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变色龙》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变色龙》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变色龙》

《变色龙》教学设计

岗度中学罗琼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契诃夫的相关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重点字词。

2、感知课文,能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4、掌握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主题。

课前预习: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在遇到天敌时,它能随着环境颜色和温度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自身皮肤的颜色,进行自保。同学们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吗?对,这种动物叫蜥蜴,俗称“变色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变来变去的“变色龙”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板书:变色龙。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盛满()戳()胚子()模样()恐吓()醋栗()

坎肩()浆硬()魁梧()()伶俐()()

2、解释下列词语

无精打采:悲苦:

魁梧:恐吓:

3、填空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家,戏剧革新家,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高超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创造出有高度概括力的艺术形象。他20岁开始创作,一生写了七百多篇小说,作品大多取材于中等阶级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沙皇专制制度,代表作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等。

4、写作背景

《变色龙》创作于1884年,当时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后,亚历山大三世上台,他一面竭力强化警察统治,一面搞了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卖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不再是果戈里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本文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时期警察统治的化身。

5、文中的“变色龙”是谁?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变色龙”指的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记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一桩“狗咬人”的案件的经过。

三、文本探究:

1、速读课文,划分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开端:(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桩“狗咬人”案件。

发展和高潮:(6~27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的经过。

结局:(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

2、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的案件做了几次判定?发生了几次变化?每次的断

案结果是怎样的?跳读课文,完成下表。

小组合作,交流点拨:

小结:奥楚蔑洛夫对这一案件做了六次判定,发生了五次变化。

四、课堂小结:

奥楚蔑洛夫对这一案件做了六次判定,发生了五次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有什么是不变的?同学们下去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变色龙》,了解了奥楚蔑洛夫对这一桩“狗咬人”案件做了六次判定,发生了五次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有什么是不变的?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

二、人物赏析:

1、奥楚蔑洛夫在处理这一案件时发生的五次变化是围绕什么而变的?其中有什么是不变的?

明确:这五次变化都是围绕小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的;五次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

2、分角色朗读课文:

(1)角色分配: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流金,一人扮演其他角色及旁白。

(2)朗读要求:尽量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处的停顿。(3)分组试读。

(4)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3、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找出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及细节描写来塑造奥楚蔑洛夫。例如文中有关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的细节描写。

小结: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

三、主题探究:

文中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将军

家的一条狗。这样的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在众人面前装腔作势、作威作福。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透过这条“变色龙”,我们看到了俄国社会中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腐败风气,看到了俄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也看到了作者对这类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和辛辣的讽刺。

四、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这个沙俄统治代表人物的描绘,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腐朽黑暗的沙俄专制统治。19世纪80年代,沙俄强化警察制度以图加强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而造成人民苦难重重,社会萧条残败,这正是作于1884年的《变色龙》这篇小说所要反映和揭露的社会现实。

五、拓展延伸:

文章最后写到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

六、板书设计:

变色龙

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

媚上欺下

趋炎附势

主题:沙皇统治制度的腐朽、反动、虚伪

七、作业设计:

1、积累字词。

2、发挥想象,续写小说的结尾,200字左右。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部编人教版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案

6变色龙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情节,把握文本内容。 2.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该形象把握“变色龙”的含义,感受其社会意义。 3.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对比、夸张手法,体会文本运用此类手法达到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变色龙是什么吗?(展示变色龙图片) 变色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爬行动物,样子十分奇特,它最大的特征是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不过,今天我们的任务可不是认识这种动物,而是认识一种像变色龙一样的人。大家也许会问,难道人也会变色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的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

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作品背景:《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在这个时代,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目标导学二: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故事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探究狗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2.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请你结合课文思考探究第一题,梳理本文故事情节。 不知是谁家的狗——错在狗——弄死狗,惩罚主人 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不是将军家的狗——错在狗——教训狗及其主人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错在人 不是将军的狗——错在狗——弄死狗 是将军哥哥的狗——错在人——恐吓赫留金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教案人教版

