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考研政治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考研政治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考研政治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与考研

真题

一、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第1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1.1 复习笔记

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内容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

①哲学与常识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常识,上升为哲学。

②哲学与宗教

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宗教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哲学则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③哲学与艺术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④哲学与科学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哲学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世界观与人生观

(1)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内容

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3)人生观问题的根源

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

①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②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③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深化了人对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人生观。

(4)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人们的生活内在的要求世界观为自己的全部活动奠定基础;

②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5)人生观的地位与作用

①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②人类的历史发展,在每个时代都会提出新的人生观问题。人对世界关系的性质与状态,是以人的存在方式为前提的。

3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世界观作为方法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哲学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是哲学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

(1)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实质是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即“本体论”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回答本体论问题才能回答认识论问题,但回答本体论问题又不能离开认识论,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只能是缺失理论论证的独断论;

(4)人们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认识,同人类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密不可分。2哲学的基本派别

依照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理论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b.主要缺陷是将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c.古代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猜测”的性质。

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a.它以近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b.它自觉地提出和探讨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研究了认识内容的来源等问题;

c.其局限性在于将一切现象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

它是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唯心主义哲学

①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

a.主观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b.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②唯心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颠倒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重要的社会根源。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①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以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为前提的反映论的可知论,即认为人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

②唯心主义的可知论,是以肯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为前提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认为存在同一于思维,用精神的本原性来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可知论;

③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作出否定回答的哲学理论,都属于不可知论。(4)形而上学的两种含义

①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的对象的哲学;

②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哲学家曾用各种思想表达世界的辩证关系,但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辩证法思想往往只是在经验的层面上描述世界的变化,因此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和猜测的性质。

②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a.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自由等诸多辩证法范畴,建立了庞大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b.由于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法的矛盾,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无法形成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a.它是在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唯物辩证法;

b.它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人的认识、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与哲学基本问题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潮:一是科学主义,一是人本主义。

(1)科学主义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日益迅速地从哲学中分化出去的背景下产生的,企图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核心思想是只有科学才能提供关于世界的实证知识;

(2)人本主义思潮,在凸显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口号下,否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否认哲学理论的世界观性质,但其实质是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科学主义也不是人本主义,它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并以科学的实践观去解决全部哲学问题,因而是现代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

1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

中国哲学大致萌芽于夏商周三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1)先秦子学,亦称诸子百家之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依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思想倾向,阐述各自的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代经学。经过董仲舒等人的改造,经学开始服务于政治,在哲学上讨论的主要是政治哲学、宇宙论、天人之际等问题;

(3)魏晋玄学。以道家思想为骨干,结合儒道、会通孔老,经历了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几个阶段;

(4)隋唐时期是中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已经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系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宋明理学的兴起,旨在应对释、道对儒家传统价值理念的冲击,接续儒学固有的人文传统,重建圣学教化,宋明理学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6)中国传统哲学以建构生活的精神坐标和确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为目标;(7)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

(1)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希腊哲学的“三大哲人”,但随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衰落,希腊哲学也逐渐颓败,终于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

(2)欧洲中世纪哲学又称经院哲学,是一种与宗教神学相结合、对教义进行极端繁琐的逻辑推论的哲学,因而又称繁琐哲学;

(3)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15世纪至19世纪初的哲学。其内容主要包括大陆唯理论哲学、英国经验论哲学、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问题,集中地展开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论争;

(4)现代西方哲学主要包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人文哲学,并形成以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斗争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哲学内容;

(5)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还出现了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突出特征是“消解哲学”,表现为一种所谓的“后哲学文化”。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实质上是以理论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困惑和焦虑。3哲学的发展规律

各个国家民族的哲学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遵循了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1)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哲学的发展;

(2)人类观念、把握世界各种方式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哲学的发展;(3)哲学内部的派别斗争直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二、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考研真题

三大社会形态[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三大社会形态”是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阶段”。①人的依赖关系:在此阶段,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②物的依赖关系:在这一阶段才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③人的全面发展:在此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人们在自由地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自由个性的人。

3本质与现象[南开大学2015年研]

答:(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本质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质。由于事物的种类是分层次的,本质也是分层次的,根据深浅层次的不同而分为多极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本质是内容,但现象不一定是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质。

(2)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①二者相互区别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②两者也相互依存

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③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本质变现象只能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现象变本质应理解为现象表现本质,现象越丰富,表明事物的本质也越深刻。同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同一本质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3)方法论意义

