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度试验影响因素及溶出度方法开发

溶出度试验影响因素及溶出度方法开发
溶出度试验影响因素及溶出度方法开发

溶出度试验影响因素及溶出方法验证

1.溶出速率的定义

Noyes-whitney 方程:dW/dt=kS(Csat-Csol) 试中:dW/dt-溶出速率 K-溶出常数 S-固体的表面积

保持溶出介质的体积至少是饱和溶液体积的3倍。则基本可以满足漏槽条件。

2.表面积的影响

非崩解型固体和崩解型固体溶出试验中表面积S 随时间t 的变化 s

表面积

溶出度仪的影响因素

1.晃动的影响

A.与TIR值小于2.0mm的结果相比,晃动偏差TIR值为1.0~2.0mm,水杨

酸片和泼尼松片的溶出量分别增加约5%。

B.溶出度仪设计中需注意两个因素1.要求转轴必须垂直;2.转轴应有两个固

定点,仪器顶部到转轴卡盘的距离至少应不低于卡盘至转篮或桨叶的距离。

2.转轴的直线度

a.转轴的直线度是控制晃动的关键仪器指标,应确保其直线度

b.溶出度仪的涉及要求桨叶或篮体的顶端距卡盘的距离至少要6英寸

(15.2cm)。

3.其它搅拌装置的变动因素

A.篮杆和桨杆是精密部件,使用时应小心,这些精密仪器在实验室的抽屉中

存放时,会破坏不锈钢桨表面的。引起弯曲和变性。应有适当的支架供转轴存放。

B.桨叶应没有锐角。尖锐部分会引起涡流而不是层流。取用或放置篮时只能

接触篮的上部边框,随着时间的增加,特别是在酸性介质时,筛网的孔径会有变化。可用放大镜检,必要时需更换篮。

4.振动

4.1振动的来源

A实验室中能产生振动的仪器,包括通风橱和离心机,空调,风扇,离心机等。

B.人员走动,关门,开门。

C.早期水浴加热和溶出仪连在一起,目前的溶出度仪设计都采用外置循环泵与水浴连接。

4.2应将盛有溶出介质的溶出杯的各种来源的振动水平降低到0.1mil。

5.搅拌装置的准直度

转轴的轴线与溶出杯的中心轴线间的偏离和倾斜对溶出介质流体动力学影

响严重,可使溶出结果差异达到±25%。影响结果很明显。

6.溶出杯中转轴的中心度

7.搅拌速度

规定转速一般不得过4%,转速的变化对溶出速率的影响几乎是线性的。8.篮法的变动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有时会在标准转篮的顶部形成较大的气泡。当旋转的网篮下降进入溶出杯时,可能不会发生气泡,但这种操作不符合USP(711)的要求。

网篮底部的气泡在篮体转动后会自动消失。如果在试验过程中产生气泡或气泡消失,分析人员应注意观察记录。

9.溶出介质的影响

A.溶解气体的释放是影响溶出结果的主要变动因素之一。FDA的科学家们

在早期就提出,如果在溶出杯、转轴、篮或桨偶然出现闪亮现象,警示我们可能是溶解的气体释放,可能影响检测结果。泼尼松片在溶出介质不脱气的情况下,溶出速率的相对标准偏差增加10%。溶解的气体对溶出结果的影响程度没有一定的规律。

B.脱气的方式加热,通氦气,加热并通氦气,加热并超声,加热并抽真空,

超声并抽真空,超声。研究结论显示加热处理并通氦气是效果最好的脱气方式。经典的煮沸技术可以将饱和溶解氧降低55%。

C.介质的体积的影响;缓释迟释制剂需回补,应有防止溶媒挥发的装置。

D.温度的影响

10.吸附

在收集供试品前,让足够多的样本溶液通过滤器,是吸附点饱和,这样过滤后溶液中的药物没有损失。应选择吸附性质已知的过滤器。

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1.初步评估

1.1过滤的兼容性

过滤的作用是除去未溶解的制剂及辅料,如果不过滤样品会继续在溶剂中溶出,要求取样后立即过滤。

过滤器的选择:1.考虑孔径的大小,从0.20 to 70 μm均可,如果样品的粒径较小的话,可以调整使用孔径更小的滤膜。

滤膜的兼容性:

滤膜的吸收:滤膜的回收率,滤膜上样品的损失量和样品溶液的浓度有关,应考虑不同浓度下滤膜的吸收。滤膜对药物的吸附有饱和性,可以采用弃去初滤液的方式收集样品。

1.滤膜应提前用溶出介质润湿。

2.考虑滤膜中的提取物干扰样品的测定,可以采用比较过滤液和未过滤液的

样品。

3.滤膜孔径的选择应考虑需过滤的体积和粒径,使用大粒径的滤膜过滤少量

样品会引起样品的损失,使用粒径小的滤膜会增大压力和引起滤膜堵塞。

4.采用对照品溶液与过滤后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与过滤后供试品溶液进

行比较过滤的影响。

1.2在不同介质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1.2.1药物两个重要的性质,一个为溶解性以及在特定pH下的稳定性。选择溶出介质组成时,应考察缓冲盐、pH值以及表面活性剂对药物溶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A建立溶出度方法时,应使其满足漏槽条件,

B不建议使用水相-有机相混合溶剂,但经过相关验证该类溶出介质亦可接受。C,纯化水作为溶出介质,并不理想,首先,水质决定于水源,pH不可控;其次,pH值的变化可能发生在日间,甚至在试验过程中受药物原辅料的影响发生改变,使用于溶出速率不受溶出介质影响的药物。

