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7讲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产量和生物量学案

第27讲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产量和生物量

考试标准必考加试考试标准必考加试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成分

a a 5.营养级 a a

2.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实例b b

6.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的建构

b

3.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

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b b 7.生态金字塔 b

4.生物放大 b b 8.初级生产量、次级生

产量及生物量的含义

a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功能和成分

(1)含义: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2)类型: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为生态系统两类。

(3)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和生物成分即生产者(如植物)、消费者(如多数动物)及分解者。

(4)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5)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食物链、生物放大与食物网

(1)食物链

①主要类型:捕食食物链(起点:活的动植物)和腐食食物链(起点: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

②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同时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

(2)营养级的概念: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3)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

①写出下列消费者的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二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

②总结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

(4)生物放大

①含义: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并导致危害的现象。

②途径:食物链。如DDT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污染。

(5)食物网

①含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

②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3.生态金字塔(加试)

(1)含义: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

(2)类型: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绝不会倒置。

思考讨论

1.解读下面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及结构的关系图

(1)图甲A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B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

(2)图甲中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分解者不参与食物网构成。

(3)分析图乙如下:图中X及a、b、c分别是指:X.生物群落、a.消费者、b.生产者、c.分解者。

(4)图乙中被誉为“生态系统基石”的是生产者,它是否一定是真核生物?是否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提示不一定为真核生物,可能为原核生物,但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2.请根据某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一条最长的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鹰(或绿色植物→鼠→蛇

→鹰或绿色植物→兔子→蛇→鹰)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铅最多的生物是鹰。

(3)

图中②代表的重要生理作用是细胞呼吸。

(4)草原比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强的原因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3.探究生态金字塔的类型

类型

项目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

象征含义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

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一般生物个体数目在

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

高而逐级递减

生物量(现存生物有

机物的总量)一般沿

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每一阶含义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

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

的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

生物量

1.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①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细菌、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等。

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

2.食物链变式模型的分析

(1)下面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图2中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在食物链中,甲是低营养级,乙是高营养级;图4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的食物链是A→B。

(2)数据表格形式直接呈现(能量值)构建食物链(网)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营养级 A B C D

Pg 15.9 870.7 0.9 141.0

所以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约10%)可以确定食物链为B→D→A→C。

(3)数据表格形式间接呈现(重金属、DDT等浓度)构建食物链(网)

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5 7 0.51 68 0.39

由于生物富集现象,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有机汞浓度增加,表中A有机汞浓度最低,属于第一营养级,C和E的有机汞浓度差不多,表明两者属于同一营养级,D有机汞浓度最高,属于最高营养级,那么,最可能的食物网如右图所示。

题型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C.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D.能量金字塔可以倒置

答案 C

解析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也有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或消费者(如寄生细菌),但腐生细菌只能是分解者,A项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蚯蚓),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B项错误;自养型生物能将外界无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也都是自养型生物,C项正确。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故能量金字塔不会倒置。

2.(2016·嘉兴1月期末测试)下图表示DDT沿着食物链转移过程中的浓度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是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

B.随着食物链的延长各营养级代谢排出有毒物质的能力减弱

C.通过动物生物量的计算可推测各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D.次级生产者指的是所有动物

答案 D

解析凡是异养生物(包括各种分解者)都属于次级生产者,而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或真菌都是分解者,所以“次级生产者指的是所有动物”的说法是错误的。

辨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物组成

(1)细菌未必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则属于特殊的消费者。

(2)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3)生产者未必都是绿色植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4)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一定是生产者,反之亦然。

(5)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反之亦然。

题型二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与稳定性

3.(2017·浙江模拟)如图为某同学画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并不完整,还缺少非生物成分

B.该食物网有4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是: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的鸟→鹰

C.如果有毒物质DDT污染了该生态系统,那么体内含DDT最多的生物是鹰

D.若鼠的数量大增,短时间内,绿色植物的数量会减少,鹰的数量会增多,随后,鼠的数量会减少,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A

