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工程简答题汇总

分离工程简答题汇总

分离剂:某种形式的能量或不同于原料的某种物质。

分离过程的重要作用:a.分离装置的经费占总投资的50%—90%;b.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c.对环保起重要作用。

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对象上:前者为两相以上的混合物;后者为均相混合物。过程上:前者是机械分离,后者是加入分离剂后产生了不同相。传质分离又可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

平衡分离过程特征:该过程是借助分离媒介(如热能、溶剂、吸附剂)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两相系统,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两相中不同等的分配为依据而实现分离。

速率分离过程特征:该过程是在某种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下,有时在选择性透过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固定设计变量数:描述进料物流的那些变量(如进料的组成和流量)以及系统的压力;

可调设计变量:由设计者来决定的. 郭氏法的可调设计变量:串级单元数目、分配器数目、侧线采出单元数目、转热单元数目。

清晰分割:若馏出液中除了重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重组分,而釜液中除了轻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轻组分。

宽沸程物系:是指构成混合物的各组分的挥发度相差悬殊,其中一些很易挥发,而另一些则很难挥发。热衡算主要的取决于温度。

窄沸程物系:各组分的沸点相近。热量衡算主要取决于气相分率,而不是温度。

多组分精馏与二组分精馏在含量分布上的区别:(1)在多组分精馏中,关键组分的含量分布有极大值;(2)非关键组分通常是非分配的,即重组分通常仅出现在釜液中,轻组分仅出现在馏出液中;(3)重、轻非关键组分分别在进料板下、上形成几乎恒浓的区域;(4)全部组分均存在于进料板上,但进料板含量不等于进料含量。

非分配组分:在多组分精馏中,只在塔顶或塔釜出现的组分。

分配组分:在多组分精馏中,在塔顶和塔釜都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共沸精馏:如果所加入的新组分和被分离系统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形成最低共沸物从塔顶蒸出,这种特殊精馏成为共沸精馏。加入的新组分叫共沸剂。萃取精馏:如果加入的新组分不与原

系统中的任一组分形成共沸物,而其

沸点又较原有的任一组分高,从釜液

离开精馏塔,这类特殊精馏被称为萃

取精馏。加入的新组分叫溶剂。

多组分混合物的吸收过程:不同组分

和不同塔段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难

溶组分即轻组分一般只在靠近塔顶

的几级被吸收,而在其余级上变化很

小;易溶组分即重组分主要在塔底附

近的若干级上被吸收,而关键组分才

在全塔范围内被吸收。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超临界流体

作为萃取剂从液体和固体中提取出

某种高沸点的成分,以达到分离或提

纯的新型分离技术。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密度接近于液

体,有较好的溶解能力;黏度接近于

气体,黏度小,渗透性好;超临界流

体的扩散系数是液体的100倍,传质

推动力大。

超临界流体的选择性:(1)超临界流

体的临界温度越接近操作温度,溶解

能力越大;(2)临界温度相同,与被

萃物质的化学性质越相似,溶解能力

越大。

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1)压力升

高,溶解能力变大;(2)温度升高,

溶解能力下降;(3)压力影响比温度

影响大;(4)高压易于溶解,低压易

于解析,高温易于解析,低温易于溶

解。

MESH方程:M—物料衡算式;E—相

平衡关系式;S—摩尔分数加和式;

H—热量衡算式

膜的概念:(1)如果在一个流体相内

或两个流体相之间有一薄层凝聚相

物质把流体相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一

薄层物质就是膜;(2)凝聚态物质可

以是气态、液态、固态;(3)膜本身

是均匀的一相;(4)膜可以是完全透

过性的,也可以是半透过性的。

反渗透: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透

过溶剂(通常是水)的物质,对溶液

施加压力,使溶剂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的过程。

反渗透极化:当不同大小的分子混合

物流动通过膜面时,在压力差作用

下,混合物中小于膜孔的组分透过

膜,而大于膜孔的组分被截留,这些

被截留的组分在紧邻膜表面形成浓

度边界层,使边界层中的溶液浓度大

大高于主体流溶液浓度,形成由膜表

面到主体流溶液之间的浓度差,浓度

差的存在导致紧靠膜面溶质反向扩

散到主体流溶液中,这就是反渗透极

化。

电渗析:用膜把容器隔成两部分,在

槽的两端加上电源,定向的把溶液中

不离解的物质除去,这种以电能分离

低分子的电解质方法称为电渗析。

电渗析的极化:当操作过程中操作电

流过大(或隔离室内水流状况不佳),

膜的表面就会出现缺离子的真空状

态,水就会离解成H+和OH-,以这

些离子的迁移来传递电流,这样电渗

析极化。

电渗析极化后的现象:(1)浓水室—

侧膜PH增大,淡水室—侧膜PH减

小;膜一边酸液,一边碱液,膜的寿

命减小;(2)膜上沉淀结垢,膜的交

换流量和透过性下降;(3)设备阻力

增大,电流效率下降,出水水质下降;

(4)部分电流的消耗在与脱盐无关

的OH-的迁移上电流效率下降。

防止消除极化的方法:(1)加强原水

处理,除去悬浮物等固体物质,降低

水的硬性;(2)操作电流应小于极限

电流;(3)定期倒换电极;(4)定期

酸洗;(5)向原水中加入掩蔽剂,屏

蔽钙、镁离子。

分离过程的选择原则:(1)首先选平

衡分离过程,次选速率分离过程;(2)

平衡分离过程中,首先选能量分离剂

过程,次选质量分离剂过程;(3)系

统中含固相,应先把固相分离掉;(4)

分离因子大的系统,尽量用单级或级

数不多的设备;(5)按相对挥发度递

减的顺序,逐个从塔顶蒸出各个组

分;(6)最困难的组分放在最后;(7)

分离很高,回收率高的组分,塔放在

最后;(8)价格合理,安全环保。

精馏效率高于吸收效率的原因:精馏

过程一般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液体粘

度下降,汽液两相接触好,同时使液

相扩散散系数变大,导致传质速率升

高,故效率较高。反之,吸收过程在

较低温度下操作,效率较低。

分离剂:某种形式的能量或不同于原

料的某种物质。

分离过程的重要作用:a.分离装置的

经费占总投资的50%—90%;b.提高

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c.

对环保起重要作用。

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

离。对象上:前者为两相以上的混合

物;后者为均相混合物。过程上:前

者是机械分离,后者是加入分离剂后

产生了不同相。传质分离又可分为:

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

平衡分离过程特征:该过程是借助分

离媒介(如热能、溶剂、吸附剂)使

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两相系统,再以

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两

相中不同等的分配为依据而实现分

离。

速率分离过程特征:该过程是在某种

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

电位差等)的作用下,有时在选择性

透过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

率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固定设计变量数:描述进料物流的那

些变量(如进料的组成和流量)以及

系统的压力;

可调设计变量:由设计者来决定的.

