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归纳总结

考研政治归纳总结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a)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b)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①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④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⑤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个原理

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⑤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⑥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03年、04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个原理

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⑥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

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

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

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2、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4、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既要看到量变又要看到质变,注意特殊量变引起的质变。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

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重复)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1、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要尊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3、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4、要尊重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三部分:答题模板。

哲学分析题的七步走答题模板:

1、先写... ...认为:

①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③认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材料反应的第一个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3、4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①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PS:“并列都有”的意思:两者并列关系。然后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马哲: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唯物史观

唯物论

1.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五大观点:

(1)物质观(2)意识观(3)运动观(4)时空观(5)实践观

辩证法

1.两大特征:联系;发展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3.四对方法:

(1)归纳和演绎(2)分析和综合(3)抽象与具体(4)历史和逻辑

4.五对范畴:

(1)原因和结果

(2)现象和本质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可能性和现实性

(5)内容和形式

认识论

1.四大概念:

(1)实践(2)认识(3)真理(4)价值

2.五对关系:

(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4)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

(5)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

唯物史观

1.社会的发展: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四个基本要素

(3)社会形态的更替

(4)社会发展的五大动力

2.人的发展: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和谐世界是继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后,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XX年4月,******参加亚非峰会时第一次提出这个理念。同年7月,******出访莫斯科,“和谐的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XX年9月,******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时,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他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中,对建立和谐世界提出四点基本主张。此后“和谐世界”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 (1)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 (2)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3)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 (4)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1.建立和谐世界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进入新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加快。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也建立和谐世界提供了条件。我国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争取和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2.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为了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遇到了新问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 3.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 我国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在经济领域国内生

2020考研政治思修易错知识点整理-考研辅导

2020考研政治思修易错知识点整理 【导语】备考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体验。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一点点。冠珠教育为您提供2020考研政治思修易错知识点,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考试时会更得心应手,快来看看吧! 爱国主义部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但不是说爱国主义要求必须爱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反对全球政治和文化一体化;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开放。 人生价值部分: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方面体现出来。其中,三者中起决定作用和核心作用的是人生目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或者;人生态度回到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崇高的、科学的人生观。反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社会价值,是贡献程度的大小。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道德总论部分:道德的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道德基本功能有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其中调节功能是最重要、最突出的社会功能。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国家意识、仁爱原则、谦敬礼让、诚信一致、追求境界、重视道德践履和主体能动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基本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民法的一

项基本原则。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公共法律规范的作用有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其中指引作用是法的首要作用。 法律部分: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骨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和权利义务四个观念。法律思维方式有四种: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讲证据,证据具有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讲程序,程序公正是法治的核心。讲法理,理由必须公开,有法律依据有说服力。法律的维护靠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内容上规定根本、法律效力、制定修改程序严格三项特征。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和财产关系的部门法,平等、公平、自愿、诚实信用和禁止权利滥用是它的法定原则。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已满16周岁的公民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已满16不满18周岁但有固定工作收入的也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是刑法五种法定主刑刑罚。拘传、取保候审、监

政治复习 考研政治易错题详细解析(三)

政治复习考研政治易错题详细解析(三) 下面是研究生考试网为考生整理的考研政治易错题详细解析(三) 30.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惟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表征物质存在的工具D.认识物质的条件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或固有属性。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现代科学表明物质运动速度最快的光运动也经历着时间;物质形态最小的微观粒子也有自身固有的空间尺度。另一方面,空间和时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广义相对论指出,在引力场中,空间的几何结构完全取决于场的物质分布,物质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强,分布越密,则空间曲率越大、时间流逝越慢。真空理论也表明,真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以量子场形式存在的物质的一种能量最低的运动状态,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全“虚空”的空间,也不存在什么脱离物质的永远相同,自身流逝着的时间。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设想的与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绝对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牛顿的绝对时空的观点。他把时空看作脱离物质运动与物质运动并存的东西,称之为“事物的贮藏所”,显然割裂了时空同物质运动的关系。此观点首先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所以是唯物主义的范畴,但是割裂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犯了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所以29题的正确答案是A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时 7 / 91 不可分离的。30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8页;《大纲解析》第12-13页。 37.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实践B.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 C.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D.处理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3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4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考研政治易错提示