D 口服剂型的溶出特点应在1.2-6.8的pH范围内,稀盐酸、缓冲盐(磷酸盐和醋酸盐、水)进行考察(缓释制剂为1.2-7.5)。还应考察缓冲盐及酸浓度对溶解性等的影响。

E.溶出介质中个别含有一定比例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酯)以增加溶解性,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和浓度,应在多个浓度水平进行考察,一般应在其临界胶束浓度之上,常见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见下表:

在使用表面活性剂时需关注其级别和纯度,不同来源的吐温80可能影响HPLC 测定时的系统适用性。在钾盐0.5M和SDS合用时,会有沉淀产生。

溶出介质和装置的选择可参考FDA数据库中的溶出方法:FDA. Recommended dissolution

1.3体积和溶媒

根据溶出度测定法(711),当胶囊或糖胶片的溶出度因明胶交联引起检查结果不符合规定时,可在溶出介质中加入适量的酶,见胶囊溶出度测试及相关质量属性(1094).

在溶出介质的选择过程中,需注意样品在测定过程中应稳定。在某些情况下可在溶出介质中加入抗氧剂等,如果样品很易降解,监控降解杂质或是同时监控

制剂是合适的。采用原位光谱技术优于HPLC法。

药典中的篮法和桨法一般采用溶出介质为500-1000ml,个别情况下可以采用2-4L;往复筒法(装置3),流通池法要求较低量的溶出介质100-200ml。二,方法开发

2.METHOD DEVELOPMENT

1. METHOD DEVELOPMENT

2.1 Deaeration

2.2 Sinkers

2.3 Agitation

2.4 Study Design

2.4.1 Time Points

2.4.2 Observations

2.4.3 Sampling

2.4.4 Cleaning

2.5 Data Handling

2.6 Dissolution Procedure Assessment

2. ANALYTICAL FINISH

3.1 Sample Processing

3.2 Filters

3.3 Centrifugation

3.4 Analytical Procedure

3.5 Spectrophotometric Analysis

3.6 HPLC

3.

4. AUTOMATION

4.1 Medium Preparation

4.2 Sample Introduction and Timing

4.3 Sampling and Filtration

4.4 Cleaning

4.5 Operating Software and Computation of Results

4.6 Common Deviations from the Compendia Procedures That May

Require Validation

三.方法验证

3.1专属性/空白干扰

应验证辅料、其它活性成分及降解产物对测定结果无显著干扰,空白包括除活性成分之外的辅料和包衣(还有油墨、沉降蓝及胶囊壳),空白干扰的测定可称取空白样品的混合粉末并溶解或分散在溶出介质中,空白干扰不得过2%。对于缓释制剂,空白干扰试验使用空白制剂优于混合粉末,因空白制剂比混合粉末更接近药品对各辅料的释放过程。

如空白辅料干扰大于2%,为避免干扰必须对方法进行改进:①选择其它波长;②使用更长的波长以扣除基线;③使用HPLC法。

3.2线性范围

应配制药物不同浓度的溶液,其浓度范围应涵盖药物释放时的最低和最高浓度。

对照溶液配制时,可使用有机溶剂以提高药物溶解性,待测溶液中有机溶剂不得过5%,否则应进行验证。

3.3准确度/回收率

准确度通常需制备不同的样品,应包含药物及制剂中其它所有成分(如辅料、包衣材料及胶囊壳),其浓度范围应涵盖释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低和最高浓度。取对应量的对照贮备溶液而非药物粉末置溶出杯中。测得的回收率应在加入量的95%~105%。制备多个浓度梯度的溶液可有助于试验。迟释制剂在检查酸中释放量时存在特殊情况。不高于10%的限度应经过验证。

3.4精密度试验

重复性是指对对照溶液或样品溶液进行重复测定。

中间精密度:尽可能使用含量均匀度良好的药品进行测定,如无法获得,则可使用空白片和活性药物成分测定中间精密度。至少两个人员进行操作,分别配制不同的对照品溶液和溶出介质。通常操作人员应使用不同的溶出度仪,分光光度计或高效液相色谱仪。两组同浓度溶出度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应符合以下规定,溶出度低于85%的时间点,绝对误差应不高于10%,溶出度高于85%的时间点,绝对误差应不高于5%。

3.5对照品和样品溶液的稳定性

对照溶液和供试溶液稳定性可接受的限度为98-102%。

3.6溶出曲线的制备

与原研药溶出曲线比较,采用四个pH范围的溶出介质,绘制溶出曲线

生物等效性和溶出特性

在FDA文件中发现的生物不等效的药品记录中,有80%的产品溶出度差。一个活性成分的溶出度特性并不表示其溶出结果与药品的生物利用度之间有严格的相关性。比如一个快速溶解的药物,可能其溶出度结果和生物利用度不具有相关性。只有当溶出速率与人体吸收速率相当或低于人体吸收速率时,溶出速率才能成为限速步骤。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溶出结果才与生物利用度之间有明确的秩序相关性。

溶出度试验是药品研发和批间质量控制的一种重要且很有价值的工具。

FDA指导原则:口服固体速释制剂豁免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基于BCS(生物药剂分类系统)的生物等效豁免

根据BCS分类系统,药品被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High Solubility- High Permeability)

第二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Low Solubility-High Permeability)

第三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High Solubility-Low Permeability)

第四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Low Solubility-Low Permeability)