郭氏法的可调设计变量:串级单元数

目、分配器数目、侧线采出单元数目、

转热单元数目。

清晰分割:若馏出液中除了重关键组

分外没有其他重组分,而釜液中除了

轻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轻组分。

宽沸程物系:是指构成混合物的各组

分的挥发度相差悬殊,其中一些很易

挥发,而另一些则很难挥发。热衡算

主要的取决于温度。

窄沸程物系:各组分的沸点相近。热

量衡算主要取决于气相分率,而不是

温度。

多组分精馏与二组分精馏在含量分

布上的区别:(1)在多组分精馏中,

关键组分的含量分布有极大值;(2)

非关键组分通常是非分配的,即重组

分通常仅出现在釜液中,轻组分仅出

现在馏出液中;(3)重、轻非关键组

分分别在进料板下、上形成几乎恒浓

的区域;(4)全部组分均存在于进料

板上,但进料板含量不等于进料含

量。

非分配组分:在多组分精馏中,只在

塔顶或塔釜出现的组分。

分配组分:在多组分精馏中,在塔顶

和塔釜都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

共沸精馏:如果所加入的新组分和被

分离系统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形成

最低共沸物从塔顶蒸出,这种特殊精

馏成为共沸精馏。加入的新组分叫共

沸剂。

萃取精馏:如果加入的新组分不与原

系统中的任一组分形成共沸物,而其

沸点又较原有的任一组分高,从釜液

离开精馏塔,这类特殊精馏被称为萃

取精馏。加入的新组分叫溶剂。

多组分混合物的吸收过程:不同组分

和不同塔段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难

溶组分即轻组分一般只在靠近塔顶

的几级被吸收,而在其余级上变化很

小;易溶组分即重组分主要在塔底附

近的若干级上被吸收,而关键组分才

在全塔范围内被吸收。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超临界流体

作为萃取剂从液体和固体中提取出

某种高沸点的成分,以达到分离或提

纯的新型分离技术。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密度接近于液

体,有较好的溶解能力;黏度接近于

气体,黏度小,渗透性好;超临界流

体的扩散系数是液体的100倍,传质

推动力大。

超临界流体的选择性:(1)超临界流

体的临界温度越接近操作温度,溶解

能力越大;(2)临界温度相同,与被

萃物质的化学性质越相似,溶解能力

越大。

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1)压力升

高,溶解能力变大;(2)温度升高,

溶解能力下降;(3)压力影响比温度

影响大;(4)高压易于溶解,低压易

于解析,高温易于解析,低温易于溶

解。

MESH方程:M—物料衡算式;E—相

平衡关系式;S—摩尔分数加和式;

H—热量衡算式

膜的概念:(1)如果在一个流体相内

或两个流体相之间有一薄层凝聚相

物质把流体相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一

薄层物质就是膜;(2)凝聚态物质可

以是气态、液态、固态;(3)膜本身

是均匀的一相;(4)膜可以是完全透

过性的,也可以是半透过性的。

反渗透: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透

过溶剂(通常是水)的物质,对溶液

施加压力,使溶剂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的过程。

反渗透极化:当不同大小的分子混合

物流动通过膜面时,在压力差作用

下,混合物中小于膜孔的组分透过

膜,而大于膜孔的组分被截留,这些

被截留的组分在紧邻膜表面形成浓

度边界层,使边界层中的溶液浓度大

大高于主体流溶液浓度,形成由膜表

面到主体流溶液之间的浓度差,浓度

差的存在导致紧靠膜面溶质反向扩

散到主体流溶液中,这就是反渗透极

化。

电渗析:用膜把容器隔成两部分,在

槽的两端加上电源,定向的把溶液中

不离解的物质除去,这种以电能分离

低分子的电解质方法称为电渗析。

电渗析的极化:当操作过程中操作电

流过大(或隔离室内水流状况不佳),

膜的表面就会出现缺离子的真空状

态,水就会离解成H+和OH-,以这

些离子的迁移来传递电流,这样电渗

析极化。

电渗析极化后的现象:(1)浓水室—

侧膜PH增大,淡水室—侧膜PH减

小;膜一边酸液,一边碱液,膜的寿

命减小;(2)膜上沉淀结垢,膜的交

换流量和透过性下降;(3)设备阻力

增大,电流效率下降,出水水质下降;

(4)部分电流的消耗在与脱盐无关

的OH-的迁移上电流效率下降。

防止消除极化的方法:(1)加强原水

处理,除去悬浮物等固体物质,降低

水的硬性;(2)操作电流应小于极限

电流;(3)定期倒换电极;(4)定期

酸洗;(5)向原水中加入掩蔽剂,屏

蔽钙、镁离子。

分离过程的选择原则:(1)首先选平

衡分离过程,次选速率分离过程;(2)

平衡分离过程中,首先选能量分离剂

过程,次选质量分离剂过程;(3)系

统中含固相,应先把固相分离掉;(4)

分离因子大的系统,尽量用单级或级

数不多的设备;(5)按相对挥发度递

减的顺序,逐个从塔顶蒸出各个组

分;(6)最困难的组分放在最后;(7)

分离很高,回收率高的组分,塔放在

最后;(8)价格合理,安全环保。

精馏效率高于吸收效率的原因:精馏

过程一般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液体粘

度下降,汽液两相接触好,同时使液

相扩散散系数变大,导致传质速率升

高,故效率较高。反之,吸收过程在

较低温度下操作,效率较低。

软件工程试题与答案-(20)

软件工程期末试卷(A) 说明:本试卷为04级计算机专业(专升本)软件工程期末试卷,总计100分,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将答案写在题号前的()中) ( C )1. 软件是()。 A. 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 B. 程序 C. 程序及其文档 D. 计算机系统 ( B )2.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内容不应包括()。 A. 主要功能 B. 算法的详细描述 C. 用户界面及运行环境 D. 软件的性能 ( B )3. 程序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是()。 A. 过程、子程序和分程序 B. 顺序、选择和重复 C. 递归、迭代和回溯 D. 调用、返回和转移 ( D) 4.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建立三类模型,即( )。 A) 系统模型、ER模型、应用模型 B) 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应用模型 C) E-R模型、对象模型、功能模型 D) 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 ( C ) 5. 在E-R模型中,包含以下基本成分( )。 A) 数据、对象、实体 B) 控制、联系、对象 C) 实体、联系、属性 D) 实体、属性、操作 ( A ) 6. 各种软件维护的类型中最重要的是( )。 A) 完善性维护B) 纠错性维护C) 适应性维护D) 预防性维护 ( B ) 7.软件测试的目标是()。 A. 证明软件是正确的 B. 发现错误、降低错误带来的风险 C. 排除软件中所有的错误 D. 与软件调试相同 ( D )8.软件生命周期中所花费用最多的阶段是() A.详细设计 B.软件编码 C.软件测试 D.软件维护 ( C )9.若有一个计算类型的程序,它的输入量只有一个X,其范围是[-1.0, 1.0],现从输入的角度考虑一组测试用例:-1.001, -1.0, 1.0, 1.001.设计这组测试用例的方法是()A.条件覆盖法 B.等价分类法 C.边界值分析法 D.错误推测法 ( D )10、详细设计的基本任务是确定每个模块的( )设计 A.功能 B.调用关系 C.输入输出数据 D.算法 ( A )11.设函数C(X)定义问题X的复杂程序,函数E(X)确定解决问题X需要的工作量(时间)。对于两个问题P1和P2,如果C(P1)>C(P2)显然E(P1)>E(P2),则得出结论E(P1+P2)>E(P1)+E(P2)就是:() A.模块化的根据B.逐步求精的根据C.抽象的根据D.信息隐藏和局部化的根据 ( D )12.下面几种白箱测试技术,哪种是最强的覆盖准则() A.语句覆盖B.条件覆盖C.判定覆盖D.条件组合覆盖 ( A )13.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把()映射成软件结构。