解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除了包含图中画出的生物部分外,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及分解者,A项错误;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①绿色植物→鼠→鹰;②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的鸟→鹰;③绿色植物→杂食性的鸟→鹰;④绿色植物→食草籽的鸟→鹰。其中最长的为: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的鸟→鹰,B项正确;某些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即鹰体内含DDT最高,C项正确;若某种原因导致该生态系统中鼠的数量大增,在短时间内,绿色植物的数量会减少,鹰的数量会增多,随后,鼠的数量会减少,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正确。

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 D

解析由上图可知,上述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以乙为食,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题型三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构、生态金字塔(加试)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乙是消费者,包括全部异养生物

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

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 B

解析根据甲、乙和分解者的关系可以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项正确;异养生物中一部分是消费者,如大部分动物,一部分是分解者,如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B项错误;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C项正确;食物

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 项正确。

6.(2017·宁波校级期中)如图表示Ⅰ、Ⅱ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 .“生物放大”现象只能发生在Ⅰ中,而不会发生在Ⅱ中

B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C .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比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D .Ⅱ中的生产者比Ⅰ中的生产者个体更小、繁殖速度更快、纤维素含量更低

答案 D

解析 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升高而呈现富集作用,在Ⅰ、Ⅱ都会发生,A 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不会随营养级的升高而改变,B 项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但是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C 项错误;浮游植物比玉米个体更小、繁殖速度更快、纤维素含量更低,D 项正确。

考点二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加试)

1.初级生产量: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单位:g/(m 2·a)或J/(m 2·a)(a 代表年)。

(1)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式

6CO 2+12H 2O ――→2.8×106J 叶绿体C 6H 12O 6+6O 2+6H 2O

(2)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用GP 表示。

(3)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用NP 表示,即NP =GP -R 。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2.生物量: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1)单位:g/m 2或J/m 2。

(2)NP =GP -R ????? >0 生物量增加<0 生物量减少

=0 生物量不变

3.次级生产量: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等次级生产者利用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有机物质。

(1)单位:g/(m2·a)或J/(m2·a)。

(2)生产过程:次级生产者的同化量-呼吸量,即为次级生产量。思考讨论

1.列表比较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

项目

初级生产量生物量次级生产量

能量来源太阳光能太阳光能或有机物植物生产的有机物

描述单位

g/(m2·a)

或J/(m2·a)

g/m2

或J/m2

g/(m2·a)

或J/(m2·a)能量大小最大较大较小

三者的关系

(1)总初级生产量(GP)=净初级生产量(NP)+植物呼吸量(R);

(2)当净生产量表示在某一时刻前的有机物质积累量时即为生物量;

(3)次级生产量的能量来源于初级生产量;

(4)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的能量一般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

阳光能

2.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更大还是更小?次级生产量呢?

提示海洋的初级生产量之和只有陆地初级生产量的1/2,但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次级生产量的三倍多。

3.下图为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填图并判断正误:

(1)次级生产量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有机物( √)

提示次级生产过程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物的同化过程,即利用生态系统中现有的有机物质再生产有机物质的过程。

(2)凡是异养生物都是次级生产者( √)

(3)海洋的初级生产量之和虽是陆地初级生产量的1/2,但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的3倍多( √)

(4)次级生产量减去呼吸量即为净次级生产量( ×)

题型一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关系

1.(2017·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B.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

C.因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倒金字塔形

D.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比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次级生产量

答案 B

解析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A项错误;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B项正确;因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单细胞藻类,它们个体小、繁殖快,含纤维素少,可以整个被浮游动物吞食和消化,并迅速转化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因此生物量金字塔可呈倒金字塔形,C项错误;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比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具有的次级生产量不具有可比性,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有关,D项错误。

