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基本信息

申报年度:2013

课题名称: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申报级别:省级

课题类型:区域信息化发展研究

课题负责人:黄家云

负责人所在单

合江县榕山镇中心小学校

位:

申请日期:2013-06-04

预计完成时间:2015-06-15

预期最终成果:研究报告,调查报告,专题学习网站,论文,课件,课例

良好效果。在国内,全国已有近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一些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开始对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从整体而言,我国仍远未发挥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二、选题意义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我校抓住机遇,从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实际出发,选择专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展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未来发展的需要。未来的学校教育是由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设施、教师队伍与现代化教育技术并立,共同支撑的立体化教育。伴随着21世纪的来临,知识经济的大潮向人们袭来,知识经济时代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它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正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提示。二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强调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三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并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客观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及科学的情感与态度。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的保障,通过上网查找、下载,教师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更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可以欣赏、模仿名师的优秀案例,然后比较、筛选出乃至创造出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得以较快的提高,在当今我国仍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的教学体制下,有了良师,才可能谈到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有效性。五是学校发展的需要。目前,我校已装备了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各类功能教室,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其次是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改进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少教师正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有了观念上的基础;而对于如何很自然、很恰当地而不是生硬地把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有人还存在许多误区,必须通过统一组织的实验研究加以引导。所以,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必将是学校和教师关注和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构建适合于教育教学常态课堂教学信息化,是学校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关键。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知识不断更新,逐步形成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并能自觉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对优化教学过程、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对建立一个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具有较高综合教育效益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出常态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典型课例,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树立学校品牌。丰富教育科研经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研究价值:理论价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为实质性理论支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伴随着近年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模式上的转变成果已逐步凸显——从传统式的课堂教育模式转向创新式的信息教育模式。基于信息环境下的各学科教师在巩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势在必行。而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

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信息技术不仅在硬件设备上为教学提供了平台支撑,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方便、生动、有趣。信息技术将传统教学用的黑板、投影仪、电脑等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形成统一的教学平台,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丰富信息教学资源,为各个学科共享的应用,提供教学实践的依据。

推广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信息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农村小学利用信息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信息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信息教学的课件。

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构建信息化环境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常态课堂信息化。 2.解决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解决信息化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界定:信息技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中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二是运用信息的技术,将涉及到如何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即教师怎样选取信息、运用技术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个学科中去,会切实有效地变革传统“黑板+粉笔+书本”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最终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全作化、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本质与内涵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营造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目标。

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信息素养、教学水平等综合素质,探索、完善、推广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体系,研究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改善育人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现代人才,从而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具体目标是: 1.探索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丰富、完善具有“民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生成型、情境型”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出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教师,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品行修养、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建设课题研究网站,形成研究资料,发布信息,关注研究动态,为师生提供开放的、丰富的、动态的研讨交流环境。

研究内容:

1.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2.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和评价。

3.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的的研究。

4.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研究。

5.信息化环境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校本教研机制的研究

6.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6情境创设的研究。

7.信息化环境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8.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加强校本教研,健全机制、强化管理、营造氛围,引领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研究,以推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

创新之处: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研究思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要求教师注重新课标下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入手,分六步进行。 1.

研究和探索适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听、评研究课及课后辅导的研究等,逐步提高和达成研究目标。 2.依托教研组、年级组,从各学科特点和各年级实际出发,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注重实验的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激活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并逐步达成研究过程的和谐与优化。 4.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目标达成研究。 5.结合学校“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在各学科课堂教学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6.通过整合各学科,使得学生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环境学习的研究。

研究方法:本课题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化环境下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和研究,形成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的理性认识。 2.案例研究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采集、剖析为主要内容,发动教师参与,经过反思、筛选、提炼出不同课型实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程序,形成稳定的、具有理论支撑的教学结构。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中边实践边研究,进行教学反思和行为矫正,逐步解决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问题。 4.经验总结法:根据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这些事实,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继而形成相关的结论,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研究措施: 1.广泛宣传和动员,全体参与,并成立课题领导组和研究组。 2.建立研究制度,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制定课题管理制度,保障课题顺利开展。 3.强化学习,组织有关教师参加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培训。 4.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拟定开题报告,请专家论证可操作性。 5.根据实验内容制订实验实施计划,展开实验,规范操作。 6.认真做好实验信息的反馈,实验数据的统计,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操作。 7.对实验工作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提升。组织课题实验的中期验收。结题时,完成研究报告。请专家组鉴定课题。

