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谋士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谋士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谋士形象分析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英文摘要 (3)

前言 (4)

一、“士”,“士族”与“士” (5)

(一)历史上的“士”与“族” (5)

(二)三国时期的谋士 (6)

(三)《三国演义》中的谋士 (6)

二、谋士身上的“士族”印记 (8)

(一)杨德祖与郭奉孝的境遇差异 (8)

(二)荀文若与贾文和的局 (9)

(三)“卧龙”“凤雏”的比较 (11)

(四)司马仲达的一生沉浮 (12)

结语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后记 (18)

摘要

谋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人阶层,自来佳话不少,谋士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羽扇轻摇,成就一番功业,博得个青史留名,流芳百世,让世人羡慕不已。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化的历史小说,对自汉末到晋初近百年的历史作了形象化的展示。书中所载谋士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巧舌如簧,纵横捭阖,为这一段历史生色不少。而谋士们的命运也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近年来对于谋士们的行为的分析的论述已经有了许多。但纵观目前已经掌握的研究成果中,并没有一篇文章是从谋士的政治出身这一角度分析的。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谋士们的政治出身的差异来解读谋士们行为、境遇与结局不同之间的原因。

关键词:三国演义谋士士族政治出身

ABSTRACT

Advisers,In Chinese history, as the last special literary class,。Tap a much-told story many, advisers" map out a strategy, winning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Lupin rocked, the achievements of a work, may have a niche in history, history, let the world envy.

takes a popularization the historical novel,To near hundred year histories has made the visualized demonstration from the Chinese end to the Jin.In the book carries the advisers to turn the hand for the cloud, the turning over the palm is the rain, has a glib tongue, maneuvers among groups, many for this phase of historical adding color. But advisers' destiny also has many are worth place of the inquisition. And, when Chinese Wei advisers' destiny has the typical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in the Chinese history's vicissitude.

Key words :Three Kingdoms ; advisers ; Gentry Political ; background

前言

东汉末年,主荒政谬,阉寺擅政,终于激起了黄巾大起义,以致“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汉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于是,许多具有一定势力的军政长官与地方豪强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随着势力膨胀,又生非份之心,颇似回复战国争霸之局面。这时的知识分子为了各自的身家性命,理想抱负,不得不奔走于各路豪杰之间,一时“竞进之徒遂不绝于路”。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这种历史现象作了形象化的展示。

三国时期的谋士们处在一个门第制度通向顶峰的时代:那时世家豪门对于朝政的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曹操因自己出身宦官家族,与唯才是举的政略需要,曾试图大大削弱门第的影响力,不以人才的出身决定其职务;但曹操之子曹丕继位后,接受了九品中正制的提议,反而大大加强了士族对于官职的垄断。而东吴之所以能够与曹魏长期抗衡,亦与获得江东地区的世族的合作有关。相反蜀汉政权由于长期得不到巴蜀地区士族的支持,后期出现人才匮乏,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这种门第出身对于知识份子的影响直到“科举制”出现之后才有所衰弱。由此看见门阀世家对三国时前的“士”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谋士们的的行为也因为这种影响展现除了种种不同的风采。

一、“士”,“士族”与“谋士”

(一)历史上的“士”、“士族”与“谋士”

《说文解字》说:“士,事也,教始如一,终于十,从十一,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能事其事者称士。”[1]近代学者普遍认为“士”最初是指武士,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激烈社会变动然后转化为文士。《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在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局面下,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基本保障的“士”不得不凭借这他们的知识技能,靠口舌来谋生,他们游走于各国王侯之门,上者猎取卿相,下者亦可获得衣食。当然,也有贫穷到“无以为衣食”的地步。

两汉后,“士”已成为独立的阶层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士族”。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士族的的出现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所谓“士族化”是指原有的强宗大姓使子弟读书,因为转变成为“士族”,另一方面是“士”在政治上得势后,在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内涵,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士族。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在春秋战国时谋士这么个职业很是兴旺, 秦汉三国之时,谋士地位依然. 汉唐时期谋士这个职业就开始有了细分,从政的称之为丞相、宰相; 从军的就称

(二)三国时期的谋士

谋士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他们在于统治者相依存中求得生存,实现自身的价值。作者在谋士身上体现的是政治伦理的选择和功利选择的结合,择主而事和为主尽忠的结合。