2.(2017·宁波中学期中)如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包含植物的呼吸消耗量

B.②为次级生产量

C.④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D.⑤⑥⑦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答案 C

解析①是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可利用的能量,所以不含植物的呼吸消耗量;②为植食性动物摄入的能量,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中,一部分通过⑧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剩下的即是④有机物积累量,可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①⑤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⑤⑥⑦之和小于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题型二有关生产量、生物量表格、坐标曲线图的分析

3.(2017·绍兴选考适应性考试)下表是一个野山羊种群按时间顺序每隔两年的生物量变化调查表。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时间t0t1t2t3

生物量(g/m2) N 2N 4N 4N

A.该种群净生产量在t1~t2期间的积累量为2N

B.t0~t1期间的呼吸量大于t1~t2期间的呼吸量

C.t2~t3期间该种群的出生率为0

D.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4N

答案 A

解析由图可知,t1~t2期间生物量的差值为2N,故积累量为2N,A项正确;净生产量是初级生产量与呼吸量的差值,无法计算呼吸量和出生率,B、C项错误;4N是指生物量最大值,与环境容纳量的含义不同,D项错误。

4.(2017·学军中学期中)如图表示某湖泊夏季的净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与水深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中随水深增加,净初级生产量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光强度下降

B.若该生态系统长期处于c点所示的状态,则不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C.净初级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繁殖,a处的植物长势最好

D.在自然状态下,净初级生产量高则次级生产量也高

答案 D

解析曲线中随水深增加,净初级生产量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光强度下降影响了光合作用,A 项正确;若该生态系统长期处于c点,净初级生产量为0,则不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B项正确;净初级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繁殖,a处的植物长势最好,C项正确;在自然状态下,净初级生产量高的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不一定高,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D项错误。

模拟演练

1.(2017·浙江模拟)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关于以上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它们中的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它们中的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它们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答案 D

解析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项错误;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B项错误;秃鹫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它们中的分解者能

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D项正确。

2.(2017·孝义模拟)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生物对应种群的集合,称为该生态系统的群落

B.食草昆虫的锐减对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C.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0条食物链,其中狐处于两条食物链中

D.该食物网中,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不仅仅是青蛙和蜘蛛

答案 D

解析图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图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A 项错误;食草昆虫的锐减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化,致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B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共有9条食物链,C项错误;吃虫的鸟和蜘蛛之间、猫头鹰与蛇之间也是捕食和竞争关系,D项正确。

3.(2017·鹿城区校级模拟)如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代表各成分之间交换的有机物或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中某种群的领域行为可明显调节种群密度

B.乙、丁属于次级生产者,其次级生产量即同化量

C.乙中的某种群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就会实现零增长

D.丙成分中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乙种群最强烈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答案 A

解析由分析可知,乙表示消费者,动物的领域行为使动物不能聚集在一个区域,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即可明显调节种群密度,A项正确;次级生产量=次级生产者的同化量-呼吸量,B项错误;教材中指出“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即1个家庭生2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但保持替补出生率的种群不一定会实现零增长,如需要考虑到一代人所生孩子成长为父母之前有部分死亡的可能性,C项错误;丙成分中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乙种群最强烈的外源性调节因素,D项错误。

4.(加试)(2017·台州校级模拟)下列关于自然条件下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只要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增加

B.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小于陆地生态系统

C.生态金字塔包含生物量、能量、数量及年龄金字塔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成蛙数量可获得该种蛙数量可获得该种蛙的种群密度

答案 B

解析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A项错误;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之和只有陆地初级生产量的1/2,B项正确;生态金字塔把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不包括年龄,C项错误;种群密度是指该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数量,而非只是指成蛙的数量,D项错误。

5.(加试)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量与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生产量应为净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

B.净生产量实际上就是总初级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C.生物量与生产量的单位均可用g/m2或J/m2表示