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预计两年完成,起止时间为2013年5月~2015年5月,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实施步骤如下:(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8月) 1.成立课题领导组,确定课题组成员。 2.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分析发展研究动态,确定研究目标、内容、研究对象,为制定方案提供

依据。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立项、申报工作。(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1.初期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1)做好开题前的准备工作,并召开课题论证会,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完善实施方案。(2)通过专题讲座、集体备课、观摩课、研讨课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中期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9月)(1)继续开展研究,举办优秀课件、论文、教学技能、教学案例评选等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2)继续开展研究;及时总结好的做法与经验,在校内交流推广,探索、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模式。(3)进行中期评估。 3.后期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1)收集整理优秀教学设计、典型课例、研究论文、教学课件、阶段性研究报告等成果。(2)完成阶段成果汇报,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制定推广应用方案。(3)对实验效果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在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形成实验效果报告。(4)收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和信息,归纳、总结、提炼出研究的有效策略。(三)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5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进行论文、教学案例汇编,多媒体课件汇编等。 2.推广实验成果,树立典型,形成我校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特色,做好结题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课题设计论证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2008年《农村小学学科教学密切联系生活、社会的研究》获合江县第一届普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2.2009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农村小学生学习主体性参与》获县第届普教科研教学成果一等奖。 2.2010年《农村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获市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3.2010年12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已立项,正在研究之中。 4.2010年荣获泸州市“十一五”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应用先进集体。 5.2005年荣获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6.2001年荣获合江县教育装备“九五”先进集体。 7.2001年荣获合江县电教示范学校。 8.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并在校园网上设立了“教学资源”栏目,栏目下设有教学案例、课件资源等。

9.在校园网上与远教资源信息建立了链接,方便教师查找资源。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 [2]《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编 [3]《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 [4]《现代教育技术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5] 崔良漷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农村现代现代教育技术网、“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等 [7]李坚,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载于《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8]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9] 钟启泉《互动活动理论探讨与研究》[J]《上海教育》2000.08 [10] 张久彪《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J].《福建电脑》2009.01 [11]赵承富:《让新技术迈进课堂教学》 [1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发行。 [13]《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新课程分步教学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 [14]《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主编,桑新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15]《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美]Leslie.P.Steffe,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6]《现代教育理论》: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 [17]《课堂电化教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18]《信息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徐海良朱泗芳《利用CAI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黄家云:校长,男,48岁,本科学历,从教30年,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泸州市小学语文协会会员,是市级大型课题《农村小学学科教学密切联系生活社会的研究》、《农村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领导组组长,也是《农村小学学科教学密切联系生活社会的研究》的主研人员,同时担任学校校长多年,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经验,是一个高瞻远瞩、思想深邃的的创新型校长,尤其重视学校的长足发展,完全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郑中福:教导主任,县骨干教师,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获市县一、二、三等奖,多个课件获市县一、二、三等奖,曾参加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目标与实施方法的研究》、《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研究》、《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深入推进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等。李蓉:年级组长,县骨干教师,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县学科带头人,多次评为镇级优秀教师。撰写多篇论文分别获市县级一、二等奖,课件《太阳是大家的》获泸州市“十一?五”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成果三等奖,参加泸州市组织的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优质课

竞赛一等奖,代表学校多次参加市县示范课、研讨课,曾参加市、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王孝丽:县骨干教师、市德育先进个人,镇学科带头人,多次评为镇优秀教师,撰写多篇论文分别获市县级一、二等奖,课件《太阳是大家的》获泸州市“十一五”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成果三等奖,多次参加优质课竞赛获市、县一、二等奖,代表学校多次参加市县组织的示范课、研讨课。曾参加市、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罗锡莲:县骨干教师,县优秀教师,镇学科带头人,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市县一、二、三等奖,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县示范课、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曾参加市、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冯莉:县骨干教师,县级优秀教师,镇学科带头人,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获市县一、二等奖,县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县组织的示范课、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曾参加市、县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参研人员:榕山镇中心校全体教师。