化工分离工程复习必备(简答题与名词解释)

萃取精馏中,萃取剂在何处加入为何 在进料板之上,与塔顶保持有若干块塔板。溶剂的沸点比被分离组分高,那样可以使塔内维持较高的溶剂浓度,及起回收溶剂的作用。 从热力学角度和工艺角度简述萃取精馏中萃取剂的选择原则 热力学角度:溶剂的沸点要足够高,以避免与系统中任何组分形成共沸物;萃取剂应能使的体系的相对挥发度提高,即与塔顶组分形成正偏差,与塔底组分形成负偏差或者理想溶液。工艺角度:溶剂与被分离物系有较大的相互溶解度;溶剂在操作中是热稳定的;溶剂与混合物种任何组分不反应;溶剂比不得过大;无毒、不腐蚀、价格低廉、易得。 吸收塔中每级汽、液流量为什么不能视为恒摩尔流 吸收过程是气相中的某些组分溶到不挥发吸收剂中去的单向传递过程。吸收剂吸收了气体中的溶质而流量不断增加,气体的流量则相应的减少,塔中气相和液相总流率向下都是增大的。 吸附质被吸附剂吸附—脱附机理 ①吸附质从流体主体通过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传递到吸附剂的外表面;②吸附质通过孔扩散从吸附剂的外表面传递到微孔结构的内表面;③吸附质沿孔表面扩散并被吸附在孔表面上;④吸附质从吸附剂的内表面脱附;⑤吸附质沿径向扩散传递到吸附剂的外表面;⑥吸附质从吸附剂的外表面扩散到流体主体。 精馏过程全回流操作特点 ①不进料也不出料;②无精馏段与提馏段之分;③两板之间任一截面上上升蒸汽组成与下降液相组成相等; ④达到指定分离程度所需的理论板数最少。 在萃取精馏中,由相对挥发度表达式分析,为什么加入萃取剂后会提高原溶液的相对挥发度 在萃取精馏中,原溶液 ,1 12 ≈ α 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 ,1 2 1 2 1 12 ≈ ? γ γ = α s s p p 对 于特定物系, s s p p 2 1 不可改变,要使 ,1 12 > α 只有2 1 γ γ 增加,加S后可使 ) ( ) ( 2 1 2 1 γ γ > γ γ s 。所以加入 萃取剂后会提高原溶液的相对挥发度。 精馏过程的热力学不可逆性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精馏操作的热力学不可逆性,是由于进入层级的汽液两相的温度、压力和组成,与它们对应平衡的温度、压力和组成的差距所造成,因此在层级间汽液两相要进行传热和传质,损失了有效能,所以其不可逆性主要由

工程热力学简答题

1.何谓状态何谓平衡状态何为稳定状态 状态:热力学系统所处的宏观状况 平衡状态: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而变化 稳定状态:系统内各点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 2.说明状态参数的性质。 (1)状态参数是状态的函数。对应一定的状态。状态参数都有唯一确定的数位。 (2)状态参数的变化仅与初、终状态有关,而与状态变化的途径无关。当系统经历一系列状态变化而恢复到初态时。其状态参数的变化为零,即它的循环积分为零 (3)状态参数的数学特征为点函数,它的微分是全微分。 3.何谓热力过程 热力学状态变化的历程 4.何谓准静态过程实现准静态过程的条件是什么 准静态过程:热力学系统经历一系列平衡状态,每次状态变化时都无限小的偏离平衡状态。 条件:状态变化无限小,过程进行无限慢。 5.非准静态过程中,系统的容积变化功可否表示为 ?=-21 2 1 d v p w 为什么 不可以。在非准静态过程中pv的关系不确定,没有函数上的联系。 6.何谓可逆过程 经历一个热力学过程后,热力学系统逆向沿原过程逆向进行,系统和有关的外界都返回到原来的初始状态,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 7.何谓热力循环 系统由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后重新回到初始状态所完成的一个封闭式的热力过程称为热力循环。 8.何谓正循环,说明其循环特征。 在状态参数坐标图上,过程按照顺时针循环的为正循环,其目的是利用热产生机械功,动力循环,顺时针,循环净功为正。 9.何谓逆循环,说明其循环特征。 在状态参数坐标图上,过程按照逆时针循环的为逆循环,其目的是付出一定代价使热量从低温区传向高温区,制冷循环,逆时针,循环净功为负。 10.何谓热量何谓功量 热量:仅仅由于温度不同,热力学系统与外界之间通过边界所传递的能量 功量:热力学系统和外界间通过边界而传递的能量,且其全部效果可表现为举起重物。 11.热量和功量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相同特征:都是系统与外界间通过边界传递的能量,都是过程量,瞬时量。

软件工程导论简答题大全

1.软件工程的七条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软件工程的七条基本原理是: 用分阶段的是的生存周期计划严格管理; 坚持进行阶段评审; 严格实施的产品控制; 采用现代程序技术; 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 开发小组的成员应该少而精; 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的必要性。 2.良好的编码风格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应具备以下条件: (1)使用标准的控制结构; (2)有限制地使用GOTO语句; (3)源程序的文档化(应具备以下内容) ①有意义的变量名称——“匈牙利命名规则”。 ②适当的注释——“注释规范”。 ③标准的书写格式: ——用分层缩进的写法显示嵌套结构的层次(锯齿形风格); ——在注释段的周围加上边框; ——在注释段与程序段、以及不同程序段之间插入空行; ——每行只写一条语句; ——书写表达式时,适当使用空格或圆括号等作隔离符。 (4)满足运行工程学的输入输出风格。 3.简述文档在软件工程中的作用。 答: (1) 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能见度 (2) 提高开发效率 (3) 作为开发人员阶段工作成果和结束标志 (4) 记录开发过程的有关信息便于使用与维护; (5) 提供软件运行、维护和培训有关资料; (6) 便于用户了解软件功能、性能。 4.可行性研究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 (1)经济可行性:是否有经济效益,多长时间可以收回成本; (2)技术可行性:现有技术能否实现本系统,现有技术人员能否胜任,开发系统的资源能否满足; (3)运行可行性:系统操作在用户内部行得通吗? (4)法律可行性:新系统开发是否会侵犯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是否违反国家法律。 5.结构化的需求分析描述工具有哪些? 答:有数据流图(DFD)、数据字典(DD)、判定表、判定树、结构化语言(PDL)、层次方框图、Warnier图、IPO图、控制流图(CFD)、控制说明(CSPEC)、状态转换图(STD)和实体—关系图(E—R)等。 6.一般面向对象分析建模的工具(图形)有哪些?

