花不着色,还以双钩与没骨法,尽梅之荒寒清绝之趣。元代王冕,号梅花屋主,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缀疏花点点,再现梅花瘦硬清妍的丽质佳姿,惟妙惟肖,人称村梅。其实画家展示的是自身鲜明的个性。中国画史上,画梅自成一科,画论成熟,流派众多,代有传人。早在南宋已形成第一部画梅的专著,即宋伯仁撰成的《梅花喜神谱》。迄今,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画中,古人传世的写梅之作数以百计。

以梅为题的文学作品、神话典故、与梅相关的语字成语,用梅命名人名地名,梅的食用药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句话,在中华文化中,无处不见梅花的身影。梅文化堪称中华文化园林中的一枝奇葩它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的文化思想。普普通通的梅,凝聚映射出中国人的高尚情趣,今天它对陶冶性情,改造灵魂,倡导崇高品德,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民族道德水平仍有积极作用。

梅文化的影响早巳传出国界,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均可寻找到沿袭梅文化的痕迹。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中,梅花更是中国的象征、家乡的信物,这也充分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梅文化的发掘提倡,无疑是人类对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方兴未艾的梅文化会不断以新形式和新内容,去达到新高度。中国梅文化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必

将绽放出新的绚丽之花。

清代德化梅花盆景

中国姓氏的起源[1]

1.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 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70个中国文化常识

70个中国文化常识

1、五行 金木水火土 2、八卦 乾震坎艮坤巽离兑 3、五音 宫商角徵羽 4、九宫 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坤宫离宫兑宫 5、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6、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7、五彩 青黄赤白黑 8、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孝 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9、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 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0、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人日上元社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日除夕 11、三教 儒教佛教道教 12、九流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13、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14、六婆 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15、九属 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16、八仙 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17、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18、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9、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0、汉书六书 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 涩势横麟竖勒 21、配药七方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22、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家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23、四大名著 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 2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25、四大文化遗产 《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26、四大明绣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牡丹、菊花、山茶、水仙 28、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9、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 都匀毛尖、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 30、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31、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32、扬州八怪 较为公认的: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33、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34、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试卷

宿豫区实验初中2012年中考考前模拟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温馨提示: 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我愿意拟想,我们将一步一步修行,直到学会对着岁月深处那些向路人(xuàn)▲耀自我的人发出不屑的嘲笑。庄严的生命必是(bìng)▲弃浮华、拂去陈屑的。一个拥有了美好的“精神目标”的人,断不会热(zhōng)▲于生活的大海中钓取廉价的恭维与褒扬;只有虚(wàng)▲的心,才会那么黏,总试图黏住更多激赏的目光。 2. 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①▲,人不学,不成行。(《韩诗外传》) ②▲,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④▲,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为国效力是大漠边关永恒的歌。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甲光向日金鳞开。”唱出了激昂气势;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唱出了豪情壮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把边关将士戍守与思乡的矛盾心理唱得苍凉悲壮。 ⑦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上清寺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周公馆、桂园、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举.手投足 ...间都可以窥见历史的遗踪和时代的发展。 B.遨游于艺术的海洋时,美虽然有时在印象中稍纵即逝 ....,但仍然使人难以忘怀。 C.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希望工程,但后来字画不 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 D.对于小学生来说,严肃认真的说教有时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适时的讲故事常 常能收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4.选出对名著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3分) A.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小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爱动的孩子,他机智勇敢,富有同情心,厌恶枯燥的功课,梦想当海盗,一心追求自由冒险的生活。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徐光春) 关于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

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河南;中华

中华文化知识点1

中华文化知识点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2009年高考语文全方位猜题(下)

2009年高考语文全方位猜题(含答案及详解)(下)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共22分)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白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湿庭筠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熢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连。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理? ⑤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的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⑥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的生存。而男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看《花样年华》。 ⑦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雪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

