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

——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陈丽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37)

《穸、驴、驴吨穸、驴、驴《夕、露、d争叫矿、露、西^驴q矿1护、疹、驴《驴、驴、露、硒^《争,驴电矿'口、西h驴电伊q驴、簖、够、簖、喀h盔牛电矿q穸、西K《伊q矿、驴

摘要:本文利用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写经题记、经济及诉讼类文书,对中古时期敦煌百姓的婚变现象作了分析,并对以女性为中心的丧偶、守寡及再嫁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中古时期的敦煌一般女性在亡夫之后,感情和生活大多陷于困顿;而在这之后不论选择独身还是再婚,她们的行为都能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由此揭示出敦煌百姓的婚姻观念,在女性的守寡或改嫁问题上没有特别的要求和唯一的标准。

关键词:中古时期敦煌婚变守寡再嫁

中图分类号:K242,nK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05)02—0164—09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社会文书中隐含了大量有关婚姻家庭生活的信息,我们对其中一些与婚变相关的材料进行了整合分析,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这里所说的婚变,是指人们的婚姻生活因遭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而不能保持原状的状态。我们根据敦煌文书归类了几种婚变现象:一是因征伐引起的夫妻一方弃家出逃或因兵乱导致的家庭残缺,即离乱;二是夫妻一方的死亡导致的鳏居或寡居,即丧偶;三是夫妻感情破裂后导致的夫妻分离,即离婚。所以我们分别从离乱、丧偶、离婚三个方面定义了中古时期敦煌百姓的婚变概念,并以此作了相关研究。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以女性为中心的丧偶及相关问题,另两种婚变的情形则撰它文讨论,此处不多论及。

一、丧偶之后的生活

(一)情感的悲伤

古人常以半死桐来代指夫妻一方的离世,也借此隐喻生者的痛苦。敦煌文书中夫妻为离

收稿日期:2005—05—15

作者简介:陈丽萍(1977一),女,甘肃会宁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从事敦煌学、女性史研究。

?164?

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世一方(出资)抄写的经文,正好可以诠释这种人生的痛苦。我们认为,经文本身可以代表他们在宗教中找寻寄托的信仰理念,而那些附于经文后的题记,则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他们失去伴侣的悲伤。这里我们先略举一些以女性口吻书写的题记。

北潜015((大般涅架经》,这是名为令狐阿咒的女子为追荐亡夫而抄写的多部佛经中的一部,我们转录题记如下:

夫理深难执,非音教不传。妙果常寂,非积行不阶。是以佛弟子清信女令狐阿咒自惟秽业所招,早罹孤苦,思慕所天情无己己,遂即减割资财,仰为亡夫敬写大涅榘经一部四十卷、法华经一部十卷、大方广经一部三卷、药师经一部一卷。冀因此福,愿亡夫神游净乡,历代众圣,餐教悟玄,万或(惑)摧碎,又愿己身现家眷属宅富人昌,七珍满藏,万恶冰消,众善普会,一切合生,等同斯愿,一时成佛。④

令狐阿咒的题记首先能让人感到她的哀伤。除此,值得注意的是她对自己丧偶的不幸归结为“秽业所招”,深受佛教“业力”之说的左右。

S.2791《大般涅粲经》题记:

大隋开皇十八年(597)四月八日,清信女汜仲妃,自知形同泡沫,命等风光,识解四非,存心三宝,遂减身口,为亡夫写涅榘经一部,以此善因,愿亡夫游神净土,七世父母,见在家眷,所生之处,值佛闻法,天穹有口,地极无边,法界有形,同登正觉。②

汜仲妃在沉溺于自身不幸的时候,感悟到自己的人生不过是“形同泡沫,命等风光”,虚无而短暂。

S.0767((大般涅架经》题记:

……夫晓雾昏连,势及于初晖,缠使霭霭,事交穷于慧日,故能仁耀影,以光口为首,口圣遵道,以三慧为目。以是弟子郭法姬,仰感慈训,府(俯)自克厉,仰为亡夫杨群豪敬写大般涅粲经一部,冀使三乘正观,四趣同归,诸缘此福,敬使此姬身,延算现长,福闰将加,道心日进,普及含生,齐登正觉。@

郭法姬将超度亡夫、护佑自身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佛法之中。

由上我们看到,敦煌女性(出资)为丈夫抄写经文,认为如此能够祈求佛法保佑亡者早日脱离苦海,经文后的题记则证明了她们重感情的婚姻生活。这些哀怨、凄苦的词语显示了她们在丧偶之后于情感上深陷的困顿,她们无法正视人们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从业力左右、人生虚无等角度去解释自身的不幸。敦煌女性这种谴责自身前世修行不够而导致今生孤苦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下文举例中出现的寡妇阿龙即使在她的诉状的开首也不忘说上一句“右阿龙前缘业薄,夫主早丧。”

我们再摘取几例以男子口吻为亡妻而作的写经题记,如S.403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四》:

高弼为亡妻元圣成所写经。㈤

S.3083((妙法莲华经》:

菩萨戒弟子邓衡为亡妻索氏敬写。@

P.2078(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信士张双周为命过妻令狐胤姬写供养。⑥

P.2082a{大智度论》:

菩萨戒佛弟子宁远将军折冲都尉汜开芝为亡夫人阴氏助成此经,资益亡者及法界含

?】65.

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总第48期)

生同时作佛。吲

上图0944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开元五年岁次丁巳十一月六日,清信佛弟子汜感儿,减削净财,为其亡妻公孙敬写。

愿亡者神生净土,见佛闻法。合家去离三灾九厄,福命延长及自既身。法界众生,咸登佛果。⑧

可以看出,这些以男子口吻书写的题记显得克制与简洁,缺少了以上女性所表现的哀婉、缠绵。这并能说他们的悲痛比女性要少,我们从下文所见寡居女性的现实生活中就能找到这一差异的答案。

(--)具体生活状况

我们从情感方面看到了敦煌女性丧偶后的悲痛,但是现实生活还是得继续,未亡人依旧得承担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与负担。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舆论与理念之一,就是要救助鳏寡孤独,尤其是固守夫家,养育子女的所谓“节妇”,也一直在政府表彰、救济的范围之内,如:《魏书?肃宗纪》:延昌四年(515)九月,灵太后亲览万机,诏称:“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表其门闾,以彰阙美。”⑨

《北齐书?文宣纪》:天保元年(550)诏书,“其百官进阶,……鳏寡六疾义夫节妇旌赏各有兰,,⑩

Z£o

《新唐书?玄宗纪》:开元“十七年,……旌表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终身勿事。”@

《新唐书?食货志一》:“自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太皇太后、皇太后、皇缌麻以上亲,内命妇一品以上亲,均王及五品以上祖父兄弟,职事、勋官三品以上有封者若县男父子,国子、太学、四门学士、俊士,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同籍者,皆免课役。若老及男废疾、笃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及视九品以上官,不课。”@

《新唐书?食货志二》:“置两税使以总之,……免鳏寡孤独不济者。敢有加敛,以枉法论。”@

以上诏令反映出历代统治者注重对节妇、寡妻妾等的舆论褒奖和社会救助。但敦煌文书中的实例显示,这些政令更多是属于理想性的提倡。现实中有丧偶女性能享受到政府的表彰或救济,却不能说这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因为还有更多、更深的社会原因使得她们的生活难以靠近理想的保障体系。

敦煌文书中所见具有明显寡妇身份的女性大多出现在一些籍帐类文书和诉讼类文书中,如:

S.3877v((丙子年(916)赤心乡百姓阿吴卖儿契》:

1赤心乡百姓王再盈妻阿吴,为缘夫主早亡,男女

2碎小,无人求(救)济,供急(给)依(衣)食,债负深圹(广)。今将福(腹)生

3儿庆德柒岁,时丙子年正月廿五日,立契出卖与

4洪润乡百姓令狐信(进)通。断作时价干湿共叁拾石

5当日交相分付讫,一无玄(悬)欠。其儿庆德自出卖与(已)

6后,永世一任令狐进通家口充家仆,不许别人论

7理。其物所买儿斛斗,亦须生利。或有恩敕流

8后无凭,故立此契,用为后验。唧

寡妇阿吴因为丈夫早亡,子女年幼又负债累累,所以忍痛将七岁的儿子庆德出卖他人为奴。

?166?