D.若GP-R=0,则生物量不变

答案 D

解析用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生产量应为净初级生产量,A项错误;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初级生产量在某一时刻前的积累量,其单位为g/m2或J/m2,但生产量的单位应为g/(m2·a)或J/(m2·a),B、C项错误;若GP-R=0,则生物量不变;若GP-R>0,则生物量增加;若GP -R<0,则生物量减少,D项正确。

课时训练

一、学考选择题

1.(2016·浙江10月选考)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型鱼类种类减少,将导致( ) A.生物群落发生演替B.食物网复杂程度降低

C.食物链的环节增多D.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答案 B

解析大型鱼类种类的减少不一定会导致生物群落类型发生改变,A项错误;鱼类种类的减少肯定会导致食物链环节减少,进而导致食物网复杂程度下降;食物网复杂程度下降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故C、D项错误,B项正确。

2.(2017·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B.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C.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

答案 D

解析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B错误;捕食食物链中,不存在分解者,C错误;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食物链转移和富集,D正确。

3.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答案 B

解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

4.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

答案 B

解析依据题意,当大量捕捞花鲢后,乌鱼的食物以白鲢为主,大量捕食白鲢,故其数量在短期内快速下降,故选B项。

5.(2017春·兰州校级期末)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下列四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

A.甲→乙→丙→丁B.

C. D.

答案 D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若生物成分一样多,则生产者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故选D项。

6.(2017·温州一模)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答案 C

解析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A项正确;本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植物,从生产者→最高营养级,共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C项错误;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等级+1=营养级级别,D项正确。

7.(2016·丽水一模)如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图中一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只体现了两种成分

答案 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A项错误;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都是一级消费者,B项错误;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4种生物,C项错误;该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D项正确。

8.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约为1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 C

解析恒温动物呼吸代谢消耗量高,因此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少,所以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A项错误;无法判断哺乳动物同化量与获取量的比值大小,10%为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就是提高能量利用率,即提高③/②的值,C项正确;食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肉哺乳动物,D项错误。

9.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及其关系,图2为其中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B.图1中狐为第三、四营养级,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C.图2中a、b、c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a→b→c

D.图2中a、b、c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 D

解析在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而不存在竞争关系,A项错误;图1中细菌是分解者,不占有营养级,B项错误;图2中有一种是草,草是生产者,草的数量增加(减少),引起其他生物数量都增加(减少),据此判断c是草,食物链关系是c→b→a,C项错误;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方面,a、b、c中没有分解者,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项正确。

二、加试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B.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形成于叶绿体中

C.初级生产量的单位通常用g/m2或J/m2表示

D.地球各地的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答案 C

解析初级生产量的单位通常用g/(m2·a)或J/(m2·a)(a代表年)表示,即初级生产量应体现年生产量,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生产量。

11.(2017·温州中学3月模拟)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浮游植物B,它们的营养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

A.鳙鱼、浮游动物A、浮游植物B这三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组成了生物群落

B.鳙鱼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了

C.适当施肥有利于提高浮游植物B的数量,进而有利于提高鳙鱼的产量

D.若浮游动物A的次级生产量为0,则它的生物量也为0

答案 C

解析生物群落包括该地域所有生物,如微生物等其他生物,A项错误。鳙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浮游动物A的同化量,B项错误;适当施肥有利于提高浮游植物B的光合作用能力,流经该食物链总能量提高,故各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C项正确;浮游动物A的次级生产量为0,表明浮游动物A没有生长积累有机物,但是其生物量不为0,D项错误。

12.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答案 A

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是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A项正确;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而是由食物充足,个体的生长繁殖引起的,B项错误;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C项错

误;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D项错误。13.下列与生物放大及生态金字塔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有害物质可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从而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造成生物放大B.若以杀虫剂与有害物质浓度大小衡量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则所构成的金字塔应为正立的