当口服固体常释制剂在体内的溶出相对于胃排空时间快或非常快,并且具有很高的水溶性和肠道渗透性时,药物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就不会依赖于药物的溶出时间或在胃肠道的通过时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BCS 分类1类和3类的药物,只要处方中的其他辅料成分不显著影响API的吸收,则不必证明该药物在体内生物等效的可能性,即生物等效性豁免。

(一)对于BCS 1类的药物需要证明以下几点:

1.药物具有高溶解性;

2.药物具有高渗透性;

3.快速溶出和相似性的数据以及不含有影响主药成分吸收速率和吸收

程度的辅料。

(二)对于BCS 3类的药物需要证明以下几点:

1.药物具有高溶解性;

2.制剂具有非常快速的溶出;

3.放大生产和批准后变更的制剂处方完全相同。

(三)对于处方相同,但规格不同的同种样品,高剂量规格已做过BE

试验的,低剂量规格可以免做BE试验。

(四)生物等效豁免申请的其他影响因素

当一个口服固体常释制剂申请基于BCS分类的生物等效性豁免时,应注意以下因素可能影响生物等效豁免:

1.辅料

BCS1类药物:辅料有时候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一般来说使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经批准的常释制剂常用辅料,对于BCS1类快速溶出的常释制剂的药物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不会有影响。为了支持生物等效豁免,常释制剂中辅料的用量应该和辅料在处方中对应的功能保持一致(比如说润滑剂)。

当使用新的辅料,或者非常规的大量使用常释制剂常用辅料,要补充提交该辅料的使用没有影响制剂生物利用度的证明资料。该信息可以利用以单一水溶液做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来提供。大量使用特定的辅料,例如表面活性剂(例如聚山梨醇酯80)和甜味剂(例如甘露醇或山梨醇),可能会有问题。

BCS3类药物:该类药物和BCS1类药物不同,如果想要申请生物等效豁免,必须有更充分的科学依据。BCS3类药物制剂必须与参比制剂含有相同的辅料组成。这主要是考虑辅料可能对低渗透性药物的吸收影响更显著。因此,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必须有相同的辅料组成和用量。

2.前药(Prodrugs)

制剂的渗透性取决于原料药的转化机制和(解剖学上的)转化位置。若药物前体-药物的转化主要表现在肠道膜渗透之后,则应测定该药物前体的渗透性。若转化表现在肠道膜渗透之前,则应测定该药物的渗透性。药物前体和药物的溶出、pH溶解度数据也应与之相关。

3.基于BCS 的生物豁免对下列情况不适用:

(1)治疗范围狭窄的药品

受治疗药物浓度或药效监控的制约,按狭窄的治疗范围设计的制剂,不适用生物等效性豁免。如:地高辛、锂制剂、苯妥英、茶碱和华法林阻凝剂。

(2)口腔吸收制剂

由于BCS分类是基于胃肠粘膜的渗透和吸收,因此不适用于口腔吸收制剂,如:类似舌下片或颊下片的制剂。对于口含片,如果该制剂从口腔吸收也不适用。

溶出度测定方法

影响因素试验的溶出度测定 测定方法参照美国药典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质量标准。 照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D第一法),采用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第一法蓝法)的装置,以pH6.8磷酸二氢钾缓冲液(1000ml水中加入6.8g磷酸二氢钾,用0.2N的氢氧化钠溶液调pH为6.8 ± 0.1)1000ml为溶剂,转速为每分钟100转,按溶出度测定法依法操作。分别于预定时间取溶液5ml滤过(并及时向溶出杯中补充同温度的溶剂5ml),取续滤液用释放介质稀释至适当浓度,照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IV A),在232nm处测定吸光度。另精密称取盐酸二甲双胍对照品适量,用释放介质配制成约5μg/ml浓度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计算出每片的释放度。 一、溶出介质的配制 用电子天平称量磷酸二氢钾(固体)xxxg,氢氧化钠(固体)xxxg,置1000ml 烧杯中,用800ml蒸馏水溶解后,倒入10L广口瓶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L,配得缓冲介质。 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各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溶出介质溶解并定溶至刻度;用1ml移液管各精密量取1ml至50ml容量瓶中,用溶出介质定溶至刻度。. 各样品称量值自己列出。 三、试验过程 向溶出仪6个溶出杯中各加入1000ml已配好的溶出介质,加热,待溶出杯中溶液温度达到37℃后,将6片药片同时放到6个溶出杯中后,立即开始搅拌并计时。在1h、3h、5h、7h、10h时,用10ml的注射器各取样5ml,同时向溶出杯中补加同温度溶出介质5ml。 1h、3h样品取出后,过0.45um微孔滤膜,弃去2ml初滤液,取3ml续滤液;1h样品稀释25倍后测其吸光度;3h样品稀释50倍后测其吸光度。 四、实验结果见下表 计算公式:(1)校正因子f f=(f1+f2+f3)/3 f1=C1/A1; f2=C2/A2; f3=C3/A3 C1、C2、C3:三份对照品的浓度 A1、A2、A3:三份对照品的吸光度 (2)累积释放度 result=(f*A*n*v+C1h*5+ C3h*5+…..)*v*100/m

关于普通口服制剂溶出度比较研究的一些建议 (2)

发布日期20071130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浅谈溶出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作者王亚敏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五部王亚敏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是评价和控制药品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评估制剂的批次质量、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保证处方工艺等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药典附录收载的“溶出度测定法”种,对转篮法(一法)和桨法(二法)小杯法(三法)的仪器装置、测定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给予了较详细的规定。但是,如何研究和建立一个有效的溶出度检查方法,是药品研发者和生产者更加关注的问题。 本文参考拟在新版美国药典中增加的<1092>章节“溶出度检查方法的建立和验证”(The dissolution Procedu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重点介绍溶出度检查方法的建立相关内容。

