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13课时解析

第四章 第13课时解析
第四章 第13课时解析

第13课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目标导读] 1.通过分析教材P

“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了解渗透现象的发生条件和机

60

理。2.结合教材P60图4-1,分析动物细胞的渗透作用。3.结合教材P61~62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4.阅读教材P63~64资料分析,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理解选择透过性膜的含义。

[重难点击] 1.渗透作用的发生条件和机理。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⑥]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且有一定的伸缩性。

(2)植物细胞中的[⑤]液泡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使细胞保持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内部的液体称为细胞液。色素主要位于图中的[④]叶绿体和[⑤]液泡中。

(3)[⑦]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细胞需要的物质才能进入细胞,但是对细胞有害的病菌和病毒有时候也能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且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放到清水里会吸水涨破,该原理可以用来提取细胞膜。

课堂导入

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膨胀,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皱缩,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这些现象说明细胞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什么呢?

探究点一渗透现象及其解释

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漏斗管内液面上升的现象,这就是渗透现象。结合下图分析渗透现象的发生条件和原理。

1.发生条件:如果将半透膜换成纱布,渗透现象将不会(会、不会)发生;如果漏斗内也注入清水(或烧杯内也注入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渗透现象将不会(会、不会)发生。这说明渗透现象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

2.渗透现象的原理:以半透膜为界面,单位体积清水中的水分子数多于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所以在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的水分子数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中的水分子数。因此,一段时间后,漏斗管内的液面会上升。

3.上图中的液面高度差H会不会一直升高,为什么?

答案不会。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升高时,液体产生的静水压也随之变大,当静水压增大到和渗透压相等时(二者的方向相反,静水压向外、渗透压向内),通过半透膜进出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相等,因此,液面就不再升高了。

4.当液面不再升高时,长颈漏斗内外液体的浓度相等吗?

答案不相等。当水分子进出达到动态平衡时,长颈漏斗中溶液浓度仍高于烧杯中的液体浓度。

5.如果增加蔗糖溶液的浓度,最终形成的液面高度差H会增大。

小贴士(1)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能否透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分子直径的大小和膜上小孔直径的大小。

(2)此处的溶液浓度指的是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归纳提炼

1.渗透系统的组成

(1)半透膜;(2)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2.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的关系

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运动称为扩散作用。渗透作用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扩散,它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或选择透过性膜)进行的扩散。

3.渗透作用的原理

活学活用

1.“人造细胞”是用羊皮纸或火棉胶等半透性膜材料做成的一个密闭的囊,囊里面装了等量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假设有三个这样的“人造细胞”,分别用A、B、C表示,它们的蔗糖溶液浓度分别是10%、20%和30%。其中A、B细胞的外面套一金属网笼,C细胞的外面没有套金属网笼,如图把三个“人造细胞”同时放在浓度为15%的蔗糖溶液的玻璃槽中,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一段时间后,三个“细胞”的变化分别是()

A.A变大,B稍微变小,C不变

B.A变小,B稍微变大,C不变

C.A变小,B稍微变大,C变大

D.A变大,B稍微变小,C变大

(2)一段时间后,A、B的体积不再变化,此时A内蔗糖溶液的浓度和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相比________(较高、较低、相等)。B内蔗糖溶液的浓度和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相比________。

(3)若将C浸入玻璃槽后,每隔半小时称量一次重量,下列坐标曲线中,能正确表示测试结果的是()

问题导析(1)A细胞内的蔗糖溶液浓度为10%,而A细胞外的蔗糖溶液浓度为15%,所以A 细胞会失水变小。

(2)B细胞内的蔗糖溶液浓度为20%,而B细胞外的蔗糖溶液浓度为15%,所以B细胞会吸水,但由于B细胞的外面套一金属网笼,所以B细胞的体积稍微变大。

(3)C细胞内的蔗糖溶液浓度为30%,而C细胞外的蔗糖溶液浓度为15%,所以C细胞会吸水,由于C细胞的外面没有套一金属网笼,所以C细胞的体积变大。

答案(1)C(2)相等较高(3)B

解析(1)由于水分能够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溶液渗透,因此可以判断A失水体积缩小,B和C会吸水膨胀,但由于B的外面套有金属网笼,体积会被限制在金属网笼的大小范围内,只是稍微变大。(2) A体积不再变化时,说明此时A内蔗糖溶液的浓度和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相等,水分进出平衡,而B的体积只能稍微增大,内部的蔗糖溶液浓度仍然高。(3)开始时,水分进入C中的较多,C体积增加,重量也增加,当内外液体浓度相等时,水分进出平衡,C的重量不再增加。

探究点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也具有类似于渗透装置的结构,也能发生渗透作用,阅读教材P60~63内容,结合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探究以下内容:

1.哺乳动物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形态变化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也没有大液泡,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2)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直至涨破。

