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

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用停表分别测出所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

2

用的时间t1和t

,用v=s/t求出平均速度

2

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教学反思】

阅读了大量的素材,发现这节课的内容,人教版注重平均速度的测量,而其他版本还要求学生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其实在拓展性实验中就体现了,但没有直接说明,我觉得老师在上课讲这部分时不妨渗透一下这个概念,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的速度就是瞬时速度。这是一节典型的测量实验课,所以要符合物理实验课的要求。我从自己上课的实际出发,本着常态课的思想来梳理的教学思路。

一、案例的“亮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启发引导为主,注重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动手,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用视频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次进实验室,学生好奇,个别同学不服从管理,毕竟看到器材就想“动手”,课堂纪律才是这节课成功的保障。如果学生不听指挥,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施就会遇到困难。另外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学生的弱项。

附件1: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参考答案: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3、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参考答案: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4.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5.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附件2:

附件3:课堂检测

1.小明为研究蜗牛的爬行速度,他让一蜗牛沿刻度尺爬行。蜗牛由A位置爬行到B位置(如图所示),共用时20 s,则蜗牛爬行的平均速度为m/s。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

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方框是小车到达A、

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

= cm,t BC= s,v AC= m/s。

AB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

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小”)

3.一个物体沿平直公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

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4.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

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

5.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 m/s的速

度行驶500 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行驶100 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当堂检测答案:

1.0.0011m/s

2.(1)v=S/t (2)小(3) 5 1 0.033

3.C

4.C

5.(1)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为

s1=v1t1=8 m/s×500 s=4 000 m。

(2)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为

s2=v2t2=20 m/s×100 s=2 000 m

s总=s1+s2=4 000 m+2 000 m=6 000 m

t总=t1+t2=500 s+100 s=600 s

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为

v===10 m/s。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教案速度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教案速度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教案速度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

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3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电子教案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第3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4.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建立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景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秒表、课本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匀速直线运动,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例如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启动和进站时运动得较慢,中间运行时运动得较快,有时还要在中途车站停下来,火车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68页图,分析这四幅图的运动特点。 一、平均速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匀速直线运动,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例如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启动和进站时运动得较慢,中间运行时运动得较快,有时还要在中途车站停下来,火车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68页图,分析这四幅图的运动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变速运动的情况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v=s/t求出它的速度。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做平均速度。 1.计算公式: v=s/t 2.师: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计算时要注意s是物体运动的全部路程,t是通过全部路程所需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而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通常所说的某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上的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来学习一下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题1:请同学们看书上的例题(教师分析并讲解)。 例题2: 一辆汽车刚启动时,第1秒内运动2m,第2秒内运动4m,第3秒内运动6m,求: (1)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草图,帮助同学分析。 师:前2秒通过的路程是第1秒的2m和第2秒的4m之和,所用的时间是2秒,求平均速度要用汽车前2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2秒,求前3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求前2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是相同的,用汽车前3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3秒。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 教案 [005]

5.2 速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2)学生从测量的速度的过程中,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 (3)通过尝试计算,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骄人成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对速度的定义、公式和理解 3、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的难点:1、速度概念的理解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三、教具: 纸锥、米尺、表、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交流:同学们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个电视节目吗?首先我们来一个猎豹捕食的视频。 播放《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鹿的场景。 提出问题:猎豹能追捕到鹿吗?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猎豹比鹿跑的快(或猎豹比鹿速度大),引入课题“速度” 同学们能再举一些物体运动快慢不一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老师鼓励,(举例过程中,老师引入一些关于快慢的比喻,如说一个人走路慢就像蜗牛爬行一样,说一个跑的快就像离弦的箭一样等等。跑的快与慢,对于动物非常重要,这就意味着能否生存) 总结:物体运动有快慢。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如何比较动物的运动快慢呢? 活动5.5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猜一猜: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哪个纸锥下落得较快? 师:(对一个学生)你的猜想是什么? 学生:顶角小的,(或其他说法) 师:(对其余学生)有没有不同的猜想? (如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再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哪个纸锥快的呢? 生:相同路程比时间(或引导) 那你们有没有其它的判断快慢的方法呢? 总结:相同时间比路程(如学生回答不出来,引导:没落地之前如何判断哪个快呢)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会,来看一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金的过程。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 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 点不远处取一B 点,求AB 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 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 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 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速度教案 苏科版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1 苏科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的单位,会写、会读、会换算; 能利用公式v=s/t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活动,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过活动和交流建立“速度”的概念,并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在 探究活动中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和选择器材,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最终 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乐于动手操作、观察、培养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利用公式v=s/t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的单位m/s,cm/s、km/h之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归纳推演、类比 教学用具刻度尺、秒表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蜗牛爬行、汽车开动、飞机飞行,它们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差别呢?

