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茶叶》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茶叶是中国特色经济农作物。茶叶优质高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候条件的优劣决定了茶叶品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浙江省气象局从2000年起开展茶叶气象业务服务和相关研究工作。在茶叶气象服务中,茶叶农业气象观测是茶叶气象服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可为构建和修订茶叶气象指标和主要气象灾害指标提供最关键的数据。此外,茶叶气象指标体系在区域范围内的本地化和推广应用也需要茶叶气象观测数据的支撑。目前,安徽、河南、湖北、福建、贵州等省份已陆续开展了茶叶农业气象观测,主要包括对茶园小气候要素和茶叶生长变量的观测。然而,观测站点布设、相关变量的观测方法较为零散,观测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茶叶农业气象观测工作迫切需要统一的观测技术规范标准。因此,通过制定《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形成成套的茶叶农业气象观测技术规范,以期为茶叶气象科研和业务服务奠定稳定、可靠的数据基础。

1.任务来源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气象行业标准由浙江省气候中心组织申报,2019年5月参加中国气象局组织的会议评审;2019年9月,中国气象局法规司下发了《关于下达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9]58号)),标志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QX/T-2020-17)正式立项。

2.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浙江省气候中心、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贵州省山地气候研究所、安徽省宣城市气象局、河南省信阳市农业气象试验站、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3.主要工作过程

2019年9月,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下发了《关于下达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后,标准起草第一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随即成立了《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标准编制小组。根据各自前期的研究工作基础,对各位起草人的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对原来的标准草案进行修改完善。2019年12月,完成了《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标准初稿的编制。2020年2月,编制组把标准初稿发送至农业、茶学、气象等专家,征求意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于3月30日,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表1 标准参与编写人员和及其所做的工作

二、编制的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一)编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茶叶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是从技术层面对茶叶气象观测内容和方法进行规范化,是获取茶叶生长及同期气象数据的重要技术参考,可以为茶叶气象服务技术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为此,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起草小组对相关标准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和对比分析,吸收科学合理的内容,基于茶叶生长特性,对茶叶生长发育及气象条件的相关指标变量的进行梳理,结合茶叶气象服务业务流程,规定了茶叶农业气象的观测原则、观测内容、观测方法以及记载方式等,科学合理地编制出茶叶农业气象观测的标准。

(2)可操作性原则

该标准既适合茶叶气象实时业务服务使用,也可用于茶叶的物候期观测、生长状况分析和定量化评价,开展茶叶气象服务。标准观测内容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观测方法易操作。

(3)适用性原则

茶树品种多样,且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本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尤其注重茶叶观测内容的通用性,对于物候期和生长状况等的观测项目,在茶叶主产省份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以便适用于茶叶农业气象观测和茶叶气象服务。

(二)主要内容及确定依据

1.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主要内容分为7个部分。

(1)观测原则

平行观测。一方面观测茶树环境的物理要素(如茶园小气候要素),另一方面观测茶树的物候期进程、生长状况等。气象台站的基本气象要素观测,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观测部分。

点与面结合。既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观测,又要在茶树主要物候期和重大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对大面积茶园进行普查。

(2)观测地段和植株的选择

观测地段应具有代表性。地段可以代表当地一般气候、土壤、地形、地势、栽培管理和生产水平,且其种植的作物是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高的普遍推广的优良品种。

观测植株分区观测。根据观测品种的分布情况,选择能代表茶园地形、地势及茶树长势的4个小区进行观测。在每个观测小区选定1平方米的茶蓬,于每轮茶芽梢萌发前,任意选定有代表性的25芽定芽挂牌作为观测对象。观测地段和观测植株应保持长期稳定,如确需调整的,另选时需备注说明。

(3)物候期观测

将观测地段平均分为四个观测区,在每个观测区选定10平方米的茶蓬,于每轮茶芽梢萌发前,任选有代表性的10个芽作为观测对象。当选定的芽中有10%、50%、80%的的芽达到物候标准时,分别记为达到该物候的始期、盛期、末期。

茶叶物候期为芽膨大期、鱼叶展开期、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一芽三叶期、采摘期、开花期、休眠期。

观测时间在春茶生长期间每隔2天观测一次。其他生长时段,根据需要设定观测的间隔时间。

(4)生长状况观测

生长状况主要观测树高、茶树冠幅、覆盖度、芽梢长度、芽梢密度、百芽重、鲜叶机械组成、产量分析和品质分析。

(5)灾害性天气影响及病虫害调查

灾害性天气类型包括冬季低温冻害、春季霜冻害、连阴雨、异常高温,夏季高温热害、持续旱害、台风等。

主要病虫害种类包括茶炭疽病、茶饼病、茶轮斑病、茶云纹叶枯病等;主要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橙瘿螨、黑刺粉虱等。

(6)田间工作记载

主要记载项目和内容为发芽期、开采期、采摘量、施肥、修剪、翻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7)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鉴定

总结分析茶树越冬期至秋茶采收结束(上一年12月至当年11月)的气象条件,主要从热量、水分、光照条件等方面,分析气象条件对茶树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利弊影响。同时,还应分析气象灾害、病虫害等的发生情况及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标准确定依据

(1)多年观测经验

本规范是根据编制单位多年的茶叶农业气象观测经验,结合业务和科研需要,以科学、实用、可行、方便、高效为宗旨,由从事茶叶生产和研究的农业专家进行指导,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1993 版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实地调查、并充分听取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

