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胡希恕《经方传真》用药配伍规律

经方大家胡希恕《经方传真》用药配伍规律
经方大家胡希恕《经方传真》用药配伍规律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 语不止,当刺期门。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少并病,古人解释是太阳病传入少阳而发生少阳病,太阳病还没解,叫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这是少阳证,可是少阳证不明显,搁个“或”,有的时候眩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有时眩冒,有时结胸,心下满,如结胸,心下痞硬,小柴胡汤也心下痞硬,有人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证还存在,少阳证不太明显,时有时无,这个也正说明柴胡证若有若无的时候,可以用针刺,这段的意思在此。当刺大椎第一间,这个大椎就是第一胸脊那个线中就是大椎第一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刺突 之间)。那么这个穴的是泻胸中热气,这个表证也属于上焦的,少阳病也是。肺俞在第三胸椎下面两旁各取一寸五,肺俞是两个穴,肝俞在第九胸椎下面也是两旁各取一寸五,这两个穴…………(30:56—31:13没录上)。慎不可发汗,少阳病是不可发汗的,发汗则谵语,脉真正弦了,真正变成少阳

病了。不但少阳病,而且他有胃不和,有谵语。那么谵语,五日的时候谵语还不止,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变成少阳阳明并病了,那么也可以是实证。这个期门,就是乳头直下六、七肋骨之间。期门穴它祛胸中的邪热,常常少阳病柴胡证不明显也有刺期门的,那么这个虽然这么说,用柴胡证行不行呢?我认为行的,这个可以吃小柴胡汤。太阳和少阳并病,如果少阳证不明显,但时有时无的时候也可以用针刺的法治疗。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这些问题。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

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我们俩是同学,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凡此用它就可以。吃这个药应注意,头一次吃它会发烦,烦是因为不得汗出的缘故,再吃汗就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在治疟疾时,用的机会挺多。附:郝万山讲刘渡舟用此方治疗多种病的故事刘渡舟老师在世的时候,有时候半天能看六七十个病人,老师怎么看啊,他经验多了,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辨证,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他有三个学生给他抄方。一个病人来了“大夫我乙肝,大三阳。”老师说,“你口渴 吗”“渴。”“大便怎么样”“经常稀,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肝区痛吗”“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学生就给他开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关于经方的加减,在伤寒医家中,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运用经方不加减,能熟练的运用经方,保持经方的纯洁度; 二是运用经方适当加减; 三是研究伤寒的理论,却用五脏辨证的方法处方。通过我们前面对胡希恕经方纯真度的分析,可以知道胡希恕运用经方基本是原方应用。有些医家以为经方太少,不能应付复杂的临床局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天下的疾病难以计数,仲景把他归结为“六病”,可以说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后世医家多用症状确立病名,去道远矣。这种做法一直到我们的《中医内科学》,并且中医学子都是用《中医内科学》来武装自己的。所以很难体会仲景的诊疗思维,要想学好经方,提高疗效,必须先放弃《中医内科学》的论述。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医内科学》学得越多,接受经方就越受拘束。徐灵胎和陈修园主张烧掉仲景后的医书,最初笔者以为是言辞过激,崇古过甚。后来理解为应该把仲景的《伤寒论》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内科学》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补充,中医必须以《伤寒论》作为学习的重点。如果用量化的话,经方当占百分之九十,《中医内科学》占百分之十。就中医