三国时期的上层社会结构是这样的:皇帝(或国王、公、侯)——贵族(门阀与名士)。而社会活力最为充足的就是门阀与名士,正是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维持着三国,也正是他们之间的力量转化最后使三国归于司马氏。门第出身,尊卑贵贱,是构成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维护封建统治的不成文的精神支柱。袁绍凭什么当盟主?不过“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罢了。至魏晋,门阀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中国在传统的文化中非常注重姓名,一个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并且非常注重个人行为对家族的影响。追溯渊源,这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赐姓封王,进而推行宗法制度。周分封天下,诸侯国并起,最终天子式微,朝政废弛,进而天下大乱,门阀政治愈演愈烈。至秦汉四百多年天下一统,门阀与名士仿佛偃旗息鼓,但是东汉末年,董卓乱京,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此,门阀势力才再次崛起,风流名士也如雨后春笋。

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专攻一经,门生、故吏遍天下,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特殊地位的阶层。士族的势力在曹操掌权时一度受到抑制,到了魏和西晋重新兴起。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因为中正官把持在士族手中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世家大族蹑居高位,把持政权,垄断国家机器,但他们由此而滋长的骄奢、“清高”和不理政务实事的风气,却给了寒门士人在政治上发展的契机。无论的凭借军功担任军师将帅,执掌了兵权,成为封建国家倚为“御侮戡乱”的柱石,还是“充掌中央机要”,逐渐成为皇帝倚重的心腹重臣。

(三)《三国演义》中的谋士

《三国演义》中谋士不仅多,而且奇,奇才云集,异能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真可谓“才谋个别,境界独殊,以迥异于千古。”[2]《演义》反映了从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的黄巾起义到太康元年(二八零年)吴主降晋这长达九十多年的历史。其中谋士始终贯串始终。从数量上看,全书主要人物二百多人,谋士约一百多,占总数的一半;从篇幅上看,

全书一百二十回,从第二回出现的何进主簿陈琳,到一百二十回孙休左典军万彧,每回均有谋士穿插其间。

毛宗刚曾在《读三国志法》里指出:遍观三国之前后,“问有运筹帷幄如徐庶庞统者?问有行军用兵如周瑜、陆逊司马懿者乎?问有料人聊事如郭嘉、程昱、荀彧、贾诩、步骘、虞翻、顾雍、张昭者平?……应对则秦宓、张松,舌辩则李恢、阚泽,不辱君命则赵咨、邓艾,飞书驰檄则陈琳、阮璠,治烦理剧则蒋琬、董允……”这就已经对《演义》中的谋士做了简要的分类。

二、谋士身上的“士族”印记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作为这个时代的谋士,也表现出不同于一般时代的特点。那时,皇权旁落,群雄并起,各自割据一方。大量的谋士应运而生。谋士们有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各显神通,在政治军事外交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谋士们的种种应对谋划,又能集中体现出这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其智力水平与受教育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政治出身。

《三国演义》中谋士的出身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身门阀望族,名门之后,身世显赫,颇有才学,一种是出身寒门(庶族),其家中殷实,学识出众,所以想一试身手,建功立业,也不乏振兴家族的想法。而正是由于出身上的差异导致谋士们在各个政治集团中的地位不同,更对其抱负及计略谋划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本文将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谋士加以分析。

(一)杨德祖与郭奉孝的境遇差异

出身名门的谋士有一位杨修作为代表:“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识过人”“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3],一副十足的名士派头。狂士祢衡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是对他极大的抬举。刘璋谋士张松诘问他:“久闻公世代簪缨,何不立于庙堂,辅佐天子,乃区区作相府门一下吏乎?”杨修回答说:“某虽居下寮,丞相委以军政钱之重。早晚多蒙丞相教诲,极有升发,故就此职耳。”显然,这是连他自己也未必相信的自宽自解之词。从小说的描写来看,杨修在曹操帐下得不到足够的重用是确切无疑的,这当然可以有种种理解:或许是曹操手下人才太多,杨修锥处囊中,一时不能脱颖而出;或许是曹操忌惮他显赫的家世而不敢抉擢用;或许是杨修恃才傲物,放旷任诞之性不为曹操所赏识。“早晚多蒙丞相教诲”,怎的就不知曹操为人?看来“小觑天下之士”尚可,倘小觑了那个自谓智谋过人的曹丞相,可就大大的不妙。可叹杨修,偏要在曹操面前卖弄小聪明,终招忌恨,更可叹其不智到介入帝王家事,硬要在曹丕、曹植争世子之位时插上一脚,替曹植出谋划策,东奔西走,惹得曹操大怒,而生杀修之心。终于借惑乱军心之罪,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成为地道的权门倾轧的牺牲品。

与之相比的是出身寒门的郭嘉:郭嘉,字奉孝。“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是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