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S.5812((丑年八月女妇令狐大娘牒》:

2l鸾所有见人,共他兄弟相似,及是亲情,皆总为他说道理。

22又云,你是女人,不合占得堂舍,气有此事。丝绵部落

23人论事,还问本部落见人为定。自裁自割,道理自取。

24尊严妇人,说理不得论。若后母怜儿乳,亦终当不

25与。伏望殿下仁明详察处分。

26牒件状如前,谨牒。

27丑年八月日女妇令狐大娘牒。@

寡妇令狐大娘多年来一直受到外部落人张鸾鸾的欺负,被他一步步地蚕食掉她家的宅院。在据理力争的时候,张鸾鸾竟然还说“你是女人,不合占得堂舍”。无助的寡妇被欺负,也无人帮助伸张,只好自己上告,乞求公断。

P.3146((年代不详残凭》:

(前缺)

1二]并在贼口[二

2廿八日身亡便葬送,所用物[

3黑毡一领,半领与诸丞口口[

4毡被壹条与阿审(婶),草口壹头[

5仰安六及阿审(婶),已上物色充葬送口I-'-------q余

6者。小小家业屋舍,被苟苟母子回日,对诸亲行巷

7老大,具立文书,抄录分付诸亲。具名目如后。

8舍堂壹口并屋木门壹合,橱舍壹口亦并屋木门一扇,

9堂檐并椽大小九笙全口捌口并甑计

10-----1口盘子壹[二]分付同院人

11二二二二=]囝回日居住

12=二二二二=二]口母子回日

(后缺)⑩

这篇文书虽然没有明说寡妇苟苟母的生活状况,但是从上下文判断,应该是苟苟的父亲死于乱兵,他母亲是靠众人的帮助才葬送了他父亲。所以她回头得将家里的值钱东西偿还与亲友,要倚靠大家的帮助才能葬送丈夫的事实和文书中写道的“小小家业屋舍”一句,说明这个家庭本身的贫穷。再看之后她将家中的木门、橱柜、椽木乃至器皿等都登记备为抵债物,难以想象还完债之后这对母子的生活将会怎样?

我们从以上的实例中看到中古时期敦煌社会中寡居女性艰难的生活状况,她们往往充当着贫困和被欺凌者的主角。敦煌文书中还有一些举钱、出售屋舍之类的契约,虽然其中的女性不是卖方的主角(代言者一般都是她们的儿子),但她们往往以见人的身份参与了借贷或出卖行为。所以这些实例同样提供给我们的不争事实是:这些寡居女性和她所属的家庭,其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贫穷同样伴随着她们的生活。

当然,还能从其他敦煌文书中见到一些别样的寡居生活中的女性,如P.3753((康汉君状》:1敦煌乡百姓康汉君状。右汉君阿耶(爷)亡后,阿娘不知共

2谁相逢,生壹儿子,男女无别,养成柒岁,名悉歹勺都。被回鹘打将,更得十年,却走到沙

.167.

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总第48期)

3州,一心一吐,去再合户时,便入人户,亲生无别,役次行人,依例无缺。

4年今廿有三,今被土浑部落#-ee,定裁土浑,况前都不知闻,依理有

5屈,伏望大夫仁恩祥察无辜,要人料役,汉蕃吐浑,总管口口役次是

6一,乞赐文凭,免矜扰忧,请处分。四

康汉君的母亲寡居之时,竟然有自由的性伴侣,并生下一个“不知其父”的儿子,康母周围的社会环境也对此不加指责,作为儿子的康汉君也能坦然接受这一事实。

P.4992(年代未详(10世纪后期)马军汜再晟状》:

1马军汜再晟因

2右去年壬午年倩亡慈父。况年始十三,更有鄙妹三

3人,共寡母为活,其后艰辛苦累多年。又父在之日,闻道外有一妻

4生弟保保,识认骨肉,恩怜务恤,长大成人,与娶新妇,承

5望同心戮力,共荣(营)家计。保保母,后嫁押衙杨存进为妻。其杨

6存进无子,构言玄保保为男,便是走去。数度召唤,回眼不看,口

7云,随母承受富产,不要亲父贫资。后杨存进,始生二子,虽唧

保保母是汜再晟父亲的另一房妻子,她在丈夫去世后再嫁家境富裕的杨押衙,从此过上舒适的生活(她的儿子保保原本在先夫家中养育,后来也被带到杨家,而且没有受到新家庭的歧视,当然这是后话了)。保保母能够再嫁到不错的人家,连儿子都跟着享福,她的寡后生活就相对要幸运多了。

S.389(肃州防戍都状》中,军将索仁安的公务是到“回鹘王边充使”,他的私事就是打算将嫁在凉州,如今寡居的妹妹及陪嫁过去的十几户家人一起接回本家。凹看来这位军将妹妹的寡居生活至少在物质上不会欠缺,而且还有娘家人的惦念和关怀,她今后的生活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这几位丧偶女性的生活似乎比以上那些卖子、借贷、遭欺凌的寡妇要好一些。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康汉君的母亲也仅是个人生活上比较自由,她并没有因此改嫁他人,她所属的家庭依然不富有,因为这一诉状就是康汉君为了和吐浑部落争夺作为劳动力的她的私生子。

另两个例子的主角,保保母原本不是汜再晟父亲的正妻,所以她的再嫁要轻松自由一些,而且当初改嫁是把幼子养在原夫家中才实现的,保保后来能到继父家中,是在杨押衙没有子嗣的前提下被带过去的。而同样丧夫的汜再晟母亲,依然和她的四个子女“艰辛苦累多年”,却没有改嫁。还有那位军将妹妹,能够断定她原本就出身富家,所以她和其他丧偶女性的境况前提就不一样。

所以对中古时期的敦煌女性而言,丧偶的情感创伤使她们只能借助佛教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历代政府的社会救济政策中不乏对寡妇的照顾,但这更多是属于治世理想中的保障,目睹现实生活的诸多不幸,让她们在心理上比男性更惧怕失去伴侣,因此她们在失去伴侣之后在感情上更加困顿和悲伤。我们所举实例中的那些拖儿带女的寡妇,生活大都比较艰辛,而且她们往往是被欺负的弱势群体。虽然敦煌文书中还能见到个别寡后生活自由或能再嫁幸福的例子,但这些只能算是特例。

既然如此,那些育孤的寡妇在经历诸多的艰难后是选择守寡还是再嫁,她们再嫁的社会环境又如何?以及中古敦煌社会丧偶女性守寡与再嫁的比率孰大孰小等问题,将是我们下面所要探讨的。

?168?

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二、守寡与再嫁

我们以15份敦煌籍帐文书为统计对象(限于篇幅,对上述籍帐不全文引用,仅对统计结果作一简单列举),以上籍帐里的155户人家中出现了54名年龄、身份不等的寡妇。

这54位寡居女性中唯一一名登录在册的改嫁寡妇是敦煌慈惠乡的王妙智,53岁时再醮。这虽然是孤例,我们可以暂且认为古代敦煌女子再嫁的年龄上限可以一直延续到50余岁。而且,王妙智改嫁时仅有一个16岁的女儿,也就是说子女抚养的负担不重,女儿也没有被带到新家庭,其女次年在原家庭里出嫁。

我们先将这些女性及大致子女家庭情况简单罗列如下。以下的排列次序,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圆括号里的是某一家庭中所有的守寡女性,以年长者的年龄为排列次序;方括号里是对守寡女性所属家庭子女状况的简单概括;这些女性以及其子女后的数字都为其年岁。

(孔97、苏62[子死]婆媳)

乔86[有子41]、辛86[有子41]、(刘85、马48[有子17]婆媳)、宋83[有子63]、汜8l[死]、任8l[有子20]

谈76[女死]、索76[有子49]、李75[死]、王73[有子39]、(袁73、齐46[有子29]婆媳)、宋二娘72[子死]、(雀永觅72[有子44]、曹43双妻)、白71[死]、宋70[有子28]、(王69、索49[有子29])

