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

组织学(histology)与胚胎学(embryology)是医学课程中的基

础学科。

组织学着重研究人体细微结构及与其机能的关系。

胚胎学则着重研究人体结构发育分化的程序和生长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

定义:

组织学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人体微细结构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

人体的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发育分化形成的,而器官系统则

又是由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所构成。

所以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

1、细胞(cell)

定义:

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一切生物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分化的形态学基础。

结构特点:

人体具有多种(210多种)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细胞。

功能特点:

执行着多样的机能活动。它们在身体内互相调节和互相合作,以

维持整体的生命活动。

2、组织(tissue)

形成:在胚胎发育时期形成。

组成:由一些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细胞间质)所组成。

分类:

由于细胞的种类和特性不同,组织也相应分为: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器官和系统(organ and system)

形成:

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由几种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所形成。

器官的组织特征:

也是在胚胎发育早期从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形成的,成体的各个器官和各种系统均各有其细微结构的组织特征,并执行一

定的功能。

组织学的研究,就是阐明在正常情况下,细胞、组织、器官和系

统的形态结构和其生理活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相互关联和意义。

成体各器官、系统分别具有其细微结构的组织特征,执行着特定

的功能。

如:口腔、食道、胃、肠等均由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结合而成,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但却执行着共同的功能,即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糟粕。

胚胎学

在医学中称人体胚胎学(human embryology)。

定义:

是研究人体发生、生长发育及其机理的学科。

研究内容:

生殖细胞形成、受精、卵裂、植入、三胚层形成与分化、胎膜与胎盘、器官系统的发生与功能的建立、先天畸形等。

人体的生长发育:

是一个从精、卵结合所形成的受精卵开始直至个体死亡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单细胞受精卵演变成多细胞人体的生长、发育与分化的过程。

人体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分为胚期和胎期,而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绝大多数变化是发生在胚期和胎期。

所以人体胚胎学实际是研究人体在胚期和胎期的生长、发育,它所涉及的时期可以说是从受精开始,终止于出生。婴儿的诞生只不过是在人体的生长发育中环境的明显变化,人体本身的生长发育并不因

诞生而停止。婴儿诞生后,不只是身体的长高、长大,而且还要发生

一系列的重要变化。

因此,从广义的角度讲,研究人体的发生、发育的科学,应称为

人体发生学(development of human)。

组织学与胚胎学在医学课程中是与基础和临床各学科都有一定联

系的,尤其与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的联系更

为密切。

胚胎学为妇产科学、男性学、生殖工程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提

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也是计划生育与优生学赖以发展的学科之一。

近代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学科的内容互相渗透、互相推动、紧密相关。

绪论-组织学与胚胎学精品课程

---------------------------------------------------------------最新资料推荐------------------------------------------------------ 绪论-组织学与胚胎学精品课程 第一章绪论内容要点组织胚胎学是研究组织形态结构、发生发展及其与功能关系的科学,属生物学科中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探讨和阐明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特征、发生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等。 组织学包括细胞学、基本组织和器官组织,是借助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超微结构甚或分子水平结构及相关功能关系的一门科学,故也称显微解剖学。 组织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生殖医学及优生学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 现代医学中的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如细胞凋亡、细胞突变,细胞识别与细胞通讯,细胞增殖、分化与衰老的调控,细胞与免疫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等,都与组织学密切相关。 人体胚胎学主要研究人体胚胎发育的形态、结构形成及变化特点或规律,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以及先天畸形等。 研究出生后婴儿的生长、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的科学则称人体发育学。 细胞和组织的酸性物质或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合力强,使细胞内颗粒和胞质内的酸性物质染为蓝紫色,称嗜碱性。 细胞和组织内的碱性物质或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合力强,可使细胞 1 / 7

