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实质性政策——及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的,会直接带给人们收益或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或支付成本的政策类型。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或由谁来采取行动,但其可能会有实质性结果的政策类型。如利用程序性问题推动、推迟或阻止实质性的决定或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性及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及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在西方,人们习惯于将政策主体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的主体和非官方的主体两大类,官方决策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非官方参及者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工具——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要确定采取何种手段、

通过何种机制来执行政策,这种手段和机制就是公共政策工具。政策工具的选择及政策选择本身同等重要,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达成预期政策目标。

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是指在既定原则下寻求优化方案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既需要决策者的积极参及,又需要政策分析人员的密切配合。常被视为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且政策规划主体既有单一型又有多元型。

听证制度——指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的制度。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指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要合乎法律的要求,不能违背法律的意旨,即公共政策过程的合法性。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就是指“在一个议案成为一项政策之后所发生的事情”。或:政策执行是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包括政策作用于目标群体以及使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政策评估——是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和价值的程度的活动。

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

无效的、或引发重大不良后果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二、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作用。

答:1.导向作用;既有行为的引导也有观念的引导;(例如:禁燃炮竹,禁燃是行为引导,保护环境是观念引导。)主要作用形式分为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如改革开放后的农业政策直接促进农村的发展,间接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引发交通和城市设施不足等问题。)

就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而且正确的公共政策也可能产生负向功能。(如社会保障制度养懒汉。)

2.管制功能;积极性管制:突出政策条文的正激励原则,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刺激某些行为。(如计划生育政策中的独生子女补贴。)极性管制:突出政策条文的负激励原则,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惩罚抑制某些行为。(如交通法规中的违章罚款。)

3.调控功能;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有明显的倾斜性。(如区域经济政策。)

4.分配功能;所有公共政策均涉及“把利益分给谁”的问题,及“公共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公共性(合法性)2、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3、动

态性4、规范性5、目的性6、多样性

3、快速分析的基本步骤:

答:确认政策问题;建立评估标准;提出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展示备选方案;监督政策执行。

4、思想库的作用:

答:思想库的作用主要是三方面:

生产思想:即通过政策分析及研究形成新的政策主张,并力图使这些主张得到公众的支持和决策者的青睐。

教育公众(普通百姓及精英):途径:出版书刊;在主流媒体上接受采访,发表评论;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培训班;出席国会听证会,参及政策咨询。

汇集人才:培养未来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网罗社会精英;为前政府官员提供容身之地,为新政府输送官员。

5、公共政策及政策环境的关系:

答: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决定、制约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则改造、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如果公共政策及政策环境严重对立,公共政策必然走向失败。“中国特色”就是中国政府借鉴西方的经验时对

环境的适应。

再次:政策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公共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就会对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公共政策也并非完全是被动和消极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性。正确认识和发挥这种能动作用,既是公共政策的目标,也是研究政策环境的原因。

6、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有哪些?

答:1、政治原则的偏离:政策诉求应及本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致;2、价值体系的排斥:政策诉求应及社会价值体系符合;

3、政府体系的封闭: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举人的利益,沟通渠道出现问题;

4、承受能力的超重:不能超出决策者的承受能力。否则易被排斥或回避;

5、表达方式失当:选取了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7、简述政策终结的障碍。

答:(1)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的阻力。如公车治理。(2)组织方面的障碍:组织的生存、扩张的需求及行为惯性。如过路费的取消。(3)社会方面的障碍:社会上反对势力的压力。如“清退”代课教师中媒体和很多民众的舆论。(4)法律方面的障碍:法律程序很复杂。(5)资源方面的障碍:包括沉没成本和政策终结行为本身的成本消耗。如“清退”代课教师

8、什么是政策议程?一个社会问题被提到政策议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政策议程包括公众议程(系统性议程)及政府议程(制度性议程),也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它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社会问题不能在公众议程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就很难加入政府议程。