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不幸的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郭嘉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自郭嘉二十七岁归顺曹操,跟随曹操十一年,曹操有托付后事之意,郭嘉的作用及其影响力,较之其他人都要重要,无怪乎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后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采取的是“唯才是举”的任人原则,对于人才非常看重。他对贤士良将总的执行的是一条“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也”的“将心比心”的原则,而为什么对于郭嘉和杨修的态度却有着如此巨大的不同呢?从曹操的出身不能看出原因: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对于新兴而起的豪门世家有着十分的猜忌与忌惮,所以看待世家子弟总有着成见,加之杨修本人的种种性格缺陷才导致了杨修的被杀。

(二)荀文若与贾文和的结局

荀彧、荀攸是最早投奔曹操的谋士。荀彧“旧事袁绍,今弃绍投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为行军司马。”此后纳为心腹,言听计从。于是荀彧荐程昱,程昱荐郭嘉,郭嘉荐刘晔,刘晔荐满宠、吕虔,满、吕又荐毛玠,一时曹操文事大备,名动海内,荀彧所荐之功不可没。后又谏曹操迎帝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破吕布、败袁术,灭袁绍,谋划甚多。应该说,曹操能扫除群雄,一统北方,荀彧是出了大力的。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臣子的结局却是被逼饮药自尽。

贾诩初仕董卓,董卓灭亡后,依附李傕,后依附张绣,屡献妙计,后劝说张绣投降曹操,成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之后再战官渡,平马超以及立嗣的问题上多有建议,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后,贾诩升任太尉,数年后病逝。

同样是为曹操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谋士,为何会出现如此天差地别的待遇呢?

在第六十一回中,荀彧的死被归结为忤逆曹操,然而深究其被后原因,却是反映了以曹操为代表的新兴阶级与门阀世家构成的旧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早在曹操杀清河崔氏时,这种矛盾就十分的突出。荀彧反驳曹操“受魏王加九锡”的理由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其言中的意思有两点:1我跟随这么你多年“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敌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4]都是为汉而不是为曹。

2曹操你不配。

从话中可以看出,荀彧完全是站在维护汉室的立场上说的,荀彧出身世家,接受的是汉室正统的影响。为了大义可以辅佐你曹操,但当其所作所为与个人理念出现冲突时,从小接受的士族教育要求荀彧站出来反对。而“君子爱人以德,不亦如此”更像是世家子弟对宦官世家出身的曹阿瞒的讽刺,是以招来“不禄食盒”。

反观贾诩则是完全的为家人“谋”。无论是前期为家人安危而不停“跳槽”,还是后期的明哲保身,都是在优先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的前提下为其主公出谋划策。贾诩字文和,却行乱武之事。为保全自己劝说李傕,郭汜袭击长安(第九回),最终葬送了大汉江山。而最能表现其“谋”的却是贾诩与曹操的两次对话:

1第六十八回: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力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2第七十八回:操梦三马同槽而食,问贾诩曰:“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左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诩曰:“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主上何必疑乎?”

第六十八回对话集中体现了贾诩作为臣子的高明策略。古时对于立嗣一直是臣子的敏感问题,怎么处理是关系到前程性命的重要问题。面对这样一个难题,贾诩不仅没有过于深入其中(否则参考杨修),而且还帮到了他未来的主公(事实上贾诩该算是曹丕竞选团的重要成员)。

第七十八回的对话则体现出贾诩自保,“识人”的一面。“三马同槽”可以看做是一个政治寓言,作为一位对人心、政治形势有着惊人洞察力的人,难道看不出这个“马”是指“司马”?不难看出贾诩如此说只能是在分析过曹魏的内部形式之后,为求自保而装糊涂。“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5]

荀彧与贾诩的结局不同,探究之下可以发现是其政治理想的差别造成的。贾诩在政治上几乎没有倾向,保全家人性命,存活于乱世就是其主要理想了。而荀彧则不同,他的门阀出身决定其明确的政治理想:保证家族利益。而当其家族利益与其服务对象出现分歧时,为了理想可以不惜一切。

(三)“卧龙”“凤雏”的比较

“水镜先生”司马徽有云:“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诸葛亮与庞统俩人的境遇却是天差地别: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号谋士,自与刘备茅庐相结合后便有火烧博望,赤壁鏖兵,西定巴蜀,南平蛮夷,北伐曹魏之壮举,直至病逝五丈原,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中国谋士的楷模。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裴松之也在《三国志》注中痛惜其未能“游步中华,聘其龙光。”其在世时为蜀汉丞相,大权在握,刘备去世后更是第一号实权人物。