质、基质及间质内的胶原纤维等染为红色,称嗜酸性。 对碱性或酸性染料亲合力均不强者,称中性。 有些组织结构经硝酸银处理后呈现黑色,此现象称嗜银性。 组织胚胎学常用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光学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 技术、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等。 学习组织胚胎学的方法总体上有形态与功能相互联系的观点、进 化发展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习习题一、选择题(一)A1 型题 1.组织学教学标本 常用的制片是 A.石蜡切片 B.火棉胶切片 C.冰冻切片D.组织压片 E.超薄切片 2.扫描电镜主要用于观察 A.生物膜 内部结构 B.细胞器的内部结构 C.组织和细胞的表面结 构 D.细胞内的多糖 E.细胞核内的结构 3.透射电镜主要 用于观察 A.细胞表面的立体结构 B.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C.活细胞的生长情况 D.细胞内部的物质转运情况 E.以上 均不是 5.光镜和电镜观察的组织切片均为 A.普通切片 B.冰冻 切片 C.固定后切片 D.超薄切片 E.未固定切片 6.冰冻切 片主要用于研究 A.核酸 B.糖类 C.脂类 D.酶 E.肽类8.透射电镜观察的组织切片厚度一般为 A.1~2nm B.5~10nm C.50~100nm D.100~200nm E.600~800nm 9.需要制成超薄切 片进行观察的显微镜为 2A.普通光学显微镜 B.透射电镜 C.扫 描电镜 D.荧光显微镜 E.倒置相差显微镜 10.主要用于观察 组织和细胞表面立体结构的显微镜为 A.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 (临床、预防、影像、口腔医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两门相互关联而研究内容不同的学科。组织学是研究机 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它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研究;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和生长及其发育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形成、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代码:031200211,为必修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专业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组织和器官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理解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了解人体胚胎的发生和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为学习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和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从细胞的发现和选拔学说的建立起始,组织学发展迄今已300余年。我国组织学研究起始上世纪初,组织学是从人体解剖学分化出来的一门科学,近40年发展迅猛,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近年来,组织学与胚胎学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等基础医学及临床科学的研究均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应用当代组织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各学科的问题。当代组织学研究使用新发明的仪器和相关技术,如图像分析仪、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最具有特色的则是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术。人体胚胎学建立于公元前300年,人体胚胎学分支学科较多,如分子胚胎学、畸形学、生殖工程学等,生殖工程学是胚胎学中新兴的研究领域,通过人工介入早期生殖过程,以获得人们期望的新个体。主要技术有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卵质内精子或细胞核注射、配子和胚胎冻存。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是该领域中最著名的成就。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组织胚胎学专科教学大纲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高职护理专科(三年制专科) 课程类别:主干课程 总学时数:60学时(其中组织学理论32学时;实验24学时,胚胎学4学时)二、课程性质、目的 本课程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门学科。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正常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内容包括基本组织、器官系统两部分。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既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机理的科学。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各系统的发生及主要畸形等。这两门课程均为形态学科,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后继课程和临床实践所必备的基础。组织学与胚胎学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属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主要课程,是我院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考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切片的能力。掌握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及其功能,具体地了解胚胎的发生过程,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并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贯彻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观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掌握或了解人体各种组织与器官的形态结构、主要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或了解人体胚胎早期发生、胎膜、胎盘、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生与主要畸形。在基本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达到: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识别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能用语言文字正确描绘或描述镜下所见;能辨认各主要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并能联系功能。能根据模型、图及标本适当描述人体胚胎的早期发生、各主要器官的形成与主要畸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继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 组织学(histology)与胚胎学(embryology)是医学课程中的基 础学科。 组织学着重研究人体细微结构及与其机能的关系。 胚胎学则着重研究人体结构发育分化的程序和生长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 定义: 组织学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人体微细结构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

人体的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发育分化形成的,而器官系统则 又是由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所构成。 所以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 1、细胞(cell) 定义: 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一切生物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分化的形态学基础。 结构特点: 人体具有多种(210多种)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细胞。 功能特点: 执行着多样的机能活动。它们在身体内互相调节和互相合作,以 维持整体的生命活动。