(2)理论依据

以大量的文献,如中国气象局制定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中国茶树栽培学》、《茶与气象》、《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江南茶叶生产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作为标准编制的理论基础。

(3)生产指导经验

本标准是根据编制单位多年的气象为农生产指导经验,由从事农业生产的茶学专家进行指导,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并充分吸取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

(4)业务服务经验

标准起草单位为我国茶叶主产区的主产省份,分布在江南茶区(浙江、江西)、江北茶区(河南)、西南茶区(贵州)等,在茶叶农业气象观测及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业务服务经验。应用茶叶田间观测试验,建立了不同品种的发育期气象指标、气候品质指标、气象灾害指标等,开展了茶园小气候立体监测、发育期预报、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采摘期农用天气预报、气候品质评价等系列化的茶叶气象服务,形成了系列化的茶叶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基于此,编制了《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1、茶叶农业气象观测田间试验

本标准是在多个起草单位以及茶叶气象服务中心成员单位多年的田间试验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田间观测经验。其中浙江省气候中心自2000年起开始茶叶气象专题服务,制定了茶叶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内容主要包括茶叶物候期、生长状况、主要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等。2010年起,陆续在茶叶主产区杭州市西湖区、淳安县,湖州安吉和德清、丽水松阳,衢州开化,温州永嘉等茶叶主产区建立了茶叶农田小气候和实景观测站,开展春茶发育期、茶叶品质等观测试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茶叶气象监测站网,制定了内容全面的茶叶气象观测规范。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长期开展茶树物候期观测相关内容,2006年成为

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核心成员单位,2008年成为农业部的国家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开展茶树新品种种植、繁育、物候期等调研和试验示范工作。

安徽是中国茶叶主产省份之一。安徽省气象局2012年制定了《茶树生育状况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对茶树主要生育期观测、茶园自然灾害的观测与调查等进行了谷底,并于2013年起,在祁门和霍山开展茶叶农业气象观测;2014年,在宣城市农业气象试验站(省农业气象宣城分中心)开展茶叶物候期观测,2015年和2018年先后开展了春茶理化分析和对比观测。

贵州作为现今我国茶园面积最大的省份,气象部门在2018年开始开展茶叶观测试验:贵州五个茶叶种植带,选取14个代表性点开展基础观测试验,搜集发育期、生长状况、气象灾害、病虫害、产量等信息;2018年在湄潭和余庆两县开展观测试验的基础上,增加“茶叶生长状况”观测内容。

江西省气象局于2010年组织制定了《特色农业气象简易观测方法》(试行)《茶树生育状况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灾害性天气影响及病虫害调查,产量分析等进行了规定,并在茶叶主产地婺源开展茶叶农业气象观测。

2、科研技术支持

浙江省气候中心通过多个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厅局级的茶叶气象技术研究项目,制定了茶园小气候观测技术规范并在主产区进行推广应用,获取了大量的茶叶气象田间观测数据,为茶叶气象指标体系、监测预报影响评估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提高了茶叶气象服务的精准度;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每年向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提供杭州区域茶树品种物候繁育数据库,2013—2014参编《中国无性系茶树品种志》,提供本所育成品种的特征特性,包括物候期观测等内容,2017—2019本所参加科技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中心观测监测任务,提供20份茶树品种资源物候期的长期观测。另外,本所还主持十二五浙江省茶树育种专项《高香高产型绿茶新品种选育》、十三五浙江省茶树育种专项《优质高香绿茶新品种选育》等项目,均包含茶树品种资源的物候期、表型、生化、抗性、品质等特征特性的观测研究内容;安徽在2014年—2015年开展安徽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茶树鲜叶品质气候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并顺利结题,2018年申报安徽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宣城地区春茶开采期预报及冻害风险研究》,项目正在等待验收中,开采期预报、霜冻害监测预报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中得到较好效果。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无。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没有出现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相违背的条款。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各方对本标准初稿无重大分歧意见。

七、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气象行业标准。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本标准所制定的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茶叶,适用于我国茶叶主产区的气象部门、农业部门开展茶叶的气象服务和相关研究的农业气象观测,还适用于指导我国主要茶叶种植区相关部门关于茶产业结构调整、品种布局及专业种植户因地制宜发展名优茶,为我国特色农业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本标准的制定、发布和实施,将会使茶叶农业气象观测内容规范化,观测方法科学化,对气象为特色农业茶叶服务和提质增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现行相关标准废止。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编制情况说明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编制情况说明 本指南是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项目“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2015CNAS09)”研究完成的基础上,于2019年1月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立项,并组织相关单位、专家编制完成。 1、编制的背景目的 环境检测工作涉及的检测领域有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振动辐射等,主要是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获得检测数据,依据CNAS-CL01、CNAS-CL01-A001、CNAS-CL01-A002等进行检测能力确认。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空气质量的日益重视和关注,以连续自动监测为主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发展较快,2016年1月1日起全国各地都将按照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对自动监测项目的认可需求也将增大。自动监测技术与传统实验室分析技术在设施和环境管理、检测方法确认、运行维护、安全管理、量值溯源、质控体系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还存在部分实验室将自动监测项目委托第三方运维等问题,为了进一步统一空气自动监测项目的技术能力认定尺度,降低认可风险,提高空气自动监测项目能力认定的科学性、严格性和规范性,推进认可工作在环保领域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开展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为实现自动监测项目的统一、科学认可提供技术支撑。 为此,2015年11月,申报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项目,并被立项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项目(2015CNAS09),项目组在充分调研我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