A.两人同时在同一地方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看过了一段时间后,哪一个在前面,那一个就是较快) B.百米赛跑时,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路程相等时,所用时间越少的运动速度越快) C.百米运动员成绩12秒,万米运动员成绩27分21秒,哪一个较快呢?(当时间、路程都不相等时,可以统一其中的一个,比较另一个,通常我们统一时间,即取相等的时间,如1秒) 新课教学 学生活动:比较两纸片下落的快慢 速度及其测量 ⑴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 大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公式: 变形公式: (3) 单位:米/秒 m/s ; 千米/小时 km/h (4) 换算:s m s m h km /6.31360010001/1=? =; h km h km s m /6.31/13600 110001 =?= (5) 物理意义:5m/s 指每秒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5m 。 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节 导入新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飞欣赏,思考。从学生熟悉的实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案(1)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 什么是矢量?什么是标量? 2.什么是位移?表达式是怎样的? 3.怎么确定位移的方向?位移的正负表示什么意义? 答案:1 ,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标量2,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称为位移;表达式△x=x2 - x1 3 ,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为正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为负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新课导入 一,速度 师:上节课学习了位移这一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那对于位置变化的快慢我们该怎么描述呢?今天我们将学习这一物理量,那就是速度 师: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看多媒体上面的图表。 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常用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常用方法: 1,相同位移——比较时间 ,2,相同时间——比较位移 师:如果两运动物体位移与时间都不相同,其运动快慢又如何比较? 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先看教科书第11页上半部分,互相讨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整体设计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新《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实验教学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应该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测量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练习用停表测量时间。教材选用了较易找到的斜面和较易操作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 一、实验准备 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 依据的原理是t=s 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活动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

完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均速度专项练习题

速度计算题型汇总一.基础计算,如果列车行驶的351.某列车从永川到重庆,发车时间为上午11:35,到站时间是下午2:速度是54千米/小时,求永川到重庆的距离。 他至少需某人骑自行车到相距5千米的地方上课,他骑车的速度是5米/秒,为了不迟到,2. 要提前几分钟动身? /=340米/秒,V米=3×1083.闪电后4秒钟听到雷声,问:闪电处距观察者有多远?(V光声秒):该同学能否在7他家距学校2千米,问:204.某同学以4米/秒的速度从早上7:出发上学,30前感到学校? 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1450米/秒,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5、射出信号,经过4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深度是多少? ) 总路程/总时间(二.平均速度问题/36千米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接着又以7.5/秒的速度开行20秒,最后改用米6.汽车先以4/)整个路程的平2汽车在前小时的速度开行5分种到达目的地,求:(1)40秒内的平均速度;(均速度。 的速度行驶了的速度行驶了,以90Km/h20min后到达B站,又以60Km/h7.汽车从A站出发问(1站的平均速度?站到C)两站相距多远?(2)汽车从A10min到达C站, 500秒的速度行驶米/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8.)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1100秒。求:(秒的速度行驶秒,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米/ (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点沿直线运9.如图为一小球从A 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动到F分析照0.2S 闪拍一次,相机每隔点作的F片可知:小球从A 点到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小球从A是点到 D 平均速度是m/s,小球从D点到F平均速度是m/s,小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 三.比值问题 10.甲、乙两个运动员爬两个山坡,已知他们的爬山速度比是2:3,两个山坡的长度比是 4:3,则他们爬到坡上的时间比是多少? 速度计算题型汇总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高一物理速度教案10 精品

1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会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能识别不同形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3)会用速度图象求匀变速运动中任一时刻的速度或达到某一速度所用时间。 2.通过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使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学习利用公式和图象表示物理规律,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速度图象分析运动规律。 2.通过实验数据得出速度图象,使学生明确速度图象反映的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把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加以区别,避免两者混同起来。这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瞬时速度是不变的;而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瞬 时速度是时刻在改变的,今天我们研究瞬时速度变化的规律。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例:火车原以10.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后来开始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是0.2m/s ,从 火车加速起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复习加速度概念,提出问题:火车的加速度是0.2m/s ,什么意思?表示火车的速度是均 匀增加的,根据这道题的物理规律,我们如何用数学表达式分别表示出第1秒末、第2秒末、 第3秒末的速度: v 1=10.0m/s+0.2m/s 2×1s=10.2m/s 开始的速度加上1秒内速度的增加,即为第1秒末的速度。 v 2=10.0m/s+0.2m/s 2×2s=10.4m/s 开始的速度加上2秒内速度的增加,即为第2秒末的速度。 V 3=10.0m/s+0.2m/s 2×3s=10.4m/s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 t =v 0+a ·t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也可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t v v a t 0-=得到。 明确:①此公式对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都适用。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 为正值,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为负值,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少。 ②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上式可写成v t =at 。 例:一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5m/s ,加速度大小为3m/s 2,求:(1)第3 秒末的瞬时速度;(2)汽车末速度为零时所经历的时间。 分析:由于汽车做匀减速运动,a 为负值。 (1)已知v 0、a 和t ,求v t ,可根据公式v t =v 0+at 来求。 (2)已知v 0、a 和v t ,求t ,可依据速度公式得:s s m s m a v v t t 5/3/1502 0=--=-=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均速度专项练习题.