1、了解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 在建立溶出度检查方法前,需首先了解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 对于原料药,有两方面需要了解,一是药物在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度,或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二是药物在溶液状态下的药物的稳定性。由于溶出度检查方法要求药物在选择的介质中可以满足漏槽条件的要求,了解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度对介质的选择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当通过调节介质组成(如表面活性剂、pH、缓冲液等)以达到漏槽条件时,需注意评估表面活性剂、pH、缓冲液对药物溶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药物pH 溶解度曲线的测定应在37±1℃下进行,测定pH1.0 7.5的水性介质中药物的溶解度。pH值测定个数需依据药物的离子化特性来决定,例如,当药物的pka为3 5时,药物的溶解度应在pH=pka, pH=pka+1, pH=pka-1, pH=1和pH=7.5处测定,pH值测定个数应可以满足准确绘制pH 溶解度曲线的需要。每个pH处溶解度数值至少测定,并根据实验结果的偏差情况适当增加测定次数。药典中收载的缓冲溶液可以用于溶解度测定,如果这些缓冲液的理化性质不适合于测定药物的溶解度,可用其他的缓冲液代替。药物加入缓冲液后应注意验证溶液的pH值。溶解度测定除传统的摇瓶法外,若有试验数据证明其他方法可测定被测药物的平衡溶解度,也可采用其他方法。缓冲溶液中药物的浓度应使用专属性好且重现性好的实验方法测定,该方法应可以将原型药物与其降解产物有效分离。 对于制剂,可能影响溶出的重要因素有制剂包衣情况、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处方中增溶剂情况和其他辅料的影响。辅料有时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与程度,如大剂量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80)通常会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加速药物的溶出。而片剂中使用比重较轻辅料量较大或使用蜡质辅料时,片剂在介质中易漂浮,选择转篮法测定结果的均一性较好。 2、溶出仪的选择 溶出仪的选择可根据制剂处方设计和制剂在体外溶出体系中的实际行为进行选择。可以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 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得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得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得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得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得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提出了建议。附录对溶出度试验得方法学、仪器与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得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得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得溶解以及在胃肠道得渗透。由于药物得溶出与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与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 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 2.指导新制剂得研发; 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与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得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得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与/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她人体试验用样品得体外溶出度数据、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得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无论就是新药还就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得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与/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得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根据药物得溶解性与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 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得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得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在37±1℃下,测定最高剂量单位得药物在250mL pH值介于1、0与8.0之间得溶出介质中得浓度,当药物得最高剂量除以以上介质中得药物浓度小于或等于250mL时,可认为就是高溶解性药

实验室溶出度测定法规程

实验室溶出度测定法规程

实验室溶出度测定法规程 目的:建立溶出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溶出度测定。 责任:质检员实施本操作规程,检验室主任负责监督本规程正确执行。 程序: 1.简述 1.1溶出度(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 C)是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口服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它是评价药物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1.2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烧杯)中,在37.0±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剂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定其溶出的量。 1.3本方法适用于片剂、胶囊剂及颗粒剂的测定。 1.4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及第三法小杯法。 1.5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2.仪器与用具 2.1溶出度仪 2.1.1仪器的组成溶出度仪主要由电动机、恒温水 浴、篮体、篮轴、搅拌桨、圆底烧杯及杯盖组成,详见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 C。 2.1.2仪器的装置与使用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及中国药

典的规定进行安装与使用。 2.1.3仪器的校正为使同一药物的溶出度测定得到良好的再现性,应对新安装的溶出度仪采用溶出度校正片进行校正,对已使用过的仪器也应定期(或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校正。 2.1. 3.1溶出度校正片分崩解型和非崩解型两种,崩解型为泼尼松片,非崩解型为水杨酸片。目前国内仅有非崩解型校正片。 2.1. 3.2校正前,应先调式所用仪器。 2.1. 3.3溶剂:磷酸盐缓冲液(PH7.4)。配制方法见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V D,要求PH值为7.40±0.05,临用前脱气。 2.1. 3.4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溶出度校正用水杨酸片1片,精密称定,置乳体中,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水杨酸10mg),置100ml量瓶中,加乙醇1ml,摇匀,加溶剂适量,经超声处理30分钟,使水杨酸溶解,加溶剂到刻度,摇匀,经滤纸(不宜使用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为对照品溶液。(对照应做2份平行试验) 2.1. 3.5校正溶液的制备取溶剂各900ml,分别注入每个操作容器中,温度保持在37±0.5℃,按规定(桨法为50转/分钟;篮法为100转/分钟)调整转速。取溶出度校正用水杨酸片6片,分别精密称定,分置6个容器中,自药片接触溶出介质时,开始计时,并分别在10、15、20、25和30分钟时取样(连续取样不停机),每次抽取2ml(及时补充溶剂2ml),各自经滤纸滤过(六个小漏斗和六张滤纸,连续使用,每次滤过后,漏斗底部应无液体存在),取续滤液为校正溶液。 2.1. 3.6测定法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及校正溶液各