正确把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科学的任务就在于辨别真象与假象,并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要掌握大量的现象,尽可能全面观察;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4形而上学[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由于传统哲学通常是以这种方式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往往把传统哲学称作“形而上学”。②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5物质[南开大学2014年研]

答: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可以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基本哲学范畴。它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无限多样的特殊形态。运动是其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其存在的形式。它既不可被创造,也不可被消灭,但其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可相互转化。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永恒运动着的物质总体。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自然、社会中一切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既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又不能与之混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结构、特性、运动的认识会不断变化,但哲学的物质范畴不会陈旧和改变,只会不断得到证明和丰富。

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南开大学2014年研]

答: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①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发展阶段、某些方面、一定层次或程度的正确反映,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7异化劳动[南开大学2014年研]

答:“异化”原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①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使劳动变成外在于人的东西,人在劳动中否定自己,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受折磨;劳动是被迫的,且劳动属于别人。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③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④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8意识[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研]

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意识来源于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物质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物质发展。在阶级社会里,反映社会现象的意识一般具有阶级性。

9哲学与方法论[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哲学是指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运用这个根本观点去认识、评价、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哲学世界观作为方法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关于世界总的图景构成人的认识方式,为人们认识一切具体事物提供总的概念框架和基本范畴。②哲学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世界观为人们评价一切事物提供总的意义框架,是人们评价事物的根本方法。③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是哲学的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0阶级与国家[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①阶级是指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②国家是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③两者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11形而上学[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由于传统哲学通常是以这种方式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往往把传统哲学称作“形而上学”。②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真理[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它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从总体上看,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认识会更加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②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是不存在的。

13国体[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二是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国家的根本性质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的。不同类型国家的宪法对国体的表现方式却很不一致。①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通常以“主权在民”“全民国家”等超阶级的字样规定国体,否认国家的阶级本质;②社会主义国家则公开表明国家的阶级本质,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③我国的宪法第一条规定:我国的国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4质变[西北政法大学2014年研]

答: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其中,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为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状态之一。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为统一体的分解、

均势、静止等状态的破坏,它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的飞跃和非爆发式的飞跃。前者通常是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后者通常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

15辩证法[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研]

答:辩证法是指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辩证法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①古代的辩证法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②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在其历史发展中第一次成为真正科学的形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反映,它又是认识的规律,因此,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认识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

考研政治2017年毛中特粉笔笔记[整理版]

材料分析题重点在第八章或者第十二章 重点章节:第二章,第八章,第七章 今年重点:第十二章 毛中特有12个章节,大纲变动最大的就是毛中特。15→12.第八章是重点章节,是以前四个章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革命、建设、改革。 毛泽东思想解决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中特理论解决建设和改革的任务。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毛”和“中特”;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承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的是中国国情 4.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中特理论是第二次飞跃。新的革命 方法:群众路线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解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第二次飞跃;思想基础;根本指针。 9.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 毛泽东思想与中特理论相同点: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 10.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3)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核心。

考研政治大纲(完整版本)

考研政治大纲(完整版本)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对比分析 一、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世界经济与政治。 Ⅲ.评价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Ⅳ.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2019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资料(彩版)

2019年考研政治经典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 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 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考研政治哲学笔记大全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皆 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 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 识、社会知识、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存 在着区别。具体科学的研 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 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 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 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 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实质上都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就成为人们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5.哲学的党性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但任何一种哲学流派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唯心主义,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外。坚持哲学史上只有两大基本派别,否认“第三种路线”的存在,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一般地说,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坚持唯物主义;而反动的没落的阶级坚持唯心主义。

孟范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笔记珍藏版 第3章

第三章:认识论 9.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价值,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主体:从事认识实践活动中的人。(主体是人,人不一定是主体如精神病者,植物人) 客体:进入认识范围内的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不一定是客体) 要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从属关系(×)感性认识: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感觉,直觉,表像,反映事物的现像,外部特征。 理性认识: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概念,推理,判断,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感性认识的特点:具体性,直接性 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①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是:材料要丰富,进行思考加工。 ②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理论本身要正确;理论要同实践相结合;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关系: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积极正确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支撑,调控,正面作用,消极的非理性因素起负面作用。 真理:人们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①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第二性,真理是抽象的(×),具体的(√),永恒的(×),多样的(×),近似的(√),没有阶级性的(√)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价值:是客观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 要点:①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统一表现在:凡是真理都有价值,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应该与真理相一致 ②真理和价值的区别表现在:价值有正确的,错误的,科学的,非科学的,革命的和反革命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科学的价值人民的价值放在第一位。 绝对真理:任何正确的认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都同错误有原则的区别。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有限度的。 ①广度上看: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于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一定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发展。 ②深度上看: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对于物质世界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入。 要点:①相对真理不包含错误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两个独立的真理。 10.认识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归纳:从个别的事实得到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从一般的结论得出个别事实的思维方法 要点: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给归纳以指导 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并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综合:把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并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要点: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2018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知识点

