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优化练习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优化练习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优化练习

第2节声音的特性优化练习

一、单选题

1.唐诗《枫桥夜泊》诗中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的意思是:姑苏城外那寂寞清净的寒山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下列关于钟声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停止敲钟,还能听到钟声,说明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B. 钟声传入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能听到“钟”声而不是“鼓”声,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 水中的鱼儿也能听到钟声,是因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观察图中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图,可以判断甲、乙、丙不同的物理量是()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频率

3.同学们在线学习连麦发言时,尽管没有打开视频,仍可以辨识出是哪位同学在发言。辨识的依据是声音

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

4.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下列成语进行解释,不正确的是()

A. 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

B. 隔墙有耳——固体可以传声

C. 闻其声,知其人——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

D. 如雷贯耳——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5.当学校广播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的女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韩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歌手声音的()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声速不同

6.为了让同学们听得更清楚,老师常用“小蜜蜂”扩音器。扩音器的作用是()

A. 让声音传播的更快

B. 增大声音的响度

C.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改变声音的音色

7.超声波探伤作为无损检测方法之一,它应用超声波仪器或设备来进行检测,既可以检查肉眼不能检查的

工件内部缺陷,也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觉,原因是

超声波的()

A. 频率太低

B. 频率太高

C. 响度太小

D. 传播速度太快

8.如图所示,是四个发声体振动发出声音的波形图,请根据波形图判断,其中,音调最髙的是()

A. B.

C. D.

9.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形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

A. 小孩对着山壁喊话

B. 蝙蝠探测飞行中的障碍

C. 工人用电钻钻墙

D. 路旁安装隔音壁

10.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A. 85~1100Hz

B. 20~20000Hz

C. 10~4000Hz

D. 15~50000Hz

11.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出

“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 丙、乙、甲、丁

B. 乙、丙、甲、丁

C. 甲、乙、丙、丁

D. 丁、丙、乙、甲

12.英国科学家切断番茄植株的茎,用人耳倾听没有引起任何听觉。但在靠近茎的切口处放置录音机录音,

然后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听到“尖叫”声。这说明,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

A. 响度很小的超声

B. 响度很大的超声

C. 响度很小的次声

D. 响度很大的次声

二、填空题

13.期中考试时,监考教师会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________产生的,不同的老师发出声

音的________不同,所以学生只要听到声音就能辨别是那个老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________(相同不同)的。

14.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物理知识。例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________

根据声音的判断出来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声音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是指声音的________小。(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15.在古隆中草庐景点旁设置一个指示装置,上面显示了当天的天气、空气质量等数据。其中有一个不断闪烁着变化的数字,数字后面跟着符号“dB”。这个装置的作用________。

16.如下图甲乙丙丁所示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物理学角度看,属于噪声的声音有________,乐音中音调最高的是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17分)

17.在下列声学实验中:

(1)图甲,缓慢移动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轻轻接触乒乓球时,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说明________。

改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音叉,重复上述实验,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________不同,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

用是________;

(2)图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被拨打的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

________;

(3)图丙,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________会逐渐变

________;

(4)图丁,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梳齿,听到硬卡片产生的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________。

18.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2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编号________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2中的数据填全,表2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________.

(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

19.利用钢尺可以做“探究声音的特性”的实验:

(1)如图所示,用一只手将钢尺压在桌沿上,另一只手轻轻拨钢尺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动钢尺,这时钢尺的振幅变大,听到其响度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说明响度与________有关;(2)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①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____(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

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________(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__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D