(3)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态基本不变。2.植物细胞的渗透系统构成

(1)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内部的细胞液。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吸水。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质壁分离与复原是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证据,请结合教材P61~63内容,完成实验过程

并讨论提出的问题。

(1)实验材料:紫色的洋葱鳞片叶。

(2)实验原理

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原生质层的内侧细胞液与外侧外界溶液可形成浓度差。

③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3)实验试剂:质量浓度为0.3_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4)实验过程

(5)实验结论

①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发生质壁分离。

②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小贴士(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结果是双向水分子运动的差别所导致的现象。

(3)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降低的外界溶液,因为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且有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渗出来。

(4)若用50%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5)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Cl做实验会出现自动复原现象,因这些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归纳提炼

活学活用

2.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的状态。a、b表示该部位的溶液浓度,由此可推测()

A.a>b,细胞渗透吸水

B.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a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问题导析(1)图中a为细胞液,b为外界溶液,二者之间为原生质层。

(2)若细胞渗透失水,则a

(3)若细胞渗透吸水,则a>b。

(4)若细胞水分子的进出处于动态平衡,则a=b。

答案 D

解析图示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要注意此状态的下一步可以是液泡继续增大,也可以是液泡继续变小,也可以是液泡不发生变化。该细胞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也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后的动态平衡过程中,也可能正处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故答案D 正确。

探究点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有什么特点呢?请阅读教材P63~64内容,结合下列材料分析:

1.观察水稻和番茄对无机盐的吸收示意图,分析:

(1)据图,番茄吸收Mg2+、Ca2+多,吸收SiO4-4少;水稻吸收SiO4-4多,而吸收Mg2+、Ca2+少。说明不同植物细胞对同一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不同,同一植物细胞对不同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不同,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水稻培养液中的Mg2+、Ca2+的浓度有所上升,对此下列的两种解释哪种合理(B) A.水稻根细胞不吸收Ca2+、Mg2+,而且分泌了大量的Ca2+、Mg2+,使其浓度升高

B.水稻根细胞吸收Ca2+、Mg2+的速率较吸收水的速率低,使这两种离子的浓度升高(3)由此说明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什么关系?

答案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2.甲状腺细胞内的碘浓度比外界高很多,但甲状腺细胞仍能从外界吸收碘,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答案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有时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运输。3.根据探究点二和三的实例可以看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归纳提炼

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的比较

(1)区别:①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②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载体蛋白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细胞死亡或膜载体蛋白失活后,其选择透过性丧失。

(2)共性:都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而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

活学活用

3.用相同的完全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在两者的吸水率几乎相同的情况下,72 h后原培养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表中数据为72 h后溶

()

A.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B.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4-4的需要量大,对Ca2+的需要量小

C.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答案 D

解析由表中每一列数据分析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水稻吸收的SiO4-4多,吸收Ca2+、Mg2+少,这体现了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因此选项A、B、C正确。选项D所表述的内容不能从表中数据得出。

1.植物体内有三个相邻的细胞a、b、c,已知它们的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是a>b>c,那么它们三者之间水分渗透的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答案 C

解析细胞液的浓度高,则吸水能力强,a细胞液浓度最高,c细胞液浓度最低,b介于a、c 之间,因此选C。

2.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 ℃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膜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答案 C

解析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 ℃蒸馏水中,红细胞会因大量蒸馏水进入而导致破裂;红细胞膜是脂溶性的;人的红细胞没有液泡;因低温时分子运动减慢而导致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

3.最能证明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原理的实验是()

A.将萎蔫的青菜放入清水中会变得硬挺

B.将根尖细胞放入清水中会吸水

C.将土豆放入盐水中会变软

D.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答案 D

4.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进行渗透吸水或渗透失水。如图甲表示渗透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初始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__b。由图乙可知漏斗中溶液吸水速率在__________,最终液面不再上升,当液面不再上升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__b。

(2)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结构②中充满的液体是____________。此时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

A.细胞液>外界溶液B.细胞液<外界溶液

C.细胞液=外界溶液D.都有可能

(3)把一个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清水中,发现细胞液泡体积增大,说明细胞在渗透吸水,细胞能否无限吸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一个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低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现细胞液泡体积也在增大。当液泡体积不再增大时,细胞液浓度是否一定和外界溶液浓度相等?__________。

答案(1)<下降<(2)③④⑤外界溶液D(3)不能细胞壁对原生质层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4)不一定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渗透作用

1.把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右图),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

A.甲高于乙

B.乙高于甲

C.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

D.先甲低于乙,后乙低于甲

答案 C

解析在体积与质量百分比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因为葡萄糖分子是单糖,蔗糖分子是二糖,所以同样的体积内葡萄糖分子数目多于蔗糖分子,即单位体积内半透膜甲侧的水分子数少于乙侧,水分整体表现为由乙向甲流动,导致甲侧液面越来越高,后来甲侧的葡萄糖通过半透膜进入乙侧,导致乙侧溶液浓度越来越高,水分子又从甲侧流向乙侧,最终表现为乙液面高于甲液面。