分离工程期末A卷试题答案

2007 —2008 学年第1、2学期分离工程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选择题(本大题20分,每小题2分) 1、由1-2两组分组成的混合物,在一定T 、P 下达到汽液平衡,液相和汽相组成分别为 11,y x ,若体系加入10 mol 的组分(1),在相同T 、P 下使体系重新达到汽液平衡,此时汽、液相的组成分别为 ' 1'1,y x ,则 ( C ) (A )1'1x x >和 1'1y y > (B )1'1x x <和1'1y y < (C )1'1x x =和1'1y y = (D )不确定 2、对于绝热闪蒸过程,当进料的流量组成及热状态给定之后,经自由度分析,只剩下一个自由度由闪蒸罐确定,则还应该确定的一个条件是 ( D ) (A )闪蒸罐的温度 (B )闪蒸罐的压力 (C )气化率 (D )任意选定其中之一 3、某二元混合物,其中A 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5.0=A x 时泡点为1t ,与之相平衡的气相组成75.0=A y 时,相应的露点为2t ,则 ( A ) (A )21t t = (B )21t t > (C )21t t < (D )不能确定 4、用郭氏法分析可知理论板和部分冷凝可调设计变量数分别为 ( A ) (A )1,1 (B )1,0 (C )0,1 (D )0,0 5、如果二元物系有最高压力恒沸物存在,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 ( A ) (A )正偏差溶液 (B )理想溶液 (C )负偏差溶液 (D )不一定 6、用纯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溶质,逆流操作,平衡关系满足亨利定律。当入塔气体浓度y 1上升,而其它入塔条件不变,则气体出塔浓度y 2和吸收率的变化为 ( C ) (A )y 2上升,下降 (B )y 2下降,上升 (C )y 2上升,不变 (D )y 2上升,变化不确定 7、逆流填料吸收塔,当吸收因数A 1且填料为无穷高时,气液两相将在哪个部位达到平衡 ( B ) (A) 塔顶 (B)塔底 (C)塔中部 (D)塔外部 8、平衡常数较小的组分是 ( D ) (A )难吸收的组分 (B )较轻组份 (C )挥发能力大的组分 (D )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大 9、吸附等温线是指不同温度下哪一个参数与吸附质分压或浓度的关系曲线。 ( A ) (A) 平衡吸附量 (B) 吸附量 (C) 满吸附量 (D)最大吸附量 10、液相双分子吸附中,U 型吸附是指在吸附过程中吸附剂 ( A ) (A) 始终优先吸附一个组分的曲线 (B) 溶质和溶剂吸附量相当的情况 (C) 溶质先吸附,溶剂后吸附 (D) 溶剂先吸附,溶质后吸附