5. C

6. B

7. B

8. B

9. B 10. B 11. A 12. A

13. 振动;音色;不同

14. 音色;音调;响度

15. 显示天气情况,并监测噪声

16. 丙;丁

17. (1)振动发声;响度;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音调;低

(4)声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18. (1)A、B

(2)55

(3)控制变量法

19. (1)变大;振幅

(2)慢;低;快;高;振动频率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讲义) 教学内容: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音的三要素、噪音及其控制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要素、噪音的控制方法 知识梳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时的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是靠气鸣膜的振动,弦乐器的发声是靠弦的振动,管乐器的发声是靠管中的空气振动,打击乐器的发声是靠锣面和鼓膜的振动。 琴弦,声音就会消失,这说明。 (2)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作为声源的物体是()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 (3)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振动停止后,物体停止发声 D.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一般说来,固体的传声能力比液体的强,液体的传声能力比气体的强。 习题:(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离不开介质),一切体、体和气体都能传声,不能传声。 (2)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声音不能传播() A.在空气中 B.在水中 C.在地面以下 D.在月球上 (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敲鼓时,人听到鼓声

3、声波 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做声波。用可见的水波进行举例,以理解声波。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问的波向四周传播(如弹簧的疏密波),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便听到了声音。 习题:(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是与水波、弹簧振动波类似的,音叉发声时,会在空气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所以,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______。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______法.生活中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______回来形成的。 (2)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下面的() A.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 B.声音的反射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D.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 (3)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___1___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___2___声波的能力强,不同形状的反射表面对声波的反射效果也不同。 4、声速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决定因素:①声速与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关。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水中约为1500m/s,钢铁中速度可达5200m/s。一般说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真空中的声速为零。②声速还与传播声音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声音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声速不变,频率、音调不变,但振幅减小、响度减弱。 频率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能传播的距离不同,频率越小,能传播的距离越远。当一个乐队慢慢地从很远的地方向你走来时,你先听到的是音调低沉的鼓声,以后才听到音调较高的喇叭声、笛声、铃声,就是这个道理,其原因是频率越大的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介质吸收得越多。 习题:(1)空气、水、钢铁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这三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知识点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知识点 人教版 1、乐音: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3、频率: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单位是:次/秒,又记作Hz 4、人耳听觉范围:20Hz-XX0Hz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XX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超声波:频率高于XX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6、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7、超声波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8、响度: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在相同距离下,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9、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0、音色:物理学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

的特色叫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就是说: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或区分不同的人 1、乐音三要素:音色、响度、音调 2、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3、乐器的音调:长短、粗细、松紧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4、三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要使打击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打击乐器的材料、大小、形状; 要使弦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弦的材料、粗细、长短、松紧程度; 要使管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管的材料、长度、粗细、形状 、了解几个数据: 人类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8-1100Hz之间; 人类耳朵的听觉范围约在20-XX0Hz之间; 一般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20-4000Hz之间; 狗的听觉范围约在1-0000Hz之间

(完整)初二物理声现象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 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2.你观察过下列现象吗?安静的傍晚,狗竖起耳朵在警觉地谛听.这是由于()A.狗听到很远处的人们手机的对话B.狗听到火星发出的声音 C.狗听到人耳所不能觉察的某些高频率的声音D.狗听到无线电波 3.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B.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D.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声体都在振动 B.声音和光一样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C.人们常用音色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减弱噪声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在音乐会上,人们常用响度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刮风时,我们能听到树叶发出的声音,说明树叶在振动 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减弱噪声 6.物理教科书上有下列两则信息,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上述两则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B.狗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C.猫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不能发现飞行的蜜蜂 D.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7.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 .响度不同 B .音调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回声大小不同 8.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2《声音的特性》专项练习(含答案) (829)

人教版初中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的特性》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分)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在抗震救灾中,广播里传来“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亲切话语,我们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温家宝总理的声音,这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2.(2分)学校召开大会时,使用扩音设备的主要目的是() A.增大声音的响度B.改变声音的音色 C.加快声音的传播速度 D.保护学生的听觉器官 3.(2分) 08年的CCTV青年歌手太奖赛中有道辩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B.音色C.响度D.三者均可 4.(2分) 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 5.(2分)我们能够“闻其声而知其人”,是由于不同人发声时的() A.音调不同B.频率不同C.音色不同D.响度不同 6.(2分)王勇二胡拉得很好,他在演出前总要调节二胡弦的松紧程度,他是在调()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 7.(2分) 声音的三个特征中,与距发声体远近有关的是() 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调和响度 8.(2分)陈亮是江苏的优秀青年歌手,她的哥哥在北京上大学,哥哥每当从收音机中收听到陈亮演唱的歌曲时,根据歌声立刻就能判断出是陈亮在演唱.哥哥主要是根据下列什么

