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特征,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2.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方案,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类;

4.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出验证方案,对信息进行处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及对生活中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同时加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假设一:F1+L1=F2+L2

假设二:F1–L1=F2–L2

假设三:

假设四:F1·L1=F2·L2

........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表格

实验次

F1/N L1/cm F2/N L2/cm 1

2

3

(5)交流与合作

提问: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表示为:F1·L1=F2·L2

学生练习:

1.下列关于杠杆的一些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杠杆必须是一根硬棒

B.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C.动力臂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D.当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时,力臂为0

2、如图所示,杠杆挂上钩码后刚好平衡,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在下列情况中,杠杆还能保持平衡的是()

A、左右钩码各向支点移一格

B、左右各减少一个钩码

C、左右各减少一半钩码

D、左右各增加两个钩码

3.如图所示,杠杆AOB用细线悬挂起来,当A端挂重量为G A的物体,B端挂重量为G B的物体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OA恰好处于水平位置,AO = BO,杠杆重量不计,则:()

A、G A=G B

B、G A<G B

C、G A>G B

D、无法判定

4.有一根一端粗一端细的木棒,用绳子拴住木棒的O点,将它悬挂起来,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若把木棒从绳子悬挂处锯开,则被锯开的木棒:()

A 、粗细两端质量一样

B 、粗端质量较大

C、细端质量较大 D 、无法判定

5. 如图13,一块厚度、密度均匀的长方形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一竖直向上的力,欲使其一端抬离地面。则()

A.F甲>F乙,因为甲方法的动力臂长 B.F甲< F乙,因为乙方法的阻力臂长

C.F甲> F乙,因为乙方法时阻力臂短 D.F甲= F乙,因为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倍

6.如图9-4所示,用力F拉杠杆的A点使它处在平衡状态。图中F1、

F2、F3、F4表示力F的四种不同方向,其中能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最

小拉力为()

A.F1 B.F2C.F3 D.F47.如图7所示,用力F将球形重物滚上台阶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杠杆,那么[ ] A.它的两个力臂相等

B.这杠杆的支点是球心O点

C.这杠杆的支点是球与地面的接触点

D.这杠杆的支点是球与台阶的接触点

8.下面关于杠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但要多移动距离;

B使用杠杆可以省力,同时又可以少移动距离;

C阻力臂比动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D阻力臂比动力臂短的杠杆是省距离的,

9如图1所示,杠杆上挂着7个相同的钩码,这时杠杆恰处于平衡

状态。若在杠杆的两端再同时各增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将

( )

A左端向下倾斜;B右端向下倾斜;

C杠杆仍保持平衡;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0.图2中的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杆上标尺每格的长度相等,在杠杆的A处挂着4个均为10牛顿的钩码,这时B处的拉力F是( )

(A)30牛顿;(B)20牛顿;(C)40牛顿;(D)25牛顿。

11. 如图3所示,杠杆在物体A和力F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现在只将

力F的方向改为沿图中虚线的方向,要使杠杆仍在图中位置保持平衡,

必须使( )

( A)F增大;(B)F减小;(c)F大小不变(D)F小于A重。

12.如图所示。杠杆在F1和F2的作用下平衡,已知A0>B0,若F1

和F2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将它们的作用点同时向支点0移动相同

的距离L,那么( )

(A)杠杆B端向下倾斜;(B)杠杆A端向下倾斜;

(C)杠杆仍保持平衡;(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F甲F乙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动力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F2/N 阻力臂 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的实验过程存在什么问题? (6)小丽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a.塑料直尺放在圆柱形水杯上,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上右图甲所示。则支点O与直尺的_____________一定在同一竖直线上。 b.往直尺两端放不同数量的相同硬币,并调节硬币位置,使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上右图乙所示。 ①若将左、右两侧各取下一枚硬币,则直尺___________端将下沉。 ②小明测出乙图中的l1、l2作为力臂的大小,是否正确?为什么?