而庞统呢?奔走于三方势力之中,只有曹操非常重视“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对答之间,深自敬服,殷勤相待”。而庞统却是去使得“连环计”。鲁肃荐庞统于孙权,但孙权一见其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便“心中不喜”,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又见庞统看轻周瑜“心中愈不乐”。“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就像打发叫化子一般,庞统惟有长叹一声而出。刘备呢,“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犯了和孙权同样的毛病。“足下远来不易”,纯是客套之语。而“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不也像打发叫化子吗? 幸亏庞士非百里之才,又有鲁肃、孔明的荐书,方不致被埋没。

庞统最精彩的一段生涯是其任为蜀汉副军师之后到落凤坡一段。无论是“庞士元议取巴蜀”还是随刘备入川,其间都可看出其作为谋士的不俗才能,配的上“伏龙凤雏”的评价。然而看其对待主公的态度,却能知道一些其他的东西:

第六十回:玄德独坐沉吟,庞统进曰: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当者刘备的面这样说,刘备浑不觉言外之意,是刘备真的愚呢?还是装糊涂呢?

第六十二回:玄德酒酣,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刘备的仁义是其招揽才士,取得人心的重要法宝,他到底是真仁还是假仁,这对于已经成为其下属的庞统来说,并不重要。当面揭穿别人的面具是很讨人厌的行为,更何况此人还能决定他的生死呢?

无法处理好与主公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人际关系,不能不说是庞统的软肋。当诸葛亮被请出山,名震天下的时候,庞统只是一介山野村夫,如果没有“水镜先生”的评语,没有一位名士的叔叔做老师,在联想到庞统初到东吴时轻视周瑜,这样一个喜欢冲撞他人,自以为“天下无双”的谋士,有人会喜欢他么?“身死落凤坡”死在战场之上也是其良好

结局了,如果继续活下去,安知是否会得罪他人引来杀身之祸。

诸葛亮的智谋无论是初出茅庐时火烧博望坡,还是赤壁之战,又或是平定南蛮,都是极精彩的谋略,而其与刘备的君臣相宜更是传为一代佳话。这里面不仅是因为诸葛亮的才华和刘备的信任,还因为诸葛亮有为人臣子的自觉。当诸葛亮感其诚意,出山为刘备军师之时,便对刘备有了个清楚了解,所以对于刘备“不合时宜”甚至是错误的决定都只是尽力辅佐,完成主公的心愿,这一点上与庞统有着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不是仅仅由于其性格决定的,有着更深远的原因:

第三十五回:“庞德公乃庞统和人?”“叔侄也。庞德公字山民,庞统字士元,一日,吾师在树上采桑,适庞统来相访,坐于树下,共相议论,终日不倦。吾师甚爱庞统,呼之为弟。”

第三十七回:庶曰:“此人乃琅邪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君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早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

诸葛亮跟随其叔来往襄阳,其兄诸葛瑾留守故乡老宅,后来避祸江东。而他的弟弟却在曹操手下任职。诸葛家这一代分别投到了不同的势力,是不得已而为之呢?还是有其他原因呢?这无从知晓,但可以看到的是:诸葛亮是名门之后,其家道已然中落,但家族遗留下来的君臣礼教却没有消失。诸葛亮尽心辅佐刘备,甚至规劝其兄诸葛瑾共仕一主,就是其家族留在他身上的重要烙印。

庞统的叔叔庞德公是当时的“名士”。汉末的名士可是大有来头:由于士族阶层在汉末的权利斗争中输给了以宫廷宦官为首的政治集团,士族阶层便联合豪门世家,形成一股可以左右朝政的政治势力,而名士便是这股政治势力的“喉舌”。这些名士们拥有着超然的地位。如清河崔氏,后来的南北朝,一些出身寒微的帝王都要求亲于山东崔氏,就是冲着所谓的“贵族血统”去的。而身为“名士”的侄子,自然也多多少少具有一些贵族习性,于是就有了庞统高不成低不就的行为,还造就了他口无遮拦的性格。

(四)司马仲达的一生沉浮

司马懿是曹魏集团后期的一位重要谋士,是继曹操之后魏国唯一能与诸葛亮抗衡的人。《三国演义》紧紧扣住它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的性格特征加以精心的塑造。从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升沉起落到最终独揽大权,足见此人的雄才大略。曹操曾两次召司马懿,他都以病推却,最后在无法躲避杀神之后的情况下才出场。开始他的作用不大,但也

