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五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五大特点

介绍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的瑰宝,其中划分了很多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下面

我们学习一下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特点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

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

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义大都是藏于内,一般不显示在外,这样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

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

支撑。

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

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特点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

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

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这个动作就像是在使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其能将载中几顿的货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

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

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

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

转膝,达于四稍,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

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

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

动所少有的。

特点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

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

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

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

功拳运动。

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

发展。

特点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确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

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

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

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

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火爆发力也无济实用。

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

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柔,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

无刚则催迫不捷。

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崩、捋、挤、按无不得其自然矣。

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

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

从姿势上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

特点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E2: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

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

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松肩,肘即沉、肩即松;心欲胸腹

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

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

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

心意与动作的关系。

《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

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

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运作和呼吸

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

拳运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介绍 一、动作缠绕,式式相连 就是运动如缠丝,在缠丝运动过程中不得断劲。断劲有了空隙,失机失势是病。因此,在运动中一式结束,要用折叠手法转换接下一式,使动作之间没有断续处。 二、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初学太极拳一定要求慢,动作慢了才有建立动力定型和纠正姿势的机会,才能检查出 不顺随的地方。随着动作的熟练,可以加快速度。 转关折叠处要慢,体现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留恋缱绻,过了转关处,就要加快速度,当运劲到落点时最快。快慢相间也是人的天然本能,既是保健的需要,也是技击不可 少的。 三、对称协调,姿势圆满 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五个方面 一是意欲向下,必先寓下。 二是意欲向左,必先右去。 三是前进之中必有后撑。 四是上下左右,相吸相系。 五是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四、腰为主宰,节节贯串 以上几点是,只有严格做到这几点,才能真正达到练拳保健,健体强身的目的。 练陈式太极拳如何做到周身放松 一是从正中求松 放松,一定要在身法中正的基础上寻求。否则容易出现松懈、松斜。以及跪膝、突臀、幌肩等病。 二是从慢中求松

练陈式陈式太极拳的时候,要求快慢相结合,所以初学者在练习的时候,如果无法达 到放松,那么就必须要学会慢练。 从慢中才能逐节检查全身各个部位放松的程度,细细品尝放松的味道。 三是从缠绕中求松 动作必须注意走顺逆缠丝的螺旋劲,从缠绕之中求放松,因为陈式太极拳的松柔是在 螺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从园活旋转中求放松。时刻注意四肢的顺逆缠丝。直来直去的动 作则很难育松。 四是从关键部位入手,寻求节节放松 比如把松肩与坠肘、塌腕结合起来,做到节节松沉,节节贯串。从蚕蛹、毛毛虫的蛹 动状态中去悟节节松动的规律。 五是从紧中求松 陈式太极拳要求全身各个部位松沉,必然加大下盘的支撑负担。因此,上盘中盘的松 沉必须是建立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 尤其是在锻炼低势拳架时,下盘就更加吃力。实践证明,拳走低架最有利于增强下盘 的稳固,也只有下盘扎实,才更有利于腰以上各个部位的放松,同时也有利于虚腿的灵活性。 从此处可以理解松与紧的辨证关系。为此,平时就要注意锻炼低架,锻炼下盘,特别 是独立步的支撑力,而为周身放松创造条件。 六是从推手中练“吃亏”入手,借对方之力来锻炼放松 推手,主要练借力的技巧。而借力,必舍已从人。顺遂对方来力。 推手时,往往是越怕输的人,精神越紧张,也最容易犯僵硬,丢顶,拱架之病。所以,我们主张开始练习推手时,要从练“吃亏”入手。 要敢于让对方进来,练习能吞、能容的本领,练放长、练大幅度的引进,不怕吃亏, 不怕输,而是有意识地借对方的来力锻炼自己的松活、引化本领。 此外,陈照丕先生还主张从发劲锻炼中求松,他提倡在练拳的第一个阶段,要练习猛打、猛甩,猛蹋、猛跌,猛蹿、猛落,从中求松。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 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