7 变色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重难点) 3.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民网莫斯科2015年5月19日消息,根据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19世纪末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著名作家契诃夫同名小说《世人看不见的眼泪》改编的电影即将拍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变色龙》就是该作家的又一力作,让我们带着对这位大师、巨匠的无限崇敬,走近他、走进他的作品吧! 二、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同时又是一位喜剧革新家,作品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变色龙》写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2.识记字音字形,理解重点词语。 盛.满(chéng)胚.子(pēi)咳.嗽(ké) 恐吓.(hè) 赔偿.(cháng) 中.看(zhōng) 戳.(chuō) 戮.(lù) 筛.(shāi)子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离奇。 无缘无故:没有原因。 荒谬:有荒唐错误、非常不近情理之意。 3.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反复(变化)判了几次?都是怎样判的? 明确:奥楚蔑洛夫处理了六次:不是将军家的狗时,狗是疯狗、下贱胚子、野狗;是将军家的狗时,狗是那么小、名贵的、怪伶俐的。 4.奥楚蔑洛夫不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狗的主人是谁。 三、合作探究 (一)理清故事情节 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首饰匠赫留金被一只狗咬伤了,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这件事。一开始,警官答应要处死这只狗,严惩狗的主人。但当人群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时,警官立刻换了脸色,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必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从军行杨炯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李白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之三)杜甫唐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杜甫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唐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黄沙茫茫黄入天。轮 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 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 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望月有感白居易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 册目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2雨说3星星变奏曲4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第二单元5敬业与乐业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7傅雷家书两则8致女儿的信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第三单元9故乡10孤独之旅11我的叔叔于勒12心声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短文两篇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第五单元17智取生辰纲18杨修之死19范进中举20香菱学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第六单元21陈涉世家22唐雎不辱使命23隆中对24出师表25词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外古诗词背诵名着导读附录第269页:后记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明1诗两首2我用残损的手掌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第二单元说明5孔乙己6蒲柳人家(节选)7变色龙8热爱生命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第三单元9谈生命10那树11地下森林断想12人生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14变脸15枣儿16音乐之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第五单元17公输18《孟子》两章19鱼我所欲也20《庄子》故事两则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22邹忌讽齐王纳谏23愚公移山24《诗经》两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课外古诗词背诵从军行 月下独酌 羌村三首(之三) 登楼

九年级语文下册 7《变色龙》主题分析 新人教版

《变色龙》主题分析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是作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的特征。我们只有明确地认识到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即主题,才算是把握了作品的精神实质所在。 《变色龙》自选入中学教材以来,评介教学设计>文章发表了不少。这些有关评论教学设计>文章,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篇作品做了深入的解剖,但对主题的认识却不一致。仅就作品的讽刺锋芒所指而言,就有好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对“变节分子”(俄国民意党人)的批判,有的说是“风派”“两面派”的活写真;有的说是对小市民习气的讥讽。对作品的主题的认识,也不统一。1979年《知识》第一期刊登的《讽刺文学的明珠》一文说:“作家就是用了这种善变皮色的动物来作小说的主题并作了题目。”有的教学设计>文章单就作品的主人公进行分析,不看全篇,不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甚至只就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语言逻辑(部分对话)进行分析,认定主人公性格特征是奴性第一,并由此归纳作品的主题是“狗仗人势”(《谈〈变色龙〉的逻辑》,见《语文学习》1980年第3期)。这个归纳显然带有片面性,只概括了作品的部分内容,反映了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因此,它只揭示了问题的一半。从作品的全部内容看,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色只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他的奴性只是人物形象性格的一面,另一面是十足的官气。奴性和官气在他身上是对立统一的。对将军而言,是奴性第一;对赫留金来说,则是官气十足。也就是说媚上欺下,相对存在,媚上是为了欺下,欺下必定媚上。事实上,他同赫留金的矛盾贯穿作品的始终。作品不仅对他们的矛盾关系做了直接的描写,而且点出矛盾性质是针锋相对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契诃夫的《变色龙》正是这样,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矛盾关系中去表现,才达到了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统一,从而使作品人物具有典型性,作品具有了典型意义。同时,我们分析这篇作品,既要分析奥楚蔑洛夫和将军之间的从属关系,同时还要分析他同赫留金的矛盾关系,即欺压与被欺压的关系。欺压人对于奥楚蔑洛夫来说,同样是具有本质意义的,是他的职业所规定了的。他是上层统治者的工具,走狗,“它遇见所有的富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这才是他的本质特征所在,这才算反映了作品的全貌,才算揭示出作品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关系,才算剖析出“这一个”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本质,也才算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狗仗人势,欺压百姓”。 然而,如果用“狗仗人势,欺压百姓”来概括主题,还只是表述了作品所具有的现象内容,还不是作品的真正实质所在。让我们进一步看看奥楚蔑洛夫和赫留金的矛盾关系:赫留金把法当作一根救命绳,叫喊:“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而奥楚蔑洛夫却把法当儿戏,一会儿装成一个敢于执法的英雄,说什么“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一会儿又说什么“那儿(指彼得堡或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变色龙 教案(完美版)

