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5藤野先生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5藤野先生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5藤野先生

5藤野先生

知识与能力

学会按要求筛选文本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叙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以及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

重点

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2.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感情。

难点

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联系教材,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快速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归纳法。

藤野先生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

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关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厚真挚的情谊。

1.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个地点?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1.文章开头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鄙视而又怒其不争。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3.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4.为什么抓住这个特点?

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反映出对清王朝的态度。

5.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

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6.“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表现。

7.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8.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

9.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熳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污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10.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不离题。这一部分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抱着求学的目的来到了日本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污浊的生活。带着这种失望,作者离开了东京,来到了仙台。在仙台学医期间,作者又有哪些遭遇呢?作者的老师藤野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随着作者一起赶往仙台。

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

的地方。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2.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3.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4.作者对这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见到藤野先生后,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先生大大小小的书和耳闻他的衣着方面来写,表现了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

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6.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品质?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通过它们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学生、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7.作者还写了在仙台学医期间的哪些事情?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8.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这两件事对志在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9.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10.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打算继续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词“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11.到第35自然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1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使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怕”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1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14.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

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者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15.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

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

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写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

写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

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

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自然段):这一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了先生的崇高品德。

第三部分(第36~38自然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藤野先生

鲁迅

在东京 厌恶清朝留学生

到仙台 受优待

在仙台 结识先生?????初见先生

订正讲义

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学习、生活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

我的转变 课间看幻灯片

决定弃医从文

离仙台 依依惜别

回国后 时常想念先生

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去感知文章内容,以此来继续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其次,我主要从“分析人物”入手。引导学生把直接描述藤野先生的内容提出来分析,帮助学生从藤野先生的声音、神态、语言、行动以及与“我”的关系中,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然后再了解作品的其余部分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不足之处是本课教学所用时间较长,深入浅出、长文短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 划(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2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实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但是,部分学生对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适应,还有个别学生仍需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2、知识结构: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 3、知识内在联系: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 理。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

2019年月日 1 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汇 一、八年级下册课文词语: 1、藤野先生(鲁迅) 宛如:正像,好像。 瞥piē见:一眼看见。 教诲:教训,教育,劝导。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深恶痛疾:恶,厌恶。疾,痛恨。形容厌恶痛恨到极点。 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的人。文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鉴jiàn,原义是镜子,这里作动词,是指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驿站:yì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畸形:jī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xùn:没有礼貌。逊,谦逊。 模胡:马虎,不讲究。 匿名:匿nì,隐藏,不具名或不写真名。 诘jié责:质问并责备。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杳yǎo无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意思是没有一点消息。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托辞:借口。 2、我的母亲(胡适) 责罚:处罚。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zhòu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黝yǒu黑:黑;黑暗。 滞zhì留:停留不动。 愚钝dùn:愚笨;不伶俐。

人教版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背诵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背诵 1 《三峡》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不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 《观月记》 [南宋]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5 唐诗五首 野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完整版)2017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默写 古文名句默写 (一)《三峡》 1.《三峡》中极尽夸张、 ................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 .....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 .....从侧面烘托 不见曦月。 2.《三峡》中从正面写出山的高峻 .........的句子(从.........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与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意境相似(或有异曲同工之 .............. 妙) ..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三峡》中与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描写意境相似(或有异曲同工 ............. 之妙) ...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两句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 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 ..............。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 ..............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写山连绵不断 ......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8.写水流湍急 .....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9.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 .........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三峡》中形象地表现江水迅疾 .........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三峡》中用猿啼来衬托三峡凄凉秋景 ............的句子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2.写水势凶险 .....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3.表现秋季凄清萧瑟 ........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4.写夏天水急 ....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行船极快 奔御风,不以疾也。 15.《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 ......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6.《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7.《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与朱元思书》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答谢中书书》 1、文中描绘早晚景色变化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表明作者自豪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深、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如云,清流见底。 4.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绮丽山水,从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清高 ..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7.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8.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议论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诵所有篇目