孙68[有子27]、程67[有子43]、辛66[有子41]、白65[死]、张65[有子24]、高63[有子15]、薛62[有子34]、张6l、索6l[有子31]、李61[有子31]、王60[子死]孙59[死]、白56[有子50]、张56[有子22]、徐56、令狐55[子死]、张54[有子26]、王妙智53[改嫁,有女16]、程52[有子29]、屈47[有子26]、薛46[死]、(汜46[有子23]、张36/妯娌)、(张44、张37/妯娌[双双出逃])、张44[有子25]、张43[有子15]、赵端严39[子死]、徐36[有子15]、孙36、王34[死]、白32、王25

首先,以上这54名寡妇,其年龄段在97_25岁不等。其中,97~60岁的“老寡”有29人,包括死亡的4人;60岁以下的26人,包括死亡的3人和已经改嫁了的王妙智。从情理上讲,剩下的47人中,有一多半的人已是既定的老寡身份,另一少半的人有再嫁的可能。所以只算数据的话,守寡至老寡的女性本身就要比寡后可能再嫁的女性人数多。

其次,我们看到,有孔氏97岁与其媳苏氏62岁都已为老寡;85岁与48岁的刘氏、马氏婆媳;73岁与46岁的袁氏、齐氏婆媳;69岁与49岁的王氏、索氏婆媳等。我们相信,这些婆媳共守孤儿的家庭,年长的婆婆已经没有再嫁,媳妇在子女成群,上有年迈的婆婆要伺候的情况下,改嫁的可能性极小。

再次,60岁以上的寡妇几乎全是有子而守,子成则老年有靠,特别是那些年岁很大有子孙的女性,从她们身上应验了古代女性夫死从子的人生意义。

第四,60岁以下的丧夫女子,其中汜氏与张氏妯娌分别为46、36岁,汜氏还有一子23岁;两个都为张氏的妯娌分别为44、37岁,双双出逃,生死不明。72岁的雀永觅与43岁的曹氏并为其子樊黑头父亲的双妻,年龄差距甚大,却同时守寡。剩余年岁在四、五十岁左右的寡妇也几乎都有子女,她们应不会全都愿意或能够改嫁。至于甚是年轻的孙氏、白氏、王氏同时也没有子女的记录,她们改嫁的可能性则较大。所以,这些从年龄上至少还有再醮机会的寡妇,愿意或能够改嫁的人在其中所占比例不大。

.169.

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总第48期)

所以,我们对籍帐中出现寡妇及其守寡概率统计与推测,都显示中古时期的敦煌地区,亡夫后的女性选择守寡或者(可能)改嫁,都共存于当时的社会。而且,从我们的统计与分析来看,守寡育孤应该是更多敦煌女性的选择。

如果以上的统计过于数据化而显得单薄得话,我们再回头看本文第一部分出现的那些贫困交加,甚至卖儿卖女、举贷度日、受人欺凌的寡妇,如若改嫁在当时很容易的话,她们身上的悲剧就可以不再上演了。这些寡母肩挑抚育子女的重任,却没有轻言改嫁的迹象。

P.3257(后晋开运二年(945)十二月河西归义军左兵马步押衙王文通牒及有关文书》四中的寡妇阿龙早年丧夫,和儿子义成相依为命。他们母子因为家贫卖掉了家中的房屋,仅靠二十亩地维持生计。义成后来被征发到瓜州,死于异乡,阿龙继续守着孙子艰难度日,阿龙先养孤子,再育幼孙,一直为她的家庭默默奉献。

上揭P.3753号中的康母能够寡居生子,但她也没有改嫁。只能说明当时的敦煌社会认可开放的婚姻生活状态,但不代表寡妇改嫁是随时可以实现的。P.4992号中汜再晟的亲生母亲守寡多年,他的庶母抛却幼子改嫁,守寡与改嫁的女性在同一个家族出现,正好能够说明当时敦煌社会对这两种选择的共同认可。

我们目前所见注明再嫁的两位女性,保保母和王妙智都是放弃了对子女的抚养才能再嫁的,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以为:虽然历代政府诏令对节妇、寡妇都有所抚恤,但从敦煌文书中的实例看到,当时、当地的大多数寡妇生活各方面都不如意,贫困往往是她们寡居生活的跟随者。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解释为何敦煌女性写经题记中会出现那么多哀怨、彷徨的词语,因为现实中太多的女性因为丧偶而陷于生活的无助和困苦,使她们惧怕这一生活的不幸降临。所以我们说丧偶之后的敦煌女性,感情和生活都陷于困顿之中。

通过对敦煌籍帐中的一些数据分析显示,守寡育孤是中古时期敦煌女性的首选。改嫁现象也有,但不是很普遍,那些再嫁的女性,都因此放弃了对子女的抚养。抚育子女、讲求孝道、以至于我们会忽略的情感等因素,都决定了当时、当地的敦煌女性选择单身生活,所以解释敦煌女性的守寡与再嫁问题,不能简单化地以某个例证说明问题。

中古时期丧偶的敦煌女性,既可以选择寡居终身,也能够半途改嫁,她们的行为都受到当地社会的接受与认可,社会舆论对此没有特别的要求和唯一的标准,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形成对丧偶女性在婚姻取向上的确定准则。

附:统计所用敦煌籍帐文书卷目及出处

S.0113(西凉建初十二年(416)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籍》印

S.0613(西魏大统十三年(547)瓜州效谷郡计帐》管

P.3557+P.3669(武周大足元年(701)沙州敦煌县效谷乡籍》曰

P.3877(唐开元四年(716)沙州敦煌县慈惠乡籍》锄

犀.5937(唐开元七年(719)沙州敦煌县龙勒乡户籍》四

P.3898+P.3877(唐开元十年(722)敦煌县悬泉乡籍》圆

P.2684(唐开元十年(722)沙州敦煌县莫高乡籍》锄

P.163(唐天宝三载(744)敦煌郡敦煌县神沙乡弘远里籍》四

S.4583(唐天宝六载(747)敦煌郡敦煌县效谷乡口口里籍》四

P.2592+P.3354+P.3907+P.2547v+罗振玉旧藏《唐天宝六载(747)敦煌郡敦煌县神龙勒乡都乡里?170?

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籍》国

S.0514(唐大历四年(769)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籍》@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唐年代未详(八世纪中期)河西支度营田使户口给谷簿计会》

S.3287v(-子年(九世纪前期)五月左二将百姓汜履倩等户口状》@

P.4989(唐年代未详(9世纪后期?)沙州安善进等户121田地状》o

P.3384+罗振玉旧藏《唐5r3顷--年(891)正月沙州翟明明等户牒》圆

注释

①敦煌研究院编,施萍婷主撰稿、邰惠莉助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530页。

②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第23册,第431页。

③《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第26页。

④《敦煌宝藏》,第133册,第288页。

⑤《敦煌宝藏》,第25册,第633页。

⑥《敦煌宝藏》,第113册,第507页。

⑦《敦煌宝藏》,第113册,第561页。

⑧《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第368页。

⑨[北齐]魏收《魏书》卷9《肃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册,第222页。

⑩[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文宣纪》,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册,第51页。

⑨[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睿宗?玄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册,第134页。

@《新唐书》卷51(gt货志一》,第1343页。

@《新唐书》卷52《食货志二》,第1352页。

⑩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75页。

⑥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9月,第295~298页。

⑩《敦煌契约文书辑校》,第428~429页。

⑩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9月,第49页。

⑩《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第314页。

⑩《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第487页。

①《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第317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09页。

②《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112页。

④《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130页。

③《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l辑,第138页。

⑤《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157页。

③《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145页。

⑤《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l辑,第154页。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159页。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160页。

o《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161页。

?17】?

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总第48期)

⑨《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第189页。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第377380页。

o《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第471页。

⑦《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第474—476页。

?172?