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条件:(一)组织保障为加强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推动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研究质量,特成立课题领导组、研究组、顾问指导组。 1.课题领导组:组长:黄家云榕山镇中心校支部书记、校长副组长:梁德春榕山镇中心校副校长吴文明榕山镇中心校副校长成员:陈文亮榕山镇中心校总务主任赵华榕山镇中心校会计郑中福榕山镇中心校教导主任王康华榕山镇中心校办公室主

任黄朝菊榕山镇中心校教科室主任詹鹂榕山镇中心校大队辅导员职责:组织课题的各项工作,提供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确保课题研究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课题研究的各种协调工作。 2.课题研究组:组长:黄家云,校长、支部书记副组长:郑中福,教导主任成员:李蓉、王孝丽、罗锡莲、冯莉职责:负责本课题各项内容的研究;联系课题指导组指导课题有关工作;接受课题领导组、顾问指导组的督查与指导;组织开展课题研讨、经验交流工作;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种材料,总结经验成果等,为顺利结题奠定基础。 3.顾问指导组。组长:周建丘合江县教仪电教站站长副组长:李世怀合江县教研室副主任任陈春合江县教仪电教站副站长成员:徐德云合江县教仪电教站教师罗健合江县教仪电教站教师职责:对课题进行学术指导,每学期参加一次本课题的总结讨论专题会议,指导并审查本课题的成果总结材料等。(二)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采取过程检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每期开展一次评比活动,对课题研究开展得好、成果显著、有突出成绩的,积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并积极向市、县电教馆汇报。 2.建立课题研究汇报制度。研究人员定期向课题组汇报课题研究进展、经验、示范课、典型案例等情况。由课题研究人员按学期上交课题研究情况,交流研究事宜。 3.建立课题研究论坛制度。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研究专栏,交流讨论研究工作。 4.建立资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善各类档案(计划、总结、教育设计、课例、论文、课件、培训记录、图片等)。 5.制定学习制度。一是聘请专家开设讲座,提升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二是主研人员每月撰写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课例或经验文章等;三是主研人员每天上网学习1小时,查阅和研读1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并撰写读书笔记;四是送培主研人员,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6.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及时召开课题实验阶段小结会,总结成功的经验,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课题实验的规范管理。(三)人员保障一是课题组人员理念先进,好学肯干,有较高的理念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课题组人员年富力强,有多年的教育经验,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信心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三是课题组人员在多年的教科研工作中,以形成了“扎实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整个课题组成员对于信息技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为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四)学术保障一是科研氛围浓,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高;二是学校先后承担了研究了5个市、县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了很多宝贵经验,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三是聘请专家为课题研究指导组成员,定期对教科研知识进行培训和指导。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学术基础。(五)经费保障课题所需经费由学校提供。一是每年确立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二是拟每年投入20万元,加大硬件投入,实现“班班通”工程,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教育信息化结题报告

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策略与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主持人:余章凤 组研员:卢海英易俊宁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8月1日——2018年1月10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明确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方法和规律。 二、研究内容 通过情境创设和网络应用,建构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为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依据学校的现有条件以:《运用班班通资源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带动以下研究内容:

1. 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调研。通过一点带面的方法,分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异同点,为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与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2. 以班班通资源的应用,探索出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流程的转变。 3. 以科学学科为先导,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能力评价、合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科学教学的新模式。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的兴趣。将成功经验逐步应用到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中。 四、研究目标 1.加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2.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研究,努力建设一支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学者队伍。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服务。 3.探索新时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和规律,形成典型的案例和模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取得一些适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三十八中:冬青雄伟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市三十八中:冬青雄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大潮,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明显提高。一些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还有些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但结果仍然是投入多,收效低。针对这些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思考,学校把“构建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总目标,课堂教学严格遵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四步”“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四步”是指:自学—展示—点评—检测;“五环”是指:目标导学—学案促学—讨论展示—评点归纳—检测生成。)。 本课题的提出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深入研究此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首先,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需要。其次,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采用备课、讲课、观课、说课、评课和课后反思等形式,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从而培养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习惯,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再次,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了我校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模式之四问题——探索型模式: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模式之五交流——讨论型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阅读材料1.7: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图所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模式主要集中在I区,强调个别化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教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直接教学任务被机器所替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兴趣转移到II区,强调以学为中心。90年代以后,由于网上教育的兴起,出现了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IV区)。位于III区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的发展而来的,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而虚拟教室的出现则大大扩展了其概念。位于中心的是综合了许多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集成化教育系统。 图1.4.1 信息化教学模式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考察信息化教学模式,看看它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下表中按教育形式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分类,并概括了各类模式的关键特征: 表1-3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二、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简介(一)个别授导 个别授导(tutorial)是经典的CAI模式之一,此模式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一学生应答一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多媒体方式下,个别授导型CAI的教学内容呈示可变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并可使交互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二)操练与练习 操练与练习是发展历史最长而且应用最广的CAI模式,此类CAI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运用多媒体,可将许多可视化动态情景作为提问的背景。应当注意,从严格意义上说,操练(drill)与练习(practice)之间是有一定概念区别的:操练基本上涉及记忆和联想问题,

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_基于设计的研究

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 —基于设计的研究 张伟平,杨世伟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笔者运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即通过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和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的实施框架,归纳总结出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分析模型,并总结出影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基于设计的研究;信息化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自有教学活动以来,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就对教学如何才能达到有效的结果进行探索和研究。可以说,有效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永恒的话题,不断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受到关注。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实践和研究的重点逐步由技术与资源建设转向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1]高校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如“使用教育软件就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校园网就是信息化”、“教师只要掌握计算机操作就可以实现信息化教学”等。[2]在高校教学中开展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对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思想由来已久,但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则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目前,对于有效教学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来自J.M. Border和J.H.Dorfman,他们认为有效教学是指“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3]另一种来自C.Kyriacou,他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某种教育活动怎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理想学习”。[4]国内学者综合两种观点,指出有效教学即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5] 信息化教学中的有效教学也符合以上定义,所不同的是,它是指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中的有效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间、空间、资源等的限制,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各种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如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Quest模式、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的学习模式等,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充分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就意味着有效教学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成功的信息化教学的原因更多地应该归功于良好的教学设计和充分的教学准备。[6]因此,考察信息化教学是否有效,仍然要从教学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出发,综合教学目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过程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探索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规律。 2.基于设计的研究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简称DBR)是近年来在西方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最早由Ann Brown和Allan Collins在1992年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K08CXJ007);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 B30767) [文章编号]1003-1553( 103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摘要:人类跨进21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网络为师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延伸了教学时空、丰富了师生互动方式,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教学对传统教学发起了挑战。 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有各自存在的优势,也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如何使它们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课堂教学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占绝对地位的互动方式,以掌握教材内容为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效率高、易组织教学等优点,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实施因材施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等诸多缺陷。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中运用网络为新的教学环境、计算机为新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为新的教学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依靠教室、黑板和课本进行课堂教学的状况。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 网络教学由信息时代孕育而生,也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优点,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充和发展,但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只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和手段,才能在教学中熟练的加以运用;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施教”转变为“导学”,要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和培养学习习惯上下功夫;第三,教师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赋予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不仅要关注和补充所教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获取其它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及时跟踪和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并以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有效课堂的理念 按照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为建构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段学生和学科课程实际的、以学生为本、自主和谐发展的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出的研究课题。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精心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和学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做到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布置和批改每一次作业,克服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封闭的倾向。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创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课堂主人的位置还给了学生、把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和收集信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与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有效课堂的提出具有时代和可实施性,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新课程”,它解决的是多年来我们的教师“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的观念问题,“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其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

践价值,它的深入研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学科课堂模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其深入研究可以将我们教师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把我们的教学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更有力地指导我们新课程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作用。 二、有效课堂的目标 按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创建出符合我们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课程、各年级学生发展实际的适应新课程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大纲轻课标”、“重全体轻个体”“重应试轻素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理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有效课堂教学的四步教学模式:一是创设情境入题预习,二是展示交流点拨解疑,三是巩固练习学会应用;四是总结归纳建构提升。 四、有效课堂的模式案例 在《除数是一位的除法》一节的教学中,运用“四步建构”的教学模式,调到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收到