实验室现状和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开展了认可可行性研究;在认可可行的基础上,基于检测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研究了空气自动监测项目认可关键技术要求。该项目于2018年3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委员会的验收。 为对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在2015CNAS09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立项,并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编制完成。 2、主要工作内容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于2019年1月启动,计划于2019年底完成。在2018年完成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基础上,项目组于2019年3月起草完成了《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初稿);2019年4月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及初稿讨论会,根据会议讨论情况5月形成《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第二稿),并在项目组群进行征求意见,对指南文本作了进一步修改;2019年7月召开了项目第二次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部分监测站和第三方运维单位的空气自动监测专家及评审专家,对指南文本进行了逐条讨论,各位专家充分发表了意见,根据讨论意见,项目组修改了指南文本,于2019年8月完成了《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报审稿。 2019年9月2日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按摩椅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 《按摩椅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8年12月份批准该项目立项,并将《按摩椅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列入2018年计划,计划编号:[2018]298号。 2、编制背景和目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而用推拿按摩进行保健,是中国中华医学的传统项目,因其老幼皆宜,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巨大发展空间的吸引下,中国的不少企业纷纷涉足按摩器具的生产领域,使得近几年我国的按摩器具出口形势大好,其出口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出口前景非常广阔。低端市场,单价五千元以下,市场比较分散,主要由国内众多小品牌占领,品牌间差异性不大,市场竞争激烈;中高端市场,单价中枢1-2万元左右,市场集中度较高。功能上零重力、零靠墙、泰式拉伸、足底刮痧、体型检测、智能按摩等成为高端按摩椅多有的功能。其产品市场增长迅速,由于共享按摩椅的推广,消费者对按摩椅的需求激增,目前行业增长率在120%左右。产品标准情况:按摩椅行业目前有安全和性能的标准,但是近年来版本没有更新,对于目前流行的按摩椅产品的各大功能暂无权威性定义和检验规范,大量低端品牌虚假概念营销,导致消费者对按摩椅认知不清,无从选购。为了能够规范和引导行业发展,鉴别各类产品的安全及性能水平,量化考核指标以及测试评价方法,指导消费者选购,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符合现在产品特性的标准。 3、工作过程 标准起草组成员通过进行广泛地市场调研,对于按摩椅的发展和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按摩椅现有的相关标准进行了收集,确定了制定按摩椅相关团标的技术范围和初步技术要求。 标准起草组通过与上海荣泰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豪中豪健康产品有限公司、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认真分析研讨,基于GB4706.1、GB4706.10、GB\T26182等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原则性要求,提出了《按摩椅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稿。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起草单位、起草人 (二)简要起草过程及意义 如,为了……,我公司计划生产××产品。由于该产品无相同产品或同类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其他国际/国外标准),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的规定,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办法(试行)》要求,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特制定该产品的企业标准,作为产品生产、检验、贮存和销售的依据。 …… 二、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的说明 如,我国现有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GB2763)、……等国家标准与本企业标准密切相关,均作为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三、产品的原料和工艺要求 (一)原料的技术要求 说明使用的所有食品原料,按照添加量递减排序。如,产品使用××为主要原料,辅以××、××、××、××、××、××、……,应符合现行有效的标准要求。 1. ××应符合GB××××的规定。

2. ×××应符合GB/T××××的规定。 3. ×××应符合SB/T××××的规定。 4. ×××应符合NB/T××××的规定。 5. ×××应符合……的规定。 …… (二)产品的生产工艺 说明详细生产工艺。如,产品以××为主要原料,××、××、××、××、××、××为辅料,经××、××、××、××、××、××等工艺加工制成。 …… 四、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的比较情况 (一)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编制原则: 如, 1. 对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的(相同或同类、相近)食品标准,结合××食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标准; 2. 以“×××评估”结果作为标准制定、修订的依据; 3. 没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的,应当与两个以上国家或者地区的标准进行比较,优先选择发达国家或者与我国国情相近的国家或地区;

企业标准编制说明【模板】

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目的 复合调味酱以水、黄豆酱、香辛料为主要原料,添加植物油、牛肉、香菇、大豆蛋白,脱水蔬菜,白砂糖、脱水蔬菜、食用盐、味精、圆葱、蒜、芝麻、辣椒粉、辣椒酱,添加食品添加剂辣椒红、苯甲酸钠、阿斯巴甜、黄原胶、柠檬酸、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酵母抽提物、5'-呈味核苷酸二钠、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食用香精,经处理、混合、加热、灌装工艺生产的复合调味酱;复合调味酱根据原料不同分为香菇牛肉酱、香辣酱、香熟酱、蘑菇酱、炸酱面专用酱,根据品种不同,生产时,选择性添加上述原料。 鉴于该产品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保障食品安全,在生产过程中有法可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特制定本企业标准,作为指导企业生产、检验的依据。 二、简要过程(包括调研、试验、验证、起草过程等) 根据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情况,参照同类产品的企业标准进行了试产和检测,验证了本产品能够按本标准进行生产。 本标准的起草过程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 1.2-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而制定编写,本标准是对标准Q/DBL 0001S-2018的修订,产品分类中增加了炸酱面专用酱,原料中用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代替了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增加了酵母抽提物。 本标准食品安全指标依据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制定,其中铅指标严于国家标准,酸价、过氧化值参照GB 2716-2005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制定;其他指标根据产品实测值制定。 三、与现行有效参照的标准比较及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说明