对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展望与认识

对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等价物研究 摘要: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钱币匮乏,对外贸易及大宗贸易中主要用金银器皿和丝绸支付物价,同时也使用金银钱币。由于金银钱币和器皿及丝绸分割困难,不利于小宗贸易,因此从吐蕃占领敦煌到归义军时期结束,敦煌贸易市场一般使用实物支付物价。作为交换计算价格标准的等价物,系以麦为主,辅之以粟。 关键词: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等价物;麦粟 Abstract: The late Tang Five Dynasties Dunhuang trading market money is deficient, in the foreign trade and the large amount trade mainly with the money household utensils and the silk payment price, simultaneously also uses the money money. As a result of the money money and the household utensils and the silk division difficulty, does not favor the small lot trade, therefore seized Dunhuang from Turfan to turn over to the troops fighting in a good cause time to finish, Dunhuang trading market general use payment in kind price. As the exchange imputed price standard's equivalent, is by the wheat primarily, auxiliary by millet. key word: Late Tang Five Dynasties; Dunhuang; Trading market;

《敦煌契约文书辑校》

敦煌契约文书辑校 沙知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1999年10月第2次印刷) 甲、买卖类 p1 1 S.1475v《未年(827?)上部落百姓安环清卖地契约》 宜秋十里西支地壹段,共柒畦拾亩。东道,西梁,南索晟,北武再再。未年十月三日,上部落百姓安环清为突田债负,不办输纳,今将前件地出买(卖)于同部落人武国子。其地亩别断作斛豆斗汉豆斗一硕陆豆斗,都计麦壹拾伍硕、粟壹硕,并汉斗。一卖已后,一任武国子修营佃种。如后有人忓恡识认, p2 悔,罚麦伍硕,入不悔人。已后若恩(因为目)敕,安清罚金伍两纳入官。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共平章,书指为记。地主安环清年廿一母安年五十二师叔正灯(押)见人张良友姊夫安恒子 p3 2 S.2092v《年代不详张来儿卖宅舍契》 壁三张来儿舍一口,东西并基一丈六尺八寸,南北并北头基七尺八寸。计重张地一百三十一尺四分,着物二十六石二斗四合。 p4 3 P.3394《唐大中六年(852)僧张月光博地契》 [宜][秋][平]都南枝渠上界舍地壹畦壹亩,并墙及井水,门前[道][张][月][光]张日兴两家合同共出入,至大道。东至张日兴舍平分,西至僧张法原薗及智通薗道,南至张法原及车道井南墙,北至张日兴薗薗道。智通舍东。又薗地三畦共四亩。东至张日兴薗,西至张达子道,南至张法原薗及子梁,并智通薗道法原薗□□墙下间四尺道,从智通舍至智通薗,与智通往来出入为主已。其法原薗东墙□□□智通舍西墙,法原不许讫恡。北至何荣。又僧法原薗与东无地分井水共用。薗门与西车道□分,同出入,至大道。又南枝下界地一段叁畦共二十亩。东至刘黑子及张和子,西至氾荣子庙,南至梁及周兴子,北至索进晟庙。已上薗舍及车道井水共计,并田地贰拾伍亩。大中年壬申十月廿七日,官有处分,许回博田地,各取稳便。僧张月光子父将上件宜秋平都南枝渠薗舍地道池井水计贰拾伍亩,博僧吕智通孟授忩(上有艹)(葱)同渠地伍畦共拾壹亩两段。东至阎家及子渠,西至阎咄儿及建女道,南至子渠及张文秀,北至阎家。 p5又一段东至阎家及麻黄,西至张文秀,南至荒,北至阎家。壹博已后,各自收地,入官措案为定,永为主己。又月光薗内有大小树子少多,薗墙壁及井水开道功直解出买(卖)与僧侣智通。断作解直,青草驴壹头陆岁,麦两硕壹豆斗,布叁丈叁尺。当日郊(交)相分付,一无玄(悬)欠。立契,或有人忓恡薗林舍宅田地等,称为主讬者,一仰僧张月光子父知当。竝(并)畔觅上好地充替,入官措案。上件解直斛豆斗驴布等,当日却分付智通。一定已后,不许休悔。如先悔者,罚麦贰拾驮入军粮,仍决丈(杖)卅。如身东西不在,一仰口承人知当。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用作后凭。薗舍田地主僧张月光(手印)保人男坚(手印)保人弟张日兴(藏文押)男儒奴(手印)侄力力见人僧张法原法原见人于佛奴见人张达子见人王和子见人马宜奴见人杨千荣见人僧善惠

敦煌文书

敦煌文书《新集两亲家接客随月时景仪》初探 一、文书信息 该文书编号为p.2042(背),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全文(残)二十五行,行字不等,共574字,整幅书于同一纸上,字迹虽不甚工整,但对于较好释读全文尚无大碍。 该文书题为一卷,实际是写至一半而止,篇末同纸另写有佛经四行,内容与该文书无关。该文书性质为书仪,内容是亲家双方的往来书信用语。 二、释文 1新集两亲家接客随月时景仪一卷并序 2若夫立身之道,以礼为先,敬爱其亲,谦恭是本。故《礼记》云:“礼经三百, 3威仪三千,道德二仪,非礼不威;教训正俗,非礼不备。”若夫长幼婚姻, 4岂无褒誉?临时怆悴,目不知所措。今撰编次汉明,节候寒温,对答 5往来,具陈于后。正月,首春,犹寒。主人先叙云:“三阳初发,同 6庆新年,暄景向林,寒风渐散,蒙赐婚眷,敢慕高门,不胜戴荷。客答云: 7“节气共同,清阳之首,万物含春,暄景尚林,余寒渐散,幸蒙高眷, 8许接清颜,得诣门庭,不胜战悚。”二月,仲春,渐暄。主人先叙云: 9“春仲和景,百草争新,柳色含春,梅花艳变,蒙赐婚眷,喜接清颜,贵 10客来过,不胜戴贺。”客答云:“节气共同,清阳叙中,应节和风,景 11色辉林,花开俪色,持奉高德,喜接清颜,不胜战悚。” 12三月,季春,□寒。主人先叙云:“清阳来景,瑞色含辉,渌柳 13垂條,花开艳□,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贺戴。”客答云:“ 14节气共同,时当春末,柳絮飃飗,蝶蜂游花,光鲜物丽,蒙赐婚 15眷,得诣高门,不胜战悚。”四月,孟夏,渐热。主人先叙云:“朱明首 16夏,渐向炎光,鸟转□林,□绿居树,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戴贺。” 17客答云:“节气共同,时当首夏,渐向炎光,□转清拔,蝶气黄业,忽 18 □颜色,战悚难胜。”五月,仲夏,盛热。主人先叙云:“夏中之节,暑气 19炎毒,蒙赐婚眷,喜接清颜,贵客来过,不胜战悚。”客答云:“节气共同, 20时当炎毒,太阳艳□,蒙赐婚眷,得诣高门,不胜战悚。”六月,末夏,暑热。 21主人先叙:“朱明末景,炎气飃飗,三伏热□,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戴 22贺。”客答云:“时候共同,时当炎□,暑气林交,向逼□□,朱明叙末,得诣 23高门,不胜战悚。”七月,孟秋首,余热。主人先叙:“□□□节, 24风散余炎鹊应天河蝉声□起蒙赐婚眷贵客 25不胜戴贺。”客答云:“时候共同,时当秋首……。”(下阙)

唐五代墓志铭(节选)

大中○四五 (上缺)欺。故司空相国陈公首荐于沧帅李公,辟为从事,转授试太子通事舍人,充节度巡官,由卑官登宾席,而勤敏畏慎,不懈于初。转兼监察御史,移府于郓。今之诸侯延宾府,礼贤俊,非尽能备筹谋樽俎之事,徒系官秩廪食而已。至于藩方有事,鲜能有济危纾难者。公利即推之,劳即先之,自沧洎徐,六年三徙,官丞府奏控馹骑,一岁七反,曾不惮烦,以是同僚加敬,军人饮德,其急病让夷推厚居薄有如是者。府罢,转河南府阳翟令,地广赋重,政繁民瘵,公悉条(通“调”)其利病,斥去奸豪,孜孜以决曹事,检身率下以致刑清,遂迁巴州刺史。其理也尚简肃□□□,宽以恕物,易而睦人,呜呼!官业事行,留于郡府,休德茂范,殁而益彰,以大中四年四月廿一日终于巴州之官舍,享年六十九。夫人博陵崔氏,轩冕贵族,诗礼承训,遵闺阃之范,奉组绘之勤,慕敬姜之晝哭,赋栢舟而自誓,德容雅度,光宜媲贤,万里获丧,哀而及礼。以其年十一月廿@(空缺)日归葬河南府河南县金谷乡祔于先茔礼也,小子夙奉明教,特钟慈念,敢铭茂德,用播清棼(疑为“芬”。“棼”,①阁楼的栋。②麻布。③纷乱。“芬”,①美名。②通“纷”,众多的样子。此处释为“芬”字第②意,“清芬”意为清誉,美名,高洁的品格。)。铭曰: 高门华绪,世有懿□,猗嗟淑人,光继明德。行满乡闾,政留嘉跡。□原旧里,金谷新阡,筮宅斯告,归魂九原,勒铭贞石,永閟幽泉。(周绍良藏拓本河南千唐志斋藏石) 大中○四六