2.小明用玻璃槽、饱和蔗糖溶液和清水做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生物膜通透性的模拟实验。甲、乙两槽间的隔板中央圆圈为玻璃纸,玻璃纸是一种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而水分子能自由通过。几小时后,发现()

A.甲槽内水的体积减少B.乙槽内溶液的体积减少

C.甲槽内水的体积无变化D.乙槽内水的体积无变化

答案 A

解析玻璃纸是半透膜,水分总体由清水向饱和蔗糖溶液渗透,所以甲槽内水的体积减少,乙槽内溶液的体积增多。

知识点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转移至不同浓度(Ⅰ、Ⅱ、Ⅲ)的三种蔗糖溶液中,结果在Ⅰ中口腔上皮细胞形态不变,在Ⅱ中口腔上皮细胞皱缩,在Ⅲ中口腔上皮细胞破裂,则这三种蔗糖溶液的浓度是()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Ⅰ<Ⅱ<ⅢD.Ⅰ<Ⅲ<Ⅱ

答案 B

解析动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会皱缩,在低浓度溶液中会涨破,在等渗溶液中形态不变,所以Ⅱ>Ⅰ>Ⅲ。

4.若下图表示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的图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一定条件下,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渗透失水或吸水

C.当溶液浓度甲=乙时,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发生渗透作用

D.当溶液浓度甲>乙时,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当溶液浓度乙>甲时,细胞发生渗透吸水

答案 C

解析当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同时,不是不发生渗透作用,而是水分在两种溶液中的渗透达到平衡状态。

5.如图表示多种植物成熟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百分率(即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个数占全部细胞的百分比),图中曲线表明这些植物细胞()

A.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浓度

B.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浓度

C.有不同浓度的细胞液

D.细胞膜有不同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 C

解析细胞液浓度和蔗糖溶液浓度都没有确定的值,故两者之间不能做比较。在不同的浓度下,发生质壁分离的百分率不一样,说明这些植物细胞有不同浓度的细胞液。从图中看不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6.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若发生质壁分离前观察的细胞如图甲,则发生质壁分离时所观察到的细胞是乙图中的()

答案 A

解析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体积要缩小;液泡内含有紫色色素,细胞质是无色的,只有A 项正确。

知识点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7.用完全培养液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浓度与实验开始前各种离子浓度之比,结果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

A.完全培养液的浓度应该低于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B.植物对离子的吸收有选择性

C.不同植物对同一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

D.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基本相同

答案 D

解析完全培养液的浓度低于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植物才能吸水,从图上反映出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有选择性,不同植物对同一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也不相同。

能力提升

8.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作零界面。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图乙中的()

答案 A

解析根据图示,烧杯中的液体为蔗糖溶液,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为蒸馏水。故在单位时间内,由漏斗中进入烧杯中的水分子比烧杯中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要多,故开始时液面快速下降,当进出水分子相等时,液面不再下降。

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4-8 一个半径为r =1m ,转速为1500r/min 的飞轮,受到制动,均匀减速,经时间t =50s 后静止,求:(1)飞轮的角加速度和飞轮的角速度随时间的关系;(2)飞轮到静止这段时间内转过的转数;(3)t =25s 时飞轮边缘上一点的线速率和加速度的大小。 解 (1)由于均匀减速,所以角加速度不变为 2015000.5/6050r r s s s β-= =-? 由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关系得 25/0 t r s d dt ω ωβ=? ? 得 250.5(/)t r s ω=- (2) d d d d dt dt d d ωωθωω βθθ = == 25/r s d d θβθωω=? ? 解得 625r θ= 所以转数为625 (3)由于250.5(/)t r s ω=- 所以t=25s 时 12.5/25(/)r s rad s ωπ== 所以线速率为 25(/)v r m s ωπ== 角加速度大小不变 4-9 某电机的转速随时间的关系为ω=ω0(1-e -t/τ ),式中,ω0=s ,τ=,求:(1) t =时的转速;(2)角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启动6s 后转过的圈数。 解 (1)t=60s 代入得 39(1)(/)8.6/e rad s rad s ω-=-= (2)由d dt ω β= 得 2 4.5t e β- = (3)由6 d dt θθω=?? 33618e θ-=+ [/2][5.87]5n θπ===