片剂溶出度实验报告数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片剂溶出度实验报告数据 篇一:片剂溶出度的测定 片剂溶出度的测定 转篮法 1.仪器装置 中国药典收录的转篮法装置如图10—11所示。 (1)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篮体A由不锈钢丝网(丝径为0.254mm,孔径0.425mm)焊接而成,呈圆柱形,内径为20.2±0.1mm,上下两端都有金属边缘。篮轴b的直径为9.4~10.1mm,轴的末端连一金属片,作为转篮的盖;盖上有通气孔(孔径 2.omm);盖边系两层,上层外径与转篮外径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同;盖上的三个弹簧片与中心呈120o。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超过±1.omm。 (2)操作容器为1000ml的圆底烧杯,内径为98~106mm,高160~175mm,烧杯上有一有机玻璃盖,盖上有2孔,中心孔为篮轴的位置,另一孔供取样或测温度用。为使操作容器

保持恒温,应外套水浴,水浴的温度应能使容器内溶剂的温度保持在37±0.5℃。转篮底部离烧杯底部的距离为25±2mm。 (3)电动机与篮轴相连,转速可任意调节在每分钟50~200转,稳速误差不超过±4%。运动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不得晃动或振动。 (4)仪器应装有6套操作装置,可一次测定6份供试品。取样点位置应在转篮上端距液面中间,离烧杯壁lomm处。 (5)转篮防腐涂料不得在测定用溶剂中溶蚀。 2.测定法 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人每 个操作容器内,加温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o.5℃,调整转 速使其稳定。取供试品6片(个),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 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 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s内完成。取续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个)的溶出量。 第三节溶出度测定法-page2 3.结果判断 6片(个)中每片(个)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 不低于规定限度(Q)。如6片(个)中仅有1~2片(个)低于规定限度,但不低于Q-10%(百分数均依标示量为基数),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时,仍可判为符合规定。如6片

溶出度测定法

1.目的 建立溶出度测定法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溶出度测定法。 3.编制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4.责任 QC主管、QC质检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5.正文 5.1简述 5.1.1溶出度(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C)是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中溶出速率和程度。它是评价药物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5.1.2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烧杯)中,在37.0±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剂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定其溶出量。 5.1.3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及第三法小杯法。 5.1.4除另有规定外,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5.2仪器与用具 5.2.1溶出度仪 5.2.1.1仪器原组成溶出度仪主要由电动机、恒温水浴、篮体、篮轴、搅拌桨、圆底烧杯及杯盖组成,详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C。 5.2.1.2仪器的装置与使用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及中国药典的规定进行安装与使用。5.2.1.3仪器的校正为使药物的溶出度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应对新安装的溶出度仪采用溶出度校正片进行校正,对已使用过的仪器也应定期(或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校正。 5.2.1.4仪器的调试 5.2.1.4.1检查仪器水平及转动轴的垂直度与偏心度(使用水平以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转轴的垂直程度应与容器中心线相吻合,用直角三角板检查转动轴与溶出杯平

溶出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溶出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溶出度测定。 责任:质检员实施本操作规程,检验室主任负责监督本规程正确执行。 程序: 1.简述 1.1溶出度(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 C)是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口服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它是评价药物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1.2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烧杯)中,在37.0±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剂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定其溶出的量。 1.3本方法适用于片剂、胶囊剂及颗粒剂的测定。 1.4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及第三法小杯法。 1.5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2.仪器与用具 2.1溶出度仪 2.1.1仪器的组成溶出度仪主要由电动机、恒温水浴、篮体、篮轴、搅拌桨、圆底烧杯及杯盖组成,详 见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 C。 2.1.2仪器的装置与使用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及中国药典的规定进行安装与使用。 2.1.3仪器的校正为使同一药物的溶出度测定得到良好的再现性,应对新安装的溶出度仪采用溶出度校正片进行校正,对已使用过的仪器也应定期(或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校正。 2.1. 3.1溶出度校正片分崩解型和非崩解型两种,崩解型为泼尼松片,非崩解型为水杨酸片。目前国内仅有非崩解型校正片。 2.1. 3.2校正前,应先调式所用仪器。 2.1. 3.3溶剂:磷酸盐缓冲液(PH7.4)。配制方法见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V D,要求PH值为7.40±0.05,临用前脱气。 2.1. 3.4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溶出度校正用水杨酸片1片,精密称定,置乳体中,研细,精密称取适量

实验十七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精)

实验十七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固体制剂(片剂、丸剂、胶囊剂)溶出度的原理、方法与数据处理。 2、熟悉溶出度测定的意义、溶出度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提要 溶出度系指在规定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崩解(或溶散)度无法反映崩解后微细颗粒的再分解和溶解过程。当溶解过程为影响吸收的主要限速过程时,崩解(或溶散)时限往往不能作为判断药物制剂吸收的指标。采用血药浓度法,尿药累计量法等等体内测定法虽可推测药物的吸收速度,但实验方法较复杂,成本高。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法是一种较简单的体外实验法,对主药成分不易从制剂中释放,久贮后变为难溶物,在消化液中溶解缓慢,与其他成分共存易发生化学变化的药物,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或溶散)时限检查。 溶出度的测定原理为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t)式中:dc/dt为溶出速度,k为溶出速度常数,s为固体药物表面积,Cs为药物的饱和浓度,Ct为t时溶液的药物浓度。试验中,溶出介质的量必须远远超过使药物饱和的介质所需的量。一般至少为使药物饱和时介质用量的5-10倍。现行《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方法规定有转篮法和浆法,并对装置的结构和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通常以固体制剂中主药溶出一定量所需时间或规定时间内主药溶出百分数作为制剂质量评价指标。 本实验以氨茶碱片为材料,测定氨茶碱的溶出度。 三、实验内容 仪器溶出度测定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10ml容量瓶、1ml移液管、0.8um 微孔滤膜等 材料氨茶碱片(0.1g)、氢氧化钠、牛黄解毒片等 1.氨茶碱片中茶碱溶出度的测定 取本品一片,照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转篮法),以蒸馏水800ml为溶剂,转篮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10分钟时,取溶液10ml,滤过(0.8um微孔滤膜),精密量取续滤液1ml,加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定量稀释成10ml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在275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茶碱的吸收系数为650计算出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标示量的60%,应符合规定。 2.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溶出度的测定 (1)比较E值的测定 取样品10片,精密称定,计算平均片重,将称定的片子研细,再精密称取相当于 的量,置1000mL容量瓶中,加入人工胃液至足量,摇匀,置37度水浴中,浸渍24h,不时振摇,取样,滤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76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E值。 (2)样品E i的测定