(盖)失。 (志文) 唐故处士高平范府君墓志铭并序乡贡进士太原郭珝撰 范氏之先,陶唐氏之后裔,洎唐虞已降,代为侯伯,至晋霸主,始封为范氏,其间崇显,史策具载焉。府君讳义,字义。曾祖述,祖宏,父誉。公即先府君之令子也。公幼禀奇节,长怀异操,尝谓知己曰:余观人之争名,汲汲趋驰世路,及得名禄者,十无一二焉,既得之必孜孜以守,守之不至,坐见颠坠覆亡之患,何劳生营营以贻忧患乎?且衣食给足,以放逸无羁,尽其修短之分,固予之愿耳。公深琐屑荣达,高尚道德,事上尽其孝敬,抚下周其慈惠,与朋友久而益敬,不好戏弄而亲于学效,不好华饰而敦于礼乐,上下怡怡,中外睦睦,深得家肥之道也。以大中四年二月十六日寝疾,终于郓州须昌县宾德里之私第,享年七十有七,于戏!人之生世,以仁德为先,资生云用,以金帛为事,乐生之道无逾于上寿,凡此数事,公实备得之。然人之云亡,乡里殄瘁,不亦惜哉!夫人汝南费氏,德行素彰,母仪夙著,哀毁过礼,时所称叹,抚公之孤,慈爱益至。有子四人:长曰款,次隐,次持,次随,皆承公之庭训,慕习儒宗,祚胤必昌琴书不坠,实数片昆山之玉,期遍折桂林之枝,门望转清,时辈仰慕。皆茹荼毒泣血,几至灭性。生尽其养,没尽其哀,咸奉遗命,靡所有缺。有女三人:长适陇西李氏,次适清河张氏,皆盛族名士,实得嘉宾之称也,以其年十一月廿二日窆于须昌县鲁西乡望山村之西原礼也。悲夫!寒风满林,叶坠平野,丹旐徐引,輀车启行,孝嗣孝女,痛何言哉!款

唐、五代十国钱币

唐、五代十国钱币 唐因隋末恶钱泛滥,废五铢,行新钱。唐自武德四年行用“开元通宝”,至唐末仍在使用。钱文用元宝自此始。中间曾间杂铸行过年号钱“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建中通宝”,以“宝”为名的钱开始流行起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货币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变化:以铢两重量命名的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通宝、元宝、重宝的“宝”字钱通行于市;白银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大面额的飞钱(类似今天的银行汇票)出现,具有纸币的某些特征。 唐朝是我国历史又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唐钱的形状,没有什么更改,但是名称却有很大的变革。唐高祖废五铢钱,于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从此以后钱币就再不以重量命名了。除开元钱外,又铸年号钱,钱文也大多用隶书。这说明唐代钱制进入了一概新时代。 唐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反映了中国文字书法的演变情形。唐朝流通的钱币有七八种之多。第一种是开元钱,第二种是乾封泉宝,这是正式的年号钱。这种钱运行一年就作废了,现在这些少量稀少的古币价值就越大。第三种是乾元钱,乾元钱流传下来的很多。第四种是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这是安史之乱史思明铸造的。第五种是大历年间铸的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大历元宝一般钱径2.3厘米,重3克。大历元宝现在少见,价格在千元以上,建中年间铸的建中通宝,比大历钱还更加轻小,更加少见,因而每枚价格也在千元以上。于是有伪造者用开元钱,挖去开通,增补大历二字,用挖补过的钱币作模,翻

铸假币。假币四字不相称,由此即可判定。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行了一种新钱“开元通宝”。钱文为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书法凝重端庄、结体严谨。“开元通宝”钱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宝文钱,此后钱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开始以纪年为主。开元钱当初规定每十文为一两,每文的重量为钱,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钱”。使“两”以下的重量单位的十进制原则得以确立,促进了中国古代衡法的演进。开元钱的形制虽然比较统一,但因铸年长久,所以版式极多。 五代、十国钱币 五代是指北方大部地区,从朱温建后梁起,接连更替五个朝代,统称五代。 五代时铸钱不多,后梁、后唐两朝遗留极少。后晋、后汉、后周遗留较多。以后晋“天福元宝”最劣,后周“周通元宝”为最精。 十国十国是指唐亡至宋统一的五十四年间,与中原五代先后存在的割据国家,史称十国。 十国铸钱,多属减重大钱,兼用铅铁铸钱,质量低劣。南唐铸行钱币种族较多,大钱平钱都有,但大钱不多,铸工颇精。两蜀末铸大钱,在十国中币制较善。这一期间钱文变化颇多。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分裂政治上分裂割据五十四年,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改朝换代象走马灯一样;南方吴越、吴杨、前蜀、楚、南汉、闽、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地方性政权割

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新考考组词语

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新考考组词语 [摘要]吐鲁番出土文书是带有档案性质的史料,同时也是研究 当地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对“尚”、“端”、“息”三字在文书中的含义进行了考释,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吐鲁番;出土文书;释词 []K877.9 []A []1005-3115(xx)24-0011-02 尚,大上字,旧时用以计数的文字,如同今日选举计票时之“正”字。吐鲁番阿斯塔那20号墓所出《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白涧屯纳官仓粮帐》残存两断片,其一记载如下: 1 白涧屯神龙二年九月十五日青稞杂大麦,交用两 2 硕函量,壹函为壹点,拾点成壹大上。尚建 3 艺献初尚建艺献初尚建初

…… 16 已上叁拾叁上字,计青稞杂大麦?佰?拾硕。仓 17 督曹建、监仓官王艺、屯官侯献、监纳官镇副刘初。 此件文书涉及唐西州的屯田纳仓。陈国灿先生对此有深入研究,他认为这是白水镇屯的交纳交河县的粮食帐。从文书内容来看,“白涧屯种的是青稞、杂大麦,这些粮食收获后纳入官仓的手续极严,由四人共同署名签字验收,有仓官,也有屯官,最后的监纳官是镇的副将”。 按:文书前两行是规定粮食纳仓的统计原则。所谓“交用两硕函量”,即纳官仓的粮食是用最大称量为两硕的量器来计量的;“函”是唐代仓储中常用的一种大容量器。《唐六典》卷19“司农寺”条记:“凡受租皆于输场对仓官、租纲吏人执筹数函,其函大五斛,次三斛,小一斛。”“壹函为壹点,拾点成壹大上字”中的“大上字”是指大写的“上”子。此句意为每量两硕壹函的粮食便写“尚”字的一个笔画,每个笔画代表相等的数量,拾点正好成一“尚”字。很显然,吐鲁番当地人将“尚”字看作为十画字。断片(一)中总计33个“尚”字,