条件:1私人诉求;许多公共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可以通过公共媒体或非正式关系进入政策议程。2团体推动;社会中团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团体必会做出反应,提出自身的利益诉求。3领袖因素;极重要的因素,作为决策系统的核心,其政策建议几乎可以自动提上政府议程。但个人色彩浓厚。4体制功能;政策议程能否建立,很多时候取决于政治体制的开放程度,它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5传媒作用;非常关键。6问题本身

9、简述政策主体的构成。

答:政策主体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分为官方的主体和非官方的主体两大类,官方决策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非官方参及者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

10、评价模型有效性的一般准则:

答:(1)排列并简化现实。过于复杂或空泛都不行。(2)认定重要层面。好的模型能抓住主要矛盾。(3)符合社会现实。及

现实有联系,有明确的指涉对象。(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模型借助概念抽象。其使用的概念需要有实质性含义并有较一致的看法。(5)指导调查及研究。(6)有可操作性,对政策进行实证分析。(7)提出一定的解释。解释性模型比描述性模型更具有研究和运用价值。

11.做好政策规划需遵循的原则:

答:(1)信息原则;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基础材料。其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和及时。(2)系统原则;政策规划工作者需要树立系统观念。考虑问题从大局着眼,去分析、研究和处理局部问题。政府决策应统筹考虑。(3)预测原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预测是保证规划成功的必要前提.(4)客观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克服政策规划的主观随意性.(5)智囊原则;即借助外脑、发挥智库的作用.(6)择优原则;追求优化是政策规划的目标注意“霍布森选择”,探索多种出路。(7)效益原则政策规划的目的是提高效益。政策制定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8)可行原则政策规划要注重可行性分析,认真考虑各种制约因素。

(9)兼听原则一条重要的政策规划思想:“意见一致时不轻易做出决策”。决策者应注意:“兼听则明”(10)时效原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2、听证制度的含义及作用

答:含义:指权力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的制度。

作用:(1)有利于保障程序公正。听证制度的引入,为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中程序公正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化途径。(2)有利于促进私权利的保护。听证程序制度的设立,将行政主体纳入相对人监督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限制了行政主体公权力的滥用(3)有利于扩大公众参及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建立听证制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赋予公民的参及权。(4)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听证程序通过提前支付较少的交易成本,置换更大的因违法行政而耗费的交易成本。

13、目前听证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听证中存在的问题:(1)适用范围存在漏洞,我国目前的听证程序主要还只限于行政处罚等几项行政行为,范围极小。(2)、听证主持人的中立性不强(3)、听证代表机制尚需完善,听证相对人的信息不对称(4)、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不清(5)、听证缺乏完备的救济及保障制度

我国的听证制度的完善方法(1)、明确规定行政听证范围及标准(2)、建立合理、科学的代表选任机制,平衡听证相对人的听证地位。(3)、重塑听证主持人制度。(4)、坚持“案卷排他性”原则,确保笔录的法律效力(5)、建立对听证相对人,特别是听证代表的救济和保障制度。

14、简述行动学派和组织理论学派对政策执行的理解:

行动学派认为: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在各项活动中,要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解释即将政策的内容转化为民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指令。组织是建立政策执行机构,拟定执行的办法,从而实现政策目标。实施就是有执行机构提供例行的服务和设备,支付经费,从而完成议定的政策目标。

组织理论学派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没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做依托,没有一定的组织原则做保证,任何政策目标仅能停留在构想阶段。该学派认为: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看能否领会政策,能否具有执行的积极性,客观上看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是否拥有足够的执行能力。

15、简述政策执行的功能:

答:(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政策目标的实现过程实际就是政策执行修正政策缺陷和弥补政策漏洞的过程,如果政策执行不具有修正和弥补功能,则一定是有缺陷的政策。(2)检验政策成效(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政策执行的反馈功能)

16、简述政策抗拒的起因:

答:(1)合法性危机。当前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典型是统治者认为非法的,在民众看来是合法的。二者的冲突动摇了合法性的基础。(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缺乏信任加大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本,成为公共制度建立的障碍。(3)社会心理

负担过大。政策变革不能超过公众的心理承受力。心理承受力的形成因素有:理解能力、应激能力、耐压能力、平衡能力。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偏离政策本意,导致政策对象的抗拒。(4)政策本身存在缺陷。这些缺陷是政策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5)政策评估存在问题。

17、简述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基本内容由五方面构成:

答:指标---评估的先决条件。包括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

信息---评估的基础。

测定---对执行效果的评价。

分析---对政策效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建议---提出下一步行动方案。

18.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

答:(1)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的阻力。(2)组织方面的障碍:组织的生存、扩张的需求及行为惯性。(3)社会方面的障碍:社会上反对势力的压力。(4)法律方面的障碍:法律程序很复杂。(5)资源方面的障碍:包括沉没成本和政策终结行为本身的成本消耗。

19、评述政策模型中的精英模型。

答:(1)它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及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2)精英决策

模型受到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及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及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答:政策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政策分析的意义:(a)通过整合性及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b)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c)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d)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2.分析有哪些政策局限性

答:(1)政府权力的限制;政府受到许多社会力量的制约,如家庭、婚姻关系、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2)问题认识上的分歧;如果在价值判断上缺少共识,政策分析就无法对政策制定做出太大的贡献。(3)人文研究的设计限制;受控制的实验很难进行.(4)人类心理及行为的复杂性;霍桑实验(5)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科学知识的有限性。

注意:政治家更注重选举人而非政策分析人员的意见。但当二者冲突时需要正确的意见。

2.试述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

答:(1)定义问题;问题是指期望状态及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定义问题最重要的步骤是做症状分析,以确定是不是真的问题,是什么类型的问题,问题能否处理,从而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

评估其在社会公共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其主要方法有: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2)收集证据;目的是为了证明问题的存在,开拓分析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工具有:网络;收集关于目标问题的数据资料、专家观点、理论剖析和案例分析。调查;例如将调查内容放在局域网上(校园网)利用调查数据支持政策分析。但注意调查对象的规模、太小不行。以及其他方法:如图书馆、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私人组织甚至市场的方法。(3)分析原因;即依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主次原因、远因及近因、主观及客观原因、表层及深层原因、直接及间接原因。分析方式有纵向及横向分析。常用的因果分析可以帮助确认问题的三种原因:可能的原因、合理的原因以及可行的原因。(4)评估政策;即对现行政策进行利弊分析。利弊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现行政策需要持续、加强的部分以及需要补充、改进的部分。政策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执行中的问题(没有很好执行)政策自身的问题(政策目标手段有缺陷)。(5)开发方案;为了有效开发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较多的方案会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开发方案不同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大而抽象,行动方案很具体、很细。开发方案一般涉及轮廓设想和细部设计两个步骤:一是,轮廓设想尽可能多样化并具有整体上的完备性,各个方案之间要有排斥性。二是,细部设计更具体,淘汰那些不可行的方案,使方案具有可行性。

(6)结果预测;就是立足过去和现在,预料和推测政策的实施效果。因为是事先预计,只能尽可能接近实际结果。基本步骤:收集资料;确定方法;计算分析;评估结果。(7)择优选择;从多个方案中选出较好的方案。择优标准:可行性及有效性。尽可能使两个标准都在较高的水平上。可行性是政策落实的可能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文化的接受程度;利益比较中的期望值。有效性是政策在减少或减轻社会问题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有效性,达到政策预期目标。方法是在定义问题时使问题尽可能窄化,具体,使问题呈现。经常会出现两难境地:可行性比有效性更重要(原则)。