而言,学科分的越细,实际上是离中医越远。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经方数量少,又没有分型,如何能应付临床呢?所以有人提出经方贵在加减,如用小柴胡汤加丹参、鸡骨草治疗肝炎,用麻杏石甘加鱼腥草、双花治疗肺炎,其实这都是误解经方所致,用的看似经方,实际上是用后世的五脏理论运用经方的,只是把伤寒方当成了一本方剂学,看似用经方,实际非也。岳美中先生对于运用经方不可随便加减深有体会,在其文集中记叙到:“运用古代成方于临证时,如证与方合,最好不要随意加减。1941年在唐山,诊治一李姓妇女,年50余,半年来经常尿血,频而且急,尿道痛,经多方医治未效,其脉数,小腹痛拒按,此虽下焦蕴有湿热,但久尿脓血必致阴伤,处以猪苓汤: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阿胶6克,滑石9克。药尽3剂,诸症均逝,数日后又复发,但稍轻,因思其久病必虚,则于方中加山药9克,服药3剂,诸症反而加重,虑其加山药恐有失当之处,去之,复进3剂,诸症又减,只余排尿时尿道稍感疼痛,又虑及尿道久痛恐有砂石瘀滞,加入海金沙9克以导其浊,药后两剂诸症大作,鉴于2次反复失败的教训,再不敢任意加减,乃守猪苓汤原方,服10剂而获痊愈。我再指导学生临证时,常以此例相告,谓古方不可任意加减,若欲加减,宜谙习古人之加减法而消息之。”这看似个案,实际上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因此运用经方要谨慎加减。当今临床上我们经常

胡希恕讲痹症

胡希恕讲痹症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那个去桂不对的,应该去芍药,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要不利水,是不治的,我们治这个一般的关节炎呐,要注意有这么一种,但当利其小便。 ②湿家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也是痉湿暍的一章里头的。我讲,我很少几节把他集中了,然后等会讨论这个痹疼怎样治疗,这个地方。这个治疗,也不外乎古人这些原则了。这个湿家古人就指的这个风湿,身烦痛,那么痛而至烦呐,可与麻黄加术汤,他是可与之,不是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治大病,这才叫疗效!(胡希恕医案故事)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熟读《伤寒论》,得心应手,出入无方。他擅长用经方治大病,读他的医案,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手段与魄力,只有像胡老这样的大师才有! 1、治小儿急性胆囊炎得速效 “阑尾炎单独用大黄牡丹皮汤的机会少,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多。临床上遇到呕恶、胸胁满、不吃东西,这是最普通的柴胡证,你要是合用大黄牡丹皮汤,是非常有效的,这个我治过的例子也很多很多。 大柴胡汤和大黄牡丹皮汤的合方不但治阑尾炎,也治胆囊炎、胰腺炎,我都试验过。 我方才说叫小明的那个小孩子,得的就是这个胆囊炎,他那个胆囊肿得手能摸到,挺厉害,就吃这个药好的,快得很,这个药在该病急性发作时最好使。疼得那样剧烈,尤其是胸胁这个部位胀气,显得胸胁满、胸胁痛,这都是柴胡证。” 2、大柴胡合大黄牡丹汤治胰腺肿物 “我有一个外甥,他的胰腺这儿长了一个东西,现在也没确定是癌变物还是其他的囊肿,据医生说是发生了癌变。 但是他患这个病已经近一年了。我就给他吃这个药,疼痛早消失了,这个肿也消了很多,从吃药后的结果看恐怕不像是癌。”

3、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4、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5、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PDF.pdf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 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著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

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我痴痴地听着,这不就是陆游所说的“工夫在诗外”吗!

学习胡希恕的迷茫

学习胡希恕的迷茫 最近又把《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细听一遍,顿觉心中明了,以为有得,故以《百一选方治验实录》(上册)以验证所学,方觉迷茫莫可名状,竟不知中医到底是何东西,中医到底如何看病,群友们是否有过此种心境?此阶段该如何快速度过?------------------- 经方医学各家自成体系,不可张冠李戴。 ------------------- 以无法为有法,以有限为无限,是为医学最高境界! ------------------- 学无体系,所求过多,茫无定见。 ------------------- 兄弟,中医本身就是主观臆断的多,所谓经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本身就不是科学。 胡老还算是中医里边比较科学的一个,一辈子没有出书,因为没有彻底搞明白,其实也确实搞不明白,因为不是科学。所以目前缺少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方。 ------------------- 個人理解: 方劑好比是工具,而經方就是那套使用的人最多,積累的使用經驗也最豐富的萬用工具套裝。在這個工具套裝中,用錘