工艺安全操作规程编写指南

操作规程目录第一章工艺技术规程 1.1装置概况 1.1.1装置简介 1.1.2工艺原理 1.1.3工艺流程说明 1.1.4工艺流程图 1.2工艺指标 1.2.1原料指标 1.2.2半成品、成品指标 1.2.3公用工程指标 1.2.4主要操作条件 1.2.5原材料消耗、公用工程消耗及能耗指标 第二章操作指南 第三章开车规程 3.1开工统筹图(开车方案) 3.2开工纲要(A级) 3.3开操作(B级) 3.4说明(C级) 第四章停工规程 4.1停工统筹图(停车方案) 4.2停工纲要

4.3停工操作 4.4停工说明 4.5紧急停工说明 第五章专用设备操作规程 第六章基础操作规程 6.1机泵的开、停与切换操作 6.1.1离心泵的开、停与切换操作6.1.2计量泵的开、停与切换操作6.1.3××泵的开、停与切换操作6.1.4××泵的开、停与切换操作 6.2冷换设备的投用与切除 6.2.1水冷换热器的投用与切除6.2.2空气冷却器的投用与切除6.3加热炉的开停与操作 6.4关键部位取样操作程序及注意6.5其他单体设备操作规程

第七章事故处理预案 7.1事故处理原则 7.2紧急停工方法 7.3事故处理预案 7.4事故处理预案演练规定 第八章仪表控制系统操作法8.1DCS系统概述 8.2主要工艺操作仪表逻辑控制说明及工艺控制流程图 8.3装置自保的逻辑控制说明 8.3.1装置自保的逻辑控制图 8.3.2装置自保的逻辑控制说明 8.3.3机组自保的逻辑控制说明 第九章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 9.1安全知识 9.2安全规定 9.3装置防冻凝措施 9.4本装置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故、处理方法及经验教训 9.5本装置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性质,**范围、闪点、自燃点9.6本装置主要有害物、介质的有关参数

《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编制说明

《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团体标准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二〇二〇年三月

一、标准工作简况 为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国政府开展了大量积极的,富有雄心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激励政策和标准规范等,引导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规范工程实施效果。 建筑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建筑建造过程和运行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产业升级转型,工业园区是支持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集聚效应的核心单元,未来工业园区将有大规模的发展。实现工业园区能源系统的智慧化,以及园区整体的零碳运行,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1.标准的作用 (1)为工业园区智慧与零碳设计提供支持 建筑的节能与绿色、能源系统的智慧化具有较为充实的技术基础,但是提炼到工业园区层面,以及将智慧与节能低碳整体起来,尚还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支持。工业园区建设者和运营整缺乏对智慧与零碳的整体思路。本标准为其提供整体框架和技术设计指标,梳理核心要点,为实现智慧零碳园区提供必要的设计支持。 (2)为工业园区智慧与零碳评价提供支持 工业园区的智慧与零碳需体现在具体的技术指标上,本标准从低碳经济与低碳管理、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以及智慧化系统等三个方面,系统的评价工业园区实现的智慧能源与零碳的效果,补充了这个领域的空白。 (3)为行业的零碳与智慧化发展指引方向 本标准提出以智慧信息化系统为支撑的指标体系,有助于筛选和发展有实际智慧与零碳效果的技术,通过实际数据对项目和技术的应用效果做出评价,避免以“高技术”为导向,忽视工程本身是多项技术的结合体、是技术与运营管理的综合结果,实际数据还能够起到规范运营管理,实现长效的智慧与零碳机制。 2.任务来源 2017年,擎洲光电与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并引入英国零碳建筑师事务所团队,计划在东莞落地首个“智慧零碳工场”项目。 2018年9月,擎洲光电与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订了技术

连接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说明书

机械制造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名称连接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专业班级11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班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王月英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二○一四年六月二十日

目录 任务书----------------------------------------------------------------------------------------------3 指导教师评阅表----------------------------------------------------------------------------------4 一、序言----------------------------------------------------------------------------------------8 二、零件的分析--------------------------------------------------------------------------------9 三、工艺规程的设计----------------------------------------------------------------------------10 (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12 (2). 基面的选择-----------------------------------------------------------------------------15 (3). 制订工艺路线--------------------------------------------------------------------------17 (4).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19 (5). 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20 四、设计心得与小结-----------------------------------------------------------------------------23 五、参考文献-------------------------------------------------------------------------------------23