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衣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其一)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人教版八年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精读课文知识点复习 1.新闻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3.新闻的语言:准确、简明。 4.新闻的表达方式: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描写、抒情。 5.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6.新闻的电头组成及作用:组成: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强调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新闻体裁 ..分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其中用来考查考生的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是消息。一篇消息稿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要统一考虑,统一布局,层次清楚,逻辑严谨。 消息的标题,其作用是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所需的信息。标题拟写要求是:准确概括,反映新闻事实,简要评价事实,语言表述简明得体。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最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将导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或补足导语中未出现的新闻要素,以便读者全面、完整地了解消息的内容;同时在导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之外,增补新的内容,用以扩充消息的信息量,扩大读者的视野,提升新闻主题的高度。 这种结构方式被称为新闻(消息)写作的“三度反复”。意思是,对同一新闻事件,从标题到导语再到主体,分三步呈递进式展开叙述: 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告事实,起索引作用。是导语的概括。 导语:第二次叙述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是主体的概括。 主体:第三次叙述事实,展开、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据此,考查该考点的常有题型主要有:①表述题:限定字数为新闻拟一个简洁的标题;找出一则消息的导语。②概述题:限定字数将一则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限定字数用一句话概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信息;从语段中筛选出两条主要信息;限定字数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观点。在新闻概括题中,考生只要抓住理解、概括、表述三个关键词就可以了。 例1.下面是一篇新闻报道的主体部分,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字。 汶川蓥华镇中学初一(1)班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她说:“在下面,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另一个被埋在废墟里的名叫罗瑶的女孩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睡着,结果她战胜了死神。 答案:文学艺术(书和乐曲)使死神却步;或:文学艺术(书和乐曲)使生命更加坚强;或:她们靠书、乐曲战胜死神。 透视:这是一道概述题。试题材料来自汶川大地震中的一篇新闻报道,要求考生用不超过10字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报道中被压在废墟里的两名女孩,一名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另一名则靠哼乐曲激励自己不要睡着。结果两人都凭顽强的意志战胜死神最终获救。正确答案(示例)为“文学艺术(书和乐曲)使死神却步”。解答这道题,考生要注意三点:一是题干要求:概括的信息不能超过10个字;二是两名女孩的共同点:两人都是凭坚强的意志战胜死神最终获救;三是用综合性强的术语包含“书”和“乐曲”。 题目演练 1.阅读下面文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给其拟一个新闻标题。 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8日隆重开幕,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近日从月球轨道传回一段祝福语音。“嫦娥一号”的祝福语:“今天,全世界最灿烂、最夺目的城市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主题将在北京一一呈现!中华文明的光彩将随着‘新北京,新奥运’的理念展现给世界各国人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林匹克精神将在北京完美演绎。我们祝愿,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届奥运会!”“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在此之前,科技人员录制好了一些语音数据储存在卫星中,每到一些特定的日子,如元旦、春节等,“嫦娥一号”就会发回相应的语音。 我拟的标题是: 2.下边这则新闻报道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5月18日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溃.退(kuì)业已.(yǐ)锐不可当.(dǎng) B.翘.首(qiào)悄.然(qiǎo)屏息敛.声(liǎn) C.轻盈.(yíng)桅.杆(wéi)殚.精竭虑(dān) D.娴熟.(shú)镌.刻(juàn)杳.无消息(yǎo) 【答案】C。A中的“锐不可当”的“当”注音为“dāng”B中的“翘首”的“翘”注音为“qiáo”D中的“镌刻”的“镌”注音为“juā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宛如落第抑扬顿挫 B.匿名畸形油光可鉴 C.教诲佃农任劳任怨 D.业己酒肆诚惶诚恐 【答案】D。D中的“业己”应改为“业已”。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魔术师的表演变幻莫测,令我眼花缭乱 .... ,放弃了离家出走的想法。 B.听了同学的规劝,他如梦初醒 .... C.小明在这个游戏上殚精竭虑 、煞费苦心。 .... D.他对工作一丝不苟 。 ....

