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1、《说文解字》:

作者许慎,字叔重,他问世于公元121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记收字9353个,该书首创部首编排法,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的理论说字义,析字形,解释形、义与音的关系。

2、近体诗:

初唐时期新兴的格律诗通常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的萌芽出现于南朝齐梁年间,形成于唐初。它的特点是:字句有定、用韵有格、平仄有律、对账有序。如李白的《静夜思》。

3、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如“金鼓以声气也”,“快耳目者,真秦声也”

偏义复词,是指在汉语词复音节化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词的音节和谐与匀称,而用反义或与之相关联的词补足音节,而构成了复合词。

4、四体二用:

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并被“章黄”学派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两者,字之用也,这叫做“四体二用”。

5、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从语法角度看,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例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即活用。

6、行中书省:

元朝以后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如河北省。

7、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8、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

问答题:

1、什么是六书?六书特点是?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通常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

1.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把事物的轮廓或特征描画出来。如‘日’和‘月’。

2.指事:是看了可以大体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意义所在。如上和下指事字的结构是由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些指示性的符号组成的。

3.会意:是把表示事类意义的字符放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意义合在一起,从而看出一个新的意义。比如:从,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4.形声:用表示事物意义的字作为意符,用表示事物声音的字作为声符,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比如:河。称为从‘水’,‘可’声。

5.转注: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6.假借: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比如,何借来记录“荷担”。

2、词的本义、引申义,如何辨析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造字之初的意义,指根据字形分析和考核文献所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掌握词的本义,能使我们对词义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提高认识古文的能力,有利于考证文献,可以以简驭繁,全面把握词义的系统性。

词的引申义:指从词的本义而延伸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

辨析词的本义:一般采用三种方法:

一:是字形分析法,使用这种方法必须要有文献上的考证;

二:是多义归纳法,运用词义演变规律,推断词的本义,以弥补字形分析法的局限;

三:是查阅古书注释和利用古代文献资料及字典辞书。

3、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意动区别?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从语法角度看,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例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即活用。

辨析:1、使动是使宾语在客观上发生变化,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有了变化,而实际上这种变化并不存在;2、使动、意动二者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在意念上,这是由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的;3、具体来看,

使动分为名词使动:生死而肉骨也,不可郡县也,

动词使动:弃甲曳兵而走,沛公大惊,

形容词使动:君子正其衣冠;

意动分为名词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

动词意动: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形容词意动: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4、被动句式

分为无标志性的被动句和有标志性的被动句;有标志性的被动句分为四种:

一、“于”字被动句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二、“为”字被动句

为….. 如卒为天下笑

为…..所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所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三“见”字被动句

见……盆成括见杀

见…..于吾见长笑于大方之家

四、“被”字被动句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姓,氏,名,字关系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生下来既有名。“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称呼别人为字,自称其名。名和字意义相同,相似或是相反,如屈原,名平,字原

6、《十三经注疏》版本

就是将传、笺、疏三者合编在一起。《十三经注疏》I大多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⑴:《周易正义》,【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

⑵:《尚书正义》,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徐养原校。

⑶:《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顾广圻校

⑷:《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

⑸:《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

⑹:《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

⑺:《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校。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

⑽:《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

⑾:《孝经注疏》,【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⑿:《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⒀: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十三经”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到了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这就是《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从此,“十三经”的名称就稳定下来,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

古代汉语 课文翻译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

古代汉语翻译练习及答案

翻译练习答案: 1、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 2、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战争而没有废止过战争

3、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军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返敌,杀十人而死。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

4、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漢語試題(A) 一.填空題(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許慎六書“假借”的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異體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學家辨別漢字的本義主要依靠漢字的_________。 5.我國第一部字典是東漢許慎著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斷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謂語。 7.上古漢語判斷句很少用判斷詞_______來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于鄢》選自《十三經》中的_______。 9.“莫”的本義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釋下列詞語意義並指出詞性(每題1分,共20題,共20分) 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雉: 2.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諸: 3.一之爲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焉: 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克: 7.賊民之主,不忠。 賊: 8.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殿: 9.雖然,必告不穀。 不穀: 10.晉侯問嗣焉,稱解狐。 稱:11.於是乘其車,揭其劒,過其友。過: 12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 發: 13.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顧: 14.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誠: 15.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茍: 17.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 歸: 1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庠序: 19.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藝: 20.徴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徴: 三.指出下列句子類型,如判斷句、賓語前置句、被動句等(每題1分,20題,共20分) 1.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2.制,嚴邑也。 3.虢,虞之表也。 4.吾乃梁人也。 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6.百乘,顯使也。 7.郤克傷於矢。 8.君能補過,袞不廢也。 9.故不能推車而及。 10.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11.君何患焉? 12.許子奚爲不自識? 1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14.姜氏何厭之有? 15.“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16.爾貢苞茅不入,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17.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18.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19.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2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所活用的詞(如果有多個全部指出),並解釋詞義(每題2分,10題,共20分) 1.晉靈公不君。 2.從左右,皆肘之。