(7)某次实验中,用如图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选填字母)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8)在探究实验中部分同学们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满足“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平衡. a、你认为这个结论是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b、如何用图丁的装置来验证你的观点?答:. (9)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 ①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重心; ②如图戊所示,将质量为M1的物体挂在刻度尺左边某一位置,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刻度尺,直到刻度尺能够在支座上重新保持水平平衡.记录物体悬挂点到支座的距离L1和刻度尺的到支座的距离L2;

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

5.4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习目标: 1.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 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3. 学会使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思路和方法, 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法,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以题引法,讲练法,启发诱导,归纳法。 、复习导入: 复习 (1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保持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a :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合力等于 0_,这就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b :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外力的合力关系是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 教师归纳: 平衡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保持静止状态。 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 F 合=0 以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平衡条件又可表示为: Fx = 0 Fy = 0 、新课教学: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 般步骤: 平衡条件的应用 厂三力平衡 静态平衡 动态平衡 「1、取研究对象。 2、 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并画出受力 图。 3、 对研究对象所受力进行处理,选择适当的方法: 合成 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 4、 建立适当的平衡方程。 '5、对方程求解,必要时需要进行讨论。 合成法 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 多力平衡(三力或三力以上):正交分解法 J 用图解法解变力问题 培养灵活分析和解决

例题1 如图,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20N,请分析物块受力并求其大 小. 分析:物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N,斜面给物块 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f. 解:方法1——用合成法 (1)合成支持力N和静摩擦力f,其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与物块重力大小相等; (2)合成重力G和支持力N,其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 向上的静摩擦力f的大小相等; (3)合成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f 和重力G,其合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 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N的大小相等. 合成法的讲解要注意合力的方向的确定是唯一的,这有共点力平衡条件决定,关于这一 点一定要与学生共同分析说明清楚.(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方法2――用分解法 理论上物块受的每一个力都可分解,但实际解题时要根据实际 受力情况来确定分解哪个力(被确定分解的力所分解的力大小方向要明确简单易 于计算),本题正交分解物块所受的重力'J ,利用平 (为了学生能真正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全面分析使用力的合成法和力的分解法,要有一定数量的训练.) 总结: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 2、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 3、对研究对象所受力进行处理,选择适当的方法: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 衡条件-_ \ ■,列方程较为简便.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特征,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2.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方案,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类; 4.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出验证方案,对信息进行处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及对生活中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同时加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假设一:F1+L1=F2+L2 假设二:F1–L1=F2–L2 假设三: 假设四: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表格 实验次 数 F1/N L1/cm F2/N L2/cm 1 2 3 (5)交流与合作 提问: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表示为:F1·L1=F2·L2 学生练习: 1.下列关于杠杆的一些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杠杆必须是一根硬棒 B.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C.动力臂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D.当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时,力臂为0 2、如图所示,杠杆挂上钩码后刚好平衡,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在下列情况中,杠杆还能保持平衡的是() A、左右钩码各向支点移一格 B、左右各减少一个钩码 C、左右各减少一半钩码 D、左右各增加两个钩码 3.如图所示,杠杆AOB用细线悬挂起来,当A端挂重量为G A的物体,B端挂重量为G B的物体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OA恰好处于水平位置,AO = BO,杠杆重量不计,则:() A、G A=G B B、G A<G B C、G A>G B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能初步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习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习通过课堂活动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四、难点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具仪器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六、教法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7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七、教学过程 1、【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杠杆和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杠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2、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可以看到桌面上有一个跷跷板,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吗?那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能玩跷跷板吗?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可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怎样放这个大的钩码,才能使得这个跷跷板平衡呢?有没有同学想要上来尝试一下? (请学生上讲台将跷跷板调平衡)

此时跷跷板处在平衡状态的,那么什么是杠杆平衡呢?(当杠杆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我们所学习的杠杆定义的知识,同学们认为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跷跷板看作是杠杆呢? (1)改变杠杆上钩码位置,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2)在标杆一端增加一个钩码,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可以杠杆平衡与那些因素有关?(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 3、猜想与假设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之间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使杠杆平衡。 教师记录,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1=F2+L2 F1×L1=F2×L2 F1×L2=F2×L1 F1/L1=F2/L2等 我们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究竟哪一个猜想才是正确的。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这四个数据测出来,就可以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是吗?测量这些物理量我们需要那些器材呢?(弹簧秤、钩码、铁架台、杠杆)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为什么要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天平怎么调节平衡的?(左沉右调、右沉左调)那我们标杆调节平衡螺母和天平一样,左沉右调、右沉左调。 为什么实验时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动力臂、阻力臂该如何测量呢? 好,现在我们已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们现在统一把支点右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动力F1,把支点左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当作阻力F2。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我提供的实验器材,自行讨论设计实验,过会我会请每组的代表交流设计方案。同时操作,并进行适当的纠正。(多次实验)

