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五宗师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五宗师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五宗师

中国近代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这期间出现了很多建筑大师,其中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被并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五位宗师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都留过学,虽然各有所专,但都背着同一个包袱——中国建筑的复兴。从重拾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传统,到企图将它们融入西方现代的建筑技术中,他们无疑是当代中国建筑界的先驱和元老。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 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 2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 3建筑类型 ?居住建筑 ?工业建筑 ?公共建筑 4建筑技术 ?结构技术 ?施工技术 5建筑风格 ?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 ?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 概述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13张) 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 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中国近代建筑 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就是当时西方流行得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就是券廊式;后者就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就是洋务派与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得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就是手工业作坊那样得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得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得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10142128 叶涛涛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前言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

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的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的“黄金时代”,轻工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1840——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

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of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

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表。 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1840—— 但是, 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

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 )和南 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

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和。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同济中国建筑史真题

选择填空 建筑史观 1、弗莱彻“建筑之树”反映的历史观是()。04 2、近年来建筑界讨论的“tectonic”主要是指()。04 3、非农耕时代建筑特征()。08 4、中国()时期建筑比较接近TECTONIC的含义。08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流变 1、中国古典建筑演变与下列哪个因素一般没有因果关系()。01 A朝代的更替B文化中心的转移C建筑工具的进步D中外建筑的交流 2、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1 A建筑类型B建筑等级C取材方便D阴阳五行 3、风水观念与以下哪个因素没有直接关系()。01 A心理学B方位C礼制D术数 4、中国古典园林的“昆仑”和“悬圃”意象大约出现于()时期。01 5、干栏式建筑可能起源于()。02 6、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第一次大变迁大约发生在()时期,并引发了汉民族()方式的演变。02,04 7、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3 A建筑等级B天人合一C阴阳五行 8、从直接源流上看,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采用()。03 A西北B江南C华北 9、中国上古的九州中,()州孕育了周秦汉唐文化。03 10、传统四合院构成的实质是()。03,04 11、()最早提出了“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体的主要原因。04,06 12、中国上古九州概念中,()两个州后来建都朝代最多。04 13、古代官式建筑与下列哪个因素没有因果关系?()04 A朝代更替B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C中外交流 14、以下哪位学者最早以“类型学”的观点来推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原型()。04,05 A罗西B德·昆西C钱伯斯 15、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05 A晋B冀C苏D赣 16、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17、()从技术的方面分析中国的建筑。 中国古代聚落的形态与结构 1、“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五门”指()。98 2、“东西堂”制度是()时期开始的()制度。98 3、“里坊制”大约解体于()朝,取而代之的是()制度。98 4、古代都城得居住划分单位在汉朝称(),在唐朝称()。99 5、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属于()形制。991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古典主义 2、解构主义 3、有机建筑 4、包豪斯 5、工艺美术运动 6、表现派 7、德意志制造联盟 8、古典主义 9、芝加哥学派 10、粗野主义 11、密斯风格 12、帝国风格 13、草原式住宅 14.、风格派 15、CIAM 16、国际式 17、雅典宪章 18、浪漫主义建筑 19、典雅主义 20、新陈代谢派 21、功能主义 22、高技派 23、“净化”建筑 24、先浪漫主义建筑 25、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 26、理性主义建筑 27、后现代主义 28、“装饰即是罪恶” 29、西塔里埃森 30、贝瑞 二、简述<答>题: 1、如何理解“少就是多”的内涵和意义 2、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反应了设计人什么样的观点?简要评述其观点。 3、简要论述你对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看法。