2021年春季2021年春季第二学期人教部编版(统编)语文 变色龙教案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 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选取社会生活片断,表现尖锐重大社会问题,也即以小见大,是契诃夫短篇独特 之处。 教读本文,应抓住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理解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抓 住“变”这个文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课堂教学。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锻炼思维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 小说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性格,教学中引 导学生采取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灵活开展。以编演课本剧的活动形式,为 学生深透理解文意并进行个性化创作提供平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3.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德育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 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契河夫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取胜,语言有显著的特色。课文 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活泼的分角色朗读形 式,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2.激疑探究法抓住文眼“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理解课文 思想内容。同时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分析人物性 格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合集 变色龙

6. 变色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德育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生字新词教学 (1)应掌握的字: 劈开(pǐ)戳(chuō)戮(lù)胚子(pēi)蔑(miè)恐吓(hè) (2)应掌握的词: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奇怪,完全不切实际。 洋溢:充分流露。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娇贵:看得贵重,过度爱护。 四、理清故事情节 1、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作者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划分课文的段落,了解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着引导初中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这个中心目标,将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编排如下: 一、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编排了《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黑人谈河流》等六首新诗,这六首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按“土地情思”的主题编排,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第二单元: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主题,选编了《孔乙己》《薄柳人家》《变色龙》《热爱生命》等四篇中外小说,它们风格各异,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学习重点是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第三单元: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编了《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难点在于发掘课文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 第四单元: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所以编排了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即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还有我国新时期文学中的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变脸》,一个话剧小品《枣儿》,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重点在于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特点,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单元:本单元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所选文章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长期被尊为文章典范的议论性散文。有选自《墨子》中的《公输》,选自《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有选自《庄子》中的《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强调朗读与背诵,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及都喜欢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第六单元:本单元仍是文言文教学。所选的五篇诗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记叙性的文章有:《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歌有选自〈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重点在于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记诵课文。难点是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二、知识技能目标 第一单元: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指导学生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阅读方法。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旨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个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还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等操作能力 第二单元:指导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帮助学生巩固小说的阅读方法,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再理解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学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学会阅读、欣赏小说,培养复述小说情节、尝试小创作的能力。 第三单元:学生通过阅读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反复朗读,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背诵或摘抄其中精美的篇章、段落或句子,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九年级(下)第1课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yǎ) 嘶哑 (hóu lóng) 喉咙 (xiōng yóng)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我爱这土地》第一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默写《乡愁》第四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锦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蘸.zhàn (qiáo cuì) 憔悴 (lóu yǐ) 蝼蚁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3)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永恒的中国!”一段诗。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戴望舒,诗人(称谓)。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教案 (1)

2020年春季部编版 变色龙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本文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动物能利用自身的特性保护自己,变色龙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可以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的颜色,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经有一篇小说就借用变色龙这种动物来描写一位堂堂的警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契诃夫一同走进他的这篇讽刺小说《变色龙》,去认识他笔下的这位警官。 二、介绍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先找学生读屏幕上的生字,之后齐读2遍加以巩固。 醋栗咳嗽胚子崽子伶俐魁梧 四、简介作者: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屏幕展示,学生朗读。(大屏幕出示) 作者: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巨匠,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五、整体感知:请学生帮助老师断案: 一个首饰匠拿着烟头去戳一条小猎狗,结果被狗咬了一口,一个手指头被咬伤,现在狗被抓住,只是此时还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假如你是一位警察,你怎样处理这桩案件呢?(学生活动)这时你旁边突然有人说这条狗的主人是一位将军,你又将做何处理?(学生活动)其实这个案件不不难处理,但就是这样一桩简单的案件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俄国却让一位警官丑态百出,让人啼笑皆非,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学生读课文,同时在书上圈点勾画相关信息,教师巡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情况加以适时的引导)(屏幕出示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全过程。 2、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审案的过程中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变?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学生活动,教师选择板书如下) 是将军家的狗 奥 2、小狗 4、名贵 6、伶俐 楚 蔑——————————————————————————→ 洛 夫 1、疯狗 3、下贱胚子 5、野狗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变色龙第一课时