学案18:共点力平衡1

学案18、共点力的平衡(一)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 ★知识目标: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理解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3.学会利用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正交分解等知识解决平衡问题; 4.经历在实际问题中建模、分析过程,领悟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课前小练: 1.共点力: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如果保持或运动,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物体受到二力时的平衡条件是:。

★课堂讲练: 一、物体的平衡状态 下面请同学看四幅熟悉的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画出上图中各物体受到的力; (2)图中各物体是否均处于平衡状态为什么 (3)判别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有何规律可循 归纳:物体保持 ......,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静止 ..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定义: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叫做共点力的平衡。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例1、分析课本P69图2—44中,静止悬挂于天花板上的电灯的受 力平衡情形。 分析:(1)电灯受到重力G和拉力T的二个力的作用; (2)这二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作 用在同一直线上; (3)这二个力的合力为零。 结论:二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为: G=T,即: F合=G-T=0。 3.三个共点力作用时的平衡条件: (1)若物体受到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力的作用时,平衡条件又

将如何呢 (2)在倾角为 的斜面上静止的小木块重为G,受 到的摩擦力和对斜面的压力分别为多少大 结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广:应用类似“等效替代”的方法,可得到三个以上的共点力 平衡条件仍是合力为零 ....。 总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为:作用在物体上各力的 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应用 例2、用弹簧测力计沿着光滑斜面的方向将一个所受重力为5N的 木块匀速向上拉,这是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求斜面对木块的弹力 的大小。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F 1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如何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杠杆还不清楚。故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但须说明的是,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为了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应适时地给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和指引。对通过实验得不出结论的学生,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认知结果,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培养他们敢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出杠杆 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①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 ②杠杆平衡的仪器一套(共8组)、钩砝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FLASH MTV) 二、用图片、实物展示引入杠杆,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1)支点:杠杆转动时所绕的点(轴)。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5)阻力臂:支点到阻 三、课堂(1),巩固杠杆概念

实验报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第五章第二节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 【提出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 【实验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两端 ,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 (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 ) (2)在杠杆左端第二个格的位置挂3个钩码(1.5N ),在右端挂上钩码,移动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再次平衡 (3)记录并测量此时杠杆右端的阻力(F2)和阻力臂(L2) 【分析与结论】 分析上述表格中的数据,运用加减乘除运算,找出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你得出的结论是 文字表述: 字母表示: 【思考与讨论】1.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 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 。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 点处挂4个钩码,在B 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 ;为什么? 。

2 2.如图13-1-14所示,此时杠杆平衡,若在右端钩码下加挂2个等重的钩码,左端钩码的位置应当向 移动 格,才能使杠杆重新平衡. 3.如图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想使杠杆平衡,A 处钩码应挂 A .1个 B .2个 C .3个 D .6个 4.如图14—4,O 是支点,在B 端挂一重物,为使杠杆平衡,要在A 端加一个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 1最小 B.F3最小 C.F 2最小 D.一样大 5. 如图1所示,O 为杠杆的支点,在杠杆的右端B 点挂一重物.MN 是以A 为圆心的弧形导轨,绳的一端系在杠杆的A 点,另一端E 可以在弧形导轨上自由滑动.当绳的E 端从导轨的一端N 点向另一端M 点滑动的过程中,杠杆始终水平,绳AE 对杠杆拉力的变化情况是( ) A .先变大,后变小 B .先变小,后变大 C. 一直变小 D.一直变大 【计算练习】 1. 已知动力为200N,动力臂为0.8m ,阻力臂为0.2m ,求阻力是多少? 2. 某人用一根轻质硬棒去撬动A 端一块重500N 的石头,已知支点O 距A 端作用线0.2m ,o 点距人手作用线的距离为1m ,问人至少用多少N 的力才能撬起石头? 3. 某人用一根轻质硬棒去撬动A 端一块重1000N 的石头,已知支点O 距A 端作用线0.2m ,某人用250N 的力就将石头撬起,问支点O 距人手作用线的距离是多少? A F 2 3 图14— 4 A