2、组织(tissue) 形成:在胚胎发育时期形成。 组成:由一些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细胞间质)所组成。 分类: 由于细胞的种类和特性不同,组织也相应分为: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器官和系统(organ and system) 形成: 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由几种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所形成。

器官的组织特征: 也是在胚胎发育早期从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形成的,成体的各个器官和各种系统均各有其细微结构的组织特征,并执行一 定的功能。 组织学的研究,就是阐明在正常情况下,细胞、组织、器官和系 统的形态结构和其生理活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相互关联和意义。 成体各器官、系统分别具有其细微结构的组织特征,执行着特定 的功能。 如:口腔、食道、胃、肠等均由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结合而成,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但却执行着共同的功能,即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糟粕。 胚胎学 在医学中称人体胚胎学(human embryology)。

组织学与胚胎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黑体小四) 本课程地位: 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这两门课程均为形态学科,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所必备的基础。组织学与胚胎学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属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主要课程,是我院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考试) 本课程目的: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医疗、口腔、护理及相关专业教学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并理解与其功能的关系、熟悉人体胚胎发生过程、理解临床所出现的常见畸形。在学习此课程的同时掌握本专业的英文词汇,为学习医学及各相关专业奠定牢固的基础。理论课与实习课相结合,通过在显微镜下独立辨认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任务: 1.组织学主要是利用光镜电镜等技术研究正常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器官微细结构 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其内容可分为基本知识、器官和系统两个大部分。在组织、 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2.胚胎学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机理及其生长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 人体的人体发生、发育与先天性畸形等。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组织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组织学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生理学的发展;生物化学的进步也促进了组织学的发展,例如,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原理用于组织学而建立起组织化学及分子细胞学,将免疫学的原理用于组织学而建立起免疫组织化学等。从而使人们得知各种细胞与组织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基本生命现象;组织学也是病理解剖学等基础医学和妇产科等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故医学生要通过学习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271502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 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放射医学、医事法学、信息管理、口腔医学、生物工程、护理学) 开设学期:第2学期 课程学时:总学时90(理论50/实验40) 课程学分:5学分 选用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邹仲之主编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执笔人:李树蕾(副教授) 审核人:周莉(教授) 编写单位:组织学与胚胎学系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课程教学目标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并理解与其功能的关系;熟悉人体胚胎发生过程,理解临床所出现的常见畸形。本课程通过设置一部分自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科学热点问题的课堂讨论和完成综述,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临床及各相关专业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学时分配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组织学绪论(2学时) Introduction to histology 【目的要求】 熟悉:组织学常用研究技术。 了解:组织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医学中的地位,了解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1. 人体组织学(histology)研究内容、组织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2. 石蜡切片术、HE染色及PAS反应原理;透射电子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基本原 理,电子密度的含义;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一般原理。(苏木精hematoxylin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 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组织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它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学科,隶属于医学的形态学范畴。《胚胎学》(embryology)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关系、先天性畸形等。《组织学与胚胎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科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过程和先天畸形发生及防治。因此,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为后续的基础医学、临床专业等各门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贯彻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等教学新理念思想。 2.教学内容设置上,学生除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思维和方法。 3.教学方法突出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灵活利用案例法教学、团队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克服学习中困难。 4.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2个问题: (1)结构与功能关系 人体所有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密切相关的,有功能就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决定它能完成什么样功能。使学生看到结构联想其功能,知道功能就明白需要什么结果。