中国姓名文化

中国姓名文化 姓名:专业: 一、前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历史让我们民族闪耀着文明之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姓名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作为别婚姻,明贵贱的重要工具,从诞生伊始,就随着文明的进步亦随之进化,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姓名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在当代,越来越自由化,许多人的姓名只是简单的继承了父姓或者母姓,随后在姓名后面亦随便加以名便了事。可以说当代人对我国姓名文化缺失相当严重,本综述将对中国姓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姓名文化。 二、姓名的由来 (一)姓氏的创建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所以很多姓都有女字旁,对于姓氏创建,三皇之首伏羲氏贡献最大,“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正是伏羲氏制定了同姓不婚的嫁娶制度, 从而避免了近亲结婚,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二)姓氏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汉族之姓多处于黄帝、炎帝之后,故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另,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母系社会,原为族号。因此很多姓都有女字旁或底。 姓氏的形成大抵有以下几种:(一)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二)以居住地为姓, 如姜姓,是因居于姜水之旁,以姜姓。(三)部落首领之子也可得姓。(四)祝融之 后,己、董、彭、秃、妘、曹、斟、芈(mǐ)等八姓。(五)以动植物为姓。(六) 以封国,官名,爵位为姓。还有很多,这里暂不一一列举。 三、姓氏的发展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 因此,姓,是起源于母系社会时期,氏,起源于父氏社会。二者有明显的前后 区分,直至三代之后,姓氏才合二为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贵族是姓氏 都有的,而作为贱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一)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百日时行命名礼。 古人对名是很讲究的,商人崇尚以天干为名,周人以礼节为名,战国贵族则占卜为名。到了秦汉,则讲究“五则”和“六不”。当代 人则大多蕴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 (二)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 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

中国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文化常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 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 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 《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 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 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以作者的堂名、室名等作集名,古代士大夫除了住室之外,还有专为进行读书、藏书 的处所,多以堂、室、斋、居、轩、亭、庵、馆为名,讲究点儿的称楼 称阁,便以此给自己的文集取名。如明代汤显祖家有玉茗堂,集名《玉茗堂全集》;清代袁枚居处筑有随园,集名《随园诗话》。 以成书年代作集名,如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文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集名 《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 以上几种命名方法,有时交互使用,这就造成了同书异名的现象。

梅文化

班级:五班姓名:中国梅文化(资料整理) 一、中国梅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由于梅花的迎霜破雪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 中国是梅树的原产地,梅的种类资源丰富,种植地域广泛。出土文物证实,中国育梅的历史在四千年以上。梅在历史上最早为食物,后因花形色美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又由于梅的耐寒和花的清香等特性,人们进而用梅比德畅精。由食梅、植梅、用梅而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爱梅、赏梅,由梅品而喻人品,因之历代梅诗、梅词、梅曲、梅文、梅画、梅乐、梅歌、梅饰、梅具、梅食、梅饮、梅药等层出不穷。随着人们对梅认识的深化,以梅象征中华民族品格的文化心理和以梅为表现内容的文化形式也不断提高发展。 二、梅文化景观 衣——古人把梅花刺绣到衣服上作为装饰图案。 食——梅花、梅果可入药,梅花冲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称,可加工成各式干果,不胜枚举.. 住——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著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在中国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用——梅木坚韧而富弹性,是理想的手杖、算盘珠和雕刻等细木工用材。梅树的根可以制作书架和根雕,梅核可用作制作活性炭的原料。梅酸还可以作为媒染剂,以子染布,久不褪色。 三、竹文化符号(竹诗歌、书画、人格符号)(1)《诗经·小雅·四月》中对梅已有美誉的诗句,日:“山有嘉卉,候栗候梅”。 翻译:好树好花满山隈,既有栗树也有梅。 (2)梅花仙子 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笑歌欢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坐起来一看,自己却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欢鸟在欢唱。原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自一人惆怅不已.后用为梅花的著名典故。 (3)唐代:张九龄、卢照邻、张谓 张九龄《庭梅咏》:“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描写了梅花在恶劣环境下“不受岁寒移”的品性,也体现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 翻译:(1)芳意二句:“梅花啊,您怎能过早有芬芳之意?孤独地开花,也应自觉艰危!”芳意:指开花之意。荣:花开。自危:感到自身不安全。《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一语道出心事。 (2)更怜二句:上句暗喻作者在朝中的孤弱。下句表明作者的志节。岁寒:一年的寒冬。比喻困境。《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该诗用此意,谓作者在逆境艰困中不改节操。 (3)朝雪二句:“怎奈纷飞的晨雪,正嫉妒它的洁白;阴冷的北风,也在不断狂吹。”那:奈。屡吹:喻自己多次被谗。《新唐书·张九龄传》载其因张说之事,为御史中丞宇文融所痛诋,外调冀州,复调洪州。后在相位时又为李林甫所谗,贬为荆州长史。作者《答严给事书》说:“嗷嗷之口,曾不是察,既不称其服,又加之谗间,负乘致寇,几于不免……既而远出,犹有余衅,巧言潜构,期仆倾危。”宦海波澜,即使如张九龄和而不争、清虚自守,仍会倾覆沉沦,这令他伤感不已。 (4)馨香二句:尚尔:还是那样。飘荡:以落花随风飘荡比喻作者的外谪。末句所谓“怨而不怒”,《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该诗亦有怨君不知作者忠贞之意。 诗人缘情体物,寄托遥深。更当贬谪之后,情怀郁悒,惓思君国,有类屈原,所以他的“寄辞草树”之作,也同样沉郁幽怨,与《离骚》等作相近。此诗写孤危的庭梅,在岁寒风雪之中,美好馨香如故,借以寄喻作者立身处世的大节。然而作者忧谗畏讥,自伤飘泊,情怀也很悲哀。 卢照邻:《梅花落》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在中国,姓氏不仅是社会成员称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标明家族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字符号;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传统,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历史自重和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其中一项就是对姓氏文化的重视。更多资料:百姓通谱 中国姓氏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史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家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在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等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氏则通常按其居住地或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来命名,如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号称轩辕氏、有熊氏、天鼋氏,炎帝姓姜,号称连山氏、烈山氏。 约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日臻繁盛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当时,姓氏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贵族才有,平民、奴隶往往有名字无姓氏。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姓的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主要用于称呼女性贵族。男性贵族虽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来称呼,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了71国,其中姬姓有53国。同姓贵族通过氏来标明宗法身份,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的命名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以世系为氏,如诸侯之子以公子为氏、公子之子以公孙为氏、公孙之子以祖父之字为氏;有的以封国为氏,如姜太公因被封于齐国而称齐氏;有的以采邑为氏,如商鞅本姓姬,按世系称公孙鞅,被封于商地后按采邑称商鞅;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氏、司徒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等等。因此,氏的数量明显超过姓的数量,《左传》称春秋时期“某氏”者有654处,而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所载,春秋时期的姓却只有40多个。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随着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的解体,与之相应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废除。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