高考物理 共点力的平衡复习学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 §3.4 共点力的平衡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条件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 2、掌握几种常见的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自主学习】 1.共点力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平衡状态: 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如果保持或运动,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其数学表达式为:F合=或F x合= F y合= ,其中F x合为物体在x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F y合为物体在y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条件的推论 (1)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的一个力与余下的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物体在同一平面内的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 (3)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必构成封闭三角形,即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4.力的平衡: 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为零,这种情形叫做。 若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 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 5.解题途径 当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等值反向;当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当物体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正交分解法. 【典型例题】 例1.一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斜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动力。以下关于喷气方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探测器加速运动时,沿直线向后喷气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经典导学案(含答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经典导学案(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导学案 学生: 课题名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间 2012 年 2 月日 第课时 课型新课课时 3 主备人张婉审核人 教学目标:1、知道杠杆五要素,会画杠杆的示意图,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灵活运用解题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关于杠杆的作图; 知识网络和知识点: 一、(1)什么是杠杆的平衡状态杠杆处于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2)猜想: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实验设计 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的物理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①:A、B两图中的杠杆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实验时采用哪幅图为什么 图A: 图B: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

(4)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注意:左右两端平衡螺母都往_______处调。) 2.在杠杆的左侧挂上适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右侧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F1,钩码对杠杆的拉力F2是阻力。 ) 3. 只改变钩码数量(即只改变F 2 或只改变钩码的位置(即只改变l2), 或只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即只改变l1), 分别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得出三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Array 分析比较表中数据,得到结论:杠杆平衡时满足下列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杠杆的应用和分类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变形为=> (1) 杠杆可分为三类: (2)对于不同类型的杠杆分别举例:

八年级下册物理 杠杆的初步认识及平衡条件(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本章是在前面学习过力学的基础上,研究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并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应该对力学知识获得进一步理解:能从常见工具和器械中识别出杠杆和滑轮,知道杠杆、滑轮的特点和应用,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能正确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本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学习杠杆、滑轮和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第二部分是第3节,学习分析并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杠杆”,本节讲述了杠杆的概念和分类,要求学生能从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本节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表格,学习收集数据并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 2.第2节“滑轮”,本节讲述了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特点和实质,并进一步学习了滑轮组的特点和组装,最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斜面和轮轴的工作原理.本节也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这个实验探究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安装滑轮,总结出两种滑轮的特点. 3.第3节“机械效率”,本节是在学习了功、功率的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总功的概念并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知道实际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杠杆、识别杠杆的类型,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②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能通过组装滑轮组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③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额外功产生的原因,知道机械效率η<1,会正确进行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

2017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题汇编

2017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题汇编1 1、(2017苏州)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图甲中,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侧调节. (2)图乙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平衡状态,若在A 处下方再挂一个钩码,则B 处所挂钩码须向右移动________格,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杠杆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小李同学就在杠杆上挂钩码进行实验,小明认为这样操作会对实验产生如下影响: ①杠杆自身重力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②可能不便于测量力臂或出现力臂测量错误 ③无法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2、(2017莱芜)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小明同学发现实验装置处于如图甲所示的状态,使用时,首先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实验小组在正确操作过程中,得出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小明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小华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两个同学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误的.那. (3)把图乙中A 点的钩码取下,在A 点用弹簧测力计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拉力F 时,杠杆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丙所示.当拉力F 向左倾斜时,要保持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拉力F 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红同学采用了图丁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其他同学得出的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下不相符,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高中物理 第4章 习题课: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学案5 沪科版必修

高中物理第4章习题课:共点力平衡条件的 应用学案5 沪科版必修 1、进一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掌握矢量三角形法解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3、掌握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 4、掌握整体法和隔离法分析连接体平衡问题、1、共点力作用的平衡状态: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F合=0,用正交分解法表示的平衡条件:Fx合=0,Fy合=0、3、平衡条件的四个常用推论:(1)二力平衡时,二力等大、反向、(2)三力平衡时,任意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3)多力平衡时,任一个力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4)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沿任意方向上分力之和均为零、 一、矢量三角形法(合成法)求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物体受多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可用正交分解法求解,但当物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可用矢量三角形法,即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这三个力首尾相接构成封闭三角形,通过解三角形求解相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当这个三个力组成含有特殊角( 60、

