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状况:

1、萌发期

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等,西方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载有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论。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期普及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思学结合”等原则,主张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上都已涉及,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必首推古希腊著名先哲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产婆术闻名于世。他在与青年人交谈时首先佯装无知,然后通过巧妙的诘问暴露出对方观点的破绽和违背逻辑之处,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其弟子柏拉图在其传世巨著《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国度,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即统治者、战士、劳动者。统治者必须是充满理性、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富有激情和勇敢精神是军人的品质,而欲望则是人灵魂的低劣部分,主要存在于农工商和奴隶等劳动者身上,这些人要学习的就是节制自己的私欲,懂得服从。这样他就为所有人各安其位,并着力设计课程来培养他们。而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在本书中,昆体良提出学校教育应该考虑每个学生的个别特性,使学业适应于学生的特性;紧张的智力劳动应当与休息轮流调剂,而最好的休息乃是游戏;教师应处处给学生做模范,做榜样,应爱护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摹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昆体良是第一个极详尽地研究了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其主要特征是:(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论分析;(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提升;(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但是,作为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创立期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上:在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

域;在概念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在组织方面,是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这些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不是在某一瞬间完成,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Bacon, F.,1561-1626)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在科学的分类中,首次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

17世纪到18世纪是文化和思想的启蒙时代,教育上也出现了重视自然、遵循自然的科学精神。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的《大教学论》、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的《爱弥儿》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的《林哈德与葛笃德》等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种时代精神。他们都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强调用广博而有用的知识教育儿童,注重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倡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实施教育。

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夸美纽斯的开拓性工作。其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是西方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书中,夸美纽斯开宗明义地指出,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①,从而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书中对课程、学科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等,尤其是对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和量力性)的论述,十分详尽、丰富,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传授,最早出现在德国。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并四度兼任教育学课程,是最早的大学教育学教师之一。在其著作《康德论教育》(1803)中,他明确提出“教育必须成为一门科学方法。”赫尔巴特更是接受了康德的教席,长期从事专门的教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起了教育学体系的就是赫尔巴特。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的出版,被认为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他认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而要形成这样的概念和思想,就必须把教育学建立在相关的基础学科之上:“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①由此,他就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了,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因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初步形成。

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也可称为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甚至一些如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也都成为研究教育的视角和方法。有关教育学的各种流派纷呈,并逐渐分化出许多二级学科,如德育理论、教学理论、美育、课程论等,这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该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有: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在其著作《教育论》中,他倡导科学是最有价值的知识,重视科学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E.Meumann)和拉伊(W. A. Lay)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教育学流派之一——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拉伊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

系统论述。他们坚持科学主义的研究传统,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引入教育学的研究当中。此外,实验教育学还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学过程要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等。这些论述都对教育学如何从研究方法到具体内容上走向科学化,提供了可资后人借鉴并且影响深远的见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则出现了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进步教育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育教学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以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等等。杜威(J. Dewey)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对20世纪以来的教育和教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有人说:“美国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越杜威,…可是很难设想在前进中怎样才能够不通过杜威。”杜威的主要主张就是“儿童中心论”,核心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有关教育的四个基本命题中,即“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创建阶段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他们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理论的根本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杨贤江于1936年撰写的《新教育大纲》,成为我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学著作。1939年,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解放后引入我国,成为以后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导理论和指导思想。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还兴起一股批判教育学的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等人,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使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并且使人们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缺乏意识。事实上,教育知识、技术与制度体系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都暗藏着阶级利益、权力意志和意识形态偏见,批判教育学就是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启蒙,从而争取自身权益。

2、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教育学进入了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不仅从教育学中分化出一些学科,而且由于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而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各门教育学科的分化和发展,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研究问题领域急剧扩大,分化出学前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非正规教育等专门研究领域;(2)形成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如教育哲学、教育政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技术学等等;(3)加强对自身的反思。也正因为各教育学科发展的繁盛,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此外,这一时期美国的布鲁纳所发表的《教育过程》、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以及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对世界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我国,最初的教育学就是舶来品。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后,基于师范教育的需要,开始开设教育学课程,大量引介日本的教育学。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庄泽宣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石联星的《教育学概论》,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解放后,教育学开始了全盘“苏化”。与前苏联决裂后开始着力探索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但多是一些“教育政策汇编”。文革期间,教育学的建设