子釘釘子和用比較重的魚嘴鉗釘釘子都是可以的,祗要能把釘子釘進去就行了。胡希恕老師傅有一套習慣性的使用工具的套路,黃煌老師傅有另一套習慣性的使用的套路,成名的諸經方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套路,學徒工XXX將來也會形成自己的一套使用套路的。這些不同的套路都是建立在經方諸方的方證、藥證的堅實基礎之上的,正是這些東西纔是經方醫學背後的科學核心。 所以大家看到,不同的前輩使用經方的理論千差萬別,甚至看起來互相是矛盾的,但是用到具體的臨牀中,對同一類病人給出的治療思路和整套治療方案卻是完全可以互通的!不管你開始是跟胡希恕先生學,還是跟“漢希恕”先生學,擬或是自己走自己的路,祗要真正地深入進去,一定都會逐漸地走到方證、藥證這個完全能夠用臨牀實踐來進行檢驗,完全能夠通過實踐來證實或者是證僞的核心內容上來的。而這正是經方醫學的科學性所在之處。 一套思想方法,要是正過來說有理,反過來說也有理,永遠都有理,根本無法用實踐來證實或者證僞,永遠都能找到爲之而辯護的理由,永遠駁不倒,這就是祗有哲學家們或那些期望着當世人的精神領袖的人們纔感興趣的“祗能選擇信或者不信的,永遠有幾分道理”的哲學命題,而不是期望着通過解決在現實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來造福人類的科學家們感興趣的科學。中醫是科學,而絕不能搞成哲學。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 (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作者/胡希恕;编辑/锄云青衿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初,《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该书的作者段治钧老师曾“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结缘有兹十八载”,在整理胡老的遗作中发现《脉学概说》一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发表的,“和《辨证施治概论(要)》一样,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在研究胡老关于脉诊论述的诸多文献中,本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蓝本! 篇中导读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正文: 一.脉与证的明确概念 导读:证是指什么?脉又是指什么? 中医是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一个中医师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取证全面、辨证精确,并以其程度为先决条件。所以举凡目之所能望,耳之所能闻,问之所能知,切之所能感(包括诊脉和诊腹),均为中医辨证取材的对象,并将此望、闻、问、切称为四诊,可谓平等对待,无轻重之分。

不过一者脉象繁复多端,只凭指下体会以验其错综变化,不似望闻问以及腹诊等较为具体而易知;二者辨证论治虽需四诊合参,但在中医经久的实践体验下,脉诊确有其主导作用。由于以上两点的关系,凡由望闻问及腹诊所得的结果,统称之为证,而脉乃个别独立起来,把四诊的断病论治,就变为辨脉辨证的论治了,这中间必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发展过程。观仲景书篇章的标题,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等,正是表明这个道理。二、脉象在中医脉学中的意义 导读:何谓“脉象”,何谓“脉学”,怎样学好用好“仲景脉学”?今所谓脉学者,即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脉象是中医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何谓脉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惜读者不悟也。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脉象虽极复杂,概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着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胡希恕伤寒论讲稿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间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紧“音,疑是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吗,它就恶寒。那么根据这样的分析,想一想,那么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要出汗那,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吗,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冷了。那么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症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是怎么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个症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在中医中挺要紧的一句话。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可见这个表证啊,就是这太阳病是正与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桔梗汤就是桔梗甘草两味药,这也是提出一个代表的方剂。在这本文上。在附方里又提出了一个桔梗白散,桔梗白散偏于实证,当然这个书里头还有别法子,像我们将来讲到肠痈篇就有了,排脓散、排脓汤都可以用。那它提出苇茎汤偏于有热,也行。这个关于肺痈的病的变化很少,就是一个脓已成、脓未成,就是前后的关系。脓未成以前,痰粘壅盛,我们可以用葶苈大枣泻肺这法子。那么这里面咳逆上气,这个书啊举得不少。有一个射干麻黄汤,如果咽喉不利,喉中有嘶鸣的痰声,喉中水鸡声,就用射干麻黄汤,这个方子在治哮喘常用。那另外呢有一般的咳嗽,这咳嗽啊在后世方书里头,遇到了咳嗽一定是治咳嗽,在我们临床上其实啊,要是由感冒而来的咳嗽,就先治感冒,感冒去了咳嗽自然就好。你不用盯上咳嗽,你把感冒也忘了这就不对,所以这书啊也不那么提,只提一个,它说“脉浮者,用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这个方是解表的药物,主要是解表了,但它里头有加点止咳药,这可以给我们临床上指明一条道路。咱们临床上它要是感冒,感冒上我们讲过伤寒论了,它总有两个类型,不是中风这类型就是伤寒这类型。这个中风类型就是自汗出,有自汗的。没有汗的就是伤寒那个类型。有自汗的用桂枝汤这方法,没有汗的用麻黄汤这方法,我们治咳嗽也如此。