53、45)的直角三角形时尤为简单、例1 在科学研究中,可以用风力仪直接测量风力的大小,其原理如图1所示、仪器中一根轻质金属丝,悬挂着一个金属球、无风时,金属丝竖直下垂;当受到沿水平方向吹来的风时,金属丝偏离竖直方向一个角度、风力越大,偏角越大,通过传感器,就可以根据偏角的大小指示出风力的大小,那么风力大小F跟金属球的质量m、偏角θ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试用矢量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两种方法求解)图1答案F=mgtan θ解析甲取金属球为研究对象,有风时,它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mg、水平方向的风力F和金属丝的拉力T,如图甲所示、这三个力是共点力,在这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金属球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可以根据任意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求解,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求解、解法一矢量三角形法如图乙所示,风力F和拉力T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由矢量三角形可得:F=mgtan θ、解法二 正交分解法以金属球为坐标原点,取水平方向为x轴,竖直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丙所示、由水平方向的合力Fx合和竖直方向的合力Fy合分别等于零,即Fx合=Tsin θ-F=0,Fy合=Tcos θ-mg=0,解得F=mgtan θ、由所得结果可见,当金属球的质量m一定时,风力F只跟偏角θ有关、因此,根据偏角θ的大小就可以指示出风力的大小、针对训练如图2所示,一质量为1 kg、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物块ABC,∠ABC=30,物块BC边紧靠光滑竖直墙面,用一推力垂直作用在AB边上

35共点力的平衡预习导学案-辽宁省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物理必修第一

3.5 共点力的平衡 【学习目标】 1、知道共点力及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3、熟练应用正交分解法、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常用方法解决平衡类问题。 【学习重点】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学习难点】 分析和解决共点力平衡的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 ,或者它们的作用线 ,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 二、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 或状态. 2.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是 . 3.平衡条件的推论 (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方向 (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方向 . (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在多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几个力的合力大小,方向 . 三、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F x合=0,F y合 =0),其中和分别表示物体在x轴和y轴上所受的合力. 【自我检测】 1.思考判断 (1)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

(2)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任意方向的合力均为零.( ) (3)相对于另一物体保持静止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 (4)“复兴”号列车在平直铁路上以350 km/h高速行驶时处于平衡状态.( ) (5)合力保持恒定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 (6)“嫦娥四号”落月前悬停在距月面100 m处时处于平衡状态.( ) 2.选择题 (1)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此物体一定是() A、静止的 B、匀速直线运动 C、速度为零 D、所受合力为零 (2)(多选)下列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 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到最高点 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 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

第十章机械与人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编辑人:时间:2013-5-8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学时安排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学时学习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课前从家里带来羊角锤、剪刀、钳子、起子(及带瓶盖的废酒瓶)等工具。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认识杠杆 活动1:分别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起子起瓶盖、用直尺撬文具盒。在观察 的基础上,思考讨论: 1.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 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O和动力F1及阻力F2的示意图。思考:F1和F2是谁 受到的力?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2:回忆你玩过的跷跷板的游戏,结合观察下图思考:

1. 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由哪些因素决定? 活动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在木尺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用F 1、F 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 1、L 2表 示悬挂点到支点O 的距离。 2.改变钩码个数并调节悬挂点到O 点的距离,使木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将各次实验 数据填写入下表。 3.观察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木尺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 4.如果杠杆的左边改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使其平衡(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分别测出支 点到测力计拉力作用点的距离和支点到该力作用线的距离填入下表中。 5.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木尺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沪科版教案

第一节杠杆的平行条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课前从家里带来羊角锤、剪刀、钳子、起子(及带瓶盖的废酒瓶)等工具。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 一、认识杠杆 活动1:分别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起子起瓶盖、用直尺撬文具盒……。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 1.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 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

及阻力臂L2的示意图。 填一填 ⑴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 ⑵支点是:________________, 动力是:____ ________, 阻力是:______ _____。 动力臂:______ _____。 阻力臂:______ _____。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2:回忆你玩过的跷跷板的游戏,结合观察下图思考:1.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认为 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杠杆(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由哪些因素决定? 3猜想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关系? 4设计实验

5按照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 (1).在木尺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 用F 1、F 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 1、L 2表示悬挂点到支 点O 的距离。 (2).改变钩码个数并调节悬挂点到O 点的距离,使木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将各次实验数据填写入下表。 6.观察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 。 学习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本节你还有哪些疑问? 实验 次数 左边 右边 动力F 1/N 距离L 1/cm 阻力F 2/N 距离L 2/cm 1 2 3