4、试述霍莱特和拉梅什对政策工具的分类

答:霍莱特和拉梅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在自愿性一强制性光谱上对各政策工具进行定位,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强制性工具。【a】自愿性工具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由于自愿性工具既具有成本效益上的优势,又及主张个人自由的文化相吻合,并且有助于维系家庭及社区的关系,因此,它在许多社会中成为首选的政策工具。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及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b】强制性工具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政府可以选择管制、公共企业或直接提供等手段来实现其政策目标。这些是高度强制的工具,没有给目标群体留下多少自由

决定的余地。【c】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信息及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及使用者付费。

5、试述小组意识模型及其预防措施

答:小组意识模型是美国学者詹尼斯在《小组意识》中提出的。说明了一种关于群体不良决策的理论模型。詹尼斯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发现群体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面对面讨论问题时表现的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如何达成一致的意见,从而忽略了如何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詹尼斯称这种行为趋向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

小组意识的特征:1.一致性思维。决策时易成为坏事。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思考角度单一、认识片面。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极度乐观或悲观。4.对群体的过度自信。加强了群体的封闭性。忽视外界因素的影响。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预防措施:1.领导鼓励成员提出反对、怀疑意见;2.领导不要有明显的偏好方案;3.建立正常评估小组,增强群体开放性;4.分成若干小组讨论;5.引入组外成员意见,发挥旁观者清的优势;

6.政策涉及敌对国家时,换位思考,避免情绪化。

6、试述狭义的政策合法性的含义及判断方法

答:含义: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要合乎法律的要求,不能违背法律的意旨,即公共政策过程的合法性。

方法:第一,决策主体即政府的合法性。合法政府的存在构成了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前提。第二,决策程序的合法性。为规范政策主体的行为,防止政策成为少数人的意志和工具,有必要以程序的约束力来规范决策主体的行为,进而保证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第三,政策内容的合法性。任何一项政策都应该包含最起码的人类公共价值——正义或公正,都应该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否则,就不可能获得支持而必然失去合法性。

7、联系实际谈谈政策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1.明确既定目标;违背初衷的做法被视为政策执行的大忌。

2.注意政策整合(见汶川震后重建)政策之间的冲突会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败。做好政策整合即可发挥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

3.克服法律迷信法律绝对是重要的,但绝对不是万能的。

4.克服“积事”之弊

5.完善信息沟通

6.加强权力制衡

7.弥补执行真空

8.向“钻空子”的人敬礼.

五、案例分析题1.1999年6月初,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不堪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此事件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一时成为公众议论

的中心话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该市的日报、晚报、电视台、电台就此事件做了大量报道,反映了学生、家长、教师、中小学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尽管对此事件见仁见智,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大家普遍认为,政府应尽快采取适当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为此,该市政府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指示市教育局在两个月之内拿出一个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具体方案。1999年8月末,在征求有关专家及相关方面的意见基础上,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数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实际上,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对此问题,公众已议论了多年,有关专家也呼吁了多年,但政府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政策措施,直到这一悲剧性事件发生后,该市才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

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你认为该市在这方面应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提纲):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是:(1)事件或者问题必须严重,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2)事件或者问题必须被政府有关部门察觉,引起其重视;(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如新闻媒体。该市在这方面应该吸取的教训:政府必须提高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能力和预测能力,必须进一步完善觉察机制,以便及时察觉问题,迅速做出回应。