古代汉语郭锡良句子翻译重点

古代汉语下册翻译三十题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万物兴起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不自己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失去功。)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以辞让君王之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这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以为河水广大一样吗?) 5、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6、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

古代汉语1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 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辛丑那一天,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便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2)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 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 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 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 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 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 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 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 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文字的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15、今文字字体的种类有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17、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 18、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且增加了波势和挑法。 19、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隶书的慢弯为硬勾。此外,字的整体形状也有隶书的扁平变为方正。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汉字学的创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汉字学萌芽于先秦,创建于东汉。先秦时期,一

【VIP专享】古代汉语(1)

1、字词解释(20分)书本中个人复习 2、翻译(10分) 3、默写(10分) 4、阅读(20分)课外 5、标点(10分)课外 6、翻译短文(15分)课外 7、填空 8、平仄格式 9、词性与意义(用法)课外 10、简答题 (一):题型七“填空题”三中类型知识点: 1、注本类: 1)《韩非子》:现存55篇、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 雄《韩子浅解》 2)《论语》:《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 《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 3)《孟子》:《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四书集注》;清焦 循《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 4)《诗经》:305篇。《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集传》 (宋朱熹著);《诗毛氏传疏》(清陈奂著);《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著) 5)《荀子》:《荀子》有唐代的杨倞注。现在通行的注本是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今人梁启雄《荀子简释》 6)《墨子》:清孙诒让的《墨子间诂》 7)《庄子》:内七篇,外十五篇,杂篇三十三篇。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

子集释》;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8)《左传》:《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9)《史记》:最通行的是所谓“三家注”本: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 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 10)《汉书》:早在东汉末年,服虔、应劭就给《汉书》作过音义。目前通行的《汉书》, 有唐颜师古的注本和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补: 11)《老子》:魏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托题作“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今 人马叙伦的《老子校诂》、高亨的《老子正诂》。 12)《楚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宋朱熹《楚辞集注》、请蒋 骥《山带阁注楚辞。 13)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术语类: 1)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其作用与“读曰”、“读为”相同,也 用来说明假借字。 2)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3)疏、正义: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 也叫“正义”。 4)如字:关于注音的术语。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 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5)读破: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 来读,叫做“读破”。 6)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7)反切: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成为“某某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合成被注字的音。 8)集注、集解: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 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9)声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 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10)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 象。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古代汉语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倒着生的,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给庄公取名寤生,于是姜氏就很厌恶他。姜氏宠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到庄公就位的时候,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如果您要其他地方,我唯命是听。”姜氏就请求京地,庄公便让段住到那里,人们称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邑的城墙如果超过一百雉,是国家的祸害啊。先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不人合乎法度,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会承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我怎能避开祸患?”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给公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假使蔓延,起来就难以设法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您那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摔跟头,您姑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既服从庄公,又归属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分属二主的情形,您对这件事怎么办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太叔,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假如不想给他,那就请您铲除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的。”太叔又收两属之地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了廪延一带。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的土地日益扩大,将会得到广大的人民。”庄公答道:“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人民就不会亲近他,土地扩大了,也必将崩溃。” 太叔修葺城墙,聚集民众,整治铠甲武器,准备步兵、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夫人姜氏也将为太叔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探听到共叔段偷袭的日期,就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统率战车二百辆,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也背叛太叔段,段就逃到鄢邑,庄公又在鄢邑讨伐段。五月辛丑这一天,太叔逃亡到了共国。 鞍之战 癸酉这天,齐晋两国军队在鞌地摆开阵势。邴夏给齐侯驾车,逢丑父做车右。晋军解张给郤克驾车,郑丘缓做车右。齐侯说:“我们姑且剪除消灭晋军之后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铠甲就驱马进攻。郤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仍然没有停止击鼓。说:“我伤得很重!”张侯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穿进我的手和肘;我折断箭继续驾车,左边车轮都被染成深红色。怎么敢说伤得很重呢?您还是忍住它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交战,如果有难走的路,我必定下来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然而您却说伤得很重。”张侯说:“军队的注意力在于我们的旗帜和鼓声,前进、后退都听从它。这辆战车只要有一个人镇守它,就可以使大事成功。怎么能因为受伤而坏了君王的大事呢?穿上铠甲,拿起兵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伤重还没有死,您还是努力坚持吧!”解张把缰绳并在左手,右手拽过鼓槌来击鼓,战马狂奔不能停止,军队跟随主帅的车向前冲。齐军大败。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追赶不止)。 韩厥做梦梦见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早晨要避开兵车左右两侧。”因此他代替御者,立在车中央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人,他是君子。”齐侯说:“称他君子而又射他,不符合礼。”于是射他左边的人,左边的人坠落到车下;射他右边的人,右边的人仆倒在车中。綦毋张失去了兵车,跟随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乘您的车。”綦毋张站在韩厥的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立在自己的身后。韩厥低下身把他右边被射倒的人放稳当。