企业标准模板编写说明

“企业标准模板”编写说明 为了方便企业更好地制定企业标准,根据GB/T1.1、GB/T1.2的要求编制了“企业标准模板”。企业可以按照此模板的格式编制企业标准。在模板使用中,企业可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选择相应的技术要求,但不能改变章节名称、顺序、字体和字号。以下为“企业标准模板”的具体使用说明。 1、封面左上角三位“XXX”为标准文献分类号,由一位大写字母和两位数字组成,如“A56”。 2、文本正文全部用5号宋体,大标题及一级标题用黑体,从前言开始到正文结束每页右上角用5号黑体写出标准号,涉及到表格的,表格题目用5号黑体位于表格上方居中,表格内容用小5宋体,表格宽度与版面同宽,如下表。 3、第一章“范围”中,本标准适用于…应完整交代本标准能“干什么用”,阐明标准的适用性,或适用的领域、界限。 4、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所涉及的标准必须是最新标准,标准号与名称一致(不写标准的年代号),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查询。另外,凡是第二章中引用的标准,后面的正文里必须要涉及,后面引用到的标准必须要列入第二章,一一对应。排序规则如下: a.“标准”在前,“法规”在后。 b.国家标准在前,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后 c.国内标准在前,国际标准在后 d.行标按A → Z顺序排列。 e.所有标准按“标准编号”由小→大排列。 5、第四章“要求”中要注意: a. 标准中的所有特性,可以直接用文字写出来,也可用引用方式引用其他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可量化的特性应给出极限值或可选值。 b. 产品标准是针对最终产品而言,提“要求”时不涉及其他中间生产环节的要求。 c. 执行“可检验性原则”,即提出的每一项要求一定要提及相应的试验方法。方法可直接用文字写出来,也可以引用现成的方法标准。 d. 指标应不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相关规定。 e.食品类标准必须写出原辅料要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保质期、净含量等内容,检验规则参照“QS”《审查细则》的相关规定制定。 f.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其他类产品,必须制定出安全要求。 6、第五章“试验方法”是对第四章“要求”中特性及各种数值进行验证手段的描述,应符合一一对应的原则,有一项“要求”就应有一项对应的试验方法;且应尽量使用国家、行业中现有的试验方法标准。如果企业自己编写试验方法,需要符合下列要求: a.测定特性值时需要有测定程序,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 b.检查是否符合要求需要有数据,给出结果的计算方法; c.测试结果要有保证,给出方法的精密度数据; d.试验方法如涉及安全,给出警示内容。 7、第六章“检验规则”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出检验类别,例如:出厂检验(常规检验、交收检验、交付检验),型式检验(属于全项检验) 。每种检验类别中必须包含检验项目、组批抽样规则、检验的条件(什么时候做、什么情况下做)、判定规则。复检规则中包含:项目、条件、次数、结果判定,指什么项目可以复检,什么项目不可以复检,所谓“不可以复检”是指该“项目”对于该产品是致命的,一旦出现,对该产品而言是不可修复的项目。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编制情况说明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编制情况说明 本指南是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项目“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2015CNAS09)”研究完成的基础上,于2019年1月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立项,并组织相关单位、专家编制完成。 1、编制的背景目的 环境检测工作涉及的检测领域有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振动辐射等,主要是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获得检测数据,依据CNAS-CL01、CNAS-CL01-A001、CNAS-CL01-A002等进行检测能力确认。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空气质量的日益重视和关注,以连续自动监测为主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发展较快,2016年1月1日起全国各地都将按照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对自动监测项目的认可需求也将增大。自动监测技术与传统实验室分析技术在设施和环境管理、检测方法确认、运行维护、安全管理、量值溯源、质控体系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还存在部分实验室将自动监测项目委托第三方运维等问题,为了进一步统一空气自动监测项目的技术能力认定尺度,降低认可风险,提高空气自动监测项目能力认定的科学性、严格性和规范性,推进认可工作在环保领域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开展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为实现自动监测项目的统一、科学认可提供技术支撑。 为此,2015年11月,申报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可行性研究”项目,并被立项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项目(2015CNAS09),项目组在充分调研我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领域认可实验室现状和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开展了认可可行性研究;在认可可行的基础上,基于检测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研究了空气自动监测项目认可关键技术要求。该项目于2018年3月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科技委员会的验收。 为对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在2015CNAS09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立项,并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编制完成。 2、主要工作内容 《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认可技术指南》于2019年1月启动,计划于2019年底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调制即食水产品》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调制即食水产品》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编号、主要起草单位、协作单位 根据浙卫便函〔2011〕48号通知函要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调制即食水产品》(以下简称地标)列入2011 年浙江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订计划项目,受浙江省卫生厅委托(委托协议书编号2011004),舟山市卫生监督所主要承担该标准制订工作,国家海洋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舟山市出口水产行业协会、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公司、浙江富丹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宁波史翠英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绍兴市咸亨酒店食品有限公司、浙江瑞松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协作单位参与制订。 (二)主要起草人及其所承担的工作 地标主要起草人:陈忠伟、顾仲朝、梅宏舟、周震海、王萍亚、杜俐、史翠英、宋瑞忠、徐静波、郭宝达,其中陈忠伟担任起草负责人。起草人员主要负责标准制订工作的组织、协调,相关资料的查阅、收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起草、撰写,组织召开研讨会,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征集、整理和归纳相关的意见、标准送审等。起草负责人在地标制订期间未担任或兼任其他食品安全标准主要起草工作。 (三)简要起草过程 1、标准任务下达后,舟山市卫生监督所制定了地标制订方案,并于2011 年10月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由舟山市卫生监督所负责起草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 2、起草工作组首先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技术标准资料,在参照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广泛调研了浙江省调制即食水产品企业水产、标准执行和应用现状,初步形成包含感官、安全限量、质量指标以及检验方法的标准基本框架。2011年10月份,起草工作组召开会议对标准框架进行研讨,并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征集省内专家的制标建议,形成标准初稿。之后,各起草单位针对标准初稿中制订的指标判定值,调取了近几年产品的检测数据,并组织抽样对指标、试验方法进行验证工作,积累了检验数据。 3、起草工作组依据研讨会、对比验证及其他形式所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对该标准初稿进行修改,于2012年3月上旬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2012年4月至5月,起草工作组向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大专院校、检测机构、食品监管机构和食品安全标准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共发放征求意见函103份,收到修改意见14份,经过整理分析,与6月召开专题研讨会,采纳了部分意见,并于2012年6月底形成标准送审稿。 二、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关系 地标依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结合近年来我省对该类食品监督抽检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充分考虑本省水产企业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并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予以制订。本标准引用或参照了现行的GB 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10144-2005《动物性水产干制品卫生标准》、GB 2733-2005《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NY 5073-2006《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T 1712-2009 《干制水产品》、NY 5328-2006《无公害食品海参》和NY/T 1514-2007《绿色食品海参及制品》等标准的污染物限量标准,并充分考虑到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正在征求意见,即将出台,其中对水产品制品污染物指标作了限量规定,本标准也进行了参考。而致病菌限量的国标尚处于制订过程,直接引用还不现实,本标准直接引用了GB 10144的限量指标。本标准的格式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进行编写。