【答案】C。A中的“眼花缭乱”意思为“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B中的“如梦初醒”意思为“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比喻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刚刚醒悟过来。” C中的“殚精竭虑”意思为“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不合语境 D中的“一丝不苟”意思为“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8.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错误的是()。(2分) A. 衍太太是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精通礼节的人,鲁迅在《父亲的病》《琐记》《狗·猫·鼠》中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B. 《鲁滨逊漂流记》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语言浅显,叙事详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C. 《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鹰愁涧收了白龙马,高老庄收了猪八戒,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尽磨难,取得真经。 D. 《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在经历买车的三起三落之后,从原先的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变得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 【答案】A。A中的“衍太太”应改为“长妈妈”。 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后字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字词归纳 1.新闻两则 阻(zǔ) 遏(è):阻挡,阻止。 绥(suí)靖(jìnɡ) :安抚、平定。 业已(yǐ):已经。 锐不可当(dānɡ):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阻遏(è) 阻止: 鄂(è):中国湖北省的别称。 豫(yù):中国河南省的别称。 聿(yù):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 阌(wén)乡:河南省旧县名。 2、芦花荡 疟子(yàozi):即疟(nüè)疾,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是发愣发热,发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 尖利:尖锐,锋利 能耐:本事;技能。 悠闲:闲适自在。 寒噤(jìn):因寒冷而哆嗦。 阴惨:阴森凄惨。 仄(zè)歪(wāi):倾斜,歪斜。 央告:恳求。 转弯抹角: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月明风清:月光明亮,清风微动。形容美好的夜晚。 张皇(huánɡ)失措(cuò):慌慌张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蹿(cuān):向上或向前跳。 阴森:阴沉可怕 飒飒(sà):形容风雨声。 闷热:天气很热,气压低,湿度大,使人感到呼吸不畅快。编算:方言,计划、盘算的意思。 挂花:负伤流血。 3、蜡烛 拂(fú)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lì):破碎的砖头瓦块。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鞠(jū)躬(gōnɡ):弯身行礼,表示恭敬。 颤(chàn)巍巍(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箱箧(qiè):箱子。 赃物: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瞥(piē)见:一眼看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文学常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文学常识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3、《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友与敌》等。《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俄罗斯人》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6、《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8、《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作者李森祥。 9、《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品《围城》 10、《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11、《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12、《桥之美》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市人,当代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13、《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 14、《故宫博物院》选自《地理知识》。作者黄传惕。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 9、三峡 【作者】郦道元【朝代】南北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一)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朝代】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朝代】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朝代】南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唐诗五首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震撼.(hàn) 纤.维(qiān) 阻塞.(sài) 一丝不苟.(gǒu) B.舆.论(yú) 凌.空(líng) 咆哮.(xiào) 负隅.顽抗(yú) C.敦.煌(dūn) 屏.息(pīng) 匿.名(nì) 眼花缭.乱(liáo) D.湛.蓝(zhàn) 炽.热(zhì) 长髯.(rán) 出言不逊.(xùn)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五一期间,织金洞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 B.蜀锦的传统技艺让许多现代工厂生产出来的锦缎黯然失色 ....。 C.韩国政府自出心裁 ....地部署“萨德”,引起周边国家的强烈不满。 D.网络是柄双刃剑,它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但是也会藏污纳 ...垢.。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一系列程序,选出了中央政治局委员。 B.我国高铁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物流货运。 C.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D.在“经典咏流传”吟诵活动中,同学们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也增长了知识面。 5、下面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再见了,奥地利50先令钞票上的弗洛伊德。再见了,塞尚和你的苹果。再见了,阿波罗和亚历山大大帝。 B.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教案教材分析: 鲁迅的作品《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质朴随和、正直热情、治学严谨而又毫无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文章篇幅很长,却脉络分明,材料很多,但井然有序。作为一篇叙述性散文,它的写作特色颇有咀嚼一番的必要。 教学目标: 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难点: 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一、明确学习目标 1.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简介写作背景。 3.排除字词障碍。 4.初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5.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二、自主预习 1.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2.写作背景: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5藤野先生

5藤野先生 知识与能力 学会按要求筛选文本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叙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以及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 重点 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2.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感情。 难点 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联系教材,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快速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归纳法。 藤野先生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

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关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厚真挚的情谊。 1.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个地点?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1.文章开头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鄙视而又怒其不争。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3.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4.为什么抓住这个特点? 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反映出对清王朝的态度。 5.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 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6.“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点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7062.html,)/初中二年级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点 [1]〕 一、字词基础 1《新闻两则》 鄂è:湖北省的简称。豫yù:今河南省的简称。 绥靖suíjìng: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阻遏zǔ’è:阻止;遏止。 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锐:锋利。当:抵挡。形容来势锐猛,无法阻挡。 芜湖荻港溃退要塞阌乡逃窜聿 2 《芦花荡》 尖利jiānlì:尖锐锋利。能耐néngnai: [口]∶本事;技能。 悠闲yōuxián: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寒噤hánjì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仄歪zè:倾斜。央告yānggào:恳求。 转弯抹角:语言不便直说,以比喻、暗示或正言反说等方式表

达。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苇塘堤防竹篙编算疟子吆喝蹿飒飒泅水莲蓬 3 《蜡烛》 拂晓fúxiǎo∶天快亮的时候;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瓦砾wǎlì: 破碎的砖瓦. 地窖dìjiào: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鞠躬jūgōng∶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在跳方形舞时(向舞伴)行礼。 颤巍巍chànwēiwēi: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偷袭迫击炮匍匐交叉腋窝名副其实=名符其实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赃物zāngwù: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箱箧xiāngqiè:装各种东西用的方形容器,可用木头、塑料、皮革等制成。 制裁zhìcái:用强力管束并处罚。荡然无存dàngrán-wúc ún:形容原有的东西尽数失去。 赞誉珐琅惊骇瞥见劫掠笑嘻嘻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肃穆sùmù: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荒谬huāngmiù:荒唐,错得离谱。 健忘jiànwàng:记忆力差,易忘事。

八年级语文上册 藤野先生教案

5 藤野先生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2.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3.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归纳人物典型事例,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2.品读语言,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2.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暗两条线索的结合使用。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 关于老师,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另一位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藤野先生》一文。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着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