C.就数量金字塔而言,某些状况下可能呈现倒金字塔形

D.就能量而言,天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绝不会是倒置的

答案 B

解析由于生物放大作用,营养级越高,杀虫剂与有害物质浓度越大,因此若以杀虫剂与有害物质浓度大小衡量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则所构成的金字塔应为倒立的。

三、非选择题

14.(2017·金华十校高三联考)某池塘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池塘的各种生物通过相互作用形成_______。太阳鱼处于最长食物链中的第____营养级。

(2)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可以流向生态系统的_______成分中。

(3)水质中轻微重金属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在鲈鱼体内高度积累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若污染严重,大量生物死亡将会引发____________调节。

(4)如果去除池塘中的双翅目幼虫,则鲈鱼的产量将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物群落四(2)分解者(3)生物放大正反馈(4)增加

解析(1)各种生物共同组成生物群落。该食物网中最长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鲈鱼,太阳鱼是第四营养级。(2)生物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随残枝败叶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3)污染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生物死亡又会导致更严重的污染,这是正反馈调节。(4)除去双翅目幼虫,相当于减少一个营养级,减少了能量浪费,鲈鱼产量将增加。

15.(加试)下图为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表示次级生产量的是________(填序号),图中⑦和⑩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成分来看,次级生产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次级生产量归根到底是要依靠植物在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质。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除转化为次级生产量外,其他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自身生物量的积累。

(3)在生产实践中要提高圈养牲畜的生长量可通过提高_____(用图中序号以比例式表示)来实现。答案(1)⑨同化(量) 呼吸(量) (2)消费者和分解者光合作用自身呼吸消耗(或“呼吸”)

(3)⑦/⑤(或⑨/⑦,写⑦/⑧,⑨/⑩也可)

解析(1)次级生产量是指靠吃现成有机物而进行的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即图中⑨,图中⑦为摄入量与粪便量之差,应为同化量;⑩为呼吸量。(2)次级生产者应包括一切异养生物即消费者、分解者,次级生产量归根到底是要依靠植物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除转化为次级生产量外,其他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及自身有机物积累。(3)要提高圈养牲畜的生长量,可通过提高⑦/⑤或⑨/⑦或⑦/⑧或⑨/⑩来实现。

人教版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盖玥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的内容,是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在知识构建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联系密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教学难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2.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 1课时 图片和MV视频资料的搜索以及下载处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完善。 四、教学方法

在学生已掌握了种群、群落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借助直观的图片、视频资源给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丰富想象,细致观察,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创造思维空间,提供表达时机,从而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讲述法,阅读指导法以及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讨,敢于创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中采用的文字、图片、音频等均恰到好处的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并活化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习效率不言而喻。二是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有效问题设计为师生之间的谈话创造了空间,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知。三是教学内容的过度衔接流畅,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利于思维空间的转化,便于知识的联系和理解。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教学节奏把握的不好,出现“前松后紧”的状况。由此导致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学生的讨论以及合作学习活动时间有些仓促,使得课堂知识的反馈评价没有实现。 七、板书设计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个体种群 无机环境群落 (整体性)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4、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 【学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 1、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学习方法】 通过老师提供的课件以及阅读课文,理解生态因素的含义,并能理解影响生物生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并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个探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我以后学习其他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第一课时 【问题导学】 我们知道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松、杉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很好;人参、三七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又会因为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可见,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自主学习】 【教材导读】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哪两类? 2.观察教材P13中的图1~12,思考一下,圈中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请尝试举例说明 3.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所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收获与问题】 通过自学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一并写在下面,与同学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 一、选择题 1、德化戴云山上,枫叶林分布在海域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域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4、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 5、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6、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成语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二填空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分解者 2.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三级消费者 3. 由于施肥不当,造成西瓜苗大量死亡,随后西瓜地里的细菌和真菌将( ) A. 不能生存 B. 数量下降 C. 数量上升 D. 数量不变 4. 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 A. 初级消费者 B. 次级消费者 C. 生产者 D. 分解者 5. 下列哪项是生态系统中形成食物网的原因( ) A. 生物之间有间接关系 B. 生物之间有直接关系 C. 生物之间有食物关系 D. 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 6. 下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 ) (m 2腐殖 质时间(年) A. A 是热带草原,B 是热带雨林 B. A 是热带雨林,B 是温带雨林 C. A 是冻土苔原,B 是热带雨林 D. A 是热带苔原,B 是温带草原 7.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食物链和食物网 C. 生产者和分解者 D. 各级消费者 8. 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 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以上都是 9. 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它是( ) A. 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 B. 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D. 初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 10.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和食物链 B.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 食物链、食物网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生态系统的范围: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它是地球上的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的总和。 答案:1.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2.水域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圈 全部生物 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①物质:空气、水、无机盐等。 ②能量:阳光、热能等。 (2)生产者。 ①主要类群: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_,还包含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 ②作用:通过________,把太阳能转变为有机物中可被生物利用的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______。 (3)消费者。 ①主要类群: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____________等。 ②作用。 a .将有机物转化为________,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帮助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4)分解者。 ①主要类群:________________及某些动物。 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________分解成无机物。 [判断] (1)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 )