“莲文化的魅力”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莲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 汝城六中袁健燕 【活动设计理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周敦颐)是对莲的绝妙写照,古往今来,流传下来无数的表现、歌颂莲的佳作。之所以莲为众多文人钟爱,是因为我们赋予莲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莲,是中国传统审美架构中光彩夺目的碧玉,也是中国文人不甘流于世俗、执着追求高洁品质的真实写照。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安排这样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体现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大胆尝试。我们既不能将它看作是一堂传统的语文“传道授业”课,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一次轻松而热闹的班队活动。何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它要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其次它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再次是强调多种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多种学习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 这里我们要设计的就是这样的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预期达成目标】指导学生通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实践活动,对中国莲文化进行认知、体验、感悟和表述,培养语文学习必需的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目标定位】 1.通过对莲的各种知识的搜集、整理、探究,培养学生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了解莲与生活、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3.积累有关莲的诗文名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了解关于莲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会分工合作,掌握探究了解事物的方法,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渲染、音画欣赏、诗文诵读、小组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较为全面地了解莲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次活动力争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的熏陶,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探究莲的外在姿态到内在品质之间的联系,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特殊含义。 课型设计:综合性活动 教法学法:板块式教学、情境渲染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1.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 2.指导学生欣赏以“莲”为主题的古诗文。 三、教学难点1.探究古诗文中莲花的寓意。 2.感悟和归纳荷花的文化内涵 三、活动准备 1、拟一份活动记录表,体现学生参加活动的项目、内容、方式以及有关活动成果,评分结果,以此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2、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A 组:探莲组组长:王美玉 B 组:赏莲组组长:梅裕芬 C 组:说莲组组长:张胜足 D 组:颂莲组组长:钟逸秀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万”姓 作者:合肥工大附中高一(1)班万智康 万.,萬,wàn ..”中念作mò ..),中国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单姓“万”念作wàn,复姓“万俟 在江西、浙江、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4%,居全国第86位。 一、历史来源 “万”姓的历史来源主要有: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 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 ...,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 ..,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 ...,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4.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 .......”,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 ....,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二、家族名人 “万”姓作为一个古老的中国姓氏,人才辈出。以下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 万.章.:战国时期孟子门下的得意弟子,是最早扬名于历史的万姓先人 ............。关于他的事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万修:字君游。东汉茂陵人。更始年间(公元23--25年)任信都令,迎光武帝,拜偏将军。 平河北,因功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 .......一。 万安国:北魏代郡人,大将军,大司马,封安成王。 万宝常 ...:隋代音乐家,擅长多种乐器,著有《乐谱 ..》。 万其融:唐代越州人,善诗,文词俊秀,与贺知章扬名上京。 万齐:唐代,代宗钦点翰林院大学士,后升殿前侍郎。 万虎:唐代,代宗御前镇殿大将军。 万彪:唐代,代宗九门提督大将军。 万顷:宋代浙江绍兴人,十岁受帝召见诵经史、子书如流,钦赐文林郎。 万文胜:宋代宁国人,倜傥有大志,累官至福州观察使总殿前诸军。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在位)以飞白体书写“忠实”二字赐之。 万人杰:南宋,创前直谏大臣。 万金:元代,进士,兵部侍郎。 万玉:元代,进士,升传宣太史,时人称“万氏三龙”。 万清:元代,进士,升枢密院使,镇守建昌路总管府。 万祥元:元末,进士,翰林院编修,诰封奉政大夫。 万.户.:明代,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行的人,被誉为“世界宇航第一人 .......”。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 ——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隆回二中 班级:593班 小组成员:周淑霞,周斌,黄赞,邱义贞,彭媛媛,谭明霞,刘冰,蒋建庭1.研究背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姓氏,到底这姓氏是从何而来,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当然,中国的姓氏博大精深,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姓氏文化,如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其根本原因是皇权独尊。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姓氏又了解多少呢? 2.研究目的与意义 (1)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 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2)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门科学。它对于人认识自身、造福 自身、改造自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为祖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我们要深入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研究和把握祖国文化改 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 贡献。 (4)与姓氏有关的“堂联”、“堂号”,特别是“堂联”,它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反映了某 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实际上还有提倡一 种“家风”、“族风”的作用。这种民间的“家风”和“族风”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和理想。 3.研究方法 A.实地考察 B.问卷调查 C.采访(搭讪) D.统计分析 E.图表规划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姓氏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人们生活变动对姓氏的影响。 5.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姓氏文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姓氏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中华文化常识