但是要更适应这个疾病,它有咳嗽,在这里头可以加止咳嗽药,那我们最常用的是葛根汤加桔梗,行不行的,行的。可是这个后世对方药的认识有时候出了问题了,它说桔梗是升提,那么明明这个人有外感,同时有咽痛,它也不敢在解表的方剂里加桔梗。怕它升提啊。我就遇着一个人,那我给人看病,我开葛根汤就加桔梗。他瞅瞅,他当了面没说,过后他和别人说,哎呀,我看他开这个方子,敢加桔梗,他不吐血啦?他说桔梗升提。不是那个事。所以你们实验实验。我们临床它有真正的外感,发烧怕冷,也非解表不可。那么这时有些嗓子疼,即使不在化脓的时候,你加桔梗是准行的。他如果再有点热就加石膏就行了嘛。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后世就把这个治上面的东西都认为是升提,它不是升提,桔梗升提什么啊。我们在解表药里,像桑菊饮都是这种法子,一方面它解表,一方面加点止咳药。所以我们在伤风感冒咳嗽中用这方子都挺好使,那我们在其它的解表药里也可这么用的。所以厚朴麻黄汤也的一个例子。也不是说治咳嗽就是用这个,即使脉浮,也不是的。我们读这书啊,要活看。那么咳逆上气带喘,这个东西啊,全是有外邪又有里饮,全是这种病。那它举出来像射干麻黄汤,跟小青龙汤全是,其实也得因证而施。我们说喉中特别的这个有嘶鸣痰声,那你得用射干麻黄,这些方剂都差不多少,就是个药物加减出入的这么一个不同。没有其它的大不同。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我们俩是同学,