李白诗歌在唐五代时期的经典形成

2008年第2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22008第48卷JOURNAL OF S UN Y AT 2SE N UN I V ERSI TY Vol .48(总212期) (S OC I A L SC I E NCE E D I TI O N )General No .212   3收稿日期:2007-07-16  作者简介:张海鸥(1954-),男,河北围场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275); 誉高槐(1981-),女,广东南海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广州510275)。 ① 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0页。 李白诗歌在唐五代时期的经典形成 3 张海鸥,誉高槐 摘 要:李白在世时,他的诗歌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惊奇,其雄奇、纵逸、清新的审美品质,受到特别的关 注和阐释,这是李诗成为经典的关键性开端。殷璠《河岳英灵集》最先选入李诗并准确评说其最突出的特点, 对李诗的经典进程影响很大。杜甫是李白最深至的知己,他对李白的评论皆属极富远见卓识的经典之论。中 晚唐人不断发现李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李诗的经典价值得到进一步确认。现存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共有四 种选录李诗,共选76首,辅以一些序论评说。唐人对李白及其诗的评说更多地散见于诗歌、序跋、笔记等多种 史料中。这些信息反映了唐人对李白的审美判断和经典选择,反映了李诗逐步成为经典的微妙历程。 关键词:李白诗;唐五代;经典;形成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8)02-0082-06 盛唐至五代时期,李白诗被逐渐传播和接受,一面进入唐诗选本,一面成为评论或传说的话题,李白和他的一批诗作逐步进入经典行列。这一时期人们对李白的选择和评说,奠定了李白接受史的基调,也反映出诗坛审美风尚的承续和变化。本文从唐诗选本和评说资料两方面对此进行考察。 一、唐诗选本对李白诗的选择 现存唐人选唐诗的选本十余种,选入李白诗的有四种:《河岳英灵集》、《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又玄集》、《才调集》。这四个选本分别成书于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其对李诗的选择,反映出不同时期诗坛审美风尚的变化以及李白诗歌经典化的微妙历程。 (一)盛唐选本对李白诗经典品质的发现 成书于盛唐时期的唐诗选本现存三种:《搜玉小集》、《国秀集》、《河岳英灵集》 (以下简称《英灵集》)。只有《英灵集》选入李白诗,这是最早选录李白诗的选本,成书时李白尚在世。 此书编者丹阳进士殷璠,是一位颇具慧眼的选诗家。该书自序称所选“起甲寅,终癸巳”,即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年(714-753),选入常建、李白等24人234首诗,盛唐诗坛主要诗人基本在选(但无杜甫)。殷璠还对所选诗人作了一些简明扼要的评说,从而为后人考察盛唐诗坛风貌和诗歌理念留下了颇具现场意义的珍贵史料。 《英灵集》评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 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①。作为李白同时代的人,殷璠可谓既知其人又知其诗, 他将李白放纵不羁的个性与其诗雄奇纵逸的特色相联系,强调其“奇之又奇”,绝不是浮泛空洞的评价,

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

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 兼论棉花从西域传入内地的问题 编者按:本文通过深入细致的考证,廓清了某些历史的疑团,提出与前人不同的新结论,值得一读。这里刊发的是作者提供的电脑录入稿,其中有些字字库没有,不能显示,读者可从《历史研究》发表的文本中查阅。 内容提要: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吐鲁番就有了棉花的种植,学术界普遍认为,敦煌与吐鲁番气候相似,交通又便利,因此敦煌也应有棉花的种植,其证据主要是敦煌文书中有大量的"緤"。其实,"緤"除了棉花、棉布外,还有毛布或毛织品这一含义。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文书中的"緤"并不是指棉花,而是指毛布。敦煌文书《官布籍》中的官布也是毛布,并非棉布。唐五代时,不仅敦煌,就是内地也还没有棉花的种植。棉花并没有通过西域,经河西走廊传入内地。宋元之际在陕右种植的棉花,应该不是原来新疆种植的棉花,也不是经河西走廊传入的,而是其他的棉种,可能是从南方传入的。 关键词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西域传入唐五代敦煌是否有棉花种植,因为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相印证,学 者们大都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或根据吐鲁番地区的棉花种植进行推测,或从棉花传入的路线进行考察,认为棉花经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再到河西走廊。(1)笔者以前也有相似的看法:"魏晋隋唐时期,吐鲁番已开始种植棉花了。由于敦煌与吐鲁番气候基本一致,交通又十分频繁,因此当时敦煌地区也可能同时种植棉花了。"(2) 对敦煌地区的棉花种植进行专题研究的,目前所见只有郑炳林先生《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种植棉花研究》(3)一文。郑先生指出:敦煌地区种植棉花、生产棉布的历史虽然吐蕃占领以前没有文献记载,然而河西地区植棉的历史可追溯到蕃占以前。因为P.2942 《唐永泰年代(公元765-766 )河西巡抚使判集》中就有建康军开支緤布的记载,"由此表明河西地区至少在陷蕃前已开始种植棉花,敦煌属河西一部分,又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毗邻西州,故种植棉花乃其必然。"在 (1)参阅陈祖规主编《棉》--"中国农学遗产选集"之一,中华书局,1957 年;袁庭栋《棉花是怎样在中国传播开的》,《文史知识》1984 年第 2 期;漆侠《宋代植棉考》,见同氏《探知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年;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中国农史》1993 年第 2 期;尚衍斌《从茶、棉、葡萄酒、胡食的传播看古代西域与祖国内地的关系》(载《西北史地》1993 年第 3 期)更明确指出:"是元代畏兀儿人经西域吐鲁番,由甘肃河西走廊向华北渭水流域传播。"汪若海《白曡与哈达》(载《中国农史》1989 年第 4 期)指出:棉花"大约在纪元前后经葱岭、克什米尔传入新疆,又到甘肃,再到陕西"。殷 晴《丝绸之路和西域经济》(载《西域研究》2001 年第 4 期)说,新疆"种植的系通过印度或阿拉伯传来的非洲棉(草棉),纤维质量较差,但生长期短,适于碛西和河西走廊以至陕甘地区种植,所以唐宋以后,在西北广大地区逐渐推广"。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考辨三则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考辨三则 张小艳 自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面世百年来,有关敦煌变文词语的考释、校注,经过几辈学者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出现了许多集大成之作,如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下文简称《通释》)、项楚《敦煌变文选注》(下文简称《选注》)及黄征、张涌泉合著的《敦煌变文校注》(下文简称《校注》)。然而,由于敦煌变文多是晚唐五代时期民间书手所抄,其中每多俗写误字。这些误字,或由音近通借使然,或因形近讹混所致。上述作品在校正误字、释读疑难字词方面,已多有创获。这里,我们打算沿着前辈的足迹,对变文中遗留的个别疑难词语进行考辨。 《伍子胥变文》中的“首”,前贤皆录作“垓首”,释为“百官之长”。但“”并非“垓”字,而是“”,“首”当读作 “魁首”,指居于首位者。文中“国之首”,乃称子胥为国人的 首领。《韩擒虎话本》中的“壁”,或录作“敷壁”,释为“遮墙的帷帐”。其实,“”也不是“敷”字,而是“缴”的省形字, “缴壁”指缠绕在墙壁四周用以遮饰的帷幕。文中“权时把壁遮 拦”,是说杨妃暂时用墙帷来遮挡皇帝的尸体。《父母恩重经讲经

文》中的“剜”,前辈都录作“剜剕”,释为“陪伴、追随”。就字形来看,“”未必是“剕”字,极有可能是“挑”的类化俗 字。“剜”即“剜挑”,本义指“抠挖”,引申可表“挑选、拣 择”。文中“空是剜恶伴侣”说的是子女长成后专门挑选邪恶不 善的人交往。具体详尽的论证,详下文。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首 S.328《伍子胥变文》:“后乃越王勾践,兴兵动众,来伐吴军。越国贤臣范蠡谏越王曰:‘吴国贤臣仵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里(理),文经武律(纬),以立其身。相貌希奇,精神挺特。吴国大相,国之首。 王今伐吴,定知自损。’”(《英藏》1/127B) 按:“首”的“”,《选注》录作“垓”、校为“阶”,注 云:“原文‘垓’当作‘阶’,指官位等级。《文选》卷七潘岳《籍田赋》:‘森奉璋以阶列。’李善注:‘阶,爵之次也。’‘阶首’指百官之长。”(120页)《校注》详引《选注》的校释后,加按语曰:“释义是,然校字未确。《集韵·皆韵》:‘垓,坛级。’《史记·孝武纪》‘坛三垓’,《集解》:‘徐广曰:垓,次也。骃案:李奇曰:垓,重也,三重坛也。’可知‘垓’本有‘级次’义。又

财务科科长任命文书

青岛金元宝物流有限公司财务科科长任命书

为做好我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责任,兹任命(职务:会计,身份证号:)为我单位的财务科科长,聘任日期为2019年 1 月1日起至20 20 年12 月31 日止。 财务科科长应履行以下职责: 1、完成具体指定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2、编制并上报统计表,建立和健全统计台帐制度; 3、协调管理统计信息系统,维护和更新统计数据平台; 4、做好统计资料的保密和归档以及产品的录单工作;