古代汉语1

1、填空题。 &古书注解的名称: 传:指阐明经义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后来就是注解。 注:古书难懂,需要解释,故“注”成为训释的通称。 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也叫“正义”。(疏可以叫正义,正义不可以叫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章句:离章析句,委曲支派。(分析章节句读,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或集注: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 &古书的术语: 形训:从字形着手解释词义的方法,把字形结构分析和释义联系起来。声训:通过声音关系(即音同或音近)解释词义的方法。 义训:是指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这种释词方法是使用功能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用同义词和近义词去解释。 通句:通释全句。 解事:讲解事实。 评说:有一些注解、注释,除对正文进行说解疏通外,还加上注释者的评论。 反切:一种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 反切规则: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定清浊,下定四声。 释义术语: 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是用来解释词义的,主要用来区别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在释词方式上是所释意义在前,被释词放在“曰,为,谓之”之后。 谓:这个术语主要是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采用上它,被释词放在“谓”之前。 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犹: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声训术语: 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注音术语: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读若,读如”也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全集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知识分享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1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 站点: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 一、选择题(共20分) (以下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括号里) 1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A ) A、條倍脩休 B、特牧福祈 C、盆簋益孟 D、颖颍顿颈 1 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阿) A 说——悦 B 矜——鳏 C 歌——謌 D 昏一一婚 2、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 ) A 遁一一遯B脩一一修 C 辟一一避D罢一一疲 3、4、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A A姜氏何厌之有? B B 敢问何谓也? C C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D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 A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 B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 C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 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5、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 A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 B 从左右,皆肘之。 C C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120分钟 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 6、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B)

D 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6、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B)

A B C D A B C D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盍各言尔志? 7、8、下列句子,“于”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B ) A A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 B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C C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D D百里奚举于市。 89、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D) A A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B B是非君子之言也。 C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 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9、10 、 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A) A A惠等哭,舆归营。 B 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D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填空题(共20分) 1、清人张玉书等奉诏编撰的《康熙字典》按照部首和笔画分卷,全书共分为 12 ____ 卷。 2、清代学者王引之所撰的一部古代汉语虚词专著是《助字辨略》_____________ 。 3、近人张相所编,汇集唐宋元明清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并加以解释的一部 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 4、古书旧注中见到“屯,音肫”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至于“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 ______ 的注音方式。 5、根据“四书”分析,“戒”字的构造类型是会意________ ,本义是戒备,警戒__________ 。 6、根据“四书”分析,“逐”字的构造类型是形声________ ,本义是洎赶、竞争_________ 。

古代汉语(1)-东北师范大学考试及答案

《古代汉语(1)》练习题 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什么叫宾语前置? 论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答:宾语在谓语后面,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句式。但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 . 主要有四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疑问代词可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前置. 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奚冠,即“冠奚”,戴什么帽子的意思)。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 如《左传·宣公元年》:“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无尔虞,即“无虞尔”,不欺骗你;无我诈,即“无诈我”,别欺诈我;现在的“尔虞我诈”就是这种用法。)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是”、“之”、“焉”等。 如《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如《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什么是隶变? 论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并举例分析说明。 答:隶变是指隶书对汉字形体的改变.汉字的隶变使汉字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最重要的标志是: 1、改曲为直: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撇、捺、挑、钩的笔画,极大地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体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例子如: “大”小篆中“横”还是一条象人双臂连在一起的弯曲的弧线,到隶书中变成平直的横. 2、偏旁混同:小篆不同的偏旁,隶书混合成一个。如、、、,变成了“春、泰、秦、奉”。 3、偏旁变形:隶变后分化了某些偏旁,随着结构位置不同,而产生变异。如“火”在

古代汉语十八课翻译精品

【关键字】情况、力气、方法、地方、问题、尽力、充分、统一、提出、措施、利益、途径、资源、方针、把握、严格、管理、鼓励、实施、减轻 第十八课语序和省略 一鸣惊人 【繁】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於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甌簍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简】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篓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译文】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张释之谏孝文帝 【繁】張廷尉釋之者,堵陽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為騎郎,事孝文帝,十歲不得調,無所知名。釋之

古代汉语翻译题

古代汉语翻译题: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2.《战国策》扁鹊见秦武王 [文言文/古文原文]:昔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文言文翻译/解释]:从前扁鹊拜见秦国的武王,武王告知他自己的病,扁鹊请求让他来治好这病。 [文言文/古文原文]: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文言文翻译/解释]:(国王)左右的人说:?您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去除它未必能彻底清除,那将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清。? [文言文/古文原文]: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文言文翻译/解释]:武王把这些话告诉扁鹊。扁鹊恼火地扔下治病的器具说:?您和懂得治病的人商量治疗(的方案),却和不懂的人否定治疗(方案),用这样的方式主持秦国政治,那么您一定会亡国的啊。? 3.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翻译: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你知道吗?鹓 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

古代汉语课内翻译

1 《政伯克段于焉》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2)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有个叫颖考叔的,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颖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颖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颖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颖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想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3)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暗杀他。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4)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