4-10 一个圆盘绕穿过质心的轴转动,其角坐标随时间的关系为θ(t )=γt+βt 3 ,其初始转速为零,求其转速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解 由d dt θ ω= 得 23t ωγβ=+ 由于初始时刻转速为零,γ=0 23t ωβ= 4-11 求半径为R ,高为h ,质量为m 的圆柱体绕其对称轴转动时的转动惯量。 解 建立柱坐标,取圆柱体上的一个体元,其对转轴的转动惯量为 2 222 m m dJ dV d d dz R h R h ρρρρθππ== 积分求得 23220001 2 R h m J d d dz mR R h πρρθπ= =??? 4-12一个半径为R ,密度为ρ的薄板圆盘上开了一个半径为R/2的圆孔,圆孔与盘边缘相切。求该圆盘对通过圆盘中心而与圆盘垂直的轴的转动惯量。 解:把圆孔补上,取圆盘上一面元dS ,到转轴的距离为r ,则其转动惯量为 22dJ r dS r rdrd ρρθ== 积分得绕轴转动惯量为 23410 1 2 R J r drd R π ρθπρ==? ? 圆孔部分的绕轴转动惯量可由平行轴定理得 4 422213()()()222232 R R R R J πρπρρπ=+= 总的转动惯量为 4 121332 R J J J πρ=-= 4-13电风扇在开启电源后,经过t 1时间达到额定转速ω,当关闭电源后,经过t 2时间后停止转动,已知风扇转子的转动惯量为J ,并假定摩擦力矩和电动机的电磁力矩均为常量,求电动机的电磁力矩。 解:由转动定理得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程标准 科学内容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关的物理现象。 科学探究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 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学习任务分析 : 本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层,本节可以看成是质量的深化和延续,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重要基础。 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液体、固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同时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欠缺,为此,在本节课密度概念教学时,我将难度分解,逐层递进,分段探究,各个击破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密度概

念。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的公式、单位; 3、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4、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 要素。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 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法和学法: 教法:科学探究,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 演示实验器材:纯水、盐水、酒精各一杯、托盘天平,相同体积的铝块2个,铜块1个,塑料泡沫1块。 分组实验器材:天平(9架),砝码(9盒),量筒(9个),刻度尺,烧杯;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3课《钓鱼的启示》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3课《钓鱼的启示》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92分) 1. (8分)比一比,再组词。 诫_______拍_______钩_______捞_______ 戒_______啪_______构_______涝_______ 2. (6分)回忆课文《钓鱼的启示》内容,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完整的话,在横线上填上序号。 _______我和父亲在月光下得意地欣赏起那条漂亮的大鲈鱼。 _______我和父亲整理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 _______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_______我小心翼翼地操纵着鱼竿,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尾跳跃。 _______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鱼上钩了。 _______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 3. (2分)造句。 筋疲力尽——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 4. (6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鱼饵_______ A.ěn B.ěr

聊天_______ A.liáo B.niáo 鲈鱼_______ A.lúB.lǔ 疲劳_______ A.qíB.pí 鱼鳃_______ A.sǎi B.sāi 遵守_______ A.zūn B.zhūn 5. (6分)我能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急切地_______沮丧的_______平静地_______人生的_______剧烈地_______著名的_______ 6. (4分)选词填空 剧烈热烈激烈强烈 _______鼓掌 _______抖动 战斗_______ 阳光_______ 7. (4分)选词填空 皎洁清洁纯洁整洁 _______的月光 _______的衣着 _______卫生心地_______ 8. (5分)读拼音写词语。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及策略 ●重点:是密度概念理解。 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 质”。 突破策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三设计思路 八年级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教师演示器材:天平,相同烧杯两个,水、煤油。 学生实验器材:天平,刻度尺,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2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各25组。 五教学设计 1 展示目标自学反馈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规定好自学任务和限定时间,学生结合学习手册对教材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习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巡回指导,再纠错补漏。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外形相同,表面镀有相同颜色的铜块和铝块,在不损坏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如何辨别?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轻重来辨别,有的可能反驳,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 教师演示:取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放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上,让学生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第四章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1分) 1.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问题是() A.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B.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C. 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D.处理好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4、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 A.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6.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确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是 () A.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 以农立国 7、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四个现代化是指( ) A.工业、农业、商业和交通业 B.工业、农业、商业和科学技术 C.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 D.工业、农业、国防和交通业 8、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 ) A.对当时和其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条件的阶级状况、社会状况及国情的判断、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分析是基本正确的 B.提出了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思想