来判断的?() A.音调B.音色C.响度D.歌词 9.(2分)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打鼓的人觉得声音的() A.音色不同 B.响度不同C.音调不同D.传播速度不同10.(2分)金帆乐队在新年联欢会上演出。演奏前,弦乐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传播方向 11.(2分) “闻其声而知其人”,这句话表明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 的()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频率。 12.(2分)(09昆明市)11.一个同学迟到了,走到门外听到上课老师的声音,就知道正在上物理课。他除了根据讲课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声音的来判断。教室外面出现嘈杂的声音,关上门窗是为了在减弱噪声。 13.(2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4.(2分)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三者都有 多选题 15.(2分)看电视时,说“电视声音太大了”是指声音的................................................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好 D.频率大 二、填空题 16.(3分)男女生合唱时,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则_______的响度大, _______的音调高。 17.(3分)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山东省阳信县实验中学常俊山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特性知识总结

声音的特性 --by仙女老师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尖细程度) 1、频率: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1)意义:反映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2)符号:f (3)单位:赫兹,Hz 2、频率越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越小.(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3、实际应用 长.松.粗.→振动频率越小(慢)音调越低. 短.紧.细.→振动频率越大(快)音调越高. 例子:①弦乐器:弦越细、越紧、越短,弦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②管乐器: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对于装有水的玻璃瓶:敲(瓶中的水和瓶身 ....振动→水多→振动慢→音调低) 吹(瓶中的空气 ..振动→水多空气少→振动快→音调高) 二、响度:声音的大小 1. 振幅:发声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2. 响度影响因素:①振幅 ②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 ③声音的分散程度 3.力度影响振幅: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例如:引吭高歌,震耳欲聋 三、音色:(音品) 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发声方式有关 例如:辨音识人,声音密码锁 项目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特征 概念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大小(或强 弱) 影响因素频率振幅和距离发声体本身、如材料、发声方式 等 描述尖细或低沉响亮或微弱 改变力的大小改变发声体的振动方式等 改变方法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 细 描述如尖锐刺耳如震耳欲聋如“闻其声知其人” 说明1、频率:是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 2、振幅:是指物体振动时偏离中心位置最大距离

四、超声波、次声波 1、人耳可听频率:20Hz~20000Hz 2、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 (1)特点:①穿透性强,方向性好 ②人耳听不见,猫狗、海豚、蝙蝠可听见 (2)应用:B超,声呐,超声导盲仪,超声碎石等 3、次声波:频率小于20Hz (1)特点:①传播距离远,能量大,破坏力强 ②人耳听不见,狗、大象可听见 (2)应用: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 4、声音的利用 (1)声音可传递信息 ....→例如定位,测距,挑拣材料,B超诊断病情等 (2)声音具有能量 ....→例如超声波碎石,声波武器等 五、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当代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噪声: (1)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 (2)妨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学习,以及对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保角度)3、声音的等级:分贝(dB) (1)听觉下限:0dB (2)保证正常休息:小于50dB (3)保证正常工作学习:小于70dB (4)保护听力 ..90dB .... ....:小于 4、减弱噪声的方法: (1)声源处 ...(例如摩托车上的消音器) (2)传播过程中 .....(例如公路两旁植树或安装隔音板) (3)人耳处 ...(例如佩戴耳塞或捂住耳朵) 5、噪声的应用:除草、脱水等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的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如下图所示的实验,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A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一小球对鼓面的撞击力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不同;B是研究声音的传

播;C和D是研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故选A 考点:音调;响度;声音的传播 2.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B.两次回声C.三次回声D.四次回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详解】 甲同学在一根空心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则乙同学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故选B。 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下列有关声音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音调高 B.声音在真空中传器速度为340m/s C.风吹树枝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详解】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发出声音,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故C 正确;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 错误。 故选C。 【点睛】