中华文化常识 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戏曲: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古诗词中的梅文化(可编辑修改word版)

傲骨红梅香雪海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曲赋与梅文化 【摘要】梅、松、竹被赞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可见古人心中对梅与竹的喜爱与赞颂。梅花,有不畏霜 雪的傲骨,有着凌寒独放的霸气,有着悄然迎春的高贵,有着艳丽的色彩,有着暗香幽闻的情趣,有着醉人心扉的风采。这样的凌霜傲梅,古 人不仅仅在寒冬欣赏着傲骨红梅香雪海,往往也借梅怡情,抒怀,表节。有关梅的佳作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今我择其一粟,或诗、 或词、或曲,或赋,亦或其他,将一枝独秀的傲梅与中国古典诗词联系起来,去那绵延的古典画卷中去寻一缕幽香。 【关键词】梅诗词高洁傲骨暗香感怀思乡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闲暇时翻翻古诗词,就会发 现梅花与诗有着不解之缘。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 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 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梅花不仅可 以欣赏,也被世人赋于诗词中,将这客观的美与诗词文章的主观之 美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成就了文学中有一点奇葩。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最早咏梅的句子也就是出现 在<<诗经·国风·召南>>中的第九篇《摽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前便深深喜欢上了梅花,而在民间,西北流行的《梅花落》,也是古羌人对梅花的赞美。尔后,人们对梅的咏叹也越来越有意境,也越来越有风采,那一枝傲雪红梅以其奇姿妙香跃然纸上。 梅花深得诗人喜欢首先是那美丽的妙姿,雪里红梅为君开,那是多么美的一幅香雪海啊。它开在残腊初春之际,可能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暇,让诗人心中充满无限怜惜与敬意,也就将这心中之感挥毫泼墨,展现于世人。魏晋时期,梅花被写入诗歌中,那时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最喜欢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唐朝诗人林和靖的咏梅佳作。“梅妻鹤子”的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这是梅的另一种美丽与气质。那疏影与暗香在朦胧的月影之下影影绰绰,飘摇清香,怎能不让人醉于其中。又如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

