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辰溪二中校本课程八年级历史(岳麓版)上册导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备课组:张仁育(主备人)时间:9月23日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记住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内容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习方法

“四环七步”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公车上书

阅读教材28——29页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时间、地点、发动者、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②、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会兴起?宣传维新变法的刊物有哪些?

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阅读教材29页第三段——31页

①、“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是谁的上书内容?表

示“不能为亡国之君”的清朝皇帝是谁?

②★戊戌变法发生于何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③、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和大部分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顽

固派的实力强大(客观原因)。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

较弱。袁世凯的出卖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直接原因)。中国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软弱性(根本原因)。

⑤★戊戌变法有何作用?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

二、合作探究

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里的“民”具体是指什么人?戊戌变法的哪

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2在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学生交流展示

四、教师(或学生)点评

五、教师精讲

1、公车上书的时间、组织者、影响。

2、戊戌变法时间、内容、作用。

六、学生识记以下内容

1、公车上书的时间、组织者、影响。

2、戊戌变法时间、内容、作用。

七、课堂检测

1、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湖南浏阳人()

A.蔡锷 B.梁启超 C.康有为 D.谭嗣同

2、19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称“变

者,天下之公理也”,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3、下列人物中,支持变法的地方官员是()

A.康有为 B.袁世凯 C.陈宝箴 D.翁同龢

4、近代史上,哪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

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5、北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1895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

看到的是()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

C、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D、开国大典

6、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

B.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变法的主要领导人是李鸿章

D.变法因光绪帝的镇压而失败

7、下列人物与戊戌变法密切相关的是:()

A. B. C. D.

8、近代化就是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我国在这两大领域的

开启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9、戊戌变法内容中惟一被保留下来的是“京师大学堂”,请问“京师大学

堂”是下列哪所大学的前身。()

A.清华大学B.北京大学

C.北京师范大学D.中国人民大学

10、康有为在一次上书中说,局势“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

四面皆应……割台之后,两载遂有胶州……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而

不可得矣……故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更无他巧”。

①上述材料中的“割台”指什么事?

②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第6课:戊戌变法 导学案

辰溪二中校本课程八年级历史(岳麓版)上册导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备课组:张仁育(主备人)时间:9月23日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记住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内容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习方法 “四环七步”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公车上书 阅读教材28——29页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时间、地点、发动者、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②、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会兴起?宣传维新变法的刊物有哪些? 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阅读教材29页第三段——31页 ①、“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是谁的上书内容?表 示“不能为亡国之君”的清朝皇帝是谁? ②★戊戌变法发生于何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③、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和大部分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顽 固派的实力强大(客观原因)。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 较弱。袁世凯的出卖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直接原因)。中国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软弱性(根本原因)。 ⑤★戊戌变法有何作用?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 二、合作探究 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里的“民”具体是指什么人?戊戌变法的哪 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2在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学生交流展示 四、教师(或学生)点评 五、教师精讲 1、公车上书的时间、组织者、影响。 2、戊戌变法时间、内容、作用。 六、学生识记以下内容 1、公车上书的时间、组织者、影响。 2、戊戌变法时间、内容、作用。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红岩中学田春艳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从而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重点的突破:运用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等人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难点的解决: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我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资源】1、含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图片的演示文稿;2、多媒体教学设备3、学生编排历史短剧 【板书设计】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结果戊戌变法 1898年6月—9月 (百日维新) 第6课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我是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而进行导入的,但也可以让学生作复习小导师自行导入,不过我认为第一种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设计思路:在讲第一部分维新变法拉开序幕时,先打出康有为、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7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和,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巨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史称“”。从此,运动揭开了序幕。 二、年6月到9月,(人物)按照维新派(代表人物为、)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被称为“”,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 三、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政治上,;经济 上,; 3、文化教育上,; 4、军事上,。 四、戊戌变法的影响: 1、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特点: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3、目的:试图在不改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挽救民族危亡,发展。 4、作用: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 戌 变 法(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探究】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4 【巩固训练】 1.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 .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3.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 .公车上书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中外纪闻》创办 D .《定国是诏》颁布 4.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创办新学堂、成立学会、著书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试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来归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如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是什么意思?为那些人开了路;裁撤冗官,是那些官,他们会支持吗?经济方面的措施,则有什么作用?文化方面的措施,又会有什么作用?