除法的整理和复习,二年级下册,第13课时

第13课时除法的整理和复习 学习内容 课本第26页第1~2题,思考题,第27页练习六第1~4题,成长小档案。 学习目标 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和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文讲解 复习时,主要地让孩子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知识Array进行整理。 第1题,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抓住“平均分” 这个核心概念,让孩子用自己的例子进行说明,写出除 法算式,指出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促使其加深对除 法含义的认识。 第2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先将乘法口诀补 充完整,再用口诀说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突出了学习 材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思考题,它的解题思路: (1)□+□+□+□=8 □表示加数。4个□连加等于8,就是4个相同加数 连加等于8。同数连加相,用乘法计算。□×4=8或4 ×□=8,因为“二四得八”,所以□=2。 (2)12=○+○+○ ○里填相同的数,即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所以○里填4。 辅导精要 读课题:整理和复习。让孩子浏览本单元的课文,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重点是认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第二节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重点是“想乘算除”,用乘法和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乘法和除法的思路正好相反。 第1题,整体读题。在“平均分”、“写出除法算式”、“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下划线,理解“平均分”概念的重要性。 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是用实例来理解的。插图中,女生的例子是:9根小棒分3份,每份3根,是平均分;男生的例子是:10个圆,每5个画一组,我画了两组,是平均分。前者是均分的方式,后者是包含分的方式。让孩子在“每份3根”批注“每份分得同样多”,在圆的卡片上“每5个画一组”。 引导孩子仿照插图中的同学再自己举例,根据自己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并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小结:因为平均分,所以可以用除法表示。 第2题,整体读题。 第(1)题,边读乘法口诀边补充完整。让孩子指出乘法口诀中的乘数和积。乘法口诀不能熟练背诵的孩子,家长可要求他多读一读直到熟练新经验为止。 第(2)题,读题。按要求练习,可以是孩子自己指口诀自己说算式,也可以是家长指口诀孩子说算式。 思考题,观察算式,理解题意,写算式,□×4=8,□=2;12÷3=○,○=4。把得 数填入加法算式进行检验。 1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浙教版初中物理

浙教版初中物理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余杭区仓前中学:沈新颖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利用刻度尺、量筒、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进一步巩固对测量工具的使用。 (2)能对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建构密度的概念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单位,并理解单位所表示的意义。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物体体积质量等数据的测量,让学生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建构起密度的概念并理解密度所表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与密度的测定方法; 2.难点:密度概念建构及密度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课 教师呈现两块相同体积并用白纸包裹的物体(铁块和木块),让学生进行辨别,学生通过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分辨出铁块和木块。由此,学生得到结论:铁比木头重。教师在学生结论基础上再来比较粗木段和小铁块的质量,发现木头比铁重,从而形成结论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活动:测量物质的密度 1.分小组分别测量橡皮(大、中、小)、木块、铁块的质量和体积。测量工具:天平、刻度尺、量筒等。 3.组内合作,深入探究(质量与体积数据运算整理),发现规律:相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4.教师Array收集各 组学生 分析的 数据 (质量 除以体 积的比值),并做好整理记录,将各组学生分析数据投影展示: 5.学生根据各组数据,得出: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板书) 6.引出密度科学量,学生归纳整理得到密度的定义式。 7.密度单位:千克/米 3 、克/厘米3,师生共同完成密度单位的转换: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8.说说物质密度表示的含义:以学生测量的密度数据分析。 9.学生根据密度含义,整理出密度概念。 三、知识整理与应用 1.阅读课本:常见物质密度表。常见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1000千克/米3等。 2.知识归纳整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跟它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 2.理解“铁比木头重”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应该怎样来描述它所表达的含义。 3.探讨:大块木头为什么又比小块铁重。 3.练习:见投影。 四、课堂小结: 1.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米3。 2.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它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 4.水的密度:1000千克/米3,以及密度所表示的科学含义。 五、作业布置与拓展 作业本相关作业:物质的密度(一)

第四章习题答案

“微处理器系统原理与嵌入式系统设计”第四章习题解答 4.1地址映像方法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1)内存地址映射指内存虚拟地址空间到物理地址空间的转换。 分页技术:特点是页的大小固定;优点是程序不必连续存放,因此没有外碎片(每个内碎片不超过页大小);缺点是增加了硬件成本(如需要地址变换机构)和系统开销(如需要好的调页算法)。 分段技术:特点是段的大小可变;优点是每个段按内容独立,因此可以分别编写和编译,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段采取不同的保护,可以按段为单位来进行共享(包括通过动态链接进行代码共享);缺点是会导致碎片。 (2)I/O地址映射指系统中I/O端口的编址方式。 独立编址技术:优点是系统中存储单元和I/O端口的数量可达到最大;缺点是需专门信号来指示系统地址线上出现的是存储单元地址还是端口地址,I/O指令的功能比较弱。 存储器映像编址技术:优点是对端口操作和存储器单元操作完全一样,因此系统简单,并且对端口操作的指令比较多;缺点是CPU对存储单元和I/O单口的实际寻址空间都小于其最大寻址空间。 4.2 EPROM存储器芯片在没有写入信息时,各个单元的内容是什么?某SRAM单元中存放有一个数据(如5AH),CPU将它读取后,该单元的内容是什么? EPROM存储器芯片在没有写入信息时,所有存储单元的内容均为全“1”。 SRAM为非破坏性读出,因此该单元的内容在读取后保持不变。 4.4下列ROM芯片各需要多少个地址输入端?多少个数据输出端? (1) 16×4位(2) 32×8位(3) 256×4位(4) 512×8位 (1)16×4位=24*4bit,因此有4个地址输入端和4个数据输出端。 (2)32×8位=25*4bit,因此有5个地址输入端,8个数据输出端。 (3)256×4=28*4bit,因此有8个地址输入端,4个数据输出端。 (4)512×8=29*4bit,因此有9个地址输入端,8个数据输出端。 4.7某计算机系统中ROM为6K,最后一个单元的地址为9BFFH,RAM为3K。已知其地址为连续的,且ROM在前,RAM在后,求该存储器的首地址和末地址。 该存储器的首地址(第一个ROM单元地址)为:9BFFH-6K+1=9C00H-1800H=8400H