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的意义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是从战国时期就有的一句话。这可以充分表明我们的祖先在2000年前甚至更早就发现了同姓不可通婚的这条规律,和姓氏所能带给我们的好处。详情了解更多:百姓通谱网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据史书记载,姓氏是由三皇之首伏羲所创,目的就是分别族人,减少近亲结婚带来的危害。姓氏发展到了后来,由于人口的数量呈几何形增长,族群越来越多,所以相应的姓氏数量也越来越多,远远超过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百家姓”上面的记载。 姓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我们的祖先从原始部落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再到如今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可能有人会问短短的两三个字怎么可能说明这么多东西呢?其实不要小看这两三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姓名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有一个很深奥姓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我们的祖先从原始部落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再到如今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变革。可能有人会问短短的两三个字怎么可能说明这么多东西呢?其实不要小看这两三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姓名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有一个很深奥的内涵,亦或是一段很古老的故事。 我们从一个人的姓名上首先可以看出他的祖先是分布在哪一个地域,或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比如说我们现在有的同学姓“巫”那说明他的祖先是以职业为姓氏的,很可能在远古的时期,他的祖先就是一名占卜的巫师;再比如有的同学姓“秦”,那说明他是古代秦国的后人,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地域或是封邑为姓是很正常的,可能现在他居住的地方不在古代秦国的旧址,但那是由于战乱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的人口迁移,其实祖先还是那里的人,这也纪录着我国人口的变迁和融合。还有些人姓复姓,比如“司马",这个姓就是以官职来作为姓氏的,他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哪个朝代的司马,位列三公。当然了,有时候一些名人的子弟或是用人表现突出也经常被赐姓的,这种可能也不排除在外。 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姓名更是可以反映出我们现代社会的特点。这就是更自由,更开化,更有内涵。它也同样纪录着我们社会的历史进程。比如文革时期的名字,那个时期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口号日新月异,明日也就跟着口号化了,如:卫国、卫东、为民、卫强。顾名思义,“卫东”当然是保卫毛泽东了,“卫国”当然是保卫祖国了,当时人人爱国,人人都崇拜毛主席,所以“王卫国”“张卫国”、“李卫国”满街都是...... 到了改革开放的现在,名字就愈发难取了,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安、大富大贵,但父母的文化水平又都较高,像是“李富贵”啦,“张有才”啦之类较为“山炮”的名字当然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求名字的每一个字都有特定含义。而后还要符合阴阳八卦,所以名字也成了为人父母头一件纠结的事情。还有的父母比较前卫,给孩子起名为“张王夏花”这种类似于日本人的名字也很好理解,就是父亲的姓加上母亲的姓,再加一个名字,这种脱离俗套的起名方式,也许今后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始流行呢。 总之,姓名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那几个字的含义,其中更是包含了历史的信息,和未来的希望,所以它也成为了一门学科,姓名所继承的中国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必将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民俗文化之浅析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浅析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在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中对中华姓氏文化的学习,使我对其产生了很大兴趣。课余时间,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论文并在图书馆翻阅了大量书籍,使我对中华姓氏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谈谈我自己对中华姓氏文化发展的一些个人看法。 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怀旧的情感,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同,又时后来者对历史的反思,更是继承者对未来趋势的探索。 中国姓氏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姓氏萌芽阶段。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保存着汉族和少数民族图腾(Totem)信仰的纪录。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中的“熊、罴、貔、貅、豹、虎”实际上是指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这些野兽就是六个氏族的图腾。所谓图腾,是指上古时期人们认为每个氏族部落与某种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或跟某种无生命的物体有着特殊的联系,初民们把这类生物或物体视为整个部落的祖先、象征物、庇佑者。 第二阶段:姓、氏、名分化形成阶段。 姓氏表示血缘关系的世系群的称号,它起源于母系氏族。从“姓”的本身可以看出,它有“女”和“生”两个字构成。中国最早的姓大多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如“姬、姚、姒、妫、姜、嬴”等。氏则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于父系社会,也就是族号。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序》有一段话讲得很明白:“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氏,氏不可呼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段话将姓和氏产生的时间(三代之前),作用(“别婚姻”、“明贵贱”)说得很清楚。 第三阶段:姓氏合一阶段。 战国时期,由于旧的宗法制度的瓦解,人们的个性意识有了提高,出现了姓氏逐渐合一的现象。上指君主,下至平头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姓。 第四阶段:姓名充分发展阶段。 姓氏的数量超大规模的增长。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使姓氏大规模的增长。从魏晋到明清,是少数民族大规模融入汉族的过程,汉族统治者通过赐姓、改姓或其他行政手段使得少数民族姓氏汉化;也有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过程中主动改姓;另有少数民族为适应时代和环境改从汉姓。等级制在姓氏中逐渐占重要地位。魏晋之后,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人们把姓氏的高贵、血缘的纯正作为选官授职和联姻缔亲的重要标志。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在坚持民族大融合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姓运动。在这一项改姓运动中,他把汉族中的卢、崔、郑、王定为一等姓氏。唐初时,唐太宗将崔、卢、李、郑作为高等姓氏。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经唐太宗批准的《氏族志》把293个姓评为九等。这种将姓氏划分等级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明清。 第五阶段:实名与虚名分化阶段。 如果说,姓氏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社会生活充分发展的结果,那么,当社会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