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试卷}湖北省2021年上学期荆州中学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仅供参考]

{高中试卷}湖北省2021年上学期荆州中学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仅供参考]
{高中试卷}湖北省2021年上学期荆州中学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湖北省2021年上学期荆州中学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

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

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

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

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

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

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

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

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3分)

A.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

风纨扇图》)

B.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

飞来峰》)

C.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

李世南画扇》

D.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

眉鸟》)

4.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叹”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

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4分)

5.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

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回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儿?”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

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

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

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裹下了车。

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忧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B.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

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

D.“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

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

婚女子形象。

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

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

说的悲凉色彩。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

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8.“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它的丰富内涵。(4 分)

9.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襆被自将。

武后铸浮屠

..,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神龙初,入为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訹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

大臣,不能前诛逆竖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

..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

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

..”,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

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

..,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轨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

寺/着借常员数/缺则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