4、结合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住宅,简述风格派建筑的特点和意义。(或)结合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住宅,谈谈风格派艺术是怎样把握绘画、雕刻和建筑的 5、在现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密斯、柯布西耶与阿尔托、赖特的作品既表现出某些共同特征, 又有一些不同之处,简述这些不同及意义。 6、简要论述现代建筑在空间方面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及意义。 7、简要评价本世纪70至90年代西方建筑的主要现象。 8、简述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巴黎瑞士学生宿舍的空间布局手法特点及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9、简述风格派、构成派艺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影响。 10、简述密斯凡纳德罗在设计中如何处理结构、空间、形式的相互关系。 11、简要评述一下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大楼。 12、简述“ARCHIGRAM”派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归纳其基本的指导思想。 13、美国高层建筑的发展从“板式”建筑逐渐转变为“塔式”建筑的原因何在。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摘要: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可分为初始期、起步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并根据中国近代建筑特性将其分为承续型、影响型、早发型、后延型四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体现出传统承续与外来文化之双重影响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性,必须对其科学地进行分级分类,区别对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护、利用(再利用) ,废弃或拆除的对策。结合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 ,论述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提出近代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做法。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在中国,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可分为初始期(20世纪40 - 70年代) 、起步期( 1986—1992年)和发展期(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 1. 初始期: 20世纪40 - 70年代 梁思成先生于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在“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论及中国近代建筑,可以说是较早的通史性述作,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在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下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编辑工作,是中国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首次较具规模的研究。 1958年10月,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进行的建筑“三史”全国调查及资料编辑工作,以其成果《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 , 为高等学校提供了这一学科领域的参考教材。 1960年8月,全国“第四次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后根据《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缩编的《中国建筑史》第二册《中国近代建筑简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于1962年10月正式出版。 1964年在香港出版的徐敬直所著《中国建筑之古今》一书, 其中有“当代中国建筑”(ContemporaryChinese Architecture)部分,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较重要的专著。 2. 起步期: 1986—1992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活跃, 尤其是对在近代 (1840—1949)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引起的思想动荡极为关注。在建筑历史学界,则引发了关于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使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中外建筑历史学者的注意。 1981年9月至1984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攻读博士课程的村松伸,以高级进修生的身份来清华大学,为准备以《中国近代建筑史》为题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留学; 1985年4月,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和张复合向清华大学建筑系领导提交了《关于进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报告》[1] 1985年8月,清华大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并向全国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对中国近代建筑保护工作的呼吁书》。可以说,“座谈会”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起步期的序幕;同年11月,东京大学召开“日本及东亚近代建筑史国际研究讨论会”,可看作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国际交流的开端。 1986年10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继“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之后,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

近代建筑遗产存活于再利用 ——结合安徽省芜湖市近代建筑的讨论 姓名:黄丽 学号:6001110010 班级:建筑学101班 摘要:结合安徽近代建筑文化背景及其价值,本文以芜湖市的近代建筑为例,提出不仅要将建筑物本身保存下来还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和保护,将这些建筑留存在文化里才是真正的保护。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与意义,安徽省芜湖市的近代建筑,说明了将这些近代建筑进行利用修缮也是一种节约社会资源,保存生活方式,记录生活语言的一种良好途径。 关键词:安徽省芜湖市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保护与再利用社会变迁 一、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与意义 19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展开,中国建筑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中国近代建筑史与社会发展史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虽然关于中国近代建筑是的划分存在争议,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在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时的主要矛盾,所以无需纠结于这一点。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于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时227年,中国近代史则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世界范围内迟了200年。这一点也恰恰造成了近代中国不论社会发展还是建筑艺术发展的急剧发展的现状。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也是举步维艰,1994年清华大学张复合教授首开中国近代建筑史至今也仅50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 (1840-1949)所建造的建筑,此100年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洋风”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年(约80年); “自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30年代中后期(约10年); “动荡”时期——20世纪30年代后期,40年代(约10年)。 中国近代建筑是世界近代建筑历史的一个见证,虽然时间上晚了200年,但是在风格和社会进程中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取其精华却不应该可以模仿,而当今很多建筑设计中却忽略了这种历史发展的进程将其作为一种样板进行模仿。 二、安徽省芜湖市的近代建筑 在中国建筑保护方面,大多数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选择保护项目,很少从建筑本身来考虑。在安徽省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中也是如此,例如李鸿章、刘铭传、胡适故居,安徽邮务管理局旧址,国民党省党部旧址等,而一些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相近的历史街区则很少成为保护的对象,这是很令人遗憾的缺失。近代建筑,是安徽建筑文化遗存的重要方面。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丰厚的遗产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安徽近代建筑的研究及保护,都明显地滞后了。 安徽近代建筑有很多例如,洋务运动所影响的近代建筑、近代转型中的传统建筑、安徽近代西方建筑、近代产业建筑和日据时期建筑。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第一批通商口岸较早的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也保留了很多近代建筑。据此,安徽近代西方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方强行输入和国人主动引进两个阶段。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安徽芜湖开埠并设立租界,安庆、大通允许外轮停伯。西方列强叩开安徽大门,西方建筑也强行输入。1877年建于芜湖范罗山的英国驻芜领事馆,开此类建筑之先河。至今仍基本保存的此类建筑,还有芜湖天主教堂(1892)、芜湖圣雅阁中学(1910)、弋矶山医院(1927)、安庆同仁医院(1906)等。传入安徽的西方建筑,实际上涵盖了西方自罗马风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多种风格。他们形式新颖,施工精良,起了某种示范作用。 20世纪初,安徽已有主动引进的西方建筑。建于1916年的芜湖海关大楼就吸收了西方建筑某些成份,它个性鲜明,造型感强,檐部、腰线、砖柱、门窗罩等细部精致;为安徽近代最有影响的行政办公建筑。此后,在一些银行建筑中,也多取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从中国近代建筑深进看,“外来移植是中国近代建筑转形的主渠道,