八年级物理上册2.2 声音的特性习题精选

声音的特性 1.(2013·烟台中考)如图所示,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敲一下,两次敲击发出的声音相比,发生了变化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解析】选B。本题考查影响响度的因素。轻敲鼓,振动幅度小,响度小;重敲鼓,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故两次敲击声音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响度。故选B。 2.如图所示是一位学生在吹奏自制的哨子,他把用筷子制成的杆上下拉动时,是在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解析】选A。本题考查影响音调的因素。吹哨子时,是哨子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把用筷子制成的杆上下拉动时,改变了哨子内的空气柱的长度,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了哨子的音调。故选A。 3.(2013·玉林中考)人能分辨出分别用二胡和小提琴演奏的乐曲《二泉映月》,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节奏不同 【解析】选B。本题考查音色不同的判断。因为二胡和小提琴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它们产生的音色不同,所以是根据音色分辨出的。故选B。 4.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①隔墙有耳、②掩耳盗铃、③低声细语、④悦耳动听、⑤震耳欲聋。这些成语中描述声音同一特性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解析】选D。“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进行传播;“掩耳盗铃”是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

人的铃铛,使自己听不到铃铛产生的声音,堵住自己的耳朵,是阻断声音的传播;“低声细语”的“低”指的是响度;“悦耳动听”说明声音音质比较好,指声音的音色;“震耳欲聋”说明声音比较大,指声音的响度大。故选D。 5.2014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某学校组织学生通过电视听取全国两会报告。一个同学刚走到演播室门口,就说:“你们听,现在习主席在讲话”,这个学生是根据判断出是习主席的声音的。老师让电视的音量调大一些,这是要求增大声音的。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三特性。我们区分不同的人,是根据音色,因为不同人的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将音量调大一些是指让学生听到的声音更大、更强一些,故是指增大声音的响度。 答案:音色响度 6.某种苍蝇飞行4s内翅膀振动1200次,则频率是Hz,而蝴蝶飞行25min翅膀振动1200次,则人类能听到的是翅膀振动产生的声音。 【解析】苍蝇4s内翅膀振动1200次,则频率是=300Hz;而蝴蝶飞行25min翅膀振动1200次,即它每秒振动0.8次;因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所以人类能听到的是苍蝇发出的声音。 答案:300 苍蝇 7.如图所示,对比可知,图应为女高音歌唱家的声音波形图,另一幅图为男低音歌唱家的声音波形图,你判断的理由是。 【解析】如题图,相同时间内,甲图中物体大约经过1.5个周期,乙图中物体大约经过了2.7个周期,乙图中物体振动频率大,音调高,是女高音歌唱家的。 答案:乙频率大,音调高,女高音的音调高,男低音的音调低。 8.(2014·河北衡水故城期末)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 一端固定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 逐渐增加小石子,就能利用橡皮筋弹出不同的声音,请你解释: (1)这些声音的主要区别是不同; (2)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 ; (3)用这个装置还可以探究哪些有关声音特征的问题? 。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主备:段传友同备:姚文斌审核:初中物理组学生班次与姓名: 一、课标告诉我们: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二、本我们要做到: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三、预习导学: 1、观察与思考: 在一次风较大的时候,观察旗杆上的国旗,当你听到国旗在风中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国旗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当风停了以后,国旗不再发声,这时国旗在旗杆上不再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 实验一: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让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手拨动另一端,观察钢尺发声时情形。 实验二:将你的耳朵紧贴在课桌一端的桌面上,在桌面的另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再使耳朵离开,用手以同样大的力度敲击桌面。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 3、动脑想一想: a.实验一中的钢尺产生声音时有什么特征?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b.实验二中第一次敲击声是在桌面的一端发出的,但耳朵贴在桌面的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当耳朵离开桌面时,我们同样可以听到敲击声,这次的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传到耳朵的? c.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耳朵中的? 四、通过预习我会做: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声音就消失。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并且以形式传播。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