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都面临着巨大变化。本文对当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结构。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显示出在传输知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极大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最突出的就是不少学校和教师,对这一崭新的教学手段还难以完全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这一先进教学手段效能的发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尽快适应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我校组织了结合本校特点,“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观摩课,尝试并推广课堂《教学导图》和《知识导图》,使师生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条状书写”为“块状书写”。在探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效能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案例理念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绘制知识导图,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条状笔记”为“块状笔记”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案例描述 一、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知识导图 (一)工具 1、A4白纸一张; 2、彩色水笔和铅笔; 3、课本和相关资料。 (二)步骤 1、上课前老师把上节知识带领学生一起把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的复习与记忆。 2、课后导图练习。教师要对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关键词”,“联想句子”范例,“讲述事因”范例,并“设定标准”,让学生画出本节的知识导图。要求每天学习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检查导图,规定讲述内容,把握知识的熟练程度。 3、每天一张导图,梳理当天学习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大声讲述学习内容。 4、每个知识单元每个章节学习结束后,老师用导图把最精华、最重要的内容(包括:语文、英语的句型、短文、知识点、物理定理、化学公式等等所有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梳理知识点。 5、学期结束,鼓励学生把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做成彩色的《知识导图》,随身携带,随时学习。这样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永春县石鼓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广义上,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信息化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各种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和教育价值是它的核心特征。 3、信息化教育资源包括的内容 从知识管理角度看,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资源就是一些静态的、客观存在的信息资源,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规定,信息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媒体素材:这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这些素材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也可以以散件形式建库,由教师或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组合。 (2)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些课程知识点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的教育测量工具。 (3)试卷素材库:是指各门课程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 (4)课件与网络课件:是指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程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与大家共享。单机运行的课程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课程案例: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 (6)文献资料:是指有关专业学科课程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比如,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重视听说教学,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影响,无法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理解得比较肤浅,走了极端或犯了形式主义错误,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此标准一出,“任务型教学”的风潮似乎一下子席卷了基础英语教学,一夜间成为了我们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主导方法和模式,甚至作为唯一的方法倍加推崇。许多人把“任务型教学”看成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灵丹妙药,其实连自己都还没弄明白究竟什么是“任务”。难道“任务型教学”就真那么有效吗?经过几年的实践后,不少英语教师又陷入了迷茫。一些英语教师的曾经反映:“我教了十几年英语了,突然发现我今天不会教英语了。”这种反映代表了不少教师的真实想法。一套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应当在继承的基础去改进和发展,逐步适应我们英语教学特点。如果丢掉了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一味地追求创新,甚至求异,结果是丢掉了旧的,新的又没有学好,岂不是很可惜吗?新课标下的英语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和“体验参与”,而“任务型教学”只是体现语言学习过程的方法之一。诚然,“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很多优点,比如强调语言的真实运用,突出语言的意义,重视语言实践,突出习得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强调“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等。但是,“任务型教学”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很高,我们大部分英语教师恐怕一时间还难以适应这一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一是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和教学能力不够高;二是我们特殊的英语教学条件和环境,比如班大人多、课时较少、考试导向、教学评价滞后等。三是外语学习环境不同于二语学习环境。另外强调学生直接“在用中学”,容易忽视语言基础。以语言运用为起点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在语料输入较少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去用英语完成交际任务,难度就会更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挫折。 根据这次英语课程改革的宗旨来看,我们以前的问题是机械性练习过多,真实运用太少,而现在的问题是一切为了运用,为“任务型”而“任务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大搞“任务型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表现为: 1. 任务前准备不充分,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忽视任务前的热身活动、呈现活动。 2. 忽视语言学习得内化过程。任务充斥课堂,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忽视包括语法知识在内的语言知识教学。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帮助学生做各种交际活动,但不注重语法教学,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结果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确实提高了,但学生一下笔就错,连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都写不出来。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现。 4. 未形成有效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杂乱无章,存在随意性现象。 为此,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适合包括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努力实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基础 1.理论基础。课堂教学模式(结构、过程)应体现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知,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在社会各层面的普遍应用,将信息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极大程度的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善了课堂的质量,为我国高校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本文从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如何更有效的在课堂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伴随这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各层面开始熟练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各方面的效率。在新的教育体质改革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课堂方式,无局限性的教学空间限制,致使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极大程度的得到了改善和转变,开始大规模的被我国高校接受和应用。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及现状 1、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特征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人所认同,在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明显,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将信息化应用到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已经是教育发展的必须,但是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在教学课堂中无法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从而无法真正的解决高校课堂的效率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是将学生转变为技术人才从而送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种明确的目的下,就要求高校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自主能力,培养学习独立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必须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具备随时接受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态度。 2、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1] 首先,课堂教学有着十分明显的目的性。在我国高校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都有十分明显的目的性,表现为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学到什么,而课堂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围绕更好完成这一目的来进行,也就是说在每一节课学生必须要学会一些相应的知识。将整个课堂定义为学会,学生就存在一个很强的被动性,同时也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将课堂看作是学习知识,学会知识的场所。 其次,课堂以老师和学生共同为主体。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很早就意识到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原本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为与老师共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还是主要利用老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加入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巴中市2018年度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应用微型课题研究成果评审...