中考复习第13课时反比例函数及其应用学生用卷

九年级数学讲学稿系列(北师大版 ) 听来的容易忘记,看到的会记得住,做过的才能掌握!1 中考复习第13课时反比例函数及其应用 考点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下列函数关系中,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xy=-5 B.x 35-y = C.13--=x y D.12+=x y E.x a =y 考点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在反比例函数x k 21y -= 中,y 的值随x 值得增大而增大,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3.如图,已知关于x 的函数y =k(x ?1)和y =k x (k ≠0),它们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4.反比例函数y =k 2+1 x 图象上有三个点(x 1,y 1),(x 2,y 2),(x 3,y 3),其中x 1=考点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7.中考帮典例3、变式1。 考点四、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K 的几何意义. 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是函数y =k x (x <0)图象上的点,过点A 作y 轴 的垂线交y 轴于点B ,点C 在x 轴上,若△ABC 的面积为1,则k 的值为______ . 9.如图,点A 在双曲线x y 1= 上,点B 在双曲线x y 3=上,且AB//x 轴, C 、 D 在x 轴上,若四边形ABCD 为矩形,则它的面积为______ .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第二章第三节 探究—物质的密度(第二课时)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会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量物体体积。 (2)通过探究实验,掌握密度测量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固体密度的测量。 (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用具 天平、砝码、量筒、细线、装有水的大烧杯、小石块、食盐、玻璃棒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你能帮她鉴别一下是否是纯金制作的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的密度 1.设计实验(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讨论:(1)本实验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2)如何测量体积?(3)实验时先测质量好还是先测体积好? 实验步骤:

(1)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金项链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水面的示数V1 (3)用细线系住金项链,将金项链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此时水面的示数V2,则金项链的体积为V =V1—V2 (4)将数据填入设计的表格中,根据公式ρ=m/v计算出金项链密度 2.用小石块代替金项链,学生分组实验,测出小石块密度 (二)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 1.提出问题 如何测液体(盐水)的密度? 2.设计实验(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讨论:(1)如何测量液体的质量;(2)如何准确测量液体的体积?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 (2)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 (3)用天平测出此时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则盐水的质量为m = m— m。 (4)将数据填入设计的表格中,根据密度公式ρ=m/v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3.学生分组实验,测出盐水的密度。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自学35页例题 2.完成习题 (1)课本作业1、2两题(学生板演) (2)一个铜球的质量是178g,体积是40cm3,试判断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ρ=8.9×103 kg/m3) 3.生互评、师点评(做题的思路和规范性) ●总结:应用密度的这一特性,可以鉴别物质,也可以根据m =ρv和v =m/ρ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物理化学第四章课后答案完整版

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4.1有溶剂A与溶质B形成一定组成的溶液。此溶液中B的浓度为c B,质量摩尔 浓度为b B,此溶液的密度为。以M A,M B分别代表溶剂和溶质的摩尔质量,若溶液的组成用B的摩尔分数x B表示时,试导出x B与c B,x B与b B之间的关系。 解:根据各组成表示的定义 4.2D-果糖溶于水(A)中形成的某溶液,质量分数,此溶液在20℃时的密度。求:此溶液中D-果糖的(1)摩尔分数;(2)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 解:质量分数的定义为

4.3 在25℃,1 kg 水(A )中溶有醋酸(B ),当醋酸的质量摩尔浓度b B 介于 和 之间时,溶液的总体积 求:(1) 把水(A )和醋酸(B )的偏摩尔体积分别表示成b B 的函数关系。 (2) 时水和醋酸的偏摩尔体积。 解:根据定义 当 时 4.4 60℃时甲醇的饱和蒸气压是84.4 kPa ,乙醇的饱和蒸气压是47.0 kPa 。二者可 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若混合物的组成为二者的质量分数各50 %,求60℃时此混合物的平衡蒸气组成,以摩尔分数表示。 解:甲醇的摩尔分数为 58980049 4650 04232500423250 ....x B =+=

4.580℃时纯苯的蒸气压为100 kPa,纯甲苯的蒸气压为38.7 kPa。两液体可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若有苯-甲苯的气-液平衡混合物,80℃时气相中苯的摩尔分数,求液相的组成。 解: 4.6在18℃,气体压力101.352 kPa下,1 dm3的水中能溶解O2 0.045 g,能溶解N2 0.02 g。现将 1 dm3被202.65 kPa空气所饱和了的水溶液加热至沸腾,赶出所溶解的O2和N2,并干燥之,求此干燥气体在101.325 kPa,18℃下的体积及其组成。设空气为理想气体混合物。其 组成体积分数为:, 解:显然问题的关键是求出O2和N2的亨利常数。