陈式太极拳五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五大特点 介绍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的瑰宝,其中划分了很多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下面 我们学习一下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特点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 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 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义大都是藏于内,一般不显示在外,这样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 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 支撑。 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 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特点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 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 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这个动作就像是在使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其能将载中几顿的货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 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一般意义上,较之其他太极拳种,陈式太极拳更鲜明的特点有: 一是强调缠丝,浑身上下无处不缠。通过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实现一动无有不动,达到周身节节贯穿之目的。 二是练习过程讲究刚柔相济、轻沉兼备、快慢相间。 三是练用上保留着腾挪闪战、蹿蹦跳跃之风。 从拳而论,严肃地讲,任何拳都讲缠丝劲,只是侧重有所不同。只要有转关过角或翻掌转腰处,必然依靠螺旋运转,这也是太极“形状”之表现。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本质就是劲走螺旋,以圆转迸退的方式实现生生不息。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于“自缠”。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

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⑵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力学和经络学说的原则。 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与精华所在。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陈式太极拳要求软似棉花硬似铁,外如处女内如金刚;慢而不散,快而不乱,故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⑷松活弹抖,震脚跳跃。 陈式太极拳素有“腾挪乘虚任意入,弹抖发力一瞬间”的独到之处。 ⑸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陈式太极拳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二、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

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三、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四、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陈氏太极拳的特点1、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确把刚劲和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的始终。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的标准。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标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技击的实用价值。只有刚柔相济,在实践上才有较高的意义。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2、快慢相间 快慢相间是陈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体现太极拳的节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势,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这样,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兴趣,做到活泼泼地汗流而不气喘。从技击上看,这种快慢相间的锻炼方法,利于增强发放弹抖劲过程中的缓冲力与爆发力的结合,并且有利于迷惑敌人。正如陈鑫所云:“虚拢诈诱,只为一转。”当然,在学习和练拳过程中,快慢可以由练拳人自行调节。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要慢;习拳时慢,发劲时快;练套路时慢,练单式时快。习拳时必须慢,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练单式则必须快,快方可练速度,练力量,以增功力。而且要注意慢中有

快,快中有慢。做到慢而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不丢动作,不忘轻沉兼备;快而不失沉着,慢而不可间断。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3、阴阳相合 宇宙万物皆具阴阳,都有阴阳对立、互根、消长、之属性,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无穷的运动规律,天地人都无不受着这个规律的制约。这种规律也存在于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人的生理、病理、生长、消亡都无不存在着这种周期运动的规律性。阴阳五行是创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因此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处处都会体现阴阳,只有坚持努力练习,达到阴阳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度境界,才能全面发挥太极拳真正的作用,正所谓陈鑫之精辟论断“…唯有五阴并五阳, 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4、内外兼修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有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进行疗病保健的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陈式太极拳介绍

陈式太极拳介绍 一、引言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门派之一。它以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而闻名于世。本文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套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二、起源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朝末年,由陈王庭所创。陈王庭深入研究了道家的太极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武术中。他将太极拳的动作细化、缓慢化,注重内力的运用和呼吸的调节,形成了独特的陈式太极拳。 三、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缓慢而流畅的动作:陈式太极拳注重动作的缓慢、连贯和流畅,通过慢速运动来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2. 内力的运用:陈式太极拳强调内力的运用,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的放松来提高内力的发挥。内力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3. 气贯全身:陈式太极拳注重气的运用,通过呼吸调节和动作的协调来达到气贯全身的境界。这种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身体的力量,还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促进血液循环。 4. 精神集中: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套路 陈式太极拳的套路共有108式,包括了起势、虚实、攻防、转身、起落、进退等动作。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意,通过练习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五、身体健康的益处 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许多益处: 1. 增强肌肉力量:陈式太极拳注重整体的肌肉协调,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柔韧性。 3. 改善姿势和平衡: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改善姿势和提高平衡能力。 4. 调节呼吸和放松身心:陈式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身心的放松,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5. 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有助于调节内脏功能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六、结语 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控制,还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多益处。通过学习和练习陈式太极拳,我们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平衡能力,同时也可以改善呼吸、放松身心,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因此,陈式太极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 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陈式太极拳的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特点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1、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即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行动。 2、练太极拳好象在做“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 3、练太极拳要“以气运身”,但是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的如何运行,而要意注于动作之中。 4、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 5、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与另外七大特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特点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1、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做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的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放长。 2、太极拳的�蚓⑸�于弹性,而弹性生于身肢的放长。 3、含胸要求胸部即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部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不可误认驼背为拔背,因为背驼就会前胸凹进,这样就会失去前胸的支柱作用。 4、沉肩的主要作用是使臂部与肩部因下塌而接牢,臂与肩接牢才能使臂生根。 5、坠肘可使肘部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手臂的螺旋缠丝运动就是以坠肘做中心的。