戊戌变法导学案.doc

戊戌变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

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

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从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二、课程标准: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新闻报道、图片、文字资料等各 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展开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1898年9月21日,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这天 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结束了。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里。此时他已走到宫门前,有人说他要跑,有人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自由。这一天,史称“戊戌政变”。 ――――资料来源:视频截图 教师:该组图文资料展示的是什么主题? 学生:戊戌政变……百日维新……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家要分清这样几个概念:1898年是中国旧历(干支纪年法)的戊戌年;在这一年,以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03天);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变法,称为“戊戌政变”。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思路 【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流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常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一次次地挨打,有人用《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来形容我们在近代史上被侵略的历史,可以说是生动形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中国在近代受到过哪些侵略呢? 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师: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探索的历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探索——洋务运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次探索——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读课本、填学案 (师):依托文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填空。 (师)(让学生小组自己核对正确答案,由疑难问题举手指出,教师让掌握的同学回答,纠正答案) (师)再用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变法内容、结果等等。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巩固知识 师:首先,我们看到课题,戊戌变法,那这一次变法为什么被称为戊戌变法呢? 生:戊戌变法发生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师:对了,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1898年刚好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人民版]

戊戌变法 材料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的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围观群众,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 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害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师:第七课戊戌变法 上一堂课我们学了地主阶级兴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成功没有?甲午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知识分子对时局是最敏感的,甲午战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搞洋务这么多年,又是买兵器,又是练海军,又是请外国专家,还是不堪一击?惨痛的教训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原来中国缺的不光是先进的技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也要来一个改变,我们的邻国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向日本学习就是像西方习学,学习西方进步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提出这一主张的的阶层我们称之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的这场变法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进行的,结果怎样? 首先揭开戊戌变法的序幕是:公车上书 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公车上书? “公车”是举人进京赶考专坐的马车,引申为知识分子。 时间:1895 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却轰动了全国。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但上书最终没能到达皇帝的手中。公车上书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否就此停止努力?没有。 我们来看戊戌变法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又进行了那些努力?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问》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组织了强学会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不断努力使戊戌变法迎来了高潮—“百日维新” 同学们看到小字部分,下面我们根据小字请三个同学演一段历史剧: 舌战群儒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这次问话后,光绪帝下令康有为筹化变法. 荣禄:(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有为:﹙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 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 才能富强.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 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康有为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学教育,后来又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书籍,他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他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变法失败后他逃往国外。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他深受康有为思想的影响,并和康有为一起积极开展变法活动,他们合称为“康梁”,变法失败后他也逃往国外。)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公车”最初是指汉代用公家的马车送应举之人赴京考试,后来公车成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 (拒和是指拒绝和日本签订合约, 迁都是指迁都到西安, 变法是指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实行资 产阶级制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它 打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 闷的局面,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 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 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 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 宣传变法,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 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 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 会等;主要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 《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 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 变法思想,“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 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 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 内外; “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国 闻报》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 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观点:主要宣传维新变法,介绍西方资本主 义政治制度。影响: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以救亡 图存为目的的维新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增 强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 4.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 定了思想基础。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 主立宪制。这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 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是不同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4课

第4课戊戌政变 [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重点) 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难点)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原因: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 2.交锋举措 (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①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思维点拨] 1.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 2.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导火线 (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以密谕。

(2)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过程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历史认识]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主观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历史意义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易错提醒]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不是袁世凯的告密。袁世凯告密加快了戊戌政变的进程及斗争的激烈程度。 [思维点拨] 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 .奕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 2.(2007年重庆)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汉阳铁厂 D.福州船政局 3.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 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 疾呼“机器正当讲求”。这一主张属于下列哪个派别()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维护清朝统治 C.适应近代化潮流 D 5.下列人物中,为洋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①李鸿章②左宗棠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的主要口号是() A.自强和求富 B.民主和科学 C.独立和自由 D.民族和民生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 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展开 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 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3.可以制作历史大事看年表,列举1895——1989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导入新课: 1895年春天,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反对,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于是,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板块:公车上书 学生阅读教材P32——33页的材料,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康有为与共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导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2、学习新课: 第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问题: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相关史事有哪些? 明确:(1)时间:1895年春 (2)原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3)目的(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经过: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5)影响: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人物扫描:维新派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6)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 6.教师讲述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提示: 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一)百日维新 1.材料展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2.教师讲述: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言辞恳切,光绪帝被深深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3.学生发言:阅读教材,总结变法的内容并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提示: 4.问题探究: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提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高二历史选修一_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 戌 变 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 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 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