组织与胚胎学主要内容概括

组织与胚胎学主要内容概括 背景 组织与胚胎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的发育和组织 的构成。本文档旨在对组织与胚胎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 组织学 组织学是研究生物体中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发育的学科。组织 是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通过细胞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实现生物 体的正常功能。组织学通过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和研究细胞和组织的 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组织学主要研究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 织和神经组织。上皮组织包裹和保护生物体内部的结构,结缔组织 提供支持和连接组织,肌肉组织实现运动功能,神经组织传递和调 控信息。此外,组织学还包括对器官的研究,如心脏、肺、肝脏等。 胚胎学 胚胎学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形成到胚胎发育的过程。胚胎发育 涉及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器官形成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通过研

究胚胎学,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的发育机制、胚胎畸形的原因以及干细胞等相关领域。 胚胎学主要分为发育生物学和生殖生物学两个方向。发育生物学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探究胚胎发育的基本原理。生殖生物学研究繁殖过程中的与卵子的结合、受精以及胚胎的发育过程。 应用 组织与胚胎学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医学上,组织与胚胎学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通过观察组织和胚胎的异常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和治疗疾病。 此外,组织与胚胎学对生物科学的研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组织和胚胎的发育过程,科学家可以对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生物科学的发展。 结论 组织与胚胎学是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生物体的构成和发育过程。组织学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发育,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本科)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一、课程简介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医学基础课。组织学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胚胎学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及其机制。通过对人体的胚胎发生过程和和演变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人体解剖学中的器官形态、位置、毗邻关系、形态和位置的变异、各器官的相互关系。为其全面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正常和异常的结构和功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以及口腔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中,实验课亦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光镜切片及电镜照片,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兴趣、科学思维、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二、理论教学内容 1.组织学绪论和上皮组织 掌握内容:组织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组织的概念和类型;组织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石蜡切片的制备过程;上皮组织的特点、分类和分布;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布;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及功能。 了解内容:组织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组织学发展简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组织学的学习方法;腺的发生和分类。 2.固有结缔组织 掌握内容:结缔组织特点及分类;疏松结缔组织中细胞和纤维的种类、结构及功能。 了解内容:胶原纤维的合成过程;疏松结缔组织中基质的组成;致密结缔组织的分类、结构和分布;网状组织、脂肪组织的结构和分布。 3.软骨和骨 掌握内容:透明软骨的结构和功能;骨组织的结构;长骨的结构;软骨内成骨的过程。 了解内容: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特点及分布;膜内成骨的过程;影响骨生长的因素;骨折的愈合。 4.血液、淋巴与血细胞发生 掌握内容:血液有形成分的结构、功能和正常值;造血诱导微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血细胞发生过程及细胞形态演变。 了解内容:红骨髓的结构;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淋巴。 5.肌组织 掌握内容: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组织的光镜结构;骨骼肌与心肌的超微结构及二者的不同点。 了解内容:肌丝滑动原理;肌肉的构造;骨骼肌的分型;平滑肌的超微结构。 6.神经组织 掌握内容: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分类和功能特点;突触的分类,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分类。 了解内容:神经末梢的分类;神经再生。 7.神经系统 掌握内容:大脑皮质、小脑皮质和脊髓的结构;神经节的分类和基本结构;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内容: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联系;小脑皮质神经元的联系;脑脊膜的结构;脉络丛和脑脊液。 8.循环系统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 课程名称(英文) Experi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课程编号 55000003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指导》 学时学分:总学时 54 总学分 2实验学时 54 实验学分 2 开出时间:一年级二学期 适用专业医学类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等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其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发育及其机制的科学,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关系和先天畸形等。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是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只有掌握机体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深刻理解其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涵盖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考虑到各个分支选题的平衡性和实验项目的可操作性,最后构成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内容特点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大模块。按照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分为三个教学循环安排授课。 基础实验包括熟练使用显微镜,并懂得其基本结构。对微细结构的识别要求系统地的观察标本,做到从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要把光镜下的结构与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把形态和功能紧密联系起

