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题库】2020年山西师范大学民俗学概论(加试)之农村社会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简答题+论述题]

版权声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按照复试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农村家庭的主要特点

【答案】(1)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农村社会群体。

(2)是规模最小的农村社会群体。

(3)是人际关系最亲密的农村社会群体。

(4)是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农村社会群体。

(5)是一种世代更替的农村社会群体。

2.农村家族的复兴

【答案】(一)农村基层调控能力的弱化为家族复兴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聚族而居为家族复兴创造了环境条件

(三)家族观念的留存使家族复兴获得了心理基础

(四)社会互助的需求是家族复兴的直接诱因

(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滑坡是家族复兴的文化背景

3.人地关系理论(“农业内卷化”“高水平均衡陷阱”“过密化理论”)

【答案】人地关系不单单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而是同时兼具自然性与社会性两种属性。

A“农业内卷化”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

根据荷兰东印度殖民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所出版的爪哇地区资料,包括土地及经济作物收成的农业统计资料,宣布发现一项惊人事实:爪哇地区人口稠密、水稻田和甘蔗田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依赖的结构性关系。

农业内卷化理论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

爪哇群岛地区的水稻产量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长。

爪哇的甘蔗是种植在水稻田之中,当稻米产量提高时,甘蔗密植在水稻田地区,产量提高后,农民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人口日益形成稠密状态。

吉尔茨认为“强迫种植制度”是造成爪哇地区农业内卷化的直接原因。

所谓强迫种植制度是指荷兰殖民当局强迫爪哇农民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并尽可能压低生产成本,然后再通过荷兰贸易公司出售到国际上,以赚取利润。

B艾尔温:“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

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

这样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艾尔温预测,帝国主义的入侵迫使中国向世界市场开放,并开始接触和应用近代科技,因而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传播和贸易的发展如能不受限制地发挥作用,其结果一定会导致工业化在中国的发生,并由工业化进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C黄宗智:“过密化”理论

他移植了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理论,研究中国的农村经济特点,提出了“过密化”理论。

4.简述农村家庭的主要特点。

【答案】(1)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2)父系夫权制的家庭

(3)纵向的父子关系为主轴

(4)传统的婚姻

(5)稳定的家庭

5.社会群体的作用

【答案】(1)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2)能把各种个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集体的力量,去实现分散和孤立的个人无法实现的任务与目标;

(3)能把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结起来,一方面通过它们使个人直接感知与生活于社会;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群体使社会实现对个人的教育、影响和控制。

6.简述习俗的控制作用。

【答案】习俗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作用也相当广泛。无论什么人,从小到老,随时随地,一举一动,莫不受到它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它。习俗的作用有大有小,小到调整每个人的穿衣戴帽,大到调动成千上万人一致行动。

农村村落生活的长期稳定性形成了大量习俗,它们的社会控制作用表现为: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之互相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忧郁文化的传递作用,每个人在少年儿童社会化时期就已经学到了许多习俗规范,有些习俗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习惯性行为,或者成了人们评价社会行为的标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任何一种习俗都是特定的社会产物,当这种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时,与此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7.农村邻里特点:

【答案】(1)它是以地域靠近为基本前提的农村社会群体。

(2)它主要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农村社会群体。

(3)它是具有一定选择性的农村社会群体。

8.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

【答案】(1)群体成员必须是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的。

(2)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互动关系。

(3)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9.简述农村居民的交往方式。

【答案】(1)由血缘、亲缘、地缘交往向业缘拓展;

(2)由封闭式交往向开放式交往转变;

(3)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4)交往频率增加。

10.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1)组织机构不健全。

(2)组织权威衰落。

(3)组织队伍杂乱。

(4)组织关系失调。

11.农村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重建

【答案】(一)第一种思路

“政治建设”之路,即试图通过对基层社区组织与管理的改造,以重建乡村社区和社会的有序组织与管理。

(1)回归型,遇到难点,留恋过去的管理办法和手段,主张强化基层干部权威,强化威慑手段,施行强硬手段管、治。

(2)发展型,本着适应、发展、前进的思路,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主张用民主管理的办法,走民主之路。

(二)第二种思路

“经济建设”之路,即通过发展农村社区集体和合作经济以实现社区的联合,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人们的归属感。

(1)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地在原生产大队、小队或者公社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①作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载体,经营和维护集体财产

②通过“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

(2)农村经济的“合作化”

如果说集体化是建立在产权的集中化或集体化及归并以及集中经营的基础上的话,“合作”则是强调在尊重农民个人的产权基础上的自愿联合。

12.民工潮的消极影响

【答案】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

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滋生了一些违法犯罪活动;

使不少农村的基层政权近于瘫痪或解体。

13.改革后农村社区转型特点

【答案】A农村社区结构系统逐渐趋于开放化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终生不离故土

半开放状态:商品经济、离土不离乡

开放状态:市场经济、离土又离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