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凡此用它就可以。吃这个药应注意,头一次吃它会发烦,烦是因为不得汗出的缘故,再吃汗就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在治疟疾时,用的机会挺多。附:郝万山讲刘渡舟用此方治疗多种病的故事刘渡舟老师在世的时候,有时候半天能看六七十个病人,老师怎么看啊,他经验多了,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辨证,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他有三个学生给他抄方。一个病人来了“大夫我乙肝,大三阳。”老师说,“你口渴吗?”“渴。”“大便怎么样?”“经常稀,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肝区痛吗?”“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个学生就给他开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衰,津液不足,所以他抓住口渴,便溏。病人不是脾阳不足吗,再抓个肝胆有湿热未尽。好,柴胡桂枝干姜汤。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例1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3个月来,每日下午3~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为太阳表证。 脉缓、发热、汗出,为营卫不和津虚于表。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时发热,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二剂而解。 按: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笫54条的论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3点钟前服药。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例2: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 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发热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脉虚数,为津虚有热。 见于定时发热,汗出,主在荣卫失调,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00后尚有低热(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 继与桂枝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服三剂,诸症解。 例3:谢某,女,51岁,2004年9月26日初诊: 雨淋后,发热,恶寒(T38.6℃)头剧痛,全身酸胀、疼痛,鼻流清涕,经西药治疗一周后,仍低热(T37.5℃),且汗出恶风,动则汗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 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脉浮弱,舌苔白,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流清涕,太阳中风证。 中医辨证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一剂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又继服二剂,症已。 桂枝加桂汤方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 如: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 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 脉缓、汗出,为津虚。 舌苔白润、无口渴,证不在里。 同时见气上冲,可证太阳表不解。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徒赵校对版)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心中”不对的,是“心下”,把它改过来,这个心中呀常指心脏说的,这个心下指的胃说的,就是在心口这位置,心下痞硬,呕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这形似太阳伤寒,汗多发热,但是他没有畏寒啦,所以汗出不解,心下痞硬,这个心痞硬是个实证,不是我们说的人参那个心下痞硬,这个就是心坚满,呕吐而下利者,同时呕吐与下利,这个大柴胡汤主之,那么个病指的是什么呢,就急性利疾,这个很多呀,这个急性痢疾呀,他来他也发热,但是有恶寒呢,我们用葛根汤就对了,这个要注意,这一段啦,应该与葛根汤有个鉴别,咱们头前讲了,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那个绝对的纯粹是太阳病,还有恶寒脉浮,他这个有下利,解表下利就好,那么如果也是发热汗出,也恶风或恶寒,但是脉缓弱,那是桂枝汤证,所以我们在后头有,到太阳病篇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那个跟用葛根汤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种痢疾呀,如果有表,实痢可用葛根汤发汗,虚痢可用桂枝汤解肌,这个表解,他这个痢疾呀,大致就可以好,就是不好,也减去凶势,你再……治疗,他也比较容易,那么这个呢,他不是伤

寒发热,他没有恶寒,那么这也就是给误治了,所以发发汗不解,同时马上这个病就来了,心下痞硬按之也拒按,也疼,也准疼,呕吐而下利,上头呕吐,下边利下,这个病很多,我曾经,这个急性痢疾如果有热的话,或者恶心、呕吐,这个柴胡汤,这个心下急呀,咱们头前已经讲了很多了,心急,他这个痞硬与那个是互词,急就是这个位置觉得弊得痛,这个急,不宽楚嘛,这个李东垣,他注的就是不宽快,不宽快就是紧,同时他这个痞硬,……里头有东西了,痞硬,呕吐而下利了,这个很多,开始就用大柴胡汤,那么如果要有口臭感,也可以用大柴胡加石膏,急性痢,也很好使,我还记得,那回我来北就,就在大街上,我没到这里来,我私人开业,有一次我出诊了,后来店里来了一个人,大概就是这种痢疾,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说有呀,我问是什么,他就说是这种病,他说一个闹痢疾的,我说闹痢疾的,你开了方子吗?他说我开了,我说开什么,他说大柴胡加石膏,哎呀,我不放心,他这个病离我家不远,我说得了,我看看去吧,完了他带着我看去了,这个病人正来茅房里,完了他出来了,我说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我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烧了,大便也渐……。所以这个方子很好,我怕他全弄坏了,特意去看,这个有很多的,那么假如说,他这个心下不痞,不是这样子而拒按,原来这种痢疾也发热,呕吐下利,这个呕吐不好哇,这个痢是噤口痢呀,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 年版)。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V200个/ml (4)中老年患者(》40岁) (5)晨僵W 3分钟 (6)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 (2)条或(1)+ (3)+ (5)+(6)条或(1)+(4)+(5)+ (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

根据Kellgren 和Lawrecne 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0 级:正常。 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II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III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IV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1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X线表现(II?山级)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 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X线表现 (IV 级)。 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

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那个去桂不对的,应该去芍药,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要不利水,是不治的,我们治这个一般的关节炎呐,要注意有这么一种,但当利其小便。 ②湿家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也是痉湿暍的一章里头的。我讲,我很少几节把他集中了,然后等会讨论这个痹疼怎样治疗,这个地方。这个治疗,也不外乎古人这些原则了。这个湿家古人就指的这个风湿,身烦痛,那么痛而至烦呐,可与麻黄加术汤,他是可与之,不是主之。那么这个,尤其这个风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