《变色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俄国沙皇警犬的丑恶灵魂,认识沙皇统治的腐败和黑暗。 二、学习运用精彩的对话刻画人物,进一步理解和学习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写作方法。 三、理解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的。教学本文应采用分角色朗读,从不同的语调、停顿、语气中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以便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点: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有条件的可将本文改编成课堂剧或小品,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解。 四、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与时代背景;阅读思考;学习运用对比进行讽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引导学生看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二、时代背景: 《变色龙》写于1884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生活中的一种应诅咒的现实。 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革命浪潮冲击着沙皇的专制统治。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们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为其镇压革命运动服务。本文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三、自读指导 (一)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二)自读课文,提示阅读要求:(出示小黑板) 1 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 2 文章可分几部分?那几段最能表现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 3 文章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4 试从文中找出有关细节描写的部分,理解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三)讨论后明确: 1 本文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指”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 2 根据短篇小说的情节特点,本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生。(开端) 第二部分(6—27 段)是全文的重要部分。作者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奥楚蔑洛夫处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字词整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字词 第一课《诗两首》 黎明嘶sī哑喉咙h?u l?ng 怅惘汹涌(xiōng y?ng) 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锦幛zhàng 蝼l?u蚁蓬蒿hāo荇xìng藻zǎo蘸zhàn(qiáo cuì) 憔悴(l?u yǐ) 蝼蚁 第三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干瘪biě 淤yū滩驳船簇cù新胚pēi芽笑涡wō绯fēi红 纤qiàn绳(多音字:纤xiān细)绯fēi红隧洞迷惘 第四课《外国诗两首》 虔qián信慰藉jia(多音字:狼藉jí)晨曦xī 瞰kàn望 镶嵌xiāng qiàn 深邃suì 黝yǒu黑 第五课《孔乙己》 阔绰chu?(多音字:绰chāo起)颓tuí唐营生格局蘸羼chàn水阔绰chu?绽zhàn出拭shì模mú样拭shì 门槛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中性) 第六课《蒲柳人家(节选)》 剜wān 腌臜ā zā 捯dáo气唿哨shào 痱fai子擀gǎn面杖梆bāng咯kā吧隐匿nì名讳huì作揖yī栖qī聚 戏谑xua荣膺yīng跳跶da 檎qín 嘬zuō捎shào马子断壁残垣yuán 断壁残垣yuán: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贬义(褒贬误用) 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褒义。(程度误用)芒刺在背:芒刺,细刺。像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贬义(褒贬误用) 影影绰绰chu?:模模糊糊,不真切。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褒义(范围误用)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中性)。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范围误用)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中性)。 第七课《变色龙》 醋栗lì 戳chuō 赫ha 蜥蜴xī yì魁梧(kuí wú)荒huāng唐 无缘无故:形容没有任何缘故。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同音误写)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第八课《热爱生命(节选)》 巉chán岩骸hái骨窒息狼嚎háo苔藓tái xiǎn咀嚼jǔ ju? 鲦tiáo鱼骸hái 骨舐shì(老牛舐犊、舐犊之情)笑声粗厉lì 黏膜渺无人烟 奄奄yǎn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束手无策: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程度误用)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第三单元 第九课《谈生命》 骄奢清吟荫yìn庇bì 芳馨怡yí悦云翳yì 休憩qì枭xiāo鸟消融 一泻千里:比喻文笔奔放畅达(同音误写:泄)(范围误用) 第十课《那树》 星临万户虬qiú须佝偻gōu l?u倒坍tān紊wěn乱砥dǐ 引颈受戮lù: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贬义。(形声字:戳chuō,以声音辨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教案 教学目标 课后评价知识目标把握故事主要情节,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能力目标体会对话、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新课 由小说《变》导入新课《变色龙》。通过图片介绍变色龙。 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不同而改变。我们用它来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并欣赏课本剧,要求思考: 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一点? 明确: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指”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他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善变, 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2、学生小组讨论: 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根据是什么? 他是怎样判决这个案件的? (从他对狗、对赫留金的语言以及动作描写上分析)