溶出度

溶出度总结 一、溶出度方法的确立 1、溶出方法的选择 (1)篮法(B)/浆法(P),不提首选浆法或蓝法 非崩解型药物(B) 崩解型药物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P) 主药或辅料为一定胶性物质(P) 悬浮的制剂(B),如辅料易堵塞网孔(P,使用沉降篮) (2)小杯法:≥500ml浓度过低,较灵敏的方法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不能使用沉降篮,测定不能再稀释测定)。 2、溶出介质的选择 (1)水:不提以水为主(pH 值无法控制,在试验过程中易发生改变,适合非pH 依赖释药)(2)人工胃液(0.01~0.1mol/L盐酸溶液, 必要时可加胃蛋白酶)(3)人工肠液(必要时可加胰蛋白酶) (4)其他缓冲液(pH值一般不超过7.6)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范围pH7.0~9.5,低离子强度(二氟尼柳胶囊) (5)其他: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 醇溶液(一般<5%)人体生理pH值在胃内为1~3.5,小肠内约为7,结肠内约为7.5 (6)表面活性剂----尽量避免使用,种类和浓度需通过多个试验来验证。?FDA 溶出度指导原则:对于难溶性药物不提倡使用有机溶剂,推荐SDS,但必须证明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用量的合理性。即应考察表面活性剂对药物的增溶量,以确定最少且最佳的使用浓度。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sulfate SLS或SDS) —纯度;pH≦2.5聚山梨酯(吐温)20-80 (Tween20-80 ) —茴三硫片/吉非替尼片/盐酸雷洛昔芬片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粘度大月桂基二甲基氧化铵—替代SDS 用于胶囊剂(可以与酶配伍) 3、溶出介质体积的选择 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小规格品种一般不提倡将2粒/片投入1个溶出杯中来满足测定的灵敏度需要。常用:大杯法:500 ~1000ml ,900ml为最普遍小杯

溶出度指导原则精选版

溶出度指导原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2015-11-09 16:15:30) 分类: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为进一步推进仿制药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要求,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二、背景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 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三、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 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 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

药物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第一法仪器装置(1)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金属材料制成。篮体A由不锈钢丝网(丝径为0.254mm,孔径0.425mm)焊接而成,呈圆柱形,内径为22.2±1.0mm,上下两端都有金属边缘。篮轴B的直径为9.4~10.1mm,轴的末端连一金属片,作为转篮的盖;盖上有通气孔(孔径 2.0mm);盖边系两层,上层外径与转篮外径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同;盖上的三个弹簧片与中心呈120°角。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超过±1.0mm。(2)操作容器为1000ml的圆底烧杯,内径为98~106mm,高160~175mm;烧杯上有一有机玻璃盖,盖上有2孔,中心孔为篮轴的位置,另一孔供取样或测温度用。为使操作容器保持恒温,应外套水浴;水浴的温度应能使容器内溶剂的温度保持在37±0.5℃。转篮底部离烧杯底部的距离为25±2mm。(3)电动机与篮轴相连,转速可任意调节在每分钟50~200转,稳速误差不超过±4%。运转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不得晃动或振动。(4)仪器应装有6套操作装置,可一次测定6份供试品。取样点位置应在转篮上端距液面中间,离烧杯壁10mm处。测定法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入每个操作容器内,加温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使其稳定。取供试品6片(个),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分钟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取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个)的溶出量。结果判断6片(个)中每片(个)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不低于规定限度(Q);除另有规定外,限度(Q)为标示含量的70%。如6片(个)中仅有1~2片(个)低于规定限度,但不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时,仍可判为符合规定。如6片(个)中有1片(个)低于Q-10%,应另取6片(个)复试;初、复试的12片(个)中仅有1~2片(个)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时,亦可判为符合规定。供试品的取用量如为2片(个)或2片(个)以上时,算出每片(个)的溶出量,均不得低于规定限度(Q);不再复试。

药物溶出度仪机械验证指导原则(仅供参照)

附件 药物溶出度仪机械验证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研究工作中,口服固体制剂体外溶出试验所用溶出度仪的机械验证。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中的溶出度仪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931〉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中第一法和第二法的仪器装置。为保证体外溶出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所使用的溶出度仪应满足《中国药典》要求,同时还需满足本指导原则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 二、验证前检查 目视检查以下部件: (一)溶出杯 杯体光滑,无凹陷或凸起,无划痕、裂痕、残渣等缺陷。 (二)篮 篮体无锈蚀,无网眼堵塞或网线伸出,无网眼或篮体变形等现象。 (三)篮(桨)轴 篮(桨)轴无锈蚀,桨面涂层(Teflon或其他涂层)光滑、