也同样遭到破坏,大段引述马恩列斯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语录,是此时“教育学”的一大特征。十年文革结束后,教育学研究步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代表作《爱弥尔》。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P17

● 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

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P18

▲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状况:

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数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得不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的方针政策。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理论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

3、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有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2)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

(3)从个体发展的各种要求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七、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概念、功能、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既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

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新)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调控、评价、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体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的要求,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5、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

(1)帮助学生初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主球真理、独立思考、用于开阔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

(1)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心里品质。

3、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意志力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4、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教育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

八、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新)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1903年的“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明显反应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命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4、1922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两基”目标: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新)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口发展状况。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

(新)我国当学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教育;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泛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深厚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

和自我反思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

(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途径:

1、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2、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

3、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

4、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是社区的开放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学生的特点: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新)师生关系的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是重要内容。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3、要发扬教育民主。

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①尊师爱生;②民主平等;③教学相长;④心理相容。

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

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学科。

(新)课程类型:

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扩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4、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5、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新)制约课程的因素:

1、社会需求: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对课程的要求和提供的可能。

2、科学文化因素:教育的功能在于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但现代社会科学文化迅猛发展,因而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滞后。

3、学习者身心发展: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制约课程的内部因素。

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及其历史,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新课程的基本框架:

(一)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二)课程标准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三)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四)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五)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新)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征: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三者扮演不同角色,发

挥不同作用。

2、国家可以通过政策宏观协调社会各部门,建立全社会课程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及相应

的管理体制。

3、学校更要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在确保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的基

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4、作为教师,要深刻认识和领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方式方法。相对于教师而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

3、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以间接经验为主;。

(2)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

(3)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是师生关系,教学想长;

3、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2)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

五、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新)教学原则是根据对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直观性原则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住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3、循序渐进原则

(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3)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4、巩固性原则

(1)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

(2)复习是巩固的主要方法,要合理组织复习,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方式要多样化;

(4)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知识;

(5)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6)记忆是巩固知识的有效保证。

5、因材施教原则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教学。

(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到发挥。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3)加强教学中是实践性环节。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4、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1)专研教材:①研读课程标准;②专研教科书;③阅读参考资料。

(2)了解学生:①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②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③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④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课题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的实施要求:

课的结构:①组织教学;②检查复习;③讲授新教材;④巩固新教材;⑤布置课外作业。

课堂结构的改革与发展: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②关注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③注重建立对话式的教学关系。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恰当;④结构紧凑;

⑤教学基本功好;⑥师生双方积极性高;⑦教学效果好。

3、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

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作业的内容要科学合理,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要体现因材施教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

4、课外辅导

(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客观公正;(2)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3)要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

4、复式教学

5、现场教学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知识裁定教学班,教师根据课程计划所确定的内容和课时,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分科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优点:①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有效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普及教育;

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及其优势的发挥,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缺点: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②强调标准的统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3)关注学科与关注人的统一。

2、倡导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3、鼓励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开放。

教育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以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育评价作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和检验教学效果。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根据教育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相对性评价、绝对评价。

(新)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

1、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2、表现性测验评价法

3、评定量表评价法

4、行为检测评价法

5、同伴评定法与轶事记录评价法

6、成长记录评级法。

(新)新课程的教育评价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新)新课程标准下教育评价的方法选择:

1、量化评价法:测验法;谈话法;

2、质性评价法:档案袋法;观察法;活动法;研讨法;日记法;专题作业;学生成长手册

(新)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

1、发挥评价的本体性功能;

2、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

3、致力于对被评价者的理解;

4、新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5、倡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6、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

7、积极倡导动态的、过程的评价;