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奥楚蔑洛夫表面上一直变来变去,实际上有一样东西一直没变,是什么? ⑴学生代表回答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小结并板书。 ⑵师生讨论奥楚蔑洛夫的“变”与“不变”。 在这来回的变化之中,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不知羞耻的沙皇的忠实的走狗的本质特征不变。 四、拓展研究 课堂小练笔:《狗眼看人》 请你以小说中的小猎狗为第一人称,以小猎狗的感受为出发点,叙说这个案件的处理过程。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同步练习册。 2、小说续写。 假若张乡绅拜会范进时,突然报喜人上门说“这个范进并没有中举”,请你联系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态度变化,想象一下此时胡屠户会有怎样的表现? 六、教学后记 【创意说明】 两个板块: 了解常识──读品结合。 研读探究。小说还借助一个特殊的道具──军大衣来表现人物善变的心理。研读探讨小说文本的现实意义,应该怎样为人处世。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九年级语文变色龙14

《变色龙》教学设计 作者: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梅园中学邱服秀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两个板块: 了解常识──读品结合。 研读探究。小说还借助一个特殊的道具──军大衣来表现人物善变的心理。研读探讨小说文本的现实意义,应该怎样为人处世。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进入第一板块了解常识。学生初次学习契诃夫的作品,要对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进行必要的了解。 1、了解作家及作品: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变色龙》是他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揭露警察宪兵的优秀作品,反映沙俄社会最典型的形象。 2、了解创作背景:本文创作于1884年,当时俄国社会正处于亚历山大三世的黑暗统治下,为强化反动统治,沙皇豢养了一批狡诈多变的奴才,他们媚上欺下,在民众面前耀武扬威、咄咄逼人,在贵族老爷面前趋炎附势、阿谀奉迎。文中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例。 3、了解小说的标题和中心人物: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颜色能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以此作文题不仅准确新颖,而且点示人物性情,有很浓的讽刺意味。中心人物奥楚蔑洛夫,俄语本意是“疯癫的”,用它作姓,也具讽刺意味。 三、进入第二板块:阅读品析 1、学生听录音朗读,从以下方面整体感知小说。 ⑴最明显的语言形式:对话描写。 ⑵最突出的人物形象:奥楚蔑洛夫 ⑶最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根据狗主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处理结果。 ⑷自由散读全文。 2、按要求找点阅读小说。 ⑴人物动作的描写点:奥楚蔑洛夫3处、赫留金各2处,众人1处。 写赫留金:“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上,抓住了狗的后腿。” 品析:表现他动作迅速,抓住元凶,证据确凿,以便得到公正的处理。 写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 品析:用举止的严肃,反衬他的装腔作势。 “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善于拿腔拿调,官气十足。 “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照应开头,丑态百出后仍趾高气扬。 ⑵人物外貌的描写点: 如: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品析:勾画出一个外表严肃。威严的警官形象。 写赫留金:“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 品析:“花布”、“坎肩”点明受害者的身份是普通的民众。 ⑶人物神态的描写点:。 ⑷人物语言的描写点:。 ⑸社会环境的描写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测试卷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2014-2015学年度山东日照陈抟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测试卷 一、(共12分)积累运用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迸溅(bèng)花穗(sùi)随声附和(hè)骇人听闻(hài) B、玷污(zhān)相称(chèn)锐不可当(dāng)锲而不舍(qì) C、汲取(xī)模样(mú)恪尽职守(kè)引颈受戳(lù) D、纤绳(qiàn)愤懑(mèn)强聒不舍(guō)忍俊不禁(jīn)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有例可援遍稽群藉鳞次栉比如坐针毡 B、沧海横流周道如底引颈受戳吹毛求疵 C、影影绰绰顶礼模拜星临万户不求甚解 D、睡眼惺松断壁残垣怀古伤今乐此不疲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4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故宫接待游客超30万,创历史新高,相比之下,北京其它景区则黯然失色。 B、“文脉中国·名家作品展”将于2012年5月18日移师南京,届时将有数十名艺术家逢场作戏,上演同一时空的“对话”。 C、2012年5月5日晚,歌唱家顾新的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来势汹汹,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D、在中国的国画艺术中,传统的作品往往描绘祖国的沧海桑田,通过巧妙的山水布局,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 习语文。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按体制分“风”“雅”“颂”三类,常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诗人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 抒发了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C、散文在写法上往往从细小处落笔,在细微的描绘中见精彩。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采用了这样的写法。 D、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莎翁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二、(共24分)古诗文阅读 【甲】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8.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9、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0、下列对【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B、公孙仪能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说明公孙仪知道自己大权在身,才能有“受。 鱼”的机会。“受鱼”,将使自己能正确执法而不“枉法”。 C、文中“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表明了公孙仪的观点。 D、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11、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3分)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课文原文

蝉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陆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贝壳 席慕蓉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迥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的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小居中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思考:《贝壳》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