2018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凯程 考研政治凯程很多,复习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平均分配,所以需要大家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对重点内容要熟记,会用。下面9个重要凯程,希望考生背下来。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点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考点三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考点五实践和认识

考研政治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考研政治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与考研 真题 一、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第1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1.1 复习笔记 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内容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 ①哲学与常识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常识,上升为哲学。 ②哲学与宗教 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宗教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哲学则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③哲学与艺术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④哲学与科学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哲学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世界观与人生观 (1)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内容 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3)人生观问题的根源 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 ①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②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③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深化了人对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人生观。

考研政治马原冲刺复习:83条哲学原理汇总.doc

考研政治马原冲刺复习:83条哲学原理 汇总 2015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复习阶段,考研老师提醒大家,复习固然是考研中很重要的一环,但是考研信息的关注也十分的重耍,在我们专注丁?考硏复习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掉考研相关信息资料的发布。 1.哲学 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 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木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冇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冇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笫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血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 在哲学基木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秤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口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木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I叫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冇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口J知论哲学。 1().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木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 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來的方向进行。 13 ?空间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完整版)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一: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等…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虽然一般不涉 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 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孟范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笔记珍藏版-第2章

第二章:唯物论和辩证法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观、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定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客观世界)总的(根本)观点; 哲学:关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学说,它的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 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个性而非共性): A.实践性(√) B.阶级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E.概括性(×) 例题: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不是人人都有;(√) 哲学关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的学说;(×) 哲学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规律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规律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2.唯物论(朴素唯物论、机械唯物论、庸俗唯物论)、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可知论、不可知论 定义:朴素唯物论:凡是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的学说;它 是建立在直观、感性和猜测的基础上; 机械唯物论:把一切看成不变的;(毛泽东评价:无理、静止、片面的) 机械唯物论也叫形而上学唯物论; 庸俗唯物论:把意识看成了物质,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抹杀了意识 的主观特征;(其将物质比作肝脏,意识比作胆汁) 主观唯心论:凡是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人脑的产物(其中包括感觉、经验、 意志、心等); 客观唯心论:凡是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天上的产物(鬼、神、灵魂、上 帝、宗教等); 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的;{其中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 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精神);} 二元论:主张世界的本源有两个的;(其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它是动摇 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但最后将倒向唯心论) 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 要点:①凡是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②可知论中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③不可知论两个代表人物是:a.康德认为:你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却不 能认识其本质; b.休谟认为: ④批判不可知论最好的办法是实践(实验与工业); 例题:主观唯心论的一些观点: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跟着感觉走;) 经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帝在我心中;) 意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心(心外无物)

考研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大总结绝密

政治原理和方法论大全 辨证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考研政治复习精华笔记(重点)