初中物理声现象专题测试试卷(附答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专题测试试卷(含答案)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下列关于乐音和噪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无论乐音和噪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乐器只会发出乐音,不会发出噪声 C. 乐音能使人心情舒畅;噪音却使人烦燥不安,有碍健康 D. 使用隔音材料可以降低噪音的危害 2.在电影院内听不到回声,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A. 墙壁反射的声音与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B. 墙壁吸音性好,传向墙壁的大部分声音被吸收了 C. 墙壁吸收了全部声音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 音调 B. 振幅 C. 音色 D. 响度 4.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中,能够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是() A.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 B.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情况 C. 抽去罩内一些空气后,听闹钟的铃声变化 D. 小丽通过"土电话"听小刚的轻声说话声 5.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 音色 B. 响度 C. 音调 D. 频率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导致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噪声的音色 C.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手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手机铃声 D.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7.2013年4月16日,中国海事第一舰“海巡01”轮在海上展开拉练,未来将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如图所示,“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1

声现象 设计意图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与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定性观察、定量测量、简易实验、小制作等 2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3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 4关心科技发展,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3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倡导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 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3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4噪声的防治 教具和学具 刻度尺,粗细不同的皮筋、砝码若干等 课前准备 请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分配

主要复习回顾: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速度 4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会怎样。教师引导:声音从 产生到传播的过 程,我们知道哪些 关于声音的物理 知识? 学生总结:1发声体在振动举例 各种昆虫动物的发声和风水等 自然界的一些声音。2声音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 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比在空 气中快。真空不能传声。3回声 的问题需要和原声间隔才能区 别 本节内容为识记1 要求学生能正确区 分各种声音的发声 体。2了解声音的传 播实际是传播了振 动传播了能量 巩固练习1家家把耳朵贴 在一根长为200m 的充满水的钢管 一端,另一同学在 钢管的另一端敲 一下钢管,家家能 听到几次响声。有水的钢管理论上能听到3声, 分别是钢管、水、空气传声。由 于人的听觉分辨率是所以要计 算三次的声音是否相差以上。本 题可以听到3声。 有的同学会错误的 认为有回声。回声是 在原地听到,而本题 的条件是在另一端。 2生活中的乐器 回顾乐音的特征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教师引导: 谁能告诉我,怎么 区别一个乐器,比 如小提琴发声时 有什么特征? 拉得轻重,会有声音响度的变 化;拉出不同的音符会有音调的 变化;用不同的琴弦,会有不同 的音色变化。 学生归纳:1音调:声音的高低。 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 1s振动的次数。2响度:声音的 强弱(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 幅有关。振幅:偏离平衡位置的 最大距离。3音色。声音的特色。 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本节内容为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用手 边的器材如刻度尺 做一些小实验验证 以上结论。注意在实 验中影响结果因素 较多时应控制变量。 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探究活 动: 一根绷紧的橡皮学生猜想: 1、皮筋的长度 2、皮筋拉得松紧程度 注意讨论实验中应 该控制的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这一节内容在整个教材安排中比较重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教材中“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本节名词术语比较多,如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等,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应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等活动,来感知声音的特性,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性。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

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器材:鼓、音叉、铁架台、细线、乒乓球、纸板、梳子、橡皮筋、钢尺等 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暴风影音播放器、音频文件、视频文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播放视频 问: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有哪些地方不同?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播放动画《比较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让学生感受音调的高低; 学生 试唱乐谱1.2.3.4.5.6.7.i 。让学生感受:从低音“叨”到高音 “叨”各个音有什么不同? 讲:物理学中,用音调来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跟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进行下列探究 学生探究实验1: 物品:钢尺,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尺紧压在桌边上,(1)将钢尺1/5伸出桌外;(2)将钢尺1/3伸出桌外; (3)将钢尺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钢尺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 教学重难点 ◆ ◆ 课前准备 ◆ ◆ 教学过程