近现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精)

一、近代建筑新旧体系背景原因和历史地位: 背景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当中国近代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是,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沿海通商口岸城市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和聚点,在资本主义的殖民活动下,是引发城市和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但是由于领土的不完整性和政府的衰败,除开工业化近代化的集中点,就中国全局上来看,各地区的现代转型存在着时间和层次上的差异。中国近代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形成了截然分明的二元化经济结构,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性,最主要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都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的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历史地位: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期,大部分近代建筑还是今天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建筑活动有很大影响。 二、近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三阶段产生背景原因及特点(前面是简要特点后面是原因 1. 19c中叶 - 19c末叶(早期阶段:类型、数量、规模上十分有限,中国建筑开始走出封闭状态(外廊式的均为早期,通过西方建筑的输入和引进(一般三层及以下,酝酿着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渗入(开埠通商、租界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兴起、民办资本企业的开展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租界形成新城区,殖民输入的建筑以及教会建筑的传播,大体上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殖民地式、欧洲古典式。 2. 19c末~20c30n末(鼎盛时期:一方面探索中西方建筑的结合,一方面创造新的建筑形式。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被列入世界市场范围,竞相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外资工业的增多,开埠通商口岸增多。表现在建筑上:租界和租借地、附属地城市的建筑活动频繁,为资本输出服务的建筑,如工厂、银行、火车站

《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巴黎明星广场凯旋门、英国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国会大厦、巴黎歌剧院;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巴黎博览会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 (2)掌握18-19世纪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各类建筑的特点;重点掌握: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博览会机械馆的建筑特点。城市规划的探索: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污染和破坏,既危害人民的生活,又妨碍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加尼埃),带形城市(索里亚·马泰)等等。 第二章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 (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欧洲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流派的主张及代表建筑。熟悉美国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2)掌握:红屋、米拉公寓、法古斯工厂、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罗比住宅。 第三章 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1)熟悉战后初期建筑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与构成派及实例(爱因斯坦天文台、乌德勒支住宅、第三国际纪念碑)。 (2)重点掌握:格罗皮乌斯的建筑理论及主要实例(法古斯工厂、科隆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马赛公寓大楼、朗香教堂);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克朗楼,西柏林国家美术馆、西格拉姆大厦)。赖特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草原式住宅、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汉姆博物馆)。 (3)要求绘制:①萨伏伊别墅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③克朗楼④包豪斯校舍。 第四章 二战后,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1)熟悉二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以及代表建筑师和代表作品。①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②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③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④粗野主义倾向,⑤典雅主义倾向,⑥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⑦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10142128 叶涛涛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前言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 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上述两方面的建筑虽然为数不多,但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 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19世纪90年代前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争夺铁路修建权。火车站建筑陆续出现,厂房建筑数量增多,银行建筑引人注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成长的“黄金时代”,轻工业、商业、金融业都有长足发展。引进西式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事业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在这个时期,中国近代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近代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有了较多的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初步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成长起来。辛亥革命后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有了第一批建筑师。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20~30年代,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南京、上海分别制定了《首都计划》和《大上海都市计划》,建造了一批行政建筑、文化建筑、居住建筑。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和东北的一些城市,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特别是上海,这时期出现了28座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的工程达到很高的施工质量。一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中国建筑师的队伍壮大了。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建筑师纷纷成立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中设立建筑专业(见中国建筑教育),引进和传播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和创作思想。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行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37~1949) 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战后建设,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播和少数新归国建筑师的介绍,中

中国近代建筑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著 读了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 孙中山曾说:“夫人类能造屋宇以安居,不知几何时代,而后始有建筑学。中国则至今未有其学……”中国建造房屋是行而不知,外国是知而后行。 一门专业的独立需要具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专业人才的出现使得一种专门知识得到确认,第二:专业组织的形成使得该专业具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第三专业教育的开展,使得专业知识标准和规范得到普及。 下面我说一下中国建筑师的出现。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戊戌变法夭折,和义和团的危害,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废除八股文,进行教育改革。先后两份文件《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将土木工程学和建筑学列为现代中国的教育科目。但是当时的建筑学所设课程与木工课相差无几,因此建筑被视为大木的习惯还是没有得到改观。 虽然建筑学并没有真正的得到发展,但是土木工程学在全国的大学中迅速发展,土木工程学的学生和分布都是非常的广阔。土木工程的迅速发展对建筑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建筑在科学性方面的提高。与之同时产生的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则开始的比较晚,中国人获得专业的建筑学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留学获得,其中以留学美国与日本的较多,其中由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影响尤其重大。留学美国的那一批学生为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