八年级物理下册 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学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学案 苏科版 苏科版 【学习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4)了解密度表,熟悉各种常见物质的密度,记住水的密度。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情景一:三只瓶分别装有水、酒精和醋,如何区分?情景二:你能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吗?导入: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辨认的一种特

性,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课堂学习研讨 【要点1】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活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猜想〗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体积越,质量越,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的。〖方案〗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分别用测出它们的质量,用测量出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再算出木块和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进行比较。填入下表测量对象质量m/g体积v/cm3(质量/体积)/(gcm-3)塑料块1塑料块2塑料块3铁块1铁块2铁块3〖交流〗(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或相近?(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是否相同?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的;(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 2、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作为区分的重要依据。〖总结〗 【要点2】

第四章 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4.1 4.9 总结转速闭环转差频率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若),I f Us s 1ω(=设置不当,会产生什么影响?一般说来,正反馈系统是不稳定的,而转速闭环转差频率控制系统具有正反馈的内环,系统却能稳定,为什么? 答:转差频率控制的规律为:(1)在sm s ωω≤范围内,如果气隙磁通保持不变,转矩Te 基本上与ωs 成正比。(2)定子电流不同时,按照一定的 ),I f Us s 1ω(=函数关系控制定子的电压和频率,可以保持气隙磁通恒定。若),I f Us s 1ω(=设置不当,则气隙磁通无法保持恒定,控制将出现紊乱。因为转差频率控制的被控量是频率差ωs ,在外环通过负反馈控制已经实现控制要求,在内环控制中,因为输出量要控制定子的实际频率,而ωω+s 才能得到实际的频率值ω1,因此需采用正反馈相加,由于内环调解器不是普通的PI 调解器,输出不受正反馈的影响,引起的扰动可通过外环进行调节,所以系统能实现稳定要求。 课后习题: 4.1 一台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为:额定电压V 380U N =,额定转速 min /960n N r =,额定频率Hz f 50N =,定子绕组为Y 联接。由实验测得定子电阻Ω=35.0R s , 定子漏感H 006.0L ls =, 定子绕组产生气隙主磁通的等效电 感H 26.0L m =,转子电阻Ω='5.0R r , 转子漏感H 007.0L lr =', 转子参数已折

算到定子侧 , 忽略铁芯损耗 。 ( 1 )画出异步电动机 T 形等效电路和简化电路。 ( 2 )额定运行时的转差率N s ,定子额定电流1N I 和额定电磁转矩。 ( 3 )定子电压和频率均为额定值时,理想空载时的励磁电流0I 。 ( 4 )定子电压和频率均为额定值时,临界转差率m s 和临界转矩em T ,画出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解:(1) R L 'L R L 'L 异步电动机简化等效电路 (2) 额定运行时 由于额定转速min /960n N r =,同步转速min /10003 50 60r n 60f n p N 1=?== 额定运行时的转差率04.01000 960 1000s 11=-=-= n n n N 由异步电动机T 形等效电路 023 .1004.0023.126 .010035 .0-26.0006.01211111≈-≈?+=-+=++ =j j L f R j L L L j L j R C m N s m ls m ls s ππωω可得转子相电流幅值 () ()() A L C L s R C R U I lr ls r s s r 9735.150953.175939.172220 007.0023.1006.010004.05.0023.135.0220 2 22 2 '1212 '1'=+=?+?+??? ? ??+= ++???? ??+= πω气隙磁通在定子每相绕组中的感应电动势 V L s R I lr N r r g 7352.2028361.425.1569735.15E 2 212 ≈+?='+???? ??''=ω 额定运行时的励磁电流幅值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新课程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应该重视实验探究,主要采用“边讨论、边探究、边实验”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施教。通过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实验探究,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实验探究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和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渗透新课程教育理念。一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教育;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出发,经历实际问题导入→理论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体现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资源】 学生实验器材:体积和颜色相同的正方形木块、铁块、铝块(6组),体积相同的正方形铁块、铝块(3组),体积不同的正方形铝块(3组),天平和砝码各6组。 【学习过程】

初中物理_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2《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经过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 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天平、刻度尺、颜色相同、体积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实验卡、图像卡、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出示体积较小的苹果。 提问:同学们想要吗? 2、出示体积较大的苹果。 提问:同学们想要哪一个? 3、提问:为什么想要大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大的体积大、质量大。 二、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不同体积相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 1、为了验证你的的猜想,应如何选取器材?如何进行实验探究?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确定组内实验方案。) 2、组织学生对组内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 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体积(V) 3)分别计算出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 3、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4、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m-v的关系图像,组内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