5、结合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和改进统计方 6、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 7、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 8、坚持“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9、做好现金、票据安全管理工作。 10、负责日常收支的管理和核对; 11、办公室基本账务的核对; 12、负责收集和审核原始凭证,保证报销手续及原始单据的合法性、准确性; 13、负责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并准确录入系统,按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14、负责记账凭证的编号、装订、保存、归档财务相关资料;

15、负责开具各项票据; 16、配合总会负责办公室财务管理统计汇 17、审批财务收支,审阅财务专题报告和会计报表,对重大的财务收支计划、经济合同进行会签; 18、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参与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19、审查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资料; 20、负责审核公司本部和各下属单位上报的会计报表和集团公司会计报表,编制财务综合分析报告和专题分析报告,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1、制订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和工作程序,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监督执行; 22、组织编制与实现公司的财务收支计划、

唐五代北宋词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余恕诚撰) 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 附录一、词的起源 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汉魏乐府所配的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乐。 北朝时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可以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陆续传入内地。胡乐以音域宽广的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能形成曲折多变的曲调。它同时配有鼓类与板类节奏乐器,予听众以鲜明的节拍感受。后来逐渐与汉乐想渗透融合,形成了包含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包罗万象的隋唐燕乐。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燕乐日渐兴盛,满足着日常娱乐的需要。有乐有曲,一般也就相应地需要与之相配的歌辞。词正是在燕乐的这种需求下产生。但宫廷用的大曲虽属燕乐,却因规模过大难于入词。孳生出词曲的主要是短小轻便的杂曲小唱。其中大量转变为词调的是教坊曲。唐五代所用词调,总共一百八十调左右,半数皆可见于《教坊记》的曲名表中。 此外,除了以词配燕乐中的杂曲小唱,另一种是选择齐言的五七言诗配乐,因所配乐调也是俗乐,所以也是燕乐的一种。不同的只是先有词后有乐。在配乐演唱中又杂以泛声、和声,后逐渐填为实字,于是也成为长短句的词调,这种形式的词调在唐五代中约占十分一。 第三,词的兴起还与酒令著辞有关。盛极一时的饮宴娱乐风气,培育幷发展了精彩丰富的酒令艺术。有些歌舞化的酒令,则近于或已经成了词。今存词调中,留下了种种“令”词的名目,共一百多调。 词从孕育、萌生到词体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代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的状态。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词体初步建立。当时是依曲谱直接制作文辞。 后来由于曲谱失传,或虽有曲谱而后世难得通晓,只好以前代文人传世之词作为模板,进行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词谱。至此词的制作便由最初的依曲谱制词,演变为依词谱填词。词也由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转变为单纯文学意义上的一种抒情诗体了。 附录二、从民间词到文人词 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一、艺术精神和题材词从体制上说起源于燕乐,从创作上说起源于民间。敦煌词作者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比《花间集》的编定早出近三十年。敦煌词包含有从社会动乱和士商平民等各色人生的广泛的题材内容,说明它在取材上还没有和一般民歌或一般诗歌分疆划界,进入词所特有的窄而深的领域。但也因此展现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是相同的题材也不一样。如词中最普遍的妓女题材,敦煌词中也展开了文人笔下所未曾有的侧面。如:“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文人词中即不易见到这种不愿受损害、受凌辱的呼喊。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出重心向抒情方面转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艶情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经过编订,可能也经过润色的《云谣集》中,表现更为突出。 二、风格由此形成的拙朴真率的风格也和文人的雅致含蓄不同。如: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很像汉乐府《上邪》情侣的信誓而造意新奇。 三、体制敦煌词在体制上亦属粗备型体,词格宽,声辞相配要求不严,用韵方法简单,处于草创阶段。另外,敦煌词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这种所谓“咏调名”的现象,与其后词在内容上离调愈来愈远不同,亦属早期词调初创时的特征。可见从题材内容、风格、体制,敦煌词多方面显示了过渡性

读《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札记-精品文档

读《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之札记 学术界对唐五代时期成都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可观,比如冯汉镛先生的《唐五代时来巴蜀的外国人》3、《唐五代的回族医人发微》4,刘扬忠先生的《五代西蜀词的地域文学特色》5和韩云波先生的《五代西蜀词题材处理的地域文化论析》6等等。但这些研究只侧重于某一方面,要全面把握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各个方面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显然是不够的。而严耕望先生的《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从成都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城郭与公署、坊市与四季集市、工业与商业、寺观与佛道两教、文学艺术与民风、都市户口数额略侧等七个方面对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做了一个详细的全面的论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空白。 《唐五代时期之成都》虽然以唐五代时期的成都为中心,全面介绍了成都的发展,但是为了使论文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严耕望先生开篇先介绍“中古时代成都发展史概观”,以此来说明成都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的形成历史,引出下文对唐五代时期之成都各个方面的论述。接着,严耕望先生从多方面详细考察当时成都的情况。 从成都府在全国政治军事上之地位来看,自安史之乱后,剑南节度“不仅限于西南边防,且于中央政府之拱卫亦有积极之作用”7。作者引用《新唐书》和卢求《成都记序》,举其著作《唐代交通图考》等书,论证唐都长安在外有强敌内有动乱的形式之

下仍能百数十年不动摇之原因,乃南恃剑南节度成都为支援、为退避之内室。 唐五代之成都有三市:东市、西市、南市,记载于《资治通鉴》与《锦里耆旧传》。此外,左思《蜀都赋》、韦庄《有伤灼灼》等作品也可以辅证作者的论述。在本节中,先生还详考了成都四季集市(春曰蚕市、夏曰扇市、秋曰药市、冬曰七宝市)的起源,成都集市游乐之盛可以看出成都集市之繁荣。 宗教方面,成都佛道兩教皆盛,最有力之考证是成都众多的名寺。严耕望先生从《益州名画录》等各种史料得出,成都“共凡五十七寺院”,“共二十一宫观”。除此寺庙道观之外,活跃在蜀地高僧之多及与佛道相关之民间风俗亦能看出兩教的兴盛。 地方民风,在生活上、文化各方面皆足表现。严耕望先生归纳出成都民风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教气氛之浓厚;二是蜀民荡于逸乐。唐代蜀中人文之盛从先生前文所举的众多文学作品中窥见一斑,作者认为:“唐末五代之词作家,亦大抵以南唐与西蜀为多,论最高成就,固当推南唐李后主,但人才之众,词风之盛,恐当转推西蜀,此赵崇祚所以有《花间集》之编集也8”。成都在绘画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举天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9”,《益州名画录》之记载,便可见成都在绘画上的成就之高。 最后一点是严耕望先生对成都户口数额的一个略侧,先生认为正史地志所记的户口,与实际户口不相符合,除百姓为逃脱赋

唐五代敦煌壁画农夫服饰结构阐释

唐五代敦煌壁画农夫服饰结构阐释 【摘要】文章通过对敦煌壁画阐释归纳,总结出唐代农民的服饰形制为:缺?g衫、褐衣与裙、半臂与裙、短款?[衫。根据结论探讨了服饰的源流,并探讨农夫服饰形成的缘由:等级制度、贫困、劳作是服装款式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农民;服饰;研究 中国的服饰,自古就有着严格的尊卑等级规定,作为等级末端的农民服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这样写道:“生产者农民自身,却受严格的法律限制,不许穿红戴绿,只能穿本色麻布衣。式样也有法律限制,如衫子,两边开叉较高,名叫‘缺胯四衤癸衫’以别与其它阶层。”[1]这样的限制大大的制约了农民服饰的形制,由此中国的服装史大多记载了王公贵族的服饰,农民的服饰记载的非常少。这就给中国的服装史留下了太多遗憾。敦煌壁画为我们填补了这一遗憾,纵观敦煌壁画耕作图就有八十幅,唐代占了四十二幅。本文根据唐代敦煌壁画内容,对农夫服饰形制进行了分类研究。从类型上看农夫服饰为缺?g衫、褐衣、半臂、短裙、?[衫。 一、壁画中的农夫服饰结构形制描述 1、缺?g衫 缺?g衫就是在袍的两侧或前后开叉的服装,两侧叉长至