国最早获得建筑学专业训练的人就出自留日的学生。综合所有的学生来说,第一批从清华毕业的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对中国建筑影响最大。1908年,美国国会决定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为使中国学生能在进入美国之前打下必要的基础,设游美学务处并设肄业馆,1911年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庄俊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是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学生。在赴美留学的学校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学生最多。影响最大,其中杨廷宝、梁思成和童寯等都毕业于宾大。 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可以说一开始就是通过留学才得以出现,中国早期留学欧美时期,都是学习西方的古典主义,因此当时毕业的一大批中国的建筑人才都是倾向于古典主义,他们创建的建筑系也大都摆脱不了学院派的束缚。

近现代建筑历史发展及保护最终版

近现代建筑历史发展及保护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1840~1895):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酝酿着新建筑体系。 新建筑活动:1.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2.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 广州“十三夷馆” 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 (1895~1919):西 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 的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近代居住建筑、工业 建筑、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 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近代建筑材料的 生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有了较多的砖石 钢骨混合结构,初步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 构。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成长起来。辛亥革命后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学习建筑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有了第一批建筑师。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广州中山纪念堂中东铁路哈尔滨站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的工程达到很高的施工质量。一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中国建筑师的队伍壮大了。1927年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行的研究工作,

中国建筑史近代部分的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近代部分的读书笔记 建筑是时代的印记,携带着时代的信息,每一个时期建筑往往都会被一种特定的形式所控制,稍加留意就会看到这些形式的存在于它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建筑师往往只是社会环境对建筑形式产生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媒介,建筑创作从来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会是建筑师自我表现的手段,这是建筑师的宿命,纵观历史任何时期社会性总是建筑的第一特性。建筑总是根植在社会的土壤中的,它与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人文历史、哲学观点都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社会变化了建筑就会随之变化,而只有社会发展了建筑也才能随之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未达到一定高度时,我们不要太极于苛求某一建筑形式的出现,而当社会变化时,我们也不可能阻止建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建筑艺术的变化与发展,表明了我国建筑艺术如何从封建社会的遗产走向紧跟时代的现代化过程。不明了这个过程的背景与原因,就很难了解这一时期建筑的历史成就与研究的价值,就很难认识到今天的建筑艺术潮流与过去的建筑艺术有什么关系。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历经数千年,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时代是在发展的,建筑艺术也必然要随着时代潮流变化,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正如马克思对希腊文化的评价那样:“关于艺术,谁都知道,它的某些繁荣时代并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相适应的,因而也不是与那构成社会组织骨干的社会物质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困难并不在于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是与社会发展的某些形态相关联的。困难在于了解它们还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准和不可企及的规范。”“一个大人是不能再变成一个小孩的,除非他变得孩子气了。但是,难道小孩的天真不令人高兴吗难道他自己不应该努力在更高的阶段上把小孩的真实的本质再现出来吗”建筑文化遗产也是一样,时代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建筑艺术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过渡和逐渐成长的时期,对于建筑现代化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现代时期的建筑也是一个学习西方先进建筑思想与技术的过程,是一个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过程。建筑既应该是时代的,是世界的,也应该是民族的,只有这样,新建筑文化才可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它既吸收了世界优秀建筑文化的精华,又继承了本民族的建筑特色,从而才能使中国建筑艺术紧跟世界建筑潮流,才能使建筑创作明确方向。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研究的历史范畴,原则上是按照中国通史的分期,也就是说主要是研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20世纪末的建筑艺术成就。但是作为建筑历史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虽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 840年开始划线,而实际上在这个关键年代之前,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已很频繁,它对中国近代建筑西化的过程,曾有过一定的影响,例如16世纪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时期所建造的一批西式建筑;天主教在明清时期所兴建的一些西式教堂;清朝初期在广州建造的广东十三行与十三夷馆;清朝前期在圆明园的长春园中建造的一批西洋楼等等都是西方建筑艺术东渐的佐证,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滥觞。因此在研究中国近代建筑艺术时,上溯这一批最初的源头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在现代建筑的概念上,我们暂且以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分水岭。当然,有些人会强调应该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分界线;也有人会认为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已出现过现代建筑艺术思潮和现代建筑作品,把它的分界划在1949年岂不是明显有违事实我们认为这里所讨论的近现代建筑艺术主要还是作为时间概念来考虑的,并未强调政治因素与建筑风格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