6、坠肘与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 7、开胯,屈膝的旋转,就是使腿部放长,用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当腿部外旋时,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 八门劲别与弹性的.�蚓� 1、太极拳要求用意而不用拙力,并不是说用意不用劲。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 2、八门劲的实质就是一个“�颉本�,其它七种劲别只不过是因为方位和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谓。 3、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蚓�”。 4、要练�蚓⑹紫纫�摧毁人身上原有的硬僵。练习太极拳应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消除鼓劲的阶段(即去掉僵劲),然后是生长新的弹性劲的阶段。 5、要练习�蚓⒐亟∫�领就是从用意着手,使思想上有放长的意思。 6、在人的身肢放长的情况下,使人精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现象,反过来也就是说,只要神聚气敛,就可以引导意识上具有放长的神态,来促使身躯的放长,从而提高弹性和增强�蚓�。 特点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1、太极劲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螺旋上升。(翻转掌心,旋腕转膀) 2、拳论中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对立统一的太极劲。 3、太极拳必须运动如缠丝,或者说运动如抽丝。这两种形象的比方都是说运动的形象如螺旋。 4、由于掌心的内外翻转,表现出的旋腕转,旋�B转腿,旋腰转背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中旋转曲线,这是太极拳必须做到的要求。 5、在练习太极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或不得劲处,就可以依据缠丝的不顺遂处挪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遂,就可以使姿势得到纠正。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一般意义上,较之其他太极拳种,陈式太极拳更鲜明的特点有: 一是强调缠丝,浑身上下无处不缠。通过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实现一动无有不动,达到周身节节贯穿之目的。 二是练习过程讲究刚柔相济、轻沉兼备、快慢相间。 三是练用上保留着腾挪闪战、蹿蹦跳跃之风。 从拳而论,严肃地讲,任何拳都讲缠丝劲,只是侧重有所不同。只要有转关过角或翻掌转腰处,必然依靠螺旋运转,这也是太极“形状”之表现。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本质就是劲走螺旋,以圆转迸退的方式实现生生不息。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于“自缠”。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陈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陈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拳谱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心为令,气为旗;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太极拳是在行动中练(动中求静),因此名之为意气运动,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奉令而行,先意动后形动,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久练后气才能收敛入骨,在练太极拳时必须做到形如搏兔之鹰,神似捕鼠之猫,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 二身肢放长的 弹性运动 拳谱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松腰圆裆,开胯屈膝是腿部放长;这一系列放长,又促成了全身放长使身肢产生弹性,形成棚劲。身肢放长引起肌肉收缩和放长,可使体内血管畅通,消耗与吸收更多的氧气,促进新陈代谢。太极拳由八门劲别构成,即棚、捋、挤、按四正劲,采、挒、肘、靠四隅劲,实质上主要是绵软不断的弹簧劲--棚劲,要练棚劲,首先要摧毁