巴中市2018年度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应用微型课题研究成果评审结果(公 示) 序号课题名称主研1 所在单位主研2 所在单位获奖等级 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多元化作文教学研究李杰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肖军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壹 2 基于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谢静雨四川省平昌中学周巍喜四川省平昌中学壹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数学空间思维能力策略研究苟均才平昌县信义小学壹 4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向群通江县实验小学壹 5 信息技支持下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李庆发四川省平昌中学蒲晖四川省平昌中学壹 6 探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李敏巴州区第六小学校壹 7 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师校本培训策略王菊珍通江县实验小学壹 8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现状分析及对 策的研究 谭耀平昌县信义小学壹 9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学习质量的策略研究杨晓梅巴中市实验小学壹 10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向秀平昌县长垭小学壹 11 高中生微电影制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姜羲四川省巴中中学壹 12 农村初中excele有效教学策略实践研究李功勋通江县广纳中学校陈鹏通江县广纳中学校壹 13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向淑媛通江县实验小学壹 14 3D虚拟技术课件在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王辉巴中二中何震巴中二中壹 15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现状分析及 对策的研究 谭耀平昌县信义小学壹 16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蒋云霞四川省平昌中学冯智德四川省平昌中学壹 17 微课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蒲钰通江县实验小学壹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实现高效,有效呢?这当然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谁重谁轻?我认为要偏重于能力与情感。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因为40分钟内教师可以讲授很多内容,教师很容易把握这节课的进度,完成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是“高效”的。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可能进度就要慢了许多,可能还要出些岔子,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有点乱,担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看上去是“低效”的。我们宁愿牺牲点进度,我们宁愿浪费点时间,我们还是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益的。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感态度,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它应当融入我们的课堂,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鼓励、赞许、欣赏。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

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分为

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分为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除了黑板、模型、书本等传统媒体外,还包括大屏幕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机、扩音机、话筒、调音台、实物视频展台等媒体设备。多媒体网络教室。主要硬件组成由:服务器、多媒体学生机、多媒体教师机、网卡等。语音教室。语音教室由现代化教学设备装备起来,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AP)型、听说(AA)型、听说对比(AAC)型和视听对比(A VC)型四种。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教室,我在使用时,都会紧扣教材重点,避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课堂上,我会合理使用电脑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教学《空气》这堂课时,空气知识都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通过课件的制作,计算机则能将课件直观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在制作课件时,一般都是运用多媒体,就是希望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来营造一种赏欣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有的课件和视频短片就不能尽如人意,反而影响了课堂效果。