备战中考物理压轴题专题复习——声现象的综合及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时,经常使用到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脏跳动发出的微弱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因为这个声音属于次声波 B.听诊器增大了心脏的振幅,从而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C.听诊器是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 D.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是心跳声音的强度太弱,故A错误; BC.听诊器前端实际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被体检者体内的声波振动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震动,传到耳塞的一端,由于腔道狭窄,气体的震幅就比前端要大很多,医生听到传来的声音也就大了很多,故BC错误; D.医生是根据声音传递信息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故D正确。 2.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B.两次回声C.三次回声D.四次回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详解】 甲同学在一根空心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则乙同学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故选B。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银铃般清脆悦耳,有的瓮声瓮气,有的如响雷一般震耳欲聋,有的如声如细丝几乎听不到。这些声音都是有哪些区别,我们这一节就来学习一下声音的特性。 板书声音的特性 有的声音尖细,有的声音低沉,也就是说有的声音音调高,有的声音音调低,音调是声音的一个特性。 板书一音调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音调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 (1)将锯条1/5伸出桌外; (2)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 (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声现象知识点 1.1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 声音;(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 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 1.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二、超声波和次声波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1、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要产生次声波; 三、乐音和乐器 1、打击乐器: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弦乐器:弦长、粗、松,音调低;弦短、细、紧,音调高。 3、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应用:暖水瓶灌水时,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1.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初中物理专题-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任何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同时停 止 ,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软木除外),气体中最 慢.我们听到的声音绝大多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常温(15 ℃)下,声音在空气中的 速度为340 m/s. 3.声音的特性 特性概念决定因素相应关系 音调声音的 高低发声体振动的频 率 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 强弱或 大小发声体振动的振 幅和距离发声体 的远近 发声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 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音品、音 质发声体的材料和 结构 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 是不同的,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 别乐器或区分人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情、敲铁轨听声音、倒车雷达等都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超声波碎石和超声波清洗等都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例子. 5.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如:禁止鸣笛、消声器);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植树造林、隔音墙、关窗户);③在人耳处减弱(如:捂耳朵、戴耳塞).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成都)如图2-1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图2-1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 【点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无答案)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一项满足题设要求,请选符合题设要求的一项.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音调都是一样的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4.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的()A.响度不同B.振幅不同C.音调不同D.音色不同5.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关闭房间的门窗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低 D.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对话 7.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 鼓面,观察纸屑跳动 的情况 第7题 8.近年来,为了控制噪声污染,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些城市采取了城区禁止汽车鸣笛、道路两边种花植树、高架桥两侧安装隔声板等措施。下图所示的标志中,表示“禁止鸣笛”的是()

最新初中物理声音练习题

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1.《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2.古代人们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的知识。 3.弹奏钢琴上B调的“1”音键与C调的“1”音键相比调“1”音键弹奏的钢丝振动的频率大。 4.国际标准音调的频率是440Hz,它的物理意义是。5.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奏同一个琴键,发出声音的不同,原因是;用大小相同的力弹奏不同的琴键,发出声音 的不同,原因是;用大小相同的力在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个音,发出声音的不同,原因 是。 6.蝙蝠靠接收自己发出的回声,在黑夜中飞行和捕食。7.图B1-1中的甲和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音乐的波形。 甲乙 图1 8.一阵低沉的闷雷震得人心里发慌;远处好像有人在拉胡琴;一声刺耳的尖叫声使喧闹的人们陡然安静下来。上述三种声现象中所强调的声音的特点依次是、和 9.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爆炸的内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 误: 10、人听觉的频率范围是 Hz至 Hz,高于 Hz的声音叫超声,低于 H z的声音叫次声。 11、大象可以听到500Km外的同类用脚踏地时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这种声音是__________声波,这种声音能传播得很远,容易绕过障碍物,且无孔不入。12.当你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响的音箱面板时,你手的感觉是,这种感觉表明。 13.一艘快艇在平静的湖面上启动并向岸边驶去,水中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飞的鸟、散步的人也可听到,若距快艇的距离都相等,觉察快艇启动先后的 是。 14.元宵节晚上,小伟在家里阳台上看到一簇绚丽的烟花在空中开始绽放,3s后听到它在空中的爆破声,这声音是通过传来的,小伟与烟花绽放的地方相距 约 m。 15.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声获得信息,也就是说声能传递信息,请举出2个有关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