出过一些计谋。他飞黄腾达、大建功业的黄金时代是在曹丕、曹睿时期。曹丕对司马懿非常信任,自己带兵伐吴时,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守许昌,凡国政大事皆呼懿决断,二曹睿对司马懿“素怀疑忌”。他中马谡离间计将司马懿削职归乡,他再度出山时,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力挽狂澜,与诸葛亮巧妙周旋,保住曹氏政权。曹芳即位后,曹爽专权,司马懿装病装聋,麻痹曹爽,暗中谋划。之后看准时机,完成一次干净利落的宫廷政变,充分显示了司马懿高明的斗争艺术。

司马懿能“受遗二主,佐命三朝”[6]而游刃有余,不被主所害这一点来看,就足以证明其才干超群,智谋非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交锋的重要一战要数“空城计”。诸葛亮首次北伐受挫,安排各路人马退回汉中,正待自己抽身之际,不料,司马懿大军突然出现在城外几十里处,诸葛亮急中生智,兵行险招,玩了一手“空城计”,把司马懿吓跑了。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连现在人也明白,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绝不会愚蠢和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所以近来有学者认为: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司马懿深深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当时魏国任用他的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北伐而魏国朝中除自己外无人可敌,诸葛亮就是自己得到任用保住官位的钥匙和命脉。如果诸葛亮一死,他的用处也告终止,而朝廷中很多官宦都敌视自己,自己也还没有建立起朝中势力,必然会重新被贬官居闲,壮志难成了。所以虽然看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是司马懿也不会立即杀死自己的“保官稻草”的。[7]

从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为官开始就受到曹操的猜忌,“以其有狼顾之像”[8]。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9],曹操知其“有雄豪志”[10]。曹操并不是一位以貌取人的君主,所谓“狼顾”之像不外是因为司马家为官宦世家而曹操对其的忌讳而已罢了。就因为主公对于“自己”的猜忌才使得司马懿在曹操在世时只能小心谨慎的处事。

另一方面司马懿在明哲保身的同时又是一位一生终于魏氏的忠臣。在诛杀曹爽之后,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氏的手中,这时的司马懿完全可以取代曹芳二称为帝王。不仅如此而且不受相位,“固辞九锡”。临终前更言:“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司马懿到底是忠实奸历史争论历来不少,这里是以政治出身的角度分析,司马懿的

“忠”,是由于家族的教育与“士族”儒家思想“忠义”传承的结果,而司马懿的“奸”则是出于其个人的才能与为家族服务的需要决定的。司马家作为有强大势力的豪门世家,在政权的更迭中取代现行政权,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与司马懿本人的关系并不大。

结语

《三国演义》反映了从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的黄巾起义到太康元年(二八零年)吴主降晋这长达九十多年的历史。其中谋士始终贯串始终。从数量上看,全书主要人物二百多人,谋士约一百多,占总数的一半;从篇幅上看,全书一百二十回,从第二回出现的何进主簿陈琳,到一百二十回孙休左典军万彧,每回均有谋士穿插其间。所谓“谋士”,即为以谋取士,用自己的智谋为王侯霸业服务,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理想。

先秦时期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是士族阶层,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褪去了它身上笼罩的光环变得务实起来。由于门第世家的逐渐强大,出身于豪门的子弟有了自恃的门第,就再也不依赖血统以外的条件了,养成了把立功升迁视为有辱门第的羞耻事而不屑于接触实际政务的风气,久而久之,堕落到毫无治政理事能力的地步。另一方面有才华有能力的寒门士子们却受制于之出身上的政治差别,造成了知识分子们政治理想上的不同——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士族和庶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这又深深的影响了谋士们的行为,使谋士们呈现出风格迥异而异彩纷呈画面:其中要么上者如诸葛亮,力图匡扶汉室,尽职尽忠。中者如荀彧之流,冀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尚存些许节操。下者如李儒、华歆、贾弃之辈,为虎作伥,残害生灵;钟会、邓艾之徒,被玩弄于权臣之掌而不自知,争相构陷,双双被诛,遗人笑柄。[11]

三国时期,随着群雄的逐鹿中原,谋士大量涌现,可以说达到了鼎盛的时期。〈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反映这段历史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在当时起了重大作用的谋士。他们在一系列重要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以及运用这些能力发挥的参谋与决策作用,在今天读来,仍然有着欲罢不能的诱惑力。

注释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一上,第18页,中华书局1997年8月。

[2] 金圣叹《三国演义序》。

[3]《三国演义》第392页

[4]《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5]《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6]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评司马懿语

[7] 张振昌:“空城计新论——兼论罗贯中的“隐语”创作方法”,《长春大学学报》第

66页,2002年第1期

[8]《晋书·宣帝纪》

[9]《晋书·宣帝纪》

[10]《晋书·宣帝纪》

[11](明)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参考文献

[1]乔尔·阿伯巴奇(Jole·Aberbach),罗伯特·普特南(Robert·Putnam)著陶远华等

译:《两种人:官僚与政客》美国哈佛大学出版,1990年07月。

[2]李国文:《李国文新评三国》作家出版社。

[3]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

[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5]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