8、价倡导采用情境化的、真实的评价方式,追求与教学相结合的评价。

(新)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发展功能

2、要求主体和内容多元化,提倡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3、重视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情景化方法,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注重多过程进行评价,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新评价的有机结合

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4、德育是培养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新)

5、德育的实施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新)

(新)我国中学的德育目标: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 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3)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势,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有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以及改革、开放的意识。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2) 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劳动观点,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

(3)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半顺序可以概括知、情、意、行,以知开端、以行为终结。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3)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的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新)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1、导向性原则。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说理疏导原则。(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争取、明确具体、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1)要深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知行统一原则

(1)加强理论教育;(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观察了解学生,要求学生知行统一;

(4)倡导学生善待生命,积极影响周围的人。

(5)教育者要博学深刻率先垂范。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教育者要全面分析、了解学生,客观评价学生的有点与不足;

(2)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学生,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

(3)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评价、教育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德育的方法及其运用

1、说服法: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2、榜样法:要求: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

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法:要求: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4、陶冶法: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

重宣传与教育。

6、品德评价法;

7、心理咨询法;

8、生活指导法。

德育的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新)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2、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3、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4、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

(新)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2、班主作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3、班主作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4、班主任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

(新)课外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获得知识;

2、是对青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

(新)课外活动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

2、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陶冶情操。

3、开阔眼界,启迪智慧,培养动手能力。

4、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5、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外活动的内容:

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报告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各种参观、游览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2、小组活动: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3、个别活动

(新)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将怎样组织课外活动?

1、指导学生去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外生活的多样性和质量性。如可以有计划的组织一些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旅行,多安排学生在课外听一些通俗易懂的报告和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的活动,帮助老人,军烈属料理家力,宣传交通安全,维持公共秩序,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等,在班上和学校的墙报和黑板报可以指导学生去独立完成。

2、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一些兴趣爱好小组如学科性、技术性、艺术性、体育方面的小组,这样更容易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也能增长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团结集体精神。

3、也在学生的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走向书的世界,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也可以相应的组织一些读书汇报会、作品欣赏会,读后感之类的交流读书的心得,不断的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感觉的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联觉;感觉的相互补偿;敏感化

知觉的基本特征(规律):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状况: 1、萌发期 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等,西方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载有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论。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期普及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思学结合”等原则,主张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上都已涉及,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必首推古希腊著名先哲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产婆术闻名于世。他在与青年人交谈时首先佯装无知,然后通过巧妙的诘问暴露出对方观点的破绽和违背逻辑之处,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其弟子柏拉图在其传世巨著《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国度,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即统治者、战士、劳动者。统治者必须是充满理性、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富有激情和勇敢精神是军人的品质,而欲望则是人灵魂的低劣部分,主要存在于农工商和奴隶等劳动者身上,这些人要学习的就是节制自己的私欲,懂得服从。这样他就为所有人各安其位,并着力设计课程来培养他们。而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在本书中,昆体良提出学校教育应该考虑每个学生的个别特性,使学业适应于学生的特性;紧张的智力劳动应当与休息轮流调剂,而最好的休息乃是游戏;教师应处处给学生做模范,做榜样,应爱护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摹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昆体良是第一个极详尽地研究了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其主要特征是:(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论分析;(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提升;(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但是,作为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创立期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上:在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

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学与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题库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选择题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A.行为 B.自然 C.社会 D.边缘 D【解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边缘的交叉学科。 2.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下列哪两个部分() A.心理过程和个性 B.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A【解析】考查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所以选A。3.表达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的是()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认知、情绪情感以及意志过程 C【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D【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 B.能力 C.气质 D.兴趣