江苏省企业标准编制说明范本

(XXXXXXXX有限公司)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食品性能特点、企业标准起草过程等有关情况 我公司生产的XXXXXX,由于目前尚无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维护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特制订了本标准,作为生产加工,产品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评价的依据。 我公司生产的XXXXXX,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为主要原料,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进行调配、杀菌、包装而成。XXXXXX营养丰富,口感酸甜适口,适合每日饮用。 为向江苏省卫生厅进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编制与备案,我公司内部成立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起草小组。主要过程包括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和同类产品的国标、行标、地标,对现有的生产工艺进行分析,及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制订依据的讨论,并通过查阅大量的食品安全相关国家标准而制定;同时邀请部分江苏省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进行审查,并根据专家修改意见进行修改。我公司食品安全企业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XX负责企业标准的指导协调和制订工作。 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编制原则和与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关系及贯彻执行情况 我公司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制定是以现行有效的GBXXXXX《XXXXXXXXXX标准》为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本产品的特点,围绕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要求进行制定,使本标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通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格式上符合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我公司食品安全企业标准中所采用的试验方法均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技术要求与相应国家标准相匹配。 在制定我公司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过程中,根据我公司的产品特色,参照GBXXXXX 《XXXXXXXXXX标准》的技术指标为基础制定。 原料要求与GBXXXXX《XXXXXXXXXX标准》要求一致,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有关规定,均采用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及相关规定。 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与GBXXXXX《XXXXXXXXXX标准》要求持平,理化指标要求中根据我公司产品特点增加了XXXX。其中XXX项的要求严于该标准。

《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编制组 二O一九年六月

目录 1标准编制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和意义 (2) 3国内外相关标准概况 (3) 3.1常见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 (3) 3.2评价标准参照值 (8) 3.3现有评价技术存在问题分析 (9) 4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9) 4.1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9) 4.2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 (10) 5标准制定内容及说明 (11) 5.1标准适用范围 (11)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5.3评价对象的选择 (12) 5.4评价标准的确定 (12) 5.5本标准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对比 (13)

1标准编制背景 1.1任务来源 国内尚未有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的统一标准,致使评价结论对比参考性差,无法满足治理及管理需求。受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委托,由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牵头,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环境规划研究院协作开展《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标准的编制工作。 1.2工作过程 (1)2018年6月-7月,成立标准编制组,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山东省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等环保标准制修订有关文件的要求,对目前河流、湖泊及入海口滩涂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进行了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确定了标准的框架结构和技术路线。 (2)2018年8月,标准编制组组织召开开题论证会。通过与会专家讨论,确定本标准技术原则和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3)2018年9月-12月,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41号)的有关要求,对现有各种方法和监测工作需求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作内容等进行研讨,形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组织召开专家审评会,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进行专家审评,并进一步完善。

2011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范本

《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编写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是企业标准备案时的必备资料,对于了解标准制定的背景、依据,保证标准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好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工作,统一《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的编写要求,特编写此作业指导书。 2 内容要求 2.1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 2.1.1所申请企业标准的产品是否已存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如已存在相关的可参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应写明参考哪个标准,该企标与所参考的国标、行标不同点及理由; 2.1.2如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可参照,可参考以下例子的表述方法。 例: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 除雪是我国北方每年冬天都面临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公路建设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兴起,传统的人工除雪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积雪不能及时除掉,给交通带来极大的困难。目前为提高除雪效率,只能喷洒大量的盐。盐有腐蚀性,对路面、环境和车辆危害是不小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公司开发了新型环保除雪剂--冰雪融。该产品是专利产品,具有腐蚀性低、无环境污染、融雪能力强、成本低等特点。为保证该产品的生产质量,特制定本标准。(仅供参考,应按实际情况编写) 2.2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执行情况 2.2.1如依据某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而制定的,应写出参照哪个标准,该企标的哪些内容严于或等同于国家、行业标准。 例:本企业标准参照GBXXX《XXX》,其中XXX指标严于该国标,其他指标与该国标持平。 2.2.2如没有相对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应写明相关领域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对该产品的限量指标的要求。 例:本公司制定的“三合一奶茶(固体饮料)”企业标准现暂无相应国家或行业的质量标准,在制定中以GB 7101-2003《固体饮料卫生标准》蛋白型的技术指标为基础,其中XX项的要求严于该卫生标准。 2.3确定主要技术指标、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的目的和依据 2.3.1标准中各项指标要求,应一一列举出其制定的依据,特别是直接参照执行某标准条款内容,在引用标准中看不到具体标准号的要特别指出。 2.3.2对检验规则中的出厂检验项目与型式试验项目的确定依据应着重说明,其他作简要说明。 例: (一)制定本标准技术要求的目的