[6]周泽雄:《青梅煮酒》(出版社:岳麓出版社出版,1999年04月。

[7]毛宗刚:《毛宗刚批评本三国演义》。

[8]范晔著,宋云杉点校:《后汉书》中华书局。

[9]赵沛:“汉代儒学入仕到门阀垄断”《甘肃社会科学报》,1999年第三期。

[19]梁思兰:“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科学信息》2009年第5期。

后记

《三国演义》是一本值得千百次重温的名著。其中的文臣武将,雅士高人,书中描写的众多谋略运用都深深的吸引了我,因此选则这本书做为题材来写这篇论文。

转眼间,已经在大学度过了四年时光,很感谢那些曾经与我有过师生之谊的老师们,是你们的辛勤造就了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

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指导教师的的督促指导,想要完成这个论文是很难的。所以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辅导老师辛果副教授,感谢他几个月以来对我论文的辅导,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所以尽管本人天资有限,也不甚勤勉,能完成此篇论文,多半要感谢他的耐心指导!

在此,还要感谢与我同在一个教室上课的,可爱的同学们,我们一起经历过很多别人所没经历过的喜怒哀乐,这是十分珍贵的情谊,希望我们彼此,永远将这一分感情珍藏在内心的深处。

愿所有与我相处过的老师和同学们永远快乐!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一、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刘备的人物特征: 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 三、关羽的人物特征: 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是一个武艺超群、有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四、张飞的人物特征 1、张飞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飞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勇猛更是性格最为突出 的一面。 3、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 五、赵云的人物特征: 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六、孙权的人物特征: 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七、周瑜的人物特征: 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 八、吕布的人物特征: 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 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九、曹操的人物特征: 1、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又暴戾、狡诈、野心勃 勃。 2、但他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十、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2、马谡死书,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 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意见 十一、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 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 十二、陆逊的人物特征: 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 2、陆逊还治国安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十三、姜维的人物特征: 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 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 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 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和英雄特质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及英雄特质 在三国的众英雄人物中,刘备的军事才能不如孙权,更不如曹操;计谋和此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却也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着的追求,完成了一份霸业。所以刘备一直是一个令后人争论的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玄德一样,当真是玄之又玄。刘备身为汉靖帝之后中山靖王之玄孙,这等汉室贵胄,在一出道时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靠富商出资招募军队,之后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能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和他是汉室之中少之又少的贵胄,礼贤下士的作风,最主要的是他也是英雄,这些都是分不开的。同时,刘备起自微贱,非有尺寸可以凭借,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藉乱世而成英雄。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艺术地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在这段90余年的历史。据统计,《三国演义》写了1240个人物。由于作者罗贯中先生写书的立场就是从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出发,以刘姓为正统,以蜀汉为中心,蜀汉和曹魏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计争,竭力吹捧刘备。这里先不去深究罗贯中先生创作的三国演义的感情倾向性,主要是对刘备的形象尽量去做一个客观的描述,通过对刘备形象和英雄特质的分析,看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刘备生平 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中山