臀部。缺?g衫衣长有两种:一种长及小腿,一种长及脚面。《新唐书?车服志》:“开?g者,名曰缺?g衫庶人服之。”[2]唐代敦煌壁画中农夫穿着这种服饰。中唐莫高窟205窟《一种七收》中耕地的农民身穿灰色圆领,长度至小腿缺?g衫。脱粒的农夫穿褐色圆领,长度至脚踝的缺?g衫。五代榆林窟20窟《耕种图》图中耕地的农夫穿米色圆领小袖长款缺?g 衫,头戴草帽。五代莫高窟61窟《耕种图》中穿白色、褐红色圆领短款缺?g衫两位扬场的农夫,穿白色服装的农夫戴平角幞头,褐红色衣的戴翘脚幞头。图中另有两位农夫,其中穿白色圆领短袖,短款缺?g衫的收割农夫头戴草帽,穿深褐色短款缺?g衫,耕地农夫头戴翘脚幞头。 从以上壁画中的农民服饰可以看出缺?g衫形制分两种,一种长及脚面,一种在膝上下,通常与草帽、翘脚幞头搭配。颜色以褐色、白色、灰色为主。 2、褐衣与裙 褐衣是一种粗布衣服,自古就是贫民所穿服饰。短裙是一种围腰,长度至膝的一种裙子。唐代农民在耕作时上穿褐衣,下着裙。这种穿着方式在敦煌壁画中唐154窟《弥勒经变之墓园》中可以看到,壁画中有一耕种的农夫,农夫上穿浅褐色褐衣,褐衣为圆领窄袖,内穿紧口裤,外加灰绿色短裙,头戴草帽。中唐361窟《弥勒经变之弥勒降生》中耕地的农夫上穿交领灰白色褐衣下着白色窄裤,浅褐色裙,头戴

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敦煌文书所见唐五代婚变现象初探(一) ——以女性为中心的考察 陈丽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37) 《穸、驴、驴吨穸、驴、驴《夕、露、d争叫矿、露、西^驴q矿1护、疹、驴《驴、驴、露、硒^《争,驴电矿'口、西h驴电伊q驴、簖、够、簖、喀h盔牛电矿q穸、西K《伊q矿、驴 摘要:本文利用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写经题记、经济及诉讼类文书,对中古时期敦煌百姓的婚变现象作了分析,并对以女性为中心的丧偶、守寡及再嫁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中古时期的敦煌一般女性在亡夫之后,感情和生活大多陷于困顿;而在这之后不论选择独身还是再婚,她们的行为都能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由此揭示出敦煌百姓的婚姻观念,在女性的守寡或改嫁问题上没有特别的要求和唯一的标准。 关键词:中古时期敦煌婚变守寡再嫁 中图分类号:K242,nK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05)02—0164—09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社会文书中隐含了大量有关婚姻家庭生活的信息,我们对其中一些与婚变相关的材料进行了整合分析,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这里所说的婚变,是指人们的婚姻生活因遭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而不能保持原状的状态。我们根据敦煌文书归类了几种婚变现象:一是因征伐引起的夫妻一方弃家出逃或因兵乱导致的家庭残缺,即离乱;二是夫妻一方的死亡导致的鳏居或寡居,即丧偶;三是夫妻感情破裂后导致的夫妻分离,即离婚。所以我们分别从离乱、丧偶、离婚三个方面定义了中古时期敦煌百姓的婚变概念,并以此作了相关研究。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以女性为中心的丧偶及相关问题,另两种婚变的情形则撰它文讨论,此处不多论及。 一、丧偶之后的生活 (一)情感的悲伤 古人常以半死桐来代指夫妻一方的离世,也借此隐喻生者的痛苦。敦煌文书中夫妻为离 收稿日期:2005—05—15 作者简介:陈丽萍(1977一),女,甘肃会宁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从事敦煌学、女性史研究。 ?164?

敦煌文献概述(20210217035908)

敦煌文献概述 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 汉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瓜沙二州离得不远。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行政单位叫归义军。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不光指莫高窟。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河对岸就是三危山。(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莫高窟740 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 16 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 米左右。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 。八国联军进北京。8 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出了敦煌,分两路。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东西文化交汇三岔路口,壁画

唐五代敦煌水利管理论略_苏金花

唐五代敦煌水利管理论略 苏金花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836) 内容提要:唐五代敦煌绿洲形成以甘泉水为水源的灌溉系统,灌渠分布在敦煌四周,形 成四个主要的灌溉区域。唐代前期均田制下,一切力役的征发均以“丁身”为准。敦煌有上 百条灌渠,五所重要的斗门,都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维修管理。随着两税法的实行,征发人 力不再以“丁身”为准,而以“土地资产”为宗。唐后期五代,敦煌地区渠河徭役演变为地亩税 的重要内容,担任渠河口作的人员称为“渠人”,按渠道组织起来。 关键词:唐五代 敦煌 水利管理 一 敦煌“地介沙漠,全资水利,插种之多寡,恒视灌溉之广狭以为衡,……此本邑所以论水不论地也。”①有限的水资源,对于地处内陆,降雨极少,气候异常干燥的敦煌来讲,关系着当地居民的存亡,因而古来敦煌地区对于水资源格外的珍惜,将水视为人的血脉,十分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建郡之初,敦煌就开始兴建灌溉工程,马圈口堰,修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依马圈山造,因山名焉。”“其堰南北一百五十步,阔廿步,高二丈,总开五门,分水以灌田园,荷锸成云,决渠降雨。”②此座堰坝,沿至唐代依然是敦煌重要的灌溉设施。 魏晋时期,敦煌水利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三国魏敦煌太守皇甫隆“教作耧犁,又教衍灌,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③“教衍灌”指提高改进灌溉技术,发挥水资源的利用潜力。西晋时,敦煌太守阴澹在都乡斗门上开渠溉田,称为阴安渠。东晋前凉,沙州刺史杨宣在“州南造五石斗门”,修建阳开渠,“堰水溉田”。杨宣后来又以“家粟万斛,买石修理”,建成长四十步,宽三丈,高三丈 的北府渠。后凉吕光时,敦煌太守孟敏在甘泉水都乡都门开渠灌田,百姓蒙赖,号为“孟受渠”。 ④北朝时,敦煌地区水利设施已趋完备,耕地和沟渠纵横相连,交错分布。 ⑤唐代,敦煌形成了密集而有序的灌溉网络,分布覆盖绿洲区域,唐代敦煌绿洲形成以甘泉水为水源的灌溉系统,这些水渠分布在敦煌四周,形成了四个主要的灌溉区域网络。P .2005载:“其水(甘泉水)又东北流四十里,至沙州城,分派灌溉。北流者,名北府渠。东流者,名东河。水东南流着二道,一名神农渠,一名阳开渠。西北又分一渠,北名都乡渠。又以马圈口分一渠,于州西北流,名宜秋渠”。这些灌渠每个干渠都有十数条支渠和子渠,共同构成了绿洲6大灌溉水系,即东部东河水系;西部宜 秋水系和都乡水系;南部阳开水系和神农水系;北部北府水系。 ⑥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灌溉设施的维护是保证水利系统正常运转,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的根本基础,是①②③《晋书》卷26《食货志》。 P .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书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6、2页(以下简称《释录》)。 道光五年《镇番县志》卷4《水利考》。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的发现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敦煌文献发现以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 敦煌学显然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客体上来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举凡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学、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科技、建筑、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保健等等,都可以利用敦煌资料,或填补空白,或创立新说,或纠正前人研究的疏漏。因而敦煌资料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学被称之为“学术的海洋”。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 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敦煌佛经还有不少藏外佚经(即《大藏经》中未收佛经),如《大乘四法经》、《因缘心论颂》、《异译心经》等,不仅可补宋代以来各版大藏经的不足,还为佛教经典和佛教史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门径。敦煌佛经中还有不少被认为是中国人假托佛说而撰述的经典,即所谓“伪经”,这些疑伪经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宝贵资料。敦煌文献中的梵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吐火罗文及与汉文对照的佛经,对摸清汉译佛经的来源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