来,以加深对各种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应用绘图方法把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记录下来,同时用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加以说明或进行形态学描述。 综合实验应用比较、分析、综合和排除等方法来认别类似的组织和器官。并能从连续的平面图象建立起立体概念。做到理论联系实物标本,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同时又以实验得到的感性认识来理解、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通过观察胚胎及其器官的模型和标本,以动态的思维方式了解个体及其器官的发生、发育过程。 创新实验利用组织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一些有学习价值或有代表性实验教学积累和科研成果,结合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的需要,对现有的实验项目进行改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实验动物进行操作,给予实验动物施行人工因素的干预,模拟异常发生过程,使动物正常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然后制作组织切片并通过观察(包括显微镜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和具有创新精神。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前期基础课程,为许多后续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基础。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观察、分析判断组织切片的微细结构和标本、模型,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准确地表达微细结构的能力,借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促进能力的提高。 三、适用专业 康复、护理、生物医学工程及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四、主要仪器设备 普通光学显微镜、数码互动教学系统、倒置相差显微镜、解剖显微镜、石蜡切片机、石蜡包埋仪器、自动脱水仪和自动染色仪等。

教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

教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组织胚胎学教案 章节: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掌握组织学、胚胎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 授课内容:一、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内容(35分钟) 二、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意义(10分钟) 三、组织胚胎学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35分钟) 四、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学习方法(10分钟) 重点:组织学、胚胎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难点:组织胚胎学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 授课单位: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时 间 结构。 ②脱水、透明、包埋:组织块经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 后,包埋在石蜡中,使柔软组织变成具有一定硬度的组织蜡 块。 教学内容 ③切片、染色:用切片机将埋有组织的蜡块切成5-7μm 的薄片,贴于载玻片上,脱蜡后进行染色,最后用树胶加盖 片封固。 组织切片的染色是使无色的组织结构呈现颜色,增加对比度,便于镜下分辨。在组织学中,染色方法很多,但没有一 种方法能使细胞全部结构同时呈现不同颜色。最常用的染色 方法 是苏木精(hematoxylin)伊红(eosin)染色法(HE染色)。 苏木精将细胞核染成紫蓝色,伊红将细胞质染成红色。 苏木精是具有阳离子的碱性染料,可以与具有阴离子基团的组织成分耦合成盐,凡组织结构对苏木精起紫蓝色反应的 称为嗜碱性(basophil)。 伊红是具有阴离子的酸性染料,可以与具有阳离子基团的组织成分耦合成盐,凡组织结构对伊红起红色反应的称为嗜 酸性(acidophil)。 H-E染色 除石蜡切片外,还有:①冰冻切片;②涂片;③铺片;④磨片。 (二)电子显微镜术 目前电镜的分辨率达,能将物体放大几千倍、几万倍、甚至100万倍。借助电镜可观察到细胞更微细的结构,称超微 结构(ultrastructure)或亚微结构。 当前常用的电镜有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 备注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Animal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学时数:40 其中实验学时:10 学分数:2.5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它是研究正常动物有机体的微细结构及功能关系与发生规律的科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了动物解剖学的基础上,对动物的大体结构有了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动物有机体的正常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及与生理机能的联系,从而掌握结构与功能内在关系,并学会显微观察和组织学实验技能,为今后学习动物生理学、动物生化化学、细胞工程、动物免疫学等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动物有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关系及分布规律。 (二)掌握各器官系统的组织结构和机能关系,尤其要重点掌握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 (三)学习显微镜观察和组织学实验基本技能。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一、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一)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基本概念 1.动物组织学的基本概念 2. 动物胚胎学的基本概念 (二)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 1. 动物组织学的研究内容 2. 动物胚胎学的研究内容 二、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在生物技术教育中的地位 三、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常用的研究技术 四、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方法 第三章上皮组织 一、组织的概念及分类 二、被覆上皮