工程热力学简答题汇总汇编

工程热力学简答题汇 总

1热力系统:被人为分割出来作为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 开口系统:热力系统和外界不仅有能量交换而且有物质交换。 闭口系统:热力系统和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 孤立系统:热力系统和外界即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换。 2平衡状态:一个热力系统如果在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状态能够始终保持不变,则系统的这种状态叫平衡状态。 准平衡过程:若过程进行的相对缓慢,工质在被平衡破坏后自动回复平衡的时间,即所谓弛豫时间又很短,工质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平衡,随时都不致显著偏离平衡状态,那么这样的过程就叫做准平衡过程。 可逆过程:当完成了某一过程之后,如果有可能使工质沿相同的路径逆行而回复到原来状态,并且相互作用中所涉及到的外界亦回复到原来状态而不留下任何改变。 3汽化潜热:即温度不变时,单位质量的某种液体物质在汽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 4比热的定义和单位:1kg物质温度升高1k所需热量称为质量热容,又称比热容,单位为 J/(kg·K),用c表示,其定义式为c=δq/dT或c=δq/dt。 5湿空气的露点:露点是在一定的pv下(指不与水或湿物料相接触的情况),未饱和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湿空气,即将结出露珠时的温度,可用湿度计或露点仪 测量,测的td相当于测定了 pv。 6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 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与均匀状 态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 的概念均指系统的状态不随时 间而变化,这是它们的共同 点;但平衡状态要求的是在没 有外界作用下保持不变;而平 衡状态则一般指在外界作用下 保持不变,这是它们的区别所 在。 7卡诺定理:定理一:在相同 温度的高温热源和相同温度的 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一切可逆 循环,其热效率都相等,与可 逆循环的种类无关,与采用哪 一种工质也无关。 定理二:在温度同为T1的热 源和同为T2的冷源间工作的 一切不可逆循环,其热效率必 小于可逆循环。 推论一:在两个热源间工作的 一切可逆循环,他们的热效率 都相同,与工质的性质无关, 只决定于热源和冷源的温度, 热效率都可以表示为ηc=1— T2/T1 推论二:温度界限相同,但具 有两个以上热源的可逆循环, 其热效率低于卡诺循环 推论三:不可逆循环的热效率 必定小于同样条件下的可逆循 环 8气体在喷管中流动,欲加速 处于超音速区域的气流,应采 取什么形式的喷管,为什么: 因为Ma>1超声速流动,加速 dA>0气流截面扩张,喷管截面 形状与气流截面形状相符合, 才能保证气流在喷管中充分膨 胀,达到理想加速度过程,采 用渐扩喷管。 9压气机,实际过程与理想过 程的关系,在压气机采取多级 压缩和级间冷却有什么好处: 每级压气机所需功相等,这样 有利于压气机曲轴平衡。每个 汽缸气体压缩后达到的最高温 度相同,这样每个汽缸的温度 条件相同。每级向外排出的热 量相等,而且每级的中间冷却 器向外排除的热量也相等。 (避免压缩因比压太高而影响 容积效率,有利于气体压缩以 等温压缩进行,对容积效率的 提高也有利) 10逆向循环:把热量从低温热 源传给高温热源。 11绝热节流:在节流过程中, 流体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就称 绝热节流。 14简述功和热量的区别与联 系:都是过程量,作功有宏观 移动,传热无宏观移动,作功 有能量转化,传热无能量转 化,功变热无条件,热变功有 条件。 12喷管的形状选择与哪些因素 有关?背压对喷管性能有何 影响?温度有何变化规律和 影响?进口截面参数(滞止 压力P0)和背压(P b);Pb ≥Pcr选渐缩喷管,Pb<Pcr 选缩放喷管。 13蒸汽压缩式制冷和空气压缩式制 冷的联系与区别。蒸汽压缩式制冷 的优点,装置上的区别及原因。 答:都是利用压缩气体来制冷,制 冷装置不用,使用的气体不同,前 者使用的是低沸点的水蒸气,后者 使用的是空气。蒸汽压缩式制冷的 优点:1,更接近于同温限的逆向卡 诺循环,提高了经济性;2,单位质 量工质制冷量较大。为了简化设 备,提高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实际 应用的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常采用节 流阀代替膨胀机。 14湿空气温度与吸湿能力的关系 湿含量一定时,温度升高,空气中 水蒸气密度变大,吸湿能力下降 15朗肯循环在T-S图上表示 1-2,绝热膨胀做功 2-3,冷却放热,冷凝的饱和水 3-4,在水泵里绝热压缩 4-1,加热,汽化 循环吸热量q1=h1-h4;循环放热量 q2=h2-h3 对外做功w1=h1-h2;消耗功w2=h4- h3 热效率ηt=Wnet/q1=(h1-h2)-(h4- h3)/h1-h4 16R和Rg的意义及关系:Rg是气体 常数,仅与气体种类有关而与气体 的状态无关;R是摩尔气体常数,不 仅与气体状态无关,也与气体的种 类无关,R=8.3145J(mol·K)。若气 体的摩尔质量为M,则R=MRg 17热量(可用能)的概念:在温 度为T0的环境条件下,系统(T> T0)所提供的热量中可转化为有用 功的最大值是热量,用EX,Q表 示。 18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软件工程简答题复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 1,与计算机硬件相比,计算机软件有哪些特点? 软件的特点如下。 1)无法直接观察计算机软件的物理形态,只能通过观察它的实际运行情况来了 解它的功能、特性和质量等。 2)人们在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产品,以及在软件开发项目的管理过程 中,渗透了大量的脑力劳动。 3)不存在像硬件一样的磨损和老化现象,但存在着缺陷维护和技术更新的问 题。 4)软件的开发和运行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计算机系统环境。 5)具有可复用性。 3,什么是软件危机?什么原因导致了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的现象如下。 1)经费超出预算,项目一再拖延。 2)不重视需求,开发的软件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项目成功率低。 3)没有规范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可维护性差、软件质量差、可靠性差。 4)开发工具落后,手工方式,开发效率低。 所有导致软件危机的原因,都与软件本身的产品特点相关。 1)软件是一个复杂的逻辑产品。如果没有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及软件 产品的结构、质量、可维护性得不到保障,开发与维护费用就会持续升高。 2)软件产品不能实现大规模复用,这导致了软硬件生产效率的不同。 3)软件生产是脑力劳动,它看不见、摸不着,开发成本、开发周期等都无法做 到准确估算,生产过程不易控制。 4)软件成本主要是由研发成本构成;而硬件的生产成本主要是材料和制造成 本,分摊的研发成本很少,即软件研发过程与硬件制造过程相比要复杂得 多。 5,请简述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 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包括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模型、软件支持过程和软件管理过程。 软件开发方法的内容涵盖市场调研、正式立项、需求分析、项目策划、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测试、试运行、产品发布、用户培训、产品复制、销售、实施、系统维护、版本升级等。 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增量模型和原型模型等。 软件支持过程由所支持的CASE工具组成,常用的CASE工具有Power Designer和

分离工程习题解答

[例2-3] 求含正丁烷(1)0.15、正戊烷(2)0.4、和正已烷(3)0.45(摩尔分数)之烃类混合物在0.2MPa 压力下的泡点温度。B. 露点温度 a. 解:因各组分都是烷烃,所以汽、液相均可看成理想溶液, K i 只取决于温度和压力。如计算要求不高,可使用烃类的 p -T -K 图(见图 2-1)。 假设 T = 50℃, p =0.2MPa ,查图求 K i , 组分 xi Ki yi=Kixi 正丁烷 0.15 2.5 0.375 正戊烷 0.40 0.76 0.304 正已烷 0.45 0.28 0.126 说明所设温度偏低,选正丁烷为K G ,95.0805 .076 .03==∑=i G y K K 。查p-t-k 图t 为58.7, 再设 T = 58.7℃,重复上述计算得 故泡点温度为 58.7℃。 解:B. 露点温度, 假设 T = 80℃, p =0.2MPa ,查图求 K i , 组分 xi Ki yi/Ki=xi 正丁烷 0.15 4.2 0.036 正戊烷 0.40 1.6 0.25 正已烷 0.45 0.65 0.692 1978.0≠=∑=∑∴i i i K y x 选正戊烷为参考组分,则 56.1978.06.14=?=∑?=i G x K K 由56.14=K ,查图2-1a 得t=78℃ K 1=4,K 2=1.56, K 3=0.6, 1053.175.0267.00375.0≈=++=∑ =∑∴i i i K y x

故混合物在78℃。 [例2-7] 进料流率为 1000kmol/ h的轻烃混合物,其组成为:丙烷 (1)30% ;正丁烷 (2)10% ;正戊烷 (3)15% ;正已烷 (4)45%( 摩尔 ) 。求在50 ℃和 200kPa 条件下闪蒸的汽、液相组成及流率。 解:该物系为轻烃混合物,可按理想溶液处理。由给定的T 和p ,从p - T - K 图查K i ,再采用上述顺序解法求解。 (1)核实闪蒸温度 假设50℃为进料泡点温度,则 假设50℃为进料的露点温度,则 说明进料的实际泡点和露点温度分别低于和高于规定的闪蒸温度,闪蒸问题成立。 (2)求Ψ ,令Ψ 1 =0.1(最不利的初值) =0.8785 因f (0.1)>0,应增大Ψ 值。因为每一项的分母中仅有一项变化,所以可以写出仅含未知数Ψ 的一个方程: 计算R - R 方程导数公式为:

工程热力学1期末试题+答案

图 1 图2 2012工程热力学Ⅰ考题(A ) 一、简答题(共30分) 1、图1中循环1-2-3-a -1和循环1-b -3-4-1都是不可逆 循环。有人判断循环1-2-3-a -1的热效率高于循环1-b -3-4-1的热效率,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为什么?(10分) 2、有一种热机,以水蒸气为工质,循环的高温热源温度为1200 K ,低温热源温度为300 K ,循环的热效率t η。现将循环工质改成理想气体,则循环的热效率t'η与原循环热效率比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 (10分) 3、“水蒸气的朗肯循环中乏汽在冷凝器中凝结释放出大量热量,有人提出将汽轮机排出的乏汽直接送回锅炉可提高水蒸气循环的热效率。”请据热力学基本定律出发评估这种观点。(10分) 二、计算题(共70分) 1、一种切割工具利用从喷嘴射出的高速水流切割材料,供水压力为200kPa 、温度20℃, 喷嘴内径为0.002m 时,射出水流温度20℃,压力100kPa ,流速1000m/s ,已知在200kPa 、20℃时,3 0.001002m /kg v =,假定可近似认为水的比体积不变,求水泵功率。(10分) 2、某太阳能供暖的房屋用5×8×0.3m 的大块混凝土板作为蓄热材料,该混凝土的密度为2300kg/m 3 ,比热容0.65kJ/(kg ·K)。若混凝土板在晚上从23℃冷却到18℃(室内温度),求此过程的熵产。(10分) 3、某活塞式内燃机定容加热理想循环(图2循环1-2-3-4-1),压缩比ε =10,压缩冲程的起点状态是t 1=35℃ 、p 1=100kPa 。加热过程中气体吸热650kJ/kg 。假定比热容为定值,且c p =1.004kJ/(kg·K),κ =1.4,求:(1)循环中各点的温度、压力和循环热效率;(2)若循环压缩过程和膨胀过程均不可逆,两过程的熵产分别为0.1kJ/(kg·K)和0.12 kJ/(kg·K),求工质 经循环后的熵变; (3) 若膨胀过程持续到5(p 5 = p 1),画出循环T-s 图,并分析循环热效率提高还是下降。(10+5+5分) 4、空气在轴流压缩机中被绝热压缩,压力比为4.2,初终态温度分别为30℃和227℃。

历年全国自学考试软件工程试题简答题答案

历年全国自学考试软件工程试题简答题答案

全国 10月自学考试软件工程试题 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1. 什么是需求规约?简述需求规约的基本性质。 答:需求规约是一个软件项/产品/系统所有需求陈述的正式文档,它表示了一个软件产品/系统的概念模型。需求规约一般需要满足一下4个基本性质: 1.重要性和稳定性程度:按需求的重要性和稳定性,对需求进行 分级; 2.可修改性:在不影响其它需求的前提下可容易修改一个单一 需求; 3.完整性:设备被遗漏的需求; 4.一致性:不存在互斥的需求。 32.什么是模块耦合?简述常见的模块耦合类型及其设计原则。答:模块耦合:是指不同模块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度量; 几中常见模块耦合类型为:内容耦合、公共耦合、控制耦合、标记耦合、数据耦合等; 设计原则:如果模块间必须存在耦合,就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限制公共耦合,避免内容耦合。 33.UML给出了那些表示关系的术语?简述它们的概念。 答:1.为了表示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UML给出了表示关系的术

语:关联、泛化、细化、依赖; 2.关联是类目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是对一组具有相同结构、相同链的描述; 3.泛化是一般性类目和它的较为特殊类目之间的一种关系; 4.细化是类目之间的语义关系,其中一个类目规约了保证另一个类目执行的契约; 5.依赖是一种使用关系,用于描述一个类目使用另一类目的信息和服务。 34.简述RUP的定义和特点。 答:RUP是基于一种过程框架,为软件开发,即为进行不同抽象层之间映射安排其开发活动的次序,制定任务和需求开发的制品,提供了指导;并为对项目中的制品和活动进行监督与度量,提供了相应的准则; RUP特点是:以用况为驱动,以体系结构为中心,迭代、增量式开发。 35.简述软件测试步骤及关注的内容。 答:软件测试步骤及关注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由于软件错误的复杂性,在软件工程测试中应综合运用测试 技术,实施合理的测试步骤: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有效性测试和系统测试;

化工分离工程试题答卷及参考答案

MESH方程。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 如果设计中给定数值的物理量的数目等于 设计变量,设计才有结果。 2. 在最小回流比条件下,若只有重组分是非分 配组分,轻组分为分配组分,存在着两个 恒浓区,出现在精镏段和进料板 位置。 3. 在萃取精镏中,当原溶液非理想性不大时, 加入溶剂后,溶剂与组分1形成具有较强正 偏差的非理想溶液,与组分2形成 负偏差或理想溶液,可提高组分1对2的 相对挥发度。 4. 化学吸收中用增强因子表示化学反应对传质 速率的增强程度,增强因子E的定义是化学吸 收的液相分传质系数(k L)/无化学吸收的液相 分传质系数(k0L)。 5. 对普通的N级逆流装置进行变量分析,若组 分数为C个,建立的MESH方程在全塔有 NC+NC+2N+N=N(2C+3) 个。 η; 6. 热力学效率定义为= 实际的分离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热力学效 率必定于1。 7. 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透过 溶剂的性质,对溶液施加压力,克服溶 剂的渗透压,是一种用来浓缩溶液的膜 分离过程。 二、推导(20分) 1. 由物料衡算,相平衡关系式推导图1单 级分离基本关系式。 ——相平衡常数; 式中: K i ψ——气相分 率(气体量/进料量)。 2. 精馏塔第j级进出物料如图1,建立

三、简答(每题5分,共25分) 1.什么叫相平衡相平衡常数的定义是什么 由混合物或溶液形成若干相,这些相保持物理平衡而共存状态。热力学上看物系的自由焓最小;动力学上看相间表观传递速率为零。 K i =y i /x i 。 2.关键组分的定义是什么;在精馏操作中, 一般关键组分与非关键组分在顶、釜的 分配情况如何 由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出回收率的组分。 LK绝大多数在塔顶出现,在釜中量严格控制; HK绝大多数在塔釜出现,在顶中量严格控制; LNK全部或接近全部在塔顶出现; HNK全部或接近全部在塔釜出现。 3.在吸收过程中,塔中每级汽、液流量为 什么不能视为恒摩尔流 吸收为单相传质过程,吸收剂吸收了气体中的溶质而流量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增加,气体的流量相应的减少,因此气液相流量在塔内都不能视为恒定。 4.在精馏塔中设中间换热器为什么会提高 热力学效率 在中间再沸器所加入的热量其温度低于塔 底加入热量的温度,在中间冷凝器所引出的 热量其温度高于塔顶引出热量的温度,相对 于无中间换热器的精馏塔传热温差小,热力 学效率高。 5.反应精馏的主要优点有那些 (1)产物一旦生成立即移出反应区;(2)反应区反应物浓度高,生产能力大;(3)反应热可由精馏过程利用;(4)节省设备投资费用;(5)对于难分离物系通过反应分离成较纯产品。 四、计算(1、2题10分,3题15分,共35分) 1. 将含苯(mol分数)的苯(1)—甲苯(2)混合物在下绝热闪蒸,若闪蒸温度为94℃,用计算结果说明该温度能否满足闪蒸要求 已知:94℃时P 1 0= P 2 0= 2. 已知甲醇(1)和醋酸甲酯(2)在常压、54℃ 下形成共沸物,共沸组成X 2 =(mol分率), 在此条件下:kPa P kPa p98 . 65 , 24 . 9002 1 = =求 该系统的活度系数。 3. 气体混合物含乙烷、丙烷、丁烷(均为摩尔分数),用不挥发的烃类进行吸收,已知吸收后丙烷的吸收率为81%,取丙烷在全塔的平均吸收因子A=,求所需理论板数;若其它条件不变,提高平均液汽比到原来的2倍,此时丙烷的吸 收率可达到多少。