(2)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3)要使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①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______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实例。 (2)食物网。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________连接成的复杂________。 ②形成的原因。 a.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______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b.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______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 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物质循环和________的渠道,是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的重要条件。 答案:1.(2)①绿色植物②光合作用化学能基石 (3)①寄生动物②无机物(4)①细菌和真菌②有机物 [判断] (1)√ (2)×提示: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 (3)×提示: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4)×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柳树0中学11-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讲学稿课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科生物课型新授主备人王艳丽审核人李磊课时设置 1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通过实例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同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复习导学探究质疑】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 2、探究过程包括、、、、、等方面 3、对照实验指 4、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说明 蚯蚓能疏松土壤,树木能防风固沙,说明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另外还有、关系 【分组合作互动释疑】 1、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6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6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将这6块马铃薯 分别埋进6个小花盆的沙土中5cm深。 (1)该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中1号和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 (3)5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会,原因是___________ 。 (4)你认为该实验设计(选填是或否)存在缺陷,理由是: 。 2、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就能够大减少被捕食的机会。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表明 (1)(2) 【训练反馈应用提升】 1.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光 C.无机盐 D.空气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指()教师修改及学生笔记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前复习】 在学习新知识前必须具备一些植物学、动物学以及微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以利于我们对生态系统成分的分析和理解;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从本质上概括出不同生态系统的成分的一致性和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 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构成了 A.种群B.群落 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解析:此题是考查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的。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说明鱼缸中生长着水草、鱼类、微生物等各种生物。具体地说:水、光、无机盐和水中溶解的氧气等,它们构成了无机环境,还有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细菌等,它们又构成了生物群落。这些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样的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了生态系统。 答案:C 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 生产者属于______________生物,能把______________制造成有机物,是生 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3)消费者 消费者自己不能制造______________,它们的生存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 ______________。消费者属于______________生物。根据食性不同。消费者又分成______________消费者、______________消费者、______________消费者等。 (4)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结构》教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 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 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种类对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①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解决方法] 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 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解决办法]学生用图解形式描述各成分间的关系,教师引导总结,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决方法] 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括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讲解法、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图片、资料等。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片,如图是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一角,请用生态学知识判断:一只熊猫、保护区所有熊猫、保护区所有生物、保护区分别属于什么 生:一个熊猫是一个生物个体。保护区所有的熊猫是一个种群,保护区所有的生物是群落,保护区是生态系统。 师:说得很好。一个熊猫是一个生物个体,种群是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同在保护区里,都是熊猫,所以保护区里所有的熊猫就构成了一个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生物的总和,就是群落。所以保护区里所有的生物,它们之间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它们构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无机环境,它们与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生:生物圈