A【解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又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以选择答案 A。其他都是个性心理的成分。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指() A.感知、记忆和思维 B.情绪、思维和意志 C.动机、需要和兴趣 D.能力、气质和性格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心理学内容方面的知识。答案 A 是认知过程,答案 C 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答案 D 是个性心理特征。 7.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A.认知 B.需要 C.客观现实 D.个性 C【解析】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8.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称之为() A.心理状态 B.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 A【解析】略。 9.人类特有的最高级的心理现象是() A.认识 B.情感 C.能力 D.意识 D【解析】人类才有意识现象,动物没有。 10.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是() A.意识 B.信念 C.性格 D.理想 C【解析】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又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所以选 C。11.在情绪和认知的区别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B.认知活动随意性强 C.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D.认知活动比情绪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D【解析】情绪活动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导论一、神经解剖学知识 A.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 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B 脑研究的6 个理论体系: 自然哲学理论、机能定位理论、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脑化学通路学说、神经科学理论。1.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 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3.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 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4.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5.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占大脑皮层90%)。6.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 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 7. 前额叶皮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 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8. 边缘叶: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 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

2017年心理学考研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及总结

2017年心理学考研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及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最基础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力比多学院考研为大家整理总结了2017考研普心参考教材重点归纳,希望对你的复习带去帮助。 普通心理学的重要性: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入门课、基础课,是所有心理学课程的核心,也是统考心理学试卷的重点。考研大纲明确指出:普通心理学所占的比重是300分中的100分,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考研的重心要放在普心上。 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200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的结构和复习策略 考研大纲中将普通心理学划分成了十二部分,这十二部分每部分分别对应了参考书中的前十二个章节中的每一章。实际上这十二个部分可以分成4大块:绪论(心理学概述,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行为控制与调节(动机,情绪)、心理特性(能力,人格)。这四个块中最重要的部分又落脚到信息加工过程上,因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又不浪费时间。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提要 第一部分:心理学概述 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评价 需要掌握的概念:观察法实验法格式塔 预测选择分值:2-3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二部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重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需要掌握的概念:突触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 预测选择分值:3-4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45%,综合题0%) 第三部分:感觉 重点: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视觉感受野的概念色觉的理论马赫带及其理论解释听觉的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感觉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阈限韦伯定律对数定律乘方定律感受野马赫带侧抑制适应 预测选择分值:5-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四部分:知觉 重点:知觉的概念知觉中的两种加工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图形的组织原则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时间知觉 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觉知觉恒常性运动视差运动**** 双眼视差似动运动后效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5%,综合题0%) 第五部分:意识与注意 重点: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睡眠的阶段和功能梦的几种解释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几种形式注意的认知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 预测选择分值:6-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0%,综合题0%)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特点: 优点 缺点 二、测验法 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种类 (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四、调查法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受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寻求生存的意 义哲学和宗教关于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新学科体系。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 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 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 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参考题库及答案(共175题)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参考题库及答 案(共175题)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D )刺激—反应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A.心理生理学 B.认知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行为学派 2、每个人“都有向着健康和积极意志、向着成长的冲动或向着人的潜能自我实现的冲动”。这是哪一个学派的基本理论( C ) A.精神分析学派 B.行为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3、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D ) A.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B.行为和情感障碍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 C.所有的行为和情感都是学习得来的 D.“冰山”下潜意识决定一切行为 4、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分为(D) A理智感B道德感C美感D以上都是 5、儿童做了好事之后,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这在行为主义中被称为( D ) A.反映 B.刺激 C.联结 D.强化 6、精神分析理论中,此时此刻想不起来,但集中注意力,认真回忆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称为( C )

A.意识 B.无意识 C.前意识 D.都不对 7、“以人为中心”理论是属于哪个理论流派( B ) A.精神分析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格式塔心理学 8、我们曾经去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看过天安门之后,至今在头脑中还能浮现出天安门城楼的形象,这是( C ) A.运动表象 B.一般表象 C.记忆表象 D.想象表象 9、当天实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 A )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A 24小时内 B 第二天 C 第三天 D 第二周 10、下面哪位学者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D ) A.魏太默 B.冯特 C.马斯洛 D.斯金纳 11、梦属于哪种想象(B) A.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12、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的心理学是(A)A发展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 13、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的心理学是(B) A发展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 14、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是(C )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