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讲解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历史、文化、经济、科学、军事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近代以来,鲁迅、胡适等人倡导的文言文改革,主张用白话文交流和写作。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一、引入句子成分和现代汉语中句子各成份顺序以及文言文倒装句概念。 “杨慧写字” (确定句子的主、谓、宾,请同学们随意添加修饰性成份,丰富这个句子) (漂亮的)杨慧【在教室里】写<完了>(老师布置的)字。 (定)主[状]谓<补>(定)宾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成白话文的语序) 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下划船游览。(状语放在谓语之后。是一种状语后置) 古人之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这就是倒装句的概念,完全不同于白话文的顺序,既有前置也有后置,下面我们用成份分析法来看看具体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二、成份分析法:(判断句中定语、宾语、状语、谓语顺序的颠倒,来判断前置后置)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⑨。秦昭王⑩闻之,使人遗(11)赵王书,愿以(12)十五城请易(13)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14)见欺(15);欲勿予,即(16)患(17)秦兵之(18)来。(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19)秦者,(定语后置句)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20)知之?”(宾语前置,何、孰、谁等疑问代词做宾语)对(21)曰:“臣尝有罪,窃计(22)欲亡走燕(23)。臣舍人相如止(24)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25)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26),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7),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句)(28)。今君乃(29)亡赵走燕(30),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

语文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语文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导读: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

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练习导学 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 翻译: (2)不罄于前(句式:) 翻译: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 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探:双主探究)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 二、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 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唯利是图。(唯图利) ③何陋之有?(有何陋?)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③项伯东向坐(项伯向东坐)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③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

倒装句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几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查题型:翻译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句式在高考中虽然没有单独设题,但是在翻译题中,有时会碰到文言句式,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下面我们主要学习倒装句的几种类型。 二、倒装句的几种类型 谓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句中,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样就造成了宾语前置,当然,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 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疑 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焉,胡,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良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唯命是从。 唯你是问。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A、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B、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之。( 成语) C、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定语后置句 1、什么是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 2、常见的几种格式 A、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 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⑴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 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顺说应是:室美哉! 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 ⑶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顺说应是: 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⑴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 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⑴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顺说应是:夫子助哉! ⑵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尸虫,你走前来!顺说应是:尸虫来!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d6708476.html,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上) 作者:朱忠乐 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24期 《考试大纲》指出,在中学阶段,学生应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宾语前置句属于倒装句的一种(其他几种分别为: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了解并掌握宾语前 置的文言句式,对学生正确翻译句子,了解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针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宾语前置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归类分析。 从大的方向来看,宾语前置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即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的情况有两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否定句”和“代词”。这是判断文句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准之一。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无论句中是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还是有表示否定的动词“无”、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都叫否定句。如果在这种句子中,它的宾语是代词,那么,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一句中有否定代词“莫”和代词“之”,宾语“之”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以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其正常语序应该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翻译为“保全百姓而称王,没有谁能够抵挡他”。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两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疑问句”和“代词”。这也是判断文句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准之一。在古代并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所以在阅读古文典籍的时候,文句句末并没有问号,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疑问代词来判断它是不是疑问句。在古代汉语里,疑问代词一般有“何、谁、恶(作代词时读wū)、安、焉、胡、奚、曷、孰等”。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句中有明显的问号提示,同时又有疑问代词“何”,所以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其正常语序应该为“大王来操何”,翻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东西没有”。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判断动词宾语前置的标准是“在否定句或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时候要前置”。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整个句子是否定句或疑问句,也不会把宾语前置。如“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 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一句中虽然出现了不定代词“莫”,但不属于宾语前置。 2.常用的代词有“我”“吾”“余”“彼”“女”“尔”“之”等,有些词(如“君”“子”“等”)虽然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因为它们终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即使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也不前置。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句中,“君”在这里作名词,所以这句话不属于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莫振救之《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句式倒装句

2倒装句 词序固定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调词序固定,就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主语——谓语——宾语”这一顺序不能颠倒,定语和状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补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等等。这个语法规则是古今汉语共有的特点。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也有一一些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里少有的,这就是倒装句。 (1)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会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例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鸣琳坏足如现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澜,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在 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 ①介宾倒装。例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何”,疑问代词。“以”,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 ,介词) ②谓宾倒装。例如: 何有于我哉! (《论语》)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要前置:例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日 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

特殊句式之——倒装

特殊句式之——(1)倒装句一、完全倒装: 练习: 1.For a moment nothing happened. Then___all shouting together. A.voices had come B.came voices B.C.voices would come D.did voices come 2.Hearing the dog barking fiercely, away___. A.fleeing the thief B.was fleeing the thief B.the thief was fleeing D.fled the thief 二、部分倒装