高考物理 共点力的平衡复习学案

高考物理共点力的平衡复习学案 §3.4 共点力的平衡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条件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 2、掌握几种常见的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自主学习】 1.共点力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平衡状态: 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如果保持或运动,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其数学表达式为:F合=或F x合= F y合= ,其中F x合为物体在x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F y合为物体在y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条件的推论 (1)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的一个力与余下的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物体在同一平面内的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 (3)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必构成封闭三角形,即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4.力的平衡: 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为零,这种情形叫做。 若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 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 5.解题途径 当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等值反向;当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当物体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正交分解法. 【典型例题】 例1.一航天探测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成一倾斜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动力。以下关于喷气方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探测器加速运动时,沿直线向后喷气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四、教学用具:羊角锤、起子、核桃钳、 五、教学过程: <一> 认识杠杆: 活动一、同学们平时都喜欢玩游戏吧,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小游戏,请三个力气大的男同学和三个力气小的女同学到计台前比赛,老师拿出:木板(有钉)、一瓶啤酒、一个核桃,先让男同学们徒手来做,再让女同学使用工具完成。 提问:是女同学的力气大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游戏中使用工具的过程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工具讨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讨论:老师巡回启发得出杠杆的定义:杠杆: 提问在生产、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同学举例: 观看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工具由学生分析这些杠杆工作时绕一个固定点而且还要受到力的作用,以撬棒为例,让学生讲解找出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的方向。总结:支点、动力、阻力的定义。 老师总结:生活中常用的杠杆并不是理想的直硬棒,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

形状,我们要学会将具体的问题抽象为杠杆这种方法常称为“模型法”。 活动二、同学们喜欢玩跷跷析板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模拟跷跷板的游戏,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学案上的内容,完成实验1,并由学生解释处于水平静止位置由哪些因素决定? (两个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提问: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一定影响着杠杆的平衡吗? 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学案上的实验2的内容,同时引出力的作用线。 结论:由学生总结。 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动力、阻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总结力臂:我们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力臂。从而得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定义。 画力臂:请同学在学案上画出力臂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动力臂: 阻力臂: 《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F 1F 2 L 1 L 2 活动三、1、提出问题:在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刚才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 实验前:思考讨论(1)杠杆两端装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起什么 作用?(2)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 3、进行实验与收信集数据: 4、交流与讨论:由学生回答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 1 . L 1 =F 2 . L 2 5、评估与分析: (1)在探究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你有何经验和教训? 你的收获是什么?由学生谈论。 思考与讨论:多媒体展示。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平时吃放用什么来夹食物哪!我们写字用的笔,都是一些简单的机械。还有乘坐的飞机高铁等这些交通工具里也包含的有简单的机械。我们今天就来开始我们的简单机械的学习吧!大家有信心掌握今天的知识吗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人移动石块 问题1:人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问题2:人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问题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初中物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答案)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两端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状态。 (2)如上图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杠杆的a处已挂着2个0.5N的钩码,要使杠杆平衡,则应在杠杆的处,挂上个0.5N的钩码。 2.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施加的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图乙装置通过多次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3)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个钩码重0.5N,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_________N。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为使杠杆所受的重力通过,从而可以不考虑杠杆的重力对其转动的影响. (2)实验时,调节钩码的个数或位置,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 (3)在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试验,获得了下列数据: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实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答:. 4.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 (1)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__ __;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二节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对共点力平衡状态的进一步理解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在前几章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物体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平衡态。要解决好共点力下物体的平衡问题,受力分析是基础,也是关键。教材列举了两个例题,不仅要让学生加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更是要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共点力物体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力的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等等)。因此,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了“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等基础知识,已经具有一些分析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处理平衡问题,利用平衡条件来解题应该问题不大。但是,由于高一学生对受力分析理解不透彻,而且又是首次接触正交分解法的应用,所以还不能很灵活地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情况,现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利用共点力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平衡问题; ②通过解决平衡问题进一步理解共点力平衡状态; ③能够熟练地应用〝力的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等方法来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处理平衡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方式。

②通过平衡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平衡问题中的平衡美、对称美等美育教育。 4.教学重点: ①受力分析 ②正交分解法 5、教学难点: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法,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学案。 四、教学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