无脱落。 三、测量工具 可采用单一测量工具(如倾角仪、百分表、转速表和温度计等),也可采用模块化的集成测量工具。各种测量工具均应符合相关的计量要求。 四、技术要求 对溶出度仪进行机械验证时,应将待测部件置于正常试验位置,按以下方法进行验证。 (一)溶出度仪水平度 在溶出杯的水平面板上从两个垂直方向上测量,两次测量的数值均不得超出0.5°。 (二)篮(桨)轴垂直度 紧贴篮(桨)轴测量垂直度,再沿篮(桨)轴旋转90°测量,每根篮(桨)轴两次测量的数值均不得超出90.0°±0.5°。 (三)溶出杯垂直度 沿溶出杯内壁(避免触及溶出杯底部圆弧部分)测量垂直度,再沿内壁旋转90°测量,每个溶出杯两次测量的数值均不得超出90.0°±1.0°。 (四)溶出杯与篮(桨)轴同轴度 可通过在溶出杯圆柱体内的篮(桨)轴上下各取一个点,以篮(桨)轴为中心旋转一周,测量篮(桨)轴与溶出杯内壁距离的变化,来表征溶出杯垂直轴与篮(桨)轴的偏离。一个测量点

溶出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1 简述 1.1 溶出度(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Ⅹ C)系指测定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它是评价药物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摸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1.2 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溶出杯)中,在37.0℃±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出介质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取样并测定其溶出量。 1.3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为转篮法,第二法为桨法及第三法为小杯法。 1.4 除另有规定外,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2 仪器与用具 2.1 溶出度仪 2.1.1 仪器的组成溶出度仪由电动机、恒温水浴、篮体、篮轴、搅拌桨、溶出杯及杯盖等组成,详见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ⅩC。 2.1.2 仪器的装置与使用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及中国药典对溶出度的规定进行安装与使用。 2.1.3 仪器的校正为使药物的溶出度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应

对新安装的溶出度仪按溶出度校正片说明书进行校正,对已使用过的仪器也应定期(或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校正。 2.1.4 仪器的调试 2.1.4.1 检查仪器水平及转动轴的垂直度与偏心度(使用水平仪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转轴的垂直程度应与容器中心线相吻合,用直角三角板检查转动轴与溶出杯平面的垂直度;检查转篮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离均不得大于2mm,检查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偏离轴心的±1.0mm;或检查桨杆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差均不得大于2mm;或检查搅拌桨旋转使A、B 两点的摆动幅度不得大于0.5mm。 2.1.4.2 篮轴运转使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均不能产生明显的晃动或振动(包括仪器装置所放置的环境)。 2.1.4.3 转速与允差范围检测仪器的实际转速与其仪器的电子显示的数据是否一致,稳速误差不得超过±4%。 2.2 取样器注射器(5、10、15、20ml等适合的注射器)及取样针头。 2.3 过滤器一般常用滤头及滤膜(不同规格,孔径不得大于0.8μm)。 3 溶出度测定前的准备 3.1 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第一法使转篮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2mm;第二法使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2mm;第三法使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15m m±2mm。

USP-1092-溶出度试验的开发和验证(中英文对照版)

(1092)溶出度试验的开发和验证【中英文对照版】 INTRODUCTION 前言 Purpose 目的 The Dissolution Procedure: 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1092>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covering items to considerfor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dissolution procedures and the accompanyinganalytical procedures. It addresses the use of automation throughout the testand provides guidance and criteria for validation. It also addresses thetreatment of the data generate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acceptance criteriafor immediate- and modified-release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溶出实验:开发和验证(1092)指导原则提供了在溶出度方法开发和验证过程中以及采用相应分析方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本指导原则贯穿溶出度实验的全部过程,并对方法提供了指导和验证标准。同时它还涉及对普通制剂和缓释制剂所生成的数据和接受标准进行说明。 Scope 范围 Chapter <1092> addresses the development andvalidation of dissolution procedures, with a focus on solid oral dosage forms.Many of the concepts presented, however, may be applicable to other dosageforms and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General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with theunderstanding that modifications of the apparatus and procedures as given in USP general chapters need to be justified. <1092>章节讨论了溶出度实验的开发和验证,重点是口服固体制剂。所提出的许多概念也可能适用于其他剂型和给药途径。关于设备和方法的修改部分在USP通则中给出了合理的说明。 The organization of <1092> follows the sequence of actions often performed in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dissolution test. The sections appear inthe following sequence. 在进行溶解度实验的开发和验证时,常遵循指导原则<1092>,具体内容如下:1. PRELIMINARY ASSESSMENT (FOR EARLY STAGES OF PRODUCTDEVELOPMENT/DISSOLUTION METHOD DEVELOPMENT) 1.前期评估(对产品开发以及溶出度方法开发的前期研究评估) 1.1 Performing Filter Compatibility 1.1滤膜相容性研究 1.2 Determining Solubility and Stability of DrugSubstance in Various Media 1.2原料药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解度测定和稳定性研究

溶出度指导原则

溶出度指导原则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2015-11-09 16:15:30) 分类: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为进一步推进仿制药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要求,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二、背景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 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三、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 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 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