人身上原有的僵硬劲,旧劲不去新劲不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化硬为柔阶段时间需要3年左右,这样可以柔得更透,在行拳中身肢的放长,使人精神提起而集中,气沉而内敛,即神聚气敛地练拳可以加强弹性提高棚劲。 三顺逆缠丝劲 的螺旋运动 拳谱云:运劲如抽丝;运劲如缠丝;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抽丝是在行拳架时螺旋中抽出,四肢伸缩形成螺旋的形状,由此产生缠丝劲,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不可能离开这种太极劲,练纯熟之后,缠丝圈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一些太极高手只见发劲,不见运劲,此乃运劲圈儿小到看不出,仅将发劲显露出来的具体表现,是紧凑不见圈的纯熟功夫。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可以很自然地将压力因旋转落空而被化去。缠丝劲在盘拳架时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练成高度纯熟的知己功夫后,最终练就周身一家的境界。因此要掌握缠丝劲,必须做到一举一动周身具要轻灵,动作须节节贯串,神宜鼓荡,气宜内敛,母使有缺陷、凹凸、断续。 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拳谱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虚实宜清楚, 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陈式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技术特点

陈式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技术特点 一、动作缠绕,曲折连贯 每个动作都是以螺旋式和抽丝式的运动为核心的、由内及外的圆弧运动。外形主要表现为:上肢在空间做不同大小、不同形式的圆弧运动,同时上肢自身还要做螺丝形的旋转进退动作(如云手,两臂在体前交互外绕圈的同时,本身还要做内、外旋的转动)。上肢在做圆弧缠绕运动的同时,全身上下都在和谐地进行着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圆形动作配合。加之动作往复之间有“折叠”手法,所以使得动作更加圆活曲折。在整套太极拳各动作之间的衔接处,不可有明显的停顿,一些技术手法,如“续换”、“折叠”等,是一种劲力的顿挫变换和动作衔接方式,而不是动作的停顿、继续。 二、腰为主宰,以身带臂 腰是上体和下肢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对调整重心的稳定,对推动劲力达到肢体远端,都起着主要作用。太极拳的内劲运转,是通过腰脊来带动的,腰力运用得当,可加 强发力,提高发力速度。从用力顺序来讲,做上肢动作时,力要起于腰、行于肩、通于臂、达于手;做下肢动作时,腰催动胯、行于膝、达于脚。俗语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周身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太极拳的虚实变换,关键在于腰侧

肌的收缩。左腰侧肌收缩时,左腰侧和左腿为实,右腰侧和右腿为虚。反之,虚实互换。以身带臂,在动作中的体现是:腰胯领先,带动两臂做极为缠绕曲折的进退、屈伸等各种圆弧运动。如在起势动作中,身体向左前、右后来回摆动,带动两臂、两手做由小到大的圆弧缠绕运动。然后做金刚捣碓时,左脚向左前方擦出,腰胯领先,使身体前移,带动两臂弧形运动,向前做右虚步撩掌,而后完成金刚捣碓动作。从这简单的一例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起承转合,处处无不体现以腰为主宰的运动特点。 三、对称协调,圆满灵活 在练习过程中,要具有“意欲向上,必先窝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对拉拔长,曲中求直”的动作意向。动作起来,步随身换,手领神随,“一动无有不动。 ”这样才能使身体不偏不倚,身形端正安舒,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周身协调一致,充分显示出陈式太极拳对称协调的特点。陈式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由身体重心的虚实变化、手法的折叠、步法的进退等,柔和、协调、紧密衔接起来,显示出了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前后贯串,轻柔、圆活、连贯的特点。 四、刚柔相济,节奏鲜明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同时注重内外兼修、意与气的 统一、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太极拳逐渐演化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支脉, 每个流派和支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以下是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最早的流派之一,以其实用性和 内功强大而闻名。陈式太极拳注重舒展、圆滑、连贯的动作,以柔克刚、 以曲治直为主要特点。其拳势缓慢稳健,刚柔相济,力量运用紧凑而刚劲。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陈王廷、陈小旺等。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少有的外家拳的流派,其特点 是动作舒展、大开大合,强调身体的自然状态和舒展肌肉。杨式太极拳的 动作相对较大,旋转度较大,动作幅度较大,注重松柔和舒展。其拳势稳健、刚柔相济,动静相结合。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杨露禅、杨班侠等。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和、流畅、轻灵为特点,动作相对慢,动作范围相对小。吴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连贯和流畅,动作偏向于曲线运动,注重意念引导和呼吸调控。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吴全旺、吴昌华等。 4.刘家太极拳:刘家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少见的一个,其特点 是动作柔和、轻灵,融入了较多舞蹈和气功元素。刘家太极拳的动作简洁、圆滑,注重气功的练习和调节。其动作以轻灵、舒展为主,体现了中和的 理念。刘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刘瑞松、刘志勇等。 5.齐鲁太极拳:齐鲁太极拳是以山东为中心地区流传的太极拳流派, 其特点是动作简洁、利落、刚劲。齐鲁太极拳注重意念的引导和身体的协