工程热力学复习重点及简答题

工程热力学复习重点2012. 3 绪论 [1]理解和掌握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理解热能利用的两种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3]了解常用的热能动力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 1.什么是工程热力学 从工程技术观点出发,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规律和方法,以及有效、合理地利用热能的途径。 2.能源的地位与作用及我国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3. 热能及其利用 [1]热能:能量的一种形式 [2]来源:一次能源:以自然形式存在,可利用的能源。 如风能,水力能,太阳能、地热能、化学能和核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的能源,如机械能、机械能等。 [3]利用形式: 直接利用:将热能利用来直接加热物体。如烘干、采暖、熔炼(能源消耗比例大) 间接利用:各种热能动力装置,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或者再转换成电能, 4..热能动力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 5.热能利用的方向性及能量的两种属性 [1]过程的方向性:如:由高温传向低温 [2]能量属性:数量属性、,质量属性(即做功能力) [3]数量守衡、质量不守衡 [4]提高热能利用率:能源消耗量与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第1章基本概念及定义 1. 1 热力系统 一、热力系统 系统:用界面从周围的环境中分割出来的研究对象,或空间内物体的总和。 外界:与系统相互作用的环境。 界面:假想的、实际的、固定的、运动的、变形的。 依据:系统与外界的关系 系统与外界的作用:热交换、功交换、质交换。 二、闭口系统和开口系统 闭口系统:系统内外无物质交换,称控制质量。 开口系统:系统内外有物质交换,称控制体积。 三、绝热系统与孤立系统 绝热系统:系统内外无热量交换(系统传递的热量可忽略不计时,可认为绝热)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既无能量传递也无物质交换

软件工程简答题

软件工程简答题 三、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软件工程?它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软件工程就是用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原理来定义,开发,维护软件的一门学科。 软件工程目标:付出较低开发成本;达到要求的功能;取得较好的性能;开发的软件易于移植;只需较低的维护费用;能按时完成开发任务,及时交付使用;开发的软件可靠性高。 软件工程内容:包括开发技术和开发管理两个方面。 2、软件开发中有哪几种过程模型?哪些适用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中常见的软件过程模型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统一软件过程等。 其中喷泉模型、统一软件过程适用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 3、什么是结构分析方法?该方法使用什么描述工具? 结构化分析:简称SA,面向数据流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分析策略。顶层抽象地描述整个系统,底层具体地画出系统工程的每个细节。中间层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使用数据流图,数据字典,作为描述工具,使用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描述加工逻辑。 4、什么是软件概要设计?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把一个软件需求转换为软件表示时,首先设计出软件总的体系结构。称为概要设计或结构设计。 基本任务: ⑴设计软件系统结构 ⑵进行数据结构及数据库的设计 ⑶编写概要设计的文档 ⑷评审 5、软件维护有哪些内容? (1)校正性维护。在软件交付使用后,一些隐含的错误在某些特定的使用环境下会暴

露出来。为了识别和纠正错误,修改软件性能上的缺陷,应进行确定和修改错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校正性维护。 (2)适应性维护。为了使应用软件适应计算机硬件、软件环境及数据环境的不断发生的变化而修改软件的过程称为适应性维护。 (3)完善性维护。为增加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提高软件运行效率而进行的维护活动称为完善性维护。 (4)预防性维护。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而对软件进行的修改称为预防性维护。 6、软件测试要经过哪些步骤?这些测试与软件开发各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软件测试要经过的步骤是: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 单元测试对源程序中每一个程序单元进行测试,检查各个模块是否正确实现规定的功能,从而发现模块在编码中或算法中的错误。该阶段涉及编码和详细设计文档。 集成测试是为了检查与设计相关的软件体系结构的有关问题,也就是检查概要设计是否合理有效。 确认测试主要是检查已实现的软件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确定了的各种需求。 系统测试是把已确认的软件与其他系统元素(如硬件、其他支持软件、数据、人工等)结合在一起进行测试。以确定软件是否可以支付使用。 7、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它有哪几个活动? 软件生存周期:一个软件从提出开发要求开始直到该软件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 包括: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 8、衡量模块独立性的两个标准是什么?各表示什么含义? 内聚和耦合。 内聚:又称为块内联系,指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以高内聚为设计目标。 耦合:也称块间联系,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程度的度量,联系越紧密,耦合性越强,独立性越差,以低耦合为设计目标。

工程热力学部分简答题

1.均匀系统和单相系统的区别? 答:如果热力系统内部个部分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都均匀一致,则该系统成为均匀系统。如果热力系统由单相物质组成,则该系统称为单相系统。可见,均匀系统一定是单相系统,反之则不然。2.试说明稳定、平衡和均匀的区别与联系? 答:稳定状态是指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但这种不变可能是靠外界影响来维持的。 平衡状态是指不受外界影响时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均匀状态是指不受外界影响时不但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而且状态参数不随空间变化。 均匀→平衡→稳定 3.实现可逆过程的充分条件。 答:(1)过程是准静态过程,即过程所涉及的有相互作用的各物体之间的不平衡势差为无限小。(2)过程中不纯在耗散效应,即不存在用于摩擦、非弹性变形、电流流经电阻等使功不可逆地转变为热的现象。 4.膨胀功、流动功、技术功、轴功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气体膨胀时对外界所做的功称为膨胀功。 流动功是推动工质进行宏观位移所做的功。 技术功是膨胀功与流动功的差值。 系统通过机械轴与外界所传递的机械功称为轴功。 5.焓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静止工质是否也有焓这个参数?