溶出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陕西香菊药业集团有限公司GMP管理文件 1.目的:本标准规定了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和操作要求。 2.范围:本公司检品的溶出度的测定。 3.责任人:QC检验员、QC主任。 4. 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四部 5.内容: 5.1.仪器:溶出度仪、注射器及取样针头、过滤器、滤膜。 5.2.简述;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5.3.操作方法 5.3.1.仪器装置: 5.3.1.1.搅拌桨: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搅拌桨的下端及桨叶部分可使用涂有合适的惰性物质的材料, 桨杆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差均不得大于2mm, 搅拌桨旋转时两点的摆动幅度不得超过0.5mm。 5.3.1.2溶出杯: 由硬质玻璃或其他惰性材料制成的透明或棕色的、底部为半球形的1000ml(小杯250ml)杯状容器,内径为102mm±4mm(小杯62mm±3),高为168mm ±8mm(小杯126mm+_6mm)。 5.3.2.测定法: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浆叶底部距溶出杯内底部25mm±2mm,除另有规定外,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900ml,置各溶出杯内,加温,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按照各品种项下的规定调节电动机转速,待其平稳后,取供试品6片(袋、粒),分别投入6个溶出杯内,(除另有规定外,如片剂或胶囊剂浮于液面,应先装入沉降篮内),自供试品接触介质时起,立即计时,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吸取溶出液适量,(取样位置应在桨叶顶端至液面的中点,距溶出杯内壁不小于

10mm,小杯法不小于6mm处取样)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取澄清滤液,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袋、粒)的溶出量。 5.3.3.结果判定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 5.3.3.1. 6粒中,每粒的溶出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得低于规定限度(Q)。 5.3.3.2. 6粒中,如有1-2粒低于Q,但不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5.3.3.3. 6粒中有1-2粒低于Q,其中仅有一粒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时,应另取6粒复试。复试中,初复试的12 粒中有1-3粒(片)低于Q,其中仅有1粒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5.3.3.4. 10%,20%指相对标示量的百分率。 5.3.4.溶出条件及注意事项; 5.3.4.1.溶出度仪的校正;除仪器的各项机械性能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用校正片校正,按照校正说明书操作,试验结果应符合校正的规定。 5.3.4.2.溶出介质应使用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出介质,并应新鲜配置和经脱气处理(溶解的气体在试验的过程中可能形成气泡,从而影响试验结果,因此溶解的气体应在试验前除去。脱气方法:取溶出介质,采用超声除气方法)如果溶出介质为缓冲液,调节pH值至规定的pH值±0.05之内。 5.3.4.3.取样时间应按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取样时间,自6杯中完成取样的时间应在1分钟内。 5.3.4.4.如胶囊壳对分析有干扰,应取不少于6粒胶囊尽可能完全地除尽内容物,置同一溶出杯内,用该品种项下规定体积的容出介质溶解空胶囊壳,并按该品种项下的分析方法测定每个空胶囊的空白值,作必要的校正,如校正值大于标示量的25%,试验无效。如校正值不大于标示量的2%可忽略不计。 5.3.4.5.除另有规定外,取样时间为45分钟,限度为标示量的70%。 5.3.4. 6.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每个溶出杯中只允许投入供试品1片(袋、粒)。

溶出度指导原则

溶出度指导原则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2015-11-09 16:15:30) 分类: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为进一步推进仿制药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要求,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二、背景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溶

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 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三、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 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 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 溶出介质的研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考虑药物在体内的环境,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考虑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 1.介质的选择

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溶出度知识总结 溶出度(Dissolution rate)也称溶出速率,是指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药 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测定固体制剂溶出度的过程称为溶出度试验(Dissolution test),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药物溶出度检查是评价制剂品质和工艺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 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的差异;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 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也是评价制剂活 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的一种有效标准,能有效区分同一种药物生物 利用度的差异,因此是药品质量控制必检项目之一。 一般认为,难溶性(一般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药物,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药物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包括易溶性药物),其口服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必须设定溶出度检查项。另外固体制剂的处 方筛选及生产工艺流程制订过程中,也需对所开发剂型的溶出度做全面考察。一个可行的溶出度试验法应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对同一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或不同的操作者之间的测定都必须达到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必须对溶出度测定试验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美国FDA ): 第1类:高溶解度一高渗透性 第2类:低溶解度一高渗透性 第3类:高溶解度一低渗透性 第4类:低溶解度一低渗透性 高溶解度:单个制剂能在250mL,pH值1.0~8.0介质中溶解——相当于中国药典的“微溶” 高渗透性:绝对生物利用度≥90% 上述分类可以作为设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依据。BSC提示,对于高溶解度、高渗透性(1类)药物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度、低渗透性(3类)药物,其溶出度在0.1NHCL 中15min时为85%即可保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

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为保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和可重现性,在未知样品的检测前必须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以证明所采用的检测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2.范围 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药品生产工艺变更时、制剂组分发生变更时、原分析方法修订时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测定的方法学的验证。 3.责任人 检测员、项目负责人、各级项目经理:要求系统、全面验证含量测定方法并记录整理验证数据。 4.程序 4.1 验证内容(以下为溶出度验证方法,释放度具体详见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出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它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完整的溶出度方法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2)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3)溶出量测定方法的验证,(4)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批内)、重现性试验(批间)等。 4.2 验证方法 (一)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包括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根据《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溶出介质通常采用水、0.1mol/L盐酸溶液、缓冲液(pH值3~8为主)。对在上述溶出介质中均不能完全溶解的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检查方法转篮法以100转/分钟为主;桨法以50转/分钟为主。 应该注意的是(1)溶出介质的体积需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大杯法(第一、二法)常用体积为500~1000ml,小杯法(第三法)常用体积为100~25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