生产技术标准和工艺操作规程的编制管理

生产技术标准和工艺操作规程的编制管理 第一节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一、本章规定了本公司生产技术标准和工艺操作规程的编制、管理方法。 二、本章适用于公司各车间、有关部室和各级生产指挥人员。 第二节管理职能 为了确保公司各生产岗位及有关部门所执行的工艺操作规程和生产技术标准有效并符合公司的实际生产状况,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合理、安全,使最终产品达到高产、优质、低耗。 第三节编制、管理内容与要求 一、工艺操作规程编制 (一)操作规程的内容包括:岗位操作任务及管辖范围,与上、下岗位的联系,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设备简介及一览表,仪表位号一览表,设备开停及操作方法,安全注意事项,常见事故处理等。 (二)各车间对本车间执行的工艺操作规程需要进行小修改时,由车间提出修改意见,经生产技术部同意,工艺副总工程师同意后,生产技术部下达更改通知单后执行。 (三)工艺操作规程经多次修改,或有重大改变时,由生产技术部提出换版意见,报总工程师审批。经总工程师同意后,生产技术部下达重新编写任务,车间主任安排本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编写。

(四)各车间主管主任负责校核本车间的工艺操作规程。 (五)生产技术部负责审核各车间的工艺操作规程。 (六)总工程师负责审定各车间的工艺操作规程并最后批准,签发执行。 (七)生产技术部负责新的工艺操作规程印发及管理,并将旧版工艺操作规程收回,按受控文件有关规定处理。 二、工艺指标制定 (一)工艺指标分为厂级控制工艺指标和车间级控制工艺指标。厂控指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消耗、生产稳定性以及上、下工序有较大影响的指标;车间级控制指标是指除厂控指标外,其它生产中需控制的所有指标。 (二)车间级控制指标由车间根据厂控指标和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并由车间进行日常管理。 (三)厂控工艺指标由生产技术部确定并制定,经总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执行。由车间和生产技术部共同进行日常管理。 (四)工艺指标如不符合实际生产时,由所在车间提出,经生产技术部同意后更改执行。厂控工艺指标由车间或生产技术部提出更改意见,经生产技术部研究,总工程师审核批准后,由生产技术部下达更改通知单后执行。 (五)厂控工艺指标一般每年修订一次。 三、其它生产技术标准制定 (一)生产技术部根据生产及工艺要求提出各种生产用原材料、

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1、目的 喀左县兴隆酿造厂生产的风味醋产品,以固态发酵的酿造食醋为醋基,添加大蒜、辣椒干、姜、蜂蜜、香辛料、八角、肉桂、砂仁、的一种或几种进行浸泡、过滤、勾调、灭菌、灌装等工艺制成的风味醋。经过查询和检索,目前该产品既无国家标准,又无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本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要求,特制定《风味醋》企业标准,作为指导生产、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和销售的依据。 2、标准主要内容的制订依据 本食品安全企业标准贯彻执行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8954《食醋厂卫生规范》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技术指标比较了GB/T18187《酿造食醋》、GB2719《食醋卫生标准》。试验方法采用了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净含量及允差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确定;检验规则根据产品特点并参照类似产品相关要求而制定;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规定均执行了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3、标准编写表述的依据 本企业标准的编写格式和内容表述依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了规范。 4、标准的公示和完善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将在今后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标准水平。本企业标准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供的网站平台上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公示期结束后,企业可根据公示反馈意见进行完善。 本企业依据权威的检验报告,产品质量能够达到本标准的规定要求,企业也具有实施本标准的条件和措施,能够满足指导和组织批量生产的需求。 喀左县兴隆食品厂 2018年11月29日

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固态复合调味料》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企业名称:沈阳市绿善食品配料有限公司 标准名称:固态复合调味料 标准编号:Q/SLS 0001S-2017 固态复合调味料由沈阳市绿善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生产。本企业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的规定,按照《辽宁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办法》有关规定制定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一、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本公司是进行固态复合调味料加工的企业,根据消费者对食品原料安全健康的要求,本公司适应市场需要研制开发了以下产品: 固态复合调味料:以花椒、八角、草果、桂皮、小茴香等香辛料为主要原料,以麦芽糊精为辅料,经配料、过滤分选、粉碎、筛分、包装等工艺加工制成的香辛料含量85%以上的非即食固态复合调味料。 固态复合调味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生产,经部分消费者食用,普遍反映口感风味好。经查询检索,目前尚未见有本产品适用的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为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确保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特制定本企业标准作为生产指导的依据,并作为监测检验本企业固态复合调味料产品安全性的规范性文件。 二、工作过程 我公司在制定标准过程中,进行了详实的调研,反复试验、验证后,确定产品生产工艺,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引用标准,起草制定本标准。 (一)调研 1、配料:花椒、八角、草果、桂皮、小茴香、麦芽糊精 2、工艺: 以花椒、八角、草果、桂皮、小茴香等香辛料为主要原料,以麦芽糊精为辅料,经配料、过滤分选、粉碎、筛分、包装等工艺加工制成的香辛料含量85%以上的非即食固态复合调味