利息理论第四章课后答案

利息理论第四章课后答案 1.某人借款1万元,年利率12% ,采用分期还款方式,每年末还款2000元,剩余不足2000元的部分在最后一次2000元还款的下一年偿还。计算第5次偿还款后的贷款余额。 解:.B5 =10000 1.125 - 2000乌0.12=4917.7 2.甲借款X,为期10年,年利率8%,若他在第 10年末一次性偿还贷款本利和,其中的利息部分要比分10年期均衡偿还的利息部分多468.05元,计算X。 解:x(1.08T —1)—(卫、—x)=468.05,x =700.14 a i010.08 3.—笔贷款每季末偿还一次,每次偿还1500元, 每年计息4次的年名义利率为10%。若第1

年末的贷款余额为12000元,计算最初贷款额 r 10 0 4 解: B4=L(1 0) -1500S 10 ^ =1200, L =16514.37 4~4~ 或L=12000v41500a 10%=16514.37 4—4_ 4.某人贷款1万元,为期10年,年利率为i,按偿债基金方式偿还贷款,每年末支出款为X,其中包括利息支出和偿债基金存款支出,偿债基金存款利率为2i,则该借款人每年需支出额为1.5X,计算i。

10000=(1.5x-20000i)S 二i =6.9% 5.某贷款期限为15年,每年末偿还一次,前 5 年还款每次还4000元,中间5次还款每次还3000元,后5次还款每次还2000元,分别按过去法和未来法,给出第二次3000元还款之后的贷款余额表达式。 解: 过去法:B;=1000(2a词a^+唧(1 i)7 -1000[4S5(1 i)2 3乌] =1000(2a^+a诃+a^) (1+i) 7-1000(4S^-S2) 未来法:B7 =3000a32000a5V^1000(2a8a3) 6.一笔贷款按均衡偿还方式分期偿还,若B t,B t”, B t+2,B t+3为4个连续期间末的贷款余额,证明: (1) 2 (B t-B t+1)( B t+2-B t+3)= ( B t+1-B t+2) (2)B t +B t+3 % B t+1 +B t+2 解: B t^pa n」B t 1=P a n_Ld B t2=P a n_t^ B心二卩弘」」 (1) (3 -B t 1)(B t 2 P 3)=卩丁卷-a L)(a;r^ -孔日 2 n 4 .1 n 4 .3 或二p v 刑0] 或=p2(V n4^a^)2 或=(B1-B t2)2 (2) B t _Bt 彳::B t 2 - B t 3 = v n_t4 :: V n」;=V2:1 7.某人购买住房,贷款10万元,分10年偿还,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平乡县职教中心张克强 教学过程设计

的盐水的密度,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合作探究: 一、量筒的使用: (一)观察量筒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二)使用方法: (1 )、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 i;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o V2与V i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 (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 (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学生动手操作: 仃吐*11水的总你枳 石块的体积:V =V2 -V1 (2)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 “溢杯法”测量其体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使学生 知道本 节知识 的原理, 进一步 熟悉测 量工具 的使用 方法, 培养学 生观察 能力, 总结能 力,从 实际操 作中总 结量筒 的使用 方法。 培养学 生的转 化思想, 引导学 生学会 使用量 筒测量 固体的 体积。

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 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3)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 示自己的方法图形可 以使学 生有一 直观的 感觉, 便于学 生理 解。 分组实验: 【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密度】(播放课件)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 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 序。 设计测量石块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学生自 主设计 测量小 石块密 度的实 验方 案。进 行实验 与收集 数据。

第13课时 第四章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1)

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 第1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观察心脏模型,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胸中有个大雪梨,拳头大小差不离。劳逸结合巧安排,任劳任怨干到底”。 (二)自主学习(P60-62) 1.了解心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理解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合作探究 1.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把手放在自己胸部中央略偏左侧,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尝试说出心脏的位置。 位置: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形状大小:形如桃,大小如本人拳头。 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人的心脏模型,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心脏壁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由此可以推断它具有什么功能?(2)心脏各腔的厚薄是否相同?为什么? (3)心脏有几腔?心脏各腔之间是否相通? (4)心脏内哪里有瓣膜?它们有何作用? (5)心脏的各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 学生观察模型,分组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 (1)心脏壁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肌肉组织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因此,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教师让学生摸摸心脏模型的四个腔的壁,比较它们的厚薄)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 (3)(教师用铅笔从右心房插入右心室,从左心房插入左心室)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不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不相通。 (4)(教师手持心脏模型,指导学生观察心脏内的瓣膜位置和开发方向)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3课时 整理复习-优质教案.doc

《整理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的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2、引导学生加深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 3、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整理复习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重点:使学生熟练计算。 难点:学会自己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方法。 导学流程 一、导入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二、导学 1、猜一猜。出示第1题主题图。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三、导疑导疏 师: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学生活动,上台展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师:咱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好吗? 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怎么排列比较好?(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这是小朋友们自己整理出的10以内数的加法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师: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讨论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四、导评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智慧爷爷解决了难题,我相信,你们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