Eg. Helen likes music ,so she does. 练习: 1.Only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doctors by 50 percent___ properly in this hospital. A. can be the patients treated B.can the patients be treated C. the patients can be treated D.treated can be the patients 2.Not once___ to Michael that he could one day become a top student in his class. A.occurred it B.it did occur C.it occurred D.did it occur 3.——I reminded you not to forget the appointment. ——____. A. So you did B. So I do not C.So did you D.So do I 三、形式倒装(强调作用)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实验中学范富林)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4.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7.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8.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10.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11.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12.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 13.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状语后置) 14.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状语后置) 15.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16.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后置) 17.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特殊句式(倒装句)

高考英语语法复习专题 ------ 特殊句式 一、考点聚焦 倒装句 部分倒装 1. 否定意义的词或短语,位于句首,需部分倒装。如否定词no, not, never;半否定词hardly, seldom, scarcely, barely, rarely, little, few;no合成的代词或副词nobody, nothing, nowhere;否定的短语not until, by no means, in no way, in no time, under no circumstances。 No word did he say before he left. Never had I heard or seen such a thing. Little did I know about it. Nowhere will you find better roses than theses. Not until he went abroad did he know the truth. By no means shall we give up. 2. not only (merely, alone, simply)…(but) also 连接两个并列分句,前一分句需倒装。 Not only did we lose our money, but we also came close to losing our lives. Not simply is this book interesting but also instructive. 注意:Not only you but also I(连接并列主语不倒装)will attend the meeting. 3. neither…nor连接两个并列分句,前后两个分句都倒装。 Neither did they write nor did they telephone. Neither is he wrong nor are you. Neither could I help you, nor could he. Neither French nor German do I know. Neither on Saturday nor on Sunday do we have lessons. 注意:Neither you nor I(连接并列主语不倒装)like this book. 4. Only + 状语,位于句首,需部分倒装。 Only when I got there did I know the truth. Only in the morning can you meet him. Only him did I see yesterday. 注意:Only Li Lei(修饰主语不倒装)can answer this question. 5. 在含有were, had, should的if虚拟条件句中,省略if,将were, had, should移到句首,需部分倒装。 Were he here, we would have no difficulty with it. Had you worked hard, you would have finished it early. Should it rain, the crops would be saved. 6. as / though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用部分倒装。 Old as / though he is, he works like a young man. Much as I admire her, I can’t forgive her faults. Try again as / though he will, he can’t succeed. In the classroom as / though he stays, he doesn’t read his texts. 注意:Child as / though he is, he knows much about the society. (表语是单数可数名词,倒装时省略名词前的a/an)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导读: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 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这几种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是文言文固定说法,并非是什么倒装句,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学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才将它当作理科公式一样,利用它来获取新知识罢了。 主谓倒装 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如果不交换顺序译为:“非常,你不聪明”,不符合现在阅读习惯。 此处倒装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部分“甚矣”但为了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只能损失这种强调意味了。 标准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作用与分析同上。 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 宾语前置 有四种常见情况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疑问代词,作与的宾语。 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 B.大王来何操? 何,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 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余,第一人称代词,作欺的宾语。 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我。 B.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我,第一人称代词,作顾的宾语。 译文:没有人肯照顾我。 三、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 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正常语序为:有何功哉? 译文:有什么用处呢? B.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正常语序为:求,无乃是尔过与? 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 A.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B.是以见效。(《屈原列传》) 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定语后置 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高”修饰“庙堂”,即“高庙堂”;“远”修饰“江湖”,即“远江湖”。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 本文是关于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感谢您的阅读!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这几种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是文言文固定说法,并非是什么倒装句,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学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才将它当作理科公式一样,利用它来获取新知识罢了。 主谓倒装 如:(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如果不交换顺序译为:“非常,你不聪明”,不符合现在阅读习惯。此处倒装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部分“甚矣”但为了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只能损失这种强调意味了。标准译文:你太不聪明了。(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作用与分析同上。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 宾语前置 有四种常见情况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疑问代词,作与的宾语。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B.大王来何操?何,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

钟山记》)余,第一人称代词,作欺的宾语。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我。B.莫我肯顾。《诗经·硕鼠》)我,第一人称代词,作顾的宾语。译文:没有人肯照顾我。 三、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正常语序为:有何功哉?译文:有什么用处呢?B.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正常语序为:求,无乃是尔过与?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A.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B.是以见效。(《屈原列传》)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定语后置 如:(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高”修饰“庙堂”,即“高庙堂”;“远”修饰“江湖”,即“远江湖”。(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声”为定语,修饰中心语“石” 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 如:(1)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于掌”是“运”的状语(2)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宾短语做“饰”的状语。译文:(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一、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