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

1.白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F]

古义:_________今义:断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①余[F]:古义:_________ 今义:剩下,余下

②强[F]:古义:________ 今义:健壮,有力

③白:古义:__________ 今义:白色

2.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大雪.三日雪[F]:____________

②是金陵人,客.此客:_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是日更.定矣更:______________

(2)余拏.一小舟拏:______________

(3)拥毳

..衣炉火拥:______________

毳:______________

(4)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____

(5)上下一.白一[F]:____________

(6)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焉得:____________

更:______________

(7)莫说相公

..痴相公: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上下一白.[F] ______________

白.而别 ______________

苍颜白.发[F](《醉翁亭记》)______________

有两人铺毡对.坐[F] ______________

对.子骂父[F](《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_____

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F]______________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______________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F](《河中石兽》)______________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F]______________ 2.得

4.强

3.更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F](《虽有嘉肴》) ______________

余拏一.小舟[F] ____________

上下一.白[F] ____________

惟长堤一.痕[F]/湖心亭一.点[F]/与余舟一.芥[F] ____________

5.一

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探究设问

1、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文章写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5、《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

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五、金题演练

①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湖心亭看雪》全文

(二)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③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⑤,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⑥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⑦非人间之境。(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霁:雨过天晴。②参寥:人名。③并湖:沿湖。④雷峰:山名。⑤南屏:山名。

⑥普宁:寺名。⑦殆:大概。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俱:都。

B. 上下一.白一:一点。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D. 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 及:等到。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 语段(一)中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事实上还有舟子相随。此处的“独”字应如何理解?(2分)

4. 语段(一)(二)都写了夜晚景色,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说说其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湖心亭看雪》全文

(二)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七)》)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此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沿溯阻绝.

B. 上?????湖上.影子苔痕上.

阶绿 C. 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D. 说?????莫说.相公痴著书立说.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 语段(一)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 找出语段(二)中运用白描手法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分析语段(一)(二)运用这种手法有何共同作用。(4分)

参考答案

一、1. (1)消失(2)①我②尽力③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 ①下雪②客居

3. (1)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2)撑(船)(3)裹、围鸟兽的细毛(4)白汽弥漫的样子

(5)全(6)哪能还(7)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1. 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白色

2. 相对对着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3.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重新更加

4. 尽力勉励

5. 数词全数词全第一次

三、1.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2.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探究设问(只做参考,以笔记为准)

1、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真实的一面。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一个“痴”字,表现了客之雅趣、作者的志趣,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2、语句抓住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有的本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准确地勾勒出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3、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的高度评价,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的品格。

4、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及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5、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明王朝灭亡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五、金题演练

①、1. B(2分)【解析】B项中“一”的意思是“全”。

2. 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拏”“毳”1分,大意1分,共2分)

3. ①指作者孤傲清高,对西湖雪景异乎寻常的痴迷,对自己不凡的情怀情趣的自得。②指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4. 语段(一)中写作者在冰天雪地时去湖心亭赏雪,偶遇同样赏雪的金陵人;语段(二)写作者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外出游览。(2分)相同点:语段都表达了作者钟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情感。(2分)(共4分)

【参考译文】(二)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皎洁,(甚至连)头发都能数得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山,又过南屏山,在惠因涧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寺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流水湍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的地方。

②、1. C(2分)【解析】A项中两个“绝”的意思分别是“消失”“阻断”;B项两个“上”的意思分别是“方位词,跟‘下’相对”“长到”;C项两个“别”的意思都是“分别”;D项两个“说”的意思分别是“说道、评论”“言论、主张”。

2.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白”1分,大意1分,共2分)

3. ①此句交代了看雪的背景,写出雪大,下雪的时间久,天气寒冷,环境寂静(静谧、幽寂、肃杀)。②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彻骨寒意。(意思对即可。一点

1分,共2分)

4. 句子: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1分)作用:运用白描手法,精练、形象地写出特定环境下事物的状貌,写出了雪后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创造出人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意思对即可。3分)(共4分)

【参考译文】(二)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深三尺左右。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显不出光亮,雪都是苍白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尽力举起大杯子(饮酒)抗寒,酒气上升,和着积雪,竟然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发不出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