如有一堂语文课,为了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竞跳出了一幅水粉画,色彩黯淡,模糊不清,真是大煞风景,还是不画蛇添足的好。有的课件,由于制作时未能找到合适的音乐,便凑合着找一段用上与课文本身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触。如忽视了课文的感情基调,只为“凑”点音响,不仅无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反会“以音害人”。所以说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网上已有的资源中我们都要进行修改完善,把最为有用的部分为教学服务,千万不可粗制滥造,不然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体现它的优越性了。但如何真正运用好媒体,发挥它的真正的辅助教学功能,还有待于我继续探索、研究,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于我的教学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指导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开题报告 《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开题报告 课题编号:JXKT-XJ-04-020 吴忠市利通区板桥中心学校武淑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当今,人类社会正全面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信息化教学资源已成为现代教学的有力支持,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再现场景、渲染氛围、简化步骤等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当着更多的中介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今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化普及实现了办公现代化,优化了课堂教学,为课堂带来更加实用的辅助作用。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教师不能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不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时没有针对重难点设计内容等。那么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3.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校地处吴忠市城郊,是一所村级完小,学校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了课堂,今年乘着市教育局“三通两平台”网络建设的东风,我校也已实现了“班班通”,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管理、使用、维护措施。教师通过早期的培训,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且被广泛应用,一批教师已经具备自主开发课件和制作课件的能力。但部分教师只是死板地借用,不能根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

2012.5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04期理论与争鸣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教学问题一直都是永恒而常新的话题。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在基础教育中,“实践和研究的重点逐步由技术与资源建设转向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1];而高校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信息化体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开发等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的信息化,由此如何有效地实现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问题也就逐渐凸显出来。南国农先生在其《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一文中涉及到目前在教育技术实践应用方面出现的三个主要问题,其中第一个就是“如何把教学、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潜能和效益充分发挥出来”[2]。这一问题的实质也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有效性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功效,使得信息化教学产生最大效益,不仅仅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也是我们需要从理论高度去认识和剖析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使我们研究者和广大教师对影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对于掌握信息化教学规律、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教学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涵义 1.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国内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当时影响不大,直到2001年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在教育领域才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对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综观各种不同视角的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派别。一个派别是从学习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如J.M. Broder和J.H.Dorfman[3]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C.Kyriacou[4]指出,“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某种教育活动怎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理想学习”。另一个派别则是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它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第一个是从教学结果的有效性来界定教学的有效性,如高慎英和刘良华[5]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姚利民[6]认为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第二个类别是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或教学评价指标来界定教学的有效性,如姚利民[7]同时也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有效性即合规律性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王鉴[8]认为,仅仅在知识传授上有效的教学远非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指标体系,通俗地讲就是“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的问题。 在这两个派别的定义中笔者比较赞同后者,即从教的角度来认识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承认学是一切教的根源,是教学开展的逻辑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赖以存在的基础。但是在有效教学的问题上,我们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 胡晓玲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目前学界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论解读比较成熟,但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解读却很少。针对此种现状,文章试图借鉴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解读。文章认为,对有效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应该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结构:它首先包括信息化教学形态(外层)、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层)和信息化教学理念(核心层)三个层面,而这每一个层面又都涉及到信息化教学目标、信息化教学情境、信息化教学策略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的要素。只有这些要素的系统和谐发展才会带来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有效信息化教学的四个特征,即信息化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弹性、信息化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流畅性、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合理性与灵活性、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与发展性。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2)05—0033—05

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的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的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为此,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生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讲授学习策略与技能。教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时,教师还应该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教师应创建学生学习网站、教师演示文稿和参考范例等。2.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21世纪人类学习的技能应主要体现在能够运用交流、信息处理和研究工具(例文字处理、电邮、演示软件、网页开发和互联网搜索工具)来访问、管理、综合、评估、创造并交流信息。因此,相互协作与自我指导相结合尤为重要。 3.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学习过程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态度长进的过程。学习资源指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料来源或资料库,它包括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与环境。信息化教学设计注重对教学系统的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及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也就是说,教学除了安排终结性考核,还应安排形成性考核,如要求学生提交记录其学习过程的电子学档等。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把握何时、何地该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学校情境中的问题及其评价标准与真实世界情境中的有很大差别,将课堂教学与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相联系,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策略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1.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认为提供一个丰富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其中通过探究、交互作用和创建起对知识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简单地说就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为了获得一个真实、复杂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将是最佳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室是指在一个物理教室范围内的计算机局域网,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和支持并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所提供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更有利于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围绕教学单元中的某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利用Internet搜集信息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