调,身体动作以直线为主,力量运用较为直接。齐鲁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于老泉、曹秀清等。 总的来说,太极拳几大派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秉持着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即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意驭气。无论是陈式、杨式、吴式、刘家还是齐鲁太极拳,都强调内功、意识和呼吸的统一,注重身体的柔软性和力量的调配,追求内外一体、刚柔相济的境界。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表现方式,但都体现出了太极拳的艺术魅力和武术实用性。

陈正雷74式分解教学 [陈式太极拳功法的特点及健身作用]

陈正雷74式分解教学[陈式太极拳功法的特点及健身作用] 陈正雷74式分解教学 [陈式太极拳功法的特点及健身作用] 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它是一门既能强身健体又可防暴自卫的拳术,目前在世界各地已广泛普及发展。它是我国文化之精华,具有中国文化的鲜明特点,是世界武林中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因此,练习陈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 本人通过多年练拳教拳实践证明,练习陈式太极拳确实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 通过练拳和教学实践,确实悟出了一些深以为然的道理。本文试图从个人练拳和教拳的实践出发,谈点滴体会及心得,力求言简意赅,举一反三,并力争从中医学角度阐述其不同特点的健身作用。 一、陈式太极拳周身一家的功法特点,与传统文化有共性特征,它可以有效促使人体身心平衡。 周身一家是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只想到一个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一是身如钟鼎,二是内外相合。主要的方法就是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意念这样一连,百会再一提,感觉就有了。具体讲,练拳过程中,要求逢上必下,逢左必右,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等等,这一切拳理,都与我国古代诸多传统技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有共性特征。 多年的教学使我逐渐悟出了这样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道理:本来陈式太极

(完整版)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 授课教师 :张正红 一、课程简介 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其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 方,步法轻灵稳健 ,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 断,发劲时松活弹抖 ,完整一气。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 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陈式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因此,练习陈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疏通 经络,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 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二、 课程内容 陈式太极拳 24 式;易筋经。 三、进度安排 课次教学内容课次教学内容 第一讲学习易筋经:第1-3势;第九讲复习易筋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8 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 9-10式 第二讲复习易筋经:第1-3势;第十讲复习易筋经; 学习易筋经:第4-6势;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10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1-12式 第三讲复习易筋经:第1-6势;第十一讲复习易筋经; 学习易筋经:第7-9势;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12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3-14式 第四讲复习易筋经:第1-9势;第十二讲复习易筋经; 学习易筋经:第10-12 势;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14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5-16式 第五讲复习易筋经;第十三讲复习易筋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2式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16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7-18式 第六讲复习易筋经;第十四讲复习易筋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2式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18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 3-4式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9-24式 第七讲复习易筋经;第十五讲复习易筋经;复习陈式太极拳24 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4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 5-6式 第八讲复习易筋经;第十六讲复习易筋经;复习陈式太极拳24 式。 复习陈式太极拳24式: 1-6式 学习陈式太极拳24式: 7-8式

陈式太极拳十八式特点

陈式太极拳十八式特点 介绍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门派中起源最早的,当今有不少人将陈式太极拳作为养生运动,下 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陈式太极拳十八式。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 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 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内涵都是藏与内,一般不会外露,这样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而 不像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 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 支撑。 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 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 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 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这个动作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其却能将几顿的货物顶起来,有种四两拨千斤的 感觉。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 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及学习方法