2017生物中考试题汇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017生物中考试题汇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017广东)6.广东温暖潮湿,生物种类和数量比新疆要多,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和水 C.植物 D.土壤和空气 【答案】B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如水稻生活的其他生物.在温暖潮湿的地区,与寒冷干旱的地区,不同的是温度和水分,温暖潮湿的地区,温度适宜、水分充足,适宜生物生殖繁殖,因此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一般比寒冷干旱的地区多 【考点定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生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解答时可以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面来切入. (2017广东)8.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条件是实验的变量 B.可以用1只鼠妇完成 C.只有光影响鼠妇的生活 D.在一个盒子进行,不用设置对照 【答案】A 【考点定位】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名师点睛】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017山东济宁)1.新疆棉以纤维长、质地柔软、弹性好闻名于世。我市某纱厂厂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曾试图引种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这种现象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答案】A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2.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 3.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4.当光强度不足时,CO 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 5.一般来讲,当生物生长旺盛时,其耐性限度会[]A.提高B.降低C.不变D.不确定 6.蒲公英、杨树、柳树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它们属于[]A.阴性植物B.中性植物C,阳性植物D.酸性植物 7.在海洋的深层浮游植物很难生存的原因是[] A.光线微弱B.营养减少C.没有土壤D.盐分较大 8.在太阳光谱中,能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光是[] A.蓝、绿光B.紫外光C,红、橙光D.红外光 9.很多鸟类迁徙和开始生殖的时间取决于[] A.食物的丰缺变化B.温度的变化C.日照长短变化D.降水的变化 1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1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12.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13.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d℃,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A.30dB.50dC.40dD.20d 1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旱生植物特征的是[ ] A.通气组织发达B.叶片呈针状C.有白色绒毛D.角质层加厚 15.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 A.低渗的B.高渗的C.不确定D.等渗的 16.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 A 生物量 B 生长速度C分布范围D 发育程度 二、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按环境的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 3.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 4.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 5.小麦的生物学零度要比咖啡的生物学零度——。 6.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语:为你精心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就我们后续更新吧!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 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说案 ●康定县第三中学曾祥明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来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标指出:任何环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一定的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旨在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生物以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教材以问题和图片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几种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形成以下核心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改变,而在特定环境下存活下来的生物均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过的生物出发、或通过查阅资料的途径,关注和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此外,本节中关于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探究活动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侧重训练学生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等方面的探究能力。不应局限于面面俱到地介绍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和生物的关系:即非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活动。 (二)地位和作用 本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学期乃至本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过渡:依据课标和教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二方面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光对鼠妇的影响”探究活动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的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物同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5)概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阐述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能力目标 通过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方面重难点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以生态系统为专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 7.教学设计思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纲要(试行)》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基于这种理念,我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服务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四个机会: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探究、动手尝试的机会;在线答题,及时反馈的机会;网络论坛,各抒己见的机会。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最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8.教学过程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江西赣州一中郭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按照新课程标准主体性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教师通过设计系列课内外活动——“生态调查”、“与你分享”、“我最重要”、“绿色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参与学习,增大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③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该节是全章的重点,因为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最主要的概念和原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4节内容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生态学知识结构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实例是池塘生态系统,但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缺乏感性认识。在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成份,这些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学生对此较难理解,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成系统的组成

(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目标 (1)通过水池生态调查,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与你分享”、“我最重要”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绿色生活”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对教材插图的分析、理解、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与你分享”活动和“我看‘放生’”讨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2)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四、教学素材、媒体选择与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素材选择宜简单,并尽可能取自学生,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媒体选择微机的PPT和实物展台。 教学素材媒体应用情况表

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一)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原理与规律 (二)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 (三)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容(包括那几块内容)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反映了地球上包括植物、动物、菌类等在内的一切生命都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及生存环境,它们相互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 /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 4.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人”,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生物”,则环境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5.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五个方面) ?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非等价 ?阶段性作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 7.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