考研政治易错提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不要混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提出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代表性人物、著作和事件。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 3.注意搞清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资产阶级有官僚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分,中国的资本主义也有相应的区分,小资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而基本上都是劳动者。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一般的反对资产阶级,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性质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而不是由革命动力决定的。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革命)。 5.注意区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6.以及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7.搞清楚民族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在不同阶段(四个阶段有四种形式)的组成阶级或阶层,以及在统一战线之外的革命对象。 8.搞清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中的基本矛盾、两类矛盾等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含义。 9.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中也包含着解放思想的深刻含义。 10.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要有正确理解(从两方面理解,一是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二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考生往往只谈其中的一个方面)。 11.注意把“三个代表”中的每一个代表的定位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区别开来、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和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要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认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 12.经济结构调整有别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13.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产可持续等方面,一般人容易把可持续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可持续或生态的可持续)。 14.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有些人容易说成包括混合经济)。 15.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16.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一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般人往往只看重思想道德建设而忽视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7.“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其含义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才可以谈,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 18.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要加强党

某某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某某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和谐世界是继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后,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XX年4月,******参加亚非峰会时第一次提出这个理念。同年7月,******出访莫斯科,“和谐的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XX年9月,******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时,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他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中,对建立和谐世界提出四点基本主张。此后“和谐世界”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 (1)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 (2)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3)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 (4)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1.建立和谐世界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进入新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加快。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也建立和谐世界提供了条件。我国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争取和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2.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为了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遇到了新问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 3.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 我国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在经济领域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经济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滞后,甚至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存在着同样问题,石油价格高涨、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等,中国与世界遇到共同挑战。 三、和谐世界理念的重大意义 (1)丰富了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深化了我国对外战略的基本主张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单选 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这种经济形态是指: A.自然经济 B.简单商品经济 C.发达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形成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

考研政治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a)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b)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

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包含着认识相对性、无限性的可知论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之所以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人物一般说来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的科学,首先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兴起,取决于欧洲当时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实际需要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科学从实际需要中产生出来。现代科学研究有较大的相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下)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下) 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多选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C.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D.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普遍采取商品形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研究商品的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是因为:第一,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庞大的商品堆积”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第二,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第三,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是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商品的分析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或其胚芽。因此,找到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就可以从这个最简单的经济范畴为起点,一步一步地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经济过程。最后,由于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 A.一种商品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价值相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 B.一种商品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C.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内涵。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它只能通过交换来解决。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就是由于在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

2021考研政治:思修易错知识点

考研政治:思修xx知识点 ?爱国主义部分: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但不是说爱国主义要求必须爱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反对全球政治和文化一体化;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开放。 ?人生价值部分: 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方面体现出来。其中,三者中起决定作用和核心作用的是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或者;人生态度回到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崇高的、科学的人生观。反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社会价值是贡献程度的大小。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xx总论部分: 道德的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道德基本功能有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其中调节功能是最重要最突出的社会功能。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国家意识、仁爱原则、谦敬礼让、诚信一致、追求境界、重视道德践履和主体能动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基本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公共法律规范的作用有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其中指引作用是法的首要作用。 ?法律部分: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骨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和权利义务四个观念。 法律思维方式有四种: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讲证据,证据具有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讲程序,程序公正是法治的核心;讲法理,理由必须公开,有法律依据有说服力。法律权威的维护靠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内容上规定根本、法律效力最高、制定修改程序严格三项特征。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和财产关系的部门法,平等、公平自愿、诚实信用和禁止权利滥用是它的法定原则。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已满16周岁的公民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已满16不满18周岁但有固定工作收入的也是。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是刑法五种法定主刑刑罚。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是刑事诉讼法五种强制措施。 程序法分为诉讼程序法和非诉讼程序法。 诉讼程序法分为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发挥作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 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 (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二要加强宪法实施;三要加强宪法实施,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 活动。 (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要注意与西方国家宪政划清界限。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最可靠的逻辑思维;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法律的不可 违抗性(即法律的权威性所在,通过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来实现)。 (2)权力制约。具体体现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易错题解析(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易错题解析 (三)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2.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3.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2题的正确答案是B。3题的正确答案是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大纲解析》第20页。 6.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7.“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 的本质和过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