2、从2003年8月开始,圆明园进行大规模环境整治工程。2005

年2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开工。3月22日,在北京开会的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在圆明园游览时,发现了圆明园的湖底都铺上了防渗膜,张教授认为这项工程会破坏圆明园的生态环境,于是将此事公诸于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此后越来越多的生态专家和环保人士对工程提出质疑。在此期间,防渗工程仍在继续,并且已经接近尾声。由于这项工程在开工前没有向国家环保总局递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4月1日,环保总局正式通知圆明园停工,依法补办有关审批手续。当天下午,工程停工。按照有关规定,圆明园湖底防渗项目是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建设,环境敏感度高,需要举行听证会。4月13日上午9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二楼多功能厅召开,从11岁的“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小记者,到83岁高龄的著名院士吴良镛,以及众多的环境、园林和生态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内的73位代表出席。从上午9点到下午1点半,这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举行的公众听证会,持续了近5个小时,中间出现了圆明园主任中途离席,区政府代表一言不发,73人在一个上午全部发言,圆明园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环保局、北京市海淀区水务局以及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水务局无人出席等现象。会议全程直播,整个听证会给电视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激烈的辩论。试从政策规划主体多元化的角度,评析该事件。

答:单一式政府规划将各方利益主体排除于规划过程之外,这种

政策规划明显缺乏民主性,多元式规划主体的参及可以对政府起到制约、补充等作用,既利于克服各方自利性,保障社会公正,也利于汇聚各方智慧并反映各方利益需求,以保障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运作,显然忽视了政策规划过程中多方主体的存在使得规划缺乏民主性,所以在工程曝光之后,受到多方关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应,事实表明,规划主体多元化的参及,对于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是重要的保障。

听证制是实现政策规划主体多元化的重要方式,听证制是政府制定过程(尤其是政策规划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形式。听证制的核心要求是政府在做决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有关管理主体、有关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利于政策规划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的召开,使得各方代表能够参及进来,对于圆明园的保护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能使得规划和抉择能够更加透明化和科学化。在工程曝光后听证会才举行,以及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说明作为保障政策规划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手段的听证制,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规范化有待提高和完善。

3、据报载,山东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维在介绍其企业由于实行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时说,1993年企业搞了股份制改造,共募集定向股合4500万元。以

前习惯于对上级、政府负责,有事也是找主管领导。1993年根据上年盈利650万元的情况,定下当年盈利850万元的目标。可再一细算,4500万元的募集股,如无1000万元的利润,第二届股东大会根本没办法向股东们交待。当时他们十分紧张,并真正明白股份制带来的不仅是资本金的扩大,更意味着责任。企业也是从这时开始转向市场,先是从内部改革做起。把企业部门由37个减少为12个,各部门负责人任免要经历重新考核,普通电工也要竞争上岗。1993年到1994年连续两年,企业纯利润以78%的速度递增。目前,企业正式职工只有900人,却及众多的超大型企业同列全国500强。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属于政策终结的哪种方式?并结合题意说明这种终结方式有何作用?

答:属于政策替代。变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是政策替代。它可以促进政策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由于政策替代意味着人员的剪裁及更新,因此终结旧政策有利于优化政策人员,提高效益。二是政策组织优化,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政企不分,企业是行政机构的下属单位,没有自主权。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政企分来,是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4、某省政府要求各县要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经济。该省某县政府积极响应省政府的号召,认为本县有一烟厂,销路不太好,

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扶持当地香烟的生产,扩大当地香烟的市场占有率,发展地方经济,同时还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于是规定本地区的卷烟销售机构和网点只准经营和销售当地烟厂的香烟,限制境外香烟进入本地市场;同时要求本县中小学教师,每人每月卖十条当地的香烟,完不成香烟销售任务的扣发当月工资。

这一政策的推出的前几个月,确实扩大了本地烟厂的销售,提高了当地香烟的市场占有率,也一定程度增加了香烟销售的税收,但由于卷烟市场的单一化,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经营部门和消费者的利益,给教师增加了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质量,也给教师带来了经济负担,有的因销售不出去,长期拿不到本应得到的工资。

试分析本案例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答:表现形式:1.“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中对政策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曲解,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出现及初衷相悖的结果。2.“搞土政策”——附加执行性。附加执行性指的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者附加一些原政策目标没有的内容,把本不可行的事情变为可行之事,影响了目标的实现。所谓“土政策”,就是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实际的旗号,自立一套,自行其是,谋取私利。

原因分析: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地方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