期末考试动员主题班会争分夺秒争创佳绩 712 班主题班会材料李翠芹 各位同学,今天我班会的主题是《争分夺秒,争创佳绩》。 拚搏+竞争=成功--迎接期末考试主题班会设计 一、班会目的: ①通过学生确立明确的期末考试目标和期末奋斗宣言,增强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让学生明白在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 ②以名人名言等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克服自暴自弃的思想,努力向前,为期末迎考做好动员和准备。 二、班会准备: ①召开全班会议,让学生围绕班会主题收集古今中外自强不息的事例,结合自身的认识写成演讲稿; ②约定有拼搏精神、竞争意识的学生作典型发言; ③安排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较好的学生准备作经验交流; ④提供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 1、在一个美国的教堂,快过圣诞节了,人们都很想得到圣诞礼物.的确,礼物很多.不过,牧师的礼物更加诱人,他说,如果能够把<圣经>的一章(比较长)背诵下来,而且一字不差的话,就会得到去离此地很远的地方的大教堂去观光.很多人跃跃欲试,但是,也有不少人背诵了几段就放弃了.最后,是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9岁的小男孩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当牧师问他是怎么样做的,他说,"我是竭尽所能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小时候的比尔.盖茨. 正与反馈2、居里夫人,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在家中最小,父母给她起了个名字叫玛丽·斯可罗夫斯卡。波兰人喜欢用爱称,所以,小时候,全家都亲热的喊她“玛妮雅”。小玛妮雅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但她学习非常刻苦,小学时,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883年6月,她才15岁,便以获得金质奖章的优异成绩中学毕业。毕业以后,她对学习有着特殊的爱好和强烈的兴趣,从不放过一切学习机会。她利用空余时间读了许多书,处处表象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她大学毕业后,仍勤奋学习;结婚后确定了研究方向,用坚韧的意志,从事科学研究。她有一句名言:“我的最高原则时,不论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她正是靠着这种顽强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3、有一本书叫做《奇特的一生》。书中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谢夫珍惜时间、毕生献身科学的事迹。他在科研活动中,几乎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散步时,他捕捉昆虫;在冗长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出门旅游时,他读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他的英语就是利用时间的“下脚料”学会的;在实地考察俄国欧洲部分各种害虫的“空闲”时间里,他搜集了35箱13000只共计300种地蚤标本,比动物研究所的标本还要多出5倍。由于善于利用时间,他一生中发表了70部学术著作,写了12500张打字稿的论文和专著。这些著述内容除昆虫学外,还涉及遗传学、进化学、植物保护、农业、科学史、哲学等众多的科学门类。 4、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家里的衣架上、橱框上、床头上乃至窗帘上、镜子上、墙壁上,到处贴着各种小纸条。他在这些纸条上写满了美妙的词语、形象地比喻,以及各种各样的资料。他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睡觉前、起床后、刮脸时、室内踱步休息时,他也必定把它们装进自己的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一)考研政治核心考点背诵笔记陈闫编写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马克思主义哲学序论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性。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实践性。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唯物论10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问题。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第二,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2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13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关于各种派别的言论,此处不列出,请参见我编写的《哲学派别言论汇总》,博客上有)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金木水火土元气)中寻找世界的本

原。15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17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比如牛顿)。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看不到实践的重要性。19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主观精神(人的)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20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上帝、理、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21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2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导致形而上学或者唯心主义。2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第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第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第四,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5时空的特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空都是客观

考研政治精华笔记

1、2007.10.21看到39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 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断言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1)它们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2)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只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

最新考研政治复习笔记(全面整理)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与辩证唯物主义 重点: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原理,特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观分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问题 内容总结: 背诵要点: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配套练习: 1. 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 A.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 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 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2.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A. 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B. 对世界存在的状态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本质的不同回答 3.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4.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5.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考研政治史纲粉笔笔记整理版

14分(选择题、分析题) 重点:周年纪念;和毛中特结合 学习方法:历史分析,时间线索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历史背景)1840-1919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中国近代史起点: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起点:虎门销烟 2.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英)紧接着签订了《虎门条约》(中英)《望厦条约》(中美)《黄埔条约》(中法)------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 阶级关系:旧阶级:农民阶级(主力军)和地主阶级。 新阶级:工人阶级(新生产力代表、最革命的阶级)和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解放生产力1949);(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发展生产力)-----中国梦 5.第一次反侵略武装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6. 帝国主义列强没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7.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 8. 民族意识的觉醒 (1)林则徐——《四洲志》,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3)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4)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851-1898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 1.太平天国---农民阶级(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第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 中心的,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未能付诸实施。《资政新篇》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未能付诸实施。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1)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重要 原因:(1)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2)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3)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3.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兴办的洋务事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兴办近代企业。(2)建

2018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重点笔记

2018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重点笔记 今天为小伙伴们整理了2018考研政治:拿下《形势与政策》10分重点笔记,小伙伴们快点来马住吧!! 1.《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05年9月) 中朝日韩俄美在北京举行了第4轮6方会谈。6方从地区和平与稳定出发,达成共识: (1)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韩方重申其依据《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不运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诺,并确认在韩国领土上没有核武器。1992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应予遵守和落实。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并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问题。 (2)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相互关系。朝方和美方承诺,相互尊重主权,和平共存,根据各自双边政策,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朝方和日方承诺,根据《日朝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历史和妥善处理有关悬案基础上,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3)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促进能源、贸易及投资领域的经济合作。中、日、韩、俄、美表示,愿向朝鲜提供能源援助。韩方重申05年7月提出的有关向朝鲜提供200万千瓦电力援助的方案。 (4)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直接有关方将另行谈判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六方同意探讨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途径。 (5)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采取协调一致步骤,分阶段落实上述共识。 (6)六方同意于2005年11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5轮6方会谈。 2. 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 联合国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 (2)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 (3)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工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 (4) 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