(一)被覆上皮的类型、结构、功能与分布规律 1.单层上皮 2.复层上皮 (二)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1.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2.上皮细胞的侧面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三、腺上皮和腺 (一)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与类型 1.多细胞腺的一般结构 2.多细胞腺的类型 第四章固有结缔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 2.组织细胞(巨噬细胞) 3.浆细胞 4.肥大细胞 5.脂肪细胞 (二)纤维 1.胶原纤维 2.弹性纤维 3.网状纤维 (三)基质 二、致密结缔组织 (一)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二)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三)弹性组织 三、网状组织 第六章血液 一、血液概述 二、血细胞

组织学和胚胎学教材

第二节组织学和胚胎学(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一、组织学(Histology) 组织学是研究有机体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的一门形态科学,医学组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体,并借助于对高等动物的研究,协助探讨和解释由人体研究所得的知识。利用刀、剪等器械对有机体外形和内部结构的肉眼研究为解剖学,早在在公元二世纪时即已开始。自显微镜发明后,使用显微镜对有机体器官微细结构的研究,原称显微解剖学,是属于解剖学的一部分。 英文tissue(组织)一词来自法文的tissu,其原意为编织物。此词由法国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Bichat(1771~1822)首先用于生物学中。他认为肉眼解剖有机体所分离的膜和脏器,是多种不同性质和质地的编织物。他称这些编织物为tissu(组织),并提出人体由20多种组织组成,但他未做过显微镜的观察。其后,显微解剖学家Mayer(1829)创用histology(组织学)一词。此词源于希腊文,由histos(组织)和logos(科学)二字组成,意即研究组织的科学。此后由于显微镜的改进,一些学者对有机体的微细结构做了许多观察,将人和高等动物的组织归纳为四类,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这个见解得到许多学者赞同,至今仍然成立。这四类组织起源于胚胎发生时的外、中、内胚层,各具有特定的构造和机能特点,按一定的配布样式结合成各器官和系统,再由这些器官和系统进而组成完整的有机体。起初,“组织学”同“显微解剖学”是有区别的。“组织学”着重于研究有机体的组织,而“显微解剖学”是研究各器官的微细结构。以后由于研究的进展,认为这样的划分并无必要,于是将组织学和显微解剖学合称组织学。组织学的建立和发展使有机体复杂的微细结构得以从四类组织的概念上进行分析,从而使有机体微细结构的研究有了基本的指导概念。 Schleiden和Schwann(1839)同时创建了“细胞学说”,阐明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功能和发生的基本单位。自此时起,以细胞为对象的研究渐发展成细胞学,但细胞是组成组织的主要成分。各种组织的构造和功能特点主要表现在组成它们的细胞上,故对细胞的构造和功能的研究仍是组织学的重要部分。现今的组织学是包括对细胞、组织和器官微细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的科学。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前半叶,细胞学主要是用普通显微镜研究细胞构造及其功能关系。细胞的生理学和化学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此后由于显微镜的改进,生物制片技术和染料化学的迅速发展,使细胞构造的研究日趋细致和深入。使用优良的固定剂、切片机和由煤焦油提取出的多种生物染料能在普通显微镜下显示组织、细胞的结构细节,组织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辨认组织和细胞微细结构的多种标准方法。用这些方法所做的研究表明,有机体的许多微细结构是正常状态下经常存在的。组织培养技术和活细胞观察法的发明,证实这些微细结构是活组织和活细胞固有的,并非技术方法致成的人为假象。组织学的研究提供了正常器官、组织和细胞微细结构的标准图象,并证明这些微细结构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呈现一定的变化,从而能较确实地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大纲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7041701 学时:40 学分:2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学 开课部门:医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组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在本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注重智能的培养,通过本门学科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2.实践教学要求 组织学实验是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微细结构的形态科学,是学习其它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光镜及电镜结构特点,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科学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的拓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动态思维学习的目的。实验采取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观察切片等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适当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以增强对组织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本课程为必修考查课,考核采用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要求学生每次实验结束后依据当次实验所看切片的组织或细胞形态结构图撰写实验报告,教师进行批改。成绩构成:实验报告成绩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30%。 四、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1.教学内容 (1)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 (2)组织学发展简史。 (3)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4)常用组织学技术。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组织切片制作HE染色方法、原理;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的含义。 难点:免疫细胞化学;荧光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的原理。 3.课程教学要求 本章拟采用讲授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辅以切片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要求: 掌握:HE染色方法; 熟悉:嗜酸性、嗜碱性、中性含义。 了解:免疫细胞化学、荧光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的原理及方法。 4.课程思政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医学前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在医学专业中不断钻研,孜孜追求,勇攀科学高峰,培养其科学创新精神。 (二)第二章上皮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简介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难点指导 第1章绪论 (一):组织学的概念: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机能关系的一门学科。(二):组织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普通光镜技术、特殊光学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组化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原位杂交术、体外培养与组织工程技术以及组织和细胞的定量术。 第2章上皮组织 (一):微绒毛的光镜、电镜结构以及功能特点:微绒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些绒毛状突起,直径约100nm。电镜下可 见,微绒毛的表面包绕一层细胞膜,内有胞质,胞质内有若干纵行微丝, 微绒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了细胞的表面面积。 (二):纤毛的光镜、电镜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纤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电镜观察可见:纤毛表面有细胞膜 包绕,内有细胞质,胞质内有微管,根部连于基体,由于微管的存在, 纤毛可单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放出去。(三)上皮细胞侧面的连接结构的光镜、电镜结构及功能: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紧密连接除 其具细胞间连接作用外,尚有闭锁作用,以防止外物通过细胞间隙进入 组织内和组织液溢出组织之外;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 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桥粒有很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是一种很强的 细胞连接;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 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 息和电信息。 (四)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结构特点: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电镜下可分为三层,由上而上分别为透明 板、基板、网板。是两者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透过膜,并有支持、连 接作用,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也有重要作用;质膜内褶是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大纲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组织学与胚胎学属于医学与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属于形态学科,是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生理、生化、病理等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所必备的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主要课程,是我院教学计划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光镜结构与超微结构,了解其相关的功能;理解胚胎发生过程和常见畸形成因。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能力和组织结构的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均得到培养和提高,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组织学的概念,常用的组织学研究方法,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各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其与功能的关系,人胚早期发育的基本过程;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上皮的特殊结构,骨髓的结构、血细胞的发生,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生殖系统的结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常用的组织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组织学的研究方法,难点是组织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一、人体组织胚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二、组织胚胎学的研究方法 1、固定组织的观察,石蜡切片制备和染色法。 2、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反应 三、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以探究和反思 第二章细胞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细胞的基本单位的概念与其光镜下的基本结构,了解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的分期和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细胞的基本单位的概念与其光镜下的

组织学与胚胎学讲稿

组织学与胚胎学讲稿供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专业本科使用 二○○六年二月 学科审阅意见: 课程负责人签名 学科带头人签名

前言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属于医学基础课;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及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的科学,主要介绍人胚早期受精后前8周发育和先天性畸形;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这两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辅导根据蔡玉文主编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编写,介绍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范围及大致的广度和深度;讲稿共分19章,其中神经系统、皮肤、感觉器官和胚胎学为大纲自学内容,本讲稿不再编写具体内容; 该讲稿可供我院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专业本科班的教师教学、学生复习及自学所用;

各章节课时分配表: 章节名称理论课学时数实验课学时数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3 第二章上皮组织 3 第三章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 3 1 软骨和骨0 0 血液和血发生 3 2 第四章肌组织 2 第五章神经组织 3 第六章神经系统自学0 0 第七章循环系统 2 第八章免疫系统 3 0 第九章消化系统 5 第十章呼吸系统 2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 2 第十二章皮肤自学0 0 第十三章感觉器官自学0 0 第十四章内分泌系统 3 0 第十五章男性生殖系统 1 0 第十六章女性生殖系统 2 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