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和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生活非常艰苦。刘备从小就志存高远,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他以卓越的品质、谦逊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虽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但最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从一个卖草鞋的变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二、刘备的形象 (一)仁义在三国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中,刘备可谓是重仁义的典型,罗贯中先生不惜笔墨大力塑造他的这一形象特点。这一形象正好吻合当时社会人们对君主的理想要求,再加上有一个背负“奸臣”、“奸贼”骂名的曹操相对照,就更显示出了刘备的“仁义”。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相抗衡,形成鼎足之势,就是凭借着“仁义”之心赢得的“人和”。 兄弟之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兄弟之情义在三国中可谓是典型,也成了后世学习、效仿的范本。他们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始终以义为先,以“救国扶铖;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关张二人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始终待二人如亲兄弟,甚至比亲兄弟还亲。所以他们三人名义上是兄弟,后来是君臣。但实际上,关羽、张飞也是王。刘备曾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不管刘备说这话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12、陆逊的人物特征: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维的人物特征: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征: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15、貂蝉、糜夫人、孙夫人的人物特征:1、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2、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3、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16、董卓的人物特征:1、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3、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17、王允的人物特征:1、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2、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18、杨修的人物特征:1、杨修为人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博闻强记。2、他恃才放旷,好卖弄学问,藐视他人.最终被曹操所杀。 19、袁绍的人物特征:1、袁绍是一个娇纵自负、遇事武断又缺少谋略的人。2、他还生性多疑、遇事不决,根本听不进忠臣之言。他最后彻底失败也是难免的下场。 20、刘禅的人物特征:1、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2、他还只知道放纵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3、刘禅不辩是非,听信谗言,任用奸臣,猜忌忠良,最终落得束手称臣,被天下耻笑的下场。 21、曹丕的人物特征:1、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的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2、他更是一个为了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手足的凶残狠毒之人。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一、“仁”的代表——刘备 1.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狡诈、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情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占领荆州夺取汉中建立西蜀夷陵之战白帝托孤2(精彩片段 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三英战吕布(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赚城斩车胄)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 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诚心待士 1.1 仁德待民 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 1.2 诚心待士 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他对徐庶、诸葛亮、黄权、刘巴、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建安十二年(207年),他诚心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并委以重任,留下千古美谈。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并非虚言。建安十九年(214年)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让黄权当了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自率领大军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12、陆逊的人物特征: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维的人物特征: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征: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15、貂蝉、糜夫人、孙夫人的人物特征:1、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2、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 3、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16、董卓的人物特征:1、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3、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 17、王允的人物特征:1、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2、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课题:《想北平》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 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页脚内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笔者是古典名著的酷爱者,二十岁之前已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即《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通读完毕,其中《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笔者最迟阅读的,也是笔者至今为止最为喜爱的古典名著,尤其对其中的人物描写、故事情节及写作方法尤其感兴趣,至今已通读不下二十遍,依然兴致盎然。在阅读之余,常与他人讨论,并对书报上对此书的有关评论倍加关注,这更使笔者受益匪浅。阅读之余,笔者也对这部名著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并决定将这些观点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本文将分《王者篇》、《谋士篇》、《统帅篇》和《武将篇》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予以分别点评。当然,由于笔者并非文学科班出身,在文学修养及功底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对书中人物之评价必定存在不足和谬误之处,而写这篇文章的实际目的是希望专家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补充,如能达到此目的,笔者则甚感欣慰。 一、王者篇 本篇仅点评《三国》中三位主要领导人,即曹操、刘备和孙权。而在点评过程中会采取相互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以下的《谋士篇》和《武将篇》也会采用同样的方法。 (一)孙权 在《三国》这部小说中,孙权是出场最晚的领导人,直到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时,才登上政治舞台。而且这个人物也是三位主要领导人中被作者着笔最少的一位。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首先,孙权比曹操和刘备所经历的风浪要少,因为刘备和曹操的江山都是亲手打下的:其中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几经风浪终成大器;而曹操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成就霸业也是靠其多年的东征西讨获得的。而孙权占据江东基本上属于坐享其成,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而获得,多年来他的疆土一直没有得到大的扩展,只是到了后来才从刘备(严格说是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自此再未发展。有的文章认为孙权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很中肯。众所周知,《三国》中这三位主要领导人三分天下,依靠的是不同的条件:其中曹操依仗天时,刘备依仗人和,孙权依仗地利。而地利这一优势利在坚守,对于进攻的作用就不甚明显了,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进攻,就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放弃固有的地利这一优势。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东吴方面占据长江天堑是主要原因,由于这一仗完全是水战,因此熟悉水战的东吴战胜不熟悉水战的曹军就不足为奇了。但要看到,争夺天下过程中的大部分战争都是陆战的,也就是说,要争夺天下就要从家门口走出去,就不能长期依赖长江天堑这一优势,但久居江东的孙权早已对长江天堑这一优势有了相当重的依赖感,不仅孙权本人如此,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都是如此,纵观东吴取胜的战争,无不是在家门口获得的。因此,不夸张的说,东吴方面的将帅都是水战内行、陆战外行之辈。有人认为,甘宁百骑劫曹营、吕蒙取荆州及彝陵之战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寨不都是陆战取胜吗不错,这确实是陆战取胜,但要看到,这些战役的取胜,无不存在着一定的侥幸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之欧阳歌谷创编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欧阳歌谷(2021.02.01)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 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

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明德中学 K202班邓雅芝 曹操(155-220):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人才任用方面向来都是求才若渴,知人善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曹操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 就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而言,他时而奸诈到了极点,时而坦率得惊人。奸诈时深不可测,坦率时却犹如赤子。他有时隐而不露,忍而不发,有时却感情外露,激情奔放。他可以残忍得令人发指,也可以体贴入微,富有人情。他有刚怫自用,骄横专制的一面,也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一面。他猜忌极深,不信任任何人,可有时候又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他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可同时又是无耻自私的庸人。在曹操这一形象的身上,凝结着人民对统治者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刘备: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曹操是以文才和胸襟吸引了其优秀的谋士和猛将;但是刘备则是重武将而轻谋臣,以其不羁更吸引了草莽英雄的心。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贬曹扬刘,以曹衬刘。当然,这也是封建时代广大百姓的封建意识的反映。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公元229年,曹丕死,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备的英雄,但优柔寡断。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人。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就 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 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 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 令人悠然神往。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 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 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 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 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 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 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 天地之志”。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 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 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方式