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及学习方法 陈式太极拳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拳法将呼吸和吐纳结合到一起的拳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五大特点。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独有五大特点 1、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陈式太极拳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拳法将呼吸和吐纳结合到一起的拳法。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在公元前几百年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已出现,汉初淮南子刘安又编成“六禽戏”,后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则改为“五禽戏”,是后世气功、内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 陈王廷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这对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的确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2、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 什么是经络呢?它其实就是遍布在我们的人体内的气血的通路。 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疾病作,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归于丹田。陈、王、武、李四家太极拳论,先后发其幽微。 这些正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而使太极拳成为“内功拳”的一种流派。 3、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 什么是推手呢?推手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使用的技击手法。

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但它们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就说明这种分歧。 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 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骨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实习技击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并在我国的武术技击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内容——推。 4、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 推手时的“听劲”方法,继而创造了双人粘枪法,这也是陈王廷独创的成就之一。 这种器械对练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实刺的问题。练习太极拳粘枪时,采用沾连粘随的原则,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逼掷放,往复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5、发展了以太极精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所以称得上是太极拳七个拳套的概括性拳论。 把《拳经总歌》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图诀相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怎样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 但是陈王廷并不满足于吸取当时名家的拳法理论,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创造性地发挥。 陈王廷在拳法理论上的独创性成就,表现在《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两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贴缠

当今五大家太极拳的套路特色

当今五大家太极拳的套路特色 1.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开创于明末清初的有名拳师陈王廷。陈王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从陈王 廷起,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一直对原有的拳套进行改编加工,逐渐构成近代所传播的一、二路拳套。这两套拳式动作连贯、速度不同、强度不一,身法、活动量跟难度不同,但都 合乎刚柔相济的准则。 第一路拳动作由简到繁,以掤捋挤按四正劲的应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使劲方式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动作力求和婉,以化劲为基础,用柔迎刚和化刚, 在形状上拥有缓、柔、稳的特色。做动作时,以身法引导伎俩,要求到达动分、静合不断 变更的后果。运动量能够本人调节,因此较适合于身体较好的人训练,也适合于体弱者锤 炼身体。 第二路也称炮锤,动作庞杂,请求快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 掤捋挤按为辅;动作力求坚刚、敏捷、富有弹性。套路中的跳跃、腾移动动作,具备快、刚、跃的特点。在运动时旋腰转脊,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贯穿整体的一 系列螺旋动作,从而收到开与放、合与收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同一功能,很适合青丁 壮人训练。 2.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年、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捷,构造谨严,身法中正,动作温柔、轻灵冷静兼而有之;练 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造成奇特的作风。 因为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素,练法简易,因此轻易被人们接收,开展得最为 广泛,是加强体质、疗病保健的手腕之一,是目前在我国和国际上推行最快、最遍及的一 项技击运动。 3.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基础上发展翻新的。杨式太极拳本来有大小架 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本上订正的。吴式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全佑1834~1942年,后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1870~1942年加工改良形成的一个流派。 吴鉴泉演拳,安分守己,松静天然,独具静态之妙。吴式太极拳固然架式玲珑,但存 在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做作伸展,不拘谨。推手时,端正周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故以善化见长。它的良多特色和杨式太极拳类似,因而易于发展。

陈式太极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

陈式太极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

陈式太极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 陈氏太极拳及其主要特点: 1.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 2.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 3.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 4.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 5.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讲解: 第一式:太极起势 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间轻抵上颚,二目平视。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一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缘、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二目平视。 要求:横开步时,重心先移到右腿,提左脚开步,脚尖先着地,慢慢踏平。周身放松,气沉丹田,降于涌泉,屈膝松胯,下沉时呼气。此时脑空心静,思想高度集中,心中无一所念,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松肩沉肘: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屈膝松胯,两脚踏实,二目平视。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弛下降,促使心气下降,切忌肩上耸,横气填胸。此动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身体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二目平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