工艺规程的编制与管理规程

工艺规程的编制与管理规程 目的: 建立工艺规程的编制和管理规程,明确工艺规程编制的内容要求及管理程序,使其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范围: 每个正式批准,投入正式生产的药品都应有完整的工艺规程。 责任: 生产部负责制订; 质保部负责审核; 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批准; 工艺规程的编制与管理人员执行。 内容: 1.总则 1.1工艺是生产产品的具体方法,是把人、机、料、环四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结合起来,把静态因素变为动态生产过程的手段。 工艺方法的先进性、可行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工艺方法用文字、图表或其他载体确定下来,就是工艺文件。制药工业的主要工艺文件之一是工艺规程。 1.2工艺规程是根据试制过程的技术资料,经过验证,对产品的原辅材料、生产过程、 规格标准、包装设计、质量控制等进行全面描述,用以指导和规范产品制造的基准性标 准文件,为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制定生产指令、包装指令、批记录提供依据,也是企业各部门共同遵循的准则。 2.工艺规程的编制依据和基本要求 2.1应符合本公司文件系统管理规程的基本要求。 2.2编制工艺规程必须以法定标准(即中华人民和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对产品批准的注册文件(批文)为依据。由生产部试制和工艺验证结束后,会同质保部、供应部、相关生产车间组织编写和编制过程中要科学地总结试制生产和验证的经验与数据,采取先进的技术,确保产品优质,指标先进,生产安全。 2.3各种工艺技术参数和技术经济定额之度、量、衡单位均按国家规定,采取法定计量单位。 2.4成品名称以法定通用名为准。 2.5原材料名称一律采用法定名,适当附注商品名或其他通用别名。 2.6成品、中间体、原料分子量一律以最新国际原子量表计算,取两位小数。 3.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及说明

食品加工用氨基酸团体标准编制说明送审稿

《食品加工用氨基酸》团体标准编制说明(送审稿)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主要工作过程、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1、任务来源 目前,我国氨基酸生产企业已达近百家,总产量超过300万吨,其中,大宗氨基酸产品谷氨酸及其盐类的年产量多达200多万吨,中国已成为氨基酸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食品添加剂已有1400多种,按照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氨基酸十几个系列产品都被划归到食品添加剂香精香料类,分类并不是十分准确。同时,在此标准中,只有将氨基酸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并没有将氨基酸作为食品的相关要求。依照我国法律,没有相关的标准,就不能获得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就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来使用。无奈之下,氨基酸企业只能将部分氨基酸产品按工业品去销售,国内一些氨基酸生产企业将产品按饲料级出口到国外,国外再作为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出口到中国,有些甚至连内包装都不更换,但出售价格却翻了一倍多。氨基酸产品的标准缺失不但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影响,同时,相关的监管部门也无据可依。为了尽快摆脱行业的困境,推动氨基酸产品在国内的生产和销售,扩大内需,制定《食品加工用氨基酸》标准已迫在眉睫。 “十三五”期间,国家玉米深加工产业政策的调整及《“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提升氨基酸等大宗发酵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要求,更有利于我国氨基酸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目前,氨基酸产业新的发展模式和格局已逐步形成,制定《食品加工用氨基酸》标准,不仅能够填补我国氨基酸标准的空白,彻底解决食品企业不能采购国产氨基酸的难题,进一步提高国产氨基酸的市场竞争力。本标准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提出,计划名称为《食品加工用氨基酸》计划标号2017-0020-ST-CBFIA。 2、主要工作过程 2017年8月,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开展《食品加工用氨基酸》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公开征集标准起草工作组, 2017年9月8日在哈尔滨召开标准制定启动会议,会上介绍了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和指标程序,成立了标准制定起草小组,确定由无锡晶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4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 术指南(试行)》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编制组 二〇一四年六月 —82—

项目名称: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项目统一编号: 起草单位:清华大学 主要起草人:贺克斌,张强,郑博等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项目管理人:师华定 陈 胜 —83—

目录 目 录 (84) 1 编制背景 (85) 1.1 任务来源 (85) 1.2 指南编制单位 (85) 2 指南制定的意义 (85) 3 指南编制原则与技术依据 (85) 3.1 编制原则 (85) 3.2 技术依据 (86) 4 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86) 4.1本指南与《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之间的关系..86 4.2 源分类和排放量计算基本原则 (86) 产生系数的确定 (87) 4.3 固定燃烧源PM 10 4.3.1燃煤源(除民用煤炉)PM 产生系数的确定 (87) 10 产生系数的确定 (89) 4.3.2其它固定燃烧源PM 10 产生系数的确定 (91) 4.4 工艺过程源PM 10 4.4.1 钢铁 (91) 4.4.2有色冶金 (91) 4.4.3 建材 (92) 4.4.4 石化化工 (94) 4.4.5 废弃物处理 (94) 产生系数的确定 (94) 4.5 移动源PM 10 4.6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去除效率的确定 (95) 去除效率计算方法 (95) 4.6.1 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PM 10 4.6.1 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PM 去除效率参数确定 (95) 10 5 指南实施建议 (99) —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