谈《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会以诚待人,学会做事要持之以恒 刘玄德三顾茅庐,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论风采,借卧龙岗的山林景色、第二次出 访时的风雪,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等重重烘托,形象刻画了刘备求贤的真诚、谦恭和 诸葛亮的高洁品格、绝世才能。最后,刘备以自己的诚心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却恭恭敬敬的等在台阶 下等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参考: 他会想: 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 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了《刘玄德三顾茅庐》后,对大 家有什么启发呢?请联系生活大胆回答。 参考:

请人帮助,心诚则灵。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任何人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xx其人。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是没什么疑义的,但罗贯中的生平却不见史传, 一些零星记载,互相抵牾,尤其是他的籍贯争议颇多。现在一般根据贾仲明《录鬼 簿续编》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 流寓杭州,并推断他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明人王圻说他是“有志图王者”(《稗史 汇编》),胡应麟说他是施耐庵的“门人”(《少室山房笔丛》),都不知是否可靠。 他的《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明初,当然还有好多其他说法。 罗贯中的生平事迹虽多不可考,但他的著作甚丰。《录鬼簿续编》著录他有杂剧三 种: 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代表作《三国演义》之外,还有《残 唐五代xx演义》、《三xx妖传》等五种。 3、《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系统。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奸雄”形象。作者注意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并没有把这个形象简单化,而是肯定他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在强调他“奸”的同时,也刻画出他的“雄”。 A.曹操之“雄” 曹操雄略冠时,智谋出众。作品注意揭示其智慧和谋略,并时时与其豪爽、豪迈的气度相联系,刻画出一代枭雄的典型形象。 1、气度豁达,志向远大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刘备坦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具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勇气,具有敢为人先、勇于承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操历数二十多年来自己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等功业,称“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表现出超拔的雄豪之气。 2、知人、爱才 历史上的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小说中对此虽然作了重大改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写出曹操知人、爱才的一面;如善待关羽、敬佩赵云,等等。 3、富有文采,诗风雄放 历史上的曹操富有文学才华,其诗雄浑奔放、古劲苍凉,小说对此多也有表现。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在气氛紧张的赤壁之战前,穿插描写曹操诗酒豪放,充分展现其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 象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个大奸臣,狡 诈、多疑、假仁假义、十分奸险;但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因此,下面本人就《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的形象进行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关键词】:曹操奸雄人物形象 前言 曹操,人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青梅煮酒时,他敢于吐露真言,以龙自比,可见其胸怀大志。再者收降关羽时,关羽说只降汉不降曹,曹操丝毫不在意,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百般殷勤。关羽走后,他非但没有下杀手,还赠送盘缠,明知放走关羽是一件错误的是,但曹操识英雄惜英雄。五关斩六将,曹操也没有怪罪,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一、曹操之“奸”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狠毒上。 (一)狡诈 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一天,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叔父向他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1]曹嵩就此起了疑心,再也不相信弟弟的小报告了,曹操从此之后就更加的放肆了。 第十七回,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短缺,操命管粮官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2]士兵皆言丞相欺众。操欲借垕人头示众。垕大惊曰:“某实无罪!”[3]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4]垕再欲言时,操早已呼刀斧手杀之,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5]于是众怨始解。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的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去杀死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人,他的奸诈狠毒教人心寒。 曹操此人性格复杂多变,这在表情、脾性的多变上得到体现。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摘要]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宣扬“拥刘反曹”的立场为刘备塑造一个爱民爱才,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的仁君形象,也堪称骁悍有谋的乱世枭雄。刘备形象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三国演义》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塑造确有一些不足和可争议之处,但小说中的刘备仍不失为一个比较成功、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本文将会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尊贤、谋略、虚伪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使之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

云,猛将如雨.《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爱民,尊贤礼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 一、仁德爱民 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在《三国演义》中,充分描写和表现了刘备大济天下、仁德爱民的政治情怀。小说开篇写刘备幼时即有天子之志,“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日:“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兴复汉室。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始终注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初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因此,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告求情。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为这是陷他于不义。后来刘备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多年,他以安民为务,“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说刘备所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