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可载情,亦可言志——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物,可载情,亦可言志——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物,可载情,亦可言志——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物,可载情,亦可言志

——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单元都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名篇。其中《陋室铭》、《爱莲说》两篇名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美,志趣高洁,是历来传颂的典范。本单元的写作是要求学生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略知一二,但是由于这几篇范文篇幅短,对这种表现手法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写作起来困难重重。会写片段,但要成篇,就不知如何下手了。

教学目标:

赏读例文,概括“状物”的方法。

研读例文,提炼“志”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释义

托物言志:即作者对事物进行描写和叙述,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或寓以一定哲理的表现方式。

赏读例文,概括“状物”的方法

赏读《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两篇散文,明确“状物”的角度。

《紫藤萝瀑布》:

颜色:只是深深浅浅的紫;气势: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外形:像一个张满了的帆;气味:气味也是浅紫色的

《白杨礼赞》:

神韵: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2.赏读《紫藤萝瀑布》、《故都的秋》两篇散文,概括“状物”的方法。

《紫藤萝瀑布》:通过紫藤萝十多年的变迁表现主题。

《故都的秋》:通过南方与北方的对比变现主题。

三、研读例文,提炼“志”的内涵

研读《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故都的秋》,画出每篇文章中的“志”,概括“志”的内涵。

《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理

《白杨礼赞》: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喻人

《故都的秋》: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抒情

四:课堂小结:

“物”是材料,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写作中既要捕捉住“物”的外在的“形”,更要挖掘出“物”的内在的“神”。

文中之物,是作者的情思感悟与某种外物自身特性的自然契合与沟通。只要是令你心有所动,情有所钟的,都可以把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和领悟准确形象的揭示出来。

“言志”与“托物”不能割裂。文中的“志”,应是所托之物固有特征给读者的启示,决不能架空游离于物外,随意引申,牵强生发。

“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受作者认识水平和审美情趣的制约,带有个性化的色彩。相同的“物”可以表达多种“志”。

五:小试牛刀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板书:

形 发展过程

势 神 对比

喻人 抒情 说理

状物

言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