答:焓的物理意义为,当1kg 工质流进系统时,带进系统与热力状态有关的能量有内能u 和流动功pv ,而焓正是这两种能量的总和。因此焓可以理解为工质流动时与外界传递的与其热力状态有关的总能量。但当工质不流动时,pv 不再是流动功,但焓作为状态参数仍然存在。 6.机械能向热能的转变过程、传热过程、气体自由膨胀过程、混合过程、燃烧反应过程都是自发的、不可逆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可能自动地、无偿地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 7.循环热效率公式12 1q q q -=η和121T T T -=η是否完全相同? 答:前者用于任何热机,后者只用于可逆热机。 8.若系统从同一始态出发,分别经历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到达同一终态,两个过程的熵变相同吗? 答:对系统来说,熵是状态参数,只要始态和终态相同,过程的熵变就相等。所谓“可逆过程的熵变必然小于不可逆过程的熵变”中的熵变是指过程的总熵变,它应该包括系统的熵变和环境的熵变两部分。在始态和终态相同的情况下,系统的熵变相同,而不可逆过程中环境的熵变大于可逆过程中环境的熵变。 9.g f dS dS dS +=;熵可能大于零,可能等于零,也可能小于零。 T Q dS f δ=----熵流,表示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与热源温差的比 值。 0≥g dS (大于时为不可逆过程,等于时为可逆过程)----熵产,表

软件工程简答题——答案

38.就程序设计语言的工程特性而言,对程序编码有哪些要求? 就程序设计语言的工程特性而言,对程序编码有如下要求: (1)可移植性(2)开发工具的可利用性(3)软件的可重用性(4)可维护性 39.模块的内聚性包括哪些类型? 模块的内聚性包括: (1)偶然内聚(2)逻辑内聚(3)时间内聚(4)通信内聚(5)顺序内聚(6)功能内聚 36.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解: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1)引言:说明编写本文档的目的;项目的名称、背景;本文档用到的专门术语和参考资料。 (2)可行性研究前提:说明开发项目的功能、性能和基本要求;达到的目标;各种限制条件;可行性研究方法和决定可行性的主要因素。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说明现有系统的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工作负荷;各项费用支出;所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所需要各种设备;现有系统存在什么问题。 (4)所建议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所建议系统的简要说明;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与现有的系统比较的优越性;采用所建议系统对用户的影响;对各种设备、现有软件、开发环境、运行环境的影响;对经费支出的影响;对技术可行性的评价。 (5)所建议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分析:说明所建议系统的各种支出,各种效益;收益投资比;投资回收周期。 (6)社会因素可行性分析:说明法律因素,对合同责任、侵犯专利权、侵犯版权等问题的分析;说明用户使用可行性,是否满足用户行政管理、工作制度、人员素质的要求。 (7)其他可供选择方案:逐一说明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并说明未被推荐的理由。 (8)结论意见:说明项目是否能开发;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开发;对项目目标有什么变动等。 37.系统设计的内容是什么? 解:系统设计阶段先从高层入手,然后细化。系统设计要决定整个结构及风格,这种结构为后面设计阶段的更详细策略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1)系统分解。系统中主要的组成部分称为子系统,子系统既不是一个对象也不是一个功能,而是类、关联、操作、时间和约束的集合。每次分解的各子系统数目不能太多,最底层子系统称为模块。 (2)确定并发性。分析模型、现实世界及硬件中不少对象均是并发的。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定哪些是必须同时动作的对象,哪些不是同时动作的对象。后者可以放在一起,而综合成单个控制线或任务。 (3)处理器及任务分配。各并发子系统必须分配给单个硬件单元,要么是一个一般的处理器,要么是一个具体的功能单元,必须完成下面的工作:估计性能要求和资源需求,

分离工程期末试题B卷答案

1 2007 —2008 学年第1、2学期分离工程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 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2、对于绝热闪蒸过程,当进料的流量组成及热状态、闪蒸罐的压力给定之后,则闪蒸罐的( A )。 (A )其它参数都确定 (B )不确定 (C )温度不固定、气化率固定 (D )温度固定、气化率固定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二元理想溶液的压力组成图中,总压和各组分的分压与液相组成都成直线关系 (B)完全互溶的二元物系,不形成恒沸物的非理想溶液的蒸汽总压都介于两纯组分蒸汽压之间 (C)完全互溶的二元物系,由相律可知恒沸物在两相平衡时其自由度为“0” (D)完全不互溶的二元物系,当处于平衡状态时总压等于两饱和蒸汽压之和 4、在填料塔中,低浓度难溶气体逆流吸收时,若其它条件不变,但入口气量增加,则出口气体组成将( A )。 (A) 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5、在液相部分互溶的二元系恒温相图中,下列( B )系统的两液相共存区的溶液蒸汽压大于两纯组分的蒸汽压,且蒸汽组成介于两液相组成之间。 (A )均相恒沸物 (B )非均相共沸物 (C )非均相共沸物和均相恒沸物 (D )既不是非均相共沸物也不是均相恒沸物 6、易吸收组分主要在塔的什么位置被吸收( C )。 (A)塔顶板 (B )进料板 (C )塔底板 (D)不确定 7、下列关于吸附过程的描述哪一个不正确( C )。 (A)很早就被人们认识,但没有工业化 (B)可以分离气体混合物 (C)不能分离液体混合物 (D)是传质过程 8、在均相恒沸物条件下,其饱和蒸汽压和活度系数的关系应用( A )。 (A )120201γγ=p p (B )2 10201γγ=p p (C )120201γγ>p p (D )2 10201γγ>p p 9、如果二元物系有最低压力恒沸物存在,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 C )。 (A )正偏差溶液 (B )理想溶液 (C )负偏差溶液 (D )不一定 10、用郭氏法分析可知部分气化和绝热闪蒸可调设计变量数分别为( B )。 (A )1,1 (B )1,0 (C )0,1 (D )0,0

化工分离工程考试答案

2013化工分离过程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2. 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3. 汽液相平衡是处理(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各相温度压力相等,各组分在每一相中的化学位相等)。 4. 当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进料组成z i 和相平衡常数K i 满足 ( 1,1>>∑∑i i i i K z z K )条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物料平衡和相平衡)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 5. 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确定。 6. 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7. 最低恒沸物,压力降低使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小)的组分增加。 8. 萃取精馏中塔顶产品不合格时,经常采取(增加萃取剂用量)或(减小进料量)的措施使产品达到分离要求。 9. 吸收有(1个)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质)的缘故。 10.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蒸出塔)、(用再沸器的蒸出塔)和(用蒸馏塔)。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吸收属于(A ) A.平衡分离;B.速率分离;C.机械分离;D.膜分离。 2. 计算溶液泡点时,若∑=>-C i i i X K 101,则说明(C ) A. 温度偏低; B. 正好泡点; C. 温度偏高。 3. 如果体系的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非理想溶液;则相平衡常数可以简化表示为 ( D ) A. L i i V i K φφ= B. s i i P K P = C. $$L i i V i K φ φ= D. s i i i P K P γ= 4. 汽液相平衡K 值越大,说明该组分越( A ) A.易挥发; B.难挥发; C.沸点高; D.蒸汽压小。 5. 如果塔顶采用全凝器,计算塔顶第一级的温度可以利用方程( B ) A.泡点方程; B.露点方程; C. 闪蒸方程; D.相平衡方程。 6. 计算在一定温度下与已知液相组成成平衡的汽相组成和压力的问题是计算( B ) A.泡点温度; B.泡点压力; C.等温闪蒸; D.露点压力。 7. 精馏中用HNK 表示( C ) A. 轻关键组分; B. 重关键组分; C. 重非关键组分; D. 轻非关键组分。 8. 以下描述中,不属于萃取精馏中溶剂的作用的是(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