一.基础计算 1.某列车从永川到重庆,发车时间为上午11:35,到站时间是下午2:35,如果列车行驶的速度是54千米/小时,求永川到重庆的距离。 2.某人骑自行车到相距5千米的地方上课,他骑车的速度是5米/秒,为了不迟到,他至少需要提前几分钟动身? 3.闪电后4秒钟听到雷声,问:闪电处距观察者有多远?(V声=340米/秒,V光=3×108米/秒) 4.某同学以4米/秒的速度从早上7:20出发上学,他家距学校2千米,问:该同学能否在7:30前感到学校? 5、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 射出信号,经过4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深度是多少? 二.平均速度问题(总路程/总时间) 6.汽车先以4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接着又以 7.5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最后改用36千米/小时的速度开行5分种到达目的地,求:(1)汽车在前40秒内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7.汽车从A站出发,以90Km/h的速度行驶了20min后到达B站,又以60Km/h的速度行驶了10min到达C站,问(1)两站相距多远?(2)汽车从A站到C站的平均速度? 8.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米/秒的速度行驶500秒,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100秒。求:(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9.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 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 相机每隔0.2S 闪拍一次,分析照 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 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小球从A点到D平均速度是m/s,小球从D点到F平均速度是m/s,小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 三.比值问题 10.甲、乙两个运动员爬两个山坡,已知他们的爬山速度比是2:3,两个山坡的长度比是4:3,则他们爬到坡上的时间比是多少?

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doc

高一物理速度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速度这一课怎么做好教案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能力目标】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情感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物理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t s v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 ,而更 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 了,甚至1.0×10-6 S 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t s v 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 的路程,每隔 10m 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案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

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明确速度的计算公式、符号和单位,理解记忆速度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率和速度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瞬时速度,初步了解极限思想。 2.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物理的过程,逐步爱上物理学的严谨、奇妙。 2.通过“速度”与“现代社会”的阅读,培养自己热爱生活和保护环境的情操 ★教学重点 1.速度的定义。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 2.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变化就是由时间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比如:大家十几年长成现在这么高的个子,那一天长多高呢?同样,一拳打在脸上,脸是不是瞬间肿起来? 生:肯定不是的,那需要一定的时间。 师:对!那既然变化是与时间联系起来的,那必然会出现下面一些情况:1、相同的时间产生的变化不一样;2、相同的变化所需的时间不一样。如下面两个简单的例子

1、甲2天做了10件衣服,乙2 天做了12件衣服。 2、甲做30件衣服用了6天,乙30件衣服用了5天。 师:1、2甲乙的工作有什么不同? 生:1中甲做得慢,乙做得快;2中还是甲做得慢,乙做得快。 师:那如果甲2天做10件,乙3天做18件,甲乙哪个做得快呢? 生:还是乙快,因为甲2天10件,平均一天5件,乙3天18件,平均一天6件,所以还是乙快。 总结: 师:很好,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既然事物的变化是与时间相联系的,那必然有变化快慢之分,那如何来比较事物变化的快慢呢?从上面的解题过程我们发现,相同的时间比变化或相同的变化比时间是很简单的,那如果时间不同,变化也不同该如何比较呢? 师:其它刚才同学们的解题就已经给了我们方法:那就是用它们的变化量比上它们变化所需要的时间,得到单位1时间内各自的变化量(如做衣服),这样就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样是单位1的时间)比变化就简单了 即:时间该量变化量= 某量变化快慢 一、速度 师:前面学过,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有变化必有变化快慢之分。那如何表示位置变化快慢(即运动快慢)?答案同学们都知道了吧? 生:根据 时间该量变化量 =某量变化快慢 有 ) ()())()(00t 时间s 位移t t t 时间x x x 位置t t =-=?-=?=变化量慢)位置变化快慢(运动快 师:好不错,为了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引入一个物理量: 速度(V )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公式:t s t x v =??= 问题:我们初中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物理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物理量,那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1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来自江苏物理(八上)第五章第二节。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引入一个利用比值定义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速度也是学生学习物理以来首次遇到利用公式进行物理计算,所以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过程方法:知道速度概念是一种比值,利用比值的方法可以定义物理量。 情感态度: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骄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两种常见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设计思路:速度这一节课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比较的方法,用到了利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的方法,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些物理方法,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自觉的使用这些方法,在以后学到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热值等物理量的时候也会自然联系到这种方法。 速度单位的换算,常见速度值得介绍,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紧密相连,让物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便于学生更好地建构速度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以及今后运用物理概念。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开始,教师都要力求设计适当的问题,构造物理情境,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教学器材: 用白纸折成纸盘和纸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在线,讨论快慢 师:同学们见过猎豹和蜗牛吗?见过他们移动的'样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猎豹和蜗牛运动的模样。 多媒体展示:猎豹、蜗牛等运动的模样。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

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 物理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 物理 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 学习 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 学习 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 物理 量是比值 物理 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 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 物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